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追问》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9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问》经典读后感10篇

  《追问》是一本由丁捷著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问》读后感(一):人性腐败

  人性与腐败

  评《追问》

  人性有多不堪,腐败就有多严重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额手相庆,但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其实腐败的原因基本上一样,不一样的就是掩饰的手段和被发现的时间而已。《追问》里面的腐败和反腐败故事和往常我们见过的没有太多的变化,如果说有新意的话就是每篇文章之后的原因探析,以及对于反腐败工作的不断追问,这种追问能带给我们对于腐败更多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于腐败成因的分析判断。面对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我们的追问更多应该从人性上的角度去探寻: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把每个人事业生活比喻为人生的长跑的话,那么我们会看到在跑道上有的人坚持不懈地奔跑,有的人慢慢悠悠地行走,还有些人跑到半道就被驱逐出场,有的人稍有不适选择偷奸耍滑……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树立自己的追求,每个人也都向往幸福安逸的生活,不同的是有的人会把理想目标当做一辈子的目标,而有些人则会在追求的过程放纵自己,在利益和美色等糖衣炮弹的进攻之下举手投降,有的人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不等糖衣炮弹进攻就把自己独立出来,用特权供养自己形成和群众的隔离。

  对于腐败现象我们现在可谓是屡见不鲜了,但是面对这些现象,除了了解其人性上的原因之外,还应该从制度上明确,真正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在明确了制度之后为什么还依然有人不收手、不收敛?是因为他们面临反腐败重锤的惩罚,甚至还有一丝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态;在持续反腐败高压状态下为什么还能有腐败现象的发生,说明还有人没有从中汲取教训,甚至公然以自己的私利为中心,以人民为敌,所以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追问》书中的故事大多是近几年发生的,也就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故事,这个“追问”也在提示着我们要一直带着这个“追问”追下去,这样才能更好地遏制腐败和反对腐败。

  人性上的自私贪婪预示着腐败无法根除,这种不堪的本性会自动形成追求法律制度的漏洞,追寻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防止这种现象最好的手段就是有效监督,让这种本性在追寻利益的时候有顾忌、不敢肆无忌惮甚至公然占有。为什么腐败后果足以令人陷入万劫不复境地,为什么腐败者在作案时依然惘然不顾?因为人性的善良会被自私和贪婪所覆盖,这个时候的苦口良药显得非常无力。只有警钟长鸣、常鸣,才能震慑住那些自私和贪婪。

  人性有多不堪,反腐败就应该有多重视

  2017-7-26

  《追问》读后感(二):“怎么独裁,你要会弄”——国企巨贪自述贪腐破法轨迹(澎湃新闻)

  内容实在精彩,不亚于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建议党员同志人手一本,好好学习

  “怎么独裁,你要会弄”——国企巨贪自述贪腐破法轨迹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

  由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丁捷所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追问》一书,通过一群落马官员口述纪实,描摹了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揭示了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追问》介绍说,该书作者丁捷在广州市的监狱中见到了“被媒体称为‘江湖大佬’‘国企巨贪’”的访谈对象,“他矮,壮,黝黑结实。虽说年近六旬,从犯人头的短发茬里,几乎看不到白发。囚服遮不住他身上流露的南方老男人的精干气质。”

  作为一名老党员,“国企巨贪”在牢狱中向该书作者说,“我会扒开我的皮囊,刨出我的心肺,晒出我的灵魂,揪出我的过去,让你看清楚,让你的读者看清楚,让全国人民看清楚。”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巨贪”转业到地方,并很快被省委组织部相中派到一家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担任党委委员、副总裁职务

  在书中,这位“国企巨贪”自述了其如何从“被赋闲”的副总裁、“光杆司令”,一步步盘弄人事并攀爬至权力的巅峰,担任了集团“一把手”,如何盘弄人事、独揽大权,组建了自己的“私家军”,过着糜烂生活的过程。

  书摘

  能人上位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转业到地方任职后,很快被省委组织部相中,派到这家省属的大型企业集团工作。刚去的时候,职务是党委委员、副总裁。送我去上任的省企业工委书记——那时候还没有成立省国资委,省委组织部的企业工委代管省属企业的干部人事工作——对企业集团的董事长说,给你们送个能人来,你们好好发挥他的才干,一定能助力企业大发展

  这家企业业务构成上名堂较多,有矿业电子信息酒店旅游、安装工程等多个板块;干部人事上就更复杂了,各路“军阀”整合在一起,外表是一个整体,内里是一盘散沙,大家一起工作,面合心不合,各把持着自己的一块领地,不让彼此插足。

  我到任了之后,别人越是介绍我是“能人”,我越是无法渗透进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被赋闲在那里,只能袖手旁观干着急。集团“一把手”很无奈,当然,我认为他也夹带着一点私心……他说,你要谅解啊,我的确也没有办法的,班子里这些人,还有那些个中层干部,他们就那点可怜境界,没有大局观,只想圈地、守故,要在这里做事,看来,你非得解放思想,开辟出新的业务板块才行啊,我们这里,欢迎英雄加盟,但英雄要用武之地,还得自己打拼呀。

  我懂他的意思,就是他不会给我任何一个副总裁该有的权力,除非我能拓展出一块新权力空间创业是很艰难的,一个人好容易爬到这个位置,却发现自己是一个光杆司令。

  但我硬着头皮干起来了,干下去了,并且干出来了。我用了二三四年的时间,开拓出地产开发贸易、化工、职业服装制造等业务,有两块还做得相当大。

  应该说,那几年虽然辛苦,但没有白干,组织上也没有让创业的人失望。不久,“一把手”到年纪了,退休,我顺利接班,成为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有了更高平台,自己能说了算,我在产业经营上更是得心应手。接手时企业每年只有几千万元盈利,这些盈利,有一半还是我创立的新业务获得的,到我接任“一把手”第三年,每年盈利就突破10个亿,而且呈现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势头。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后期,企业被评为省十大创新发展企业,十大效益优良企业。我也被评为全省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组委会给我的推荐理由中写道:“重视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狠抓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他领导的企业,连续多年在全省直属企业集团中利润增长,名列前茅。”

