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莎妈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罗莎妈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50: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莎妈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罗莎妈妈》是一部由布里兰特·曼多萨执导,贾克琳·乔斯 / 胡里奥·迪亚兹 / 拜伦·盖斯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莎妈妈》观后感(一):知道还会有明天,但你已绝望

  窒息。那种闷热潮湿肮脏和绝望,透着银幕直接透了过来。

  生理上都是。4月北京的西坝河一家电影院里,喘不过气,出了一身的汗。

  简陋的手持伪记录的视觉呈现,却配上细腻铺陈的配乐,对比鲜明,很特别之感。

  前一个小时特别棒,搜捕戏之后就陷入缓慢,孩子们走来走去,也有些审美疲劳。

  除了罗莎妈妈,其他角色都颇显苍白,尤其贪污警察们,基本就是个功能性摆设。孩子们也都长得太好看了,各种出戏。小儿子格外演得差,跟同性恋大叔的对话眼神儿完全对不上啊。

  不太喜欢两次观看“幸福一家”的路人的镜头,画蛇添足了。

  贫穷真的是魔鬼,吞噬掉你的所有。

  ,北影节红星太平洋场,最后5分钟字幕不见了,只能听懂罗莎妈妈说出的几个数字。不剧透了,以后有机会补结尾吧。

  《罗莎妈妈》观后感(二):以戲論政:《羅剎媽媽》談菲律賓毒品引致的貧窮問題

  菲律賓總統「狂人」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近年強烈打擊毒品問題,多次口出狂言要殺死在菲律賓所有的毒犯,更成立了行刑小隊,對毒犯處私刑,雖然有消息指私刑對付的更多是吸毒者、扒手、小奸小惡之徒甚至是不願工作的街頭遊民[1],但仍無減其國內支持度[2]。

  曾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的菲律賓導演文杜沙(Brillante Mendoza)在新作《羅剎媽媽》(Ma’ Rosa)[3]中拍出了菲律賓最真實的社會問題,反擊西方輿論,支持總統杜特爾特的「毒戰」。電影在康城影展獲關注,女主角Jaclyn Jose更在爭議聲中爆冷獲頒最佳女主角。

  電影講述羅剎一家經營雜貨店,但因收入有限,所以同時為毒品拆家分銷冰毒。一天,羅剎與丈夫被由黑警組成的行刑小隊突擊搜捕,小隊逼令羅剎供出毒品來源;她雖供出拆家,但小隊並不滿足,要求她籌集大筆賄款才放人,因此羅剎的子女用盡方法籌錢把父母救出。

  毒品問題一直困擾菲律賓,聯合國2011年毒品報告指菲律賓的冰毒使用率為東亞地區最高。同時,菲律賓的貧窮問亦十分嚴重,在菲律賓打工的收入極微薄,導致不少菲律賓人到國外任職家傭,當中不乏高學歷者[4];而本地小商販為生計,或會像羅剎一樣鋌而走險,協助拆家販毒賺取外快。但問題是,到底是毒品猖獗加劇貧窮問題;還是貧窮問題讓毒品更盛行?

  故事以毒品為誘發故事的點,並引伸到更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住屋、童妓等,正是支持毒品引致貧窮論。羅剎的大兒子因缺錢要賣走電視機;二兒子則賣身救父母;甚至拖累遠房親戚也要破財,這一切都是因為毒品引起。而電影中的小拆家也只是被人利用的棋子,暗示解決問題必須劍指在最上層的大毒梟。

  毒品引致貧窮論不無道理。「國際正義任務」(The 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主席Gary Haugen在著作《蝗蟲效應》(The Locust Effect)中談到,要解決落後國家及地區的貧窮問題,需透過完善的法律和執法制度消除暴力,而在菲國人普遍認為生活中的暴力來自毒犯。杜特爾特上任以來,菲律賓經濟增長高企[5],不少人認為是受惠於「毒戰」。

