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10篇

  《这个世界不欠你》是一本由思维补丁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一):这个世界不欠你书评

  首先,我感谢有书公众号和出版社人员能够给我看这本书的机会。但是我自从收到这本书后,却十分担心这个书是一个鸡汤,我又看到大家基是对这本书的全是赞扬,所以我怕我知识水平见识不够、或者担心被别人说清高,所以读完后迟迟不敢写这个并不是完全赞扬的书评。

  但是毕竟书评是我要交的作业,我又想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当代中国版《乌合之众》。我是看过《乌合之众》的,非常震撼作者群体心理概念、成因、分类特点等独到地分析,并在文中穿插以故事深入浅出,在惊叹如此的群体心理后,学到了心理学一些知识。

  至今仍对从众心理心有余悸。既然这本书被称为“中国版的《乌合之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就告诉我可以不和大众一样完全的赞扬这本书,而是按照自己看书的真实感受去写了。

  看罢这本书,首先想的是我会不会将这本书推荐给被人看,很显然,我可能不会。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我关注的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我会不会推荐我的好友看一看他的文章呢?答案简单,我的确被里面的故事有所震撼,我会推荐某几篇文章,但我觉得没必要去读这本书。我觉得世界上有很多名著,先读读那些,思考后,可能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也和这本书自己某些描述一样激起了很多人反感愤怒。但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我们该怎么去做。

  我并不是完全否定这本书,有些事件也说的铿锵有力,例如:青少年的犯罪。但这本书应该也会和某些促销书一样,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所以我觉得总体评分7分左右,已算是可以了。而其他的都是微博中吵得很热的问题:“伪爱国心”、“伪道德心”、“我弱我有理”的心态。而这些作为公众号文章足以,对于书籍水准感觉有些欠缺。但当他提出这些问题来时,我一直在等待作者告诉我们这些读者该怎样做?所谓的人性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弱点、是社会就会存在问题。人类强大、但有时候自然面前却微不足道。鲁迅道出中国人的劣根性、阿Q心理至今仍然存在,它存在于你和我所有人的身上,没有人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几乎没有人能够被深扒。如若强求,可能看到的是血淋淋的真相和你不愿意接受事实。正如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写到“世界上有两种不能够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慧超说:“人总是无条件原谅自己无能和劣根性,将错误冠以他人,如果转一圈发现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自己背负十字架,没办法,只能将那些令时代惭愧的行径抛给时代本身。” 我觉得作者可能是对的,大多数人是这样的。

  警惕人格破产

  作者从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出发,深度剖析中国当代乌合之众的“伪爱国心”“伪道德心”以及“我弱我有理”等丑陋心态和行为,让我们反思:自己如今所拥护或者正在厌恶的,是不是自己曾经所厌恶和理应容忍的?确实,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多阿Q精神——自我胜利法。人类总是趋向原谅自己,而我们往往做不好自己,难道我们非要自责么?毕竟我们找不准生活意义的时候,我们自我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快乐就足够了!我们人类在大自然永远那么渺小,像个小孩子一样总是犯错,又不断改正,只希望我们、社会、国家都会在这曲折中前进吧。

  世间可怕的是无知却不自知、不求知

  只有洞悉这个时代和人性中的平庸之恶——明知愚蠢,却甘于愚蠢;明知恶俗,却甘于恶俗;明知无耻,却甘于无耻!我们才可能不被和谐成乌合之众,免受其害。作者看似在告诉我们做,其实用讲故事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好多所说的平庸之恶,并不是本质的“恶”,然而有些事的对与错并不那么明显。的确,文字能够警醒世人,但社会中不缺少讲故事的人,更多的还是要深入分析,解决问题。

  “最可悲人生莫过于没得选”

  本章讲述女孩子择偶问题,也是微博中经常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还是作为公众号讲故事,书籍层面不够深入。好多选择还是看经济基础,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自己有价值努力

  “愿自己回首一望,都是美好

  讲了“婆媳关系”等等,老生常谈话题,“幸福家庭都有其相似之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好多美好是自己去体会的,有时候也需要自己的经历。别人说的美好不是美好,要自己守护自己美好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不欠你》—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这个世界不欠你》做一个积极的人

