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警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警察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警察读后感10篇

  《警察》是一本由[挪] 尤·奈斯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警察》读后感(一):如果文字有温度「警察」就是冰冷的

  如果文字是有温度的,那尤·奈斯博的「警察」无疑是冰冷的。

  哈利·霍勒系列的小说,一直以他的受虐推动故事发展,到「警察」这里,我本来想还能怎么虐他,结果,尤·奈斯博直接发了个便当,给这一系列塑造的特别讨喜的一个人物,看到具体情节的时候,我直接把书扔了。

  作者一向不吝惜笔墨描写死亡,最残忍的死亡,虐杀,然后,在和故事中的人物恨透了的时候,再来追寻动机。你就会发现,恶能照亮善,冰冷才能衬托出温暖。

  所以,最后的文字,就是一部美剧「冰与火之歌」。还有,「绝命毒师」的老白,会让追过剧的人笑上两声。整本书,画面感强,整体氛围营造的很好,有电影的感觉。听说,「雪人」拍成电影了,哈利·霍勒系列拍成美剧或电影都会很精彩,最好是大卫·芬奇来拍。

  难得的是,主角哈利·霍勒,在这部里滴酒未沾,还美梦成真了。太难得了。

  「猎豹」的残忍,「幽灵」的黑暗,「雪人」的凌厉,「警察」的……精彩!推荐。

  《警察》读后感(二):书中音乐不完全整理+一点牢骚

  以前就有整理奈斯博书中音乐这个想法,懒癌晚期一直懒得去弄。读到这本看到连Pink Floyd都出来了,终于决定记录下书中音乐。另外尤奈斯博不愧是做过摇滚歌手的人,品味我是服气的

  正文开始:

  1.Eclipse----Pink Floyd

  2.Brain Damage----Pink Floyd

  两首歌曲都出自PF的神砖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

  第一首是保罗对心理医生史戴奥纳提到的,在保罗说的“太阳之下万物和谐”之后,书中没提到的下一句是“但日食已悄然而至”。值得一提的是,这全书出现的第一首歌完美契合了书的结尾--万物和谐中黑暗悄然而至。

  第二首是史戴听到的保罗哼的歌。歌词中有一句“疯子出现在候诊室里”很有意思,算是一个小伏笔吧。

  3.Empire States of Mind----Jay-Z 发现第二具尸体的青年在滑雪场听的歌 应该是奈斯博写书那两年时的流行歌,书中少有的流行乐

  4.I fought the law----Bobby Fuller Four 这首是哈利参加完丧礼在餐馆听见的。歌词“I fought the law and the law won" 看上去可能跟哈利一家逃避法律的行为有关,不过这里八成是我自己过度解读了

  5.Caught by the Fuzz----Supergrass 警察们待的餐馆放的第二首歌

  6.Come as you are----Nirvana “保持本色”酒馆的名称由来与BGM《保持本色》这个酒馆初登场于《幽灵》,那本对酒馆和这首歌的描述比较详细

  7.She----Gram Parsons 侯勒姆的手机铃声

  8.Boots of Spanish Leather----Bob Dylan 结婚曲,歌词中说“Just carry yourself back to me unspoiled"很契合哈利萝凯

  书中哈利听的几张专辑我没仔细记录(因为没听说过而且懒得去听) 卡翠娜最爱的现代乐队山羊皮(Suede)也是我的最爱之一,著名英伦摇滚乐队

  -----------------正文结束------------------

  ---------------发点不负责任的牢骚,以下是剧透分割线-----------------------

  个人对尤奈斯博这一部小说不太满意。有雪人猎豹幽灵三部珠玉在前,警察曾让我十分期待,但从质量上我认为此书根本不及前作水准。

  案件本身不多赘述,抛开想让人寄刀片的贝雅特的死不说,此书基本是《雪人》的“身边热心人就是杀手,最后再拿萝凯和欧雷克开刀”的套路延续。

  中间对罪犯瓦伦丁的追捕和调查根本对主线故事没有影响,虽然知道是为下一步部埋伏笔,但这条占巨大篇幅的支线不了了之,个人感觉是不负责任的写法。另外西莉亚的身世故事和所作所为都对剧情没有什么推动。这些旁枝末节让最后找出真凶的部分变的仓促,篇幅结构上有些失衡,使得前面铺垫的凶手为爱复仇的动机和主题弱化,阿诺尔对勒内的爱情也没有太大说服力。最后整个找到真凶的过程仿佛只是因为哈利灵光一现。

