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设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假设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1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设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假设世界》是一本由[日]竹内薰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一):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当介绍说这本书说的是科学时,我小担忧了一下,科学那么高深的东西,是我这个文科生能了解的吗?但当我看到第一张图,立刻就发现这是张翻过来的世界地图作者故弄玄虚地问我们“这张图是什么?”拜托,我看出来了好吗?立刻就觉得这难道不是地理题?不是要讲科学吗?我可是做好准备了呢!

  地图之后,作者就开始抛出飞机为什么会飞这类的问题,而且说是未解之谜。我当时很惊呆,如果是未解之谜,那么怎么给飞行员讲课?怎么给小朋友解答?但仔细看了书,发现真的好像说不清楚,不仅仅是这道问题,还有更多说不清的问题。作者慢慢地展开了他的论点,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都是从假设开始的,也就是说先有想法,再朝着这个想法和假设努力,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对的。要不然就是错的,至少得有个假设。其实很对啊,想想很多东西的发明,就是由一个脑袋里的小想法来的,而且,当时的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有病,一旦成功,就是英雄,还有可能死后很久才被人认可。这种现象我们屡见不鲜。这就是假设。

  我有时候会想一个问题,是谁给世间万物命名,苹果叫苹果,手机叫手机,麦子叫麦子,蓝色是蓝色……太多了,当这些名称一代代传下来,我们已经不去探究他的历史,他的对错,因为大家都这么叫,可如果以前的人把现在的黑色白色,那么我们现在看见黑色肯定说是白的。因为流传下来就这样啊。可你要是现在把黑衣服说成白衣服,大家一定认为你疯了“黑白颠倒”。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活在一个相对固定模式里了,很难跳出来。你不可能把月亮太阳,把西瓜草莓,把哥哥弟弟,因为从以前传下来,就是这么叫的!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提出质疑呢?就像书中说到的,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地球运行轨道是椭圆的,每次都颠覆了当时人们三观经过努力和证明,才变成现在的学说。还有书中说到冥王星的定位,是由于面子问题没改名,也许过了很多年后,科学家也就不在乎面子了,会把冥王星归为小行星。我们要看到,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些认为一成不变的人,我们叫他们“老古董,死脑筋”,为了社会的发展,还是尽量别当这些人,多提出假设吧。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自己理解是“刻板印象”,以貌取人,道听途说,都是刻板印象,我觉得他是什么人,我觉得这个不好吃,我觉得那个地区的人就是那种生活习惯……你看,多么普遍思维方式。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就是不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自己先入为主,觉得我就是对的,你就是错的,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你说不定就想通了,就理解了,很简单,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也很委屈吧,当别人不支持你观点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说一句“你不懂!”对啊,就是这样,让别人懂你的前提是你先学会懂别人啊亲~

  所以我要说的是,从这本书我们应该学会抛开思维定势,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放下你的刻板印象,因为,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二):《假设的世界》:你眼前的世界,可能并不存在

  文/吴情

  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文科无用论”时隐时现,动辄引起国人一阵讨论热潮。与科学技术的可预测性相比,文科,似乎在这个科学至上的年代,是一种老态、过时的存在,充满了种种不确定因素。殊不知,科学技术虽然可预测性、可重复性强,但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认为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及其在生活中具体运用,尚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换而言之,目前关于科学技术的公理、定理、结论,都不过是假设,尽管是很具信服力。对待这些假设,我们究竟该持有怎样一种态度呢?

  《假设的世界:一切不能想当然》,日本科作家竹内薰著,一本刷新普通人世界观作品。竹内薰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除本书之外,竹内薰还著有《2035年火星地球化计划》、《天才时间》、《让人恐怖得睡不着觉的科学》、《一本书治好你讨厌数学的病》等作。在竹内薰看来,“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有些假设根深蒂固,被目为常识,一般人轻易不敢挑战;有些假设则为人排斥,长期以来被视为异端邪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常识可能会被推翻,异端邪说却可能慢慢成为常识。

  以宇宙观为例,古代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古代西方的“地心说”,曾长久成为古代人的宇宙观模型,直至近代的“日心说”、当代的“宇宙大爆炸”、“超弦理论”等理论出现,人们才逐渐接受宇宙本身并无任何中心这一观点。再说时间,牛顿力学奠定了经典时空观,也符合人类的日常经验,“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被奉为圭臬,可相对论的提出,则让人们见识到了另一种关于时空的假设:时间并不是自在的存在;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便得到不同的时空。