  一路芬芳

  2017.08.13

  《这个世界不欠你》—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Alice 游舸

  2017.08.12

  1.整体评分 ★★★★

  2.单项评分

  封面颜值 ★★★★★

  纸张/印刷/装订质量 ★★★★★

  排版格式 ★★★★

  图文内容 ★★★★

  是否想共读(是)

  读完《这个世界不欠你》感觉非常的压抑,因为自己知道一些社会的现象,可是当慧超把做这些现象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只想怎样去改变才会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

  3.一句话点评( 一句话概括此书最大亮点,140字以内)

  思维补丁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作者能从纷繁事物表象中看透它的本质,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不健康的现象。这本书是在唤醒世人,警惕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和受辱者。

  4.书评正文(500-1500字长评)

  (1)“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恩将仇报”这就是在验证中国有句耐人寻味言语: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作者运用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有一种“缺德”叫人格破产。我就想到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个案例。我是一所学校颇有资历的中年教师,为了学校能引进优秀人才,我选择了一位上课在省里获一等奖的年轻教师,当时她喜欢在我面前说许多抱怨他人的话,我没有引起注意,还是把她调进了我们学校,没想到她的目的非常的简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重点小学。当我让她担任英语组组长时,刚开始两年还不错,后来就开始懈怠了,总抱怨学校太累太辛苦,没有责任和担当,其实她自己也过得很烦,有点神经质,我想这就是那种眼高手底的人吧,自己不愿意付出,又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一切。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你站在三尺讲台,要去影响那些孩子的时候,教师的一些病态的心理也会影响着孩子,所以我认为从我做起,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唤醒那些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抱怨的时候,想想还有比你过得更差的人。

  (2)贱到骨子里的恶毒贵人”“贵人情节”首先反映的是庸众人生生观中的奋斗逻辑:自己不用努力,有一天贵人会乘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将黄金屋和颜如玉拱手奉上,在这样的潜意识下,贵人便化身为庸众走上人生巅峰的不二锁钥,金光闪闪,可遇而不可求。同时,这一神逻辑还有一个自然衍生品,即“贵人情节”的恶俗之处还在于蔑视别人的努力,永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永远觉得别人的成功是由贵人“施舍”的。对比自己一路上辛苦的走来,一直心中很倘然,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告诫自己“风雨过后总会彩虹”,所以自己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摸索,一次次战胜自己心理的恐惧,善待周围的一切,即使有人不理解你,有人嘲讽你,但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坚持就是胜利。作为学校综合组组长,这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也是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除了语数外,所有学科都归结到综合组,是个大杂烩。因为10年前就担任组长,这次是因为学校缺这样具有号召力的人。我服从学校的安排,我总是想着学校肯定是遇到困难了,没有推辞,没有理由,只有服从,我想这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个社会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深知我的力量虽小,但也要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丝温暖,。

  (3)当“弱者”成为一种武器。弱者最可恨的是什么?是将“弱者”奉为标签当作武器,上蹿下跳,不跟你讲理,却跟你比惨。作者慧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他的车被一辆电动三轮车撞了,是个老头,他无牌无证不按规定道路行驶。他当着警察叔叔的面也是摆出一副“我撞了他,但我并没错,我年纪大了反应有点迟钝,你也别想让我赔钱,因为我穷得叮当响,根本连一毛钱也没有”的态度与作者和交警沟通。就是这样的老人,我觉得非常的无语,你可以弱但你不能无耻。作为弱者,我总觉得:弱者虽弱,但弱势群体应该有最起码的自尊,而不是将自己的自尊随便扔在地上。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看电影,六十年代的电影,人们都是那样的充满激情做事,对人也非常坦诚爸妈也是这样教育我们做人首先要自尊,自重,自强,自立;我铭记父母教导,也是这样的待人接物,我觉得受到了大家的尊重,我想首先是我尊重他人,你是如何对待他人,他人也是如何对待你吧!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那样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狭隘

