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想倾听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10篇

2018-03-29 20: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10篇

  《我想倾听你》是一本由洪仲清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一):孩子,让我们好好的面对成长

  入小学后,孩子的状态颇好,上课听讲认真,课后作业认真,我暗自欣慰了还没几天,孩子就撑不住了,老师也有反馈了。不但不想写作业,放学就不再想上课那些事,俨然一副对学习无所谓态度。看孩子这苗头,完全不像是仅仅逃避作业,显然是对学习正逐渐失去信心

  而我更担心的是孩子不愿意跟我聊我所担心的问题,虽然也还是常常主动跟我聊天,但都是聊些关于学习之外的散漫之念。忽然间我觉得孩子长大了,开始自己藏起来了。这才是我认为最可怕的。尽管他仍愿意跟我亲近,但距离却日渐明显。我一直犯愁,我一直那么愿意倾听孩子,孩子也不设法表达,这以后该怎么沟通呢?

  读《我想倾听你》这本书,我就是想取取经,我该怎么倾听我的孩子。可是我发现作者在书中记录的关乎孩子的问题,大都跟我孩子的症状不同,我很着急感觉我没有从作者文中找到好的方法理念指引。就没有细想,看了一半便搁置了,之后,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回想到《我想倾听你》书中的一篇文《亲爱陌生太太》。

  我甚至能想到作者文字里所呈现的画面人物表情,我开始读到这篇文时,我有点纳闷,作者平静描述蛮不讲理的太太和冷静丈夫,这让我开始回忆我和孩子相似情景,孩子就像那位陌生的太太,而我则是那位冷静的丈夫,这个画面已经成型,我便很难推开。作者在文中分析了他们的相处模式时提及道歉,这在我和孩子间是存在的,我力求做到我们能相互尊重。可为什么孩子还是不能对我无还不谈呢?从直觉上我感到作者的角度启发到我了,但我并没有想到具体的方法。

  那天晚上,我终于因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到了作的地步,大发脾气,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哭完之后,孩子如往常跟我和解,告诉我,我吓坏他了。当时我很心痛,我跟他道歉,我的态度有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明明有问题,怎么就是没法沟通呢?孩子沉默了

  两天后,我和孩子一起散步时,孩子偶尔说起在班上看到老师用书拍打一个不认真写作业的同学,不由地说,我要是在XXX上学就好了,我心里一紧,忙问了详情,孩子看我很重视,或许他看出我很紧张,忙又安慰我说,我说着玩的,我很喜欢我的学校和老师,你放心吧,妈妈,我知道没有哪所小学随随便便就能进的。而且老师也很喜欢我,不可能会打我。然后我们聊起老师,老师要教好几个班的好几节课,孩子已经有印象了,他再一次不由地叹息时,他说其实老师真的很忙,看到同学要是不认真老师肯定生气,就像你每天上完班很累,还要照顾我们,事情太多,也会很容易发脾气,其实我能理解

  但你还是觉得有压力对吗!我这句话一出口,孩子眼睛湿润了。我们就聊到这,我突然觉得倾听绝不单纯是你愿意听对方讲,也许有种感觉他根本讲不出,想要倾听,你的确是需要观察他,琢磨他,甚至启发他,尤其是你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才有可能触及到他想要表达的那一个点。我又想起那篇文《亲爱的陌生太太》文中末作者写道缺少相互尊重的关系,通常走的不会太愉快,也会比较短暂。跟孩子相处中,想要释放他的天性更要懂得及时告诉他边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不止一次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一定不止一次没能让让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所以当他越来越独立时候,首先学会的是隐藏自己,只努力做一个你所喜欢的孩子,老师所喜欢的学生,而这个过程他并不快乐

  关于压力,我作为家长在孩子入小学前就旁观到一些,现在也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堆到我面前的压力,这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想急于摆脱的。尽管没有更好的办法,我还是跟孩子讲了我小时候上学,要加早晚自习的经历,这种辛苦跟他现在比,量显得要少很多,孩子听完有些释然,面对这样的差距,他当然会选择现在的状态。

  我们这次沟通后,孩子少了对抗情绪。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里,遇到困难,家长难免会病急乱投医,总想一下找到一个对症的法子。可是自己的孩子永远不可能被别人先了解,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弄懂一些孩子的世界,甚至把他当朋友般诉说自己的烦恼,总之要用心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有些心事他会愿意告诉你。同时我也明白,想要倾听孩子的内心,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要有倾听的姿态

  《我想倾听你》这本书里,作者用不同的文章,讲述着不同的倾听姿态,文字外透着一种点到为止空间,还有一种把自己放置到日常生活场景旁观者的角度分析问题。作为心理学者,把他眼中的日常描写出来,用家常言语,却并没有我们内心那种烦躁焦虑或着急,反而他平静的叙述也能影响到我们。读这本书,有种看自己经历回放的影像,角度不一样心境也不同。我倒是觉着这样的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平静下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孩子沟通,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入口。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二):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

  若你有一个孩子,你想与TA有亲密良好亲子关系,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若你有一对父母,你想与他们相处得更加轻松愉快,走出所谓的“原生家庭阴影,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若你有一个伴侣,你想要和ta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你不妨读一读这一本书。 最紧要的是,如果你想要以一种更加平和淡定心态生活,你真的应该拿起这本书。

  洪仲清的《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是一本简单实用心理书。这本书用很多平常人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通过作者的引导、思考,达到让人疗愈、反思效果。 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都会遇到。比如,我们怎么去面对孩子超出家庭预算物质要求;比如孩子进入青春期,不想被大人管;比如另一半做事情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比如我们如何去对待周围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发的种种“比试”;比如我们会遇见抱怨我们的另一半、父母、孩子…… 读《我想倾听你》这本书不一定可以帮你解决掉这些问题,但它确实能带你跳出情绪、跳出自己的格局,来重新审视和看待自己、看待一段关系。 整本书文字朴实清新,读起来有一种柔软的台湾腔,节奏很慢,让人有一种平和之感。这种文字风格,倒和书的主题十分贴切。

