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10篇

  《重要的是音乐》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罗兹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一):一位朋友真实感触

  【重要的是音乐】 James Rhoes 每个人都是过往囚徒,而未来则是唯一的救赎。 有人说中国在快速发展,在逐渐赶超西方国家。它奋力大步跨过那些被狠狠抛到后面的路,走向美好的前方。在我看来,这应该还有另一种意思,中国在某些方面走着西方的老路,踏入发展过程中极易走入的迷途。比如儿童成长问题,比如环境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国家的发展好比一个人的成长,从懵懂走向成熟,不断提升自我,丰满自己羽翼实现一个个目标,变成自己渴求的样子。当然会不断犯错,会迷茫无措,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可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犯错,再不断改正。 James年幼时遭到长期的性侵、虐待,这种痛苦在他的身体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迹,折磨了他几十年,并会伴随他一生。他患有多种不同类型精神病,多次将他推向深渊,一次次的崩溃,几乎让人难以相信他现在仍然活着,且以亮丽优雅姿态活着。这算是最好的结局,这也仅仅是多个类似事件的其中一种,我们无法计算还有多少人也曾有过这种毁灭性的经历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病态,它的爪牙足以毁灭数以万计无辜家庭,葬送一个时代的美好生活。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关乎世界的未来。这需要人们一代代的不懈努力高度关注。 2017有几部电影及重大事件均反映了这有点陌生字眼——“性侵”。它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第一次如此高调地真正意义上成为大众眼中的焦点事件。中国人骨子里的关乎面子集体观念根深蒂固。面子最基本得表现表面上的美好与太平,在周围人跟前的“尊严”。集体最普遍的表现则是家庭。我们非常在乎这些东西,以至于在一些事情发生后选择沉默应对,也选择了放弃陈述事实。举一个有点极端例子,一位女士意外被强奸了,可她不会去选择走法律渠道,捍卫自己的权利,维护正义。她有许多顾虑,爱她和她的人会因此受到来自陌生人指点,她曾经屈辱也会被曝光,甚至一部分人还会对她恶语相向,她的家庭与朋友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揭开自己的伤疤,去陈述如此屈辱的事。原因或许是自己的顾虑,或许是亲朋的压力,或许是周围人的不理解,或许是社会的不包容。我们难以摆脱这样的枷锁,难以原谅这种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甚至难以原谅自己。而阴影是会伴随一辈子的,无法走出,无法摆脱。 追求美好事物是人的本能。但我们不能漠视生活中的不美好,你无法否认它的真实存在。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去修补,却无法不承认。放下意味着你能释怀、原谅自己并正视它,而沉默仅仅是将它埋藏,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像是灵魂和内在的腐烂,只剩下了一具空空的躯壳。有多少这样的事情被一味掩盖,然而隐瞒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类似事件的一点点累积和掩埋,它最后爆发出来会带来多大影响?我们无法预料。 西方世界已经跨过了沉默的时代,他们能够鼓起勇气陈述事实,而社会也以包容和理解相对,保护受害人,让他们原谅自己并走出阴影,正义得以维护。中国正在走着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这些事情发生并不是受害者的错,我们应该尽量让他们日后被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不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平等对待的愉悦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这种意识,分辨事情的好恶,分辨身边的危险与隐患。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而对于每一个受害者,这不是你们的错,要去原谅自己,你是最应该幸福生活下去的,你应当好好活着。 每个人都是过往的囚徒,而未来则是唯一的救赎。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二):还好你有大钢琴欢迎读者勘误帖,另附作者录音在线聆听)

  我是这本书的译者。译者给自己翻译的书写书评是很奇葩的事情,更何况我还占篇幅给书写了译后记,多出几个书页增加了成本,给自己制造了不该有的译者存在感。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中文译者应该在书出版后躲进没有网络深山老林躲避键盘攻击离群索居以防朋友索书花光那点本身就只够我家猫吃半年的稿酬。但我想这对我来说这是一本重要的书,不仅因为这是第一本我独立完成翻译的书,更因为我自己与作者的深刻共鸣让我竭力想要翻译这本书。

  实际上,我知道James Rohdes挺长时间了。当得知编辑想出这本书时欣喜若狂。但说实在的,从专业角度看,James Rohdes吸引到我的不完全是他的钢琴演奏。关于这一点他的描述一点都不是自谦,哪怕到现在他在instagram或YouTube上的演奏,在我看来都和伟大或甚至是”一流”没有半点关系

