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彼得·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彼得·潘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彼得·潘读后感10篇

  《彼得·潘》是一本由【英】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著作,猫头鹰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5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潘》读后感(一):长不大的心 回得去的家

  1/32的开本,如一个笔记本大小,勾起阅读兴趣。粗略一翻,就是一个小精灵的玩闹之旅,没有哈利波特的精怪、厚重,没有汤姆历险记的惊险厚实,有的只是小孩子童心泛滥,懵懂爱意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人物象征永恒童年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在英语大字典中,“彼得·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收录。《彼得·潘》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动画电影作品,较有名的有1991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2002年迪士尼推出的自编续集电影《重返梦幻岛》,2003年环球影业的电影版《小飞侠彼得.潘》。

  《彼得·潘》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永无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温迪,开始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永无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

  人物的有趣调皮,温迪是一个一家之长的孩子王,带着两个弟弟,随时担着做姐的责任,彼得是一个不羁的小精怪,搞怪逗趣单纯

  情节紧凑,冒险的过程感同身受活灵活现,随着冒险失落失意失望惊喜惊艳此起彼伏,随着一趟冒险,你不得不一口气读完,老是纠结下一个的“彩蛋”。

  诗意的文体,精简老练,读起来不是那么深沉、难读。彼得·潘的故事其实并不是一次形成的,《彼得·潘》一开始是作为童话出现的,其后才改编为故事书。正是如此,才那么跳跃、有趣。

  童心未泯,长大了的大人好想要回到那个梦里的童年,未长大的孩儿好想追到自己喜欢画的画里成年,在这本《彼得·潘》的阅读体验中,你都能找到你的影子与梦。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永无岛去,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和童心在字里行间流淌、诉述、回味。。。。。

  本书也在探讨家庭伦理问题反思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一个欢喜有爱、欢心有情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心智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彼得曾经得不到母爱滋润,有些“怀恨在心”,对家庭失去了归宿感,他是孤寂落寞的,他是渴求爱的。彼得想得到温迪,就是尝到了爱的滋味,那是温迪给予他好多的温存温情,他渴望得到一丝丝的爱,这些都在与温迪的生活中升腾。所以彼得使坏把育婴室窗户锁上,但他又是纠结的,当看到达林太太思念孩儿的泪珠。真的很爱温迪呢。爱的悸动敲打彼得的心灵,最后还是没有关上窗,温迪他们回到家了,一个个长大成人,唯有彼得飘来飘去。。。

  《彼得·潘》读后感(二):长大后的我们,都想做长不大的彼得潘

  之前我一直在找一部电影,之所以难找,是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电影叫什么,具体情节也忘记了,但是看完电影的那种感觉深深地印在脑海

  我找了许久,真的是许久许久,因为我记得看那部电影的时候我弟弟还没出生,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接触电脑网络,只是守着一台彩色电视来消磨我的童年

  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写这些文字心情,真的是难以言喻,因为我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当时在我心中深深烙印的那个角色,那个我童年里一直想要成为的角色,就是彼得潘。

  故事大概讲的就是达林先生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他们遇到了会飞的彼得潘,并跟着他一起学会了飞,一起去了梦幻岛,一起做了许多冒险的故事,最后温迪意识自己想家了,于是和大家一起回了家,只留下了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 书里最温暖一句话是“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我们可以一直做无忧无虑的孩子,该多好啊。想完之后又觉得自己可笑,做孩子的时候盼着长大,每个生日都在许愿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可长大之后的我们,又在一步一回头,唏嘘感慨,如果能变回小孩子该有多好啊,无忧无虑的。

  书里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最初,心里满满都是被好奇和冒险占据,正如书里说的“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我小时候也这样觉得,觉得妈妈的一切规矩都是阻挠,在妈妈的羽翼下我无法探险无法自由玩闹,于是就想着快快长大吧,快点脱离束缚。所以那个时候,我是多么的羡慕温迪啊,我做梦都想着有一个彼得潘飞进我的窗子把我带到外面去。所以那时,这个彼得潘的形象在我心中的位置至高无上的,他胜过洋娃娃胜过王子,因为他代表了自由,一种属于孩子的自由

