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意志帝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意志帝国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1: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意志帝国的读后感10篇

  《德意志帝国》是一本由[德] 米夏埃尔· 施蒂默尔(Michael Stürmer)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图书,本书定价:2017-1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一):浪花淘尽英雄——读《德意志帝国》

  文/望月听雪

  “我们这个时代重大问题,要靠铁和血来解决!” 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年间的德意志帝国。

  “我们所知的德国其实是一个年轻的欧洲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是一些松散聚合起来的日耳曼邦国。1848年欧洲大革命过后,普鲁士王国开启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此时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几场游刃有余战争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俾斯麦的政治艺术,也在1871年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大事记中,几乎贯穿全部阶段频繁出现名字便是俾斯麦,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12岁的俾斯麦初初展露他的语言天赋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为其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那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命定必将走上政坛,33岁即当选柏林州的正式议员。俾斯麦就任首相之后,开始筹划三场王朝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想要解决丹麦。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荷尔斯泰因划归普鲁士统治,石勒苏益格则归属奥地利。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石勒苏益格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战争的导火线。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最终,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奥军战败之后,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着德国统一。随着俾斯麦加紧统一德国,普法矛盾越来越尖锐。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1870年11月以来,俾斯麦在考虑,或许统一德国的时候到了。南德四个大邦,包括最好分庭抗礼的巴伐利亚,都有了统一的要求,他们派了代表团来凡尔赛。然而,对法战事正处在相持阶段。欧洲大国有插手干涉的迹象,尤以英国为甚。俾斯麦抓住契机建议召开伦敦会议。会议使英国获得面子,俄国得到实惠,从而排除了列强对普鲁士割让法兰西的干扰。柏林帝国议会压倒多数通过,并宣布德国统一,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俾斯麦刚当普鲁士首相时,并无多大名气,而且铁血政策的出笼,还给他带来了小恶名。普奥战后他任北德联邦首相,“铁血宰相”有大名声了;普法战后,帝国宰相、中将、侯爵加身,“铁血宰相”有了赫赫名声,成了欧洲家喻户晓的大伟人。但是这时在国内他的地位已有了隐患。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渐明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1890年3月20日夜世界各地都知道了这一头号新闻——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辞职。对威廉二世,俾斯麦是至死不买账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冯·俾斯麦侯爵威廉一世皇帝忠实的德国仆人。” 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迅速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著有回忆录思考回忆》。“汉青史上丹心照,功过自有后人评。”

  德意志帝国在它48年的历史中,缔造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1902年诺贝尔奖刚刚颁了两届,德国就成为首个集齐了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四奖项的国家,彰显了其强大的国力。极速崛起的德意志打破了传统的欧洲均势,成了决定欧洲政局的新力量可惜的是,它最终没能决定欧洲的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由德意志帝国挑起,并且导致了帝国本身的覆亡。1919年巴黎和会上,德国领土被分解,并被课以不可能还清的战争赔款。但是,这些疯狂的复仇者们很快发现,欧洲没有德国不行……

  纵观德意志帝国在各方面的历史轨迹

  音乐方面。1874年,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定居于拜罗伊特的“幻想和平之屋”。1905年,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曲的歌剧《莎乐美》首次公演。

  诺贝尔得奖方面。1901年,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的五个奖项中,德国人赢得了其中的两个:康拉德•伦琴获得物理学奖,埃米尔•冯•贝林获得医学奖。1902年,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科技发明方面。1879年,西门子公司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力机车。1887年,埃米尔•柏林纳发明留声机。海因里希•赫兹发现电磁波。1888年,赫兹发现了通信无线电,为收音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1890年,埃米尔•冯•贝林研发出抗白喉与破伤风血清。1902年,罗伯特•博世发明火花塞。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909年,弗里茨•霍夫曼发明人工合成橡胶。

  那个年代出现了众多人物,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并不是像多数西方国家一样,靠扩张或殖民掠夺发家;相反,自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依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部拉动,成为了一个欧洲强国。同时,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的成功失败,也在其后的“二战”、冷战和欧洲一体化中产生了深沉的回响。