  盘弄人事

  相当长一段时间,虽然如愿成为这个几千人集团的“一把手”,算是功成名就,但我心里并没有那么痛快,因为我为此付出得太多太多,不光是才干、精力的付出,还有内心尊严付出太多,被同僚挤压的时间太长,被前任冷落排挤得太厉害,我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平衡。记得那些年,我做任何事,都会有人反对。“一把手”不是帮助协调,朝着有利于协调成事的方向努力,而总是顺着反对者的意思,表现出一副很为难样子,然后推翻掉我的意见。很多反对动作,其实就是“一把手”本人在背后指使操作的。

  我在集团中势单力薄,多数苦心策划出来的项目,都被直接否定,有的甚至在策划过程中,就被他们粗暴中止,从而一路心血,不计成本地夭折了。我的内心蓄积了太多的怨气,我需要释放

  这种心态在日常中表现为,我太急于要“一把手”的感觉。总算成为真正的“一把手”了,却又发现有些事情,来得没那么容易,决策的通过,没那么便捷,做事没预想中的快。于是,一段时间,当上“一把手”后,脾气反而更急躁了,甚至经常暴躁不安

  其实,我躁得慌的原因,就是我感觉后来者不能居上。我的权威开始远不如我眼中的前任。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尊严,比当副职的时候,还要脆弱地位比那个时候,还要动摇。前任退了,但他的势力还在,班子成员中的一些人,大部分核心部门负责人和大型子公司老总,都是前任或者某个老资格副总的人,他们表面顺从我这个“新主子”,内心并不服气。所以经常在执行我的命令阳奉阴违,拖拉敷衍。

  更让我不爽的是,省委组织部任命了一位老资格副总担任总经理,在集团形成了“两驾马车”,互相牵制。但我没有正确对待这种分权牵制,而是觉得组织存心制造障碍,让我不能完全施展手脚。为此,我甚至在组织部和国资委领导面前发过牢骚。尤其是遇到重大决策的讨论,班子的意见很难统一,我的权威总是受到挑战,这让我倍感羞耻

  在头两年,我几乎放下了所有的业务,专门盘弄人事。

  我首要解决的是权力问题,是要达到我理想中的“一把手”的权威目标,我把它称为“五个一工程”,即高声低声“一个声”、大事小情“一把抓”、决策拍板“一言堂”、财政花钱“一支笔”、选人用人一句话”。

  第一步,我采取了先发制人,找几个软柿子,狠狠捏一把。有一次,综合行政经理,在总经理会上向我汇报交办的事情,没有准备书面材料,正好汇报的内容也不符合我的意图,我就故意很夸张地拍桌子,狠狠批评作风漂浮,信口开河,甚至谩骂他是个混饭吃的,应该趁早收拾东西滚回家养老……我之所以这样粗鲁,也是顶先设计过的,因为他们在班子中是老实的,资历浅的,年轻的,我就拿他们几个开刀,杀他们几个下马威,以此把我的威风抖出来,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警告班子其他成员,和公司里那些倚老卖老家伙

  我一向信奉“宁可得罪君子,而不得罪小人”,在工作的几十年,特别是有了一官半职之后,这个教条屡试不爽。我这一手,就是通过重击那些素质较高的同僚,来让我的小人对手“窥见”我的凶猛。一般说来,这些看起来素质高的人,多半读书多,有些书生气,内心很脆弱,面皮子很薄,跟人争斗的时候,心慈手软得过且过,所以你得罪他,对你自己不会产生太严重后果,只是他自己心里非常受伤而已。反过来,你要是跟小人干,就不能轻易出拳,除非能确定一拳致命,让小人永远爬不起来。你跟他过手要注意,小人皮厚心黑,轻则会当场弄得你下不来台,狠的给你记一笔,不知什么时候暗中反咬你一口,让你死得很难看

  在后来的几年,我继续运用此招,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怎么独裁,你要会弄,不能权还未揽到手,已经弄得满城风雨。所以你得注意,对上对下,搞好舆论,炮制说法。为了堵住那些说我独揽大权人的臭嘴,我在上任“一把手”的头两年里,颁布了各种各样规章制度。人事管理、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甚至党群纪检工作,都重新出台了详尽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有的还是我亲自起草制定或修订的。我把这些制度,广泛散布。对上反复报送,对内大张旗鼓宣教、张贴、印制成册、广泛发放。

  我本人也把这些制度搞得烂熟,但并不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执行,而是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他人的“漏洞”。比如,讨论重大事项决策的时候,我会突然袭击,质问某一位妄图反对我意见的同僚,你知道某某规定里的第某某条怎么说的吧,回忆下,对照一下,看看是我的意见对还是你的意见对?对方一般立马被问住,支支吾吾,便把他的废话咽回去啦。

  我有一套“远交近攻”的处世哲学。与顶头上司和同僚的关系一向不佳。我不会把心思用在直接领导身上,有人问我,在单位这么横,对同僚那么狠,对省里的相关单位那么冷,就不怕得罪人吗。我有我的方法,我集中精力,在省领导中找一个赏识我的大领导,利用上级大领导打压直接上司,威震同僚和下属。这样、点准了一个穴道,便可制约全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私家军”

  都这样了,我对自己的状态并未满意。许多事情做起来不方便啊,要人费周折,大动脑筋,甚至大动干戈……还是因为人的问题。有些人本来就不是我的人,有些人不够贴心、有些人鼠头鼠脑,遇事不敢担当,有些人过于呆瓜,不会为领导着想,不会顺势变通。以人为本,无人无本,人多本大,本大本事大,我把这个琢磨透了之后,就开始从干部人事问题入手,我要打造一个完全属于我的“江湖”。

  任董事长后,我故意把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进行“扁平化”处理。方法之一,就是打造一种江湖气氛,比如称呼这种小事,就做了精心的设计:不是按正常上下级的工作关系,称同志,或者喊职务,而是彼此之间称兄道弟,这样既可以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哥们儿集团,又可以给外人造成一个印象,我平易近人,且视同僚为兄弟姊妹。特别是当一个我讨厌的班子成员与一个普通的职工,比如一个内勤工,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我对他们都“一视同仁”,兄弟长兄弟短地呼喊,这就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效果,就是做领导的你不要得意,在我眼中你跟一个勤杂工没有什么区别;勤杂工呢,大为受用,觉得自己在大领导眼中跟其他领导一样待遇,都是兄弟;旁观者一看,更是佩服,觉得我这个人没有领导架子,没有等级观念,位高的不怕,位低的不欺。

