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10篇
《穿过森林的男孩》是一本由(美)加思·斯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一):我的安宁,我赐予你
一直想不通这是个什么故事,因为它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捉摸不定,打破常规的想象,只是为了让你相信,有些事情是真的存在的,而里德尔家族的里德尔大宅,这个秘密,也一直等着男孩崔佛来见证和解答,这一切都在他的口中娓娓道来。
1990年的一个夏天,崔佛和父亲来到了里德尔大宅,因为家庭危机,母亲去了英国,而父亲琼斯自他母亲伊泽贝尔去世以后就被父亲送到了野鸡大学,自此再也没回过他的家中,这次回家,让他和他父琴塞缪尔关系紧张,而有崔佛这个调和剂在,还有崔佛的姑姑,瑟瑞娜,这个略显怪异的家庭让崔佛不解。
更让崔佛难以理解的还有,塞缪尔爷爷口中的伊泽贝尔的舞蹈,还有本的出现,于是崔佛在书中,在日记中渐渐了解了这个腐朽的房子为何还在的原因。因为里德尔家族的创始人,一直在开垦山林,甚至进军房地产,而他的儿子本杰明,却不坚持这样的主张,更重要的是本杰明是个同志,喜欢一个男人,而这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不容,因为金钱和地位,本杰明失去了他的恋人哈里,于是他选择了殉情,同时他的鬼魂开始和父亲谈话,要守护这座房子,这片森林,于是他的父亲开始了这个信托基金,不可以卖掉房子。
而崔佛的父亲和姑姑他们的意见就是要塞缪尔爷爷签字,卖掉房子,把这片北邸开发,盖成别墅,崔佛的父亲是为了得到足够的金钱来保证以后的生活,崔佛是为了得到金钱让父母能重新在一起,瑟瑞娜为了得到金钱摆脱父亲塞缪尔和哥哥琼斯去环球旅行,最后崔佛成功让塞缪尔签了字,但是他才发现这些所有人的愿望都不可能实现。
父亲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和塞缪尔爷爷和解,有了金钱,父母也不会重新在一起,有了金钱,琼斯也不会和瑟瑞娜环球旅行。而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交替也少不了鬼魂本的出现。而最后,疯狂的瑟瑞娜更是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而这个家族之间,还有琼斯和母亲伊泽贝尔的故事,还有妹妹瑟瑞娜和哥哥琼斯的依恋,这些隐藏的深处的点更是让人心惊。而这场守护从一早就已经开始。从本的恋人哈里对本的安宁,更有本对父亲伊莱哲的守护,更有崔佛母亲对于崔佛的守护,而这场守护,在真相里闪烁着温暖而永恒的光芒,照耀在每个人的心里。
而这些真相,这些隐情,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在崔佛的世界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后来的母亲不相信这个故事,但是直到她重新见到琼斯,重新感受到这份爱,而这个或是诅咒或是守护的故事,也有崔佛一遍又一遍的讲给他的后代们听。
我的安宁,我赐予你。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二):深沉的爱
十四岁的崔佛因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即将破裂而跟随父亲琼斯回到了北邸里德尔大宅。在北邸的里德尔大宅崔佛认识了奇怪的姑姑瑟瑞娜,还有患阿兹海默症的祖父塞缪尔。在这座古老的大宅中,有着离奇的故事。是鬼怪还是不愿离去有着执念的人的灵魂,或者是人的幻想所引发的故事。因为好奇,因为不平凡的梦靥,致使崔佛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途,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带给人却不是一个圆满的幸福的结局......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三):家族‘瘆’事
看似如《偷影子的人》般温暖的封面与书名,却笼罩着《风之影》那样诡异的气氛,作者加思·斯坦将马克·李维流畅的文字表述和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紧凑的情节构架结合在一起,加注自己恰逢其时的气氛渲染,注视着那个《穿过森林的男孩》一步一步,揭开那场看似毫无联系的“家族‘瘆’事”。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四):穿过森林的过客