  施蒂默尔先生撰写的视角独特,可谓是为史学人士撰写史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展示了一幅幅德意志由统一走向崩溃的历史图景,读来未免不让人惋惜这段德意志波澜壮阔的历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二):民族复兴自觉觉酲,奋斗坚强而立,梦想行动而成

  在罗马帝国覆亡后,大量的德意志人迁徒到中欧平原经过数百年时间部落有了民族意识。长时间德意志四分五裂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查理曼曾经触角伸向过、哈布斯堡依靠宗教血缘建立过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8世纪各邦国林立,统一德意志成为共识领导权集中在普鲁士和奥匈帝国手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用出身容克地主的俾斯麦,容克地主有浓厚封建军事色彩,大力训练军队,先后策划三次战争,与奥匈联手取得对丹麦的胜利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与奥匈一战,彻底让奥匈退出领导权之外,从此普鲁士成了统一战争的领导者。为了解决南部地区,敢于发动对法国的普法战争,由于法国的轻敌,在色当俘虏了士兵、统帅在内10万人,挺进到巴黎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从萌发民族意识到追求统一、完成统一,艰难而漫长,用强劲的实力取得,依靠坚强领导,在一系列战争之后,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形成了。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三):《德意志帝国》笔记

  俾斯麦所构想并规划的欧洲版图里的的一支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包裹德意志民族国家外衣的大普鲁士,绝非一个扩张性的帝国。

第一章 德意志的祸与福

  普芬道夫:“既不神圣,又非罗马,何谈帝国”

  欧洲五强:英法俄普奥——“梅特涅体系

  1864 普丹 “六周战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

  1866 普奥战争,克尼格雷茨之战

  1870 普法战争

  1871 “德意志革命”

第二章 俾斯麦的时代

  “文化斗争” 俾斯麦对天主教发起的攻击反对教会干政

  中央党:为了保卫自身的宗教及社会利益, 在 1852 年出现的普鲁士议会中的“天主教议会党团” 的基础上, 为了防止新教的普鲁士将帝国“普鲁士化”, 1870 年,正式建立了全国性的天主教政党——中央党。 当时它所奉行的是彼得·赖兴斯佩格尔所提出的“苏斯特纲领”(又名《为了真理法律自由》)。 该纲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保卫教会利益。 包括保持教会的独立权利, 所有得到承认的宗教派别一律平等, 反对世俗婚礼, 成立教会学校。 第二部分宣扬联邦主义, 要求联邦内各邦自治, 行政权力分散, 缩减开支, 平等分配赋税负担。 第三部分关注社会问题, 呼吁通过坚强的中产阶级支持协调资本家与地主的利益及两者与劳工的利益, 采取立法措施消除会使工人道德身体受到损毁的弊端。 1871 年 3 月的帝国议会选举中, 中央党利用机关报《日耳曼尼亚》 宣传自身主张, 占据了 382 席中的 63 席, 获得了几乎 1/5 选票。③中央党成为仅次于民族自由党的帝国国会第二大党。(来自百度)

  △ 1890 教皇通榆《新事物

  社会民主党: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abel)

  1878、1879 威廉一世两度遇刺,社会民主党背锅,俾斯麦推动《反社会党人法》(1879)

  1883,俾斯麦创立养老、疾病和工伤方面的国家保险制度,开资本主义之先河

  俄奥因巴尔干问题敌对,俄普奥三国同盟濒临瓦解

  1887 俄德《再保险条约》

  但难以遏制巴黎-圣彼得堡同盟的逐渐成形

  保护容克地主利益和德国民族工业的政策,日益受到英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

第三章 多样的德意志

  移民潮:1871-1893(北美经济大萧条),每年超过10万德国人移居新大陆

  〇凯恩斯: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煤和钢实现的。

第四章 威廉二世的时代

  1890,俾斯麦下野,卡里普维执政(1890-94)

  20世纪前夜:德国的黄金时代

  ut 力量、技术人口的爆发式发展伴随着一种应为此付出代价的世纪末的麻木

  △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 瓦尔特·拉特瑙,《即将来临的日子

  “漂鸟运动”(wandervogel)

  “青年运动”(jugendvewegung) p.76

  道德上的混乱迷惘是近代德意志的首要特征

第五章 欧洲:和平不保

  韦伯:如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是一场年轻气盛的冲动,那么此时此地发生的这场全民性“新大国政治”运动的冲动则远胜与彼。(1896年弗莱堡大学就职演说)

