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10篇

2018-04-03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10篇

  《吴清源回忆录》是一本由[日] 吴清源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一):我本质

  先看过电影了,才因缘际会读到这本书。

  从翻阅前面的照片开始,心中和眼前都是电影中一个长长的镜头

  失魂落魄的,瘦削的男人蹒跚着穿过落雨的黑暗的长廊,准备在尽头用腰带自裁,却失败了。

  心中带着痛楚感情来读这本书,却并没有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点观者所预设的孤苦无助。这本书的每个字都非常洁净。当事者谈论自己辗转跌宕的一生,讲自己的家族,讲自己飘转如蓬的命运,讲棋局上的胜败,周围人的生死,都看似没什么激越的情感

  如果算得上抱怨,只说了几次挤电车让自己颇为困扰。讲到自己所遭遇不公,和内心所面对的焦灼困境,也心平气和

  印象极深的,他讲自己从火场中逃生。

大火熊熊燃烧,房子全被烧毁,卷起的旋风在头顶呼啸。烧焦的木片四处飞溅,灼热的铁皮在空中飞舞。着了火的粉末宛如红色雪花,漫天倾撒。我们低着头,齐心协力的往前走,总算穿越火海,到达了早已烧毁的邻街。回头一望,却见自己的街区被火海包围,烈焰染红了夜空

  实在认为这段写得极美,如此惊心动魄时刻被他写来也是,“红色的雪花漫天倾撒”。

  吴清源一生都未曾稍离病痛折磨,而所身处的战乱时代更让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的生活。而他的宗教,和他本心使然,让他一直都对死亡表现出一种坦然平静

  他不无惋惜的说起身边的人死于战火或病痛,说自己几次病重,却也都是“红色的雪花”了。

  还有他收到征兵令:

无奈的带上装着日用品包裹,前去报道。然而体检显示我的身体很差,无法劳动,因此免除兵役。我终于松了一口气,然后回家了。

  吴清源的身份和时代一直都束缚着他。

  中日交战前后,这段政治最为敏感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几乎贯穿了吴清源的一生。他本性的淡薄与不问世事倒是庇护了他,但仍旧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他对自己身世矛盾的看法

  他说他的宗教给了他平静。

  看电影的时候无法理解他对宗教的执着,看他收到种种折磨只觉得内心一片苦楚。而真正读了他自己的字句,却讶然发现他对种种迎面而来苦难真的报以一种无限的平静。

  他一直忍耐,并试图消解所有的痛苦,身体与心灵上的。

  他不是一个迟钝木讷的人,他对世界体验是敏感的,或者说他对美的体验是敏感的。

  他如此描述他的居所:

登上山坡草地,明神岳、金时山,延绵的箱根山脉就会展现在眼前。道志、丹泽的群山近在咫尺,顶着白雪的富士山独自在西天高耸。大涌谷上升腾起雾气,似青烟般缭绕,如诗似画。这样的风景,每天看都不会厌。而秋天的芒草和红叶春天樱花与新绿,也是格外好看。熬过漫长的冬天,积雪消融之时,新芽便已生机萌动。每逢此时,即使是鲜有情动的我,也会内心跃动,感受新生喜悦

  但吴清源并不是一个柔弱的人,他内心其实是极有锋芒的。

  他如此谈论自己的决断:

总是担心结果、考虑之后的事,就会没完没了。所以我对此并不挂心。像我这样在异乡生活的人,如果过分在意结果和未来,就会无法生活。

  而谈及胜负,他说:

一直以来我都向当时的第一人挑战,十五年间用擂争十番棋将他们一一打败,这样的成绩居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实在是让人难免有落寞之感。

  或许站在他的身后,听他描述他的一生,或产生他是一个淡泊圆融的人的错觉,然而读到这句,几乎感到他作为大国手的胜负之心锋芒毕露

  他用这样平静的语气说自己十五年间的胜负厮杀,实在有种让人心折的潇洒

  一本书读罢,没有一句自负之语。他一生百年跌宕,每行一步,每落一子,都从容坦荡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二):生于大水中, 归于星河里

  在读《吴清源回忆录:以文会友》这本书之前,我大概和许多人一样,对于这个传奇人物,更熟知于这几个词:中国围棋神童、一代昭和棋圣、最接近神的人。人们高山仰止来形容他,他的名字、他的一生散发着伟大遥远光芒。我与深深敬佩他的朋友谈起他,我说你哪天写写他吧,朋友沉吟半天答,不敢下笔。

  因吴清源先生不仅是天才一般的人物,更具有“神性”。金庸先生把他比作围棋江湖里的风清扬,绝世高手,遗世而独立。川端康成则说他“具有高贵少女睿智哀愁,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有“融通自在的天才的棋风”而“灵智澄静明澈”。

