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刻意学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刻意学习》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刻意学习》读后感10篇

  《刻意学习》是一本由Scalers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刻意学习》读后感(一):刻意学习——如何从一本书里读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calers的书在豆瓣书评高开低走,他很着急,很多人喷他书没有诚意,读者当然有这个权利,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三个事实

  1、Scalers 的书发行在短短四个月就突破了4万册,这让我也很震惊,这个成绩怎么做到的?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卖到这个销量,但他的数据真实的,因为他编辑我很熟,不需要骗我。

  仅仅是这件事本身,就让我能思考很多有价值东西。我可能也陷入自己思维误区了,忽略了一件事背后还有更多的因素作用,而我没有努力去搞明白

  2、既然这本书这么烂,却得到这么多大咖的推荐,李笑来,古典,采铜,万能的大熊,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咖可不是一个圈子的人,采铜独来独往,万能的大熊刚刚喷了李笑来和古典。

  calers是怎么让这么多人都认可他,并愿意推荐他的书,这本身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点。

  3、从书的本身,大家批评那么多,那么关于学习,关于知识焦虑,如果是你来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又应该如何做?

  你有批评的自由,但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仅仅满足于批评,而是要思考,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calers是第一次写书,缺乏经验,但销售业绩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所谓老手,对于我,我要检讨自己到底哪些环节做得不对,让自己的书销量并不如他。

  我也要思考,哪些方面他也有长处我可以吸收,让我以后少掉坑。从这个角度,这本书对我启发极大,很有收获

  我对Sclaers说,如果你的书的确有缺陷,就应该接受批评,继续努力,下一次写出大家服气的书,你在批评中进步,大部分人也就是学会了批评,时间证明,谁是生活强者

  你还有时间证明自己,怕什么?

  《刻意学习》读后感(二):鸡汤里掺沙子

  花钱买来的书其实还不如我自己总结方法实用

  做鸡汤没错,那也应该用心一点。

  做营销也没错,但是还是要有点创新。

  亏我还认认真真看了,全书堆砌了那么多,废话连篇,然而有用的其实就是一个目录。6个part一本书,每个part下面的十篇左右的文章,几乎每篇逻辑结构混乱,这鸡汤喝起来都搁牙。

  “创造”了很多新奇词语实际上是作者内在修为不够体现。就像做科研一样,当你水平不到,你稍微有点想法就以为发现了诺贝尔奖一样,实际上早有人做过这些内容了,而且比你做得好。

  啰嗦不已,核心部分就是每篇文章最后一段话。全书总结:目的驱动学习;制作和完成计划尊重自己的时间,合理付费;行动起来。

  本书建议语言上需要大力凝练,调整逻辑结构,删减大部分不必要的内容。每篇文章本来一段话的量,就不要没话找话,还讲不好了。

  学习方法:

  1,有目的学习,针对性练习

  2,深度学习,避免碎片化学

  3,科学练习,根据个人特质,如作息和健康状况规划时间。

  《刻意学习》读后感(三):勉勉强强的指导

  这本书是在去泰国的时候飞机上看完的,一个是时间不算短,将近 4 个小时,加上这本书的深度不够,内容比较浅显,所以看得也就很快了,不到 2 个小时也就看完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有在讲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的价值没有很高,我觉得可能很多人会发现这本书讲的东西就是自己平时的习惯,只是没有做一些系统性得总结。但是,说到这个,就得提一下,这本书的组织架构和讲述手段也不具有系统性,同时,本书作者对于书本内容的深度也描绘得不够,既然作者被这么多人所推崇,我倒不怀疑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度。

  就内容编排来说,个人觉得也是不是太合理,脉络不是太清晰,这个很重要,因为脉络混乱,读者也只能从书中学只言片语,好的脉络能让人接受一个体系,所以综合来说,我认为这本书勉强只能给 3 分,因为觉得给 2 分又有点过分了。

  《刻意学习》读后感(四):积累成长的背后是持续行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起读本好书)

  今天推荐的书籍书名为《刻意学习》,作者:Scalers,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毕业,自称“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知道Scalers其人是通过李笑来老师,随后因好奇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常常是等着看他发布的文章。

  calers坚持每天公开写作已于2016年9月达到1000天,现还在持续不断更新中,仅凭这点便足以秒杀很多人。

  《刻意学习》这本书就是精选这1000多篇文章中的精华,经Scalers君重新修订,分别从持续行动、构建成长体系、即刻行动、刻意学习、开放心态和自我投资这六个方面,以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告诉读者行动和思考的重要性