  另外此书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多的误导性写法。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多人所诟病了,这种写法恰当好处能制造出人意料的反转,但多了只会让人厌烦,只有“意料之外”,没有“情理之中”

  牢骚归牢骚,仍然期待尤奈斯博下一部哈利小说《the thirst》的中文版。既然在这一部留下这么大的坑那一定一定要记得填!

  《警察》读后感(三):幻术是假的,但光明是真的

  《警察》是一部令尤·奈斯博书迷翘首期待的作品。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在“哈利·霍勒系列”上一部《幽灵》的结尾,故事于一串穿云裂帛的强音后戛然而止,留下错愕的读者守在故事的断崖苦苦眺望,希望可以发现泄露主人公哈利命运的蛛丝马迹。

  在前一部书中留下不起眼的线索,并让它们在新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是尤·奈斯博“哈利·霍勒系列”的一大特色。这些精巧的扣子并不影响新读者的阅读,却连缀起一个完整的、充满关联性的世界,让虚构无限趋近于真实。《幽灵》和《警察》在这方面更进一步,每一个独立文本都为系列故事的纵深留出大量线索和留白,结尾处又有伏笔,如同美剧,为下一季的发展铺垫好引子,钩住读者挨过漫长的等待。

  上一部《幽灵》结束于哈利头部中弹,躺在血泊之中生死未卜。因为女友的儿子牵涉进了一桩吸毒杀人案,哈利为了帮孩子洗清罪名深入毒网,却发觉真相是一个吞噬了所有希望和温情的黑洞……《警察》看起来是以此为起点拉开序幕的,在医院的重症病房,一个高大男人陷入昏迷,警察轮班守护着他的病房,等待他醒过来揭露奥斯陆贩毒集团的内幕。 种种暗示表明,这个男人似乎就是哈利。读者于是和守在他身边的警察一起,屏息等待他醒来,等待他倾吐出在前作灌注进他心中的所有秘密和罪恶。

  然而,这个男人竟离奇死了。突如其来的死亡严重挑衅了读者以往的阅读经验,而作者却并不急于解开其中玄机。 “哈利·霍勒系列”的前几部已经让我们领教了尤·奈斯博的本领,他是一个偷梁换柱的高手,一位掩人耳目的魔术师。他在我们眼皮底下施展手腕,读者就迷失于障眼法里呈现的幻象。不过我们来不及因为又一次被愚弄而气愤,只能任自己被骤然而至的真相席卷而去。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不执着于他那摄人心魄的幻术,而是期待看他如何戳开幻象,破解自己设置的“死局”。

  “都是套路”,这也是尤·奈斯博创作的特点之一。《警察》这部作品仿佛也有作者自我解构的意味在其中——这是一部用相互嵌套的“套路”架构起来的作品。在小说里,凶手依据一桩桩旧案的套路杀人,严格地遵照旧案的发生时间、地点和手法,而被杀的,清一色都是奥斯陆的警察。

  罪行看似遵照一种明确存在的模式和套路发生着,实际上为了达成这种戴着镣铐起舞的严谨形式感,杀人者要以极高的想象力、对人性的洞察和犯罪天才来完成这个闭合的罪行圆环。尤·奈斯博的犯罪小说一向以出人意表的杀戮手段见长,在《警察》里,出人意表不再停留于骇人之极的残暴手段,而转向了凶手如何成功地不断复制罪行——如何让老练的警察心甘情愿地只身前往偏僻的旧案发生地?如何排除种种干扰,让杀戮按照旧案的轨道忠实地重新上演?