  自序中有一句话——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这句话我十分赞同。爱他人的前提爱自己,做他人榜样的前提是自己足够美好,或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教育无他,先做好自己。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席慕蓉在她的诗《邂逅》里这样写道。 你也许可以从《我想倾听你》这本书里学到一些“术”,一些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他想让你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阳光,保持正面的情绪,保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书中引用的几段诗和文字非常好。每一段都贴合了他所讲述的主题,并且能够引人深思。比如——

  (一)

  我在这个世界, 不是为了要实现你的期望而活。 而你在这个世界, 也不是为了我的希望而存活。 你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们偶然地发现彼此, 那很美好。

  如果没有,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弗里茨·波尔斯《完形祈祷文》

  “你是你,我是我”,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界限,因而去相互期待,相互指责。很多矛盾来源于我们都没有做好自己——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没有接纳自己,甚至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时间。 做好你自己——《我想倾听你》这本书里传达了很多次这种思想。作者反复提及,是因为“做好自己”真的是处理好任何关系的前提,你必须先是你自己!

  (二)

  你的小孩,不只是你的小孩, 他们是生命儿女。 他们经你而来,但不从你而来, 他们和你一起,但并不属于你。

  ……

  你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梦中也不能探访之处。 你可以试着变成像他们一样,但不要让他们变成像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能倒流,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的小孩好比生命的箭,你是把他射向远方的弓。 射手看见远处的标记,他用无比的神力将你弯曲, 好让他的箭快速飞向远方。 让我们因着喜悦,屈身在射手的掌中, 如他爱那飞奔的箭,他也爱那稳健的弓。

  ——纪伯伦《关于小孩》

  孩子是箭,而我们并不是射手,我们只是把他射向远方的弓。《我想倾听你》这本书在讲述疗愈亲子关系的一些案例中,太多的家长对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掌控。他们并不接纳孩子,他们嘲笑孩子的梦想,他们轻蔑孩子的努力,他们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而这些,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 作者在许多案例里,传达出对待孩子应该有的管教与关怀。他会用一个个实例,告诉你对孩子尊重、接纳、鼓励是多么有效的正面管教。

  (三)

  人生曼妙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我们怎样才能寻得内心的淡定和从容?通过阅读这本书,你或许会有自己的答案。或许你现在还没能达到这个境界,但你通过阅读和思考,会想要达到杨绛先生所说的“最曼妙风景” 的所在地。 你会试着去修炼自己。你会开始审视自己,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正能量,去为自己梦想和喜好而努力,去修炼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去接纳对自己重要的人和关系——父母、亲子、夫妻,你会去原谅自己曾经不能原谅的人和事,你会试着去放下心结迎接阳光。

  若一本书能给你带来这些向上的动力时,你应该不会后悔翻开它。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三):正确的爱自己之后才会懂得正确的爱他人

  整本书用的都是作者在工作期间接触的各种事件整理在一起用主题分类的“案例”本。没有注入太多理论说法,用一种温馨和蔼的语气讲述这个故事。我仿佛就好像是她的助理一样,站在最客观位置看待这些小故事

  而书本内容不仅仅是亲子教育互动的问题,还有在人我之间出现人际关系。而很多问题的根源,是需要追溯到原生态家庭中。这就又回到了亲子教育的问题,即使现在我们都已成年,也许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儿时看的更透彻。但又因为立场转变,可能对于一些年深月久的问题依旧表示无法解决。

  而作者对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非常的温和通俗易懂。根据目录分成了四类:

  1. 我想倾听你

爱一个人,是要给他力量,而不是在他悲伤难过的时候落井下石

  家人之间会因为一些事情产生负面情绪,会抱怨,会提意见。而倾听就是一种处理情绪的能力,还有,尊重也是。但我们大多数面对家人的抱怨,可能更多的也会被消极情绪所带动变得不耐烦,或是想要用“忠言逆耳”的方式用比较尖锐的措辞反倒刺痛了对方。这种方式,只是纯粹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对对方并没有任何好处。懂得倾听,理解,保持弹性的沟通。

沟通常有挫折,请先把失败写在剧本里。对方拒绝,我们保持风度,有助于下次沟通更顺利。

  2. 不勉强自己难过

我们常是悲喜交集一起过生活,日子即便痛苦,也不能忘记愉悦活着平静的力量

  有没有发现,我们往往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会说出最伤人的话。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亲人永远会包容自己的坏脾气。一味的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不能解决事情,甚至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坏消磨了自己的人生。而某些生气的话题,并非是直接能干扰到我们的,不妨注意清楚保持自己头脑清醒。不妨找一个情绪突破口,不打扰别人,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让坏脾气出来放个风。

让生气有去处,也会对我们有好处。

  3. 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

  这一章内,涉及到两性亲密关系会更多一些。对于亲密关系遇到触礁时,常识把对方当作陌生人的解决办法倒是让我觉得挺有趣。陌生人,并不是说要冷落对方。而是我们对陌生人都会有一定的尊重,讲话也会适当礼貌。在情绪上的疏远,给彼此一些空间去思考,还自己一些冷静。

互动顺畅了,善意能表达,情感流动,陌生人自然而燃变回家人或好友

  4.你必须原谅自己

原谅自己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那些种种不知道哪来的怪罪,在心底纠缠苦苦不放过自己的声音,如果不放开来,生活会很难过。