  James Rohdes是个在寄宿学校和公学里受过严重性侵的小孩,靠一点自我摸索迷恋上了音乐和钢琴,后来也不算经历过正儿八经训练,直到想要当另一位钢琴家索科洛夫在英国的经纪人,在朋友的怂恿下又开始跟意大利老师Edo学琴。他也有过能真正进入音乐学院学习机会:在哈罗公学的老师推荐他去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学习(可能它在国人的概念中不如同样在伦敦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出名,但那真是首屈一指的英国音乐和戏剧学院了),可惜中产阶级父母认为念大学才是正经事,于是他无奈跑去了整天阴霾密布的爱丁堡大学浑浑噩噩地开始嗑药,然后被退了学,在巴黎汉堡王打工泡妞一年,回到伦敦大学学院学了个心理学,得到一份高薪收入后才又开始对音乐重燃兴趣,期间停止练习钢琴长达十年。就这么一个没读过一天音乐学院的人上TED现在说自己是个音乐会钢琴家,还在四十来岁的光景就出了本回忆录。我真想说这样的经历太有意思,如今的音乐产业链对于音乐人才的输出也如同流水线模式,还带有某种刻板复古的师承关系,关于这一点,去年出版的《音乐神童加工厂》以社会学的角度写得颇为详尽。

  真要感谢这样的经历,正因逃出了“流水线”,James成为了音乐产业中的另类。在整本书的非线性描述中,整书大致可以被分为三个人生阶段的叙述:性侵及性侵带来的后果,其中也包括了对音乐结缘的起因、结婚生子及与妻子的分居;努力从精神病疗养院康复并重新投入音乐产业,希望做一名特别的钢琴家;在当终于成为自己希望要成为的钢琴家之后James又质疑起音乐产业的种种不合理运作,希望自己能对此做出改变

  碍于篇幅也碍于叙述的轻重缓急,在后记中我删掉了原本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一件事情:我与作者的共鸣,除了我曾经是一个在中国音乐神童流水线上的钢琴学生,我也长久地处于与精神疾病的斗争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的病症大概有近十年时间,却一直回避问题,以其他药物来维持自己相对稳定状态。他的抑郁、狂躁、焦虑偏执人格分裂、抽搐,哪怕是一次次自残带来的平静和筹谋自杀的企图……一切的一切,我都感同身受。此刻我能平静地写下以上这段话是因为在翻译完这本书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去精神疾控中心做了诊断和治疗。中国的精神疾病治疗状况糟糕。据书中的描述英国也没好到哪里去。和我一样饱受精神疾病的标志属性、隐喻方面环境和舆论压力后多年才去医院,或不去医院的人占大多数,能站出来谈论自己有精神问题的人更占少数。在我自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中,从医生亲友到社会,极少有人真正试图去理解患病者的心理状态——我想指明的是,这里“患病者的心理状态”范指所有慢性疾病,不只是精神疾病。在关于慢性疾病的治疗预期描述中有两个词:“Curable”和“Treatable”。其中大多数包括抑郁症、狂躁症、偏执症、焦虑症、人格分裂等在内的精神疾病都只是treatable,我同时还患有其他能treat而无法cure的疾病。大家都喜欢好莱坞大片式的叙述模式,不是吗?——世界危在旦夕英雄出现,面对困难英雄受伤受挫,英雄被身边人鼓舞激发了“爱的能量”,痊愈或能力爆发,打败大反派,世界恢复美好。可惜这种叙述在尤其只能treat的慢性疾病中是不存在的。作者到最后都说,自己随时离再被关进精神病院的距离大概也就堕落的两周时间吧,这也是一句大实话。所以这也注定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励志成功故事

  “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是本书的一条纵贯线。每一个篇章都有一段作曲家的音乐推荐,或许与行文有关或许没有,但作者侧重去写的点(有时甚至在音乐史中并站不住脚),往往都是某个作曲家不那么稳定的精神状态,以此与这一篇章隐隐地呼应。“所有通往疯癫之路,原先都是准备文明殿堂去的”“激情使疯癫成为可能”……(福柯:《疯癫与文明》)。诚然,把它降级当作一本古典音乐导读来读也不错作为一个铁杆乐迷,作者的品味很好。