  出版社将这本书归类于“畅销、励志类”,但如果真的读过,你却无法把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励志书籍关联起来。阅读后者会让读者产生打了鸡血的感觉,这样的书籍很具感染力,却让人后劲乏力。

  但这本书不会,作者Scalers以过来人身份,用他的理性思维剖析了很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逻辑问题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持续行动所带来的成长。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看到他的成长轨迹,也能让更多人相信普通人逆袭”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一件事情坚持21天就能成为习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有过这样的尝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Scalers说,“习惯就是每天做,如果哪一天不做了,就不再是习惯了”。

  基于持续行动的积累,Scalers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两个概念,一是“N阶持续行动者”,二是“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现简要介绍第一个。

  阶持续行动者

  以10为底数,N为幂,10的N次方(10^N)代表能够持续行动的天数。于是,行动者可以分为:

  一阶行动者:10^1=10天(一周)

  大多数人坚持7到10天左右便面临放弃风险或直接放弃。

  二阶行动者:10^2=100天(三个月)

  持续行动100天,这时能产生一定体验和积累,但不容易形成体系和格局,如果不持续下去,很可能回到原来模式,无法带来大的突破。

  三阶持续行动者:10^3=1000天(三年)

  持续行动开始以年计,量变到质变的产生很可能出现在这一阶段挑战在于重构与创新。

  四阶持续行动者:10^4=10000天(三十年)

  假设一个人的寿命是八十年,三十年则意味着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生,即便是每天行动一小时,持续三十年也很可能成为某个领域专家(参考:一万小时定律)。

  五阶持续行动者:10^5=100000天(三百年)

  三百年几乎超过所有人类的寿命,此时行动主体更可能是家族政权企业机构团体

  再然后,当N取6、7,形成六阶、七阶持续行动者时,行动主体则是文明物种了……

  持续行动就类似这里的习惯,只有每天都做才能叫做持续行动,也只有持续行动才能有所积累,才能以行动击破阻碍,在过程中收获成长。

  我们在书中能看到他的行动,几乎每一篇文章后都有文章编号,这是他持续写作的最好证明,感兴趣朋友可以去翻阅他的公众号(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里面有最“原始”的文章。

  可以看出,Scalers不仅是一个行动者,更是一个思考者。很多时候如果将行动与思考分开未必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例如:一味思考却从不行动会成为一个空想家;只知行动却不知反思则可能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种低水平行动错误

  书中有很多刷新认知观点,例如文章“输出倒逼输入”、“不进步的背后必然有不到位的执行”、“独立活儿能力职场进步的关键因素”、“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学生能评判得了的”等等,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启发,引发思考。

  又如在谈到“投资自己”和“知识付费”时他说,在如今这种知识成为商品年代,花钱购买知识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但购买的知识并不代表那就属于你了。如果仅仅是花钱,那只能叫做消费本质上并不能帮助我们成长。

  真正的投资自己,不仅包括金钱,还应该包括时间、精力等无形投入,更需要用行动去突破和提升自己。这也与这本书鼓励大家立即行动、持续行动的观点相辅相成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就是希望能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一个榜样激励自己去向做得好的前辈们学习,Scalers虽然年轻(他从27岁开始持续写作,行动满1000天时尚不满30岁),却走在持续行动队伍的前端。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让人看得见的鼓励。

  不过即便是低水平的行动者也比空想家好太多。而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则会事半功倍,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而我们阅读的目的又不仅仅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进而改变生活才是普通人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的“阅读本身并没有价值,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读书、思考、选择、行动、成长,这一循环中的每一环都缺一不可,愿我们都能从Scalers的这本《刻意学习》中得到启发,立即开始行动,成为持续行动者。