  光是这一个悬念,已经足够吊起读者胃口,不过尤·奈斯博在《警察》里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于抽丝剥茧地完成一套推理。作为整个“哈利·霍勒”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书继续勾勒奥斯陆这座荒芜寒冷的“哥谭城”的黑暗画像——警界高层和毒枭勾结,腐败的警察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客相互勾结,夫妻同床异梦,兄弟各怀鬼胎,精干正直的警探被边缘化,最疯狂的罪犯往往就是受害者最亲近的人……凌冽、孤独与黑暗充斥书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一个浅灰色幕布上难以定型的彷徨影子。

  所有人物中,最彷徨的莫过于主人公哈利。是的,他没死,那场死亡是尤·奈斯博利用读者受限的视野与时间的错觉炮制出的暗度陈仓的幻象。哈利还活着,并且脱胎换骨。自“雪人案”(具体故事请参见《雪人》一书,同名改编电影也即将上映)以来,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想要从正义守护者的身份里抽身,随波逐流,却一次次被命运推上风口浪尖。这次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他得到了某种解脱,他藏身于警察学院,当上了大学老师。犯罪与他的距离似乎比真实和教科书之间的距离还要遥远(除了一出事先张扬的女学生性侵案)。

  看起来是这样。但他深知自己背负着太多关于罪行的记忆,这使得他本人也成为奥斯陆罪恶之网上的一个结点。犯罪者、杀人犯、连环凶案被一股奇怪的向心力吸引到他周围,他生活的主题永远是谋杀,谋杀,谋杀。这曾让他不堪重负,远走香港,为了切断与过去和记忆的关联过着活死人的日子。那种日子很好过,所以注定过不长,他仍旧是被遥远奥斯陆玩弄的一只提线木偶,奔波于世界边陲,与死状骇人的尸体为伴。但是,随着上一部书中哈利深爱的女人萝凯带着儿子回归哈利的生活,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警察》中的哈利已经不再是那个随时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硬汉,他人老多情,患得患失,时刻都在犹豫、恐惧。

  尤·奈斯博在《警察》中完成的另一个任务是哈利命运的转向。这个天生扫把星、倒霉蛋经过了漫长的跋涉,走到了命运的拐点,他曾经渴望的触手可及。作者在这部书中对他十分仁慈,在无穷无尽的奔波和失去中,给了哈利一座暂时休憩的甜蜜岛屿。尽管面对同袍的惨死,哈利还是难免再一次卷入杀警案,但活下去的愿望使他在生死关头耳聪目明,席卷过他头脑和身体的不再是麻木的钝痛,而是一种热烈、鲜研的求生愿望。这在“哈利·霍勒系列”中算是少见的光鲜色调,也让人不由猜测,在后续的作品中,是否又有某种重大的转折即将发生。

  无法估量尤·奈斯博在“哈利·霍勒”系列中倾注了多大的野心,最终又能实现几何。在《警察》的结局,凶手伏法,从《幽灵》绵延而来的故事单元也告一段落,有人死了,更多人活着,并且驯服地抚平伤痕,接受了命运更好的安排。在合上书之前,我们可以长舒一口气,在这段犯罪马拉松的历程中暂时放下高悬的心。

  但是,且慢!《警察》的结尾处埋伏着一声平地惊雷,我们再一次被尤·奈斯博这位魔术师的幻术遮蔽了眼睛……别忘记,在哈利所置身的奥斯陆,罪恶如黑夜一般不可穷尽,必须要有一些人,用痛苦燃烧自我,创造短暂的微弱光明。无论在现实或是书中,幻术都是假的,但光明是真的。

  《警察》读后感(四):9.3分

  75%时已经读出这几起杀警案共涉及到三名嫌疑人,易容了的瓦伦丁、楚斯·班森、阿诺尔,可是明明已经据瓦伦丁这条线索展开追踪,到罗尔女儿案时却突然中断,以至结尾他又有兴风作浪之势。

  关于阿诺尔,他刚出场时,我怀疑过他帮哈利指点迷津的动机不纯,可是又想到雪人案中的马蒂亚也是这样接近哈利的,奈斯博不会再使用相同的手法写作了吧。但是并没有。

  贝雅特之死毫无必要,奈斯博对笔下的人物下手不轻,可今后的系列没有贝雅特的面部识别技能会不会更加显得必要人物缺失。

  哈利与萝凯终于修成正果,欧雷克终于长成高大的年轻人。这部书整体上还是非常精彩的,看到了急待看到的情节,也有许多盼望已久却没有被写出的内容。仅次于《雪人》,比《幽灵》易读,比《猎豹》接近现实,好像这就是读者想窥探的那个世界,而尤·奈斯博为我们打开了大门。