这是一个讲述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这也是讲述一座百年大宅的故事,这更是关于一个家族几辈人的故事。这么多内容被作者尽情地呈现在这部作品中,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快要度过自己14岁生日的小男孩本该有父母陪伴,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可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崔佛却因为父亲破产,父母感情不合,进而跟随父亲一起来到自己从未见过的百年老宅——里德尔大宅。没想到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广阔茂密的森林、阴森破旧的大宅,也见识到了各怀心事的亲人,神秘莫测的幽灵,让他化身真相的探求者,一步步去探究家族百年历史中深藏的秘密,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渐渐成长。
实话说,这部作品让人读了之后真的脑洞大开,诡异的氛围下一切都显得扑朔迷离,与鬼魂的对话更是让真相不为人所知,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让人无所适从,只有跟随作者的脚步一点点去认识故事的全部,十足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迫不及待想一口气读完。
小男孩崔佛原本期望来到老宅的父亲通过变卖产业,能够东山再起,重而和母亲重归于好。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父亲的徘徊不前,祖父的稀里糊涂,姑姑的欲言又止,家族上空缠扰的阴影,这些让他不自觉地担负起肩上的责任。从最开始的想让父母重归于好,到后来努力的去解开百年家族的束缚,曲折的过程让人惊叹之余,收获莫名的感动。
在小男孩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形色各异的亲人,大宅内那些深藏的秘密,家族内那段不为人知的禁忌之恋。在他的努力探索之下,每个人的过去被一一揭晓,他们的爱恨情仇和相互接触间体验出来的复杂关系都跃然纸上,一代代家族所肩负的责任,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愧疚。这些深藏已久的秘密在小男孩的手上被一个个揭开,让我们看到了哀怨、悲伤、痛苦和希望,在这样复杂的情感中深刻地体味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方向。
尽管故事中包含了同性之恋、乱伦之恋这样的敏感话题,但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述、和鬼魂的心灵对话、自我的心理独白,让我们看到了小男孩的善良和童真,以及先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在伤痛中去咀嚼那份温情与感动。
同样努力去爬上大树的顶端,本是一心为了追随爱人和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而崔佛则是为了拯救家族,为了完成他们的遗愿,甚至是为了让他们没有逝去的灵魂不朽。是的,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双手让百年家族的困扰得到了解脱,他让先人的愿望得以实现,让先人的灵魂得到了安息,尽管付出的代价是如此的沉重。
微风吹拂树叶,似乎是在喃喃私语,诉说这里的百年历史。尘归尘,土归土,昔日繁华一时的庄园,如今已经成为茂密的公园。森林是永恒的,我们只是穿林过客。一切的欢乐与悲伤终成往事,一代人的离去,一代人的成长,他们不用再背负起祖辈的愧疚,可以尽情地去欣赏森林的美丽,去倾听大自然的呢喃。只是,这段祖辈的过往,他们为之作出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世人不会忘记,他们更不应该忘记。这是家族的历史,也是家族的财富,值得一辈子谨记。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五):“西雅图81号”真的有鬼!
近日上映的《京城81号2》让“鬼宅”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穿过森林的男孩》也正好是一部和“鬼宅”有关的小说,其中自然也有着鬼宅的标配——通灵、梦魇、密室。然而这个发生在西雅图的“京城81号”故事里真的有鬼,但并不吓人,反而让人感受到了温情。在通过小说主人公——14岁男孩崔佛对自己家族上百年的秘史探究下,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作为西雅图20世纪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侧影,或许也可以成为如今环保理念的注脚。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六):西雅图凌晨五点的破碎