  想成为长不大的彼得潘,大概是很多人的愿望吧,烦躁时,困难时,迷茫时,多希望也能有个彼得潘飞来把我们带到梦幻岛。可能,长大了的我们都想做长不大的彼得潘吧!可我们终还是长大了,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不失掉自己的童心,变成了大人之后,不要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对我们的孩子,不以相同模式来实施教育,和孩子一起重新长大一遍,这大概就是我们能做的事了吧

  (后记:后来上网查了一下,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是小飞侠彼得潘,03年上映的,看完书后我特意又看了一遍电影,以此,向我逝去的童年致敬,希望看过此书的人,都能重新拾回童心)

  《彼得·潘》读后感(三):长不大的故事,长大的人

  《彼得潘》是一个十分经典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曾影响过全世界部分的孩子,也包括我。这本中英对照给孩子看十分适合学习英语,并且对于翻译的作品很多人总是不信任,所以英文原版的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这个故事更加能够深入人心,因为它的故事不简单,你只看一个开头是看不明白的。这个故事也很值得回味,童话故事中这是少有的能够让人们学习到与教育相关的知识机会

  彼特潘是个会飞并且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他没心没肺,面对人和事都能笑出声来。故事中的三个孩子也一样,他们保持着童真,大人们永远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然而面对即将长大这样一件现实的事,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对于这样三个相信彼得潘存在的孩子来说,彼得潘更会影响他们。当得知彼得潘要带自己去那座“永无岛”时,三个孩子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并且还学会了飞行。

  其实彼特潘这样的性格如果没了超能力好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他不知道母亲是什么,三个孩子正因为有父母、有家庭,所以他们注定不可能永远跟彼得潘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天真无邪保护伞,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这不是父母没有义务保护孩子了,而是父母也会老,这时就需要孩子去呵护父母。如果永远像彼得潘一样,相信父母早就被饿死了。这是一件很现实事情,虽然在故事中没有直观的体现出来,长大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想想你长大是为了给你的孩子去营造这样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那就不会去抱怨什么了。

  这个故事就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也长不大,其实所有的故事都一样,长大的只有那些读者。这些影响一生的故事,在不同时期温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的时候羡慕彼得潘,总想着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长大了同情彼得潘,这样的角色只能是伴随我们成长,我们并不会真的想过他那样的生活。

  很多人误解了长大的定义,有的人觉得长大就意味人心变得虚伪社会变得物质。其实只要自己的内心保持不变,长大了的只会是我们的外表。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不去成为儿时讨厌的那种人,只不过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

  《彼得·潘》读后感(四):会飞的彼得·潘

  有个故事你可能现在不记得了:很久以前,有一个英俊的小男孩,穿着用仅剩叶脉的叶子和树上流出的汁液做成的衣服,他总是在夜晚时从远处飞来,从窗口飞进育婴室里,像一颗滑落的流星,带着星光悄悄落在婴儿床旁,若是他笑起来,那是最好看,因为你会看到他满口的珍珠般的乳牙,他叫彼得·潘。

  彼得在某一年的春季大扫除来临时很开心,因为他找到了会讲故事的温蒂,并成功的教给她和她的两个弟弟怎样飞行,哦,就是像小孩子一样只想着开心的事情,就可以飞啦!他们一起回到了永无岛,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差不多年龄的小男孩们。

  彼得告诉温蒂,自己是这些男孩们的“爸爸”,你可以做他们的“妈妈”吗?每天给他们讲故事。温蒂很快就适应了“妈妈”的生活,彼得告诉她只要不长大,就能一直这样快乐下去。

  但是他们遭遇了海盗虎克船长的袭击,这是一个凶狠、臭名昭著的海盗,他嫉妒彼得能开心的飞来飞去,生气那群不知畏惧的小孩们捣乱。在抵抗虎克的袭击时,彼得有些烦躁和不解了,而温蒂因为想念自己的妈妈,也对彼得有些伤心,开始决定回到自己的家,决定自己不能逃避长大。

  彼得很受伤,他更小的时候听到爸爸妈妈说自己会长大,于是逃离了家,跑到永无岛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快乐的小男孩,但当他某次悄悄飞回自己的家时,却发现那扇本留给自己的窗户已经关上了,他的爱被关在了那扇窗外。现在被自己带来的温蒂也要回去,回去忙着长大,忙着忘记童年,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丢失的爱,却发现只不过是又一次的背叛。只有做一个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孩子才会快乐,为什么他们一定要长大呢?