  (4)仇富的人一定嫌贫。很多人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严重仇富,一方面又恶狠狠地嫌贫,整个一精神分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仇富的人一定要嫌贫,因为他们的心理动机一样。穷人(赤贫阶层)真的是因为自身不够努力而一贫如洗吗?作者通过巴菲特的案例,巴菲特在自己的传记中曾提到个一个词:暖巢彩票“的道理和中国人熟悉的投胎理论没什么区别。以及齐邦媛女士写的《巨流河》,这本书带给作者的感触当然有家国命运多舛的唏嘘,也有阶层,没错,就是阶层对一个人人起点未来成就巨大影响。这些案例也在拷问我;我身上有多少“穷人思维”?我想在我年轻时,曾经也做个白马王子来迎娶灰姑娘的梦,但是自己发现这是不现实的,中国讲究门当户对,那就找一个能够带领自己不断前行的人,品德第一,才华第二,即使我们不富有,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可以相互搀扶的,三观一致的,人还是必须要面对现实。我觉得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还是需要更多的温情,善待周围的一切。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三):我们需要慢下来和独立思考

  这本书通过一些当前或曾经社会的热点来剖析现在社会更主要是人存在的问题,有人性,有人格,有价值观,有父母教育,有乌合之众现象,有对待亲人死亡等等。深刻具体,说得面面俱全。用它书里的一段话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烦冗的事物、庞杂的信息和过剩的物质……人们已经懒得去观察,懒得去质询,懒得去思考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时代的物质和信息越多,精力有限个体越是容易呈现出一种无所适从,即难以保有独立的思想和身处中间的点位-更多时候,大众被自己的利益情绪所裹挟,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站队……人们愈发走向平庸,保持个性和独立思考反而变成了一种很小众的‘另类’,在某些层面,这或许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根源之一…往往意味集体的盲从和被操纵成为一种主流。’”

  这本书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些善与恶,泪与血的故事,那些我们看到过,甚至经历过的事,给予我们冷静思考,我们是否也曾经或已经是那样的人。如最后一个篇章题目一样,我们期望的人生也是:“我们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终点。愿你回首一望,都是美好。”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四):现实中的补丁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特别现实,特别真实的社会体验。就像作者慧超他的公众号“思维补丁”这个标题一样,为我们在某方面遗漏的觉悟,补上了一块不同一般的补丁。 我是一个平凡人,有许多时候在生活中我无可奈何的去这样去做这件事,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委屈我自己,最后我却还是息事宁人的选择委屈我自己。今天看到《这个世界不欠你》这本书让我心理着实有点小震撼。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五):网络上的戾气为什么这么重?

  龙应台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说的是中国人在面对不平等待遇和欺辱时,总是选择忍气吞声,一副“以和为贵息事宁人”的怂货姿态

  现如今,中国人貌似改变了这个特点,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是超级爱生气的中国网民。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不但越来越爱生气,而且戾气变得越来越重了。

  随便翻开一条热门事件的微博,下面总会有各种自以为是,反其道行之的恶言恶语。

  《战狼2》爆红,相关的微博下面不是对这部影片的称赞。相反的,更多的是各种讥讽与嘲笑。

  “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淫”

  “吴京就是直男癌,不看他拍的”

  “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圈钱”

  “一个个给人家贡献票房的脑残”。

  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微博下面,多的不是对失去孩子和妻子的受害者的同情和安慰,更多的是一堆人对事件反转的期待,和对真相的恶意揣测。

  “他在外面早就有小三了”

  “很明显就是想讹钱啊”

  “看他和别人说话的样子,完全就是心机很重的邪教首领”。

  中国新闻网报道寒门出贵子,一个父亲精神分裂母亲瘫痪,自己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高考获得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被破格降60分录取。评论里面,不是在对孩子不放弃的努力精神的鼓励,反而是这样:

  “无耻清华,谁给你的权利降分。往年你们降过分么,凭什么今年降?”或者是语气极酸的回复:“出社会应聘时就知道水有多深了。考上清华可能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还有之前非常热门的武汉火车站杀人砍头事件,一个炸酱面的店主因为多收了一块钱,被胡某用厨房的菜刀砍下头颅,病扔进垃圾桶。血腥至极,凶残的连文字都感受得到。结果看看新闻下面的评论:

  “杀得好,火车站附近都是奸商,杀一个少一个。”

  “死有余辜,这种人平时做声音肯定也是缺斤短两。杀一儆百。”

  这种毫无人性般的冷血和冷眼旁观让人胆战心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随便找一条社会新闻的热门评论去浏览一下,就会明白。如果你常常混迹于微博热门榜,一定很了解我在说什么。

  一部电影,不管你是好评中评差评,只要发表言论都会挨骂。你夸好,有人就会在评论里骂电影不好,你说不好,就一定有人站在标新立异的对立面说两句。就算在中庸,也总有人能从各种相关不相关的方向下手吐槽两句。

  微博上,你几乎不能随便点名说哪个明星的坏话,普通话也不行,除了夸夸夸,其他的势必要被粉丝追着屁股诅咒和轮番人身攻击,各种幼稚又恶毒的言语无所不用其极。

  网络上我们的戾气为什么这么重?