西雅图凌晨五点的天空,正酝酿着一场大火,再之后,天空之下辽阔的草坪、宏伟的建筑、人类的生命、历史的秘密,将统统化为灰烬。而这之前,“里德尔大宅”曾是城市的瑰宝,它像明珠似的要人瞻仰。这里就是小说《穿过森林的男孩》的发生地点,我们在一座隐身于森林之中的百年庄园里看到辉煌与骄傲,也看到燃烧与毁灭。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七):藏在森林的秘密
关于这本小说的书名,你能想到什么?去森林探险的故事,亦或是寻找宝藏的故事。但你是否想过,如果森林中有一栋古宅,拥有古老的历史,一个走投无路的男人和他儿子来到这里,会发生什么呢?本书就是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作者加思•斯坦,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已出版作品有《渡鸦偷月》《埃文的头破事件及其秘密》。2008年出版的《我在雨中等你》,,创下《纽约时报》畅销版长达三年的记录,全球销售有400万册的佳绩。
《穿过森林的男孩》讲述十四岁的男孩崔佛,在生日前夕,因父母感情问题分居。跟随父亲,来到位于一片古老森林的祖宅。崔佛的愿望很简单,希望父亲能卖掉祖宅,有了钱之后,父母就能复合。这里有漂亮的瑟瑞娜姑姑,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塞缪尔爷爷。而崔佛开始认为钱就能解决,但随着深入的调查,他发现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真相,每个人的过往,也在调查过程中日渐清晰,父亲也背负着极大的压力。这一切,与这片古老的森林秘密相关。
如同本书的书封上所说的:爱不是握着拳,而是松开手。曾经有首流行歌曲也唱过:对你的爱是手放开。当你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不是用力去抓紧他,而是放开手,让他自由,看到他开心的模样,你也会忍不住觉得幸福。瑟瑞娜深深爱着琼斯,甚至为了帮助他,给自己的父亲下药,她认为这应该就是给琼斯最好的爱。但她不明白,琼斯并不明白她,也不能接受她所谓的爱,最后让她走向灭亡。
本书中塞缪尔爷爷的T恤每一次随着情节的变化,上面的字都有变化,第一次的“上帝是我的副驾驶…..但我们撞上了,所以我不得不吃掉他。”幽默而搞笑,揭示开始氛围比较轻松。随着调查,T恤上的字也变的有些紧急了,“释放纳尔逊。曼德拉”,曼德拉是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在1962年被南非逮捕入狱,开始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活。这里隐喻本如同曼德拉一样,被迫留在这里,想要得到释放,必须由崔佛找到真相。随着真相的接近,T恤的内容变成“我们不必在乎,我们是埃克森石油,在埃克森,我们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埃克森石油故事,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揭示接下来让塞缪尔爷爷签订合同将会很顺利。而最后一次的内容,则揭示结局。
也许开始读这个故事,是想知道崔佛找到的真相。但在读的过程中,那些过往的事情,同性恋人的爱情,两父子的亲情,都令人感动。在那个年代,对于同性恋的认识还不普及,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病,存在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哈里和本冲破重重枷锁,本来将迎来美好的结局,结果却只剩下本一人,独自一个人守着这栋老宅。依莱哲初为人父时的欣喜,以及得知儿子有同性恋人时的失望,最后痛失爱子的悲痛。也许结局对他们不太好,但读到这些的人,却会为他们本身所带给我们的感动而震撼。
在这段男孩成长的旅程中,始于希望,也唤醒了希望。在这所百年古宅中,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让人深深被其吸引。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八):真相即是永恒
你相信这个世间有幽灵或者鬼魂存在吗? 作为坚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理论的无神论者,我自己都很难确信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那么就换个说法,你相信这个世间有灵魂存在吗? 作为实践论和科学主义的忠实信徒,我可能仍会犯难,人的精神和意志算是自己的灵魂吗?和我一样困惑的,还有书中十四岁的主人公崔佛·里德尔。 一.豪族秘史 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主人公崔佛其实是个“富五代”,其实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祖上曾经富可敌国般的阔绰过,甚至他老爸琼斯混的被迫卖掉了房产,老妈瑞秋也远走英国娘家。 