  彼得不明白,却只装作毫不在意的留在房间里没心没肺的吹笛子,当他看到温蒂带着其他男孩重回妈妈的怀抱,自己仍然骄傲坚持不要长大,只有不长大,才能避过那些烦恼,才能永远开心,才能看到大人们看不到也不相信存在的精灵们。

  可是温蒂却在长大,她一直记得自己和彼得的故事,直到自己变成二十几岁的女孩,直到自己结婚生了女儿,她才发现,自己竟忘了怎么飞,果然长成大人就失去了飞的能力么?还是说失去了开心的能力?

  一个执着的守着内心的小孩,一个接受年龄的增长却守不住内心的童真的大人,彼得渴望爱,更渴望自由自在的飞,两者不可兼得,他只能失去爱。温蒂想要像彼得一样,可不能拒绝长大。两个矛盾选择,两个悲伤处境,大人们看这个故事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小孩们看这个故事迷恋于彼得的梦境。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感情,读着读着这个故事,总要停一下,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

  现在,你想起来了么?小时候坚信存在的仙子们的故事,如今想来,才发现长大竟然这么快,像飞的时间,不知不觉就忘了一些事。

  可能春天的某个晚上,会有一个带着星光的身影飞进你的窗户,你要相信,那不是梦境,请轻轻地走上前,与他认识一下吧!

  《彼得·潘》读后感(五):美丽童年的永恒印记

  如果非要让我在还是小学生懵懂时期选出自己心中偷偷喜欢对象,那么我想会是——彼得·潘。如果此生非要让我原谅一个逃避责任的男人,那么我也会选择——彼得·潘。

  忘了是什么吸引了还是小学生的我的注意力,但是却会喜欢到求妈妈买下这本属于图书馆的书,后来自己有钱可以买书之后,共计购入过4本不同版本的《彼得·潘》,现在手头拥有的分别是较早的杨静远 / 顾耕的三联版本,靳锦翻译的云南人民出版社版,以及手头的黄意然翻译的猫头鹰文化版本,这一版本翻译的简洁而隽永,依然选取了“永无岛”的翻译方式,且是中英文对照版本,可以令读者体会到阅读原文寻根究底乐趣

  故事始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达林太太拥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尽管贫困,她们却依然生活得温暖而幸福,但是一天晚上她在孩子们的脑袋中漫游的时候,却发现了彼得·潘的名字,她不会想到,有一天,彼得·潘会带走她的三个孩子,冒险即将开始.......每次重读这本书,都会感叹于这本书的魅力,以及作者隐藏在行云流水的故事情节背后对于儿童心理的拿捏。试想,哪个孩子在童年会没有一个想飞的梦想?哪个孩子没有过家家冲动?哪个孩子不想逃离父母那无所不在的爱?而这份逃离却又基于内心对于这份爱的笃定,认定这爱永不消逝。或许,正是这样,《彼得·潘》才得到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喜爱

  很难说清,《彼得·潘》这本薄薄的小书,在还是小学生的我内心中投射下了什么影子,但是这份热爱却注定会持续一生,作者在文字中那简洁而甜蜜的童年气息,永远不愿意长大却注定会失去其他的小小惆怅,都令人着迷,而这主要集中在彼得·潘的身上,彼得·潘拥有着如此单纯而又巨大的力量,那是属于人生最初的力量——飞的力量、想象的力量,这些都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可是拒绝长大的彼得潘却保有了这份能量。他还拥有遗忘的力量,他经受过那么多次的不公平,却总是忘记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他永远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每次还是对他人公平以待,而作者在文中为他安排的对手虎克船长,则既是他的敌人,同样也是个充满了悲哀的大人,两个人的对决,可以说是孩子与成人世界的斗争,而最终彼得·潘的胜利正是显示出了童年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的胜利——骄傲、自信与快乐。