  1910年各国海军总吨位:

  英国 217.4万吨

  德国 96.4

  美国 82.4

  法国 72.5

  日本 49.6

  1907,英法俄三国协约

  在同盟国内部,奥匈帝国一向孱弱不堪,而协约国内部,被国内革命弄得心力交瘁的俄国也难当大任。因此,两大对立阵营都不约而同地希望尽早开展而不是推迟战争,担心某个盟国可能会在大战爆发前便撑不住而草草地崩溃了。

  △ 施里芬计划

第六章 战争边缘政策

  〇 瓦尔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1867-1922),世界主义者,19-20世纪之交构想欧洲联合体;犹太实业家,一战期间负责战时经济,后出任魏玛民国外长,1922年被暗杀

  〇 茨威格:一战只能用“力量过剩”解释,是战前40年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后果

第七章 死亡圆舞曲

  (本章为一战始末,新知不多)

第八章 葬送和平的和约

  1918 德国水兵哗变,德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革命委员会

  ——1918年革命

  艾伯特就任首相,成立实际由温和派把持的临时革命政府人民委员会”

  李卜克内西(共产党领导人):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菲利普·谢德曼(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宣布成立议会民主制政府

  1919年1月19日国民议会大选:

  社会民主党、德意志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以四分之三优势获得多数

  制定魏玛宪法

  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遇害

  巴黎和会

  “美式乌托邦同欧式怀疑论之间一场暂时的妥协”(基辛格)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四):德意志:迅速崛起与轰然倒塌

  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称得上是意气风发,裹挟着打败法国的锐气,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普法战争的胜利,也宣告了自1864年普丹战争开始的王朝统一战争胜利结束,1871年德意志终于实现了统一,德意志帝国也得以建立。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五):俾斯麦和他的德意志帝国:欧洲走了一个小妾,转身来了一个老爷

  1898年,奥托·冯·俾斯麦在他故乡的一座庄园中悄然离世。

  这一年他83岁,距离他辞职已经8年;距离他统一德意志已经27年;距离他第一次走进普鲁士议会厅开始守护国家之路也已经整整过了51年。

  回顾往昔岁月,他也许还记得多年前萨多瓦战役结束时,一位副官对他说:“大人,您现在是一位伟人了。。。但如果失败了,您将成为最大的坏蛋。”

  1862年俾斯麦着手统一德意志之前,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这片构成那个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从中世纪到法国大革命再到拿破仑时代,从来就没得到过清楚的定义。与其说神圣罗马帝国是个“国家”,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由地方诸侯组成的松散联邦。17 世纪的德意志法学家塞缪尔·冯·普芬道夫将这个帝国比喻为一个怪物:它不符合传统政治学上的任何一条定义,既非罗马,亦不神圣,何谈帝国。

  对多数在欧洲权力斗争的夹缝中生存的德意志人来说,他们记忆的历史就是一幕幕灾祸,因为德意志这片土地常常充当和平时的棋子、战争时的战场.。战后的德意志总是陷入一片荒芜:村庄焚为废墟,城市的财富被劫掠一空,市民的尊严沦丧殆尽,需要几代人才能挽回。被恐惧笼罩的德意志弥漫着极度的忧伤。

  岁月坟头的荒草能将一切往事掩埋。

  然而,历史的伤痕未及愈合,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又接踵而至,带给德意志更多痛楚。法国人的铁蹄踏遍西欧,德意志版图被重新划分。当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大君主专制国家皆摇摇欲坠时,奥托·冯·俾斯麦的时代却要到来了。

  生于1815年的俾斯麦,年少时在朋友眼中是个不计后果、浮华古怪,却也是魅力四射、才华横溢的人。他是个语言天才,早早就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荷兰语、波兰语,却同时也是个腰间配剑,牵着大狼狗在校园里招摇过市的人。少年时的梦想是成为外交家,17岁就许下25年内统一德意志的诺言。

