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法坏女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0: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10篇

  《魔法坏女巫》是一本由[美] 格雷戈里·马奎尔(Gregory Maguire)著作,中信出版社/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一):命运不是唯一的枷锁

  有时候回想起儿时曾极为推崇的童话《青鸟》和《绿野仙踪》,意外地会感到结尾充满了恶意:为什么主人公们一路奔波奋斗,去往希望之地以求梦想实现,却总会发现终点并没有什么可以称为幸福?童话里所谓“幸福就在身边”的真谛,似乎也可以翻转过来理解——既然最美好事物存在于身边和当下,那么远方和未来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了。

  而人们依旧生活工作恋爱,直到命运引导他们走向终末。幸福似乎全无意义

  便如格雷戈里·麦奎尔笔下的西方坏女巫,终生与命运斗争,所求之物比蒂蒂尔兄妹稻草人铁皮人狮子们更为不切实际——她所寻求一生的乃是自己灵魂——于是走向了无从解脱结局

  在《魔法坏女巫》一书里,麦奎尔重新建构了《绿野仙踪》的故事。那是一片全然不同奇幻大陆居民思想宗教和独裁者所控制,而女巫的雏形,一个在混乱中出生的绿皮肤小孩,便成为了故事中引发争议的一个奇点。但与大多数魔法少女故事不同的是,马奎尔对这位西方坏女巫艾芙芭的定位却是异类。全然的异类。这异类不仅仅体现在她绿色的皮肤上,更体现在她孤僻曲折的一生中。在那些命运的转折点,比如毅然上访大巫师,比如四处宣扬并不属于自己的罪名,比如对魔法实验执着,艾芙芭的行为似乎都将自己放在了邪恶的那一边。可是她那些古怪的行为在马奎尔的描述下又显得那样合理,富于人性思考,以至于我们在阅读中一再地被这样提醒:艾芙芭是一个人本性上甚至是一个与我们一样普通人

  就普通人这一点而言,这个版本的奥兹国的故事显然与原始版本有着相同观点。同样穿插着嘲讽和暗喻,同样让不同种族人类甚至非人类在剧情尝试平等相待,马奎尔却并不满足于童话故事的初级幻想。就像后来迈克尔·杰克逊参演的《新绿野仙踪》选用黑人演员来饰演主人公所揭示的那样,平等是这个童话所迫切追求的一个部分。会说话的动物和人类一起出发去旅行——这当然是不够的。既然有会说话的动物,那么便有所谓没有灵性的那一类不会说话的动物,便有了阶级分化,有政治斗争,有平等与不平等,有压迫与被压迫……有一整个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丑陋到不能再丑陋的人类社会。而我们甚至不能假装这丑陋只是作者编造的幻想世界,因为《绿野仙踪》告诉我们大巫师奥兹与我们来自同一个世界,而《魔法坏女巫》又告诉我们奥兹原本的世界贴满诸如“爱尔兰裔勿扰”一类的歧视用语。

  世界把自己摊开来,纸上亦是眼前。当我们跟随女巫艾芙芭的一生,从降生到化为一滩水消失殆尽,马奎尔又讽刺般地献给我们一个充满既视感的结局。女巫与女孩多萝茜对峙的那一刻,她在那孩子的眼瞳中看见的却是曾经的自己,天真单纯、渴求救赎却不知有些罪孽罪无可恕。

我想跟你说:求你宽恕我,是我不小心害死你妹妹;求你宽恕我,因为我不能宽恕自己!

  多萝茜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故事的童话本质。奥兹国的故事本来有这样的解释:被龙卷风带到异世界的多萝茜前往翡翠城求大巫师传授回乡之法,却在听命打败西方坏女巫归来之后发现,早踏足在这个异世界之时,她就可以使用从自己意外害死的东方坏女巫脚上取下的魔法鞋独力回家。正所谓通往幸福的道路就在脚下。而在打破了这个看似美好的设定之后,《魔法坏女巫》将我们推向更为黑暗的结局,人性的冲突误解绝望中悉数瓦解,而那些原本应当在长途跋涉后得到实现的愿望,从脚下的鞋,破裂为永远探而不得的希望,永远求而不应的宽恕。

  挣扎一生,终究斗不过命运。仿佛多萝茜和艾芙芭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所谓实现愿望获得救赎的道路并不在脚下,幸福也并不在身边,所有人都只是、也只能在命运中进退两难无力抗争而已。而善与恶又一次体现了它们一贯的价值:从最初到最后,从无聊的代名到无聊的虚名。马奎尔对童话故事的这一番解构,却也借此再度印证一条不变的真理:在所有的善与恶下面,人的本性并无差异