  我想也许不乏三点原因。

  一 、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弗洛伊德说,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

  这些在网上疯狂叫嚣的人,往往现实生活中行为受阻。

  因为匿名,很多现实中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人,在网络上暴露出自己暴戾的一面。尤其是那些平日生活中的弱者,反而在谁也不认识自己的网络上终于有胆量张牙舞爪畅所欲言。

  有句很流行的话,我觉得说的很到位:“你在网上嘴巴这么臭,现实生活中一定过得很不好吧?”

  如果你和一个喷子约定私下见面掐架对峙,十有八九是没人敢应对的。

  匿名的世界里,人的胆量成倍放大,人的不满成倍发泄。

  你会发现,越是现实生活中过的不好的人,在网络上的戾气就越重,越容易成为热门评论里的喷子。

  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可以在网上随意讽刺吐槽学霸。

  工作不努力的人在晚上恶意嘲讽那些默默用心努力的人。

  美分嘲笑小粉红,小粉红又反斥美分。

  白天不敢和领导说的话,晚上可以上网发泄给陌生人听。

  白天不敢跟女朋友男朋友对呛的话,可以说给网络另一头的人。

  现实生活中没有话语权,但可以在网上另辟蹊径,造谣吸睛。

  因为只有在看不见的虚拟世界中,他们才能找到那么一点点现实中消失殆尽的存在感。

  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我们的国家发展的太快太快了。

  但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是精神文明的缺失,我们的GDP在飞,我们的精神却在拖后腿。

  有些东西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些却必须要长年累月的积累。

  慧超在《这个世界不欠你》里说,

  “戾气寻求根源,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撕裂和失衡。一个社会越是不公平不平等,越是充满歧视,社会戾气越高涨。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结构中,底层民众很容易把对不公平的仇视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磅礴恨意。”

  他说:“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来看,一切社会事件都是心理事件在社会层面的反映。一个人如果长期对面生存刺激造成的紊乱,只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压抑自身,然后患上严重的精神病或抑郁症。二是选择发泄,而这种发泄常常以暴力的形式进行输出。”

  这种暴力呈现在网络上,就变成了无数敲着键盘唾沫横飞的垃圾人。网络暴力没有硝烟,但足以致命。

  有人仇富,有人嫌贫。无论什么都一定有人说三道四。

  很多人追求的公平公正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公正,而是希望那些特权降临在自己身上罢了。很多人不服不忿,并非心中有一颗红心,反而是因为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而已。

  三、对未来的莫名焦虑

  人们的戾气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焦虑。这种焦虑感来自期待和现实的巨大鸿沟。

  社会越是高速发展,人的欲望越容易被催生起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的享乐观念也在不断进化,我们对未来和生活有了更高的预期。

  但事实上,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很多时候,客观条件的变化赶不上主观的期待值。

  悲催的现实往往承载不了我们的欲望,于是我们开始焦虑,无止境无缘由的焦虑。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会莫名其妙的不开心,经常会无缘无故的负能量,然后内心产生源源不断的无名之火。

  这种火压在心头无处发泄。生活中,我们没办法直接跟周围的亲人朋友破口大骂,也没办法无所顾忌的表达。

  于是,当发生热门的公共事件时,我们胸中压抑很久的怒火和焦虑的气焰,终于找到了一个喷薄而出的方向。所有内心积聚的焦虑和不安统统在网络上得到了释放。

  闹心,刷刷手机,一通喷粪发泄,睡一觉,然后明天继续艰辛谋生。

  而那些让人消化不良的废物,那些被人为制造出来的污秽,就必须由其他人兜着。往复循环,互相作用,负能量至极。

  正如慧超在《这个世界不欠你》里所说,“在这种社会气氛的围绕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谁都不会永远幸免。少一点戾气,就算是为了无数循环后的,我们自己。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六):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文/初晓

  常常听到“活久见”这三个字,意思就是人活的久了什么都能够看见。细细品味这一句,颇有深意,其实的确是这样的,见的多了,活的久了,什么都能够看见。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由单纯到复杂,从天真到世故,这已然是司空见惯的事。可这司空见惯的事情,就真的是正确的吗?倘若在这一群随波逐流的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是不是就不正常?