  无法逆转性侵的惨痛历史,无法真正打败病痛,那重要的到底还能是什么呢?作者在一切不幸中抓住了为钢琴奉献一生来治愈自己。音乐牵起他情绪上的共鸣,让他彻底沉溺其中。但是,同样很难想象,如果寄宿学校不提供琴房,哈罗公学不准许James去伦敦听音乐会,学校老师没有对他的音乐天赋予以肯定……尤其是:如果他没能在从美国凤凰城精神疗养院归来时面对欠债和离婚两重困难时遇到邓永锵爵士的慷慨解囊,如果他没有偶遇到日后哪怕对他之前一切一无所知就签下录音合同的经纪人丹尼,以及日后分分合合,但最终认定是彼此的另一半的女朋友——没有这三个人对他的不带任何偏见的理解、关爱和帮助,一个性侵受害者、瘾君子和精神病患者如何才能重新步入社会?如果前妻对这本书的投诉成立,认为作者公开性侵、嗑药和精神病史对于他们的儿子有负面影响,而英国最高法庭并未做出驳回的判决,并未维护作者,他那些包括大卫·弗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内的好友并未给予支持,让他勇敢地写出自己的经历的这本书出版,我又如何能被激励到在终于直面自己的精神状态,并得到帮助?

  然而,恰恰,重要的也不是音乐。古典音乐产业在欧美日渐西山,却在中国冉冉升起。但在书中作者痛斥的那些古典音乐产业冥顽不化的现状在中国比比皆是可怕的是那些尝试疏离听众、乐迷与古典音乐之间距离的做法已被视作习以为常。去热爱音乐或者古典音乐的方式和原因可以有很多,单纯的第一步可以仅仅就是:去认真听、去认真感受,仅此而已。在如今拥有不知几十万还是几百万琴童的中国,学习乐器甚至聆听古典音乐会也成为一种分化等级差距的方式,学习乐器更几乎很少是一种简易、随性活动。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产业化的模式?除了坚持自我,作者其实也说不清。(好吧,那就坚持自我吧)

  此刻我更不认为重要的是音乐。全书的第一句话是:CLASSICAL MUSIC MAKES ME HARD. 我一抬手不看下文就把它翻成了:古典音乐让我痛苦。因为这恰恰就是我的心声。在被音乐学院收容后我更感到那种经受训练后无法摆脱的冷酷理性分析而非是感性认知的痛苦,在经历车祸后我家的三角钢琴长久闲置,作为理论学者,弹出自己脑中的构思本身就无比艰难(我多希望能提问Charles Rosen本尊,他如何看待自己那些其实完全不尽如人意的录音),车祸后有不可逆残疾问题的手更是雪上加霜。好在,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积极一面的是:重要的不一定是音乐。它是你觉得重要的某件事,并坚持将它做下去。此刻对我而言,有能力去构思和完成一些文字、做好一道菜让我愉快,在渐渐转向健康过程中一定的工作量让我愉快,帮助其他病患、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痛苦”让我愉快。因此我也会努力积极地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作者的第一张专辑叫做:Little Pills, Razor Blades, Big Piano(《小药丸,剃刀片和大钢琴》)基本概括了他从美国出院后的精神和生活状况。这张Signum出品的唱片封面上,James戴着墨镜,双手捧起杂乱头发,对于古典音乐唱片来说这封面实在是太酷了。乐评人误会他是个盲人。其中的“大钢琴”对James来说是救赎,“救赎”是什么,或许对每个人而言都不同。而再积极的自我救赎也需要社会更积极的响应才能真正起效。James无疑是无比幸运的。

  希望每个人在看似即将堕入无底深渊不可自拔之际都能抓住自己的”大钢琴”。

  题外话:台译本《关键音》把第一句话毫不客气地翻作了:古典音乐让我勃起。中译本最终是什么,好像迁就成了“让我兴奋”——讲真,其实我有盖章签字送人,但还没翻开去读过。我甚至十分不情愿把这本书分享给亲友。说真的,这是一段多么容易被误读且痛苦的故事,通过翻译,这更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故事。

  另外,所有的错都是一定一定都是译者的错,一定都是!译者是经得起压力考验的、情绪稳定的,恳请大家留言以便勘误。

  要说我最爱的一段作者的录音,也恰恰是他自己引以为豪的,在“小药丸”里弹的布索尼改编巴赫的D小调恰空(Chaconne in D minor)。从技术角度有很多错音、技术漏洞(很遗憾我无法摆脱自己的本性)。但有沉痛、疯狂的气质。后来的所有录音,都没有了这种疯癫带来的非凡。我曾无数次地反复听这段音乐,感受每个音符、音节中的喘息、咆哮、呐喊、纠结、抗争,某种蜷缩一团的极度痛苦和歇斯底里倏忽而起的起伏情绪,另外就是感到:斯坦威真是太爽了!多么令人震撼的,雷霆万钧的共鸣!(我的是一架五尺二手雅马哈)