  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间,解答并不只有一种。

亲爱的,人生就是一个咒语。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二):小恶最狡猾

  当格林达在院长束缚咒中初尝权力滋味,她幻想到一个英俊男人正在为她咬,神情温柔但手提棍子。她几乎当街就要喘出声来。欲望的通感,真是神来之笔

  权力太甜美,我只是个某个小州的小心腹,尝尝没关系的吧。都怪那人太傻,我只是教他一堂课呀。大家都是尘世中的混沌泥点,谁比谁好?小恶的情境就这样被合理化了。

  正因为小恶太小,大家在假装没感知到它时才显得合情合理。可大家确实感知到了那是小恶在流过身体。否则牧师还没有开始布道,人们怎么就露出了一副罪孽深重样子?这本书一开始就说了。大家其实都醒着。所以艾芙芭叫不醒任何人。

  艾芙芭说:“今天我们谈论的恶都没有意义,因为恶必须是个秘密”。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变善良一点,意识到小恶这个秘密的存在,应该是第一步。

  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奇怪。以前可以轻易溜走的小恶,现在在发作时好像被什么东西钩了一下。

  这本书文笔凌厉诡谲,写从史兹消失五年后的艾芙芭的住所“椽子上挂的一只大象骷髅头,头颅中央的窟窿里插着一束嫩粉色玫瑰干花,像垂死的动物脑浆炸裂开来。”

  也有温柔缱绻时刻:费耶罗问艾芙芭:“我为什么不能出事?我思想浅薄,毫无远见,不善言辞,没有嗜好,对世界也没有特别强烈热情,我这条命有什么值得珍惜的?”艾芙芭答道:“我爱你。”“原来如此,这就是答案。”

  “阴阳之怒”的观点也很有趣。“阳之怒,崇尚打斗,有握着刀子刺下去的本能……阴之怒,要冷冷地酝酿,永不停歇地怀恨,要懂得从不宽恕,迂回地应对妥协。阴阳之怒交织才能汇成狂怒,这种义愤化作武器,用来打那些未竟的战争”。怒的两种形态必要与人的性别对应得严丝合缝

  非常可贵的是,艾芙芭有大女主的戏份,但与现在烂俗的大女主白莲花玛丽苏人设相去甚远。她偏执敏感邋遢自卑阴谋论,复仇心重,常常丧失希望,拒人千里。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宗教国度唯一没有信仰的人,唱来世唱得最动人。她饱尝偏见但未失爱心倔强 坦荡清醒。她越害怕什么,就越要用怀抱敌意的眼神,举着火把瞧得仔细。

  这不只是个讲暴政和驭民之术的政治故事。也不只是个讲灵魂和肉身谁该请求谁宽恕的宗教故事。这是个所有人,包括大巫师,都被自己亲手编织的命运耍得团团转的荒诞故事。

  艾芙芭逼问多萝西,不如说中年时代被自己深信不疑的阴谋论反噬的艾芙芭 逼问小时候的自己:你来这世上到底有什么目的?多萝西想求得艾芙芭的宽恕。可是一个没有自己都没有得到宽恕的人,怎么去宽恕别人?一个经历过太多功亏一篑和无疾而终的人,可以去对抗大巫师,可以去对抗院长,但怎么对抗多年前天真无邪的自己?我们可以对抗暴政,可以对抗迷信,可是该怎么对抗荒诞?

  故事中段开始,就有前期浓墨重彩人物死得漫不经心。最后一个章节像充满悲悯意味的长镜头,飞过诚实,远景模糊地掠过每个人的结局。在这个被诅咒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得不到各自想要的东西。

  我们以为我们的一生,是慢慢失去过程。假装不知道被珍惜多年 但最终碎成粉末的那颗珍珠,早在一开始就有了小小裂缝

  某天,恶名远播的西方坏女巫在去求得一个人宽恕的途中,经过一片被星光煅烧成银色的草原。她说:“能死在这里,那才是死而无憾。”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三):坏女巫不坏,她只是拆穿了一批装 X 犯

  本文发表于 南都周刊·读书吧

  《魔法坏女巫》正在国内巡演,但如果你光看音乐剧不看书,会是一件很亏的事。

  《魔法坏女巫》最容易让我联想到的词是 phony,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老是在说的那个词,伪君子,假货色,「装 X 犯」。

  《魔法坏女巫》不是《绿野仙踪》或者那一类的童话,不是给小孩看的,故事讲得幽默风趣,却不能让人放松片刻;没什么完满的结局,也没有太幸福的爱情,这里的角色不能供你仰慕或者憎恨,因为这些复杂个性是我们自己的未解之谜;它多多少少算得上是一本励志书,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励志书。虽然有「魔法」和「巫术」让你误以为可以逃掉现实,但正是这些寓言式的情节把我们可能面对的真相变得更加赤裸裸。

  “我有一个重大命题。”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曾经这么说过:“儿童奇幻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多的是和20世纪的社会和政治现状相呼应的,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我写《魔法坏女巫》,用儿童奇幻的素材来探讨我所在的政治世界,这并不意外。”