  至少,我不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自己做事的标准,若自己没错,那为何非要变成其他人眼中的“正常人”?最近在看《这个世界不欠你》,作者是思维补丁,这本书中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许多现象加以分析,的确是让人看过之后或是为之愤怒,或是觉得可悲。这其中有鸠占鹊巢却不愿意搬离别人住所的所谓“亲人”,也有谄媚恶毒的所谓领导,还有一些将“弱者”这两个字作为一种武器的老人。当然,书中还有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仇富嫌贫,不正当行为的爱国,面对谣言不能够辨别。更有各种教育问题,针对孩子,只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就可以敷衍吗?甚至有一些家长,希望将孩子培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曾几何时,我们周围很多人“病”了,病的是价值观,人生观,病的是不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何其悲哀?在《这个世界不欠你》一书中,慧超说:“人总是无条件原谅自己的无能和劣根性,将错误冠以他人,如果转一圈发现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自己背负十字架,没办法,只能将那些令时代惭愧的行径抛给时代本身。”好似真是这样,有无数人,在面对问题是,总说这个时代如何如何,可我想说的是,即便这个时代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不代表你就要成为你讨厌的样子。

  我总觉得,在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一种美好存在的。但是很多人,很多时候,在面对现实时,给自己的原则打了折扣。若是长远看来,这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人生打折吗?

  就在今天,我和我的两个姑父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思想自然和我不同。他们想要的,希望孩子的人生如何如何,并不是我希望的。的确,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的人,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一眼就可以看到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的生活,有人也乐意过那样的生活,可这不是我要的。

  许多事,或许没有对错,从法律来说更是。如《这个世界不欠你》一书中,住了别人家放在几十年不愿意搬离的人,法律不会声讨他,最多道德上会受到谴责,但……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往往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是错误的,一切好似理所应当就是这样!再比如书中谈及家长为孩子铺路,这首先就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孩子也是一个人,人就是有思想的,这并非别人可以控制。当孩子成长,面对问题,自然有自己的判断,所谓的铺路,根本行不通。若是这家长自己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呢?他又如何为孩子铺路?

  纵观网络,现实,目之所及,总会见到一些看不惯的事情,这些人的处事行为,或许就是你讨厌的样子。反观自己,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在现实面前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现实,于污浊的环境中,很难独善其身。可我仍愿出淤泥而不染,至少,于我,心安。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七):你认为的,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世界不欠你》从书名看起来像心理鸡汤的一类读物,其实不是,作者慧超阐述一个个社会现象,让人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在时代中,给予灵魂思考。就像思考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幸的是,恰恰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读到本书《这个世界欠你》颇有感触,获益良多,生活中、工作上反思自己,报以平常心态,理智去处理事情,待人宽容,宽容就待你。让自己开拓更宽广的眼界。

  作者慧超也是大多数中的普通人,也许是某天的突发奇想,创建了“思维补丁”微信公众号,没想到第一篇文章人气暴涨,全网阅读量过亿,作者将公众号的文章收录进了这本书里。作者把社会不良的现象剖析透彻,把一个个真实故事还原,再刨开,每一个真相都让人痛到心里。

  开设爱心馒头店,让环卫工人和流浪汉能吃上热乎的馒头。竟然有不少人对店主说,今天的馒头我不领了,你登记一下,把钱退给我吧。更过分的是停止送馒头之后,有些受惠者,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破口大骂。馒头店主哭泣,他们本应该感谢这个女人,她并不欠谁,相反某些人欠她一句感谢,欠她公正。

