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10篇

  《顿悟:捕捉灵感艺术》是一本由查尔斯• 基弗 / 马尔科姆• 康斯特布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一):无处不在的顿悟并没有那么神圣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很薄的小册子,薄到让你以为这本书其实根本不值一提。但是细细一翻,又觉得非常受用。这不是一本心理学,但是又涉及到了关于人的潜意识内容;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但是会教会你一些很实用思维方法。所以很难界定这本书的具体属性

顿悟就是你输完密码之后打开的那扇门

  很多人一看见这个词就容易想到顿悟成佛这样的事情,其实在这本书看来,顿悟并没有那么神圣。或者说并非大彻大悟才叫顿悟。至于什么是顿悟,我们接下来继续说。

  很多人觉得顿悟就是拼完最后一块拼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拼图之后只是强调找到了思维的完整性或者逻辑上的自洽,但是顿悟是由圆融而领悟了原有认识之外的东西。这才能称得上顿悟。这就像是我们费尽心思打开了密码锁,打开门之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完全不同场景。顿悟就是这样。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工作或是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惊讶于某些人的创意。那独特想法和精巧的设计总会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你说老天爷咋就那么不公平呢?同样都是人,为啥有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就是想不出好的创意,而的人就能灵光乍现,电光火石的般的在头脑中涌现出独特的灵感呢?

  当灵感来临之时,似乎诸多迷雾都将散去,所有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一切都将变得豁然开朗。这真的是一件奇特而又美妙无比的事情啊!这种奇妙现象,如果用一个佛教中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可以称之为“顿悟”。

  “顿悟”应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并且会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只是它似乎是不可控的,你不知道它何时会来。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一份惊喜。是否会在我们最为需要它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脑中。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要知道如何随时随地获得“顿悟”的方式方法,那这本名为《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的书,你还是不看的好。它在书的导言中就会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对“顿悟”引导的书,而并非是一本操作规范

  如何才能够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获得更多的顿悟,免去许多不必要麻烦《顿悟》这本书讲会慢慢引导你获得这种感觉的能力。

  首先,你得充分意识到顿悟对你的重要性,理清楚自己想要找到什么样的顿悟。

  其次,你要明白,顿悟的出现是依赖于一种平常心的,需要人处在一种随和压力状态之下,如果你能够经常保持这种状态,那么你获得顿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

  再次,你得学会倾听顿悟的声音,并让感受顿悟成为你的一种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如何去思考,掌握思维的运作。

  最后,也就是你最为关心问题。该书会为你提供一些获得顿悟的实际操作方法,并告诉你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方法。

  纵观此书,它所提出的高效获得“顿悟”的方法无非是两点。

  一是你要累计足够的知识信息量。顿悟其实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突变瞬间。就像当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律定律一样。在此之前苹果肯定也落到过马顿、驴顿、骡顿的头上,可为什么却偏偏只是牛顿恍然大悟开了窍?那正是因为此前他头脑中科学信息量积累结果,在苹果砸到他脑袋上的那一刻瞬间爆发,产生了17世纪自然科学最为伟大成果成就了一个完美的“顿悟”。

  二是要学会如何去思考,去倾听。不要过早的去下某个结论,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随时 颠覆自己现在的想法,将自己引导至一个更为高端的思维,“顿悟”将会在不经意间突现于你的脑海之中。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再好的方式传授与操作练习都只能是一种引领。真正想要做到高效获得“顿悟”,还是要靠自己去慢慢体会的。

  或许你读完此书会说,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啊!

  千万不要抱有这种想法。每一次对知识的学习与体会都是一种积累,你所谓的没用,其实已经在不经意间充实到你知识的“量”中了。至于什么时候会产生“质”的突破,就看你的“顿悟”何时到来了。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三):顿悟,一门有技术含量的艺术

  顿悟,猛然醒悟,可以是形容顿然了悟的名词,可以是描绘心境开明的动词,当然,它也可以表达心神领会的意识状态。,通过阅读和学习《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我还知道,顿悟其实也可以是捕捉灵感的艺术。

“顿悟的能力与生俱来,贯穿生命始终。它是灵感闪现,让人愁云散去,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摒弃了自然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渐渐消磨了激发他们产生更频繁、更及时的灵感的习惯。”

  顿悟无时不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随时都可能出现顿悟的瞬间,那是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灵感闪现的刹那,也许还会伴有豁然开朗情绪,这就是顿悟的体验

  我想起在读书时代,也常常有此体验,一道演算多次也解不开的数学题,在去了趟厕所以后,再看原题时脑海中突然闪现灵关,似乎是找到了新的解题思路,再演算时便成功解开了。

  这种时候,顿悟就是那突然闪现的灵感,翻看之前在草纸上的多遍演算,便会发现,固化思维有时候就像一堵墙,一条死胡同,使我们转不了弯,绕不过墙。

  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现代教育常常鼓励我们成为熟练记忆思维者,强调经验的累积。从理性出发,这是正确的,大部分人都认同并持续执行这样的思维模式,这就好比按部就班的生活,一成不变却也稳定,但其缺乏创新性,在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很难获得最简单解决办法