  原谅自己,并非意思原谅自己犯下的错。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情,家人的不理解,同事之间关系的紧张,和上级意见不合。我们会为此常常自我反省,到底是哪里做了不够好。如果长时间停留在自责的自我对话中,充满懊恼,前进不得,又没办法后退。会让坏情绪不停的内化导致没自信,甚至莫名其妙地有罪恶感,即使不见得是自己真的犯了什么大错。为何不找一个让自己舒适的感觉去进行反省,就像上面的章节不勉强自己难过一样。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足够,其实,反而更可能听得懂他人在说什么,也越能判断对方一件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前进。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脱光了衣服站在镜子前好一番地仔细观察。我在上面看到了许多家庭的影子,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在未来我也许会碰到的问题。未来的事情,暂且没发生过还不知道。然而很多和那些家庭发生似曾相识的事件之后,我们的处理方式却迥然不同。一些我曾经自以为是很棒的解决办法,在现在看来实在幼稚。当然这些曾经的幼稚会让我逐渐成熟,作为前车之鉴我也逐渐培养并保持越来越多的好习惯。我会尝试将里面的一些小技巧应用在生活中,看看是否能够驾驭,是否能够解决我当下或者之后的人际关系。

  当然,最最首要的前置调节是要懂得情绪管控。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四):你有多久没有和自己的父母或是子女好好说过话了?

  父母经常说的话:“我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这孩子咋不知道感恩呢?你看,谁谁家孩子多好啊,学习又好,又懂礼貌,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孩子啊。”孩子经常说的话:“我妈快烦死我了,这也管,那也管。别人家父母多好啊都给他们买东西,我父母怎么这样啊,什么也不给买。”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有各自的小抱怨。

  或许你也为之苦恼,无论是作为子女的角色还是父母的角色,都觉得身心疲惫,不知道如何去沟通,尤其是面对最亲的人,一点点小事就有可能引发家庭战争,如果你也觉得困惑和不解,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家庭琐事的烦恼一起走进台湾著名临床心理师洪仲清写的这本《我想倾听你》

  这本书是写给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通过心理师洪仲清笔下娓娓道来的这一幕幕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琐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带着相似的困惑和疑问去探索作者如何不动声色的化解了故事里面剑拔弩张的主人公们。同时,又让读者发现,这种神奇的力量不仅能够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还能有助于我们自己情绪的整理以及处理社会中人我关系交往的困惑,那么这种神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正是这本书的名字中出现的两个字“倾听”。在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速的大时代下,我们无论是作为孩子的角色还是父母的角色,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倾听彼此了?

  首先,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洪仲清。他是台湾著名的临床心理师,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观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领域,他临床心理师的网页,目前粉丝人数已经突破26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交流,洪仲清通过写书,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学专长,帮助更多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们,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而这本《我想倾听你》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亲子关系还包括社会中的人我关系。

  这本书通过“我想倾听你”“不勉强自己难过”“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你必须原谅自己”四部分再结合一系列临床案例,让读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以及想要解决家庭矛盾如何去做的方式方法。

  第一部分:我想倾听你,顾名思义最重要的两个字便是“倾听”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和父母或者子女说过话了?交流的时候你有好好倾听对方说什么吗?比如:当孩子跟你描述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会拿出一贯的家长作风来,认为小孩子知道什么,小孩子说的话是不是在说谎,即使孩子一再强调自己没有说谎,可是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尊重孩子,还是武断的凭借自己的判断,所以,这就是很明显的不去倾听对方说什么。当然了,通过倾听彼此,也要给予诚恳真实的赞美。比如: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可以让我们先看到别人对我们的好,这会让我们感恩,会让我们对关系多一点包容。我们先好了,通过关系,让对方也好。所以我曾经说,最好的赞美,最后是肯定彼此间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赞美除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需要处于礼貌或者有交易的情况下去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或者违心的话,只是为了达到当时的某种目的而去称赞对方,然而在亲子关系中,请先让自己处于一种舒服的也就是正面的感受,你要觉得你是真心想要说出夸奖对方赞美对方的话,因为说出这些话来让你自己会觉得舒服,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表达,那么对于对方来说,他就会得到同样正面的感受和信息,这样的赞美,才会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舒服和真诚,同样也适用于人我关系中的赞美。

  第二部分:不勉强自己难过,“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的确,当一个人爱惜自己,珍爱自己,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好的人才有能力对亲人好,对身边人有帮助。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懂什么”或者对于一个不是专业领域的人说一句“你知道什么呀”那种自以为是和不屑一顾的表情神态,是不是经常会看到听到,无论是说这个话的人还是听者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一个是自负一个是自尊受挫,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想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像书中提到的:倾听就是一种处理情绪的能力,还有,尊重也是。一个人懂得尊重人,是连小孩都有办法给予尊重,比较有弹性,会包容,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状况,知道自己也曾经有年纪小的时候。

  在书中的这一部分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在人生中的报酬,永远与我们对待别人的体谅成正比” 让我想到比如我刚开始开车上路的时候,其实看到有变道,超车,甚至在不该掉头的高峰期掉头的车都会刻意的让行,一个是自因为己是新手,一个觉得就是多等待几秒钟没关系,多让让没关系,很奇怪的是,在我左转,变道,掉头的时候也会遇到好心司机让我的情况,即使小小的那么一个让行举动,我也觉得很温暖,这大概就是你给予别人方便赚来的好运气,早晚有一天会回报在你身上吧 。