  无独有偶,曾看到国外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卖面包的老板,在一次卖面包给一老人的时候,老人掏钱的拮据,面包店老板心存怜悯,想要给更多的老人,发放免费的面包又不伤害他们自尊心,于是在每周特定的日子里,老人可以免费领取面包,开始领取面包的老人都会对老板报以感激,面包老板虽然亏钱但他很快乐,持续做下来,时间长了,排队领取面包变得理所应当,认为政府给了面包老板好处才使他这样做,开始挑剔面包的大小,说老板太抠门了,不再心存感激。生意不好面包老板开始入不敷出,家人也要过生活,想要停止发放面包,但还是咬牙坚持,一次面包老板因为家里有事而没有准备发放的面包时,遭到前来领取面包的老人攻击,有人说:“他是个骗子,他拿着政府的钱,说好免费发放面包装进自己的腰包,让他拿出来。”有人很愤怒:“他另有目的,想出名”,很多指责,谩骂,面包老板被迫关停止送面包,谣言谩骂影响到家人生活,面包店老板很痛苦,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有媒体采访他,他想要家人能安静的生活,决定上节目告诉大家,他哭着说:“做这件事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好处,自己并不图任何报酬,希望有人相信自己。”面包老板做个善事,却没想到变成“罪人”,这个世界谁也不欠你,感恩就这么难吗?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就像作者书里写的,那些受人恩惠反咬一口的人并不是坏人,受惠者人格破产,失去人性的之美,只是并不怀疑自己的人性罢了。

  这样的事可能很多人生活中亲身遇见过,帮助了别人,不但没有感谢(当然不是为了感谢才帮助),反而觉得你是应该的,觉得你有所图或者这是你应该做的,不然你为什么要帮忙我呢?他找不到理由,愿意揣测他人,也不愿意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当然只是个例,世上还是好人多,满怀爱心。遇事多换位思考一下,常怀感恩之心,这个世界不欠你什么。

  作者把人格破产分为两种:其一用经济学解释“感恩边际效应”。第一次收到陌生人的捐助,会心存感激,但是第三次,第一百次后他会认为理所当然,当你停止对他的捐助,他会心生怨念。其二是失败者的愤怒,从感恩效应转化为失败者的愤怒,当你对你他的捐助,认为你的捐助另有目而怨恨,从不心存感激,“我为你雪中送碳,你却恩将仇报”

  很多人的心是病着的,心灵扭曲,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某些人虚荣心过剩,追求物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某些人认为苹果手机是身份的象征,不惜卖肾购买苹果手机,而实际用到的功能缪缪,炫富心理,自己工资养不活自己,却一定要用上一个昂贵的手机充门面,因为不自信自卑,需要有个东西让自己看起来很风光,装饰自己。往往真正强大的人不会说自己强大。

  你会相信你爱着的东西,其实是不爱的吗?

  “你会爱国吗?”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是热爱这片土地,你我在这片和平、自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可以去实现自己梦想,努力工作,与家人团聚,爱着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爱国,有的人是伪爱国,其实自己也不知道。

  比如前段时间钓鱼岛问题,反日情绪在民间迅速发酵,爆发“爱国青年”反日游行,变成针对自己人的店铺,车辆和商品的暴力打砸,这部分人不是愤怒失去理智,而是打着爱国的旗帜,满足自己的私心,通过暴力发泄自己,通过踩压他人带来快感,就是伪爱国。

  作者慧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件,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一名叫蔡洋的青年,在游行中对丰田车打砸,用锁头砸车主的头,车主李建利,他何其无辜,只是开了一辆日本车,下半辈子成为瘫痪。蔡洋未意识到自己触犯法律,认为自己是爱国才这样做,这样小学生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他人,被判刑十年加25万赔款,当然这赔款都落在他不识字的母亲身上。

  就像作者说的,爱国就做力所能及的事,工作的好好努力赚钱,学习的好好学习,当兵的努力训练,做科研的好好钻研科技赶超别人,做官的清廉为老百姓做事实,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国家富强,这样就是爱国了。

  这个世界不欠你什么,你认为的都是对的吗?不妨站在他人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或者你面对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八):用一根针凿山:以思考和自省抵抗平庸之恶

  (一)

  审判庭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内心深处,也没有人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任凭犯下滔天罪孽,人也总是会选择无条件地原谅自己,说到底,又会有多少人真正清楚自己正在作恶呢?