  然而,顿悟并不难求,顿悟个体与生俱来的能力,贯穿一生,而且它不是昙花一现的刹那,不是求之不得的瞬间,学会了获得顿悟的技巧,并将之成为你的一种思维方式,你的思考便会变得更有价值,工作和生活也会发生改变

1 想要获得顿悟,首先要认识并理解顿悟。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作者如同一位导师,在前三章先带领我们认识顿悟,找到顿悟的最佳状态,并理解顿悟。

  顿悟本质上是思考的一种特定类型,是获取新的想法的途径,是一种远超表面现象的发现或认识,与记忆思维相辅相成,有助于深化理解。文中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说明顿悟能带给人们新的想法、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这有助于我们改变一些固有的看法,找到新的观点,获得新的思维方式,尽管有时候顿悟难以言表,但它具有非凡的意义

  顿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轻松状态和冷静思考是找到顿悟的最佳状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使大脑回归到放松平静的状态,这一点因人而异,但往往找到顿悟的状态的方法不止一种,这种状态很好辨认,顿悟感是很微妙的,它使大脑感到舒适。但要好好分辨,无谓或谬误的思考和自省并不是顿悟。

  顿悟也是一种聆听的心境,聆听有助于找到顿悟的感觉。顿悟聆听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它更多的是人们对于当下和沉思的关注,非主动参与。通过练习聆听的技巧,在帮助别人获得顿悟时,保持自身大脑的清晰、平静,也可以寻找到那种与自己的顿悟心理相关的感觉,这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获得顿悟,第一个关键是要寻找新的想法,第二个关键是要保持清晰的大脑和平静的状态关键,第三个关键是学会如何聆听。这都需要慢慢去摸索和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2 学习获得顿悟的技巧,然后练习。

  本书的第四和第五部分,作者指导了我们获得顿悟的思维、心理状态、心态和操作方法。

  顿悟其实是一种自然、默认的状态。当下发生的一切都可能影响你获得顿悟的心态,但是心理状态是有思维决定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看法和处事态度,甚至心情,从而影响顿悟的有效性。可是,外因不可变,内因倒也不需要改变,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改变这些状态,通过练习与技巧,同样可以获得与顿悟相关的平和心态,书中对此有一系列详尽的操作方法介绍

  我尝试了其中的一个创新模型,它的阶段分别是:酝酿、潜伏、顿悟、核查。尝试的结果却是如书中所说的体验到了灵关一瞬的感觉。后面还有好几个操作方法,比如“三人行”,我想通过练习,这些技巧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顿悟之道的。

3 有了顿悟练习和体验,最后,需要“内化”顿悟。

  有时候,顿悟能带给我们新的想法,新的观点,灵感闪现的频率提高,思考的有效性增强,能更好的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让问题迎刃而解。

  将顿悟应用商业企业、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文中作者就列举了一个例子,企业将顿悟运用到会议中,保持轻松的谈话氛围,在这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学习和分析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懂得顿悟之道,你还能将这一思维带进不同的团队中,带领和推进进程。而在生活中的应用则更多,也更细微

  总而言之,顿悟能使我们的思维进步,心境回过平静,当你感觉到顿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便是开始“内化”的标志了。

  本书的作者有着三十年的实践基础,融合了许多经过实践和经验去验证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才完成了此书。如果一开始还不太了解这种创新思维,那么本书开头的导言是一个很贴心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阅读指南指引我们更好的使用此书,更是帮助我们在深入阅读之前建立了一个基础模型。

“如果你能改变对顿悟的看法,保持清醒、冷静、机敏的头脑,你就能获得更多的顿悟。”

  佛家和道家自古有曰,参透离不开一个悟字;武侠小说中,绝世武功通常是在突然闪现的灵感中诞生的,这就是顿悟,大悟是顿悟积累,顿悟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在我看来,其实顿悟和思维图式一样,它们只是提升思维和智慧的方法之一。顿悟能使我们获得新的想法,也能解决某些困扰我们的问题,还有可能享受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可是,基于这种良好的感觉,不能太过依赖和过度迷信顿悟。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四):顿悟的智慧灵光