  终于,俾斯麦大展宏图的时刻到了。

  “因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算得上是一个运筹帷幄的豪杰。他的散文可媲美德国文豪海因里希·海涅和托马斯·曼;他在议会发表的演讲尽管嗓音高亢,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后世解密的外交电文反映出他具有对危局进行全面把握、对行动进行准确指导的能力。他既有抱负又时而迷茫,既精力充沛又时而沮丧。他尽可能降低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却发现担任文职高官生活的卑微与无趣。罢官回到家族破败的宅邸后,他曾推心置腹地对表弟说:‘我要以自己的方式作曲,否则我宁愿罢演。’他继续说道,他的抱负让他‘更愿意发号施令而非服从命令’。他提到爱国主义是如何造就那些伟大的政治家的,但是造就他的却是别的东西:‘抱负、命令欲、渴望被尊重与敬佩。’”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着手准备为他迎得无数崇敬目光的德意志统一计划。他那三场游刃有余的对外战争,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政治艺术。当拿破仑三世和他背后39个将军、十万法军成为俘虏之际, 这位铁血宰相的脸上想必是掠过一丝得意之情吧。

  “宽敞的凡尔赛宫已经有50 多年没有见证如此壮观的人群聚首。为首的是一群身着礼服、神情肃穆的老者,其余的是那些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军官们——他们身穿制服,身披配饰,左手握剑柄,右手托羽毛头盔。他们聚集于此,就为见证欧洲新帝国在1871 年1 月18 日的诞生。”

  这一年,距离1832年俾斯麦跟朋友打赌25年内统一德意志的豪言,已经过去了39年。虽然时间延迟了,但德意志统一的大业毕竟是在他的手上实现了。

  当时的莽撞少年,也已经成长为一统国家的伟人,注定是要永载史册的

  然而,他对德国和德国人民未来的担忧,并没有随着帝国的成立而有所清减。他始终不敢忘记德国置身欧洲大陆中央的政治格局下的危险。他开始筹建“大陆联盟体系”,希望以此能重回1815年维也纳会议达成的欧洲势力均衡。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在奥匈帝国、俄国、英国、意大利等大国间斡旋,搭建起一个孤立法国的均势国际体系。从1873年的“三皇联盟”到1881年的“三皇同盟”,再到1882年的“三国同盟”,继而是1887年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以及促成英、意、奥两次订立《地中海协定》,其外交手腕之高,至少在他那个年代,无人能及。

  曾经以为为德国筑下的铜墙铁壁,却在法、俄的靠拢中变得形同虚设。曾经以为能有效抵挡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兴盛的《反社会党人法》,并未取得反对社会民主党的最终胜利,却反而召来不可遏制的民愤和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此时的奥托·冯·俾斯麦俨然成为德国民众心中最大的坏蛋。

  天主教中央党和两大自由派政党纷纷开始越来越质疑这位身居威廉大街高位的迟暮者的智慧和领导力。容克资产阶级,也越来越觉得俾斯麦挡住了他们获得阳光下地盘的殖民利益。是时候把他远远地抛在一边了。

  而那时,那个对他无条件信任、对他无限赏识的人,也已经在1888年3月9日与世长辞。没有人再对他的政治谋略深信不疑。

  在为德意志掌舵28 年之久后,奥托·冯·俾斯麦被他的少主威廉二世无情地解雇了。

  1890年3月18日,这一天,寒意还未褪去,奥托·冯·俾斯麦向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此时此刻,他肯定感受到了心灰意冷,和一种无法挽回局势的无力感。

  所幸,早在失去权柄之前,他就已树立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时代丰碑。

  “历史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对俾斯麦依然更仁慈一些。他殚精竭虑建立的联盟体系虽然脆弱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呕心沥血维系的欧洲大陆均势最终被证明是英明的,他取得的各项外交成就令威廉二世自负的边缘政策自惭形秽,更是希特勒遗臭万年的虚无主义无法企及的。”

  他对德国和德国人民未来的担忧,始终未曾放下。

  一天晚上,他对他的客人坦陈睡眠无法缓解他的焦虑:“我会继续梦见我白天的焦虑。而最近,我在梦中看到德意志的版图就在我眼前一片片地腐朽,继而剥落。”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六):《德意志帝国》:从松散到集权,从边缘到中心