  《警察》读后感(五):作者是个混蛋

  已经看了三本奈斯博,还是被耍的团团转。作者一再一再的作弄着他的读者,把每一条其实都不是线索的线索,都铺陈在你的眼前,每一条都被描写的那么逼真。很难说是读者自己为自己营造了那种草木皆兵的氛围,还是笔者。总之到最后只有一个感受 “真凶你快现身吧”。

  这是最黑暗、最压抑的一本,基本都处于低气压状态,尤其贝雅特之后简直到了极点。奈斯博下手更狠,用朴实直接的词语描绘一幅幅让人毛骨悚然的凶杀,而那背后有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内心世界,冰冷、忧郁、伤心、激情、变态。这本跟前面三本不一样的是,不再是单纯的警察抓坏人,而是有对这个职业的纠结和探索,比如使命感、正义感,或者它对生活人生的侵入、改变和取舍,也许还是塑造。比如哈利,就总是身不由己的再三犯险,只为心头那种无法压制的诱惑。他没有办法不去窥视黑暗,被深深吸引其中,只有到达黑暗的地方才能抓住罪恶,但然后呢,能全身而退吗,能坦然的再享受光明吗,黑暗与光明间真的能来气自如吗?一开始以为这本里面要把楚斯和贝尔曼都收拾了,但,其实楚斯的结局还挺好,我有一丝宽慰的心情,他人并不坏,不是嘛。

  这本结构也是其中最精妙的, 其实是两条线在走,是两个连续杀人犯,线索一直在纠缠。半截虽然隐去了其中一条,但明显是下本伏笔(作者个坏银啊)。

  《警察》读后感(六):套路的,太套路的

  # 一

  这已经是读的尤·奈斯博第三部作品了。对我来说,他已经是一个老作者了。哈利·霍勒也是一名熟悉的警察了。在这本书中,依然是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甚至是办案手法,都有着相同类似的感觉。唯一不同的,就是案件再次升级。

  # 二

  推理小说,尤其是这种系列推理小说,不可避免的就会陷入一个困境:就是作案手法必须升级,案件的复杂性必须升级,侦探的危险度必须升级。读者的期待阈值一旦被提高,就很难降了下来。之前罗琳的斯特莱克系列推理小说,到了第三部的时候,也升级到了凶手复仇的程度。哪怕是一贯以文学性见长的马修·斯卡德系列,犯罪手法也是屡屡升级。时间线最后的《繁花将尽》说的也是凶手针对侦探的报复。(至于说后续的《一滴烈酒》,就只能回忆往事,大打感情牌。这在整体上来说,似乎是破坏了整体的完整性。所以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要按照出版顺序来看。)在这本书中同样也不例外。

  案件已经从单纯的杀人案升级到了连环杀人案,而且被害人也已经在书名中暴露出来,就是警察。连环杀人案本身已经够刺激的了,这在《雪人》《猎豹》中已经得到了发挥;但是死者变成警察的时候,事情的性质就不同了。

  # 三

  从这个时候,本书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虽然案件本身的性质让人提起了兴趣,期待中的凶手也一定有过人之处,才能做出这么高难度的犯罪事件。但是在侦破的过程中,本文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描写。而是落入了《雪人》的窠臼,在推理过程中,受到了其他线索的误导,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然后就当事情落入了山穷水尽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最终解决了案件。套路的,太套路的。

  从单体上来说,当然是没得说的精彩。但是当放在谱系之中的时候,地位就非常尴尬了。自然同样可以说他是质量最强。可有了前面的几部珠玉,读者已经打开了眼界,现在的这种小打小闹,显然就满足不了读者们的胃口了。随着这个系列的作品越写越多,能提供的阅读边际收益已经少的可怜了。在上一部还有浓厚的父子情强撑着,为读者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利。可是在这一部中,除了确认“哈利牛逼“这个早已为人所知的事实之外,又有什么呢?