眼看着就要变单亲儿童的崔佛,只能跟随生意破产、感情危机的老爸回到老家的祖宅,却被老宅城堡般的宏伟气势所震撼,原来他祖上是曾垄断美国林业的大亨伊莱哲·里德尔。 当天晚宴时,内心刚刚有点小激动的崔佛却发现家庭的诡异之处:姑姑对爷爷话语权的控制、爷爷和父亲陌生人般的客气、姑姑和父亲有违常理的亲密之举似乎都昭示着这个家族不为人知的秘密。 好奇害死猫。心智早熟的崔佛不由得去探寻家庭成员的过往,却发现高祖父伊莱哲的林业帝国是在剥削工人和毁灭森林的基础上建立的,可是贪婪的资本家在去世前却又禁止他次子亚伯拉罕(崔佛的曾祖父)走其老路、继续开发宅邸,并要求他将老宅归还自然。 是什么让伊莱哲良心发现了呢?曾经无比繁荣的里德尔家族又是怎样一步步破败到如斯田地的呢?北邸老宅中适时出现的灵异事件真的是鬼魂或者幽灵在作祟吗?还是我们自己的灵魂出窍、进入了幻境? 古树修建的老宅隐藏着众多的秘密通道,每一个不经意发现的暗道都通向不同的藏身处所,待我们去发现不同的秘密: 旧报纸、老日记; 木雕像、注射器; 钩绳索、攀云梯。 所有的证据都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里德尔家族继承人、嫡长子的本杰明(崔佛的曾叔公、伊莱哲长子)的惨死改变了伊莱哲! 本杰明作为王思聪似的富二代,却有着超人的智慧。他菲利普艾克赛特学院毕业后,又提前一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并熟练掌握父亲林业帝国的运行方式。可是,当个高富帅并没有让他快乐。 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玛格丽特·福勒、沃尔特·惠特曼,和大家的接触让本杰明能够跳出金钱和时代的禁锢。本杰明思考人类与自然的联系,他热爱森林,并以拯救自然为己任,这就与靠消耗森林来赢利的父亲伊莱哲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仅如此,令伊莱哲无法接受的是本杰明竟坦言自己是同性恋,他的所爱还是自己林业帝国沿海地区的一个名叫哈里·林赛的年轻切工。这就意味着他想让本杰明与铁路大亨之女爱丽丝·乔丹的政治联姻名存实亡。 生活就是一部黑色幽默。当本杰明获取了爱丽丝的谅解、去告诉哈里时,却意外地导致哈里从大树上坠落、不治身亡。当面痛失所爱的本杰明也无心恋世、第二天便随哈里而去。 本杰明的惨死对伊莱哲触动极大,他答应本杰明将北邸归还给自然。当他见到了死去的本杰明幽灵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点。于是他散尽家财去退地还林,立下遗嘱要求后人遵守承诺,并在署名前写道: “我的安宁,我赐予你。” 二.以爱之名 作者在全书的正文前引用了阿娜伊斯·宁的话,“我们看不到事物本身,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正如同知道了所有家族秘密的崔佛,关心的仍只是自身经验下的问题——怎样挽回父母濒临破碎的爱情? 十四岁的少年还不懂爱情,崔佛困惑于父母爱情的症结在哪里:他以为是金钱,他以为卖掉老宅就可以获得金钱使父母和好如初,可他得知真相后又纠结于对本杰明的承诺,不得不放弃老宅。其实他不懂得,金钱能解决的问题都算不上问题。 故事的最后,成人后的崔佛将自己父母的爱情讲给女儿们听,我们才知道当年是母亲瑞秋爱上了父亲:女服务生将酒水洒到了男主顾身上,在经理斥责时男主顾大度地替她解围,并邀请她一起乘船出海,于是爱情发生了。 这样的情节在肥皂剧中上演了太多遍,成了套路。可是瑞秋当年一见钟情的正是父亲琼斯身上散发出的水手般独特气质,可是最后却又厌恶他将精力放在造船事业上。是什么让我们将曾经执迷的爱变成了日后不能触碰的痛? 是爱情本身吗?是生活的琐碎吗?还是我们所爱的人根本就只是自己脑中“完美”的幻象? 一对夫妻争吵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最后却总要狠狠地非难对方,然后被迫让步于彼此的意志,然后崩溃。即使他们曾经深爱对方。我们见惯了以爱之名下的道德绑架,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啊!我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啊! 十六岁的父亲在奶奶死后不久,便被爷爷塞缪尔送到了只接收极端分子和渣滓的“索文山学院”,从此二十三年不曾相见。二十三年后,老年痴呆的爷爷在篝火旁请求父亲的原谅,还要加上一句我是爱你的,我怕控制不住我自己,当年我是为了你好啊,可是鬼知道这些年父亲经历了些什么。 十六岁的父亲深爱着罹患渐冻症的奶奶,他不忍心看着连呼吸都会痛的奶奶在世上受刑,于是代替了选择逃避的懦夫爷爷对奶奶执行了安乐死。二十三年中,他在自责中煎熬,他期待再次在老宅中见到奶奶的魂魄,他不知道能否获得奶奶的谅解。他只是说我是爱你的,妈妈。 十六岁的父亲照顾、抚养十一岁的姑姑瑟瑞娜,使姑姑对父亲产生了畸形的爱恋。她不惜用药物将爷爷精神弄错乱,不惜用谎言骗取老宅开发使用权,不惜用手段将她哥哥琼斯再次拉回到自己身边,只为了能和他一起乘邮轮环球旅行,享受只属于两人的共同记忆。