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宋没用读后感10篇
《好人宋没用》是一本由任晓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一):试读
《好人宋没用》选读
第一章
1.
宋梅用,本名“没用”。当她两岁,逢了大荒年。全家被饥饿赶逐,从阜宁摇着艒艒船,经由运河,停在苏州河畔。起先住在船里,船身开裂,就上岸来。捡几根毛竹,烤成弓形,搭起“滚地龙”。帆篷为顶,草苫作门,地上铺一层稻草棉絮。外头落雨,里头跟着泥泞。母亲让孩子们捡拾芦苇、麻袋、碎砖、木板、铁皮,和了泥巴,反复修葺棚顶。
怀宋没用时,母亲逾四十,生过六女三子,夭了五个。她浑身关节痛,手指发黑变形,走起路来,拖着两只扁脚,洗衣服都蹲不住了。男人揍她。一边揍,一边从后面肏她。他在外头姘了个女人,并不隐瞒。“你的屄都松了。”他当着孩子们说。
她曾掿着洗衣槌,追打那野女人。野女人奈她不得,转拿男人出气,抓破他的面皮,哭诉一场。男人步子带风地回家,见婆娘在河边洗头,一脚踢落下去。她自己扑腾上来,从此染了大喘气的毛病。说话怏怏的,时或狂咳,咳得颊颐浮肿。
她把对丈夫的怨怒,转嫁给儿女。打得找不到好皮肉下手了,担心小白眼狼们记恨。便撮一碟蔗糖,烹几只红薯,筷头笃笃叩击碗沿,“妈妈自己不吃,省给你们吃。以后要待妈妈好。”孩子们抓抢着,烫着,噎着,咬着舌头,顾不得理她。她即刻心疼起口粮。
活得太腻,等死的日子又太长。风里长刺的季节,她以为终于绝经,却是再次怀上了。她骂丈夫像条野狗,只知下种。她趴着睡觉,用洗衣槌碾压肚皮,站在洼地上单脚跳。听闻吃泻药管用,便也一试。拉得肠子快流下来,那团肉依旧牢牢吸在腹中。
一日,往地头走,忽有便意,腰里一酸一酸的。探一把裤裆,果然湿了。她裂开嗓子,喊“大丫头,大丫头”。大丫头正拾柴,一听,懂了,扔了柴火,往接生婆家跑。
生产几乎要了她的命。每次宫缩汹涌,她都厉声诅咒这个孩子。男人踱进踱出,骂骂咧咧,“有力气叫,没力气生”。几个亲戚在褥边围观半日,闲闲散去。大丫头帮忙换盆水,洗毛巾。两个小的顾自玩耍。
她都意识不到。人家拖她,就坐起,人家摁她,就卧倒。使力使得眼珠快爆了。熬到第八个时辰,接生婆在她腿间依稀看见脑袋。一拽不出,便捏断孩子锁骨,缩小了,抠出来。
婴儿宋没用,瘦得肚皮一褶褶。母亲将她扔在旁边。少时,不忍,揪起自己的奶头,戳在她嘴上。父亲盯一眼乳房,它们像两挂漏得差不多了的水袋。扭头道:“她咋不吃,是不是快死了。”“死了最好,省得费粮食。”母亲将稀汤样的奶,滴在她人中上。宋没用闻着味,双唇一嚅,活了起来。
2.