  现在,作者带着现任妻子海蒂离开阴雨连绵的英国定居到阳光灿烂的西班牙了,看instagram买了架立式钢琴。远离“疯癫”,不需要“大钢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还是要好好庆祝的。

  推荐在百度音乐上听作者的唱片: http://music.baidu.com/?query=james+rhodes#artist/232871826/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三):《重要的是音乐》:敏感到了吹不动树梢的微风

  也许,有的读者是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所吸引,我是在2017年上海书展上遇到这本书时随手一翻时读到:,“它(拉威尔《钢琴三重奏》长达四个乐章,要求演奏家们有近乎超人般的精湛技艺,这是个旋转着色彩和梦幻的万花筒。他说他曾有过的唯一的爱慕对象就是音乐,而他所被压抑的性能量也就被投入到了他的音乐中)”。我石化了片刻,迅速翻阅此书关于作曲家、作品和演奏家的评论有没有比此段更肉欲的。

  古典音乐在当今世界的商业模式里虽然处于节节败退的境地,但是受惠过它的人群因为其星空一般的审美价值,在听过一场音乐会或一张唱片后,总是想寻找到文本印证听乐的愉悦,有人索性自己动笔将古典音乐的妙不可言勉力化作文本试图与人分享。不知为什么,这些文本总是在一种规范的精神层面里抒情。詹姆斯•罗兹,《重要的是音乐》的作者,给这本讲述自己前半生故事书籍的体例是:我的往事?先来一段音乐压压惊。对,总共20章的,《重要的是音乐》非常切题地在每一章节里先说音乐再讲故事,于是,这本书就有了28篇长短不一的乐评。

  我按部就班地读下来,觉得28篇乐评是这本书的华章,虽然作者评论到的音乐家或作品不新鲜,但是他的评语却常常语出惊人,“他(勃拉姆斯)小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所以被迫在‘舞厅’(其实就是妓院)弹琴赚钱,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什么糟糕经历导致他长大后无法与女人发生任何严肃有益的关系。从罗伯特(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就赶去与她同处,以及他们俩都销毁了大量给对方的信件看来,这些事实都暗示了他们之间确有不可告人之事”,“1912-1913年普罗科菲耶夫写了一首钢琴协奏曲来纪念一位给他寄来一封诀别信后自杀的朋友。那音乐是如此刺耳、如此愤怒、如此势不可挡的疯狂,以至于首演时多数听众觉得普罗科菲耶夫在取笑他们。这作品成为音乐曲目中最难的作品之一,只有少数钢琴家有勇气来演奏它。有位钢琴家在现场演奏的时候断了根手指”。所摘录的两段引文,可代表书里28段短乐评的风格,它们不同于我们熟识的乐评的样子:语言典雅或者华丽,表述的内容泛着理性的光泽,是那种金属的光泽,自带拒人千里的傲慢。詹姆斯•罗兹的乐评,来自身体对所听作品数秒內的反应,有一种热气腾腾的肉感。所引他对勃拉姆斯的评价,赤裸裸地暗指勃拉姆斯的创作灵感来自无以释怀的性苦闷,而其对普罗科菲耶夫的评价,刺耳、疯狂、断了手指,直指肉体反应的表达,无关乎典雅和华丽,更与理性背道而驰。正因为它是“白壁”中的一粒“微瑕”,令阅读者深感突兀后深深佩服:中规中矩的乐评越来越失去读者继而也让古典音乐失去知音时,詹姆斯•罗兹的音乐评论,因为有切肤的兴奋,故而很有可能读者在读过这些乐评后被詹姆斯•罗兹拉进古典音乐的怀抱。

  因为是柔软中的一颗硬石,所以,我们会诧异之后问,詹姆斯•罗兹那充满肉欲的音乐感悟来自何处?如果《重要的是音乐》一书中短乐评是A面,作者前半生的自传则是B面。B面因其悚然可能更吸引读者: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在5岁时开始被体育老师性侵,长达5年,在心里形成的阴影面积很大。少年时还有学校、家庭的帮助,成人后因为对妻子难以企口那不堪的往事,独自一人的詹姆斯•罗兹只好借助药物和癫狂的生活方式试图从阴影中跳脱,却不能奏效。更要命的是,40岁的男人对5岁男孩性侵对詹姆斯.罗兹造成的生理伤害,终身伴随着受害者。