  第三部分: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很多父母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希望寄托到子女身上,殊不知当你抱着手机玩游戏的时候,你凭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当你夸夸其谈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爱孩子的时候,你何时尊重过孩子,好好听听他的梦想是什么?你作为父母有没有为孩子自己的梦想去付诸行动,还是取笑小孩子的梦想太幼稚,应该按照你设定好的套路去生活呢?正如书中这部分所提到的:父母处处干涉我们,让我们不舒服,但其背后可能处于善意。这种矛盾让我们混淆,我们到底是该生气还是该高兴呢?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互相尊重,不要自 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更不要亲情绑架,这部分的内容,让我们作为家长角色的读者反思,我们自己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不能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去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鼓励他们的进步,指正他们的错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可以快乐幸福的做自己。

  第四部分:你必须原谅自己。我们身边也一定有类似的例子,可能是作为父母的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孩子在学业上碰到成绩下滑的时候,都会有情绪化,父母有可能没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对子女的态度就会带着怨气,孩子又因为成绩的事情,闷闷不乐,甚至自卑一蹶不振。这个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比孩子更懂得如何学会原谅自己,正如这部分内容所提到的:原谅自己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那些种种不知道哪里来的怪罪,在心底纠缠苦苦不放过自己的声音,如果不放开来,生活会很难过。一个人过得很痛苦,通常是旁边的人会一起受罪,而不是因此找到了幸福。

  我们往往擅长把自己脆弱容易情绪化的一面展现给最亲的家人面前,而把自己伪装坚强乐观正能量的一面展现给陌生人,或许这是人本性的一种自我保护,认为家人是最安全的,是可以毫无保留的仍由自己情绪化,家人都不会离开自己,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原谅自己可以放任自己的坏情绪里,殃及到无辜的家人吗?作者通过这部分内容意在引导读者,爱自己就要原谅自己,放下那些不愉快和挫败感,照顾好自己,让自己越活越好,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安慰。

  都说最好的亲子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和陪伴,这些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想让孩子成长的更好,请先把自己活好了,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因为我们都是彼此第一次当对方的父母和孩子,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和磨合,一起享受这个社会的温暖,抵抗这个社会的寒冷,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要先学习和修正自己,无论是亲子沟通,人际交往都要好好的说,好好的听,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五):直面内心,浴火重生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作者,洪仲清。这本书以作者平时接触的案例入手,这些案例所遇见的问题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我们日常交往沟通中。包括亲子关系,情侣关系,以及和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回归到自身,学会倾听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懂得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性看待问题。全书深入浅出,非常有带入感。让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件事是要这样处理的! 这本书的作者洪仲清。台湾作家,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证书。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专场在协助自我探索与察觉、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常与网友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察觉自己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另外出版了《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本书在叙述过程中有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根据自身与他人相处过程出现的问题,他人包括亲子,情侣,父母这样的顺序展开叙述,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始终穿插一条暗线,那就是学会倾听,加强对自身的情绪管理,在沟通上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明暗两条线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课。 第一章有一个案例叫谢谢你当我的小孩。光是看到这个题目已经感觉被温暖,鼻子酸酸酸的。讲的是孩子随着时间慢慢膨胀的物欲,因为不在家庭承受的范围内被拒绝,孩子脱口出:“别人家都会买”怎么办?你是不是会说“那你去别人家当孩子吧”如果孩子闭嘴了,你以为是你赢了,其实是孩子受伤了,他觉得你随随便便就说出这句话是不爱他。你不爱他吗?肯定爱。那就不要说这句话,换种方式告诉他,爸爸妈妈收入有限,就是普通家庭,但是可以养活你,如果满足你,就会牺牲其他人,对我们不公平。就事论事,理性处理问题。把他当作成年人一样对待,说出我们自己的想法,坦白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们的讲话方式也影响着孩子,至少不会再出现各种气话来互相伤害。 我在没用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迎接孩子的到来。完全不知道生孩子意味着什么,自从有了孩子后,生理和心理上的落差非常大。一个人带孩子,偶尔孩子爸爸帮忙,会跑了变的更没有耐心,说一遍不听,就想要发火,三遍就开始大声吼孩子,后来发现她遇到事情没办法解决也会大声吼。这给我敲响了警钟,但是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直到我得到这本书。现在如果碰到不听话的时候,先问问她,你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做。看看她的意愿,比如喝药,她不想喝,害怕苦。我告诉她,这个药是甜的,先舔一下试试,结果很顺利。刚刚燃起的火苗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熄灭。 “有些家长会说,在气头上,怎么可能说出那么冷静的话?所以平时就多练习啊!像是很多情绪管理的功夫,是平时就要进行的,等情绪满了才开始要管理它,就没那么容易了。”现在很注意这些,我不想我的孩子变得像我一样暴躁易怒。谢谢你做我的孩子,没有因为我的不完美而离开我,我愿意和你一起成长。 情侣关系其实问题也很多。一个非常谈得来的朋友,见第一面就感觉相见恨晚。可是他的男朋友是一个有大男子主义的糙汉子。平时对女孩挺好。只要女孩想吃,鸡鸭鱼一通伺候。只有一点,不能随便反驳,后果很严重。有次打电话过来说差点动手了,因为吃饭的时候男孩给女孩碗里夹了一块肉,女孩把瘦肉吃了,肥肉扔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激动啊哥们。前面正在撒狗粮后面怎么就不能继续甜蜜恩爱呢?她不吃你吃啊,屁大点事用得着兴师动众?这就是相互尊重的问题。 有些行为不能因为对方和我们亲密,就允许。两个人在一起,代表两种生活方式的结合,双方的喜恶通过语言沟通完全可以了解,而不用通过动手动脚。相比于冷战差点分手而让你们关系更加亲密何乐而不为?为了你们长远的关系着想,我希望男孩能好好说话,加强沟通,真的需要理智一些。缺少互相尊重的关系,通常走的不会太愉快,也会比较短暂。 第三章中家会伤人这件事,讲和父母的相处问题。家中父母喜欢一手遮天,所有的异议都是不尊重她,情绪随便释放,伤害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逃离,等到自己重新建立一个家庭,才能逐渐温暖治愈自己。对父母的这种态度真的是又爱又恨,父母养育之恩大如山,毋庸置疑,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决定都是对的,我们都是成年人,对一些事还是有判断能力的。但是和父母争吵又显得我们没用教养,还要受指责说是白眼狼,压抑时间久了,情绪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一次大的战争,相互伤害。过后双方都自责,因为我们都爱对方。这样非常不可取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要在心里告诉自己“父母的付出,以及父母的要求,是两回事。”你养育我,我爱你,但是你的要求不合理,我被你捆绑,我就要理论,我还会生气,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爱你。“知道为什么该对父母生气,不是让大家过的不好。而是想把情绪体验一遍之后放下来,多一点平静,再重新找到关系的转机”不必自责,不要给自己套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认清楚这件事我们会从心底放轻松。 《我想倾听你》这本书最终还是通过孩子,情侣,父母直面自己内心,认识自己,回到过去,找到成长过程中的瑕疵努力修补,治愈和修炼我们的内在。虽然要再次面对这些伤口,但你终将会浴火重生。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六):关于孩子,关于曾经的我们丨《我想倾听你》