  在《假设的世界》中,竹内薰举了不少例子详细说明了假设由“白”到“黑”或由“黑”而“白”的历时过程,前者以额叶切除术为典型,后者则莫过于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从中可以看出,世间并无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科学领域尤最。任何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想法,都有误入歧途风险。竹内薰强调,在某种意义上,“科学不过是最新假设的集合体罢了”。毕竟,“科学也是文化的一种,所以它永远都不可能转化为真理。”当然,竹内薰的意图并非贬低科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科学,并非科学至上主义者认为的那般已知完满,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

  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那么,眼前的世界,很可能并不真实,而是由一系列虚假的现象构成,也即,它并不存在。这一判断对许多人来说无法理解,进一步说,还有颠覆普通人世界观的趋势。不过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来说,这一观点并非那般难以理解。他认为,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完美理念世界的影子,是虚假的。对普通人来说,适当接受某些假设,才能生活,当然,特定的时候,也需质疑现实,追问其具体假设,这有助于避免滔滔不绝的无益争论。

  阅读《假设的世界》,你会发现,科学与日常生活、科学与为人处世,其实并非毫不相干。科学领域远不是一言堂,而是充满了各种争论;无论是前沿理论,还是经典理论,都曾被人质疑,饱受热议。因此,最好怀着一种开放态度,既学会倾听那些与自己相似的言谈论说,又主动倾听那些与己大相径庭的观点陈述,也即,持一种相对的视角,不事先占据某一中心,因为,世间并不总是你对我错、你错我对,很有可能还存在你我都对或者你我都错的情形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三):亦假亦真

  鹅可以飞到九千米的高空吗?竹节虫的性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香蕉蛞蝓真的是雌雄同体吗?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的,脑袋里面的第一反应就是,鹅难道不是用来吃的吗?为什么要研究它飞的高不高?竹节虫这么小,性生活不就两根竹子连在一起,有什么好新奇的?香蕉蛞蝓的生殖器在哪儿!?连生殖器都看不见,不是雌雄同体,那还能是什么?若是每个科学家都以我这样的思维去看待万物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估计还仍旧处于混沌状态。鹅其实一种候鸟,它们栖息于湖边和沼泽地,为了寻找食物而向南方迁徙,每年定期以9144米的高度飞越珠穆朗玛峰,常人所看到的鹅都养家了,吃饱喝足了,它们哪还愿意过栉风沐雨的生活,生活限定了我们的想象,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不免觉得不可思议。竹节虫的性交可以长达十星期不间断,可谓是动物界的“强者”,往往微小的食物,最容易爆发不可思议的力量。蛞蝓是雌雄同体,它的生殖器不仅伟岸,而且结构复杂,因而在交配的过程中,经常拔不出来,因此交配快结束的时候,雌性会把雄性的生殖器咬断,雄性的生殖器没了,自然就变成了伪娘,时间久了便真成了姑娘,我们很少去观察蛞蝓的生活,黏糊恶心,使它们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我们的思维已经有了一个局限性,所以很难想象它是否为雌雄同体的物种

  《假设的世界》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的科普作家竹内薰所撰写的,他的另一个身份说出来则更让人惊讶,他还是一位驰名日本的悬疑作家。

  当我翻开书本第一章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了,“飞机为什么会飞?”我第一次眼看到这个问题,脑袋里想到的便是“飞行的原理和飞机的制造,不应该属于因果关系吗?若是不能发现飞行的原理,怎么可能制造出飞机呢?”当我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两者还真没有什么联系,这本书犹如一个坚硬的榔头一般将我二十多年来学习所得知识体系以及思维方式锤的支离破碎,我不得不重新完善曾经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四):斑鸠占了喜鹊的巢?