  故事中充满了童话故事的简单快乐,而背后却也充满着人世间的无奈,每次重读,都有着不同的体会,最初读时的感动,早已经是模糊的影子,空留喜爱,之后的阅读,会沉醉于永无岛上的快乐,再次重读,体会到孩子所独有的自私与残忍,而这次阅读,则开始注意到彼得的失落,他是那样的骄傲那样的快乐,他体会过无数其他孩子永远无法得到的快乐,而他在窗外所偷看到的那种温暖,却是他永远无法得到的,或许惟其如此,彼得·潘才更加富有魅力,令人怜惜,同时令人痛惜,这世上终究总有缺失,或许这真的是一部可以陪伴人一生的童话吧。而最快乐的事就是,每次我们回头看去,《彼得·潘》的陪伴依然还在,而我们的最甜美的梦永远都是希望在一个夜晚,可以和他相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彼得·潘》读后感(六):要妈妈?不要妈妈?要……不要。

  重新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看着封面想了一箩筐的往事,可就是没想起来书里面的内容。在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这个故事,给我讲书的人草草看了一遍,说:“就是三个小孩被拐骗离家出走,结果半路上都掉到大海里淹死了。那个拐骗小孩的人就叫彼得潘。”

  “小孩也淹死了?”

  “对呀,谁让他们离家出走呢。”

  我从没听过这么逻辑诡异且恶狠狠的“名著”,之后一直企图偷偷搞懂他们被淹死的真相,但当时我不识字也不会查字典,没多久还从我家邻居的《小学生报》上听到个更奇怪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在其乘坐的飞机失事后,如何幸存并吃樱桃活下来、并和亲戚打官司最终争得大笔财产的事。我一下子被“从天上掉下来摔不死、吃樱桃也能活”的特异功能吸引了,《彼得潘》于是被我抛在脑后,一放就是很多年。

  再拿起来的时候,我已经在人类社会的规则里浸染多年,那些天真的、简单的、粗暴的、直接的、没羞没臊、不管不顾的想法和做法早就远去多时,我垫着脚也看不到它们的背影,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厉害之处,能够把小孩子单纯得伤人而不自知、天真得迷人而不自知的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甚至观察到小孩子因敏感和脆弱,会变得格外小心眼和记仇,小仙子在复活后不记得为她拍手的孩子却记得发出嘘声的孩子,这真是可爱得让人想笑!没错,除彼得潘之外的所有孩子都是亮晶晶的、实打实的,都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他们古灵精怪的小脑瓜——对,我说的是除彼得潘之外的那些孩子。

  彼得潘不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在古灵精怪之外还集合了很多特质,勇敢、霸道、有能力也有点淘气,在岛上的孩子们面前他是有号召力的,在睡梦中的孩子们面前他是有感染力的,在小仙女面前他是有魅力的,在海盗胡克面前他是有魔力的……所以,温蒂能和他一起来到梦幻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是这样的他,典型的霸道总裁范儿,为什么没有像其他骑士和王子那样,为自己和子民们选一位王后或公主,而非要称温蒂是他们的妈妈呢?

  直到多年过去,一个又一个小女孩曾被他接到岛上又送回来,从奇幻美好的梦境中醒来,失去飞舞的能力,黯然神伤地远离梦幻岛,可彼得潘却依然如我、几十年如一日地“找妈妈”,这不禁让人想问:彼得潘为什么会如此想要一个妈妈呢?