  A面和B面,各自精彩,何以要放在同一本书里?这是我在阅读《重要的是音乐》的过程中一直想解开的谜。原以为每一个章节所选的曲目或版本一定与后续的人生故事有关联,但是,没有。

  好像,又有:人生故事告诉我们,童年的遭遇让詹姆斯•罗兹身体的敏感部位格外纤弱和易感,他寄情音乐特别是钢琴后,纤细的敏感部位会产生特别强烈的反应,于是就有了特别与众不同的乐评。如果说,童年遭遇使詹姆斯•罗兹对音乐的感觉和感悟特立独行,我们乐迷因此有了独一无二的分享,有些残酷。

  可,这不是事实吗?书里改变作者人生道路的曲目,是巴赫的《恰空》,一个卖了餐馆正在寻找投资项目投资人与身无分文、毛病一身的半路出家的钢琴家,会萍水相逢,会共同酷爱巴赫的《恰空》,会相携去钢琴展示中心一个人听另一个人弹奏《恰空》,后来丹尼和詹姆斯成为一对异常成功的艺术合作伙伴,结果当然辉煌。可我,更愿意沉浸在殊途同归的起点这对伙伴惺惺相惜时:

  詹姆斯:天哪真是神作啊,对吧?你听到那些隐藏的內声部吗?真想知道这些对巴赫来说是不是真切的旋律。

  而丹尼呢?听完詹姆斯的弹奏后,“他很激动,受到了震撼,含着泪,告诉我这太惊人了……”

  只有吹弹可破的肌肤,才能触感到吹不动树梢的微风啊。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四):音乐,拿来救命的情书

  文/庄加逊 来源:《解放日报》

《重要的是音乐》作者:詹姆斯·罗兹

  詹姆斯·罗兹说:“这是一封写给音乐的情书。”   可我说,这是一本叫人坐立难安的书,它写尽人世间的黑暗、痛苦、沉沦、怯懦、眼泪与咒骂,也处处可见光明、快乐、静谧、反抗、无畏、微笑与感恩。   作者詹姆斯·罗兹6岁时被学校体育老师性侵,不止一次。30余年过去了,他依然被这一事件纠缠。真正让他站起来并与众不同的,是音乐。   “音乐可以救命”,一句弱得几乎听不见的话,既说了音乐的力量,也透露出他对人世现状的悲悯。其人其书,从癫狂的黑暗说起。 

  黑白分明 我想我们都太沉默

  “如果我们盲信创伤不可传达,那受害者就会被困住——无法感知他们的真实感受。相反,我们应当聆听他们的故事并尝试身临其境——无论那会多么困难和令人不适。”