  严肃的格雷戈里·马奎尔一定也是一个有着强烈娱乐精神的人,如果你看过《绿野仙踪》这部电影,那么《魔法坏女巫》是笑点充足的,因为它把整个故事都写反了,意外之处会让你忍俊不禁。在《绿野仙踪》里,小女孩多萝茜和她的屋子一起被龙卷风吹到了奥兹国,在善良的北方女巫的指引下,她前往翡翠城寻找大巫师奥兹,请他帮助自己回家,并最终杀死了西方坏女巫(也就是本书的主角艾芙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听着像是个经典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除妖降魔最终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种故事小的时候听得入神,长大了就觉得疑点重重了。比如为什么在《绿野仙踪》里,西方坏女巫总是纠缠着多萝茜不放?为什么奥兹巫师一定要一个小女孩杀掉女巫才肯答应她的条件?为什么善良的北方好女巫要人家费那么老大劲才找到回家的路,她自己早干嘛去了呢?

  《魔法坏女巫》让读者步入了成年期,它摆出了这样一副架势:“好,现在我们就来搞搞清楚,你说她邪恶,到底邪恶在哪儿了?”格雷戈里·马奎尔的初衷就是想写“恶”,一开始他想写的是希特勒和汉尼拔这样的人,后来发现这是个更好的题材。他探讨“恶”的根源,探讨那张骇人绿皮肤的源起,探讨流言传播,探讨愚昧大众,探讨虚荣心,探讨利益,有的时候,探讨爱情,最终,探讨人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像一般恶人有恶报的故事那样偷懒,《魔法坏女巫》是复杂而矛盾的。它很尖锐,解构了童话故事里绝对的好与坏,这里的好人没那么好,有善心,却也容易被利益所诱惑,碰巧做过些好事,也许是出于自私,有悔意,但也犹豫不决;所谓的好坏,是不喜欢动脑的人们为了方便而传出来的代称,就像书中最后一句话所说,我们的主角坏女巫“死了,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心肠歹毒的虚名”。没人深究她生前发生过什么。

  我们树立一个虚假的「好」,打倒一个虚假的「坏」,然后万事大吉高高挂起,把自己假装成善意正义的拥趸,宣告胜利。主角西方坏女巫艾芙芭的存在,就是对这些不坦诚极大讽刺。她天生长着绿皮肤,就遭人嫌弃;她总是关心动物的命运,就被认为是异类;她不服从权贵的指使,拒绝政府的爪牙,要寻找自己坚信的生活,却落得抛弃朋友亲人的骂名。她的整个人生一直在为弱小群体忧心忡忡、“多管闲事”;她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真正独立,有没有成为别人的棋子;还有,她反独裁。

  她是这本书里唯一一个脑子真正清醒的人,并且能够忍住对种种误会不作任何解释。对,她的确像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愤世嫉俗,却比身边的人有更加纯洁向往,从来不对自己或他人撒谎。别人对她有意见,常常是因为她心直口快。她讨厌暴政、不平等,以及伪君子。当别人在享受权力的时候,她会思考权力是从哪里来的。

  那些诋毁她的人,或者由于妥协而获得了美名的人呢?他们选择见机行事,因为这样无伤大雅,还是可以活得很舒服的,并且可以享受优越感,哪怕短暂。结尾没有人获得胜利,也没有人遭到惩罚。格雷戈里·马奎尔只是为传统童话里脸谱化的人物添上了丰富笔墨,但不能阻止一个个生命的消逝。不过他通过写坏女巫的一生,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好的,我们该怎么做一个好人呢?”

  《魔法坏女巫》里的奥兹国是个由大巫师奥兹进行独裁统治国家,它限制动物(奥兹国的弱势群体)自由出入的权利,迫害它们;在大巫师奥兹生活的翡翠城,穷人蜗居在大道两侧的小巷里,用锡铁和硬纸板当屋檐,受苦的还有小孩子,侏儒,以及病饿交加的人们;暴乱时常发生,不公平随处可见,人们会突然失踪,挥舞着棍剑的巡逻兵会无缘无故找上麻烦

  如果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好的,我们该怎么诚实守信,该怎么表里如一,该怎么坚定信念,该怎么干干净净地赚钱呢。

  西方坏女巫做到了。虽然付出了代价,但她的偏执让我们对人性有了一点信心。她的存在刺开了道貌岸然,让局外人意识到真实的丑恶。尽管我们不能像在一些布局简单的童话故事里那样,找到一个爽快的判决(这样做是好的,学它就对了),不能,所有的是非都要你自己在字里行间辨析。幸运的是,格雷戈里·马奎尔为这种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他的趣味风格令人回味,你会在阅读过程中像主角一样遇到选择、遇到矛盾,遇到很多要思考却可能得不出答案的问题,但你也会享受这个过程。

