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因机器》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基因机器》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4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因机器》读后感精选10篇

  《基因机器》是一本由【美】邦妮·罗彻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机器》读后感(一):基因机器是什么?

  《 基因机器》是什么? 基因,DNA,脱氧核糖核酸,生物遗传的最小单位。每个人生下来就会发生约60个新的基因变异或者改变。这些变异或改变,有的会引发问题,有的则不会。 1963年起,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第一个把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作为常规检查的州。它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紊乱,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脑损伤,如果及早发现它是可以治愈的。微生物学家罗伯特·格恩里开发出了廉价高效的检测方法,每年筛选出约5000,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这只是一部分,比如迪乔治综合征,表现为患有心脏病和大约25%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如微阵列或基因组测序对这样的检测非常精灵,这项技术太棒了,但问题来了,它是把双刃剑,在我们获取信息容易,我们就越有可能自己所寻找的东西放松警惕。作者不是讲一个前景暗淡故事,而是在审视不可思议的技术进步,深入了解自己是谁?尽管我们需要小心翼翼,需要遗传咨询师建议选择检测什么,放弃什么。 犹太人如何打败泰-萨克斯病的,这个病是15号染色体基因缺陷,患这种病的新生儿,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发育完全正常神经迅速发育,颈部和核心肌肉增强,眼睛开始探索世界这块画布,但六个月以后无法坐起,约10个月眼神开始涣散,身体抽搐,并每况愈下失去视力第18个月,他们几乎处于慢性植物人的状态,这个致命神经系统疾病会夺走病儿的视力,使其无法说话也无法运动。每27个德系犹太人就有一个基因缺陷携带者。而在普通人中,这个比例是1/250。 引发基因突变的诱因家族病史是其一,环境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吸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太阳辐射都是。 这样犹太人国家开始了为那些做父母进行筛查。DNA序列的筛查。 另一项“移植前基因诊断”技术即PGD技术,在实验室的试管中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胚胎,生长,分裂,有些细胞被用来检测,如泰-萨克斯病,只选择好的胚胎才会被移植到女性子宫。她已经被有限使用几十年了。这种方法用于疾病的筛选,在道德上是站的住脚的,但如果用于非医学原因的筛选,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灾难。这就是“设计婴儿”的出现伦理学家对此一直有争论。 虽然如此,这项技术还是给人带来了福音,利用它可以提前筛选泰-萨克斯病,唐氏综合征等等疾病。相信人们可以好好利用这项技术造福人类,使人类早日战胜癌症,艾滋等顽疾。人类加油!!!

  《基因机器》读后感(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虽然早在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就正式提出了“基因”的概念。但不过只是一种猜想而已,至于基因的本质是什么,还需要再过40多年的时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在孟德尔之前,人们曾认为遗传是一个混合过程,孟德尔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了有性生殖的遗传过程。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则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结论。今天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已经使人们普遍接受了基因的概念与作用发挥,也对基因在人类健康幸福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抱有越来越高的期望。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是单纯的好或者坏,都多少会具有两面性,都必须时刻注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基因是什么呢?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基因组就是人类的遗传密码。DNA“字母表”里有四个“字母”——A、T、C、G,分别代表的是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鸟嘌呤,这四个分子被称为核苷酸,按一定的序列进行排列。就像人类由字组词、再到短语句子、段落、文章一样,从A、T、C、G四种核苷酸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基因就具有了不同的遗传信息,于是也形成了人类不同的个体。基因具有忠实地复制自己——这是为了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能够“突变”和变异两个特性。所以,一方面,好的“突变”和变异使得生命体得以不断延续走向更强;相反的时候,则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一般为各种各样的遗传病,比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在人类清楚基因的本质之前,人类对自己的遗传病症束手无策,只能是尽可能预防、避免;而在今天,人类已经越来越多地可以通过基因“修改”等精密手段,确保优生优育。