  方法之二就是,我策划了一个“管理与业务精英百人方阵”,在各部门各下属单位,推举出一些管理和业务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这个团队既体现了集团的人才优势,发挥精英团队作用,同时,我让这些人有权作为职工代表,参与部门、子公司甚至总公司的决策,以体现民主,调动和利用公司中坚力量,实现普遍性的民主。这当然只是大家看得到的显性作用。潜在的作用是,我通过这个团队,参与到各级管理中去“搅浑水”,使下级单位无法抱团做小动作。这些人都是我上任后亲自选择的,集团里有人暗称他们是我的“一百单八将”,我对他们高看一眼,凡事可以直接跨层向我诉求。其实,就是让他们直接向我打“小报告”。百人精英团队健全之后,我不光赢得了民心,架空或者削弱,至少透明了部分不是我上任之后任命的大小领导。

  基层的事情搞定后,我开始布局中层以上重要岗位的人事……

  在这种权力框架下,集团里许多重要事情,逐渐都是由以我为核心的兄弟帮私下拍板决定,之后再拿到所谓的领导班子会上,认认真真地走程序。尤其在涉及人员调入、干部提拔方面,更是由兄弟们自己的“组织部”操纵。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我在集团内逐渐打造出一支强势的“私家军”,后来形成了个人力量“一面倒”,我的人占绝对优势,集团内部失去了制衡,我想不任性都不行了。在我们这里,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家国企的老总,比民营企业老板还要牛。喜欢我的人,说我驾驭能力强;恨我的人,说我把国有单位打造成个人帝国,严重挑衅党的组织原则。

  我是个特讲传统文化的人,每年清明都要回老家祭祖。随着职务的提升和掌控度的加强,每年陪我回老家的人越来越多。我的下属,谁要是被允许随我回乡祭祖,都会感到莫大荣幸,因为这标志着他进入我的“核心圈子”了。后来的几年,每年我回乡,我的祖坟前都是一大群跪拜者。

  权力巅峰时的癫狂

  在我任上的最后三年,我的确攀到了权力的巅峰,个人精神状态,也是无比癫狂的。

  我的办公室几乎占了半边楼层,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之后,我们为了规避检查风险,就把这间超大办公室,分隔成里外三间。我在最里面办公,最外面是接待室,中间是小会议室,说是公用,其实绝对是我的私人空间。而且改造过之后,面积没有缩减,私密性和豪华程度更强了。会议室和接待室吧台咖啡机冰箱一应俱全。

  我的生活,真的过得不太正常,有时很糜烂。我的随从和下属,我们合作单位的老板们,挖空心思取悦我。我喜欢排场,出行至少要两个下属跟着。出差要走贵宾通道。“八项规定”之后,不让走贵宾通道,不让坐头等舱,我的下属很快就找到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以做广告的名义,与机场签订了一个贵宾通道合作合同,这样我就有了走贵宾通道的专属权。到了飞机上,他们马上为我升舱,现金补款,回来用其他发票冲抵。

  坐稳了江山之后,我身边希望通过我的权力寻求利益的人也多起来了。在这些人的吹捧和央求下,我和他们就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我的胆子也放开了,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人家敢送,我就敢收。

  2011年春节期间,在广州花园酒店一次饭局上,经一位老战友介绍,我与广州一家民营房地产老板黄某相识。像我这样的实力和身份,一般的民营企业,在我眼里,是没有什么分量的。当时双方礼貌地交换了名片,我见他拥有人大代表头衔,顿时倍增好感和信任。事后,我了解到黄某经营着一家涉及地产、酒店服务、物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身家超100亿元。在心理上顿时觉得亲近起来。

  2011年下半年,我们公司下属的一家数码科技城项目建设启动,我毫不犹豫将该项目介绍给黄某,在尚未招标的情况下,就与黄某的公司签订了意向合同。

  之所以将数码科技城项目介绍给黄某,一方面是因为项目投资巨大,利丰厚,利益输送空间大;另一方面是项目所在地广州的番禺区域,黄某在那里创业发迹,拥有“强大背景”,办理各种报批手续方便快捷……我知道,黄某这种有实力的人,能把私企做这么大,“不懂事”是不可能的。所以,事先,我什么也没有暗示过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利益企图。

  黄某当然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拿到项目后,一次专门请我一个人吃了一顿饭。饭桌上,他说,“我这个人,懒惰,大大咧咧的,处朋友不够细心,逢年过节,想不起来关照朋友,送什么礼金、礼品,哎呀这样太罗嗦、太麻烦,人家不喜欢的东西,对人家没有用的东西,费钱费精力还给人家增加心理负担,何必!

  但这么多年,一旦成了我朋友的,就一直是朋友,而且会很铁,再大的官,都视我为兄弟。说实话,亲兄弟可能比我细心,但不一定有我铁。知恩不报非君子,您是我哥,又是恩人,我不能光顺着自己赚钱自己花——再说,愚弟我的钱,这一辈子也花不完了啊。所以,我干脆一次性给哥哥您1500万元,分三次给,您自己安排着过年过节,买点小东西啊。求大哥原谅愚弟做事懒惰,只求方便,不动脑筋,原谅我好吗,哥?”