  我带着这样认知读他七十岁写下的回忆录,却着实惊异,似有种见到仙人踏入凡尘感觉。他的讲述那么平静、坦然、真诚。好像——传奇是别人的,书中的吴清源不过是个在艰辛迷蒙的世间挣扎寻光,只愿不负神明的痴人。也因这可爱可亲可敬,故有不自量力的一记。

  生 之 艰 难

  他生于大水之中。

  时值民国三年,即1914年。那年福州遭暴雨侵袭,农历五月十九日,洪水涌进了福州盐商吴家的产房,吴家小儿子媳妇张氏躺在产房里一张铺了棉被的八仙桌上,她看见大鱼在空中跳来跳去,溅起水花。那日她生下一子,取名吴泉,字清源。

  吴清源有两个哥哥,三个妹妹。他在读书上不似哥哥们精进,却独独痴迷于与父亲下围棋,一方棋盘,好似划分天地,黑白两子,铺开犹如星辰。他六岁走进浩瀚的棋局中,每日忘我练习。长至九岁时,他战胜了他的父亲,十岁时他已踏进了北京顶级围棋圈,开始与当时最有名的棋手们对局。

  然时隔一年,他的父亲吴毅突然病重,一家陷入艰难,以变卖家产度日。母亲张氏日日跪泣,向神祈愿用三个孩子的各五年寿命换取丈夫渡过危机。神没有应许。吴毅过世后,十一岁的吴清源承担起养家的重担,成为了段祺瑞将军府上的棋士,这算是吴清源的第一份工作,每月可拿100元的工钱。而在此期间,他只与段祺瑞下过一次棋,且因年纪毫无顾忌的赢了将军,受到了工作介绍人,也是当时的中国围棋第一人顾水如的训斥,最后连当日的早餐也没有吃到。他在回忆录中以孩子般的语调写道:“只好饿着肚子回家,真是倒霉……此后段将军再也没指名让我和他下棋,但到了月末,我申请一百元学费时,将军依然分文不少地给我了,这一点还是很有肚量的。”

  十二岁时,吴清源下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场打出名声的棋局,被视为“北京的围棋天才少年”,这引起了日本棋院的注意。那年他身穿黑色长衫,赞誉傍身的小小少年站在一群围棋前辈中,眉目清冷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三):《吴清源回忆录》与我的围棋故事

  我从小是酷爱看漫画的,所以和很多动漫迷一样,第一次对围棋产生兴趣,是因为一度大热的《棋魂》。

  《棋魂》大热时,我刚好初三,面对升学的压力,这本书的热血激情带给我很大的力量。所以每到觉得自己需要充电的时候,都会翻出来重新看一遍。

  因为对《棋魂》太过喜爱,于是开始买了一些入门书自学,后来甚至用自己辛苦攒的钱,去棋院找老师教。老师人也非常好,看我诚心想学,却又是学生,于是每节课只象征性的收10元。高一一年的时间,我在课堂上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有去早恋,而是天天琢磨死活题。

  回忆起来真的非常有趣可能个人年少时都会勇往直前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吧,既不考虑意义,也不担心结果,真真是全凭一腔热情无畏亦无惧。

  后来棋院倒了,改到老师家里学习,骑自行车2个小时才能到,我每个周末准时报到,竟然也坚持了一年。并且为了去网吧对手练棋,连丢了3辆自行车,以至于家人一气之下不给再买,只好连续3天单程跑步40多分钟上下学,后来才给办了公交卡……关于围棋的数语,基础知识,都是这个时候逐渐学会的。

  记不清是高一期末,还是高二的时候,去参加了全省的高中围棋个人赛,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虽然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成绩,但面对业余5级的高手,我竟然也可以毫不畏惧的大胆布局改变定式的惯常下法,不到最后绝不认输,通过围棋,我看到了自己勇敢无畏的一面。而这个证书,就像是对自己这一年多时间付出努力的一个见证

  每当想起这些事情,都觉得特别有趣。所以,在读吴清源回忆录的时候,我也特别有这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那么多在当时人们不会注意的细节,在我们现在读来,都是那么生动有趣,而吴清源作为围棋历史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些细节满满的回忆中,又有多少是围棋史上激动人心转折点。当然,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也不仅仅是围棋史。比如像段祺瑞这样历史书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在这本书里也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有趣的紧。

  其实在《棋魂》中,有不少桥段都是从吴清源时代的真实事件中改编的,甚至可以说,现实故事中的戏剧张力,比起艺术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推荐对这部分传奇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好好读读这本书,甚至《棋魂》中有些棋局的布局阶段,都和吴清源的经典名局一模一样。还有一些像抖机灵的模仿棋的有趣桥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出处

  现在,我们再说回《吴清源回忆录》,其实棋风如其人。从吴老的棋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下棋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尝试不同的下法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单纯追求胜负,所以他的棋才能做到前无古人、无往不克。