当谎言被拆穿,当真相大白时,她竟歇斯底里地咆哮:爱有什么错! 爱是没有错,可是当我们以爱之名,实施伤害时就是错!可悲的是瑟瑞娜最终也没能逃脱自己的心魔,在老宅的熊熊烈火中和琼斯一同被烧死,让我想起了《金枝玉孽》中同样火中殉情的孙白扬和侯佳玉莹。可是后者是自愿放弃生而追求的爱情,瑟瑞娜则是因为自私导致的殉葬悲剧——她埋葬了父亲琼斯和母亲瑞秋幸福的可能。 这样的爱,这样以爱之名实施的绑架又有什么道德可言! 所以,“爱不是握着拳,而是松开手。” 小说的英文名是“A Sudden Light”(爱是一道光?),中译版为“穿过森林的男孩”,这两者看似并没有什么联系。在三十七章“突然一道光”中,崔佛的母亲告诉他,“如果钱会影响你选择爱谁,那就真的不是爱。” 我想这句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崔佛少年的心灵,就像他穿过了层层森林、拨开重重迷雾,找到了真相的同时也终于领悟了生活的真谛。 三.命运抗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仍有些细节让我无法释怀。 故事在一百多年前和二十多年前的两个时空中切换,里德尔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在老宅中次第上演。作者借伊莱哲之口向我们发问,“人一生追求的、探索的本质是什么?”作者在行文中又多次地告诉我们,“我们与所有事物相连”,或许人生就是那样,寻找这样一种连接。 你以为你只是你自己?那是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留着一个家族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血液和浸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家族里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着无法切断的关联。当然每一个家族都有他们的核心命题,可是不同个体面对同一命题却有着不同的选择。里德尔家族的命题源自他们家族的原罪,对金钱的贪婪和对森林的毁灭。每一代人都代表了面对命运的不同选择。 伊莱哲是第一代林业帝国的缔造者。他认为自己不是毁灭者,而是一切的创造者。他曾对本杰明说,“你拥有的每样东西,你的整个世界,包括你这条性命,都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就是你的上帝!” 可是当他目睹儿子惨死,又见到他的魂魄后,开始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当他终于意识到森林是永恒的,我们只是穿林过客时,他选择了散尽家财去救赎自己犯下的罪行,最终在死后获得了本杰明和世人的原谅。 本杰明是第二代守业者。他的智慧让他意识到一个人在道义上有责任纠正不公,而不是逃它、躲它、假装它不存在。他为了森林、为了自然保护、为了伐木工人的工作条件和他父亲战斗,他选择了自己的信仰,获得了崔佛的认同。 亚伯拉罕也是第二代守业者。他有着聪明的头脑和比父亲伊莱哲还要强烈的壮志雄心,可惜却困囿于父亲的遗嘱之中,深陷自己欲望的囹圄无法翻身。他选择了等待他的子孙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却不想寥寥数笔,被后人遗忘。 塞缪尔是第三代传承者。上一代对自己的期望,现实对自己的残酷都让他倍感痛苦。痛苦撕扯着他的灵魂,他选择了终日酗酒以寻求催眠、麻痹自己,置自己于自己虚构的幻境之中。古稀之年、神智不清之时,他才有勇气承认自己辜负了儿子、辜负了妻子、辜负了祖先。 琼斯和瑟瑞娜都是第四代逃离者。 琼斯失去了豪族的光环并被父亲遗弃。在人生低谷中他没有放弃自己,并在异乡靠木工造船的天赋赢得了社会声誉和妻子的芳心。他选择了去义务培养人才、回报社会来为自己赎罪,却失去了爱情;他选择了同妹妹瑟瑞娜跳入火海来拯救她的灵魂,却失去了生命。 瑟瑞娜同时失去母亲和哥哥的照拂。童年的苦难没有激发出她善良的本性,却放大了她贪婪的天性,和近乎不计后果的残忍。她用谎言、阴谋、不伦之恋将自己献给了魔鬼,“我会自残,直到死去”、“我会把我的痛苦凿进你的灵魂,让你永远背负伤疤,永远无法摆脱我。”“火提供了光,来引领灵魂穿过我们宇宙的黑暗。”或许只有浴火重生,才能真正拯救她的灵魂。 崔佛是第五代探寻者。家族的过往对他来说已是历史,他的人生就在不懈地追求真相。“我想要的又是什么?”“我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要一个永久。”只有真相才是永恒。若干年后当他找到了所有的真相,接受并热爱这一切时,他发现自己也找到了幸福。 里德尔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无法逃避命运的枷锁,却仍然可以抗争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的天性源自内在,不是来自外界。为了合乎他人拟定的死板准则而颠覆一个人的天性,这才是丑恶。