夏杪,起洪水,作物殆尽。仲冬时节,族人聚会。各家口粮归作一处,反复筹算,只够吃百来天。离下次收成尚有半年。宋没用的父亲排行老大,性格最硬,被唤作“榔头”。由他出门讨生计。携妻子、儿女和老太太。带了生铁锅、燃火的玉米秆子、夜间蔽身的大芦苇席。推着独轮车,挨村要饭,往镇江去。
途经一处田地,老太太不肯挪步了,“这里风水好,让我死在这里吧。”她已活得不知岁数,却牙齿一颗不落,嚼起东西来,嚓嚓响。“人老了,没用了,让我去罢。”他们随意劝几句,留下她。一起留下的,还有宋没用。老太太将曾孙女夹在腰上,仿佛是一卷物什。
走出一二里,大丫头说,听见婴儿哭。母亲扇她一掌。又过半里,榔头甩了车把,跺脚道:“我一大男人,难道养不活个小把戏。”返回田间。稻茬染了霜色,缟白缟白的。稗草、牛毛毡、野慈菇、眼子菜,被踩扁了,便往扁里长。榔头呼寻一晌,正欲离开,见畛边一角熟悉的土布颜色。宋没用在杂草中,睡得正死。他揸开五指,一提溜,搂紧幺女。
他们继续往前,至清江浦,稍稍安顿。榔头找不到工作。全家挤上难民船,沿长江流离。在粪便秽物中吃睡了半月,被一纸官令驱赶回乡。族人不乐,有个弟媳说:“大哥不是最能的吗,怎就回来了,搞得大家没法活。”榔头耳轮赪红,不语。
冬天过去了,全村饿死二十几人。榔头的大儿子,到隔壁村子偷食,被打残。不肯说是谁打的。苦捱数日而亡。母亲将蜡烛包扔到床尾,踢一脚道:“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倒死了。”土布散开,宋没用滚出来。皮肉干缩,颌骨凸棱,跟个小老太似的。母亲哭嚎片刻,见她不动,便抓回怀里,使力拍晃。终于,宋没用嘴唇稍稍一咧。“小讨债鬼,还没死啊。”母亲掏出乳房。
岁馀,又发洪水,榔头起念离开。听闻上海遍地钞票,很多老乡都去了。有个远房表姐,已在那里安家。他向父母索了一条艒艒船,用麦秆加固顶篷。将自己那份盐碱地托给小弟。
清晨,空气疏冷,宋没用一家出发了。族人木木然,杵在岸边,渐成几条细影子。有条影子不停挥动手臂。是榔头的母亲,佝着背,缩着脖颈,仿佛脑袋直接支在了肩膀上。榔头眼睛热了,朝明昧不定的地面线,吼起一嗓子。
水声冗乏,晨昏交接,一船人忽盹忽醒。二丫头吐得满嘴苦胆汁,下巴都脱臼了。母亲一开口骂她,小儿子就笑。他现在是唯一的男孩。父母开始稀罕他,将他养得脸圆了,还把他的名字,从“狗蛋”改为“大福”。宋大福玩水、翻弄包裹、扯姐姐们的头发。实在无事可做,便趴在舷边,浸一只手,滑小桨似的。河面顺着掌侧破开。那手倏然一勾,一指,“爸,妈!”
艒艒船猛烈摇晃。宋没用惊醒了,见家人往前挤。金利源码头渐驶渐近。樯桅如林,沙船密匝匝挨挤。哗响的西洋汽轮船,让她的哥哥姐姐惊作一团。英国军舰正在入港。烟囱、炮管、彩旗、白制服水手。母亲敛了敛衣衽,鼻子瓮得透不过气。父亲喊道:“大上海到啦,赚钱吃饭去!”
全家换起体面衣服,系住船,踏上陆地。身体里仍然一漾一漾,宛如趟着看不见的水。这是个油栈码头,填高之后,砌成混凝土驳岸。一桶桶洋油,等着被卸下,分运,送往各地。跳板、板车、运垃圾的马车。码头工人穿梭其间。父亲留意到,他们衫裤上没有补丁,“这活我也能干。”他的婆娘张张嘴巴,出不了声。
父亲领头,哥哥姐姐排成一列,母亲背起宋没用押后。他们仿佛一队盲人,在这光色浓酽的世界里,摸着,探着,互相牵引着。走了一段,渐渐觉出,这辈子踩过的最平坦的路,就在自己脚底下。
西行,至城墙,街市如织。篾竹街、豆市街、花衣街、洋行街、咸瓜街。街街交通,铺铺相连。口音错综,人头如麻。山东的杂粮,徽州的纸墨,杭州的绸缎,绍兴的黄酒,宁波的药品,福建的漆器,江西的陶瓷,无锡的丝棉,广东的烟草。
一切能想的,不能想的。颜色、声响、气味,令人应接不暇。孩子们停在“西洋百货”。牙粉盒、三五香烟盒、伦敦洋蜡烛、英国机制棉纱线团,样样新奇。店主的绸领子上,潽出一张肉脸。面皮不动,低垂的眼睑间,露一线黑眼乌珠,紧随他们移转。
柜台边,贴有老刀牌香烟广告牌,印了长衫礼帽的中国人,指着一盒烟。烟盒上是个大胡子洋人,披挂头巾,手拄弯刀,做海盗装束。宋大福舔舔嘴唇,伸手去摸。店主蓦地动起来,拍掉他的手,巴掌一翻,作势要打。榔头奔过来,兜头一掌,替店主打了。店主甩出一句上海话,他听懂了,是骂“江北猪猡”。榔头捏紧拳头,哈了哈腰,引家人岀店。