  邦妮·罗彻曼是一位热衷于不断探索新知、积极大众进行科普的获奖记者。在《基因机器》一书中,她对基因技术在人类生殖健康发展上到底能够发生多大的作用,对基因的了解到底是会使人更加强大会加剧人们的焦虑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个体而言,基因治疗使得有些相对特殊的病症,能够在基因水平就得到有效治疗或规避;而如果这样一种手段,因为它的强大、有效,却在另一种层面上让人们不由地担心,这样的技术会被有意无意的滥用,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历史上,这样的一种焦虑不是没有先例的。纳粹德国就曾经宣称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种族,所以他们要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等所谓“劣等种族”。当然这事实上不过只是一种作恶的借口罢了。但正因为人类已经越来越多地掌握了基因技术,对这项技术的研究越深入、利用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担心就越多,其实也是一件并不意外的事情,对此怀有一定的警惕性是应当且必须的。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基因技术能够帮助犹太人打败泰-萨克斯病——当孩子的父母都携带会导致泰-萨克斯的15号染色体缺陷时,这个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夺走病儿的视力,使其无法说话也无法运动;而泰-萨克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每一对有这种基因缺陷的父母所生的孩子中,有25%的概率不会遗传,有50%的概率会成为携带者,而致病率也达到了惊人的25%。在美国,每27个德系犹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这种基因缺陷的携带者;作为对比的另一个数据是,普通人中这个比例是二百五十分之一。唐氏综合征也是一样。医学工作者通过沉默唐氏综合征中21号染色体的多余染色体,从而达到治疗的根本目的——而唯一让很多人感到困扰地方是,以此“改变”自己的孩子,说来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这也是很多新技术在应用之初所面临的共同困境类似的担心显然有一定的道理,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其间难免走了回头路甚至是误入歧途

  总而言之,基因技术绝非只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类应该如何看待基因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有没有一定的超级规则可以用来指导规范基因技术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而不是被滥用误用。实际应用中,这些都是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小说中则不妨忽视这样一种忧虑。

  《基因机器》读后感(三):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什么?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因子?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常常能够听到人们再说什么基因突变。转基因食品,克隆基因之类的话题。我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这是个什么? 每一个准妈妈在做孕期检查的时候,都有查染色体这一项,说是通过对染色体的筛查,可以在孩子还是个胎儿的时候。查出很多的疾病,例如妈妈们都知道的在怀孕四个月的时候要去医院做唐氏筛查(唐氏综合征,也就是先天性愚型儿检查)这种检查也叫作21-三体检查,而这其中的21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第21号染色体,这种病就是因为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发生了异样所导致的先天愚型。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没有这样的检查,所以那时候生育的孩子质量不高,就算是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哪一个家庭中没有几个生下来就夭折了的孩子。而现在我们通过这样的检查,能够及早的发现胎儿的情况,可以有效的提高出生婴儿的质量,而且,还能够通过这种检查,让自己知道自己患癌症的几率是多少,从而保养好自己,人们的寿命会更长,生活质量会你好

  因为我曾经也是个孕妈妈,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去网上查过很多,不过我查的那些都没有这本书中解释详细,让我一下子就能看懂,书中作者举例说明这一块作用的很好,很到位,让我能够从一个个的案例明白作者想要表达意思。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书中所提到的遗传学,什么事遗传?从字面上理解是从上一辈的身上遗留和传承下来了。而这种遗传的途径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基因,有很多的疾病都是因为人体里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 这些都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里面的! 这里我看到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己身边最爱的人来给我们做例子,让我们更深的了解基因这个小东西,到底对人类来说有多大的作用,当我看到作者说自己的女儿因为囊肿需要做穿刺抽取羊水做检查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滑落!没有做母亲的人是不能体会到那种担惊受怕沮丧不舍,多种滋味交织在一起的那种心情!后来讲到第九号染色体倒置的时候,我知道这位妈妈的心里就像是做过山车的感觉,虽然这个倒置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是因为遗传爸爸的,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健康,这种病只是让人焦躁,容易发脾气,作为妈妈,心里还是会很难过。基因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胎儿这一发育过程中,它会时常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基因突变! 这种变化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不好的,你们想想,一个人身体里多了一条染色体,这个人还能正常吗? 通过检测基因,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检查胎儿的健康,得癌症的几率有多大,有些疾病会不会遗传到我们身上,还能够为我们失散多年的亲人做鉴定,能够更准确的让亲人团聚!