  詹姆斯·罗兹能活着是个奇迹,今年他42岁。从外表上看,他的经历稍加粉饰便会是这个时代让粉丝惊声尖叫的传奇,或许还会有人说“这可真酷”!   10岁接触古典音乐并自学钢琴,13岁进入3万英镑一学年的哈罗公学就读,同窗皆是些未来的领导人、产业巨子;18岁得到伦敦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的奖学金,却选择去爱丁堡大学,完全放弃钢琴弹奏。大学时辍学一年,前往巴黎,在汉堡王打工12个月后学会了法语;回到伦敦,以一口流利的法语通过伦敦大学心理学的大门,毕业后决定在金融产品销售领域谋个职位。当同龄人以2万英镑的年收入开始职场生涯时,他已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赚三四千英镑的周薪。之后便是结婚、生子,豪宅、跑车,样样不缺。历经毁灭性的精神崩溃致再次被精神疗养院收治之后,詹姆斯重拾钢琴。如今,他是一位备受赞扬的职业音乐钢琴家、作家和电视主持人,发行过五张唱片,在Ted上演讲,拥有众多追捧者,参与BBC的电视计划,最近正在多伦多录制关于他的英雄偶像——古尔德的纪录片。   然而,人生的轨迹还可以有另一个全然黑暗、绝对主宰精神世界的创伤主题:6岁遭受学校体育老师性侵,不止一次,他缄默不语。30余年过去了,他依然被纠缠,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次的自我放纵、酒精逃避、精神病院里恐怖的强制治疗、拿小刀在身上自残。医生对詹姆斯的判词中有躁郁症、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自闭症、图雷特氏综合症、临床抑郁症、厌食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有自杀倾向,另外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即多重人格。而这个多重的具体定义是“13”,也就是说在詹姆斯身上,共有13种人格的变格在脑中互相争斗。在精神科学界,这种人无疑是患上了绝症,任何药物和医生都无能为力,甚至或许“死”才是终极解脱。后来,不堪忍受折磨的詹姆斯下定决心自杀:在卫生间,拿电缆将自己吊死。正当开始丧失知觉时,护工进来救了他。   38岁那年,幸存者詹姆斯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便有了这本《重要的是音乐》。英文原标题中的“Instrumental”其实玩了个精彩的文字游戏,它既有代表音乐的“器乐的”意思,亦有“有用的工具”的意思。而读完全书,细推敲“工具”一词,会发现两层截然相对、一正一邪的用意:一面是说音乐是可以医治创伤的工具,另一面则是影射曾被当作他人泄欲工具的自己。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这两件事不分彼此、互为因果,也是贯穿主人公人生的两大母题。詹姆斯曾在访谈中说自己并不是要彻底消灭性侵他的人,或是删除这些令人羞耻的罪恶事实,事实上那是个体经历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抹去,它甚至是成就你的一部分。他真正渴望实现的是叫更多人正视罪恶与创伤,而其中最棒的说法是,“我不认为音乐源于创伤,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拉威尔等所有伟大的音乐家的生命实际上都在告诉我们,音乐的诞生是为了对抗创伤”。   书完成后,由于前妻认为其中的儿童性侵场面会使他们的儿子遭受精神伤害而阻止其出版。詹姆斯为此提出上诉。这场官司牵动了英国最高法院,历时14个月,耗资200万美元。值得庆幸的是,詹姆斯最终赢得了官司,人们才得以看到此书。6岁那年的沉默,年少时老师、亲友视若无睹的缄默终于被击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发声,他们甚至不允许我在任何媒介、公共场合透露关于性侵、自残、自杀的字眼,这是可笑的,现在是21世纪,这是在英国,难道我们要被禁言了吗”,詹姆斯在采访中愤慨又坚定地说:“我当然知道这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可是他应该认识这个世界,他应当认识真正的父亲,他不能再像过去的我一般活在沉默、怯懦与谎言之中。不说,我就是共犯。我想我们都太沉默,假装一切都很美好,这才是问题。”

  灰色叙事 谁知音乐家的暗夜

  “有了灰,黑才干净,白才纯粹。”

  本雅明说,每一件关于文明的记录,也是关于野蛮的叙事。这是詹姆斯在纪录片中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格言。一个文本若可以读出并置的两个或多个声部,那是了不起的建构。詹姆斯是疯狂的,其文笔并不疯狂。精研心理学的他在叙事中赋予文本奇特的“对位”感,其来源正是古典音乐,而这种技法若细品起来,十分接近于上个世纪古典乐界被称为“钢琴怪杰”、同样爱写爱说的格伦·古尔德:两人都善于遵循主题进行创作,并沿路生长出各种赋格变奏;都十分注重文本结构的搭建以及与结构相应和的寓意形象,通过联想将多个话题如对话般穿插整合为一。这是灰色地带,犹如桥将正反两极相关连却不曾混淆、破坏它们,同时借由这桥,作者邀请读者与这些音乐展开对话。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从某位作曲家的某段音乐开始,詹姆斯将音乐列表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在线聆听,同时为每个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做了精要的注解。不同于那些伟大天才的辉煌事例,这都是些糟糕的故事,精神失常、腐化堕落、天才混蛋之类的形象反复出现:巴赫成为孤儿后长期被欺凌、殴打,受到非人的待遇;贝多芬生于充斥着酗酒、暴力、虐待的家庭;拉威尔在“一战”应征当卡车司机时受过创伤,后乘巴黎出租车又遭遇车祸造成脑部损伤;肖邦出色之极的《F小调幻想曲》源于他与乔治·桑失衡、混乱、糟糕的感情,而这几乎毁了他。读者因此对于癫狂的伟大音乐家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就这么,不为人知的暗夜遮蔽甚至侵吞了音乐家们的光明洁白,但音乐却从未如此这般有力过。詹姆斯在这些同样悲惨的人生中找到共鸣与启迪。   我一直希望有一种特别的与音乐交谈的方式,在书中附一张唱片或许是个完美的主意。把章节枯燥的数码拿掉,换成一首音乐,会让人更身临其境。人们总是喜欢把贝多芬、巴赫或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奉于高台之上,可事实上他们也是些凡俗之物——和你我一般,甚至可笑荒谬。想想,他们和我们一样在人世间受苦,却依然为后人留下这些丰沛的遗产。一组黑暗的肖像画伴随音乐徐徐展开,这是轻巧、真实又出人意料的文本视听体验。在空间层面,音乐与它背后的故事贴着水平线蔓延、拓展,再加上詹姆斯个人经历的纵向时间轴,一座建筑赫然而立。詹姆斯自己很爱歌德的那句话——音乐是凝固的建筑,我在他的文本中也同样看见了建筑的巧思。而开篇与结尾所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咏叹调是其内心最柔软的主题,在意象上至为接近他深爱的儿子,宛如一盏灯悬在了文字殿堂的祭坛上。建筑有了光,便有了生命。他用开放的文本欢迎每个人走进去,走一圈,留下些什么,带走些什么。   “我想最终,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我希望人人都去听那音乐,即便不读那些文字,去听一听,如果喜欢就走进来,我愿意更多人了解认识古典音乐。仅此而已就好。”詹姆斯不仅寻求个体的出路,还希望为他人乃至于整个困顿、千疮百孔的古典演出行业寻求出路。当我们所有人都对着古典乐现状唉声叹气或沉默不语时,这个“疯人”简直是个殉道者,再一次叫你咋舌。   “这是一封写给音乐的情书。”可我说,这是一封写给更多人的誓言:救了他命的巴赫,他生命里永远的阳光——儿子杰克,他的爱妻哈蒂,他的挚友,他“恨之又恨”的古典行业,坐在台下的听众们。他宣誓了对音乐、对心灵的忠诚。很多充满纠缠的故事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感受,我保证,它们和音乐一样扣人心弦。如今詹姆斯最享受的依然是去世界各地的音乐厅现场演奏,对,穿着牛仔裤,在曲间与听众互动,讲讲跟曲子有关的故事,自己对曲子的理解。而这些日复一日,这些,值得更多人珍惜、反思。