对于宋家来说,幺女就是一个累赘。她的出现是个意外,她妈知道怀上她的时候,心里应该是恨的,丈夫是一个“野狗一样的男人”,还在外面和别的女人乱搞,怀上孩子不是件喜事。穷人家的日子不好过,孩子多的穷人家的日子更难过,男人不争气,还乱打老婆,老婆没地方出气,只能拿自己孩子来出气。家里没人待自己好,那就自己对自己好,谁也靠不住,梅用的娘是这样想的。农村的土地是靠天吃饭的,夏天发大水,也就没啥收成了,可是日子要过,梅用的爹是老大,老大就要管大家,老天爷不让人活,就只能自己去找活路。一家子拖家带口的去着口饭吃,荒年人命最不值钱了,梅用原本应该和奶奶一块死的,可是她的哭声让家里其他人感觉到了她的存在,就此捡回了一条命。
外地人,啥时候在大城市,都不好混。
上海这个三教九流的地方,讨生活不容易地。梅用爹来上海找表姐,表姐也是个小家庭,也只能救救急,哪能管得了一家好几口人那。一家只能去贫民窟里搭个窝棚,算是有个落脚地地。外地人在大城市都是分地方的,不是一个地方干活也不能在一块,老乡好处事。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外地人互相看不起。梅用爹最后还是在老乡的帮助下拉黄包车。一家几口人也算在上海混了。垃圾遍地地贫民窟传病最快了,大姐病死了,老爹残废了,还染上酒瘾。
二姐走了,大福哥也当汉奸了,一家就这样散了。家也没了,被人占了,爹也死了,娘也死了,梅用就剩她自己了。
新家,幸福不容易。
卖熟水的一家收留了她,店家儿子丧偶,也不好再续弦,老板娘也是藏私心,给自己儿子找个不要钱的媳妇。缘分就那么巧,以前梅用还在这家避过难。还好丈夫比较体恤她,虽然婆婆比较抠,乱世谁没有防人之心。日子就这样过,后来丈夫被抓,店面也被赖皮住户霸占,一家被赶出去了。
一家人新的落脚地
善太太收留了一家子人,梅用的孩子们也有了新的安稳地。新社会,新气象。虽说梅用家以前出身不好,但是在新社会贫苦出身可是好的不得了。孩子们在新社会也过的不错,丈夫前老婆留下的毛头也待自己和亲娘一样,后来革命的形式改变了这一家,革命的热情让这个家的每个人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剧变。
大儿子远走,小女儿客死他乡,自己的几个亲儿子也因为各自的境遇,生活的轨迹变得不同,自己的亲孙女也因为自己的江北口音被儿媳妇阻拦不让见,梅用老太太自己的房子也被惦记,上海的房子啥时候都金贵,浦东的房子就是后来的事了。梅用老太太最后户口本上的名字被登记成没用,还好有个儿子趁改革开放的风浪发财了,梅用老太太的日子也算开始享清福了。
结语:梅用的一生不是一个传奇,是时间河流的一叶孤舟,浪很大,孤舟却能乘风而行,一生漂泊,不曾灿烂,却平淡如你我。
每个时代人都会被命运的漩涡裹挟前进,你,我,她,最后都不过是时间里的一粒沙,可是这粒沙也是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的。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三):【好人宋没用】的好评。 这是一本上海人感受得到自己这个城市历史的好书。写个阅读记录
初次听到任晓雯这个名字是在2012年质疑韩寒代笔事件。当时网友倍魄正挖出了韩寒在萌芽杂志得奖名单时是排列在C组。倍魄微博问了一下同是第一届参赛任晓雯的参赛情况,任也如实的说了自己参赛情况(对于韩寒真假不讨论)。包括C组参赛不需要复试等,还有怎么得奖。当时好奇心驱使上看了一些任的文章,作为和韩寒文章的水平高低的参照。
后来我去第十五届颁奖礼砸李其纲场子,那天任小姐作为第一届得奖者代表在台上朗读一首新诗,我为了潜伏到到前排座位好散发倒韩传单,假意找任小姐签名,近距离的和她交流了几句。 事情经过可以参考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be7eb0101bi4f.html。
再后来,有同为倒韩的网友笑我,说我倾慕任晓雯。 我笑着说:任小姐的外貌,放上海滩也就是邻家顺眼小妹妹。当时任小姐的文章水平,我自问我也写得出。我评价任何人的文学水平,都以自己为基准,自认业余不赖只是没有在这行业吃饭。所以凡是看到觉得自己也能够写的出类似水平文章的作者,一概认为不过尔尔。2014年我所看到任的作品就在这水平。倾慕是谈不上的,文学交流不排斥。