  “我才没有!”我甚至能听到他带着不屑的语气反驳我。

  彼得潘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坚强的、甚至有点坚强过分,他用无所谓的表情和略带幽默的嘲讽来表达不在乎,一丝不苟地应对给予和回报、对“还回去”这件事十分敏感,用他的话说,妈妈是可有可无的,她们除了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没了她们不行”之外,什么重要的作用都起不了,而且还很薄情,比最单纯自私的孩子还要薄情,在孩子离开后不久就会紧锁住窗,在屋里再养一个需要她们的人,仿佛她们存在的意义是体会被需要的感觉、仿佛她们只要听见小可怜们带着奶声和哭声喊“妈妈妈妈”就满足了。

  妈妈可以是任何人的妈妈,所以我不需要妈妈——在温蒂重新回到家后,试图留下彼得潘的时候,我从他毅然决然地转身中听到了这句话。

  而且从岛上的孩子们的反应来看,在温蒂以前,他们是没有过“妈妈”的,那么是什么让彼得潘腾起了“岛上要有一个妈妈”的想法?为什么那个人会是温蒂?我想不单单因为温蒂的缝制和熨烫工夫,彼得潘对“妈妈”的需要不仅是生活上的,他真正产生这个念头,应该是从那个轻拙如“顶针”的吻开始,后来当他将温蒂他们送回到家里,还接受了温蒂妈妈的吻,虽然他执着地说:“别过来太太,没有人能抓住我、让我长大。”

  这样的形象后来得到了许多衍生,比如去年的一部电影《宠物大机密》的大反派兔子,那恶狠狠的复仇心和被拥抱时的激萌反差令人大加赞叹,可是他们都忘了,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曾有个孩子是这样的:

  人们只记得那个勇敢的、天真的、会飞的、永远活在梦幻岛上的彼得潘,却从没有人问那个在梦里哭泣的彼得潘,究竟是在畏惧长大还是在抗拒其他,他为什么那样讨厌成人世界的规则,为什么非要傲慢和想象用隔开世界和自己,用健忘和没心没肺打发掉漫长的时光,就像没有人问他的过去,问他心底关于妈妈的期许……

  当然,就算问,他也不会说,他强烈的自尊只会让他高傲地别过头。我想。

  记得很早以前听过一种说法,说彼得潘是男性内心的象征,而温蒂和小仙人是女性内心的象征,女性的爱有母性之爱和情侣之爱,而男性却是小男孩般“爱自己及与己有关”的爱,今天看完这本书,温蒂和小仙人那部分推论我还是有些赞同的,但彼得潘那部分……嗯,并不。我想彼得潘是一种内心状态,不专属于男或女。

  《彼得·潘》读后感(七):谁的心里不曾住着一个不肯长大的孩子

  童年,是我们生命中最单纯美好的时光。世界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超大型的游乐场,唯一的用途就是冒险。我们驰骋在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里,从那些充满未知的人和物身上,渐渐获得了长大的勇气、成熟的情感和广阔的视野。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这些都是成长的代价和收获。因此,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无忧无虑的永无岛,可以从中汲取能量,以期未来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彼得潘》是著名小说家和戏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充满了冒险和魔幻色彩的经典儿童文学巨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并受到全世界小孩子的喜爱。故事创造了一个让孩子们十分憧憬的童话世界——永无岛,岛上无忧无虑的仙女、美人鱼、丢失的孩子们以及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纯朴、天然的境界,而主角彼得·潘那种“永远不想长大”的思想与行为是淋漓尽致地呼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彼得·潘》读后感(八):你长大了吗,你还会飞吗?

  一个会飞的,不愿意长大的,有着怪脾气能杀死胡克船长的小男孩,认识他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我做了母亲,有了一个自己的小男孩,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儿童时代的自己,也看到了内心深处住着的那个和叫做彼得·潘一样不愿意长大的小孩子。虽然他是男孩,我是女孩而成为的妈妈,可是,在心底,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愿意长大的小孩子。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骨子里都是不愿意长大的。不长大就可以永远天真,不用面对世俗,甚至可以无忧无虑地自私下去。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愿意做的那个孩子,骨子里指的是没有父母的那种孩子,也就是那种极为自由的孩子。虽然我们都知道离了父母,我们并不能做个真正的彼得潘,可是这样的梦谁不想一直做下去呢?如果不长大,就可以在永无岛的世界里做各种各样的梦,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可是,我们终究还是长大了。但是,我们遇到了彼得潘,于是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彼得,有些彼得长大了,有些却永远都没有长大。

  温迪长大了,她和女儿珍有一段对话。

  我从前能飞的日子多么美好啊!