  《刻意学习》读后感(五):呵呵

  我竟然看完了。。。 特意从头读到尾的原因是看到某大V(不点名了)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原因有三: 一是销量好,二是有许多大V推荐,虽然这些大V互相看不顺眼,三是你行你写啊。这个逻辑我服,于是我想看看众大V用各种姿态捧的书到底好在哪里。 恕我愚钝,没有发现任何优点。槽点倒是很多,随便写几个: 一是作者胡乱引入名词。比如“过程型能力”和“结果型能力”,其实就是“行动力”和“习得的技能”。 二是直接下结论,没有推理,没有论证,无法让人信服。比如,“强即时反馈是一种毒品”,及时反馈是生物本性,只靠作者空喊“持续行动”就能改变本性么?怎么说也应该谈谈如何利用即时反馈达到持续行动的目的吧?比如“先定一个小目标”。 三是信息密度太低。一句话就能说完的非要洋洋洒洒几千字。前后重复也很多,因为是公众号文章合集,但是至少后期也要编辑色下吧,额,那样估计字数不够卖不了钱了。 文采什么的更不用说,不存在的。 ps 可以在网易蜗牛读书上试读全书,建议不要浪费血汗钱了。

  《刻意学习》读后感(六):这是一本我不想看第二遍的书

  这是一本我不想看第二遍的书。书籍的作者完整了1000天左右的写作,并创建了自己的社群。这本书应该是他在不同媒体平台发表的文章的集合。文中主要以他的写作学习历程为线,加入了一些思考。主要作用可能是作为鼓励大家长期坚持学习的鸡汤。为什么要长期坚持学习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书里却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讲。但是怎么从一个意志力差,到长期坚持的人似乎没有提到,而这个却是我最关心的。文中有一些从不同领域迁移出来的对人生的思考,但是这么高层次的东西说出来,对人的帮助其实不大,知识因为思维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罢了。作为一本鸡汤,还是及格的,因为作者本人不断进步的故事还是很鼓舞人的。但是作为一本实用性的书籍,我给10分,满分100。

  想要学会学习的人,我推荐可以去看看

  《如何阅读一本书》

  《Learning how to learn》

  另外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很多网红是做过很牛逼的事情,但是自己牛逼不代表能够教别人牛逼。能够教别人的人,我目前感觉还是应该有多年的积累的。想明白一件事很花时间,想明白如何让别人也明白更花时间。也许S老师10年后再写一本《可以学习》能够给人带来的帮助会更大。

  《刻意学习》读后感(七):如何成为接近金字塔顶端的“高阶行动者”

  这几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知识收费成为潮流,不少以微信为载体、以“速成”、“干货”为卖点的“微课”迅速成长为了新媒体人变现的主要渠道。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好学”的时代,在交了一些小钱之后,我们却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停留在原地。我们能从“碎片化”学习中收获到什么?如果用心去听,多少会有些感悟,当然,如果企图借由一次性的微课突飞猛进,甚至大彻大悟提升层次几乎可谓奢望。时间太短,分享得再用力,也终究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在这一点上,我颇同意Scalers在《刻意学习》一书中表达的观点:“碎片的堆砌永远都是碎片,贯穿系统的是逻辑。”过分追逐技巧,只能是舍本逐末,离真正的成长越来越远。

  作者的名字“Scalers”意为攀登者的复数,作为清华学霸,果然喜欢用这种乍看有点记不住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不断攀登、不断行动。相比可以追求“干货”的技巧捷径,踏踏实实的持续行动才是不断进步走上人生巅峰的路途。读《刻意学习》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概念就是“N阶行动者”,你到达了几阶,则意味着你到达了怎样的层次。行动者所处的阶段,决定于其持续行动的时间长度,以10的次方作为计数方式。一阶行动者坚持的时间小于10天,即我们常说的那种“三分钟热度”型的人,执行力是其最大的阻碍;成为二阶行动者需要100天,特别像现在市面上特别流行的“100天养成计划”,通过三个多月时间的持续实践,基本培养起一个习惯,开了一个好头。但一旦努力了这一段不短的时间,行动者多少感到了一些疲惫,于是在达成“100天行动成就”后,忽然就松了口气,在休息了几天后,之前的动力忽然间不知了去向,这一阶段的行动者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能够坚持行动,却同样容易懈怠与放弃,养成一个习惯也许只需要28天,但摸索出一个学习系统却远远不止这个时间;第三阶行动者已走向专业与相对高阶,在不间断地坚持行动了1000天、近三年的时间后,个人的风格渐渐形成,行动也逐步形成了体系,有了逻辑,如果能够不断突破自我与创新改进,继续坚持,则能逐渐走向专家。这与“10000小时”定律异曲同工,别人的技巧与成功经验就像“黑箱”,我们只知其然,没有自己不断的实践与体悟,则无法获得“白盒”中知其所以然的理解,最终融入自我的学习与行动体系之中。