  比我年龄大的同事有一次说,你一定要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要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心态,还要有方法的督促。原因是这样的:她的女儿有一次无意当中抱怨说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妈妈应该对她严厉点,特别是对她的学习严厉点。孩子现在意识到少年时的不努力造成了没有考到理想大学的后果,并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事大姐说,孩子还算是懂事,与家长的关系也还不错,可是上中学的时候同事大姐夫妻确实没有对孩子的学习提过很多要求。也没有严厉督促过。

  朋友生了二宝,前去看望。我想来想去不仅给二宝买了礼物,还给她家大宝也买了礼物,甚至比二宝花的钱还多。朋友很高兴,赶紧告诉大宝阿姨买了礼物祝贺她有了妹妹。朋友把二宝抱过来逗着玩,大宝就跑到沙发一边。能感觉到是因为我们两个大人都都去逗二宝冷落了她,我赶紧招呼大宝,问她要不要我抱着做我身上,大宝赶紧过来往我身上爬。其实原来见大宝的时候很少对我这么亲热。

  生活中的亲子关系是除了夫妻关系外最最亲密的一种。当然因为是亲密关系所以总是我们最关心也最头疼的一种。台湾临床心理医师洪仲清老师的《我想倾听你》列举了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各种拉扯,以及人我关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

台湾作家洪仲清: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工作之余,他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网页,目前粉丝人数已突破26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著有:《我想倾听你》《给情绪多点时间》《找一条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让孩子有好有人缘》等。

  洪仲清老师在《我想倾听你》中列举了很多生活实例,娓娓道来的分享了他关于亲子和人我关系的思考,一些关于实例是他做为心理咨询师碰到的案例,能在书中感受到作者对于来访者的温柔和接纳,语言温和,甚至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被治愈。举几个我个人感触比较深的例子。

  1

  一个初中生的女孩,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朋友也没有特殊才艺,因为生存空间的压力太大,心里压抑,经常伤害自己。孩子的父母感到很自责,感到愧对孩子,忍不住怪自己,最后怪到自己的基因。

  作者给出这样的引导:

我希望你慢慢想想,除了女儿之外,你还有怎样的人生?你跟她爸爸,有属于你们两个人的时间吗?会不会你的女儿其实对你们歉疚很久了,她也想你们过得快乐?女儿心里的阴霾,不是家里的阴霾,也可以不用占据你和她爸爸心里的全部。你心里真正有了阳光,家里有了阳光,说不定足以让女儿知道,跟长长的人生来比,学校生活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生还有其他的盼望,阴霾总有散开的时候。

  我的感悟:家长吵架,孩子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家长不快乐孩子也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而家长也会过关关注孩子,随着孩子表现的好坏,随着孩子的情绪好坏,全天候情绪跟随。孩子很容易会把你所有的情绪反应归结为他自己的原因。所以,家长应该是孩子的肩膀,让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到更多更远的风景,家长应该是在孩子走不出坏情绪的时候提供帮助的。最起码能让他把自己憋在心里的一团乱麻先说出来,扯开他,虽然不一定马上理顺,但好歹扯开了。

  2

  一个因为调皮捣蛋,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的孩子,甚至连隔壁班的家长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离他远一点。母亲跟作者讨论后,把孩子转到了一所班级人数更少,校风淳朴的学校。孩子的变化很大,老师也对妈妈大力称赞孩子。

  作者给出的是这样的引导:

一个人刚开始改变的时候,除了要突破自己就有的习惯,也要抵抗环境往后拉的力量。只有很少数的人会时时带着正向的眼光察觉他人的努力,并给于鼓励。大部分的人,想作壁上观,看人跌倒,以供取乐谈笑。自己不见得努力,他人的努力也不放在眼里。把人讲得差一点,好像自己就因此好了一点。

  我的感悟:儿子是那种慢热的孩子,二年级的时候孩子的作业开始潦草,上学不在状态,有点心不在焉。还出现作业漏写这样的事情。因为现在的学校开始招收转学生,并且班级人数少。我和爸爸跟孩子沟通要不要转学,不想孩子非常希望转学,三年级转过来,一直到现在六年级,孩子这几年的进步和成长一直让我和爸爸庆幸及早给孩子转了学。孩子的成长氛围很重要,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一个小小的孩子他本来懵懂不清,难能抵得住环境和氛围的拉扯和裹挟。