  妈妈,你现在为什么不能飞了呢?

  我最亲爱的宝贝,因炮长大了啊。人只要一长大就会忘记怎么飞了。

  为什么他们会忘记怎么飞呢?

  因为他们不再快乐、天真、没心没肺了。只有快乐、天真、没心没肺的人才会飞。

  是的,你看看身边所有的大人,还有几个会“飞”的呢?大多数的大人都是在变成大人以后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做过孩子的事情,他们不再用孩子般的眼睛看待世界,不再用孩子般的口气和孩子交流,不再像孩子般展开飞翔的翅膀。于是孩子便学着做大人,早早地就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只有一少部分幸运的孩子,一直在飞一直在飞。

  当然也有很少很少的一些成人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离孩子最近的人。童话作家算是最幸运的那一种人。

  詹姆斯·马修·巴利为全世界儿童发现了彼得·潘的踪迹,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永远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在我的眼前,总是浮现那个从窗子里钻进来的小男孩,他和他的影子搏斗,还有那个总是怒气冲冲的小精灵,脾气总是很好很好的温迪,在永无岛上转圈圈的一大群人,肚子里有个闹钟的鳄鱼,很吓人的虎克船长,如果你曾看过动画片,就会对他们有更清晰的印象。

  可是如果你读过原著,你又不由地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影片永远无法忠实的表达原著一切更为深刻的思想,也没办法建构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完全一样的永无岛。

  童年是相似的,可是童年又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心中的彼得都不应该是长得一模一样的,每个人心中的温迪也应该有自己的头发的颜色,说话的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永无岛上的战斗也一定是有不同的场面的。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彼得·潘》一套两册,中文和英文版各一本。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我总觉得人们还是要多抽些时间来读一读纸质作品。虽然电影让这些动画形象有了更直观与具体的模样,但我总觉得,原著作者在文字中传递出来的各种思想价值,是光影永远都没办法表达出来的。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无论阅读与观赏影响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总还是更喜欢书中那些细致的情怀。好书一读再读,永远都更深入人心。

  童话作品不只是孩子们的需求,它更是成人温柔对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人人都可以变得纯粹一些,我们的孩子才会更明亮。这个世界,因为童话才会变得更美好。

  《彼得·潘》读后感(九):回不去的永无岛——我们终将长大

  小时候通过观看迪士尼的同名动画,我第一次了解到《彼得·潘》,并将这个纯真的童话牢牢地印刻在心上。然而动画毕竟是精简了故事的原有情节,现在完完整整地把原文版和译文版读下来,我才对这个故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彼得·潘》是英国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代表作。故事缘起巴利在肯辛顿公园与几个孩子开心玩乐、角色扮演的经历,创造了永无岛——这个在孩子们心中的完美冒险乐园,也创造了彼得·潘这个世界闻名的童话人物,行文与情节充满着幻想与奇趣,是众多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一朵奇葩。作者向往孩童的单纯,却也尊重并看重这些孩子,从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认为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孩子的世界也会有嫉妒和小心眼(叮当对温蒂),也会有懵懂的爱恋(叮当、虎莲和温蒂对彼得·潘的情愫),就有点像成人世界的简易版,虽然单纯却也有着丰富的情感,而这部作品通过奇幻的情节体现了孩童世界纯真却又复杂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成为老少皆宜的名作。