  下一部的作品已经写出来了,非常想知道,最新的一本到底有没有什么突破呢?

  《警察》读后感(七):爱的复仇者

  奥斯陆连续出现了几起警察被杀案,每一名遇害警察死亡的地点和日期,过去都曾发生过命案,且至今未破,而死者都是当初负责侦办那些悬案的成员。为破此案成立的四人小组是我们一路追着“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小说看下来已经非常熟悉的人物,独缺男主角哈利。

  哈利到底有没有死?在《警察》的上一部《幽灵》结尾时我虽然坚信哈利不会这么轻易死去,但他那个状态感觉能救回来只会是奇迹。所以在《警察》里,哈利只是一个亡灵的存在吗?不过既然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小说,书阅至四分之一处,感谢卡翠娜帮我们把宣告死亡的人从坟墓里挖出来,再次和读者一起面对这桩扑朔迷离的杀手连环案。

  这一连串死亡案件有着许多明显的共同点显然不是巧合,哈利破案小组在追踪多重线索之后,将此案凶手命名为“警察凶手”。

  尤•奈斯博真是好本事,他对于场景的细节描写简直出神入化,细腻入微,很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他的写作手法总是几条线索同时铺开,让文字在读者大脑里自行演变成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似乎每个章节的结束都是一个命悬一线、让人惊魂的场面,但此时往往文字戛然而止,让人好想跳过下个章节直接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可惜要命的是,下一个章节展开的恰是前一个让人紧张困惑的场景。他就像一个撩拨高手,撩起了你各种欲望却不立刻给与满足,真真是吊足了读者胃口。于是,读者头脑就这样在各种线索中紧张地穿梭者,迷惘着,担忧着,害怕着,恐惧症,希望着。。。。。。仿佛被施魔法一般被困在尤•奈斯博的文字迷宫里。

  除去这些在尤•奈斯博每部小说里都会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高超情节和场景描写技巧外,在《警察》一书中,反复强调和重点探讨的是杀手的杀人动机。

  人为什么要杀人?“对拥有正常情感反应。懂得理性思考的人来说,杀人所必须付出的心理代价非常高,因此背后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杀人动机。找到动机,就等于找到凶手”。这是哈利在警察学院里授课时所讲述的理论,也是他在破案小组里用来启发其他小组成员的思路。凡事自有因果,“谁会想杀害没有未能破案的警察?”,动机,它既是罪犯的起步,也是警察开启命门的钥匙。既然原本是平等的人与人,为什么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动机出现后就让人与人变成了罪犯与警察的对立?

  一旦走在对立面,抓住罪犯就成为警察的职责。罪犯和警察就像汤姆和杰瑞一样,之所以不说猫和老鼠,实在是因为代表老鼠的罪犯太机智了。其实智商高低无所谓正义与否,不是说你站在所谓正义的一边你就一定能在超高智商上一站到底。所谓的警察也不是高大上没有一点龌龊的思想与缺点。哈利,他也有很多弱点,他有过酗酒史,随时游走在各种法戒与道德边缘,甚至也会同样被女色诱惑,不能自已。他很高,但绝不是高大全的高;虽然他依旧是英雄,依旧是头脑和思维敏捷的连环杀手案终结者,但在这部小说里他更加彻底地成为非正统派男主。所谓的罪犯,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满腹作恶杀人的念头,他虽因某个动机而成为杀手,但在现实生活里,他似乎仍是名人蓄无害的一个优秀的职业者。这是《警察》以探讨动机为主题之外,对人物刻画描写更立体化更矛盾对立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很搞笑的电影叫《小鬼当街》。9月大的婴儿比克聪明过人,不但将三个抢劫犯玩得团团转,还顺利从贼窝里逃了出来。比克给警察留下的线索就是保姆给他讲述的一本故事书。对于比克来讲,他并没有被绑架的惊恐与逃脱的自觉,他按照潜意识安排自己的行走轨迹其实就是一种最原始的行为动机。警察抓住了这条线索就找到了绑匪。当然这是部喜剧,以搞笑为噱头。但它明确地提示了一点----动机是原点,你必须要由此走进罪犯的思路里,才能抵达罪犯的下一站。