  《魔法坏女巫》这部音乐剧脍炙人口,对这本书作了比较大的改编,虽然为坏女巫正名了,但终究是一个迪士尼式的童话故事,你可以在这样的故事里逃避现实,但这本原著会告诉你如何面对现实。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四):哪怕只能独自一人飞行,也要选择自由

  最近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重新结构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不提咱们国内对《西游记》的多次翻陈出新,国外的譬如《白雪公主与猎人》《沉睡魔咒》《魔镜魔镜》都对童话故事大玩解构,尤其是对传统故事中“反派角色”的深挖,更是赋予了故事不同以往的女权、人性等全新意义。而本书的主角艾芙芭就是那个在童话OZ国被主角杀死的西方坏女巫,在《魔法坏女巫》故事的一开始,她也曾是个善良的女孩,直到最后…其实,她依然善良,是世界错了。

  童年的时候第一次看OZ国历险,小女孩多萝茜误入奇幻国度,在善良的北方女巫的指引,在统治者大法师的授意下,一路结识新的伙伴,最后杀死了邪恶的西方坏女巫,最后得以平安回家,故事中关于成长友情的主题以及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是很多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本书的作者马奎尔在将原故事情节无痕嫁接到新故事的同时,又为我们揭开了另外一个全新的视角,之前的光明就好比一个模型的主视图,只有透过俯视图与左视图才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全貌,这个全貌或许不够光明,但这样的完整才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由此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如此。每个角色都不是面具化的纸面人,而是丰富的,立体的,感染人的。

  “坏人”两个字从来不是简单的两个字,你所以为的善,可能在别人眼中深恶痛绝的偏执,而你以为的恶,正是他人一以贯之的善良之心。不提小说,在现实当中,更早的年代,多少人只是因为思想太过超前独特,就被大众误以为是异类,本书的艾芙芭就是最好的例子,抛却她的思想,更可怜的,她还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绿皮肤。

  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特殊,她更能理解来自弱小者的呐喊,所以她反对强权的凌驾,她选择和为统治者阶级所奴隶的边缘存在站在同一战线,去抗争,去获取自由。所以她被认为是“背叛者”,是“邪恶的女巫”,而善良的人,所谓的善良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选择了“屈服”,走上了大众认为合理,统治者认为正确的道路,无论正义与否。

  在音乐剧中,有一段著名的出自格林达与艾芙芭角色之口的唱段《defying gravity》,格林达让艾芙芭选择顺从一次,可是艾芙芭却干脆地拒绝了,她不会再选择说“对不起”,她要试着去反抗规则,性格上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不同的选择,当初相互吸引的差异,如今成为背道而驰的原因,虽然两个人都希望彼此可以快乐,友谊仍然存在在两个人心中,从亲密无间到在两条道路上愈行愈远,一个成为善良的代表,一个成为女巫的化身,她们终究再也难以回到过去。还有给艾芙芭带来爱情滋味的费耶罗,这个她至死还念念不忘的男人,“他身上的蓝宝石既是水的碧蓝,也是火的赤焰”,他与艾芙芭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言语思想上的对抗,可这个男人也实实在在爱着这个不受约束的小艾,最后终究还是失去了,他们两个人,彼此。当然,这其中,渐渐真的成为“女巫”的艾芙芭也做错了很多很多,她也曾嫉妒,她也曾后悔,她也曾请求他人的宽恕,可最后随着那一把火,身体的空壳消失,生命中遇到的人走马灯似一一过眼前,她的故事结束,她的灵魂,或许在此刻才得到真正的自由。

  相比老少咸宜的音乐剧改编,小说的情节无疑暗黑得多,死去的人成为故事,活下来的人悔恨与痛苦交织,艾芙芭,这个哪怕只能独自一人飞行,也要选择自由的女人,真的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五):费耶罗,你在哪儿?

  

艾芙芭,爱上了费耶罗。

谁能想到古怪不合群的艾芙芭,会跟匆匆出场两次的费耶罗在5年后重逢;更意想不到的事,两人会坠入爱河。

  动物 禁令发出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羊 教授的意外死亡,克拉掣奶妈的意识混乱,这些都对小艾的内心有很大冲击。最后,年轻气盛的小艾和格琳达一起来到了翡翠城,见到了高高在上的大巫师。年迈垂老的大巫师,并没有让她们达到目的,反而让她们受到了恫吓。

  在回程的时刻,小艾做出了决定,她要为保护动物而战,那个充满谎言和虚伪的大学,她再也不想回去。小艾吻别格琳达,转身融入人群。

  谁又能想到五年后的重逢,艾芙芭和费耶罗的相遇,两颗寂寞的心想触碰,擦出来的火花。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六):摘抄