  一、 彼得·潘&叮当:理想和悲剧的矛盾结合体

  在那些不愿意长大的孩子还有那些对童年怀着无比眷恋的成人心里,主人翁彼得·潘和他的小伙伴叮当大概是完美而理想的虚拟人物:对于男孩子而言,彼得·潘无忧无虑,可以在永无岛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冒险,惩恶扬善甚至英雄救美,还不用为学业忧心,不必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是男孩子们的理想和最佳伙伴;对于女孩子而言,叮当美丽奇幻,生命短暂但是却可以如流星般璀璨,而她的卧房,大概是大多数小女孩梦寐以求的模样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彼得·潘和叮当也是悲剧性的存在。彼得·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单纯而不谙世事,心中想什么就表现出来,但是有的时候这种单纯却也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到他身边的伙伴。书中有一个细节提到,当那些永无岛的男孩子们渐渐长大,无法穿过树洞进入到地下之家的时候,彼得·潘所能想到的法子就是让他们饿着,结果却是活活把他们饿死了。他不是故意饿死他们,却单纯地以为让他们饿着,就可以让他们回到原来的身形,但是他却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跟他一样永远不会长大。

  最糟糕的是,他忘性很大,不会记得这些事情,也不会为此悲伤太久,不能将其视为教训,更加不会记得与伙伴之间的约定。在故事最后的章节里,温蒂一直在努力地等待彼得·潘,她尽量不让自己长大,就是希望每年能够和彼得·潘一起去地下之家进行春季大扫除,她不希望他对她失望。可是彼得·潘却让她失望了,他老是会忘记这个约定,而温蒂却只能不可避免地长大成人。

  彼得·潘是一个傲娇的孩子,有很多东西他心里想要,却又不表现出来,甚至只是故意让他人失望而心口不一。书里面很多小细节可以看得出他也是渴望父爱母爱的,他不想与地下之家的孩子还有温蒂分离,但是他却永远都不承认他内心的悲伤。这也正是他悲剧的另一个根源:渴望爱,却不懂愛,也体会不到爱。

  叮当,这个外表精致美丽的小仙子,她和彼得·潘一样,也是单纯的,但是她的这种单纯却往往是一种单一维度的情感,对喜欢的人就是喜欢,而对讨厌或是嫉妒的人,比如温蒂,就要将其逼入绝境。她设计让地下之家的孩子攻击温蒂,当看到温蒂“死去”时,她没有懊悔而是得意,而看到温蒂“活过来”时,她却非常生气。她的单纯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残忍,放在现实中,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熊孩子”。而另一方面,她的生命虽然璀璨却也过于短暂了,没有来得及体味人生乐趣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也代表着世上一颗童心的消失,一个孩子长大了变得世俗了,听着就足够让人伤感的了。

  二、温蒂、地下之家的孩子们和虎克船长:终将长大的现实

  相较于彼得·潘和叮当,温蒂和虎克船长确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每个人终将长大,区别在于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温蒂和地下之家的孩子们曾经也是不想长大的,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顺从了自然规律长大成人,故事没有给他们一个惊天动地的结局,他们没有成为什么伟大人物,而是成为了如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人,过着普通的人生。

  而虎克呢?不知道其他读者朋友们注意到没有,在最后与彼得·潘大战之前和之中,他都很在意幼时在贵族学校中学到的“礼仪”,甚至觉得像彼得·潘这样“懂礼仪但却不自知的人”让他嫉妒得发疯,私以为这正是他怀恋童年的表现,他嫉妒仇恨彼得·潘和孩子们,多少是因为嫉妒他们还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吧。

  同样都是最后接受了终将长大的现实,温蒂和地下之家的孩子们依旧保持着善良的心,而虎克,尽管偶尔会有点恻隐之心,但是却也不会妨碍他的邪恶。都曾有过孩童时代,而他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长大后都不能再飞行了,而虎克或许是因为邪恶的心而无法飞行,孩子们却或许是因为长大后身上所承载的责任以及那不再无忧无虑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个孩子最终都无法再回到自己的童年,就像书中再也回不去的永无岛。而通过这本书,我们在畅游幻想之地的同时,还能够忆起自己单纯无忧的童年时光,但是合上书,我们还是要和温蒂一样,面对长大成人的现实世界,负担需要我们去承载的责任。

  最后我想以书中最美的句子作结:

  When the first baby laughed for the first time, its laugh broke into a thousand pieces, and they all went skipping about, and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fairie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彼得·潘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