  3

  青春期的女儿很讨厌妈妈,妈妈给女儿写了一回信。母亲在给青春期女儿的回信中说到需要女儿的肯定,母亲对女儿感叹:“做人很难,做你妈妈更难”。

  我的感悟:还是说说我与儿子,关于儿子的学习我和爸爸一直对他的分数不是太重视,包括这次的期中考试愣是让我忘记了。而因为要咨询数学老师别的事情,正好赶上数学老师刚刚改完试卷。孩子的数学老师是一位让人尊敬的老师,对班里每个孩子都能关心到,甚至根据孩子的具体学习程度和进展来安排作业还有进行分层指导。数学老师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动至极“你教育的孩子品行、学习习惯都很好”。老师给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这当妈的肯定呀。真的,做人难,做为人母更难,老师的评价让我心里满满的,连续好几天的心情都很嗨。

  洪仲清老师在《我想倾听你》列举了很多生活实例,因为我自己的孩子缘故,所以触动到我的大多都是母子关系的交流。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原声家庭在亲子关系当中的 投射等等。做为父母我们也都成为孩子,书中能看到我们的孩子,也能看到曾经的我们。愿我们都能与我们的孩子和曾经的我们和解。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七):倾听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能力

  倾听,这个词并不陌生,但许多人并不清楚,夫妻关系紧张,亲子沟通困难,同事协作不合,等等,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做到良好的倾听有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倾听呢?

  《我想倾听你》一书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倾听,如何倾听,倾听后能带来什么收获。作者洪仲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他通过多个真实案例,阐述了倾听的重要性和方法,并且教读者处理亲子与人我关系中的难题,不仅让读者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学习好好说话的方法;还让读者认识、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管理情绪,治愈和修炼自己,尊重和谅解自己与他人。

  一、之所以听

  身边常有这样的现象,不论是与亲人还是同事交流时,如果一方不能专心倾听,另一方就会烦躁、生气、不想继续说下去,甚至因为情绪不好而歪曲事实。但如果一方能够专心倾听,情况就会大不同,一般诉说的人情绪会比较稳定,容易卸下心防,如实表述事实。所以,通过良好的倾听,清楚对方的意思,不仅能够帮助对方,同时也能管理自己情绪。

  亲子或人我沟通不畅,很大程度上因为没有耐心倾听,没有把事情搞清楚,急于批判,急于下结论,导致问题持续恶化,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人际关系被侵蚀。沟通的重点不在输赢,而在彼此了解,倾听是根本。

  二、如何倾听

  马大姐是社区的知心大家,她经常热心倾听亲朋邻里的烦恼,并开导帮助对方。但马大姐只是普通人,很多事情她无力劝导,为此马大姐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诉说者的心情影响着马大姐的心情,马大姐是倾听者,但不是良好的倾听者,因为倾听别人,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倾听,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应该在倾听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进步。

  同时,合理倾听,不做情绪垃圾桶。祥林嫂式的诉说者是很容易惹人生厌,而倾听者要花很多时间听陈年老调,重复到令人无力、无奈。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常常会表达与大人不同的观点,甚至会与大人争论、辩驳,这样的孩子常被说成“不听话”,但这恰恰说明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在练习整理对自己有帮助的观点,为自己辩解,这是在现在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

  大人遇到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时,不要一味地打压,指责孩子不听话,而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很多事不见得能搞清楚,但至少先听孩子说完,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试着从孩子身上学习他观察世界的角度,并尊重他的认识。同时反思自身的不足,与孩子共同成长。这对于建立彼此良好的沟通关系至关重要。否则,慢慢的,孩子就不愿意与大人沟通了,因为孩子觉得大人总是“以大欺小”,不理解他。

  让孩子一味地“听话”,是一种残忍的教养,花时间陪伴、关心孩子,就是在管教他。让孩子成长为自己,而不是家长期待的样子。

  三、倾听收获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渴望夫妻和睦,希望孩子乖巧,期待被肯定、被爱,但别忘了,自我成长才是根本。在《我想倾听你》这本书中,洪仲清引导读者通过良好的倾听,学习治愈自己。

  首先,要搞清楚是“谁”的情绪。

  大人在别处受了气,看孩子不顺眼,就打骂孩子。有的大人表面上是骂孩子,实则是说给其他大人听的,孩子只是一个受气筒。大人打孩子,又不准孩子哭,威胁孩子如果再哭,还要再打。像这种违反人性的做法,是大人在发泄情绪,根本就不是为了孩子好。

  很多爱面子的人总讲反话和气话,通常也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满满的负面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破坏关系,甚至制造更多问题。

  话要好好说,把自己的意思传达清楚了,但没获得好的回应,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尽力了。可是,讲反话都要别人猜,误会与后悔就会如影随形。我们好好说话,至少赚到我们自己的情绪稳定,家庭气氛也会比较和乐。

  《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以为妈妈心情低落的原因,是自己在学校、家里的表现不好,因此一直按照妈妈的意愿而活,酿成最后的悲剧。事实上,妈妈是因为做家庭主妇,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开心,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闷闷不乐。

  大人情绪不好,孩子在情绪上也会受累,甚至造成孩子在行为上的困扰。所以,要搞清楚是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去责怪孩子或他人。

  其次,要明白是“你”自私。

  要爱人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爱你;要孩子听话,按照你的安排生活;你想家人都时时满足你,否则你就会生气,责怪爱人的不理解,责骂孩子叛逆、不孝顺。

  爱一个人,不是绑架对方的情感,让对方事事时时都满足自己,而应该让对方做自己。对方成长,对方变化,对方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不是不爱你,不是不孝顺,而是你太自私。