  「艾芙芭像是介于动物和动物之间,不止是有生命,但又够不上有生命。期望是在的,但却没有直觉力。是什么呢?像一个孩子,别人祝他好梦,他却不记得做过梦。可以说是粗糙,但不是为人处事方面,更像是大自然在创造艾芙芭的时候偷工减料,结果让她不伦不类。」

  「“恳请陛下,”艾芙芭的声音坚定又温柔,骄傲又委婉。格琳达想起,她以前从来没见艾芙芭渴望过任何东西。」

  「车夫一扯缰绳,喊了声“驾”。格琳达扭头望着艾芙芭消失在人群中。真是意想不到,以她的肤色,居然转眼就淹没在翡翠城形形色色、衣衫褴褛的路人中。也或许是不争气的眼泪模糊了格琳达的视线。艾芙芭自然没哭。她下车的时候迅速别过头,不是为了掩饰泪水,而是免得格琳达看她没有眼泪更加难过。但格琳达真真切切地感到一阵刺痛。」

  “父亲就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他的一生一事无成就有了借口。”

  「别得寸进尺,算了。我其实根本不想知道你在哪儿。我只想你别出事。答应我不会出事。答应我别出门,别掺和那些醉醺醺的异教庆祝。”

  “我去礼拜堂为你祈祷行吗?”

  “不行。”她样子凶得很,他不敢继续开玩笑了。

  “我干嘛不能出事?”他问她,但主要是在问自己。我这条命有什么值得活的?家有贤妻?她住在遥远的山间,像只旧勺子般供使唤,打六岁起就为结婚担惊受怕,心早就死了。三个子女?他们自小害怕父王、阿姬祁王子,甚至不敢接近他。他的部落?牧民一年年疲于奔命,迁移不定,老一套的争端、一成不变的牛羊群、一字不差的祷告,延续了五百年。我自己?思想浅薄、毫无远见,不善言辞、没有嗜好,对世界也没有特别强烈的热情。我这条命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艾芙芭答道:“我爱你。”

  “原来如此,这就是答案。”他回答她,也回答自己,“我也爱你。我答应你会保护自己。”

  他心里想,保护我俩。」

  「道袍的好处是不必争着与众不同;无名神或者大自然又能创造出多少份与众不同?每天按部就班,不必再想自我,不必摸索,就有门路。」

  「“当时代化成熔炉,空气中危机四伏,忠于本心的人是最不幸的受害者。”

  小艾说不出话。

  娜丝托亚公主接着说:“但选择拯救自我,反而可能搭上性命。”」

  「为了清修,她避到荒野,随身只带了经文还有一串葡萄。野兽的滋扰、野人的围捕,让她不胜其苦。这天她来到一块山崖前,只见瀑布奔腾而下,煞是壮观。她说道:‘此乃吾之山洞。’接着宽衣解带,穿过汹涌的水帘,来到一处水流冲击而成的洞穴。她席地而坐,借着水墙透过的光亮习读圣书,参悟灵魂。她偶尔吃一粒葡萄。等葡萄吃光了,她走出山洞,世上已经过了几百年。河岸边坐落着村庄,甚至还建有水闸。村民们惊恐不已,因为他们小时候曾在瀑布后的洞穴玩耍,情人曾在那里私会,恶人曾在那里犯下杀人越货的勾当,有人把宝藏埋在那里,可谁也没见过圣阿尔芙芭一丝不挂的美丽。圣阿尔芙芭一开口,说的是古语,大家立刻明白是她,于是为她修建了礼拜堂。黄发垂髫获得赐福,善男信女前来告解,病弱者不治而愈,饥肠辘辘者得以饱腹,诸如此类的。这之后她拿上一串葡萄,再次消失在瀑布后。估计这串葡萄更大吧。此后再也没人见过她。”」

  「“女孩子需要阴之怒,要冷冷地酝酿,永不停歇地怀恨,要懂得从不宽恕,迂回地应对妥协。女孩子得明白,话一旦出口,就永远不能收回,永远。世界给我们的空间有限,这是报偿。惹了一个男人,就要跟他打出个胜负,然后要么活下去,要么是一具死尸。惹了一个女人,宇宙将为之改变,触犯了阴之怒,就要永远警惕,随时防着一切明枪暗箭。”」

  「“所以呢,假如你经常拍打自己,我是说精神上的,或许就能生出幻灵,或者类似的感觉。灵魂是最好的精神向导,我猜你最后会发觉那并不是幻想的——就是真实存在的。”」

  「“狮子想要勇气,铁皮人想要心,稻草人想要脑子。多萝西想回家。你想要什么?”