  其实,后来慢慢长大后,抛开技术层面的事情,才逐渐开始理解到围棋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真正的趣味性或许不在一盘棋的胜负,不在于两条大龙的精彩搏杀,不在于官子的精巧计算。如果要说我自己的感觉,我更愿意认为,在这纵横十九道之间,蕴含着的是一场发现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旅程

  是否总在势力薄弱的时候过于急躁、孤军深入?是否总会由于过度谨慎,隐忍退让?是否在棋盘上,能够发现自己现实中没有的勇气创造力?是否能够感觉到对手在构思和引导理想局面

  从彼此的棋风中,可以感觉到对弈双方不同的性格和彼此的试探,有时默契和谐、有时针锋相对,仿佛在用手无声的交谈,成为感受彼此性格的一面明镜。有时候,喜欢和某人下棋,不是因为他/她的技术,更是因为他/她的棋风,因为棋风如其人。

  和一个拥有欣赏的棋风的人下棋,这样的围棋才下得有趣。就像尽管时隔几十年,吴清源提起和木谷实下过的那几盘棋时,依然兴致盎然、回味无穷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四):这就是个迟钝的少年啊

  ——读《吴清源回忆录》

  这本书是已经被封神的吴清源在七十多岁时写的,记录了他东渡日本到成为传奇的人生。我以前看过田壮壮拍的《吴清源》,完全是奔着张震去的,张震的眉眼还真跟吴老有点儿神似,不过那部电影可以算作是我此生看过的最闷的片之一(之一也是十部之一)。2014年末吴老以百岁仙逝,他的故事又被搬出来为人津津乐道,甚至有些神化了。我挺想看看这个神话主人公自己是怎么叙述自己人生的,这本书自是不二选。

  故事不重复了。就说感想

  第一感触是吴先生真是后知后觉啊,甚至迟钝到令人发指地步。他从围棋界隐退多少年了,才知道自己很早以前就被日本棋院除名了(据说是师傅濑越不堪压力替他递交的申退信);抗日战争结束很久了,连自己是哪国籍都没搞清楚,连日本太太也被连累做了好几年无籍之人;报社给买的房子,多少年他都不去办必要房产过户(你能想象单位奖励你一套别墅,你住了几十年都没要房产证么?)要不是吴老有神乎其技的围棋技艺,估计别人会怀疑他的智商

  第二感触是吴老胜负心还是很重的,不像大家想象的那种跟世外高人似的,淡泊名利独孤求败。这点吴老自己也说,比如下十番棋,多赢四盘就可以把对手打降级,是棋士赌上地位名誉终极决战,跟武士决斗似的,吴老每次开局都抱着求胜的心态去拼,结果也往往能胜,等到把对方打降级后就不那么在意胜负了,后几盘又往往会败。超一流的棋士之间棋力的差别是很小的,这时必胜的决心就成了制胜因素。另外吴老也很在意自己最辉煌时期十番棋的战绩,以至于后来十番棋找不到对手,约不到局,媒体只好另组“名人赛”的时候,他非常介意自己与曾经手下败将再过招的身份问题。关于名誉,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吴老对于应得却未得的“本因坊”头衔耿耿于怀(相当于日本的棋圣),他拒绝了台湾给的棋圣这种应该是给已故人士称呼,但对于“大国手”欣然接受

  那些给吴老身上强加“爱国”、“抗日英雄”之类的标签的人读过此书会非常失望的。吴老刚到日本是穿马褂的,有人送了他一套和服,他觉得下棋穿很舒服,就天天穿和服了,放在今天的已经够让爱国小粉红哭天抢地了,那下面事儿简直算是汉奸了。到日本成名后,他毫不犹豫加入了日本籍,抗日时期还回大陆被日本政府利用对外宣传,日本军队派人保护他防止他被爱国志士暗杀,当然他本人对这事儿完全无感。他战后被强行改成中国籍,入了中华民国籍。多年后又恢复了日本籍,至于是亲共还是亲国,反正吴老自己是嫌麻烦躲在乡间,不去东京,免得陷入国共的华侨之争。不过吴先生晚年促成了很多中日围棋间的交流,自己的中国门生们也不少高手。

  认为吴老有大师气象的另一个论据是他对宗教的执迷,然而真实情况是吴老两口子年轻时基本上是被日本邪教给绑架了,任凭教主精神上控制、经济上剥削,基本上是平时关在教主身边,该比赛了就放出去赚钱,赚了钱也是主办方直接全数交给教主。他平时还要客串马仔,到处帮教主找房子,拉信徒。要不是最后教主嫌他太笨,把他两口子都撵出来了,不知道会被控制到何年何月。