  让我们失败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在行动节奏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放弃,重头再来,最终可能就如Scalers概括的那样:“打个鸡血冲一阵,再打再冲,冲到后面人都体虚了”。唯有平稳地持续行动,找到主线、有主观意愿、不断记录及跟进进程、打足余量兼容突发,才能形成行动系统,不断向高阶行动者迈进。

  《刻意学习》读后感(八):超长的耐力必须刻意学习

  收到天鹅君的书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但这丝毫不影响我阅读的心情。

  作为一个刻意的学习者,我已经坚持两年了!“学习”—这是生完孩子有点抑郁的我,唯一想到的事情。于是捡起了书本,从会计从业开始慢慢看。从通过了从业考试再到初级职称,我用了两年的时间。

  这两年不仅仅是考了两个证,我还坚持天天早起跑步,不想看会计书的时候看点别的书。所带给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生活变得“宽阔”起来,不再只围绕着孩子打转,不再纠结老公哪句话在含沙射影,沉浸在自己有节奏又规律的世界,岁月静好。

  其实作为一位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磨灭所有的激情。但是前两天看了作者Scalers的公众号一篇文章,《你上班累吗?我一天上四个班!》深有感触。以前曾经觉得非常累的事情,但是通过早起、锻炼、营养充沛、作息规律的生活来调剂,是可以改变的。我现在也天天五点半起床,通过午休来调剂。看见孩子不再视其为猛虎,而是和她做朋友,放下手机全心投入到她的世界中,和她一起快乐。

  刻意学习书中讲述,要持续行动,不要自我感动。不是每天早起就能改变什么!不是努力就能拥有一切。早起后刷微信朋友圈,我早起打卡啦!赢了赞就好像赢了全世界,这种状态只是作秀…自己的努力自己知道,不是给别人看。就好像以前我跑步,逢跑必在朋友圈晒一下,可是有什么意思呢?身体健康,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才是我最终目的啊!

  书中提到的付费社群,我也深有感触。学会计从业的时候我没有参加付费,总觉得买衣服花钱天经地义,为什么学知识也要花钱还辣么贵?于是一个人铆足了劲儿,在孩子醒来之前或睡着之后,花费了大量世界和书本交劲。虽然之后过了快从,但是三门功课都是擦边低空飞过。后来考初级的时候,我明白了有些事情不花钱不能达到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不能更快更好的达到目的。于是我在网上报了一个网校的课程,上了几次课才知道,有老师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网络付费,多么方便快捷,多么高效!于是顺利的通过了初级!(分数一般,但是足以秒杀快从的成绩)

有了这种经历,我一发不可收拾。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决心捡起丢掉许久的英语。因为我又要开始和自己较劲,会计过了,那么难得跑的步都天天在跑,我还参加了我所在城市的马拉松(半马)辣么难的事情我都坚持过来了,还有什么难得倒我呢?对于英语一直都不好的我,高考甚至都没有考及格的我来说 ,真的是比难更难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件事做成了,我会觉得我好牛啊。比朋友圈1000个赞都厉害

  《刻意学习》读后感(九):对于说《刻意学习》烂的看法

  「标题党到标题书,目录就是最精华的部分。」

  我在看了豆瓣众神的评论后感觉到很疑惑。说这本书烂,究竟烂在哪?我在看完一本书之后,不会急于评价好或者烂,因为可能我连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都没有理解完整,我觉得这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才能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看完,觉得没有收获、啃不动、看不懂,就轻易地说烂。真的一点收获都没有吗?

  「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很多东西老生常谈。」其实我不明白这里提的实际内容的概念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实际内容?老生常谈书里本身也有了答案——1、带来启发的往往不是书里的信息,而是作者的分析脉络与逻辑思路。2、别人说了几百遍的东西,和自己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重复内容比较多」和「通篇废话」和「系统性思维缺乏」是评论数量比较多的内容。