把自己强塞进一个混淆灵魂的角色,只会摧毁你自己。”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以自己喜好的方式去端正这个宇宙。却忘了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战胜原始的欲望、找到生活的真相、抗争自己的命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幸福和自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这也是掩卷深思后,作者想透过这个故事让我思考的地方。 最后仍然要感谢天鹅君的赠书。祝愿新书试读活动能一直办下去,越来越好。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九):命运的轮回与转折
相信读过美国作家加思·斯坦的《我在雨中等你》的读者们对于他的作品一定非常期待,睽违六年后,斯坦又一次让我们坠入到文字的魅力迷宫中不能自拔。387页,每一页都饱含着对人类境遇的无限悲悯,写尽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灵动相融。
在温暖的午后捧起这本书,读完已是晚上,站起身伸个懒腰,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却一直沉溺在那个充满着神秘与幻觉的森林中。小说一开始从里德尔家族的族谱入手,通过14岁的男孩儿崔佛,也就是族谱的第五代开始,逐渐向上追溯,牵连出这个家族一系列的秘密与故事。
崔佛的父母曾今彼此深爱,在他眼里,自己曾经如此幸福,可当父母分居,他跟着父亲来到这片森林祖宅时,他小小的心灵就有一个作为孩子简单的梦想,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早日复合,还给他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从进入到这个神秘的祖宅开始,他就深深被这所从曾祖父手中建立起来的豪宅充满了好奇。单从墙体是粗大的树干组成,屋顶是沉重的原木,就可以想象这所房子的别出心裁,相信建造这所房屋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祖父毁了这片森林,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森林王国,却又不想让儿子把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轻易卖掉,不想让他继续破坏森林,也许是出于对破坏自然的愧疚。可惜的是,曾经无比繁荣的里德尔家族却已经变得破碎不堪,留下的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敏感的崔佛却成了发现这一连串秘密的关键人物。
小小的崔佛逐渐发展古宅的鬼魂其实是自己的姑姑,可怜的姑姑又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她曾经亲眼看着自己的亲哥哥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切给她生命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以至于直到35岁,她还没有出嫁,最众她不再受自己思想支配,精神分裂的她用一把火烧掉了古宅,也烧掉了哥哥和自己。
书一开始就从诅咒开始,其实是为了后续故事的铺垫,让我们想起电影《加勒比海盗》中被诅咒的水手们。里德尔家族破坏森林,积累经济,却最终逃不脱自然的制裁,需要自己的子孙后代去赎罪。作者也许想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反映现在社会,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金钱,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会看到森林的树木在流泪,不会看到鸟儿无家可归而心生怜悯,不会看到动物失去家园而停止破坏的脚步。大自然终究会将这一切加倍还给人类。
好在故事的结局,崔佛最终成为救赎家族的人,也开始过上平淡却幸福的生活,诅咒从此终止,这是崔佛的成长故事,却反映了成长过程中的坎坷,忧伤,痛苦,叛逆还有希望。
命运的轮回与转折,源于希望,止于希望,愿每个人都能心存敬畏,热爱自然,希望可以早日看到这部书被拍成电影,让人们能够看到那片充满了奇幻色彩与磅礴气势的大森林,带领人们一起穿过森林,去探索里德尔家族的秘密。
《穿过森林的男孩》读后感(十):我的安宁,我赐予你
聪明鬼崔佛探究了里德尔北邸里关于自己祖先都一段历史,结合十四岁男孩都好奇心他找到了爷爷、姑姑和爸爸之间的种种扑朔迷离都情感纠葛,探求欲使得崔佛成了解开这一切情感纠缠的唯一“继承人”。聪明鬼崔佛最终解救了爷爷、父亲和姑姑,让一切情感都纠缠回归到真诚、善良和爱。整本书看完,父与子的爱让我非常感动!