  “清净一会儿。”

  “说真的。”

  她不能说宽恕,不能当着里一尔的面说。她想取笑他一门心思崇拜穿号衣的大男人,一个“兵”字刚要出口,发觉不免要伤了他的心,于是急忙改口,最终从嘴里蹦出来的字,叫两个人都吓了一跳。她说的是:“灵魂——”」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七):自称歹毒的人并不坏,自诩善良的人才应提防

  高晓松在《晓说》里讲金瓶梅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高不高明主要看两条线,一条是好人的上线,人物好的超过这条线了,就圣母不真实了。一条是坏人的底线,再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坏的没底线没理由,就不是人了。”听罢,很是赞同。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看电视,一有人出场,就会不由得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往往也就顺着回答是好人,或者是坏人。现在想来其实多少有些幼稚,其实不管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好,现实生活中的人也罢,都很难定义真正的好与坏,因为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无奈,成长的经历不尽相同的时候,就会导致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完全不同。比如徐志摩对于陆小曼是个贴心的好人,而对于原配张幼仪却是个不称职的“坏”丈夫,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他总是生气,蔑视哈利和他的朋友以及学院的规章制度,但当他最终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命赎回好友莉莉。好人和坏人就像两个极端的颜色黑与白,但是当我们真的用这种极端的标准判断一个人,一件事本质的时候,恐怕会碰的浑身是刺,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态度。所以说,好与坏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之说,把它们当成标签赋予到人和事身上并非明智的做法。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书是《魔法坏女巫》,浑身肤色翠绿的艾芙芭从出生被亲友嫌弃,在大学时阴差阳错和聪明狡黠的格林达成为了室友,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成为了朋友,还被对方在不经意间改变为更好的人。然而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当她们遇到奥兹国的大巫师后,二人为不同立场和信仰最终分道扬镳。艾芙芭因为想要行善,而犯下了错误,而奥兹国的民众则对她的误解越加深重,塑造出了她的坏女巫形象,而本是好友的格林达因为虚荣的自尊,以自己积极的形象鼓舞着民众,于是成了善良的白女巫。作者马奎尔说:“自称歹毒的人,通常并不比我们一般人坏。自称良善,自诩高明的人,才应该防着。”这话说的一点不假,可怕的不是坏人而是假好人。《魔法坏女巫》的最终主题就是人性中的善与恶。全书中都充塞着作者马奎尔对恶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善的诠释。就连《魔法坏女巫》音乐剧作曲斯蒂芬·施瓦茨也不由说道,人人都有遭受误解和不合群的经历。那个绿皮肤的女孩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马奎尔(《魔法坏女巫》的作者)是个天才,他发现了被人们忽视的东西。坏人并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存在,他们更为有血有肉。政治家总爱伪装成好人,把其他人抹黑——而这永远都是一个谎言。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八):魔法坏女巫,其实并不坏

  经典童话《绿野仙踪》有个大反派----西方坏女巫,她是丑陋、衰老、黑暗、邪恶的代言人。然而,1995年,格雷戈里·马奎尔决定颠覆人们的印象,创作出他第一本面向成年人的小说《魔法坏女巫》,讲述了一个并不坏的魔法坏女巫。

  女巫的诞生。我们的坏女巫就诞生于蛮支金,是牧师家的大女儿,名叫艾芙芭。牧师弗瑞克斯一共有三个孩子,除了坏女巫,还有二女儿娜瑟萝,小儿子甲儿。弗瑞克斯是个宗教狂,没有任何事情比说教更重要了,当然包括挺着大肚子的妻子梅兰娜以及肚子里面的艾芙芭。他崇拜上天,崇拜无名神,把一切都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试炼。不幸的是,他在芦苇浒的说教宣告失败,这似乎是黑色的征兆。果然,绿色的艾芙芭来到人间,全色绿色。这皮肤又似乎在强调,艾芙芭的一生将会是坑坑洼洼,与众不同的。艾芙芭还长着一口鲨鱼牙,以至于父亲给她绑着一条绑带,从嘴巴到耳朵。艾芙芭还怕水,一点都不能碰到,否则就会死掉。父亲并没有给她太多的爱,只给了一个干巴巴的名字。她就在排挤、讽刺、冷落、孤独中长大。母亲从心里厌恶她的存在,竟所有的爱都给了有残疾的妹妹娜瑟萝。最后,照顾她的只有老奶妈,多亏了老妈妈,艾芙芭才能生存下去。不过,老奶妈并没有教这个女孩如何生活,以至于她后来走上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进入大学的坏女巫。艾芙芭性格忧郁,总是身着暗色长裙,独来独往。因为有着主教的继承权,她才进入史兹大学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最好的朋友葛琳达。葛琳达不仅美丽,而且善于利用自己的手腕。而艾芙芭变得越来越固执,她公开宣扬无神论,与父亲的思想背道而驰。再加上她那绿色的皮肤,简直就是另类的代言人。结果,连她的妹妹都无法理解她,即便艾芙芭照顾了她许多年。当同龄的女孩还在热衷于社交的时候,她剑走偏锋,静静地把自己关进实验室,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她提倡保护动物,这又与大巫师的观点相左,不过,她可不怕强权,她就是要抨击社会的不公,抨击大巫师的暴政。她总在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社会。只要遇上不平的事,她总想掺上一脚。整个社会似乎只剩下她一个在抗争,她是孤独的斗士。在遇到奥兹国的大巫师后,艾芙芭与葛琳达的友谊走到了尽头,从此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大学毕业后,葛琳达嫁给了查福瑞爵士,一路飞黄腾达,人生中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因为不同立场和信仰,最终,她们一个变成西方的坏女巫,另一个成为北方的善良女巫。