这个世界任何努力和坚持都是有回报的。 2017年,任小姐又在写作的道路上多坚持了三年而我依然只是一名职场理工男。 任出版的【好人宋没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上一层楼的作家。 三年来原地踏步的我自问不如, 甚至不夸张的说,作为海派女作家,就【好】这本书来说,我个人评价其在爱玲之下,安亿之上。小说主人翁宋梅用,正好是和我外婆同时代生死,作为比我还小的七零后任晓雯,写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时代感,让我感觉到了就如小时候外婆向我诉说当年的情景,而且更有细节。这一点殊为不易, 肯定是花费了无数研究,毕竟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这些时代的七零后,这是需要有非常大量对那个几个时代的研究,同时又要驾驭虚构创作能力的技巧。 而且在【好】这本书,任的文笔的精炼也比早几年的散杂文和短篇进步不少。带了一点沪腔, 用词洗练,直指人心,让读者代入到主人翁所经历到的世界里,谈不上悲喜,却冽冽的感受到人世的真实残酷。
冯唐在倒韩的时候提过文学有金线这么回事,我是非常认同的。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我认为够的上算得上是一部准金线。虽然说写抗战内战文革时代苦难小说难免有很多早我们一两个时代的作者珠玉再前,而且在编排人心上这种苦难时代也有一丝讨巧。但是作为一个上海七零后,能写到这样还是难能可贵的。期待任晓雯写一篇我们70后成长时代的长篇,其实改革开发后的上海众生相也是小说灵感无穷的宝藏。比如韩寒代笔事件。
还算好有任晓雯小姐在写作路上甘于寂寞平淡的坚持下去, 70后的作家中总算出了一部我认为在准金线水平的文章。任小姐当初就是以青年作家参加的新概念C组, 反观十几年来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中学生们在文坛可以说毫无建树。萌芽新概念发掘作家贡献文坛,就是一个笑话,大赛只是个拔苗助长的怪胎,它其实是害了写作路上的少年们。得奖出来的那些中学生后来继续写作的,作品都让人印象模糊,远远的达不到够格水平。 还出了抄袭的郭敬明和当代文坛最大耻辱代笔的韩寒这样的大反派。 新概念对当今中国文坛可谓是罪大于功
任晓雯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自己是个70零后,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20年代到70年代,只要有扎实的研究为后盾,也可以写出如同亲历那个年代的小说。(现在看看韩寒韩粉那些韩仁均无法代笔的理由简直荒谬)。 而且,她也说明了一个持续写作的作家,是怎样演化自己的,什么叫真正的写作成长轨迹。
作家写作,它终究是一桩寂寞的事情, 它终究需要岁月和阅历的修炼,它需要对人性人文最深沉观察和热爱,它最经不起就是天才少年的捧杀。它终究不可能是功利的。
写作可以带来财富自由? 这只在在电视剧里瞎编的,或者是韩寒这样的骗子。最终透过代笔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娱乐明星。
所以不要为钱写作, 真要钱去写代码。 回报肯定更好。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四):我们生活里的宋没用