  后来,吴先生出了本自传叫做《中的精神》,内容基本和这本回忆录类似,被奉为企业家必读,还是挺神奇的,企业家到底能从这样一位后知后觉的老先生身上学到什么?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自己读吴老的回忆录,感觉像在看武侠小说,确实过瘾,尤其是十番棋的篇章,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公司,这都是让人向往的境界,我甚至幻想自己脑子里内置一个阿尔法狗,穿越到那个时代也像吴老一样风光一把;再者我又非常羡慕,羡慕一个人从少年开始痴迷一件事情,竟可以终其心无旁骛地追求、精进,其他事情全然可以不管不顾,哪怕身处世界大战这样的乱局之中,仍然安之若素,我们几人可以称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是因为兴趣,几人又能以兴趣来谋生,几人又能把兴趣发展到一时无两的程度;第三是平和,虽然前面说了吴老不少坏话,但吴老与人交往是非常平和的,以至于他打败了当时日本所有的超一流棋士之后,包括他的师长、挚友,在若干年后日本棋界的投票中,仍然获得最受喜爱的棋手赞誉,对于企业家来说,把钱赚了还能受到商界乃至民间广泛赞誉的能有几人,这种超越自己领域和时空的影响力,没有高贵的品格经年累月积累是不能实现的;在这本书中,吴老也对很多传闻做了澄清,其中就包括跟本因坊对局时“星,星,天元”开局,这几手在当时被人看作新生代向老一辈的宣战,甚至有些大不敬,但在吴老看来,这一手既不是首创,还因为当时这么下完全是根据对方开局的最适当回应,并没有标新立异的想法,然而他和另一位木谷实确实是当时“新布局”的代言人,不受定式束缚,用最合理的方式下棋,是吴老对后辈棋士的最大贡献,法无常法,那些总结吴氏定式的人,与吴老的精神是相悖的。