  我当时一听,觉得够意思,就笑着说,兄弟情分,互相帮助,应该的,您见外。但我并未拒绝,当场约定在东莞交易……当年国庆节,我和黄某在东莞大富豪饭店见面,他送给我首笔500万元现金……

  解剖自己

  我既是一名国企老总,又是一名厅级干部,亦官亦商,同级纪委不敢、不能监督,上级纪委又鞭长莫及。我在担任“一把手”期间,在业务工作上大权独揽,水泼不进,针插不进,企业党委内设的纪委监督机构成为摆设,甚至沦为我整人的工具。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省委派来一名纪委书记,这人想在我的地盘上有所作为,一度干预我的一些做法,我就指使亲信,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他的秘密攻讦。比如,我们捏造了一些他的绯闻,说他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生活作风有问题。我的一位亲信有贪污受贿嫌疑,纪委书记想问查追究,我就故意在这段时间,指使人事部负责人考察提拔这位亲信。果然,纪委书记中计,指出提拔此人不妥,并在党委会上建议,一定要等问题弄清楚之后再提拔不迟。然后,考察中止。“个中原因”很快传到那位亲信耳朵里,他就拼命地写人民来信,到上级部门去告纪委书记。在年终干部考评的时候,我授意人事部,故意安排了以此人为代表的痛恨纪委书记的一帮亲信,接受考察组谈话,众口一词地列举纪委书记的种种不是,让纪委书记年终考核,差点没有过关。几招下来,这位纪委书记整天忙着洗刷自己,狼狈不堪,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去问责我的下属们。我知道他来我们单位时间短,没有什么乌乱七八糟的鸟事,要扳倒他不可能。但我可以通过搅浑水,让他乖点,不要妄想在我的江山里,挑战我的权威,为难我的小兄弟们。同时,我也要告诉他,不要以为你清高清白,在这里,谁干净谁脏、是我说了算。如此一番动作下来,这位纪委书记很快蔫了,忙洗刷自己还来不及呢。我这样做,还有一个变相的晓谕,是给上级纪委部门的:你纪委不是整天査干部吗,你们纪委书记不是打铁要自身硬吗,我就告诉你,快去帮你们的基层纪检干部澄清澄清吧。哈,他们就整天忙着“洗刷刷”去了,头也没昂得那么高了。

  我在一个单位当领导,从1999年到退休,十四五年,久居要职,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小群体。国企领导跟党政机关负责人不一样,缺乏轮岗机会。一旦屁股坐在哪个单位,大多数一直到退休,都不会再挪窝。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在同一个单位担任副职几年后,又担任主要领导职务长达十余年。

  这十几年,我不是没有发现单位存在很多隐秘黑洞,但一是因为自己身子不正,不敢较真;二是因为这些黑洞的制造者,大多数是自己培养的人,暴露了他们,对我自己也构成了危险系数,所以,我就拼命捂住盖子,自欺欺人地往前混,总觉得混到退休,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在此期间,组织上也警觉过,曾找我谈话,希望将我交流到省属另一个国企任董事长,或者到省政府办公厅任副秘书长,协助副省长协调国资管理工作。按理讲,这两个位置都是不错的,但我还是有些政治头脑的,觉得除非提拔成副省岗位,仍然能控制这个单位的局面,否则不能离开原来的位置,离开了就会失控于这个单位。

  所以,我当时就淡定地以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重要战略部署尚未完成为由,拒绝组织的这份“好意”。我越是理直气壮,才越是能表明自己大公无私,在这个单位干干净净,底气很足。组织上见状,真的相信我了,让我留在原岗。跟我谈话的一位副部长,还到处替我讲话,说我为了企业发展中间过程不断气,宁可放弃重用机会,放弃个人的又一次人生提升机遇,很了不起。

  唉,很多的好事,在我身上最后都演化成了恶果。如果当年我接受了组织的轮岗安排,也许不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多年来,我在贪腐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我把这个单位,管得好好的,正常发展着,每年上缴那么多利税,劳苦功高,组织上不会轻易来找我。甚至在闻到组织调査风声后,我也没有想过坦白自着,存在躲一躲就过去了的侥幸心理。

  我现在能做的一点贡献,就是通过解剖自己,说一些实话。

  我有几点关于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体会,我觉得这是个难点问题,需要有人来思考和解答。国有企业,显然是腐败的地雷密集地,风险太多了。让个人管公家的人、财、物,而且还一把抓,一个人一支笔,这事儿想想都可怕,毛骨悚然啊。一个人,一旦坐在了钱山上,得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坐怀不乱啊。我觉得,光靠党性、靠觉悟、靠个人道德素质,真的不靠谱。请把国企反腐倡廉建设永远赶在大路上,马不停蹄。一方面要加强党风和法制教育,大力推进廉洁国企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对省属国企的监管巡察工作,对国企的巡视应该成为日常,不能三年五年才来一次,最好年年来。国有企业领导分工,里面猫腻特别多,上级组织部门应该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规范规定,比如,同一个领导,不能同时分管管钱的部门和用钱的部门,不能同时分管用钱的部门和查钱的部门,具体说,就是投资、财务、采购、审计等,必须由不同的领导分管,才能互相牵制。一个单位,如果像我以前那样,让自己的人包管了所有这些部门,不是徇私,又能是什么呢!

  另外,重中之重,对国企高管特别是“一把手”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不能等纪委来了,一个单位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损失了人,更损失了单位的事业。要建立国有企业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定期轮岗机制,避免出现腐败问题的“长期经营”现象。唯其如此,才能还国有企业一个风清气正的经营和从业环境,也才能有效遏制“能人腐败”,及时挽救像我这样的“腐败能人”。

  (以上内容摘自中央党校出版社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一书,内容有删节

  《追问》读后感(三):如果祁同伟情有可原,那这本书中每个人都值得同情了

  在《人民的名义》热播之际,我偶然读到了《追问》。两本书都是反腐主题的文学作品,只是《人民的名义》是小说,而《追问》是纪实文学。

  一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了当市委一把手,筹措经费买官,让妻子提前退休到昆明开茶社,一壶茶卖到上千元,干部和老板络绎不绝;在茶社基础上筹建私人会所,投资钓饵一出手,轻松筹到1000余万投资款。

  一位国企党委书记,办公室几乎占了半层楼,每天上班路上,秘书接到司机指令,掐着时间通知餐厅把早饭送上来。领导喜欢吃北方红肠,餐厅负责人专程在东北联系一家高级私人作坊,定制供应精品红肠。午餐也是餐厅送到办公室,配有海虾仁、鲍鱼仔、海参等“家常菜”。

  一位金融界正部级高官向女明星情人表白,在酒店顶层定了超过600平米的总统套房,伴着现场弦乐四重奏表演,9个服务生奉献顶级意大利餐和超过10万一瓶的葡萄酒,饭后是12名白衣少女组成的圣女合唱团献唱,一个美容师和三个水疗师奉献的私人水疗和美容。