  《重要的是音乐》读后感(五):找到你的所爱,并让他杀了你。

书的封皮

  01

  因为一个坏的开始

  詹姆斯小时候被体育老师性侵持续5年,羞耻感让他对这件事情一直保持沉默,并始终认为是自己的错。学校的老师感觉到一点异端但也不愿意往性虐待的方向去想,就这样被强奸了5年之久,而之后对他造成的影响却长达一辈子;换了新学校之后,詹姆斯已经在成年男人之间游刃有余,可能为了巧克力,可能为了获取好吃的冰淇淋,变得麻木不仁,像一个机器;

  02

  新环境和青春期

  新学校有一个大的练习室,练习室里有一架钢琴,而詹姆斯发现坐到钢琴前,是极少数可以真正感到踏实的地方;他会在学校早餐高峰期前就吃完早餐并快速跑去练琴,也为了避免早餐时不必要的愚蠢的社交。之后日子也浑浑噩噩的过去了,和其他的青春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说13岁第一次买酒,但小时候被老师强奸时体育老师就会用酒精软化他,喝醉后到处呕吐,从楼梯上摔下,进了医院,高考也顺利,到了选大学的时候了,父母不支持走音乐的道路,自己没有反抗就选择了正经大学。

  03

  走了大多数人的路

  开学第一天就磕高了,或者吃廉价冰毒整整18小时一动不动,整个大一都在化学物质和幻觉幻听中度过,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于是被弄进精神病院,从医院出来,结束幻听后,也终于感觉好些了,去到了巴黎租了一个小房子,买了个电子琴,当时认为弹钢琴为生的梦想还是太遥远了。

  申请巴黎的大学读心理学。

  毕业后在金融行业开始做销售方面职位,结婚生子,走的都是大多数人的生活路线,偶遇贵人重拾钢琴,开始找老师上课,每个月从盖特维克飞去维罗纳,和老师度过四天,再回家练琴,也重新为自己买了钢琴。作者自己在书中说这是灵魂精神既毁灭又振奋的过程。

  每天花数小时练琴,以正确缓慢有条不紊眼明心亮的方式,弹完一曲花几分钟站起身看外面行人走过来犒赏自己;保姆照顾孩子,自己则有大把的时间留给自己练琴;可詹姆斯还没弄明白怎么爱人怎么爱自己,之后婚姻也已离婚告终,当时落魄无收入也无法获取儿子的抚养权。他最爱的只有儿子和音乐。

  04

  梦想实现

  直到31岁开始舞台演奏,异常紧张,心理医生提及找到自己安全的地方,这是一个你可以再脑海里找到的。让你感觉良好,身心放松的地方,可能使某人张开的怀抱,一片喜爱的沙滩,孩童时代的卧室。演奏顺利对自己也满意。