  “鸠占鹊巢”的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过,如果通俗解释,那就是一只小鸟占了另一只小鸟的窝,可是这两只小鸟具体是什么鸟,恐怕并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望文联想,“鹊”指喜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也较为符合目前的认知。那么“鸠”呢?斑鸠吧……可能很多人会说,毕竟常听到的鸟中带“鸠”字的,只有斑鸠嘛!但实际并非如此,最近看了公号“物种日历”的介绍,才知道占了喜鹊巢的,并非勤勤恳恳筑巢的斑鸠(虽然它的筑巢技术实在让人无言以对),而是红隼。带着好奇的心去查百科,发现一向被人诟病不严谨的百科也指出了“鸠占鹊巢”的故事里,“鸠”指的不是斑鸠,而是红脚隼。等等,红隼和红脚隼是一种吗?顺着这条线往下查,发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这两种鸟不论是拉丁学名还是英文名称都不一样,红隼的拉丁学名是Falco tinnunculus,英文名称是Common Kestrel,别称茶隼、红鹰、黄鹰、雀鹰等,而红脚隼的拉丁学名是Falco amurensis,英文名称为Red-footed Falcon,别名青鹰、青燕子、黑花鹞、红腿鹞子等。看到这,我一头雾水……心里直想翻白眼,百科啊,你好容易严谨一回,倒是严谨到底啊,这差别这么大,让外行人怎么办?

  再说回鸠占鹊巢的故事,不论是“物种日历”,还是网上千篇一律,看起来无非是我抄你、你抄他的介绍中,很少有提到为什么明明是隼占了喜鹊的巢,却说“鸠”?直到找到搜狐上的一篇《鸟界的“狸猫换太子”》(http://www.sohu.com/a/111251154_220012),这个事情才有了一点眉目,据文章说:

  很多人都以为其中的“鸠”指斑鸠,可真是错怪了一直勤勤恳恳搭窝过日子的斑鸠。原来,古人没有对鸟类进行科学系统分类,他们所说的“鸠”,只是泛指一类外形相似的猛禽(例如来鸠指鹰,祝鸠指红脚隼),和斑鸠并无直接关系。

  先不论这里说的也是红脚隼,至少说明了“鸠占鹊巢”的命名问题。絮絮叨叨这么一大堆,除了想显摆一下我新学到的知识外,最主要的是想让大家看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些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深究一下,都大有说道的地方,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多了。

  你觉得只有特意挖掘,才能看到这么多的想当然吗?才不是!仔细想想,哪怕被动接受信息,你难道就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疑惑

  减肥的时候,是轻断食好,还是一定要按时吃三餐好?

  都说猪油没有植物健康,然后知乎上就有人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猪油真的比植物油更加不健康吗?”还有这样的新闻“植物油做饭致癌 专家表示黄油和猪油非常好”……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五):惊人科学故事 —评《假设的世界》

  最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日本作家竹内薰的著作《假设的世界》。这是一本科普作品,当然是谈科学。说到科学,也许会让人认为总是比较深奥的东西吧,即使科普读物也没什么趣味性吧!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本《假设的世界》,但见封面上有广袤夜空深邃银河,古旧的时计,科学味儿浓浓。

  我漫不经心地打开扉页,却劈面看到一个日本式的提问:“恕我冒昧,您的头脑灵活吗?请看下一页的问题—”。咦?这里有什么问题?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翻到下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图。右上角又是一个问题:“这张图是什么?”猛然一看,确实莫明其妙,只是有些看上去不对劲的线条,似乎是、又不是……,可是一秒钟之后我顿悟,把书顺时针转了180°,呈现在面前的分明是一张世界地图!嘿!有点意思……。于是我略带急切地再往后翻一页,书中说这确实是世界地图,但是为什么第一眼看上去觉得不对劲呢?那么谁说地图一定要“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呢?对!有道理。啊,这本书正文还没开始,这才算是开场白。何况作者这里向读者提了一个“吊胃口”的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什么?这不是早有定论吗?于是欲罢不能,且看看他要说些什么。不由自主就把《假设的世界》捧在手仔细看起来。一看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首先这本书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这些启蒙读物,与其说适合青少年读,莫如说更适合成年人读。

  作者在书中“大胆” 地撼动已有的科学概念。例如在序章中“惊世骇俗”地提出“目前还没人能解释清楚飞机为什么会飞”。文章从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造飞机上天,到当今美国科学家发表高论宣称“以往的‘飞机的飞行原理’都是一派胡言。”还讲得不由你不信。那“以往的飞机的飞行原理”是什么呢?那是1738年公布的伯努利定理。该理论有了两百大几十年,居然一朝被推翻,岂不哀哉!但是没办法。在竹内薰笔下就是这么回事。这本书第一章中就提出一个“奇谈怪论”,认为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然后举出16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研究宇宙的故事,表明常识的顽固性。这本书中包含大量的科学题材,什么牛顿、哥白尼、培根、爱因斯坦……,什么数据、归纳、粒子、E=mc²……,科学名词随处可见。看起来一定味同嚼蜡吧!没有。因为作者不论是对“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还是对“负离子有益健康”,都讲得很有故事性,所以读者总觉得十分有趣。