  这本书让人领略了一个纯粹的棋士的自由纯粹的人生,不同心境、处境的人读过,多少也都能分享到一些宁静。

  贾三变

  2017年7月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五):读《吴清源回忆录》时……

  读《吴清源回忆录》时,纷乱的往事在脑海中翻腾不已。尽管我几度打算中断这种白日梦式的阅读,回归正常的阅读步调,却难以办到。童年时,我曾有志于当个职业棋手,并为此终日训练。对我这样的棋童而言,吴清源是一道巨大的阴影。我从没有读过吴清源任何一本传记,但很早就熟知这位大师的种种事迹。他的名字意味着“新布局”、“星位三三”、“十番棋”这些对外行人来说似懂非懂的字眼,但不得不说,吴清源首先意味着“平常心”这个尤其神秘的词儿。我当初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够不执着于胜负而又念念不离胜负。那时候《圣斗士星矢》正在热播。我将吴清源比作不死鸟一辉,因为只有一辉可以在战场上复活,再以璀璨的战技击倒对手……其实,我学棋时吴清源已经隐退,只留下传说和一局局棋谱。与我年纪相仿的棋童,大多催生自聂卫平在头三届中日围棋擂台上超越奇迹的九连胜。他不可思议的战绩令全国沸腾,于是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堪称豪迈的财政拨款,与我父亲的低微棋艺产生了奇妙的聚合反应,让我得以成为省少年围棋队的一员……在棋队里,我有个师兄,沉迷于吴清源不可自拔,而且稔熟中日围棋史上的一场场吐血名局,他是一个爱讲深刻笑话的忧郁男子,去年死于心肌梗塞……吴清源在回忆录里写道:“擂争十番棋带有生死决斗的性质,其间的恐怖程度,若非亲身经历,大概也无法真正明白。”我们的水准与吴清源、木谷实这样的巨擘相比何啻天渊!在本人尚未完成在小说里或有如下语句:“对我们来说,围棋绝不是什么益智游戏,不是什么文绉绉的无聊手谈、坐隐,或者装模作样的灵魂交流。围棋是我们在一片奇异的大陆上修炼搏杀技和飞行术。那些高居顶峰的圣贤,在无望成为专业棋士的众多炮灰眼中无异于仙禽、巨兽、神王,不可战胜,超伦绝等。即便是人世间名不见经传的低段职业者,要斩杀我们这帮子不入流的杂兵也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即便如此,我们的教练也一度将升降制的十番棋引入集训。我对这段往事的记忆已然模糊,可以想见,这个明显与吴清源有关的举措让一众少年非常厌恶,因为压力排山倒海,根本顶不住。我不禁自问,为什么人类会如此残酷,要发明十番棋互相残杀。不过,此刻我可以说,我多多少少理解吴清源所说的恐怖,我体验过诸如此类的恐怖,我没能战斗到底,我无须为此悔恨。 如今我可以换个身份——幸运啊——用小说家的眼睛再度凝望十番棋风暴中心的吴清源(一如凝望深渊)。必须承认,全身心沉浸于黑白世界,专注于胜负而凌驾于胜负,实在是无上的光荣。会否也是无上的幸福?外人不得而知。十番棋的神话由吴清源推至顶峰,并陡然终结。等到我为晋升职业初段而昼夜努力时,小林光一和赵治勋的七番棋争霸取代了血腥的十番棋,为配合电视直播而日益缩减的对局时间,也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灭了棋手晕倒、吐血的惨剧。我们迎来了和平的时代、文明的时代,阴暗、野蛮的欲望似乎从此休眠……实际上,吴清源大师辞世未久,但对棋界而言,他早已是一副恐龙化石,江山代有才人出,只剩下耍笔杆子的和拍电影的还对吴清源津津乐道。韩国的李昌镐把“新布局”和“宇宙流”扫进了垃圾堆,而人工智能又把包括所谓“地板流”在内的一切流派践踏得面目全非……世代的变幻令人百味杂陈,欲言又止。或许,吴清源比李世乭和柯洁要幸福一些。   那是个自由的时代,其自由至今仍使后辈棋手瞠目。吴清源和木谷实的“新布局”过于天马行空,简直无视棋子的效率。“超高目”、“五五”、“天元”等下法看上去很像行为艺术,两位气运鼎盛的棋手凭他们超强的战斗力使这些下法成为合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围棋大有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气概,即使我年纪尚小,棋力很弱,也朦朦胧胧感觉到日本围棋江河日下,中日韩三国争锋的局面必将出现……谁知今天的日本棋界竟如此不堪,再也没人关心他们究竟在玩什么。想当年,每期《围棋天地》首要的内容便是武宫正树、小林光一和加藤正夫等人的最新棋谱。我们一直暗暗相信,棋运即国运,大概胜负的精神已经在日本近乎消失……另外,在我看来,日本围棋规则是双重的乖谬,而吴清源本人不仅质疑日本规则,居然还受过它拖累,莫名其妙输掉了棋局。   最后,请容许我离开围棋,步入更为广大的空间。我写过一些民国背景的小说,如有可能还将再写一些,所以《吴清源回忆录》中记录的生活、社会场景对我而言还有素材的意义。吴清源反复提及的“红卐字会”、他跟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谈话、日本战前战后的氛围、他在东京躲避空难的经历、职业棋士应征入伍的种种见闻,皆为珍贵的史料。吴清源福星高照,我看到他至少三次、也许是四次躲开了死神的缉捕。事实上,日本在战争末期的颓唐景象我们已不陌生,日本人遭受的灾祸在中国则向来是个引发争议的话题。但无论如何,日本终究是弱小的民族,当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其命运只能是被碾成齑粉。男女棋手不少人葬身火海,或死于疾疫。   吴清源夫妇信仰一个自称是世界天皇的女人达四年之久,令我哭笑不得。他俨然是教中得力干将,不停给那个名为“玺宇”的教派(不忍说邪教)组织找房子落脚。他这段经历,怎么看都有点儿像一位在世仙人突然间失去了记忆,做了件荒唐事。毕竟,围棋才是他的仙界,而宗教反倒是红尘。

  (载于《北京青年报》2017年7月7日)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六):至人无己,圣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看完一个感受:自己的境界还不够,对先生的很多做法和想法还是不很喜欢。哎,还是幼稚。虽然对他某一个行为可正面可反面分析,可以自圆其说,但那是理智下的理解。情感上,就是不喜欢。连带着对他其他的喜欢的点也是牵强附会的。为自己有点点难过。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家国天下太复杂了,一门心思只钻研棋艺,对世事迟钝,不得不说,真是“狡猾”直至。放在这个物欲第一的时代,先生也必不被被世人理解的。索性天赋秉异,又努力异常,不至于被世俗太过诘难。但一想到,太过聪慧,对普通人来说,却也不是好事。比如先生信从“玺光尊”的宗教信仰,实在觉得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思想。(先生很真实,人性上的优劣都一股脑吐出。但一个成熟的读者在阅读传记时应当是理解和包容不那么完美的部分的。但我不十分舒服,可见我确实要更成熟些)。但信仰宗教,可能这是脱离苦闷现世的一种方式吧。

  印象最深是结尾:回首往事,其实东渡日本也并非出于我自己的选择,而是上天赐予的命令。为了完成这份使命,我竭尽全力奋斗至今。身为棋士而能留下超出实力的成绩,或许是神明认可了我的努力。而能够遇见濑越老师、桥本、木谷等良师益友,也令我深感荣幸。

  越来越觉得,一个人能从事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契合的工作,真的是很幸运的事。一个人如果内心强大,心若明镜,不被世俗动辄打扰,就很幸福。❤️在书中偶遇梅兰芳先生,惊觉梅先生之妙。这些不世出的天才,彼此必定是心心相惜的。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七):事免伤心否,棋逢对手无