  醍醐灌顶式的醒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修行中都难能可贵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参禅而渐悟佛理真谛,这是禅宗的顿悟。这种突然的颖悟,有时听起来非常神奇,似乎毫无章法可言。就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是美国杰出的二位人士查尔斯·基弗及马尔利姆·康斯特布尔以其精彩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顿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毫无察觉罢了。这两位作者倾囊相授,为我们总结出顿悟的智慧灵光,为读者奉上这精华明珠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自我,修行是为了提升自我,某一阶段来临,顿时恍然大悟,登上新的台阶。在这本《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书中我们可以学会剔除烦杂的遮蔽我们心灵慧眼的外在琐事,直指内心真实愿景,让自己拥有精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高效的完成计划所在,让围绕在周身的生活与工作发生巨大的改变。学会以全新的视野,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迎接一切的挑战并有效妥善的正确解决。这是从此书中可以获得的最真实的效用和进步。

  看起来是讲艺术,其实本质是思维习惯,运用顿悟瞬间的力量改变我们自己。作者以饱满的情绪向我们展示顿悟的魅力:顿悟是一种聆听的心境,顿悟是一种良好的感觉,顿悟可以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简单就意味素材不再繁复、思路更加清晰),顿悟可以改变观念(这就意味着长久以来的困扰,在顿悟一瞬间之内得到充实和升华,这一瞬间,你的观念成熟了),顿悟是有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之所以成为有效的方式,是因为顿悟看起来是偶然发生,其实是长期的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在这里依然有效;长积的积累就意味许多的知识慢慢沉淀于内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的观念之河。)作者也提出了顿悟训练方法,如何获得顿悟的思维,比如练习。作者总结为:酝酿-问题-顿悟之法---有点像CDPA法。只是多了一点“独处”和“清醒的头脑”。就像做一件事,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再寻找答案一样。

  对思维方法之类的提法,个人认为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具体实用与否,还在于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试想如果在工作团队中运用一下顿悟的原理,想必也不会再出现拍脑袋就得出结论之说了吧。而顿悟前的积累,也能帮助我们把问题想深想透,在顿悟出现那一瞬,问题答案浮现,问题将顺利解决。

  读过,深觉可以一试。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五):顿悟,灵感的浮现

  提起顿悟,很多人也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恍然大悟来,其实,我觉得,顿悟和恍然大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顿悟一般是指自己冥思苦想某一问题而不得法的时候,突然脑海里面电光石火般一闪,浮现出一个绝妙的想法,从而使得眼前的难题迎刃而解,这般情境犹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恍然大悟一般是指在别人的启发下,突然明白了曾不能明白的道理或原因。无论是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还是技术发明创新,顿悟说成是价值连城,一点都不过分。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六):终极思考——顿悟

  顿悟,顿然领悟,禅宗一法门,最常见于佛教用语,皆属得道高僧与专事修行之人的高深专利。通读此书后才逐渐明白,顿悟属于所有具有灵性的生物,与生俱来的天赋,茅塞顿开之时,是否也算一个小小顿悟?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总会说:来,找找灵感。而关于灵感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又不能一时半会用具象的书面语言来表述,而怎样找寻、捕获灵感,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翻翻书,查阅资料;停顿一下,整理思路;吃块巧克力,喝一杯沁人心脾的饮料;散步;奔跑;喝一杯红酒;洗个澡...在精神得到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任由大脑在各个时空中驰骋转换,自由连接任意点,等待那灵光一现。

  我们也可以用书中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方法获得我们所需的顿悟。知识积累在每个人的求学期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峰值,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被动的强制性的进行知识的储备。在离开校园之后,基于大脑的储存调整机制,会自动“格式化”掉我们不再使用的知识,为将到来的新知识挪腾地儿。如果在这时,我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自觉,大脑的运行便会越来越迟钝,知识体系需要连贯更新,碎片化的记忆不利于新的思维与想法的产生,更没可能抓住灵感与顿悟了。

  在被此书的观点激发了之后,又做了一些延伸阅读: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以及苛勒基于灵长类动物的实验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顿悟的存在与重要性。让顿悟闪现的必要基础之一是对知识的积累,第二,便是对世界充满持续的好奇心。好奇心能促进人类发掘更广更深的世界,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知识储备之上逐渐揭开了这个世界以及宇宙的终极规律。无论多强大的大脑都会有知识盲区,要想获得更恒久的顿悟必须有一颗不老的心。对于好奇心的研究人类也始终也没有停下脚步。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好奇心的调查报告,调查中有过半的人士觉得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而在具有好奇心的人士里,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比例的人士在处理生活及工作上的问题得心应手。可见好奇心不仅对大脑进行知识积累与储备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激发愉悦情绪与产生顿悟方面也有着积极、强大的作用。

  本书也用很多浅显易懂且极其生动的实例论证了顿悟的重要性,这一切更倾向于心理层面的探究与剖析,只有当自己对这个世界了然于心,能够自信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持续不断地练习与锻炼,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珍惜每一小步,每一个小小的顿悟,当知识持续不断地积累,主动地连接这个世界,连接不同人的思维,倾听、理解、包容,拥有一个更开阔、豁达的人生,才能更好地抓住灵感,从而达到至纯的顿悟之境。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七):如何有效的利用顿悟