  罪犯杀了人,警察需要破案?如何破解?动机何在?哈利并非神人,但他能具备破案专长就在于他能够敏锐地抓住罪犯的动机。 “发现动机,然后从有光的地方开始找寻”。人们也许总是在转瞬即逝的灵光一闪中有片刻精神专注。仿佛有什么关联的东西就像埋在脑海里的一根上帝的启示。我们无法为之给出一个确切的名字或定义,但正是这种灵光让人有了天才与凡人的区别。这个想法不像是灵光乍现,更像是走岔的思绪。捕捉灵感就是聆听那些熟悉的让人已经听不见的噪声。每当这样的时刻,哈利闭上眼睛,集中精神,摒除杂念,聆听自己的所有感官,开始搜寻。他知道这波思绪就像一场梦,他必须动作快,否则机会稍纵即逝。他慢慢潜入在内,宛如拿着手电筒潜入深海的潜水员,在潜意识的黑暗中摸索。有时他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有时它从他的指缝间流过。哈利并非三头六臂,他能多次破案,只因为他会潜心接近对方,感知对方,聆听每件事情的回响,找到有光的地方。

  《警察》里,破案小组最终得出罪犯最强有力的动机,那就是这个罪犯曾经失去过挚爱。有人夺走了他的挚爱,他也要夺走被害人的最爱,可能是他们的生命,也可能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这个罪犯是个爱的复仇者,他所有恨意的来源都是爱,爱的有多切,恨得就有多深。追寻这条线索,终于抓住凶手,终结了这场人心惶惶的警察与警察杀手的对决。

  尤•奈斯博在《警察》一书里埋了很多线索,他将每一条线索都写得引人入胜,悬念百出,最后却往往给你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让你松一口气的同时另一口气又提了起来。但是这些有用的没用的,有关的没关的甚至带有误导性的线索过多的话,难免会打击读者探案的积极性并产生心理疲劳。比如当又有一个被烧成黑炭身份不明的小女孩儿尸体被发现用自行车锁链锁在酒吧时,联系之前出现过的种种铺叙描写, 读者正毛骨悚然之际,尤•奈斯博笔锋一转,刚理清好的推测判断又有了走上歧路的困惑。单独来看这样一本小说总觉得有太多悬而未决的人物和线索,杂乱而繁琐。考虑这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小说,它们用处应该是为下一部小说做了极好的铺垫。

  最后抄一句书里我很喜欢的一个比喻----“全挪威警察的手枪都必须回收进行弹道检查,而他将像是拿着玻璃鞋寻找灰姑娘的王子,首先呈上他的手枪接受检查。”哈利其实是个拿着玫瑰等待爱人的野兽王子,只差一个动机,他也会变身为爱的复仇者。这真是个童话与罪恶共舞的充满矛盾的比喻,却也正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小说令人难于抗拒的魅力所在。

  《警察》读后感(八):《雪人》、《猎豹》是恨,《幽灵》、《警察》是爱。

  尤·奈斯博的哈利系列犯罪推理小说是一部比一部黑暗,对人性和人心的探讨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像我这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最求刺激的人来说只能是越来越爱,在反转和凉意面前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如饥似渴的往下读。

  因为杀警案和原始悬案的对比,使得《警察》所涉及人物和事件变得复杂,揪出了很多人的过往,让贝尔曼和班森这两个基友所合谋过的事成为案件的核心。

  我觉得这也是尤·奈斯博的高明之处,拿在之前几部小说中出现过的小事来做文章。让读者熟悉的故事大反转,内心掀起不可思议的浪潮。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你所熟悉的小事背后,有人正在酝酿一个惊天阴谋,只不过有好有坏。

  对于哈利系列的故事爱与恨始终是犯罪的最原始动机。《雪人》、《猎豹》是恨,《幽灵》、《警察》是爱。正是由于爱得太强烈,所以才会有如此强大的犯罪动机和能量。失去挚爱且案件没破的痛苦令警察杀手心灵极度扭曲,他要让所有破不了案的警察像原始命案中的受害者一样死去,为了这扭曲的正义,他愿意付出一切。