  《基因机器》读后感(四):基因技术,我们应该怎样走下去?

  “胚胎筛查是人道主义计划生育方式,还是向优生学的危险滑坡? 医生是否应该告诉你,你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有很高的患乳腺癌的风险?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小孩的基因突变影响不明,你还想知道结果吗? 对基因的了解会使人强大,还是会加剧人们已经过多的焦虑感? 面对基因检测,父母们是会被压力击倒,还是会变得更加老练?”

  这些是本书封皮上列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作者邦妮·罗彻曼通过本书试图带领大家思考讨论的问题。本书作者邦妮·罗彻曼除了曾经是健康、育儿方面的专栏作家外,本身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所以,即使她并没有就以上这些广泛争议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她将一个个采访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显得分外的情真意切

  基因技术可以帮助筛查常规孕检中无法发现或者确诊的问题,帮助父母决定是否提前终止妊娠;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某些携带遗传缺陷的父母筛选胚胎,生下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孩子;基因技术可以通过突变基因对比,确定某些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并根据相关蛋白表达,给出对症的治疗建议。

  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都是积极的,何来争议之说?

  首先,既然可以实现基因筛选,避免生下有基因缺陷的孩子,就存在一个种族优化的可能性。二次大战希特勒的优等民族-劣等民族说,对欧美人,尤其是犹太裔、斯拉夫人来说,都是挥之不去的民族伤痛。所以他们对这种非自然因素的基因优化格外敏感

  其次,强大的宗教信仰让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恩赐,他们爱孩子本来的样子,包括他们的缺陷。所以有些家长即使知道孩子有缺陷,却依然会生下孩子。(这真的是很伟大。)书中的民意调查称,唐氏综合征家庭中,有44%的孩子认为患病的手足让他们变得更好。但是如果他们的手足健康,他们就一定会不好吗?

  再者,完善医疗社会服务体系,让某些病症不那么痛苦。怀孕的时候,我曾经查过唐氏综合征。因为被纳入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美国的唐氏综合征研究投入多,患者平均寿命提高很多,生活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在本书中,有的唐氏小孩甚至可以上一般小学。但是一些发病率比较低的病患就没那么幸运了,研究投入少,而且不能被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医疗费对一个家庭而言是一笔巨额开支

  于我而言,读这本书是出于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但是读的过程却是分外艰难,因为几乎每一章都能勾起我对自己怀孕生子过程、或者身边一些朋友经历共鸣。几年前孕检遇到问题时,那种为孩子健康担忧惴惴不安,简直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那种目睹朋友对孩子疾病束手无措、寝食难安时的无奈,依然历历在目。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打动人心。

  其实,书中的争议对中国人来说都不是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最重要。近40年的基本国策,家里唯一的孩子如果发生意外,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让有残疾小孩的家庭终日焦虑,各种非常见疾病,医疗保险基本都不覆盖,医疗费用之外高额的护理、康复费用,对工薪阶层来说更是沉重的负担。书中提到的技术,有些在中国已经在应用,有些应该可以实现,但是没有推广。在中国,最大的难题是监管,如何这些技术的安全有效,如何衡量患者的知情权不被侵犯或者滥用,如何确保基因技术不被神化和滥用(例如前阵子流行的通过dna测序对孩子进行天赋和疾病筛查,我个人觉得数据库只怕还不够完善,天赋筛查属于娱乐,疾病筛查仅用于参考),毕竟基因技术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不是让人无端想入非非或者担惊受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