  不過,導演雖認同要嚴打毒品,卻不是一味支持「毒戰」。電影中大毒梟始終沒有現身,毒品問題未有解決,而且他用不少影像描寫緝毒小組的濫權,證明因緝毒制度不完善、緝毒小組權力過大而引致黑警的暴力和賄賂問題浮現,告訴我們毒戰在毒犯為窮苦低下層本帶來的日常暴力上,再加上一重制度暴力。電影尾聲,羅剎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時,她並沒有立即拿錢保釋丈夫,反而先到街頭吃小食填肚子,反映在雙重的暴力底下,人民連果腹的權利也慚失去。

  毒戰的成效或者是顯著,經濟的增長或許加速了,但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有其他問題浮現。要解決菲律賓的貧窮問題,恐怕還有一段遠路要走。

  備註

  原文於映畫手民網站轉載,本人原是作者。

  參考網址:http://www.cinezen.hk/?p=7509

  [1] 維基百科:羅德里戈.杜特爾特(條目3:指控)

  [2] Duterte approval rating at 83%, Pulse Asia (Inquirer.net, 6 Jan 2017)

  [3] 導演名稱文杜沙為香港譯名,中譯為曼多萨。台譯為曼多薩;《羅剎媽媽》為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譯名,中譯為《罗莎妈妈》,台譯為《私法拘留》

  [4] SUN焦點:家裏有個碩士菲傭,《太陽報》(2014年5月18日)

  [5] Philippine President Duterte caps first six months with solid growth, popularity on crime fight, CNBC (26 Jan 2017)

  [6] Why Brillante Mendoza supports Duterte’s drug war, ABS-CBN News (17 Nov 2016)

  《罗莎妈妈》观后感(三):马尼拉的夜与雾

  片头一开始就把镜头投向马尼拉街头最常见的小卖部,导游说过菲律宾的人从来不存钱,买东西都是一点一点买,洗衣服一次买一小袋洗衣液,所以他们小卖部里常见那种一小袋一小袋装的东西。

  回想起当时去菲律宾最值得的一段旅程,是临走的时候去岛上唯一的商超买椰子油,结果没带够比索,没办法打车回酒店,然后我一路走回酒店。又恰逢当时订自由行的时候太迟,所以住的不是海边的酒店,而是半山腰上的酒店,这段路势必要经过电影里那样的当地人家。路过当地的学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土地,连大门围栏都没有,对过马路就是孩子们的篮球场,也是泥土地,篮框是一个枯木卷成的圈圈绑在大树上。孩子们看到有游客路过,特别自信的跟你打招呼,一点都没有穷山区里那些苦孩子的感觉。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就像电影里一样,当地人不管去哪里都不会走着去,所以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的我显得特别突兀,好像马路只是用来开车的。片头罗莎妈妈从超市出来毫不犹豫打车的行为,如果不是见识过当地人花钱如流水的样子,很难理解——中国的穷人有几个舍得打车的?超市找零没有就给糖果,二儿子出来叫车该小费的但给了糖,菲律宾街头有很多那种专门站在街头给人拦车给人指路的小孩,年纪很小都很热情,所求无非一点小费而已。不管是片头那个出卖罗莎家的小男孩讨要零钱还是片尾罗莎妈妈问当铺讨要“回家钱”,其实给的都是硬币,他们一样都好好的收着了,当时在菲律宾导游再三强调不能给硬币,说硬币是给乞丐的。不知道片中是为了表达他们没有尊严,还是这只是当地人为了索要面值大一点的纸币所说的谎言。

  罗莎妈妈在夜雨蒙蒙的晚上被抓进“警察局”,导演很巧妙的只用了几个镜头就告诉你这不是真正的警察局——看门并且用木棍锁门的小孩、昏暗的后巷、所有抓捕都不是警车,居然还有个吉普小巴。然后又只用了一个短信就告诉你,其实毒的来源其实还是警察。就是这样黑暗,缴得毒又通过毒贩流通回去,赚了钱又抓小商贩来吸血,源源不尽造就多少穷人。这个地方的毛病不是毒,就是穷,如果人人都能有正当职业,可以养家糊口,不至于任人鱼肉。