  ……

  这是一位基层纪委书记兼作家,在甄选了633个中纪委和省纪委案例、28个地厅级及以上干部违法违纪案例、与13人进行面对面长谈、获得数十万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选定8个典型案例,形成的一本自述体纪实文学。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以访谈对象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他们讲述的内容中,包括大量的让我们瞠目结舌的违法违纪事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平行世界。

  而我之所以如此欣赏这本书,还不仅仅是因为这可供谈资的生动事实,而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们认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如何开始的,自己早期是怎样奋斗的,自己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化,自己从何时因何故走向另外一条道路……

  这样,我们看到的就不简单是一个个的案例,而是一次次人生。就好像在《人民的名义》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展现了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李达康曾经在金山县副县长任上差点仕途终结,高小琴曾经是普普通通的渔家女孩,高育良曾经是儒雅刚正的法学教授,祁同伟曾经是身中三枪的缉毒英雄……

  在《人民的名义》中,随着剧情的进展,我越来越多在一些文章中看到关于同情祁同伟的论调,他出身贫寒,与命运搏斗,却终究败倒在权力之下,向一个大自己十岁的女人一跪,从此丧失了男人的尊严。他和高小琴,一对惺惺相惜的苦命鸳鸯,被高层势力裹挟着走向悬崖边的深渊。我在读这些文章时,也曾经一度唏嘘感慨。

  然而,在读了《追问》的一个个案例后,我才发现,每个主人公都像祁同伟一样有一大套说辞,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经历讲出了一把荡气回肠的辛酸泪。一套套荒诞的人生逻辑,当由本人来讲述时,却纠结混乱成一团迷雾,激愤着你的常情,颠覆着你的常识,涂改着你的常理。

  一位业绩斐然的交通副厅长,讲述着自己从处长到副厅长期间的辛苦付出和取得的业绩,“我是先有蜚声的业绩,然后才被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等部委办的一些综合运输研究院所,上海、西安等地的交通大学,纷纷聘我任兼职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我主要负责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的规划和利用外资工作。多少年过去了,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工作场景还历历在目”,“我一次次跑北京,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工作和对接项目,经我手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全部总量突破了1000亿元”……而在厅长退休后,他没有如预料的那样接替厅长位置,从此工作热情一落千丈。他从此专注于打高尔夫球,跟四海的商人交朋友,出事时检察院从办公司搜到13张会员卡,全国各地的都有,卡里的会费加起来200多万。“我的桌子上常年积压着一大堆文件,我能不看就不看,能不表态就不表态,能不批示,绝不划拉一个字。……我出事后,办案人员发现我桌上仍有四十几份文件未签批,有的甚至是下属单位两年前作为急件送来的。甚至对分管处室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建议的文件,也被我压着不批。我的心态是,既然我都没有得到提拔,我的下属有什么资格邀功领赏当先进?没那好事。所以,我分管的下属单位,后来再也没有出过先进,没有提拔过干部。”

  一位学术界领军人物,33岁任硕士导师,36岁任博导,先后当上全校最年轻的学院院长、全省最年轻的高校副校长,相当于副厅级干部。他因工作回老家,县里的教育局长约了书记、县长、副县长请他吃饭,当天的饭局正好跟省委组织部一位副处长和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撞一起了,副县长吃到一半就到另一个房间去敬省市领导,他们干等了一个多小时,副县长才回来,而县长和书记则自始至终没出现,都前呼后拥围着省市领导。“我怎么也没想到,我在省城混成一个名流,一个名牌大学的副校长,一个体制内的副厅级干部,竟然抵不上组织部门的副处级干部。”于是,怀着补偿心理,他在当上校长、党委书记以后的几年里,开足马力谋取私利,在基建项目、人事任用、考生招录方面大肆征收权力的租子,“我不是权力部门和地方领导,我的价值建立在什么之上?难道是写一大堆论文,忙几十年教学和管理,换一头粉笔灰和一张退休证?”

  回看他们的人生道路,如果当初能不为仕途挫折而沮丧,如果当初能安守清贫淡泊,他们何尝没有机会迎来其他回报呢?

  在《人民的名义》中,有人同情祁同伟作为优秀的学生被分到毫无出路的山沟沟里——是的,确实值得同情,但这就可以成为他抛弃男人尊严、抱岳父大腿的理由吗?他的心里会像本本分分当了二十五年正处级干部的易学习一样坦然吗?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每个人都并未真正意识到内心的问题症结。他们总是在躲避着自我思想中隐秘的黑暗面,追问不到内心的真实。

  而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每个普通人随着主人公那生动的讲述,上溯他们的人生路程时,竟不知不觉地跟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直到走到堕落的节点,才蓦然惊醒,为自己的阅读体验吓出一身冷汗——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如此脆弱!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可能因一念之间的偶然而彻底翻覆!

  在书中,还有两个与女人有关的案例。故事的主人公仍然像其他主人公一样,沉浸在自我幻想里,坚持自己是真爱,打死也不承认自己好色、不忠、玩弄女人。

  一位副市长,跟一位叫小乔的大学生偶然认识了。他说,“我们有感觉,我们从见面开始就有感觉,找到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小乔的父母在老家县城因拆迁纠纷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打伤,他以为人民的做主名义摆平了事情,声称帮小乔请了很贵的律师搞定的。小乔感恩回报,在跟他交往中,从不向他伸手要钱,开玩笑说这是卖身抵债,我是还卖身债的喜儿,你就是黄世仁。喜儿、黄世仁竟成了他们之间的爱称。在副市长的描述中,小乔纯真无邪,生活节俭,支持他工作,不给他添麻烦,父母反复催婚,小乔自己哭归哭,却从不抱怨他,过年时还帮他把给老婆和女儿的礼物打点好,嘱咐他利用节假日好好休息、享受家庭、陪伴亲人。小乔为他打了两次胎,第三次怀孕他出于对小乔的感动和对儿子的渴望,瞒天过海安排小乔生下了孩子。那么我们看他是怎么描述他和小乔的“爱”的吧:“喜儿让我如获至宝,情感上产生巨大的满足感。我为她也是拼了。她大学毕业,我亲自为她找工作,一口气为她落实了四份工作,供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后来她选择的不是自己专业对口的外贸,而是到市商业银行上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工资高才不需要要黄世仁的钱啊,喜儿可不能拖累黄世仁,喜儿希望年轻有为的黄世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不是一生背负儿女情长,更不能因为我丧失志气,甚至犯错误。她说这番话的时候,我感动得哭了。那一刻,我想我为她死,都义无反顾。”为这样一个一边说着不让你犯错误一边帮你犯错误,一边说着不拖累你一边干着你给找的高薪工作的小三,他居然感动得哭,想为她死!他不谈小乔的年轻美丽,却大谈小乔的贤惠明事理,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啊!那么自己的结发妻子呢?陪着他从大山里当兵一路走出来,给他一个温暖的家,怀着孕时安慰抗洪前线工作的他,独自承担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帮老家的公婆修房子安空调,给自己的父母料理后事……这些真正的贤惠,竟统统选择性忽略了!