  反抗暴政的坏女巫。抛弃了亲人朋友,她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她来到了奥兹国,这是一个由大巫师奥兹进行独裁统治的国家,它严格限制动物(奥兹国的弱势群体)自由出入,而且不断迫害它们,迪拉蒙德博士的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大巫师奥兹统治的翡翠城里,穷人们只能蜗居在大道两侧的小巷里,他们的屋子用锡铁和硬纸板当屋檐,受苦受累的还有小孩子,侏儒,以及老弱病残的人们;暴乱经常发生,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总会无缘无故地失踪,挥舞着棍剑的巡逻兵会无缘无故找麻烦。艾芙芭坚定地站在被迫害动物的一边,反抗大巫师的暴政。大巫师将其定性为“恐怖分子”,不过,她在组织里算不得大人物,只是个无名小卒。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世界,可惜她失败了。

  唯一的爱情。费耶罗找到了她,两人开始同居,这是艾芙芭有生以来的第一段爱情,也是最后一段。艾芙芭不愿费耶罗过多地知道秘密组织的情况,他们的爱情见不得阳光,最后费耶罗还是走了。这个悲剧,丝毫都没有起到阻止她继续抗争的意义,艾芙芭依然遗世独立、嫉恶如仇。没有了爱情,她还有亲情。妹妹的生活光明,她天生丽质,虽然生下来就没有手臂,但却受到大家的支持,比如:奶妈一直照顾着她,姐姐让着她,爸爸护着她,又有银鞋子护身,还继承了外祖父瑟洛普的基业,可谓顺风顺水。只是结局有些凄惨,被多萝西的房子压死了。即使亲情消失了,她的抗议也不回头。

  消失的坏女巫。艾芙芭的人生处处都是失意,当了解到自己可能是大巫师的孩子后,她满腔怒火。追回银鞋子,成为她唯一的追求和牵挂,她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结果葬身于一桶水下。她的灵魂,在水与火中得到救赎。

  坏女巫的“坏”,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综合影响,那种坏是一种高级的境界,即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坏的命名者就是大巫师。艾芙芭的影响力太有限了,一个勇士改变不了历史的。但是,她的精神却永远屹立风中,永远!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九):恶是个秘密

  在人们的印象中,女巫的形象都是邪恶、阴暗、有强烈的嫉妒心和报复心,会使用魔法和制造魔药的,当然,最后还是被狠狠地惩罚。这样的女巫形象在《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睡美人》、《亨舍尔和格莱特》里都出现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反面角色。在西方古老的传说中,女巫是神秘和法力无边的。人们常常把她们和黑暗、邪恶、丑陋、衰老这些令人厌恶和恐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想象出许多关于女巫用魔法干坏事的故事。

  然而在《魔法坏女巫》中,作者从《绿野仙踪》中的大反派“坏女巫”的视角重新梳理了“女巫”这一形象,提出了“坏女巫”并不是一开始就邪恶,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充满正义感、竭力争取动物说话权力的人,变成后来那个邪恶的坏女巫。

  《魔法坏女巫》读后感(十):《魔法坏女巫》的五大必读理由——原著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和同名音乐剧作曲斯蒂芬·施瓦茨的心迹揭秘

  提起《绿野仙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1939年的那部经典电影,而非弗兰克·鲍姆笔下的原著小说。

  提起同样设定在奥兹国的《魔法坏女巫》,大家谈论得最多的都是那部标志性的百老汇同名音乐剧,而非格雷戈里·马奎尔笔下的原著小说。

  改编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原著的风头就真的被盖过去了吗?