  文 默存

  《吴清源回忆录》读完了,读了好多天。其实它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作为一个高寿老人的回忆录,刨掉前面很多张的铜版印刷旧照片,显得还有点薄。但我看了很多天,中间忙忙碌碌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总觉得要留出很大块的时间来看它,碎片化阅读有点对不起这个人的回忆。

  作为一个连“打吃”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之前对围棋的接触只限于央6电影《大国手》,那时完全是冲着施襄夏范西屏这对围棋CP,至今印象最深的是二人当湖十局(后来才知道这十局即是十番棋),施襄夏吐血棋盘的一幕,觉得十分奇异,原来除了练内功,下棋也可以下到吐血。吴清源第一次进入视野,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新闻匆匆一瞥,留下的印象是:这人名字取得不错;而后,是人类棋手大战alphago,从李世石到柯洁,在这个传媒无孔不入的时代,借着人工智能是否终将取代人类的爆炸式话题,棋手登上了热搜,营销号转发了围棋比赛的新闻,那个颇不错的名字又出现在眼前了。然后就看到了戚小存在豆瓣上的长帖《勇气与真意》,茶馆说书似的如闻如现,精彩纷呈,看完叫好,犹嫌不足,在网上闲逛,得了许多八卦,比如金庸极推崇他,以他为原型写的风清扬;横扫昭和棋坛,是个活体的独孤求败;一生之跌宕传奇,堪比武侠小说男主角……这些自然和围棋技术毫无关系,除了知道了几个类似“天元”“三连星”的名词,我对围棋的了解基本毫无增加。作为一个武侠爱好者兼历史八卦专业户,享受的是这位男主角带来的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和茶余饭后与友人掰扯的助兴余料,好比冷子兴冲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用处不过是催对方多吃一盏酒。

  Y君将《吴清源回忆录》寄来的时候,我对吴清源的八卦热情已经处于末期消退,但心向往之的好奇犹在,很愿意看看这位男主角的文字。他的生平,他的成绩,他的国籍分裂,他的精神歧途,已经由无数的旁观者和坊间传闻说了无数遍,人人都夹叙夹议,借吴氏传奇的壳,发十分自我的议论。这本回忆录里,除了那些我看不懂的棋谱和吴清源对棋谱的说道,基本没有什么新料供我下一轮掰扯,甚至不如网友说书令人心潮澎湃。他的文字,说句良心话,不算上佳。作为生在民国而大半生在日本渡过的人,他笔下没什么典型的岛国腔调,也不是印象里的民国范本,决不是辞藻华丽的,却也说不上平淡冲和,一种很奇怪的风格,像是一杯凉掉的名茶,知道是好茶叶,就是喝得没味儿,可因为它太有名了,心底总要疑心自己品味不行,喝不出来。

  这一惊一乍的疑惑在我看了不到一半的时候消除了。因为我开始忙起了出差。书扔到了一边。扔了半个多月,心里突然明白过来,这杯茶确实是没味儿的,它没味儿实在太正常了,它本来就是杯山泉水,什么茶叶也盖不住它原本的纯拙。

  吴清源给我的感觉亦如是。一个很纯粹的人,纯粹到甚至不能用天真单纯这类形容词来说他。他不愚,也不痴,并不是不解世事的人,从他拒绝就除籍一事给日本棋院道歉来看,他不是没有脾气的人。看着无可无不可,好像除了围棋对其他的事近乎钝感,但他是有想法的,这想法自成一个信仰体系,并不需要占据制高点的芸芸世人认同。

  迥异于戚小存和其他八卦里吴清源传奇脚本似的生平,在这本回忆录里,吴清源一路平铺直叙,那些令我等看客激动的练级生涯的开启、腾飞、顶点,所有黑白双色间的决斗厮杀、现世生活的天翻地覆和颠沛流离,棋手生涯的紧急刹车和黯然消退,在男主角本人笔下毫无起承转合,他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非常客观地向所有人说,当时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当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他连心情的回忆都是不激动的,仿佛经历过这一切的都是另一个人。我做不到,我想很少有人做到,这种不激动让我看到后面甚至有心惊的感觉。因此,在读到吴清源与红卍字会、玺宇教这段世人眼中的“失足”生涯时,我能理解他。虽然我不认同,但我明白自己的不认同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没有经过他所经历的那段“不知明天、没有未来的混乱时期”。东京大空袭里他认识的人葬身火海,他和妻子戴着防空头巾冒着轰炸四处奔逃,看着自己远处的家沉入火海;日本战败,粮食紧缺,辗转各地求安身之地,与邪教为伍消耗了他在友人和公众面前的形象和信用,更别提那尴尬的国籍问题,分分钟在民族英雄和蠹国奸贼之间切换身份。这种落差,大约是当年站在“长安丸”商船上的少年吴清源怎么也想不到的。