  书中说:「演奏完的那一晚无法入睡,第一次开完个人演奏会时就好像与人做爱,而对象又正是你精神上的双胞胎,会获得巨大的快感,远超过海洛因,自残和其他任何有破坏性的事情。这是一场针对个人的秘密的涅槃」

  05

  总结人生经历

  受小时候恶性事件的影响,已经不是自己了,数次酒精成瘾,数次进进出出精神病院,数次想要自杀,无法停止自残,通过自残体会到自己能掌握住的疼痛的快感。都被儿子杰克救回来了。我想那么爱儿子可能也是因为把儿子当成小时候的自己了,想要给小时候的自己补给爱。

  因为过去的精力始终患有被害妄想症,各种心理上的症状,「对整个世界一切事物腐蚀性,消耗一切的愤怒;」因为过去的精力始终患有被害妄想症,直到发现在这宇宙中我想做的唯一的事就是肚子一人环球旅行,在音乐厅弹琴

  而最终也实现了梦想

  并且任然在跟心理上的各种不适作斗争。

  怪不得书名叫《重要的是音乐》

  音乐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封皮背面

  作者给出的人生指南

  爱情

  1-社交软件中的爱情迫切直接激烈火热。你通知朋友,发到社交网上,像个傻逼一样。这样子什么都维持不下去,这其中永不可能有任何的真实,这仅仅是上瘾,大脑的化学物质给你带了的快感。

  2-不要打探彼此过去,不要问不要与他人分析我们的感情,要预料到对方的需要,做让他们感觉良好的事情,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花十分钟互相交谈,每人五分钟。别去打断对方。永远以我爱你和一个吻来结束一天。

  3-任何关系中最大的杀手是计较得失

  处事态度

  1-要快乐,快乐的技巧就在于随心所欲的做任何让你开心的事情。只要不伤害到身边的人,不是做那些你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也不似其他人觉得你应该做的,而是去做那些能给你带来巨大喜悦的事情,要能够对那些不合你心意的事温和又友好的说不,离开那些不能满足你的环境,专项让你心情舒畅的事情

  2-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能够拯救自己的事情上,(诚实,真相,现实,爱,自我接纳,你热爱的事)

  3-是否常常因为目光短浅,懒于去了解很多事情。-永远保持好奇心

  4-要放松,简单的享受正在发生的事,相信如果自己在做正确的事,那么好事自然会发生。对一夜成名警觉,这就像情爱关系,激烈热切,大剂量的大脑化学物质参与,但不可能支撑的下来。慢慢来,放轻松,一边前行一边学习,享受这旅途,这写东西会筑成坚实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持续终身;

  5-如果事情不成,备选计划是什么;

  6-每天练琴,学会忽视好消息的糖衣炮弹,不再听信不实的宣传和推测,只是关注眼前的事情,并尽力做好能做好的

  7-抑郁拒绝空虚,但因为忙起来了,有大把的时间独处,思考,坐着,感受。有了治愈并有助于健康;

  8-把「如果/要是」的妄想能量投入到其他更具有建设性的事件中。

  自我接纳

  1-学会体会痛苦,可耻的感觉,舍弃与之相关联的细节,探索它背后的原因,语法的沉溺于培养判断和滋生这感觉。作者花了三个月进入人生中的新篇章。并深深爱上弹琴,写作阅读,沉迷于任何有创造性的事情。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和自己独处。

  2-应该用几个月的时间处理自己的问题,(精神疾病患者的间隔年)

  3-珍惜时间充实自己:

  如果每天睡六小时,每天工作八小时,剩下的时间你要用来看八卦,浏览微博,在酒吧感怀痛苦的喝个烂醉。而如果你能在一小时内学习你喜欢想了解的一致想学习的知识;

  如果你加入的是作家俱乐部,而不是读书会呢?

  你每周必须带上三爷你写的小说,并当众大声念出来,

  詹姆斯有10年没练钢琴,都花在金融城贪婪工作和慢性死亡中,追逐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安全感,自我价值),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后

  无限的时间是翻来覆去,反复练习使人心烦的练习。

  所以写你的书去吧,学会一首肖邦的前奏曲,花几小时写俳句,去做这些,因为它们才是重要的,哪怕无法炫耀。

  就像詹姆斯喜欢的一句话查尔斯.布考斯基所说:(美国诗人小说家)

  「找到你的所爱,并让它杀了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