  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作为《绿野仙踪》的新编,《魔法坏女巫》可谓沿袭了正统的血脉,与之差异颇大的大团圆音乐剧版只能被冠上“同人的同人”的标签,不可避免地回避了小说版里的一些内容。除了“坏女巫”在两种媒介中共有的特质,小说版游离于音乐剧版的独特性才是最大的看点。

《绿野仙踪》的另类视角

  《魔法坏女巫》一书的作者格雷戈里·马奎尔以重述经典童话起家,代表作有《白雪公主外传》《迷途记》《爱丽丝之后》等。《魔法坏女巫》是他的第一部成人小说,选用了配角的视角,重新演绎《绿野仙踪》的故事,但又没有局限于鲍姆定下的框架,读起来既熟悉又陌生,十分过瘾。

  在马奎尔的奥兹国,女巫备受误解,西方女巫被妖魔化,东方女巫成了宗教狂热分子,蛮支金人成了盲从的暴民,大巫师成了独裁者,多萝西成了刺客,动物纷纷开口说话,彻底颠覆了《绿野仙踪》的原始设定,也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对善与恶的哲学思考,大团圆结局的缺位,跟音乐剧版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故事的后半段甚至可以说是“致郁”系,但这正是小说原作的魅力所在。装着旧酒的新瓶,在主题和角色的诠释上,被赋予了更浓的深意。

何为“恶”?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恶人”萨达姆·侯赛因,以及骇人听闻的青少年谋杀案。马奎尔回忆道:

当时我就对“恶”的本质感兴趣,也想弄明白人是否天性本恶。我想过创作一部关于希特勒的小说……但后来我才发现,史上从未有人专门写过美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第二邪恶的角色——《绿野仙踪》中的西方坏女巫。我想我得到了小小的灵感。

  也难怪书中没有充斥着阳光、罂粟田和黄砖路。这是一部富有哲思,但更为黑暗(音乐剧元素也更少)的奥兹新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善与恶才是《魔法坏女巫》的终极主题,也是最原始的主题,本书神就神在没有着重描写主角和反派的决战,而是将视角投降向了一个人心中的善恶之争。书中没有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恶常常战胜善的桥段,也不意外。至少作者对“恶”的哲学思考,要比对“善”的诠释来得突出。毕竟这是一个讲女巫的故事。所谓“恶”,可不仅仅像绿皮肤和巫师帽那么简单。

女性的力量

  《魔法坏女巫》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抢眼的女性角色:艾芙芭、格琳达、娜瑟萝、飒芮玛、梅兰娜、多萝西、奶妈、摩瑞宝院长……马奎尔其实是师承了鲍姆的笔法:

读过鲍姆传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女性主义者,格琳达、女巫们和奥兹玛都是他创造出来的。而《魔法坏女巫》小说版和音乐剧版中的艾芙芭和格琳达,都是十分出色的角色,受到读者的欣赏、效仿和质疑。鲍姆看到应该会满意的。

  不光是女性角色本身,这些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故事的重点,比如母女关系、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对手关系等。

“坏女巫”的原型

大概五岁时我就在琢磨《绿野仙踪》的故事了。那里面坏女巫很吓人,大巫师也一样。但真的吓坏我的,却是大巫师承认自己干了坏事。电影里,多萝西对他说:‘你是坏人。’大巫师答:‘不,我只是坏巫师。’多萝西听了呵呵直笑,对话便结束了。她明明该反驳:‘你在听我说话吗?看我的嘴巴,你就是坏人。’

  这就是马奎尔故事新编的出发点。他表示本书是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西方坏女巫的,幕后黑手才是更邪恶的一方。比起《绿野仙踪》的原著和改编电影,马奎尔的作品显得更复杂、更细致、更人性,书中主角——绿皮肤的女巫艾芙芭——想要行善,却犯下了过错。

她为痛苦所伤,愁肠百结,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灵魂。

  马奎尔希望在书中探讨身份认同和人生目标的主题。到底做什么才是好事,做什么才是坏事?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碰到。他还说《魔法坏女巫》的一个灵感来源是他在奥尔巴尼的童年经历,当时他的老师是修女。

那些教我的独身女子,都很厉害。她们知道该怎样行善,却已看破尘世。她们听从更高尚的感召,不一定会报答主教。有些修女是很卑劣,但我从来没碰上过,倒见过平常人这样。此外,修女便是强大的存在,她们的话即铁律,谁也看不透她们的想法。我认为女巫就是这样定义的。当然,那些致力于教育、扶贫和保健事业的善良女性,皆是如此。

  在一次采访中,马奎尔透露,艾芙芭的原型其实是几位他在现实中非常喜爱的女性:

艾芙芭是我的英雄。我写下她的故事,是想把几位我钦佩的女子融为一体,她们分别是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莲娜·荷恩(Lena Horn)、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和萝拉·尼罗(Laura Nyro)。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诗人和著名的隐士;莲娜·荷恩是歌手兼演员,在1978年上映的奥兹国系列电影《新绿野仙踪》(The Wiz)中饰演民权运动的活动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则是现代主义作家。

“魔法坏女巫”为何是一个现象级的IP?

  同名音乐剧作曲斯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如是说:

人人都有遭受误解和不合群的经历。那个绿皮肤的女孩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马奎尔是个天才,他发现了被人们忽视的东西。坏人并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存在,他们更为有血有肉。政治家总爱伪装成好人,把其他人抹黑——而这永远都是一个谎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