  事实上,十四岁东渡日本的吴清源,比起同时代无数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国人,已算十分幸运。虽然家道中落,却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就是在军阀混战的时期,凭着围棋天分,他出入的场所和结交的人群绝对算得上是社会的中上层级别。后来顶着天才少年的光环赴日,虽是异国他乡,也处处受人照拂。他的一生几乎没操心过柴米油盐的问题,年轻时有母亲照顾,后来妻子接手了这照顾的任务,三四十岁了还是“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对于买房子抱着房产转让手续这么麻烦还是算了吧的态度——横竖他最落魄的时候也没真的睡过大街——有段日子想买马,也未执着到底。他在物质方面从未有什么追求,他的折磨是在精神层面的,他的精神迷茫在红卍字会时早有端倪,甚至在更早的西园寺公毅神神叨叨的熏陶下就已经埋下种子了。在玺宇教的那一章结束时,吴清源说,“我并不感到后悔,甚至觉得这是难得的体验……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宝贵体验”。在那段日子里,他饿过肚皮、缺过觉、被人呼来喝去看不起,剥离掉围棋给他带来的一切,活得如同蝼蚁。这是同时期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他从没体会过这种人生际遇,外人眼中难堪的经历仿佛成了人生试炼。脱离玺宇教时,他非常平静,“要来的终于来了,并无半点惊慌”,若是真正狂热的邪教徒,当不至于如此平静。吴清源在万众期待中如误入歧途的男主角一样迷途知返了。世人往往希望一个传奇人物毫无瑕疵,同时内心深处又暗自希望他身上能发生更多的争议可供嚼舌,吴清源的玺宇教经历,除了他自己,对他人而言也许是个“子非鱼”的命题。

  回归棋坛的吴清源调养身体、晋升九段,继续他注定载入史册的十番棋征战。十番棋结束了,车祸从天而降。如果说吴清源经历了玺宇教,还能登上棋坛巅峰是受了上天的眷顾,那么这场车祸大约是上天表示不再眷顾他。车祸过后,吴清源“隐隐感到自己已经过了鼎盛时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持续获胜了”,并表示此后“对于胜负的执着和魄力渐渐变淡。之后的棋赛不过是先前棋士生涯的余韵而已”。他连最后的折挫都是那么男主角,实在令人唏嘘。

  温瑞安在《说英雄》里借一代枭雄苏梦枕的口说道:“世人对末路的英雄,总是何其苛刻绝情。” 吴清源是不是英雄不好说,他的性格,估计也没怎么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各色人群的种种期待,但这场车祸还不至于就让他走了末路。他的棋坛地位和声望,刻在了棋盘上,刻在了所有人心上,无法被任何力量抹去。之后的吴清源,开始带着促进围棋发展的心愿旅行各地。中日围棋交流、围棋的国际化和规则,都是他念念不忘的事。在回忆录里吴清源反复强调自己是国际人,说自己的使命是中日友好,也许中日的文化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是那么深刻,以至于他对待国籍问题远不如外界那般激动。他希望中国的围棋天才少年能够到日本留学,住在自己家,接受日本棋院和自己的指导——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动作背后的政治意义,这份反复强调的热忱姿态和满心期待,一如他一生以来的纯粹和执着。

  围棋是奇特的,它艺术和竞技的兼具性,要求人抛开胜负心去全力争胜。正如吴清源所说,“这是胜负的世界。胜负世界里永远要求获胜”。在这个胜负世界里搏杀过的少年远去了,留下昭和棋圣的背影,符合世人对一代宗师的全部想象。正因如此,我想把以下这段话写在这里:

  “我在十年有余的时间里,持续将号称当代第一人的棋士一一击败,却既无经济上的成功,也未获得名人之称。名利无收之外,反倒还被日本棋院除籍。但是,我一贯全力以赴地下棋,既不欺诈他人,也不做令自己蒙羞的事,问心无愧。能够在擂争十番棋中一路获胜,乃是因为我自己诚实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拼尽全力地奋斗,于是掌管胜负的生命认可了我的努力。这是我最大的骄傲。”

  不闪不避,说出所有事实和想法,不卑不亢,坦荡而有信仰。不灭的少年风采。

  晚唐和尚释尚颜与陆龟蒙为棋友,后陆龟蒙不得志归隐,释尚颜感而作诗云:“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对于郁郁离京的友人,释尚颜的问候,是愿他对往事免于伤心、在棋盘前得逢对手。合上这本回忆录,对于吴清源,我也只有这句问候和祝福了。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八):让三子,我愿以命相赌

  如果有一个人,投身于自己热爱之领域,终生奉行,而且兴趣越来越大,探究越来越深,当他达到自己的极致的时候,便会有吴清源之问,

  如果有围棋之神,让三子,我愿以命相赌;

  如果有战争之神,让三十里,我愿以命相赌,孙武如是说;

  如果有艺术之神,让一种颜色,我愿以命相赌,毕加索如是说;

  如果有水稻之神,让掉温度条件,我愿以命相赌,袁隆平如是说;

  ......