  1、重复内容比较多,这本书给我的感知并没有什么重复内容,我觉得书里的不同章节都提出了很多思路和概念,很朴素真实,不搞什么眼花缭乱的炫技。相反,我和你们对待重复的地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重复的内容,我会觉得是作者意识里觉得重要的内容,我会留意一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是不是重要的思维方法。书里提到的内容:「迷茫、压力大、不开心某种程度是结果而非原因」「持续行动是一种战略能力储备,尤其是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如果你看到某些人某些事情做的很好,那在其背后支撑的一定是有体系的东西,而不是一两个你在表面上看到的技巧。」「一味追求强即时反馈,也会有失效的时候。什么时候失效?遇到复杂系统的时候。」「NP问题和启发式算法」「许多人在持续性上做得不太好,往往还来不及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就已经死在行动的路上。」「感动变得廉价,其实恰恰说明我们做得太少了。我们没有对行动量脱敏,没有对进步脱敏,没有对情绪脱敏」「在思考的时候,习惯只关注单一变量的变化,却忽略了变量之间的关联性。」「我的文章不经常举例子,是想让大家从基于案例驱动的思考提升一个层面,到基于逻辑和推理分析的思考层面。因为后者变得抽象以后,更能迁移,尽管会牺牲一部分理解的便捷性。」「我们根本无法用一个静态消极响应的思路去分析预测,没有任何人,能测量出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测不准。」「自我摧毁」「鸡血周期」。烦请你告诉我一下,哪部分内容有重复?你是怎么总结出内容重复这一个观点的?

  2、通篇废话,我理解的意思是书中文字对这个读者没有任何价值,对于我来说却相反,我觉得这本书在认知、思维和行动方面,都带给我很多东西。

  就认知上来说,比如书中提到的「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环境都承载了所有前辈的过去,包括出生的家庭环境、所处的城市,都是前辈逐渐积攒下来的成果。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默认参数”,我们一出生,身上就带着这些参数,需要背着它不断去优化,走完此生。所以这些过去的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为一些不可改变的事情唉声叹气,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但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却是可以重构的,我们只能从现在开始,去影响未来的轨迹。」我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有这种力度又精准的表达。很客观的表达出我们现在的处境和困难,又给出了朴素的解法。你的家庭差、你的城市落后,造成现在的你和现在的别人有了很大的差距,怎么抱怨过去,怎么羡慕嫉妒别人,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你需要承担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断精进自己,前辈没有吞过的苦自己来吞,也不用去抱怨什么,这就是自己的现实,就应该自己去好好面对。

  还有「强即时反馈遇到复杂系统会失效」「要持续行动不要自我感动」「成长是有收敛速度的」「s君对社交软件导致注意力涣散的经历和感想」「从简单地搬运别人的观点到开始整理自己的体系」「成长是主动发起,突破局部,持续演进的行为过程」等等;

  就思维上来说,书中提及「体系的构建」「用动态的变量的思维思考问题」「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共同作用,促进成长」「NP问题和启发式算法」「影响事件进展的主旋律思维」「学习迁移能力」等等;

  就行动上来说,书中提出了「输出倒逼输入」「行动需要考虑资源投入、情绪意愿、进程跟进、兼容突发」「暴力破解」「独立出活」「解决拖延」等等。

  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作者的思考精华,展现严谨的思路和事实的真相,并且给出了解法。

  可能你很牛逼,书里涵盖的内容你都觉得是小儿科。对于我而言,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谢谢scalers的分享。

  3、系统性思维缺乏,书中提到的理念和概念对我来说,提供给我一个更深刻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挖掘真相。就书的易读性和连贯性来说,这本书有些概念可能比较抽象,需要一些想象力和脑力,可能scalers并没有从读者容易接受的角度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但真实反映了作者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而且具体的,从中每个具体问题中提取出来解决思路和方法,可能就比较抽象了;内容方面,偏向合集,篇幅之间不是太有连贯性,其实我觉得这点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其中学习到的内容。

  作者提的「系统」概念,我认为没有一定的行动量和知识积累量是体会不到的,当你知识掌握熟练了,模块化了,才能形成维度和层次。我的初步的简单认知是,体系是一个领域里你所遇到所有问题的解法集合、应对机制,而不是你遇到这个问题了,找人请教,他告诉你解决方法,那你再遇到下一个问题,你还是不懂如何解决又需要再请教一次,才能解决。这样,你只学到具体问题的具体解法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领域的大多数问题,作者提出了「系统」这个概念,让我认知到,我需要构建「系统」的思维,如果没有「系统」,至少我去努力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应该朝着构建「系统」的思维方向来进行思考总结,那么以后遇到同样逻辑的问题时,系统就会给我解法。