  菲律宾的吃也很有意思,罗莎家导演拍完一圈下来没有看到厨房,然后晚饭的时候罗莎妈妈就到街边去买饭和烧烤串。我当时在闷热的太阳下走着,路过有些黑洞洞看不清里面的铁皮屋,有人在外面也是这样烧烤东西,一串串黑乎乎血哧哧的不知道是什么,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猪血肠和鸡大肠。在路边那种推着卖的花生和鸡蛋也很多,还有他们在警局里因为赚到大钱买的锡纸包着的烤鸡,其实都没有什么好吃的,而电影里唯一有钱一点的是那个开餐馆的。在菲律宾开餐馆和开酒店的建筑对比其他任何建筑都鹤立鸡群,我路过最高档的地方全都不是个人住宅,一定是个带接驳车的酒店。

  不管是手持镜头、配乐、画面配色、剧情衔接,干净俐落,这个导演讲故事的功底都可见一斑,很有意思,绝不乏味的片子。

  《罗莎妈妈》观后感(四):罗莎妈妈的幸运一天

  《罗莎妈妈》(Ma’ Rosa)为观众打开了一幅菲律宾贫民区生活与司法腐败的写实画卷,杂货铺的店主罗莎为了生活铤而走险贩毒,遭逮捕后被警察敲诈。前20多分钟值得所有中国编剧学习,它用一连串与“钱”有关的生活琐事,揭示了人物的窘迫甚至疲于奔命的生活处境,而不是不真实的嘶吼、抱怨和痛哭。手持摄影的慌乱感既为该片营造出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又暗合人物动荡的生活和心理。

  生活流的表演是最好的表演为该片增色不少,尤其饰演罗莎妈妈的女演员Jacklyn Jose以精湛的演技表现了尘埃落定后(凑够了保释金)终于落泪的一幕,也为她赢得了戛纳最佳女演员的奖杯。

  该片让我第一次深思“蛇鼠一窝”这个成语的精妙,蛇(不良警察)吃鼠(毒贩),但它们也合作(上线毒贩乔马出事首先向警察通风报信),它们也黑吃黑(警察敲诈毒贩),在真实的不加掩饰的人类社会,生物链也是一环扣一环,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不禁赞叹中国的语言的博大精深,语言不单单是工具,更是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凝结,提醒敏而好学者多研究各种成语和俗语。

  贩毒总是不对的,同情毒贩也会陷入三观不正的陷阱,导演曼多萨对此心知肚明,他在影片的细节处反复为这个追问开释:生存举步维艰;社会吸毒成风(甚至儿童都公然吸“笑气”,可喜可贺的是笑气在我国已入刑);借高利贷成为生活常态;警察也是贩毒团伙的保护伞甚至同伙;两个聚焦底层商贩家庭的长镜头更是一种强化的暗示。

  与导演曼多萨的平民视角相对的,他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是“启发式”的,我将它理解为一种启迪民智的平等主义观念的产物,他认为观众可以凭借思考理解他的意图。所以,他不用直接的手段(如旁白、字幕、台词)告诉你他的观点,而是巧妙地运用重复,尤其是超出正常需要而显得古怪的长镜头,来启发观众主动思考他的真实用意。如上述的两个聚焦底层商贩家庭的长镜头,一个是罗莎和丈夫被捕后,在警车上看到了一对穷人夫妻带女儿整理汽水瓶,这个镜头非常长,长到观众觉得超出了必要,从而不得不使观众心底起疑:导演这么强调这个镜头,究竟有何用意?而曼多萨依然担心粗心的观众会错过理会他的意图,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处的第二个聚焦另一个街边小贩家庭的长镜头,到此为止,相信敏感又善于思考的观众想必已能领会他的观点——就像所有贫民区的所有穷人一样,罗莎妈妈为了活下去,贩毒不过是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高风险买卖。罪不只来源于罪本身,它更来自生存。