  被称为“死刑执行人”的纳粹指挥官阿道夫·艾希曼,在二战期间,因其臭名昭著的“最终方案”杀害了超过580万名犹太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在军事法庭却自我辩白称:自己只是遵照指令而已。他说:“我本人对犹太人没有仇恨”。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犹太人,对他而言,只是为了升职罢了。

  站在法庭上,战犯艾希曼为人呆板乏味,乍看之下,没有一丝恶魔的影子,他也没有多少阴毒的筹谋,甚至无法流畅地为自己实施辩护。他反感战争,也反感杀人,他甚至看见犹太人的尸体会因为恐惧而呕吐,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你很难将他和一名杀人恶魔联系在一起,他更像是一个喜欢穿着白衬衫坐在办公室的普通官吏。

  但是,他的的确确就是那个戕害数以百万计犹太人的杀戮狂魔!

  由此,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提出了“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阿伦特指出,艾希曼不是恶魔,也不是虐待狂。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平庸的恶。这是一种悄然而巨大的恶,它不声不响,却蛰伏在所有人的心底。

  没有一滴水觉得自己应该为洪灾负责,也没有一粒星火认为自己可以肆虐成火海。

  平庸的恶,依然是恶,既为恶,则它带来的罪孽和伤害,丝毫不亚于极端的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庸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他们用权威的判断代替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过于平庸,以至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场巨大而漫长的麻木中,庸众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当下行为的性质与罪孽。

  因此他们的自我辩解常常是:即便我不这么做,也会有人这么做!

  可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河悲恸。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同胞的不幸充满悲戚,也许你还记得有一位名为张雅的姑娘,因为国殇期间玩不了网游《劲舞团》,竟然公然辱骂灾区同胞,在那段令人愤慨的视频中,这个姑娘骂道:

  “你说你一个老太太在里边躺了100多个小时了,你怎么还没死呢?你想学木乃伊啊?”

  “还整个:我们看见迷彩服就看见希望了!你看见大草地咋没看见希望呢?那草还能吃还能补充水分呢!”

  “CNM都给你们震死才好呢!SB玩意儿一个个的!你说你们是长得好看哪,还是哪块肉招人稀罕哪?还让我们给你们捐款捐吃的?”

  “你们能死就赶紧死吧,别在那儿憋着了,挺着也挺遭罪的是吧!”

  你能说这个女孩犯下了什么滔天的罪行吗?不能,但是,你却不能不正视,她对那些死难同胞的诅咒和谩骂,是一种恶。重要的是,这种恶,她本身甚至意识不到,我们从她的言语中洋溢着自以为是的“幽默”和极为愚蠢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特立独行”中可见一斑。

  正如那位躺在驻马店斑马线上被汽车二次碾压的女孩,当她第一次倒地之后,周围匆匆而过的人群和车辆,匆匆而过的每一位有血有肉会痛会笑的普通人,又有几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匆匆而过,何尝不是一种恶?

  噢,你们又要说了:“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我能有什么责任呢?”

  正如将一切严肃问题娱乐化的众多网络段子手,他人的苦难只是他们创造10万+搞笑段子的素材;正如杭州保姆纵火案中,那些在遇难者悼文下幸灾乐祸的人一样;正如每一场豪车车祸新闻评论中拍手叫好的声音一样;正如丽江旅游被暴打女孩申诉帖子下面那些“半夜还出去浪的贱货活该被揍”的评论一样;正如一切对好人求全责备,却对坏人忍气吞声的路人一样……

  不是路人不上网,也并非网友不出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庸之恶,就在你我身边,他们就是你我的同学,同事,乃至亲朋好友。

  这又是多么可怕啊!

  很多时候,我们静下来心来,能够理解那些境遇不好的人,能够理解他们在糟糕环境中所作出的挣扎和糟糕选择。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他们却理解不了我们,与其说他们根本静不下心来思考,更不如说,是有一种未知的怪兽,吞噬了他们思考与自省的能力。

  你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但眼见那一脸认真的面孔,你终于在心底承认:“我们已经离的太远了,远到我们已经看不清彼此的面孔,只能凭借往日的音容串联起一些愈发懒得回味的时光”。

  (三)