  爱一个人又能让他做自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爱。

  最后,要知道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

  如果不喜欢自己,就容易到处在意他人的负面言语。那么不管对方讲话怎么客气,自己都会伤心。与其沮丧,不如多花些心力照顾自己、建设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在心中与自己和好,达到内心安然平和。

  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爱,就学着信任自己,给自己照顾与关爱,才有能力给爱人与孩子照顾与关爱。所做的事,如果无法如愿,都可以自我反省,试着自己先改过。

  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让家人幸福的方法,是先让自己幸福。

  在《我想倾听你》中,心理咨询师洪仲清分享了多个故事,以及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观点,他耐心地倾听,温和地引导,支持性地陪伴,不仅帮助了来访者,还让读者学到了管理情绪和好好说话的方法,并且帮助读者,治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心灵之伤,让读者突破、改变自己,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八):爱一个人就是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让自己变得更好。

  1

  一女友空窗多年,终于交了一个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男朋友,但在相处中,她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提分手。

  有时候她说分手是表达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比如男友因加班约会迟到了半小时,再比如走在街上,男友多看了两眼迎面走来的女郎。有时候她说分手是希望男朋友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情人节男友没有送自己某个礼物她就提分手,补送后就不提分手了。有时候她喊着闹着说分手只是想看看男友是否在乎自己,重视自己,她想看到对方因为她提分手而紧张不安的样子,以此确定自己是被爱的。

  她把“分手”当成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者是考验男友情感的工具。殊不知这种方式很伤害男友的情感,也很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他们的恋情持续了半年,男生便提出了分手,态度很坚决,因为女友总说分手,他感觉女友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他们的关系特别不稳定,这令他感到心累和难受。

  女友挽回无果,很伤心很后悔,怪自己不懂得说话,不懂得相处之道。

  其实,她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告诉男友自己渴望被他重视和在乎。

  2

  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从小就特别不喜欢和妈妈相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家。后来借着高考的机会,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外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就留下来工作。

  从上大学开始,她一直与妈妈保持着地理上遥远的距离,连打电话的频率都控制在一两周一次,每次几分钟。母女关系比较疏离。

  即便如此,每次只要和妈妈说话,她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呢?她认真想这个问题。

  因为妈妈与她说话时,总是对她进行各种负面的评判和打击。比如一接电话,妈妈常常第一句话就是,你个没良心的,多久没打电话回来了。发她看自己旅游时拍的照片,说她穿的裙子太短,看起来不是好女孩。告诉她自己要参加行业会议,上台做演讲,她的话还没有讲完,妈妈在那一头就急着评判她,说她声音难听,胆子小,演讲肯定不行,气得她直接挂电话。

  她还告诉我一件小事。

  某一天,她在便利店买冰激凌,遇到一家三口。

  六七岁的女孩,请求身旁的妈妈帮自己买冰激凌吃。妈妈说:我给你钱,你自己去买。女孩摇头,要妈妈帮忙买。妈妈接着说:买个冰激凌都不敢,一点用都没有。女孩有点委屈地低头抿嘴,这时沉默的爸爸也开腔了:冰激凌自己不会买就不要吃了。胆子这么小,这点用都没有,你说你长大了能干什么事情啊!

  女孩立在那里,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了出来。

  看到此番情景,想到自己和妈妈的沟通状态,我的这位来访者在心底发誓,以后自己做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好好说话,学会尊重和鼓励孩子。

  3

  在临床心理师洪仲清的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我写的这几个生活中的事例。

  书中写了很多人的故事,有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夫妻或者情侣间难以沟通和理解的问题,也有一些睿智的来访者同他分享的人生感悟。通过这本书,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诸多想法,你可以感受到他作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温暖和抱持,他耐心地倾听,温和地引导,支持性地陪伴,带着自己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来访者学习了解自己,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学习疗愈受伤的自己。

  如果要我概括这本书的核心,那就是“关系”二字,它教会读者学会面对和处理亲子与人我关系中难解的课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处在众多的关系中,尤其是与最亲密的家人的关系好坏对我们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那如何拥有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学会更好地沟通,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地倾听别人讲话,学会好好地说话。

  你可以透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学到很多好好说话的方法,如不要说反话,不要轻易评判人,也不要给人随便贴标签,怎么赞美和鼓励一个人,破坏关系的四种说话方式是什么,即便孩子做错了,与其责骂不如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上学会好好说话,若想要在“道”的层面上也学会好好说话,作者也给出了方向,即认识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和训练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模式,疗愈和修炼自己的内在,尊重和接纳我们自己和家人。

  有一位朋友说,有孩子后她获得了很多的个人成长,懂得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她说,爱一个人会让我们突破自己,改变自己,变为更好的自己。

  是的,爱一个人就是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让自己变得更好。

  以上是我为《我想倾听你》写的推荐序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九):不要以爱的名义来绑架情感

  看洪仲清先生笔下的案例,有时候觉得现实远远比小说中更残酷,这里面有很多不开心的孩子,被误会、被打骂、被嫌弃,所有的这些难以启齿的痛苦,却被大人用轻描淡写理直气壮的一句话来掩饰:这样是为你好!洪先生举了一个很小的观察案例,偶遇一个小孩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因为一个大小孩推了这个小孩,他跑去爸爸那边求助,结果这为专心刷手机的爸爸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你是不乖吧。孩子有点委屈,因为年龄小也无法反驳。其实大人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一下孩子,自己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被人推了,他不去安抚孩子,还去责怪他,这就是所谓的“为你好”的厚帽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小时候要是跟小伙伴干架了,别人家的父母来告状,父母面子上过不去,也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抽自家的孩子。其实也不是说一定要护犊子,但是你作为一个大人,得先蹲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的,因为什么事起了争执。要多学会倾听,而不是急着处理问题。