  一位正部级高官,从小在高学历知识分子家庭里长大,他的母亲在小小的客厅教他跳华尔兹,让父亲作示范时,父亲都要扔下炒菜勺子换上西装才登场。当同龄人在扭秧歌、跳忠字舞、挥着红缨枪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他却从小听母亲用英文念雪莱和泰戈尔的诗、用双语解读莎士比亚戏剧。他爱交响乐,爱歌剧,爱普希金拜伦海明威,在一个时代寂寞而高傲地享受着精神世界。大学毕业后,他因自身的素质和国家的培养,迅速成长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金融人才,并遇到了人生伴侣——那是一个能把蓝色多瑙河改编成三种舞曲、能闻出他的香水是大卫杜夫、能作曲写诗、对投融资行业了如指掌、对食物和奢侈品品牌如数家珍的高干子女。而在46岁时,仕途顺遂、极有可能进国务院的他,却疯狂地爱上了一位女明星安娜,他用极尽浪漫梦幻的语言描绘着安娜的美,他说安娜心灵高贵而精神平和,那风姿、表情、出类拔萃的美丽,仿佛天使在人间。他给安娜奉献了无尽的奢华和浪漫,他说“安娜的善良和温厚,在与我相处的日子里,完全呈现。……她对我的感情,最初也许是被动接受的,但不可否认到后来产生了真正的依恋和爱慕,因为我博学,有情趣,而且懂得呵护女性。我的绅士风度是自幼养成的,融入血液一样发乎自然。……”然而,当他用这样的语言赞美安娜的美好和自己的绅士风度时,却不记得原配妻子曾陪他在国外交流任职期间为他搭配西装领导、跟他讨论约翰·施特劳斯和邓肯、为他调制鸡尾酒那充满情趣的生活了。甚至在妻子收集了他包养女明星的证据、呵斥他是国家花费巨资培养的无赖时,他说“这个女人出身名门,高雅起来如天仙,但一旦发飙,如同草根泼妇,狰狞可怕。”看到这里,我真是说不出的恶心。明明是一个被美色迷了心窍的老男人,却拼命把出轨原因往自己天性浪漫的基因上扯,明明是自己的行为背叛了妻子,却说小三温厚善良、妻子狰狞可怕!

  这跟《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高育良何其相似啊!

  祁同伟受不了人到中年的妻子松垮的皮肉、得了“体制内阳痿”,在遇到高小琴后重新焕发了生机。但他偏偏要强调,是高小琴的出身和志趣,让他觉得他们是一类人。他和高小琴在创办了山水庄园以后,看着属于自己的王国,相拥而泣,为自己艰苦“奋斗”的“成果”而感动!

  高育良呢,也绝口不承认自己是中了赵瑞龙的美人计,口口声声说欣赏高小凤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自学明史。这种掩耳盗铃,不觉得可笑吗?用侯亮平的话说:谈明史,谁比得上吴老师啊!吴老师在故事最后说:“当高育良告诉我他爱上小高是因为《万历十五年》,我就对他死心了,还有比这更奇葩的理由吗?”

  《追问》一书的作者评价说,他们的内心大都是混沌的。

  真的是混沌的吗?我看不是。是他们故意用混沌的外壳包裹清醒而丑恶的内心,不敢扒开来看,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罢了!

  该书封面中有一句话: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因为内心的真实,比失败的命运更加让人尊严尽失啊!

  【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平台:十一姐的涂鸦馆(shiyimm_pku)】

  《追问》读后感(四):能驾驭权力,才能避免腐败

  刚刚读完丁捷的《追问》。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人民的名义》热播,而店里一直订不到《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热播的时候原著常常处于断货状态。这时候同样是反腐作品的《追问》到店呢,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把这本书放在公众号上推送的时候,我还没读过。 后来一边跟着网络看《人民的名义》,一边看《追问》,八个故事,两个小半天,看完了。与《人民的名义》相比,《追问》里的八个故事都更真实,更立体,也不会有一种“为什么正面人物都是高干子弟”的疑问。 故事里的主人公违纪或犯罪都是在走到人生巅峰或者一定高度之后,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候的他们激情澎湃,斗志昂扬,而且个个都是能人,却在身居高位的某一个时刻失去了自己。我跟老公说,实不相瞒,我觉得如果是我在她们的位置上,我应该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犯罪。老公说,因为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和高度,以你现在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不犯错误才不正常。 我想起了中彩票的故事。这阵子因为公司股权变更,最大的股东和经营主体都发生了变化,针对门店也出了许多新的制度,让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纷纷表示干不下去了。于是同事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YY如果中了500万,我要用这些钱来干嘛干嘛。曾经看过一个关于彩票大奖获得者的生活记录,许多人中了大奖之后不久,就走向了家破人亡甚至犯罪的道路。 同样是500万,放到企业家的手里,可能成就的是一个企业,一个钱生钱的励志故事,而在彩票赌徒的手里,却能走向毁灭。 这正说明,当你有能力驾驭金钱的时候,金钱才能成为你的助力,而如果你无法驾驭金钱,金钱就能带你走进坟墓。 权力也是如此。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赋予给你的权力时,权力才能帮助你更好地达成目标;而当你对权力的驾驭能力不足时,权力也会将你带入深渊。权力越大,需要驾驭权力的能力就必须越高,否则私欲膨胀,甚至思想稍微不够,就可能万劫不复。