“奶奶快不行了”,妈在微信里告诉我:“十五天,只喝水不吃东西,估计也就天把天的事儿了。” 九月休假的时候,我去看奶奶。人极瘦,胃口不好,脸色铁青,眼神浑浊,眼仁从低垂的眼睑下试图辨认我是谁。 “是我,奶奶。” “哦,宝宝家来啦?” 在她口里,孙辈都是宝宝,哪怕你已经奔四,工作离家万里。 “嗯呐,是我,来看看你的。” 我挨着她坐,握着她的手,骨骼和暗青色的脉络在干枯的皮肤下滑动。 “奶奶,你保重身体啊,长命百岁呐!”此外,良久无语。 我心里知道,这就是最后一面。 记忆里的奶奶似乎一直这个模样,瘦小,腰背有些佝偻。小时候我跟她跟的少,上小学时候每年只有假期去乡下她那儿待几天。农村那时候对我来说,只是一片撒野的地块,烧大灶、下河、看猪圈里的猪。奶奶,是个只知道问我吃了没?饿不饿?冷不冷?的老人。没有意思。 后来,农村也极少去了,奶奶见得愈加少,在我的脑海里,她已经渐渐化身为一个符号,代表童年那有限的一段野孩子时光,有点想念,也不太想念。 我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奶奶的姓名,因为从小到大,只叫她奶奶。她的生平?她的喜好?心里在想什么?我一概不知,也从没有感过兴趣。 任晓雯和我一样,对她的奶奶,一个“执拗、敏感、心地柔软”的象山女人的个人际遇,“几乎一无所知”。《好人宋没用》,部分是出于对她的缅怀。 每个人的家里或许都有宋梅用这样的一个老人。宋梅用,是个普通的苏北女人,幼年跟着父亲逃荒,流离到了上海。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战争、蒋经国上海打虎、上海解放、公私合营、三反五反、文革、改革开放。“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梅用近乎逆来顺受地承受命运的一切。生命里的人物一个个来了又走了。以至于。宋梅用意识到,“自己活得太长了,因而落了单。” 小说最后一章里,宋梅用的四儿子平生和妻子文娟聊天,聊母亲的一生。 “你说,老娘年轻辰光吃了那么多苦,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却又咬不动跑不动享受不动,一辈子活着到底有啥意义。”平生说:“我经常觉得或者没劲,死掉最好。不敢想,也不能想。想到投生到世上,白白吃一遭苦,又白白死掉,简直莫名其妙。”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这是宋梅用的老东家倪路得抄给她的一段“咒语”,她不懂《圣经·哥林多后书》中的这段话,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信罗汉爷叔(耶稣)。但这应该就是基督徒任晓雯对宋梅用生命意义给出的答案,也是这本书隐秘的主题。在正史中,普通人难有一点位置,哪怕是英雄,能在史传中留下寥寥数语,已是“丰功伟绩值得被浇铸在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的少数人。为普通人立碑,这正是任晓雯在这本小说里试图做的事。小说充满了家庭琐碎,与生活里你搞不清理还乱的亲戚朋友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一模一样的。虽然是小说,也是关于普通人的信史。 任晓雯是78年出生的年轻女作家,但这部小说里展现出超出年龄、性别的成熟语言风格,苏北和上海方言写作、明清白话风格的短句、抑扬顿挫的句子节奏,却又不以词害意,保持了整个文本的通畅易读。可以看出,为了写这本小说,任晓雯下了苦功夫,做了细致的功课,才有了小说里异常丰富的属于特定历史和地域的生活细节,令人熟悉却又有新意。 祝任晓雯在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也祝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宋没用”都幸福安康。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五):长了浮生,断了人生
2018.2已读第16/2018大部头打卡第2: 《好人宋没用》:★★★★☆ 这几年每年都会在《读库》上遇见<浮生>,等到《1703》的时候也刊出到第三年,每年读<浮生>会折回去寻作者的作品来读,每次都做,都忘得一干二净。 之前翻出来读短篇集《飞毯》,那时候读完感觉不好,可能是06年出版的作品,笔法和题材重复,都是亭子间旧事,埋怨和哀叹摊了一地。等到昨天借出《好人宋没用》,惊艳。 大体不变,还是<浮生>样的小人物悲喜,不过熟悉<浮生>就明白,写喜云淡风轻,写悲入骨三分。苦命的悲剧从降生入笔,上世纪二十年代横亘到九五年,七十载匆匆,浓缩进五百页故纸。 