  第三个“启发式”的长镜头是更容易被粗心大意的观众错过的,那就是在警局里,罗莎妈妈一家商量到处借钱凑够剩下的五万比索时,镜头没有对准罗莎一家,而是对准了隔壁房间里的乔马,他目露凶光,似乎已经在酝酿一场空前的报复。这个启发式镜头的操作跟前两个也如出一辙,只是不同于单个镜头的延时,而是看似更复杂一点。首先,它也长得超出了正常的必要,令人不得不因古怪而存疑;第二它也采取了重复性强调的策略。但这次不是重复相似的镜头,而是用类比法,邦邦出卖了罗莎妈妈被她的大儿子杰克逊暴打一顿,观众可以很自然地类推出乔马被释放后,他和他背后的势力能否轻易放过出卖自己的叛徒罗莎呢?答案不言自明。

  导演在此故意留下了一个特殊的开放式的结局,它的特殊之处表现在:第一、不用于一般的开放式结局都在影片最后,曼多萨将它放在了中间;第二、它需要观众自己去根据情节和细节去推理。对此,导演曼多萨充分信任了普通观众的能力,他认为他们足够聪明可以在引导下主动思考,而不是把食物嚼碎了喂哺给普通观众。这是曼多萨对观众智力的尊重,饱含了他对启发民智的乐观主义与人人可被救赎的悲悯世界观,我们可以将他这种更高级的开放式结局称为“留白式”开放结局。

  对于罗莎妈妈和她的家庭来说,今天——就像开头广告牌上出现的话一样——真是“幸运的一天”,而明天大概会更加“走运”一点。

  《罗莎妈妈》观后感(五):简单粗暴的反映生活

  昨天抽闲看了一部电影《罗莎妈妈》,当时让我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是在菲律宾本土拍摄,而且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提名,看完之后果不其然。

  首先这部电影在马尼拉的贫民区拍摄,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了贫民区的贫瘠,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演员本色出演哈,看到这些相当熟悉的街区,想到当时自己也从某些类似的街道多次经过,但是他给你的感觉就是在一片穷困潦倒的地方有一群精神食量丰裕的人。虽然物质匮乏,由于信仰的问题,他们安于贫困,乐活其中。他们可以吃一些我们无法下咽的食物,也可以利用卡拉OK、街头篮球等活动来娱乐自己贫困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也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二,电影平铺直叙,拍摄简单而粗糙,反而更加强烈的映射了警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腐败。在菲律宾,面对腐败的公职人员,如果他和你讲钱,那就是绝对的有的商量,钱是万能的在这个腐败的社会。能够这样现实的拍摄电影而没有政治审批,也就只能呵呵了…影片中贩卖冰毒被抓,被索要20万比索,折合三万人民币。不要惊讶,当地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确没有问你多要…

  如果把这部电影当作海外放映的菲律宾形象输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部片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地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真TMD真实、真TMD形象、真TMD直白。

  就是这么任性的简单粗暴!

  《罗莎妈妈》观后感(六):《罗莎妈妈》:马尼拉的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起于夜的降临前,并在第二夜的到来后结束。在影片一开始,曼多萨用了两处预笔来提醒观众接下来可能目击到的马尼拉如地狱般的城市景象:一个是超市店员因为没有硬币了便不再找还罗莎零钱,而这经常发生;另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不愿将车开进小巷,导致罗莎与小儿子拎着采购来的物品冒雨归家。至于如何揭示出这座地狱城市的可怕图景,则是通过警察的介入逐步完成的。

  整个故事也许太多简单了,讲的是在一天两夜间罗莎夫妇因为贩毒被捕,后又通过三个孩子的凑款获释的过程。影片被不自然地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了被捕经过及在警察局发生的事情,后一部分则是三个孩子如何筹钱来赎人的过程。如果警察不“私法拘留”、“监守自盗“,想借此赚取赎金,便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指责整部电影的剧作过于简单、人物形象太过单薄,是应允的,但体验的丰富性弥补了这种缺陷。毕竟,超越于“看故事”之上的是“体验影像”的可能。