  平庸之恶,惟有独立人格之上的思考才可克服。

  因此,对我而言,写作,是对自我的梳理,也是对这世界的警醒与反抗,虽然在大多数时候,这种抗争都显得过于微不足道。

  生而为人,我们不能只有自己被侵犯时才显现正义,不能只有自己成为弱者时才奔走疾呼,不能只有在自己面临不幸时才呼唤公平,更不能滑落至平庸之恶还一副世人皆然的麻木。

  所有的自我努力,所有的群体抗争,所有的奔走呼号,不过是为了当再一次面临类似选择时——能够做到理直气壮,能够多一步选择而不是束手待毙,能够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这像极了用一根绣花针凿山,我从来没有期望将山凿穿,但是,选择凿击本身比结果更为重要。

  这就是我的写作观,为自我反抗而写作。

  我人生中第一本书的出版,实在是比我想象的要坎坷的太多。

  早在2015年末,紫图图书的副总裁马松先生和时任紫图总编辑郎世溟先生就找到我,希望为我运作一本书。坦白讲,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这些粗鄙的文字,有朝一日也能够出版成书。

  如今出版行业面临的审查远比我想象的还要更为严峻。

  漫长的送审之后,传来首次过审未通过的消息,一波周旋未果。然后,又是漫长的等待,终于传来消息,他们找到了一家“大胆”的出版社,然后,又是漫长的审查和等待。终于又传来消息,审查通过了——不过,这家号称“大胆”的出版社,还是删掉了一些文章,还是做出了一些令我感觉匪夷所思的删改。

  以至于我都不敢想象,那些“没胆”的出版社,会将我的文字删改到什么地步。

  事实上,我不准备去试图理解任何审查方的逻辑和忧虑,虽然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承认自己卑微又胆怯,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扯掉思考和表达的羁绊。一旦我试图去理解审查者的逻辑,那就意味着我接受了某种蜷缩的妥协。

  下笔若是妄言,莫不如不写。

  在纳粹的暴戾统治之下,战犯艾希曼沦为毫无自我意识的一具战争机器,身陷平庸之恶,以至生灵涂炭;但是,同样是在纳粹的暴戾统治之下,这个叫August Landmesser的德国工人,却可以成为唯一一个在1936年希特勒出席的集会上拒绝举起右手的德国人。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九):不是我的心态好,是我无可奈何

  没有人有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世人多半寂寞,这世界愿意倾听,习惯沉默的人,难得几个。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这个世界不欠你》读后感(十):时代病了?

  1.整体评分 ★★★★

  2.单项评分

  封面颜值 ★★★★

  纸张/印刷/装订质量 ★★★★★

  排版格式 ★★★★

  图文内容 ★★★★

  是否想共读是

  3.一句话点评( 一句话概括此书最大亮点,140字以内)

  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运用诙谐的语言,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带我们领略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丑陋人类和社会现象,汇编成了这本书。书中不乏作者吃亏的例子,他将这些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提醒各位读者以后不要在吃亏。

  4.书评正文(500-1500字长评)

  看完整本书,我还是最喜欢这篇文章——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恩将仇报

  恩将仇报的例子屡见不鲜,小到狼与东郭先生、吕布与丁原、曹操与吕伯奢,大到人民与政府。

  每个国家都应该一样,那我就拿我熟悉的中国来举例子吧。

  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更是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现实中,一个人骂或者夸政府,不在于其是否有专业知识,而在于他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有保障。

  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们,往往从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就开始存钱,勤勤恳恳埋头苦干20年却买不起一套房。这几年间,物价在涨,房价在涨,而自己的工资却很久没有涨,于是开始理所应当的抱怨国家政策不好,比不上某些国家。

  政府作为老百姓能接受到的最大公众组织,好像天然的就应该承受被人指责和辱骂的角色,也就是人民的出气筒。当你饱受饥饿和寒冷时,会想要吃饱穿暖;当你吃饱穿暖时,会想要拥有自己的车子和房子,当你得不到时,就会抱怨社会,抱怨政府。

  “人总是无条件原谅自己的无能和劣根性,将错误冠以他人,如果转一圈发现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自己背负十字架,没办法,只能将那些令时代惭愧的行径抛给时代本身。”

  邓小平同志说过,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有人发声是好事,但请不要无脑的去抱怨。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了,是谁把我们从一穷二白的黑暗年代拯救出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强盛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去建设,去改变。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富二代官二代,想要更好的生活就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