幼年的苦是懵懂逆来顺受,少年的泪是恍然间家破人亡,等到青年了成家了生子了,时代的刀光剑影横插一笔,剜下一块心头肉。其实到这里住手也好,等子女生养大了又是炎凉从旧。 能够写一部“女人的一生”,是可敬的勇气,拉长了时代,恍惚是控诉时代下个体的生存困境,其实不是。作品的母题是死亡,是各式各样不忍卒读的死,宋没用想过,她觉得“死,就是皮囊坏了盛不住东西”,她的后半生,就是“活得太长,落了单”,终其一生,是逃脱命运裹挟而“偷生”,等到终止符落下,却成了这么多年又“投生”,唏嘘。 任晓雯在写作上想要往《繁花》靠拢,也用方言,句子也短的有趣。但《好人》像宋没用的女儿白兰,开得粗粗大大,《繁花》则是幽兰,耐得住细瞧。 作品那一段文革太繁复,家长里短抖落不干净,扬了漫天灰,不如前面二三十年代的苦,滴下胆汁来。 说着这部作品也被影视化,想想,应该,没人,演得好。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六):好人真的没用吗?
好人真的没用吗?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上海青年作家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苏北女人在上海的一生。
宋没用生于1921年,因为是幺女,所以被母亲嫌弃,起名“没用”。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她的一生娓娓道来。她在动荡的年代挣扎着,勤劳善良又悲欢坚忍,像野草一样生存着。
有人问蒋方舟,有没用想过自己的小孩会是什么样的?
她笑着说:最起码也不能是一个普通人。
其实她不懂,普通就是大部分人的一生。
宋没用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在她的眼里“活着这件事,好比饭菜端到面前,再难下咽,都得吃光。老天爷给的命,能不领情义,白白浪费吗?”
宋没用让我想到我的奶奶。她出生于1935年,今年82岁,与宋没用差不多是同个时代的人吧。元旦放假,我和两个姑妈回家去看她。大姑妈安慰她说:“老年人不能怕上厕所就不喝水,多喝水才能把身体里的毒素排出来。”
奶奶唯唯诺诺的答应着。过没一会儿,她又说:“我晚上睡觉睡不着,就想起我死去的二女儿……”
小姑妈问是谁?大姑妈生气的说:“妈你又来了……她说的是二莲,能不能不要提了?”两个姑妈都生气了。大家都在各自的生活里摸爬滚打地挣扎着,谁有空去陪一个老太太回忆她早逝的二女儿呢?
干瘪的老太太,说实话,就像任晓雯说的,“药渣似的生命”,怎么能指望还能挤出汁水来呢?
在电影院看《寻梦环游记》时,里面的Coco也和我的奶奶好像,在电影院里差点惊呼出来。
年少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采,而年老的人都大体相似。连皮肤的状态都差不多。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七):一頁漂亮文字下的一個卑微好人
認識任曉雯,自《生活,如此而已》始;喜歡任曉雯,是追看她的《浮生》繫列。她的文字,就像她的人,漂亮、清爽、有氣質。她的文章,用短語,用口語,想模仿也不容易 。讀《好人宋沒用》時,除了文字的感染力之外,當中的方言因為地域的緣故,倍感親切,又由親切產生共鳴。
其實以我的水平,是沒有資格對她的文字評頭論足的,好壞皆有心生,單憑感覺罷了,說不出什麼大道理。
關於小說,關於這個故事本身,關於這個“沒用”的“好人”,似乎把一個“隱忍”的時代,一個“隱忍”的社會和一個“隱忍”的個人三位一體起來。中國,既是大歷史下的中國,也是所有小人物的中國。時代之潮,終將熄滅瘋狂之火。生死輪迴之間,不過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所以,當小人物們帶著痛楚又帶著“努力活下去”的希望而活著時,是他們最大的榮耀。
我是在《十月》上讀完這篇小說的,很遺憾還沒來得及買書,抓緊時間補上這一課。另外,繼續期待《浮生》繫列。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八):还记得你最幸福的时候吗?