  在我看来,本片中罗莎夫妇如何被捕的经过是去年最值得体验的影像段落之一。警察的突然到来向稀疏平常的现实中投掷了紧张感,具体的搜查过程加剧了这种临场的感觉,直到警察带着罗莎与丈夫离去,低沉的配乐持续响起,那种粗糙却丰富的影像形态真实再现了一种现实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捕捉贩毒份子的具体情形。这无疑反衬出香港警匪片中虚假的模式化呈现:在后者的捕捉现场中,“等待-进入-捕捉-离开”形成了完整的叙述套路。

  而在《罗莎妈妈》的现场,一切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周围的居民因为警察的到来而围拢过来,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何事;警察四处翻找,企图找到毒品,将犯人捉拿归案;罗莎惊慌失措,孩子们还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便被抓走了……通过对手持镜头的快速剪辑,镜头深入到了窄小室内空间的各处,并在宏观的概览与显微镜式的精细观察中自如地切换。这是对现实情境的真实呈现,曼多萨做到了。

  同样,在对警察体系的刻画上,曼多萨毫不避讳。控毒最后变成了警方的生财之道,制度的不完善,警方自主权力的过大都在无形中促成毒品在菲律宾的泛滥。原本应该打击毒贩的警方却与毒贩联手,从中赚取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或者在对毒贩的压迫剥削下,将毒抓伸向最普通的倒卖麻醉针剂的小贩。最终受罪的还是底层的人民,在警方与毒贩双重的淫威下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然,影片反映现实的丰富性还在于以毒品为诱发点,通过三个孩子不同的筹钱方式反映出隐藏在社会底层的隐蔽现实:亲戚间的纷争,住房问题,童妓……而所有一切其罪魁祸首正是毒品。据说,曼多萨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接触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观众,这会给他带来最大的成就感。但这种情形还尚未发生,比之于锡兰、是枝裕和、贾樟柯、阿彼察邦……曼多萨的电影其实只有极少数的受众。这与他的电影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是不相称的。

  在此,敢大言不惭地说一句:历史将证明,布里兰特·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罗莎妈妈》观后感(七):平民窟

  《罗莎妈妈》讲述的是罗莎和内斯特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马尼拉的贫民窟,表面上开香料店的他们实际上在干着贩卖冰毒的勾当 这一夜,罗莎和丈夫在进行买卖时遭到警察逮捕,他们的儿女们开始四处奔波筹钱,向腐败的警察交换父母的自由[1]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贫困区的一家人,罗莎和丈夫内斯特开着一家周围人尽皆知的杂货铺,同时夹带贩卖少量毒品。原本就已经入不敷出的生活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里变得雪上加霜,所谓的警察临检在杂货铺搜出毒品,罗莎和丈夫被带走,几个孩子为了向贪得无厌的“协警”交付巨额赎金只得四处奔走……

  《罗莎妈妈》观后感(八):马尼拉的一天两夜居然划开了一个社会的群像!时间会证明这部影片的伟大!

  布里兰特·曼多萨,这个擅长通过平凡人物刺穿社会,划开一个整体,拉开一个侧面,让你看到一个现实群像的菲律宾导演。

  他的新作《罗莎妈妈》再次震撼了胖哥!

  布里兰特·曼多萨先后以《情欲按摩院》、《强强》、《男孩看见血地狱》等多部影片闪耀各大电影节,被世界影坛所熟知。

  他凭借《男孩看见血地狱》入围戛纳金棕榈奖,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桂冠。

  这次,他的新作《罗莎妈妈》提名69届金棕榈奖,并把女主角贾克琳·乔斯捧为了戛纳影后。

  《罗莎妈妈》的故事脉络非常简单,它的神奇之处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营造出了一种触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无限扩展的外延能力。

  影片发生在马尼拉的底层居民街道,警察局,女主角罗莎的小店铺,多为狭小、局促的空间;

  整个故事的时间也缩短到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断缩小,不断舍去,不断以微小的切口进入庞大的社会。

  为了营造各种“小”,影片采用了手持摄影,杂乱的人群,晃动额镜头,闷热潮湿的天气,罗莎的整个世界都处于风雨缥缈的不安中。

  这种侵入性的摄影风格,带来了伪纪录片式的体验,增加了影片的“再现”效果,提高了真实性,让观众零距离感受角色生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相当惊艳!