  文/吴情

  谈到德国近现代历史,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便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这位普鲁士公国的首相,凭借个人的实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建立起以普鲁士公国为主体的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意志国家内四分五裂的状态。然而,他高调宣扬的“铁血”政策,在助力德意志发展的同时,也为德意志日后的灾难埋下了祸根。像所有重大的历史人物一样,他的身上,浓缩了一部德意志现代史,广受赞誉也饱受争议。

  《德意志帝国》(The German Empire: A Short History),德国历史学家米夏埃尔·施蒂默尔著,一本简要勾勒德意志帝国历史的作品。在《德意志帝国》中,施蒂默尔主要关注的是德意志1848-1918年间的历史,也即德意志近现代历史,重点则聚焦在俾斯麦身上。在这七十年间,德意志从“在和平时充当棋子,在战争时沦为战场”的边缘地区,逐步走上欧洲舞台中心,从松散走向集权,最终成为影响欧洲和平,甚至世界局势的大国。

  1848年,德意志诸多公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工业革命快速推进的时刻,他们要求获得更多基本权利。然而,革命最终被镇压,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还是让当局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并逐渐将其纳入适度的考虑范围内。然而,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却放言现在一切都需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尽管树敌颇多,但由于深得皇帝威廉一世的信任,自己多才干胆识,俾斯麦,在内政外交上都建树颇丰,比如,他刺激法王拿破仑三世攻打普鲁士,最终的结果却是助长了普鲁士的民族主义,直至建立起日后将有世界级影响的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的文治武功(以武功为主),不仅使德意志多国凝聚成较为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让德意志在欧洲的影响力剧增。然而,德国的崛起,也就意味着欧洲大陆均势局面被打破,而德国自己,也面临着微妙的地缘状况:东部靠近军事实力强大的帝国俄罗斯,南部是宿敌法国,西部是隔海相望的英国。在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国际舞台上,德意志帝国,显然已构成对其他国家——他们或是忙着处理国内的革命运动,或是积极从事对外殖民——潜在的威胁。

  在利益斗争日趋严峻化的节点,俾斯麦的下台似显得别有深意。这位几乎功高震主的人物,为德皇威廉一世服务,竭力镇压革命,反对国内的改革主义,最终因与威廉一世的继任者,威廉二世不和——主要是政治观点上的,还涉及复杂的高层政治斗争——而跌落高位,晚景凄凉。俾斯麦之后,德意志帝国经历了不少位首相,但是鲜有在政治才华上能与之匹敌者,而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也经历了一次次起伏,但总体上逐渐朝向君主立宪制这一民主政体。

  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射杀,本不至于发生的一战,揭开了序幕。一向严谨的德意志人,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虽然遭遇不少挫折,却在多个战场取得了胜利。如果不是因为德国潜艇误击了英国商船,造成大量美国公民罹难,进而促使美国政府参战,德意志帝国,或许本可避免战败国的命运,甚至会成为世界霸主。一战的背后原因,史学界至今探讨不休,但俾斯麦培育的军国主义思想,似乎应为其负责。从松散走向集权,德意志用了好几百年,但从边缘走到中心,德意志只用了数十载。不过,当她从中心回到边缘,或者从边缘再回到中心,时间相对更短。这一切,俾斯麦能料到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七):从偶然走向必然

  德意志人通常给人留下严谨、守时、认真的印象,讲究纪律,比如德国足球的战斗到最后一分钟。慕尼黑啤酒、西门子、奔驰、宝马,诸如此类是世人皆知的德国造。地处中欧的这个联邦共和国,除了以上这些口碑甚佳之外,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也让这个国家蒙上了阴影。这是一个复杂的国度,但同时又让今日的我们刮目相看,在欧罗巴这块大陆,德国永远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其历史并不悠久,从松散的邦国到统一的帝国,这中间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难免不会让旁观者议论纷纷、猜测不已,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施蒂默尔的《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以洗练的笔法、高度的概括、准确的定位、深刻的认识,给世人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帝国往事。