  人生中有些事,终究是无可避免的,因为这些事就是存在的意义。哈利在经过之前的几个案子,看过太多人性扭曲,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灾难之后已经不想思考那些邪恶的人性,选择成为了挪威警察学院的教师,过着平凡的日子。

  在前三起杀警案发生后始终没有参与调查。直到好友贝雅特遇害,哈利终于决定参与调查小组,揪出真凶。这很有点退隐高人重出江湖,制服狂魔,还武林以安定的意味。

  既然哈利有侦破连环杀人案的能力,那么无论他的身份和职业如何,破案就是他必然要做的事,他无法逃避,即使暂时退步凶手也会找到他。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去做他应该去做的事,至于这个应该做的事是什么,取决于自身的责任和能力。

  喜欢悬疑推理的朋友还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烧的脑」。

  《警察》读后感(九):部分剧透,建议读后再看

  如果让我选择目前悬疑类作品最值得阅读的一个系列,我会选择哈利·霍勒系列。难以想象奈斯博是如何做到让作品的每一页都充满悬念,近500页的作品,即使猜到了了嫌犯,仍能将悬念从第一页保持到最后一页。 目前这部《警察》是市面上能见到的中文版哈利·霍勒系列的最后一部,很多人都在猜测还会不会有下一部,答案无疑是确定的,阿诺尔虽然死了,瓦伦丁依然在逃,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会在下一部里继续出现,奈斯博已经扎好了口袋,等着读者继续去跳。

  贝雅特的死有些意外,这个看人过目不忘的天才的死让人扼腕。卡翠娜终于有了归宿,让人欣喜。黑客与鉴别专家的结合,更像是一对好搭档。

  小说以婚礼结尾,在我看来,哈利和萝凯这对欢喜冤家分分合合这么久终于走到了一起,让一众粉丝着实松了口气。感觉奈斯博写哈利·霍勒系列不会太多了,哈利已经是奔五的人了,又有了家室,再让他这么玩命就不合适了。不管怎么说,感谢作者,给了哈利一个家。

  最后建议博集天卷把前几部霍勒系列的作品也陆续出版,毕竟用的是台版的翻译,全部出的话难度也不会太大。

  《警察》读后感(十):主角进去得晚,故事穿插得乱,但情节还是不错的

  从《雪人》《猎豹》《幽灵》到现在的《警察》,作者真是厉害,书里面就这几个主要角色,结果又有一个核心人物领便当,真是舍不得啊。不过总体觉得故事情节还是很紧凑的,只是略显凌乱。至于豆瓣上广大看官的吐槽也可以理解,毕竟作者之前的作品《雪人》《猎豹》《幽灵》都是一集一个故事,而这本《警察》却是有至少2-3条线穿插其中,而且结尾的伏笔又埋下了。总体感觉:1.主角哈利起死回生介绍的很简单,而且太简单了。2.开篇的悬念和后面的悬念有些刻意,当然这是第一个悬念(病房里的特殊看护病人)解开以后,第二个悬念出来时的感觉。3.瓦伦丁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下一部打个基础,但又扰乱了这部的叙述,不过本来生活就是同事会有很多事发生,但这里显得有些凌乱。4.出场人物太多而且太乱了,很多奇怪的表述估计到下一部才能说明,很多这部出现的人物在下一部才有关键用处。5.主角哈利的特点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能理解为了让只读过这一部的读者了解哈利而费的口舌,但对于看过其它作品的读者,个人觉得这个主角在对待刑事犯罪的态度上有了变化,但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刻意为之。6.书的商业化气息感觉越来越明显,里面很多描写并不必要,这种描写一般会在电影中加入或提现,而不是书中。7.节奏很好,开始用穿插叙述,这样会吊人胃口,但是由于其它主线(为下一部打伏笔)的加入而感觉到略混乱。8.作者打算把主角搞成精神错乱,亦或是把主角一家搞成刑侦小分队才肯罢休吧。哈哈。总之,整体感觉挺好,只是有些零散,看下一部会怎么样吧,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在尝试新的挑战而改变风格,亦或是在失去自己的风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警察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