  罗莎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东西,遭遇了第一个不顺,超市不愿意找补零钱,他们被迫提着更多的东西回家。

  天降大雨,他们狼狈的躲进出租车,眼看要到家,司机却不愿进入狭窄的居民街道,他们被迫冒雨回家。

  镜头此刻死死的跟住了罗莎的背影,观众以罗莎的视角,看到了整个底层居民的街道。

  混乱,肮脏,空气中混淆着各种液体和气味。

  很快我们进入到了罗莎的家,那个简陋的店铺。

  这一简短的镜头,就看出了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的功力,看似粗糙的镜头质感,因为对于细节的巧妙捕捉,加上行云流水的快速剪辑,很快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街道。

  那些人物在主角的视角下活灵活现,充满了真实感。庞大的信息量一下子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理解的主动性被很快勾出。

  开片的两个不顺利事件,城市雨季的突降大雨都预示着人物未来命运的叵测。

  《罗莎妈妈》故事被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罗莎的强势和精明。

  老公在楼上嗨药,她却需要照顾四个孩子,打理这个小铺,外面多数人都欠着她的钱,她也喜欢到处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赊欠被人钱。

  并且我们很快发现,罗莎为了养活这个家庭,还在贩卖冰毒。

  全片的干扰事件很快到来,警察早已埋伏好,准备捉拿她。

  提前的埋伏,警察进入小屋,搜索证据,缉拿罗莎和她的老公,然后压着两人,靠着武力离开了街道。

  全片时刻都在混乱中呈现有序。

  警察进行缉拿的场景在手持摄影的表现下,张力十足,氛围感扑面而来,在狭小的屋内,一群人看似乱做一团,其实各司其职。

  镜头飞快的在各个人物上切换,没有一丝浪费。

  找病毒的警察,负责缉拿的警察,审问的警察,准备私藏证据的罗莎,保护着孩子的父亲,一切都井井有条。

  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带来的临场感和不安全感,加快了叙事节奏,以极强的代入感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罗莎和丈夫被带入警察局后,好戏才正式开始。

  原来,这群警察把警局打造成了法外之地,成为他们捞油水,赚外快的地方。

  他们公开诱惑罗莎,让他们给钱消灾。当他们知道罗莎一家没有钱时,他们让罗莎供出上家,以大鱼弥补他们的损失。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影片的每个场景都在人物的动作中被塞得满满当当。

  这边一位警察还在擦汗,那边一个警察就开始给罗莎唱白脸,让她成为“叛徒”了,而另一位警察正在超乎混入警局的小孩跟班出去买烟酒。

  整个警局没有一点威严秩序,仿佛菜市场一般,人蛇混杂,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最原始的欲望。

  为了离开警局,罗莎供出了她的上家。

  再这一次的抓捕中,导演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了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镜头停留在充满不安和紧张的罗莎还有其身旁的警员脸上,我们通过他们的面部变化看到了两人对于抓捕的关注。

  场景依然停留在拥挤的小车上,但车外到处是嘶吼声,甚至偶然传来几声枪响。

  绵绵的细雨,潮湿的空气,缓慢了时间,却提速了剧情。

  在度秒如分的抓捕后,我们终于看到警察抓捕到罗莎供出的上家。

  这一次,警察更加明目张胆的索要财物,筹齐20万,就放走你。

  又是几个简单直接的场景,表现出了警察的腐败,和对暴力的滥用。

  一开始面露微笑,让他拿钱消灾,而后见其准备打给其他警察,在酒精的作用下,警察失控,疯狂击打贩卖毒品的男人,随后电话叫来其妻子。

  整个过程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在这个漏水的警局房间里继续上演着腐朽和黑暗。

  男人的妻子很快来到警局,她只能拿出5万元,加上男人包里的10万,还差5万,这笔赎金落到了罗莎一家人的身上。

  故事由此进入第二幕,罗莎的三个孩子来到警局,在父母的提点下,准备各自找亲戚或者朋友,筹齐这笔钱。

  终于,镜头离开了那个压抑的警局房间。影片以三段平行剪辑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群像。