故事是讲一个没落的、支离破碎的富有家庭里四个人的故事,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还有一个酒鬼父亲,以及一个极尽善良贤惠而身患无药可治都渐冻症的妻子。看如上一段话的形容词,大概就能想像出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来;但跟重要的,是故事背后透露出来的情感——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但不限制于:儿子与父亲相爱相杀的情感(好几代人的父子关系);爷爷与孙子之间疼惜有佳的感情;儿子无依无靠依稀期望母亲帮忙解决困难的渴望;还有十四岁男孩的青春期里对美艳绝伦的姑姑的性幻想。
父与子也许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永远忙忙碌碌的父亲,永远无法理解父亲的儿子,永远叨叨絮絮尝试去连接父亲与儿子的母亲。这一幅景象,不仅仅发生在每一个家庭里,还被越来越多的灵魂写手书写到流传千古的人类知识宝库之中。在《穿过森林的男孩》里,以儿子渴望父亲的关爱为开始,讲述了一段曼妙而惊奇的故事,父亲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各种父子关系的故事穿插在这一对父子互相了解的过程之中,最后让彼此都相互得到了解放——儿子真正的理解了父亲,而父亲也真正的理解了他的父亲(爷爷)、母亲(奶奶)和妹妹(姑姑)。
一个十四岁的男孩,承担了本书讲述者的角色。把它十四岁以来一直铭记在心的父亲的故事,讲述给下一代;内心平静而意义深远。或许我们看不到一个像崔佛这样极具探究精神的写作家,却可以从自己身边开始观察自己的父亲,以角色代入般的感受一下那些永远都无法理解的父亲的行为,去感受一下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或许,就可以稍微明白一些那个让我们痛苦、害怕、气氛、苦楚又快乐、渴望的父亲的人了。
父与子的角色以及相互理解的过程,在这本书里给了我最大的启发。这些思路的过程,也是在当了父亲之后,才明白:那些冲动、气氛和暴躁,都是来自内心的克制与关爱。如果一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他是不会关爱这个孩子的任何事情的。只是,爱的方式表达的很不合理,通常就是抽打,也只能是抽打。科学家用心理学实验论证出,肉体的疼痛记忆,比任何其他记忆要更加深刻。我们脑海里记得的父亲,不是在抽打我们,就是在抽打我们;这些痛苦的记忆被许多文学家表达的非常感人,至少故事很感人。这些故事,套用在我们身上,落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是父亲不善表达的爱——这爱极容易被时间遗忘,亦或被岁月蹉跎。
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简单的、单纯的、善良的。时间和社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蒙蔽了彼此相爱的一家人。当相爱的家人互相伤害着试图去了解和解救彼此的时候,这本《穿过森林的男孩》可以帮你很好的表达彼此的爱与理解。也许,每一个痛楚的夜晚,我们都变成了聪明鬼崔佛,我们会去地下室的某一个小黑屋里找一找,是不是有一本日记能释放这枯燥的夜和模糊的亲人呢?
我的安宁,我赐予你。
在每一个黑不溜秋的夜晚,我想,每一个父母都会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