  《追问》读后感(五):这些人腐败真是正常

  不是书评,只是短评搁不下。

  从整个作品来看,不算纪实文学,说是“落马官员自述心路历程”比较准确。是这些人自己的主观讲述,而非独立记录者的客观呈现。免不了有给自己辩解脱罪的色彩,尤其对深层原因的探讨不足。

  八个人物看下来,能把自己问题剖析清楚的几乎没有,这些人的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只能体现无知,尤其那个自以为风雅的行长和那个土包子恶霸国企老总。单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有丰满的精神世界,更别说道德信仰,出事也是正常。说白了就是这些人根本就人格不健全,没什么操守没什么信念,精神世界更是空虚。所谓能力什么的就是玩弄手段,而且那些手段也只有这些没什么道德信念脸皮比较厚的人能使得出来,如果说不要脸就是有能力的话,那他们很有能力,敬佩。

  话说回来,有健全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没赶上什么好时候没接受什么好教育,功利性强、封建思想重也比较正常。但是有这样成长背景的人实在不适合重权在握,一把手的绝对权力是制度赋予的,说到底这些人是被制度害了,制度无限放大了他们人性中的丑恶。

  这本书很适合给还没进去的领导干部看,他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跟你一样“能干”,跟你一样“风流”,跟你一样被“众星捧月”的人都已经进去了,你还在那穷嘚瑟什么。非常适合用来敲警钟。而且从作者的立场来说,这也确实是一部站在组织的立场,站在他们“自己人”的立场写的一部书,作者对这些人的所谓痛惜,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痛惜。

  和《人民的名义》一样,中国目前所有的反腐作品的尺度都止步于此。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是把盖子揭开,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国家的权力是怎么被使用的制度是怎么运作的,虽然这些作品不能体现什么深度的思考,最起码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材料,如果观者愿意思考的话。

  由于尺度的限制和作者的体制内立场,决定了这本书只能是一个揭秘(靠获取信息的便利条件取胜)的作品,而没有更大的思想价值。有些表述更是虚伪得让人反胃。

  《追问》读后感(六):警示与学习

  最近真是荒废了书评,儿子出生以后加上工作忙。一方面书读的越来越少,一方面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写书评,总之是过得很庸碌。今天趁着想起来赶紧赶赶进度补补课,不然未评论的书越来越多,自己看不过去,不符自己的计划。时间久了当初读的感受慢慢淡了。

  追问这本书是在读澎湃新闻中读了节选,很受吸引就单独买了。读完后感触颇多,一方面是很受警示,一方面很受教育,对于现实有指导性。但说实话作者的文笔和总结谈不上多好,很官腔,很空洞,给五星是给里面的采访对象的,选的都很好,尤其是澎湃节选的那个国企老总的真是在领导力方面受益良多。

  先说警示,我历来认为不管一个体制有多少漏洞,在现代社会大多数能为官为首的人,起码的一点就是有本事,不管后来变好变坏还是本身就是道德败坏,本事都是基础,都是靠本事上来的,能力基础是扎实的,这本书也侧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的观点。他们在仕途的初期都是勤恳的,有能力的,随着职务的升迁,随着个人际遇的变化,开始不满意,感觉不公平,或者高处不胜寒,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人性恶的一面不断释放。在访问中,他们回顾自己的过去,对于自己的评价,大多数是客观的,多带唏嘘与悔恨,唏嘘空有一身本领,悔恨因为一些本能、心里之事毁掉自己的抱负、平台。他们大多是自信的,拍板决策之人,因不能律己,放任恶的释放,导致今天的结局。这给我很深的警示,尤其是在直面这些真实案例的震撼之后,提醒自己一要有本事,而要淡然处世,对于世间冷眼要摆正心态,比如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因为受不了妻子和社会的轻视而走上仕途,其初心就错了;二要自律,尤其当身处无人监督,无人管束的情况下,要保持本心,不要终了一切成空。当然这里面有些人受到的待遇是不公道的,在官场上的待遇,涉及到一个大环境和整体制度的问题,但即使自己妥协了,为了抱负和上进,也不要在心理妥协盲从,还要有一颗清亮的心,不要摄入过身,忘记回头,不要变成同流合污,要记得自己妥协、前进的目的,不是一个女人、几捆现金、也不是有用权利后的得意忘形或痛快报复。另外在任用别人的时候也要慎重,起码要公道,不要寒人之心。

  再说学习,里面人谈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从头至尾,能够让我看到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的历程,他们初期的奋斗、艰辛、苦涩,以及他们如何出人头地的经过。看到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开拓经营,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气度。比如国企老总的那篇访谈,虽然他性格霸道,但能力也确实出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当领导,如何管束下属,如何在困难中闯出一条路,这都是经验,而且是平时少有人教你的经验;再比如行长的那篇访谈,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年轻的努力,先人一步的探索,获取更大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以说,里面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学习,去粗取精,从他们前半生的成功经验中学习成功的经验,从其后半生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为了这些真实,我给五星。

  《追问》读后感(七):腐败八卦案例

  八个落马高官的腐败案例纪实,范围涵盖党政机关和国企,落马均为厅级以上高级干部,其中还有一位正部级。如果将干部的成长经历剥离出来看,无异于极好的励志故事。失足官员腐化之前,往往是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典型,个人素质切合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才能遇到施展的舞台,个人事业逐步走向巅峰。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第四部“最后的华尔兹”,是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雪冰的自白,父母均为大学教授,少年时代接受良好的音乐和经典文学熏陶,培养了浪漫主义的种子,这些素质的沉淀为他后来在国外开展业务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如果将干部的堕落史剥离出来看,个中厚黑手段五花八门,尤其是第八部“曲终人散”,讲的是某省属国企老总的故事,他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树立一把手权威,又是如何放纵自己一步步走向灭亡(无期徒刑),琢磨厚黑术咱不害人可防身,这些坑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与人斗的套路,太阳底下新鲜事不多。如果把这部作品当作对“反腐”这个大问题的一种追问,本作差强人意,作者仅从高官们自身的道德约束做了蜻蜓点水的剖析。总体而言,我给三颗星,定位为反腐案例八卦读物。