  作为德国象征同时也是欧洲文明源泉的莱茵河贯穿了这个国家全境,兼之处于欧洲中部的地缘关系,德意志这块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列强注目的焦点。德意志的兴衰存亡与其周围的强邻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帝国诞生之前,德意志一直是由大大小小的邦国、公国甚至自由市组成的松散邦联国家。曾经令德意志人引以为傲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徒有虚名,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不免令人遗憾与唏嘘。直到19世纪后期,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才在欧洲版图中横空出世,这看似偶然,却实则必然。俾斯麦的铁血政治无疑加速了这个国家的进程,而其黯然下野则成为德国的命运转折点。德国向何处去?施蒂默尔以其富有智慧的前瞻性为我们展示了1848-1918这段波澜起伏、寥远壮阔的历史。

  拿破仑三世为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无疑自取其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加冕却有着多种考量,而不仅仅是炫耀武力,毕竟柏林的普鲁士不过曾经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这也是安抚他人的权宜之计。此前的德意志各邦则在和平年代充当棋子,当战争一起则沦为血腥的战场。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不复存在,德意志人在其理想主义的鼓舞下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汲取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的两大重要教训,即历史永远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有能力做得更好。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民主与民族国家首先在北美诞生,无疑使得德意志人更加憧憬美好未来。隐忍待发的俾斯麦终于迎来大展鸿图的时机。1848年的革命厘清了俾斯麦的敌我界线,旋即施展其政治抱负。1870年普法战争的结果直接促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的伟业开端。然而,万事开头难,德国也不能例外。新生的帝国亟需提高自己在欧洲的整体形象,俾斯麦施展拳脚,在内外政策上极尽所能,几乎凭一已之力使一个国家屹立在中欧这片土地上。

  在政治体制上,俾斯麦把君主专制和议会民主两大要素结合在一个不稳固的相互妥协中,被称为“德意志式宪政”的政治体制。此外,一系列内政的成功实施以及对外政策的和平、制衡等主张,使得德国有精力发展自身工业。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向上势头,正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落后的基础上,也是因祸得福,在煤炭、钢铁和纺织行业上德国正迎头赶上。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俾斯麦的位置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德国的多样性国情使得未来变得扑朔迷离。后俾斯麦时代,也即威廉二世执政时期,德国对外政策的改变,使得其在战争的边缘徘徊,战争的风云笼罩着这个对整个欧洲至关重要的国家。发展海军的政策得到了上层人士的支持,威廉二世怀揣建设强大海军的梦想,却俨然忘记了地缘政治所存在的危险,德国的战略思想已开始走向一条不归路。“施里芬计划”的未卜先知式的自我良好感觉,葬送了德国的美好未来。巴尔干战争阴影使这个国家滑向了战争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一战的不遂人意,固然与盟国的背叛有直接关系,自身的错误却浑然不觉,譬如“施里芬计划”的致命缺陷,德国把自己送进了坟墓。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带我们走近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如今在欧洲这片土地上,德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洲中央,其对整个欧洲来讲也举足轻重。在整个欧洲低迷的今天,德国一枝独秀,它力挽狂澜,使得欧盟这座大船平稳前行。德国,不再是那个陷入战争泥潭的不可一世的悲催帝国了,而是一颗明星,闪耀在这颗蓝色星球的西方。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八):智商又重新占领高地了

  这是小品里的一句台词,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这个小品,好像叫卖车我记得是,大概就是说为了让你的智商占领高地,你得想办法阻止病毒进入你的大脑,不过我这儿想换个说法儿,地面儿才是传播疾病的,也就是环境坏了,你也被带坏了,虽然本人一向秉持先天人恶论,但是后天也可以叫人坏到没变没沿儿的,先天坏了还能教育让他变好了,不然要监狱干嘛?限制人身自由然后他越狱了,继续干坏事儿么?

  我呢喜欢联想也喜欢瞎掰,尤其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要是你信了就笑笑,俗话说大肚能容天下事,不信呢就骂街好了,别干极端的事儿,不然你说我唆使的这就是坑我了。其实德意志也好,日本也好,晚清也好都只是一个问题,民众智识不足被忽悠了,然后集体疯狂之后也就是一战二战了,不过作者只是沉迷在俾斯麦的荣光里幻想要是走别的道路,也不会打起来的,他大概没明白两件事儿,一利益问题是可以谈的,说白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呢就是脑袋不可以掉。所以反正我看了是笑了,非常不厚道的笑了。你叫德意志限制军备发展不是要人家脑袋么?你也不想想当年是个什么状态?五十年飞速的经济发展,然后看到人家跑外面殖民去了,大把赚钱,也有样儿学样儿,看人家鼓吹民族主义,也鼓吹,结果呢!玩儿大了,你也不看看人家咋回事儿,你吃几碗干饭。