  记得之前有个女孩子说因为在外租房,隔壁有个老师对她骚扰不断。她第一时间告诉父母,结果父母的态度是,是她有问题,所以男人才会对她感兴趣。想想这句话,足以从头寒到尾。书中说“倾听就是一种处理情绪的能力,尊重也是。”而这样一味只知道指责自己孩子的父母,首先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其次不尊重孩子。与其说他们在怪孩子,不如说他们不信任孩子。信任是相互的,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也没有,孩子也会关了与父母倾诉的这道门。

  《我想倾听你》中提到“与其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沮丧,不如多花些心力照顾自己、建设自己。”其实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大人的成果。如果大人喜欢说谎,孩子也会跟着学。如果大人喜欢到处说别人的缺点,孩子也会口无遮挡。大人黏糊孩子,孩子也无法独立。有一句俗语叫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会投射很多东西。而大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

  《我想倾听你》主要讲述的是面对亲子关系中,要先学会倾听,用平等柔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爱或者亲情的名义来绑架孩子,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一句我都是为你好,一句我不是外人,往往最亲的人,肆无忌惮,说出来的话更容易伤害到对方。在家庭沟通中,要先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才会产生良好的互动。

  《我想倾听你》读后感(十):想听的人不一定有耐心听,想说的人不一定愿意说

  这本书有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1

  女儿觉得母亲不听自己说话,在家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只好有事跟外人说,还有妈妈从不赞美自己,这让女儿觉得很受伤。

  母亲也满腹委屈,觉得不是不爱听女儿说话,而是每次听女儿说话很伤心很生气。她生气女儿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为什么要反着来给自己找麻烦,听妈妈的话去做不就好了。女儿不听话,她不开心,因为做妈妈的怎么会伤害女儿。

  2

  本来想好好说话的妈妈,回到家看到一片狼藉,就忘记了刚刚发下的誓言,母夜叉上身,噼里啪啦说孩子一顿。说完又后悔,感觉自己很失败。孩子其实也很挫败,明明答应妈妈要收拾整齐,却无法做到。

  妈妈在训过孩子之后,突然想起小时被妈妈管教的场景。当时也不喜欢妈妈这样说自己,管得太宽,时间到了他自然会去收拾。但是如果妈妈不说她,只是善意提醒,她也到时不会去收拾。她当时觉得这有什么啊。

  为什么自己是孩子时觉得不照着妈妈的话做没什么,长大了做妈妈却不允许孩子这样?

  妈妈突然明白了,孩子拖拉着不收拾,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换位思考,让妈妈明白,孩子没有达到我们为他设定的目标,其实没那么严重。

  3

  妈妈愿意听孩子说心事,但孩子却对她撒气,非常没有礼貌。爸爸根本连听都不想听,所以不需要承受这些。妈妈觉得很受伤: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

  三个故事都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是关于听话不听话的拉锯战。一个人想说,另一个人不想听,甚至觉得没听的必要。一人说得嘴都磨破了,听的人却没有听进去。一个人非常愿意听,结果被伤。

  听和说的角色谁都扮演过,都被最无恶意的人伤过。

  怎样避免受伤害呢?

  如果是说的人,要学会好好说话,准确表达,要说重点。要就事论事,不要夹带情绪。

  如果是听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孩子有可能会怒气冲冲,即便有经验的家长也会感到困扰,应接不暇。一个人在愤怒状态下,对另一个人说话,迁怒、夸张、自我中心、态度不客气、听不进他人的话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大人可能如此了,何况是没有情绪控制力的孩子。

  2.专心听。如果一边做其他事,又同时要听,家长自己的心情容易烦躁,孩子也可能因为没有好好回应而感到不被尊重。

  3.当被孩子的话伤到。要看倾听者的情绪承受程度。如果倾听者情绪上还游刃有余,也有时间的话,先听孩子畅所欲言,让情绪能连贯,叙事能完整。先把状况搞清楚,事情能告一段落,再来讨论孩子的讲话态度,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有些倾听者真的耐性不够,或非常容易被激怒,最好事先跟孩子坦白,让孩子知道当父母也不见得有能力处理情绪。虽然这样对大人来说比较没面子,但起码比让孩子不断经历期待然后失败的循环要好。

  有些父母,连孩子轻佻的眼神都承受不住,更别说好好听孩子说话了。如果可以,还是找耐性比较足的人来帮忙,亲戚也可以试试看,偶尔老师会愿意担任倾听者,要不然找专业人员也行。

  4.好好听孩子说话,还要承受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我们能换到什么?我们可以换到孩子出事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快处理并反应,可以换到孩子的情绪有出口,状态会比较稳定,也比较不会累积身心疾病。通常可以有比较良好的亲子关系;通常倾听者会知道对方的状况,给对方适当的建议,让对方遇事冷静,有比较好的生涯选择……

  5.坏事会想到有人倾听,好事会想到其他人,会不会很窝火?能当倾听者很不容易,除了要能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要回接情绪,能把对方遇到的事前因后果清楚地整理一遍。倾听者所听到的故事常可化为养分,滋养倾听者自己的人生。在助人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

  孩子需要父母听自己,这里的听是诉求。

  父母不听孩子说话,这里的听是不认同。

  如果不听了,以后也就不会说了,这样沟通就短路了。亲子关系也就受损了。

  洪仲清以一个咨询师的身份,耐心地听,适时引导,让说者说出想说的话,进而自己想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常说父母只是个引渡人,发现问题找到答案的都是孩子自己。在这点上,做父母的的确都不是什么高明之人,要说高明,恐怕就是倾听这种方式吧。所以,就像meiya在这本书的推荐序上说的:好好地听,好好地说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