读《好人宋没用》是一件很乌龙的事,上周末在图书馆借书时发现还有两本名额可借,就随便翻了下关注的读书类公众号,其中看到这本书的简介,记得大概意思是“讲苏北人在上海立足的故事”,开始以为是讲现在的年轻人沪漂的故事,就把它借出来,待回到家翻起来才发现搞错了,这讲得是旧社会的事啊!后来心想借都借了,就看看吧,谁知一看就连着三天把它看完了,已经好久没有看这种大部头的小说了。
大概看了一百来页就觉得这部书很像女版的《活着》,讲述宋没用一生被时代推着向前的凄惨命运,待看完又发现和《活着》不太一样,论惨,宋没用比富贵好多了,而另一方面,又有种说不出来的介于惨和幸福之间东西给人思考。
小说按时间顺序,被解放前、建国后、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分为几大部分,按作者后记所说,也是按和宋没用相关的几个人物作为一种分割,从无名的母亲、婆婆杨赵氏、丈夫杨仁道、东家倪路德、到女儿杨爱华。作者说她希望通过死亡这个话题来思考活着的意义,在我看来小说也留给了我们一道关于什么是幸福的思考题。
整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思考是在最后几页,好像作者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都是为了这最后一击伏笔,让人猝不及防。这枚重磅炸弹出自23岁的姨娘小林之口,小林把宋没用搀扶进五楼儿子刚买的商品房时,对她男朋友说“你看她啥功劳都没有,就因为运道好,生了个会赚钱的儿子。我呢,这么吃苦,活的没她一半好。”听着当局者小林说出她能吃苦,旁观者清的读者也唯有呵呵了。
然而反观自己,又好像自己分明就是小林,因此才觉得震撼。作者好像借小林之口一下子戳穿了我们用吃苦伪装的面具。现如今,朋友圈的人都晒出了光鲜的一面,我们看别人也自觉不自觉的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对比之下,发觉自己生活的好凄惨,然而谁比谁幸福,还真不知道。就像小林觉得宋没用很幸福,自己很能吃苦,然而如果让她按宋没用的人生轨迹走一遍,恐怕第一关就Game Over了。
作者在后记也引用了一句叔本华的鸡汤“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我们羡慕别人朋友圈,羡慕别人生活,其实是放大了自己的欲望,因此常常欲望不满足。宋没用的欲望很简单,就是活下去,从这点上她其实很幸福,她每一次更换住所都是一次跃迁,从滚地龙到茅草屋,从茅草屋到商铺,从商铺到小洋楼,最后从小洋楼搬到新中国的第一批商品房,也难怪小林会羡慕嫉妒恨。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她又非常不幸,她就像所有的中国传统父母,最大的欲望是儿孙满堂,而正是这儿女孙女让她操碎了心,在她弥留之际最想的还是她的女儿和外孙女。她的儿女孙女大都不理解她,反而会不时嫌弃她,怨她恨她,而最大的讽刺就是她最后孤独的死在儿子们的孝顺中。
幸福是什么,恐怕这真得取决于自身的欲望了,惨的人比你多,幸运的人也比你多,而我们终究还就是个平凡人。我们不像宋没用,要经历不同的战乱动荡,不过我们也压力山大,父母的期望,世俗以金钱来定义的成功期待,情感的空虚,现在的年轻人都情愿养青蛙都不敢谈恋爱了。
所以还是认清自己的平凡吧,比如有时当我觉得能读一本好书很满足时,就会感觉很幸福!