  生活在当今时代,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诱惑太多了,反而很难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沉浸在某个狭窄领域,体会到那种敢于神比的魄力。

  英雄,自己是知道自己的斤两的,凡世间,早就没有对手了。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九):纯粹是一种智慧

  几乎一口气在火车上读完的。翻译得好,文字朴素清朗。吴清源之于我,就是一个符号。原来以为他是棋神,读了这书才知道,除了迷围棋,他还“迷信”——对宗教信仰极虔诚。转念一想,也不奇怪,甚至就应该这样,如果没有这种沉潜和专注,吴清源怎么会是吴清源呢。

  好多年前,放暑假在家看电视,有时候就看围棋比赛解说,记得贵州台和央视体育频道有这节目,但终究还是没学会下围棋。后来也看了一点点棋谱,再后来,略微知道一点新布局的故事。原以为是吴清源一个人的天才,现在知道了其实主要是吴清源和木谷实两人带来的“新布局的青春”,毕竟“围棋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艺术”。从小目定式到三三、星、天元这种布局,其实反映的是视野的改变、观念的改变。从这里面深入下去,可以得到很多启迪。的确,围棋成了一种道,里面是有智慧的。

  《吴清源回忆录》读后感(十):传奇的回忆

  很久不曾关注黑白纵横的世界了,当在网上看到吴清源去世的消息时候,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也学习了一段围棋,而有关围棋的记忆几乎也像自己的童年一样久远了,没有新闻自己也不会想起那片段。父母对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充满期望,帮我先后报了奥林匹克数学、作文、英语等等课程,让我的周末充满无奈与不满,幸好妈妈的一个朋友教授围棋,我有幸在杂乱的周日上午去学习围棋,因为围棋相对好玩有趣,也算放松了一下。记得那个时候,哈尔滨的冬日,公共汽车开的很慢,要做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上课地点。所以总是吃完早饭穿着厚厚的大衣,把自己变成一个大球就匆匆出发。虽然上课说是三个小时,从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但是实际只讲课一个多小时,其余时间是和其他小朋友对战,记得那时候我已经小学四五年级,而其他孩子大多一年级左右,虽然我学棋比较晚,但我经常获得胜利,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就是把一个学前班5岁孩子赢得哇哇哭。当然,学了一年以后,父母认识到我学棋年龄偏大,也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培养兴趣的目的已经达到,同时耗费家长精力过大(由于离家远,父亲得接送我甚至一直陪着我上课),所以上初中前我中断了自己的围棋之路。

  言归正传,吴清源是名人,甚至是一个传奇,他并不比别人刻苦,却获得了围棋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成就。在谷歌机器人接连战胜今天各国棋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怀念吴清源,希望他“拯救人类”。实际上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完的,这次借着新闻再版,也算吸引眼球,当然我不知道这本书和之前的回忆录天外有天这本书是不是一本书,如果是的话,为什么翻译的名字差这么多。

  关于内容,吴清源一生传奇,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日本战争前后,期间经历了清朝灭亡,北洋军阀混战,民国时期,再到日本战争前后的排华侵华,战败后的重建和民族主义兴起,以及国民党退守与大陆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但是吴清源却回忆这些时候只是轻描淡写,给人一种看透人生的感觉,如果读者想看波澜壮阔的史诗,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妥协,反而会觉得有趣。这大概是一个老人的智慧吧。外围棋界,他是神一般存在,但在世界看,尤其那些不玩围棋的人,他既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号召力,更没有决定生死的大力量,在那个峥嵘年代,吴清源实际也是一个小人物,在岁月面前无可奈何。所以回忆里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淡然,并不是作伪。

  当然书中吴清源对很多事情都自我辩解,说是受了蒙骗,或者不知情,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并不能成为他犯错的借口,最后他也是以一个日本人的身份去世的,难道这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吗?书里另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关于宗教的宣传,过多的宗教内容,让人觉得吴清源实在是中毒太深,将胜利同宗教联系一起,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如果他信奉的是佛教或者道教等也很正常,可是他却一直信一个莫名其妙的伪宗教,也许是我一直没有信仰的关系(实际我是信奉马列主义无神论者),对他大肆宣传宗教比较反感,还对他摇身一变对侵华期间的错误等事情一推二净不喜欢。在最后一章里,吴清源突然开始述说自己将致力于世界和平,也很突兀。这几点算是个人觉得的书里的不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