  黑夜进入白天,但观众丝毫没有感觉到光明的到来。

  三个孩子的三段经历,让我们触及了这个城市的更多的地方。

  但在刻意塑造的镜头下,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混乱与肮脏,其隐喻着导演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

  上了大学的女孩到处找到亲戚借钱,遭受了各种白眼和辱骂。穿梭在街道时,她滑到在了旁人刚泼出洗碗水上。

  可她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她喊着泪水,咽下了痛苦,继续踏上了筹钱之旅。

  那个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男孩,抱着家里的电视,到处寻找购买者,期间他发现了出卖罗莎的男孩,那个他口中最好的朋友。

  原来,那个男孩为了救出自己的哥哥,出卖了罗莎,一开始找罗莎买货不过是警察引蛇出洞的安排。

  最后,他一路寻找,把电视卖给了监狱的看守。

  家中另一个面容姣好的男孩找到了他的同性恋友人,一个中年男人,用金钱换走了他的身体。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男孩可能与这个男人早就相识,他们也许还有超越身体的感情。

  他一而再再而三要求男人多给他一些钱,他第一次这样祈求他的施舍。

  终于,三个孩子都筹到了钱,一共46000块,还差4000.

  警察不依不饶。

  罗莎灵机一动,拿着女儿的手机,找到了友人帮助。

  一番算计,她成功借到了4000元,并祈求要了几十块车费。

  这时,她拿着钱在街边买了一串鱼丸,一边吃,一边流泪......

  故事戛然而止。

  《罗莎妈妈》把生活不断琐碎化,通过碎裂的镜面,从各个方面给展示了这个城市,以及这个社会。

  有人质疑影片的人物单薄,警察全部功能化为腐败贪婪,几个孩子的表演也生硬。

  对此,胖哥认为,《罗莎妈妈》的镜头对准的本来就不是人物,而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

  布里兰特·曼多萨把镜头当做了武器,刺穿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表面,他表现人物的方式虽然浅尝即止,但力道依然猛烈。

  全片,有两次通过罗莎的视角,传达出了在这个城市生活中的家庭形象。

  一次是罗莎被捕后,去往警局的路上;一次时罗莎最后筹集到了剩余的4000元,在街边停留片刻时。

  她看着一家人,努力维持着生活,经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店铺 ,这一刻她内心复杂。

  明天依然会到来,但她真的累了,她真的感到了绝望。

  这样一个坚强精明的女人,在生活的重压下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罗莎妈妈》触及到了贫穷的部分原因,罗莎家庭的悲剧,铤而走险的根源绝对是贫穷。

  贫穷的原因可能是警察的腐败,上层的不作为,还有毒品的泛滥!

  同时影片也表现了贫穷之下的各种作用力,毒品交易毒害着街区和年轻人,靠身体获取金钱的童妓,失去教育机会,早早背负上生活重担的小孩。

  在这个街道上,胖哥第一次看到了人群失去希望的表情,那种无力感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贫穷是一剂慢性毒药,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同时毒害着他们的思维。

  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带来的阶层固化。

  贫穷设置了各种障碍,让被压迫在下面的人无力翻身 ,看不到希望。

  这就是罗莎妈妈正在遭遇的,她的儿女们即将经历的困境。

  《罗莎妈妈》观后感(九):太简单太普通

  故事太简单,随便看下中国日常新闻就知道这些事情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也不感人,也不出乎意料。 互联网真的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大脑思想也改变了,以前资讯不发达,只能看看电视以及新闻报纸,而这些电视新闻报纸基本都是经过“筛选”的,所以以前的人很单纯,除了左邻右舍,也就没啥了,黑暗的东西一般人看不到。这电影要是二十年前还可以看看,现在看了没感觉,因为这种事情在互联网上太普遍。