  其实这样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欧洲人玩儿启蒙运动,这时候是开始了没?或者结束了么?这样问太不地道了,欧洲人的启蒙告诉你个道理启蒙需要持续不断的,是一个持续让人摆脱愚昧的过程,当然我曾看到说二战时候有不少知识分子,对于疯狂活动保持沉默,也没想搞成那个样子,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不少人都跑美国去了。同样也有不少人自食恶果,搞的里外不是人,可惨了。怪他们自己不发声么?只怪你驱除愚昧不肯用力罢了。

  书里其实没说这些,更多都是在怀念俾斯麦的荣光,到最后也是这样说。还有一部分就是说了说后继者,大多时候都在谈政策、制度,以为制度完美了,一切都完美了,最少在我看来制度永远也不肯能完美,倒是可以不停的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当然得靠人,靠人来判断之后该怎样改,怎样更加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不是德意志那样玩儿脱了也就算了,还把自己搭进去了。书里有句话深有同感,就是力量过生,然后肆意发泄出来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了,不过需要发泄两次,还是回到我说的需要启蒙,只因人性本恶,而人自我管理的水平你也看得到的因人而异,有些人一言不合我就要毁灭你的肉体,有些人尽管和你争执还是会反思的。野蛮和文明最显著的区别我想就是如何使用力量,肆意宣泄就是战争了,要是拿来教育别人就是谦谦君子了,又想到个新闻说是伦敦恐怖袭击之后,记者采访一个事发现场出来头上流血的人,说刚才怎么回事儿?发生恐怖袭击了,然后自己爬上救护车。当然类似事件你可以去看看新闻,高下立判。假如你没有判断能力怎么办?我也很为难啊!

  溪川上

  2017.08.18 午后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九):鸟瞰德国近代史

  这本《德意志帝国》讲述历史中,历经战乱终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之前活跃在影视剧和小说里的德国总是面目模糊着,通过这本书,看到不一样的德国,我们或许会惊异于那些鲜为人知的灿烂文化与发展道路。

  德意志帝国48年的历史,就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科技奇迹,政治与文化并不能得到平衡,科技文化的灿烂并不能阻挡政治的颓势。但是,德国的确成为了一股左右欧洲政局的新力量。

  我们对这个政权更迭算得上频繁的国度知之甚少张冠李戴,简而言之,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就是德国的近代史。

  德国诞生一系列脍炙人口甚至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学者、学说或者成果,马克思、伦琴、爱因斯坦,奔驰、西门子,都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此外,对于德意志本土来说,这段历史都是十分值得铭记的,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如何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些有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前车之鉴对于德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

  现代世界并非没有近代世界的影子,历史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历史,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成分,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势必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

  之前看过的历史书多是政治史的叙述,但人类活动并非仅限于政治层面,历史也不应被孤立起来,社会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等许多学科也应与历史学结合,更应该和当下相联系。毕竟历史的立脚点是今日,须以今日立场说明历史与解释历史,换言之,今日为枢纽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否则历史悬空的,不切实际的,同一事件的“是”与“非”,衡量也是因时而异的。

  历史不会任由无关事件杂乱组合在一起,每件事都是相互影响的,这在现代尤其如此。让历史在多年后回首,曾经杂糅在一起的事迹有了更为明晰的因果。特别的历史时期造就特别的文化现象,欧洲的近代堪称是漫长的乱世,但仍有一些人、一些故事在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仍能令后人动容不已,其中一些观念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古为今用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本书的作者米夏埃尔•施蒂默尔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保守派历史学家,帮助塑造后来德国的主流历史观。在阅读中,很容易就会被逻辑清晰的文字而折服,几乎可以一窥德意志帝国发展的全貌。这样的历史是鲜活的,是可观可感的,而非拗涩的学术著作。这部巨著,横贯那段的德国近代发展史,在寻找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发现文明科技蓬勃发展蕴涵的力量,反思政治体制出现的弊端,并进行反思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或许就是本书的现实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