  本书旨在调整我们的心态、修正我们的观念、优化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格局,总结来说就是建立且优化我们的系统,从更高的层面来解决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的问题,最终达到提升成长的目的。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把视线落在问题本身上,你得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的一系列影响的因素,你得去思考变量。这就是面对复杂系统的一个基础底层的思维,也是我在这本书里学习到的有用的思维方法。而scalers把面对复杂世界,解决疑难杂症,建立且优化系统做法归结简化到「持续行动,保持进步」这样的一个动作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从一个朴素的突破口,来实现我们对自己的优化,实用且可靠,简单而粗暴。

  对于说这本书烂的人,我尊重你们的想法。我也提出了我的浅见。

  你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不要指望一本书能拯救你的一生。想通过这本书的表面文字就了解到所谓的复杂系统,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得以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你对这本书和你自己的生活,都未免想象得太简单了。

  《刻意学习》读后感(十):《刻意学习》:所有不持续行动的表决心都是耍流氓。

  拆书帮的赵周老师说过:“我们的基因里是习惯表决心或发感慨,多过真应用和真行动的。”

  calers这本《刻意学习》其实只是从几个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同一个核心:唯有行动才能让决心落地,唯有持续行动才能令你成长,进步,甚至达到质变。

  你对你自己的现状有多不满意,你的持续行动就应该有多深入。

  多么朴素的道理,多么简单的真谛,但就是有很多人硬生生从即刻行动这一点上跌落,还一味叫嚣“书里没有干货,作者废话太多”,别的不说,同一个主题能够写出几十篇文章就已经是持续行动的最好佐证,你可以继续追寻你的干货,却不能阻挡那些行动者日积月累的攀升。

  首先让我很有感触的观点是: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的对比。

  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不是你不会英语之前可以判断的,因为你无法预料英语变好以后的变量:这项技能将会让你用到生活上。因为当你站在平地上时,你是看不到高山上的风景的,你看不到就以为那里什么都没有,这是非常愚蠢的。

  第二点是:技巧应该是深度掌握以后的自然流入,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我本人从事幼儿钢琴教学,在接触很多琴童的家长时,总是会被咨询老师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技巧可以速成或是少练琴?对不起,没有。你不去建立每一次指尖和琴键指尖的记忆,你不去练习基本音阶,你不去好好地塑造手型,对不起,我就是拿朗朗和李云迪的技巧给你,你接受得了吗?

  正如武志红老师也说过:能力来自于,你和某个事物建立了深度联系,关键在于投入,经由时间与精力的积累,你与它的关系日渐深厚,你逐渐掌握了它,与它相遇,而能力不过是副产品。

  第三点是:行动过程中不要太容易自我感动。

  “大学生或者职场工作早起其实应该的,如果刚好在一个其他人都很懒惰的环境,稍微显示出了一点点勤奋,你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拜托能不能看得长远一点,对自己有一点要求?如果你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情,勤奋难道不是最低底线吗?”

  第四:我投入了,参与了,受伤了怎么办?

  再来呀,你会因为一次失恋而不再相信爱情吗?如果是,那我只能说你的爱情注定这么脆弱。没有得到结果又怎样,实际上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没有结果的旅程,但这不影响我们在过程中绽放吧?小的时候我们不懂失败为何物,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学脚踏车,从来不会因为跌倒了就不再起来继续,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体格更多的知识,对自己的成长却开始吝啬。

  失败怎么了,我尝试过呀,这一次体验就是我的收获。

  万一成功了呢,那么,我会感谢自己每一次的坚持行动。

  “从新手到大师,一定会有一个沉默期,不管在哪个领域,即使是我们爱得死去活来的那种,也会遇到让人窒息的上坡期,以致你怀疑人生,充满挫折。”

  是的,你们知道我写东西多久了吗?

  2005年,初中的我第一次在方格纸下写出自己的文字寄到本土报纸,十二年,可是依然没有出一本书,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因为我坚信上坡的路有走完的一天,也许我的更长一些,可是又有什么关系,我已经因为写作获得了很多额外的幸福,更何况我还有一生的时间可以持续行动。

  “如果最后站在高处听到风来了,要明确的是,知道自己并不是‘我早知道自己能做到’,而仍然要心存敬畏,知道自己可能正好在合适的时间,做对了一些事情,有比较好的行动力,有强大的学习系统,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

  喜欢书中无处不在对世界的敬畏,对学习的谦逊,对行动的坚定。

  愿有一天,相逢在最高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