  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经常会碰到面临焦头烂额而又束手无策的情况,我们感觉思维走进了死胡同,没有了解决办法,但事情往往在我们恢复平静的时候,又得出了奇妙的处理办法,这就是顿悟。

  顿悟是一种奇特的思维方式,他与思维定式和惯性思维相对,是一种充满灵感与智慧的思维,带着智慧的火花,他是一种超脱我们现有记忆的思维方式。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案,如果暂时没有解决方案,那是因为这个方案在我们原有的记忆中没有或者常用的处理方式中没有。

  那么顿悟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虽然成功需要99%的汗水,但往往还需要1%的灵感。虽然灵感只占了1%,但没有这1%,我们也无法获得成功。当然按照贡献度来说,顿悟重要性远不是1%,在一定程度上顿悟绝对着成功的方向,是关键性门槛。对于科研行业来说,他就是是关键技术;对于谈判来说,他就是矛盾不可调和点;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他就是重要战略决策。

  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顿悟呢,作者也给出了清晰的方案,尽量要转移注意力,从烦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与别人沟通,给自己留更多思考的时间等等。总之就是,要想获得顿悟的青睐,就要远离喧嚣和吵闹,适当转移紧张的注意力,这样大脑才能够释放出来,多获得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灵感才更容易找上你。在具体的方法上,比如高质量的饮食、睡眠、户外运动、旅游,甚至冥想都能激发出内在的潜力,获得这种瞬间的顿悟。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顿悟就有点这个道理了。

  作者在成功阐述了顿悟的道理后,推荐将其广泛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冗长的会议,但却达不成一致意见,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却没有获得清晰的成果。这个时候,会议的协调方就要掌握这一定律,适当中止会议或者开始别的话题来释放我们紧张的大脑,以求获得顿悟。

  虽然文中的大段篇幅,作者都在热情讴歌顿悟的重要性,但也同时提醒了读者:顿悟固然重要,但不要整天沉浸在寻找顿悟中去,我们还是要回归生活,顿悟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运用也会伤到自己。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八):顿悟的“个人化空间”

  关于“顿悟”,在我个人看来,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刻意寻求,可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今天,当我突然发现这样的一本书后,大吃一惊:“还有人再做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查尔斯·基弗、马尔科姆·康斯特布尔的《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再次让我们体悟到顿悟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刻意研究罢了。

  仔细研究 “顿悟”,你会蓦然发现这是通向世界的另外一扇窗户;结合自己的过往的生活经历,你会突然觉得“顿悟”确实在人生中扮演者必不可少的角色;再引申一下,你会发现,传之后世的伟大文学家或者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譬如牛顿、爱因斯坦、托尔斯泰、郭沫若等等,古今中外,不可枚举……“顿悟”确实起到非常神奇的作用,这不是用语言或者其他词语可以表达或者替代的,这就是“顿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相遇于我们的人生之中,相逢于生命之中,就像一天三顿饭那样,极为平常极为普通,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也没有格外引人瞩目的亮点,但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领域,“顿悟”可能决定一项发明的成败,“顿悟”可能是某项研究成果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境界,让人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太神奇了?近乎痴人说梦,或者是神话其说了”。《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并没有沉入到想象的遐思里面,而是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依据,剖析关于“顿悟”的种种迷惑之处,尽可能加以详细的阐释,以求读者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印象,不至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是的,“顿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何为“顿悟”,从本书中,我们会理性地判断出:“顿悟是一种思考、顿悟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顿悟能简化或完善事情、顿悟有时难以表达、顿悟自然而生、具有普遍性”,这里特别强调一点,“获得顿悟,并不等于解决问题”。关于顿悟的种种模糊认识,读到此,作为读者的您会觉得以前对于顿悟的概念是多多少少是一种误解了的“顿悟”,这种纠正来得太及时了。

  在解决了何为顿悟之后,如何“找到顿悟的最佳状态”?作者也给予了回答,“获得顿悟的节奏和间歇,新想法的诞生之地,找到顿悟感,失去和恢复顿悟的心态,顿悟之道并不仅仅是技术,也是艺术”,作者正是这样经过周祥的理论分析,梳理出找到顿悟的最佳状态,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读到此,我们深深地被作者的精神折服了,认同了,这是阅读的魅力,更是阅读潜移默化的效果。

  随后,在第三章“顿悟是一种聆听的心境”、第四章“思维决定着你获得顿悟的心态”,作者结合典型案例条分缕析,拨日见云,给予顿悟恰当的地位,论据足以说服人,论点足以影响人,从而改变你的做法,使自己的行为更为符合关于顿悟的一种自觉行为。

  最后,作者从独处、一起合作以及构想问题等方面阐释顿悟的操作方法,可谓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re�8�v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