  所以电影的未来还是在好莱坞美国,因为美国资讯互联网太自由发达,所以像这部电影小贪小黑根本就不会合的上观众胃口,因为太普遍普通了,只要不是小学生都知道。美国那些导演编剧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满足观众胃口。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观众见过市面,不好骗,所以导演编剧必须要绞尽脑汁,比如朝鲜导演编剧就不用绞尽脑汁,我估计我学上一年拍摄技法就能拍个轰动朝鲜的电影,因为他们没见过世面。

  看看那些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纸牌屋》《行尸走肉》《毒枭》《西部世界》电影《赴汤蹈火》《消失的爱人》《第九区》。编剧简直就是文学家,想象家,发明家。

  一句老话: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显然这部电影只源于生活,但没有。。。。。导演以为自己见过世面,其实许多观众比他更见过世面。

  很显然随着时间发展,以后的好电影越来越少,因为见过世面的观众越来越多。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比观众更懂‘世面’会越来越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菲律宾总统强力扫毒,招致欧美一些高高在上的人权卫士不满(这些人权卫士有时候是实际的,有时候就是一些空想主义者),所以这个导演拍了部反应扫毒负面影响的电影,来讨好这些人权卫士,当然这背后就是想得奖呗,电影奖都是被欧美把持。这也是电影另一大恶心的地方。导演你干嘛不拍拍贩毒让人妻离子散的恶的一面?两方面都拍一下吧,这样才显得公平。

  《罗莎妈妈》观后感(十):心酸的写实,欠缺的深度

  故事发生在位于马尼拉大区的城市曼达卢永。“罗莎妈妈”罗莎-雷耶斯是一个矮胖、干练的中年女人,影片的第一场戏中,他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厄文在市场上买了很多方便面。当收银员没有足够的硬币找零时,她情绪非常激动。这基本上就解释了在她和丈夫经营的杂货店里,除了出售面条,还铤而走险地兼卖少量的毒品背后的原因。 影片开始约20分钟后,警方突袭了小店,夫妻俩被带到警局,面临三个选择:蹲监狱,交20万比索的高额罚款(相当于4300美元),或者供出他们的供应商。对于这几个警察来说,这种威逼恫吓的手段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不过影片却没能深入挖掘。 《罗莎妈妈》中段的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及其附近,夫妻俩的供应商被抓来毒打一顿,但没能交出全额罚金。于是,警察逼迫罗莎的三个孩子——厄文、哥哥杰克逊和妹妹拉凯尔去马尼拉想办法凑齐剩下的钱。到了马尼拉,拉凯尔到亲戚家要钱,杰克逊试图卖掉家里的电视机,而眉清目秀的厄文则通过出卖身体,拿到了足够的钱。 编剧Espiritu的这个剧本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任何支线情节、隐喻内容或是宏观的社会背景,不过观众应该不会认为,雷耶斯一家的黑暗经历只是特殊个例。影片中唯一在推进情节向前发展的,就是这个凑罚金的事儿,伴随着更像噪音而不是音乐的配乐,时不时增添一点气氛或是紧张感。 影片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悬念,因为它并没有说明如果一家人凑不到钱,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这个家庭显然是很团结的,但是人物的内心没有得到展现的空间。让孩子承担拯救父母的任务,对此罗莎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什么促使厄文牺牲自己,为父母的错误买单?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讲清楚。片名“罗莎妈妈”其实也选得不太好,因为影片并没有全程从罗莎的角度来叙事。 所幸的是,曼多萨再次展现了让影片的背景“说话”的一技之长。《罗莎妈妈》选择在八月的台风季拍摄,这增加了室外戏的戏剧性,尤其是伴随着瓢泼大雨的那场警察突袭。导演镜头下的夏日马尼拉黑暗、潮湿,水漫金山,营造了“腐败之城”的氛围。御用摄影师Odyssey Flores碎片化的暗棕色手持镜头,始终给人压抑、紧张的感觉。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人物的特写镜头,尤其是从导演的处女作就开始与其合作的女主角贾克琳-乔斯,会带来更强的情感冲击力,也能更深入地诠释这个家庭中个体面临的困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