  《追问》读后感(八):激情的骄躁的混沌的

  丁捷是资深的纪检干部,他在《南方周末》访谈中把读书和写作归结为最好的寄托,这本书正是这份寄托的归宿。由于纪检干部的特殊身份,作者有机会面对面地访谈了8位因腐败落马的官员。

  本书以8个独立的故事,尝试追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如何从最初激情澎湃的干事创业,滑向骄躁的独断专行,再陷入混沌的不复深渊;如何从怀揣信仰,到私欲膨胀,再到无所顾忌走向疯狂。

  除了描述触目惊心的案例事实以外,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探寻人的内心世界,尝试还原天平是如何一步步失衡的,找到那些击碎心理防线的罪恶砝码。最后借用豆瓣网友的评论——《追问》比《人民的名义》强100个《雍正王朝》吧,推荐大家有空时细读品味。

  《追问》读后感(九):权力,有可怕的魔力

  2017年4月2日。读《追问》,未来生活广场

  这是一部描写腐败人物内心独白的纪实文学。与正在上映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配合着看,正反对照,也了解的会更深一些。

  书里一共描写了八位腐败人物。其中,七男一女,分管业务有开发区、文物艺术品、金融、大学校领导、国企、组织部、交通、副市长等。简单分析,有几位存在个人思想走偏,类似于穷怕了没见过钱、苦怕了想享受一把、功劳太大了唯我独尊、水平太高孤高自傲等。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干将,功劳相当大,水平相当高,然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身陷囹圄,分析他们,可知与他们类似的不在少数,可见腐败之深,触目惊心。

  看这本书于我而言,似乎也存在偷窥的一种心理。看看这些大人物是怎么活着的,是否与传言的相似,是否真是权钱权色交易稀松平常。他们腐败的原因,有一部分归诸于自身,却也有很大部分归诸于一把手的制度,权力太大,监督真空,一般人难以抵挡如此厉害的“权力效应”。这本书满足了偷窥欲,让人不禁生出人生若何,无可奈何之感。作者在与这些人见面座谈,并用第一人称把故事写全了之后,总结了两个字:混沌。认识不到自我,看不到自己内心。

  我到其实更觉得权力这两字太恐怖,权力比混沌更有说服力。没有权力,穷,没尊严,啥也没有,有了权力之后,一切都有,一切似乎顺其自然。可见,权力的魔力何等之大。

  在我这样的年龄、级别,还体会不到权力的魔力,只感受到可怕。比我聪明睿智会说话的人有多少,如果你在一个职位,他们巴结你、利用你、攻击你,可见危险有多大。

  人是脆弱的,尤其是一个个人在一个社会中,尤其是一帮会采用各种手段的圈子里,个人是毫无抵抗能力的。

  人生蛮复杂,认识你自己,把握好自己,需要耐心,需要定力,还需要一个好的外力,比如制度,比如环境。

  《追问》读后感(十):追问迷迭人生 拷求失真世间

  “人只有真正被打倒的时候,才会追问内心的真实” 《追问》确实如他的宣传标题一样:比《人民的名义》更加真实、更加震撼,但这无可厚非的是纪实文学常有的手段。 以至于我边看这本书的时候边在心里默念当成故事来看就好,较真会让人觉得惊悚震惊甚至于压抑窒息。就连作者都会在“亲历:365个故事365里路”写道:“当我太多地追问了他们的灵魂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灵魂成为他们的众追之的”。 对于我这种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人来说,作者对他们灵魂的追问彻底变成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疑问。 原来人的欲望可用爱情一词来掩饰的,反正爱情本身就虚无飘,拿来背锅是最合适不过了。 就拿“危情记”里面的主人公副市长来说,他有三个家庭,并跟多名社会女性发生关系。一开篇就述说自己失败的那段感情,说自己被女版的高加林给伤害了。在诉说自己的罪孽时,他似乎认为自己魅力良好,认为自己与她们的相遇是奋斗过程中美丽的邂逅、认为自己与她们相处是有情有义且有恩、认为只是违背道德非常伦,只能说羞耻而不是可耻。 可以说当他拿自己妻子和情人的外貌战胜那个伤害他的女版高加林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始变得比高加林还要不堪。

  原来完美的爱情绝唱,都要有大情的付出与大义的回报,这两个美好旋律共同构成。 在当今物质主义时代,年轻人不再相信同舟共济的爱情和婚姻,而“曾记否”里的美女书记和她的丈夫用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婚姻,支撑着人生信念,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励志并且让人羡慕。 可到最后,这些励志神话没能完美地保留下来。女书记为爱情犯了一次糊涂,她急切地想要回报丈夫,动用了自己的权利,让丈夫有了高薪的工作,自己却走上违纪的道路。在她一生清廉的人生中留下来灰色尾巴。 我构想出她在病床上对着作者讲述这一切的样子,笑看风云变幻,淡漠人生苦难,此境多在艺术品中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而她的一生的确如此。 原来朋友也要不多不少刚刚好,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多一个朋友多条祸。虽然这样说,却改变不了主观因素决定客观环境的事实。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帮我成不少事,朋友杂,也坏了不少事。”这是作者追问“四海之内”的交通厅副厅长所给的人生经验和总结。 他居功自傲,腐败堕落,整体在狐朋狗友之间窜来窜去,有钱做事,没钱瞎混。最后在作者追问之下,难以掩盖自己的荒唐回答。 其实在“曲终人散”里那个以不正当利益拉班结派谋求巨资的国有董事长也有这样的心理,在他同伙溃败、落得曲终人散的结果后,从不主动追问自身原由,一味地感叹人走茶凉。 原来一切事物都是要分场合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在与人相处上未必是好事,“难得糊涂用在官场教条上只会更加不堪入目。 “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 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 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里面故事不算多,但要一一拷求不大现实,就只节选了几个觉得深刻的几个故事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至于作者,或许是尺度的限制也可能是作者的体制内立场,决定了此本书只能是一个揭秘,这也是此书相对于《人民的名义》的缺陷。 我们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止这些,还有更多令人发指的事情我们未必知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