《好人宋没用》读后感(九):“她们”的史诗
五天前,阴冷的早晨,开始了《好人宋没用》的阅读。五天后几乎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天气,书读到了最后,看到了任晓雯女士的四次修改,看到了她在这本书中的《后记》,既窃喜又觉得失落。窃喜的是因为在看《好人宋没用》之前,正好看完了《她们》,以乐慧为代表的“她们”,以及围绕宋没用而形成的一家,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这像是一部连起来的戏,所有的时代背景在小人物的命运背后若隐若现,粘连不止,我像是找到了解读某种命运的密码——这样的感觉,在《后记》中得到了印证,自然会高兴。但同样也是失落的原因,如今写下这篇文字,不敢引申为“英雄见略同”,倒很怕会成为某种附和的声音,有狗尾续貂之嫌了。
如果“宋没用”没有生于那样一个时代,那在她七十四年的人生里,是否还会有书中所描写的人生遭遇?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描写既谨慎又很真实,总是不动声色就能把当世教科书中的宏大叙述变成宋没用人生的段落颜色。生于饥馑,战乱不止,乱世飘萍,不知自己从何处来,更不知道向何处去,命运不知在何时会转个弯,下一个落脚之处在到来之时也不过是随手抓到的稻草。如果“抠”去宋没用一生中的那些时代背景,她不一定会经历父母双亡、兄妹离散、丈夫殁去和子女分离,但一样要生儿育女,一样要生老病死,一样要因为生计而挣扎——安安稳稳,温饱生活,也还是会遇到另一种人生尴尬。
时代或许不是那么重要,反倒是人心与人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不可捉摸与吊诡。两部作品这样的“联系”,让我觉得宋没用和乐慧的时代都沉重无比,不是因为山河国破,也不是因为自甘下流,而是感叹于一个普通人,没有传奇,没有光环,就那么的活着,却扎心无比——无它,因为我们大部人也是这样活着,只不过自己浑然不觉。
《她们》所写的故事兜兜转转,由乐慧而到钱爱娣和钱赵氏,插入了秀姨、小苹果、美美和和张美凤、董小洁、蒋依娜,“她们”的人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只有情节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异。在时光之手的拨弄之下,经历爱,经历生死,都是在经历人生。“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情窦初开的乐慧被卡在了教室的窗户上,是那个叫沈立军的男孩子“救”了她下来。多年以后,她和他相逢对面而不识,在寒冷的街头相拥——多少的青春年华在时光里或者蒙尘褪色,或者绝尘而去,留下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在刹那相视之时,照见彼此。作者这样的安排,总让我想起那句诗:“往日的春光里/一个唐朝的女子剪去善舞的长袖/她说:青丝啊,青丝”。
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相比于《她们》,《好人宋没用》的情节总是在平凡中见奇崛。原以为宋榔头会闯出一片天地,却很快的沉沦;本想着大姐和二姐会走的更远,但只一闪便没了踪影;宋大福的两次敲诈式“要钱”在意料之中,但这样一个人物也倏忽远逝;杨仁道就那么的在乱世中莫名的“没了”,被告密,或者错杀,都不甚了了;毛头和妻子消失在大西北,当年杨仁道被捕时他所表现出的血性荡然无存;杨白兰在大西南的人生无可揣测,我们只能从如阿城或者王小波的作品及故事中,印证一二;战生、欢生、平生,都是任何一个时代里的任意一个普通人,他们或平庸失落,或发迹昂扬,却也一样的灰色。还有“善太太”、老金,以至更多人……这一切,都像是一个梦,一个无比真实的梦,一个终其一生只认得几个字的女人对于时代和很多的词汇、感情都无法把握的梦。这么多的人,来如朝雨去如风——无论多深的血缘,都只是交臂而过,无论多少的牵挂,也都把握不住。
临到终了,宋没用在又一个变革来临之际的浦东的一座大房子里——充满着装修后的刺鼻味道,孤身一人(小林与小梁无任何意义),面对黑暗,生活不能自理,就像她刚出生时的几次被弃,就像药水弄的苟延,就像老虎灶生产时的无助——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她的父亲,那个心志坚强,吃得了苦,却有点钱就轧了姘头染上酒瘾都不知道学名的父亲,在书的开头唱出的那段淮剧《席棚会》,竟成为宋没用一生的谶语,只不过被改写了结局:
“娘为儿经历辛酸容颜改,娘胎为儿早生白发人已衰,娘为儿节衣缩食挑野菜,娘为儿望穿秋水盼成才,看今朝儿凯旋归来把乌纱戴,归心似箭回双槐,重见慈颜将娘拜,乐叙天伦笑颜开……”
宋没用的一生,生为女人,也许她只有在那第一次的逃亡,在老虎灶被杨仁道触摸之时感受过爱情;作为人,她从没体验过幸福,只有生存。
任晓雯女士的这两本书,是我们所经历或没经历的时代的另一种记录,这是“她们”的史诗,这些无关乎时代兴衰,却几乎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好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