  另外还值得点赞的是,作者在这本书里居然还注意到和读者的“互动”,在每一章的结尾设立一个“健脑假设”:请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下面的假设。然后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问读者有没有办法否定这个假设。(当然也注明答案在第几页)。这样的互动方式好像并不多见。想来读谈科学的书要带一点学者样,显一点“思考状”来。这一点作者已经预先考虑到了。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六):科学到底科不科学?

  科学到底科不科学?

  ————————《假设的世界》

  作为一个文科生,面对这样一本理科生的书籍,真是望而却步,翻看几页后,突然发现这里设计的几乎是哲学思想,这简直是惊喜的发现。中学的时候看《苏菲的世界》,之后看《纸牌的秘密》, 被哲学营造的神奇世界所吸引。多少个星空灿烂的夜晚,我坐在窗前,对着天空最亮的星出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死亡的感觉是什么?恐惧真的是最可怕的体验吗?……

  长大成人后,属于自己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和自己对话的时间几乎是没有的,每天游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为了心中所谓的“成功”而拥挤着,奔跑着,挥汗如雨,泼洒青春。在“现实的”世界里乐此不疲,距离“哲学的”世界渐行渐远。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声音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你快乐吗?你的努力为了什么?你还是曾经的你吗?你要去向哪里?在惊出一身冷汗后,我问自己:现在的一切真的有意义吗?周遭的一切突然变得虚幻,只有感受真切存在。坐在房间的角落,一盏浅灯,我换回了曾经的自己。

  这样说起来是否有些玄幻,其实对于爱好哲学的人并不稀奇。但是很多人没有与自己对话和思考的经验,从来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假设的世界》可以引领你思考,怀疑周遭的,找寻自己,最后坦然面对世界。这样听起来也不是很好理解,我们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你看的世界地图,和美国友人看的世界地图,是一样的吗?我相信大部分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学美术的朋友们更容易理解,“角度”不同,决定了看到事物的层面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地图,中国在中间,而美国人看到的地图,美国在中间。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故事,那就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小松鼠觉得河水可怕极了,会淹没生命;而大象却觉得河水就是用来洗脚的。小马只有自己去实践才知道河水究竟的深度。这个道理你如果明白,恭喜你,你已经完全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实践出真知,在哲学中有一个专属名词,就是“演绎法”。而听取别人的意见,想象自己的处境,就是“假设”。《假设的世界》提出了一个观点:你所看到的世界,取决于你脑子里的假设。这就是“高度”!那么在思考的长河面前,你是一只小松鼠,还是一只大象,亦或一只小马。

  看过这本书后,我开始认同它的观点:世界上并不存在“赤裸裸的现实”这样的东西。换言之,我们都是“从假设出发的”。

  ——我是哪里来的?

  ——父母生的。那么他们呢?

  ——DNA

  ——那是哪里来的?

  那么假设来了,达尔文说人类是从原始生物进化而来,整整40亿年。而1999年有研究人员提出,宇宙的某处有一个智慧设计者,就是他设计了DNA,创造力地球生物(类似神创论)。因为进化论完全没有涉及生物的起源,它只是解释了生物如何进化,最原始的生物从哪里来,依然是迷题。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起源更复杂的问题了。

  你也许还是觉得这本书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都是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和日常生活脱轨,根本没有什么实用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作者竹内熏的语言驾驭能力和逻辑性表述还是很不错的。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人沟通不了呢?哲学领域里有个著名的理论——“角色理论”。这个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说你有个朋友,你对他下意识的感觉,就认定了他的人格是怎样的。通俗来讲就是“贴标签”。然而,这无非就是个假设。其实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因为你和他的关系,导致了你对他的认定。那么换一个其他的人,对他的认定必定会有所转变。这就是相对论延伸出的思维导向,然而,在角色理论中,多重人格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思考方式。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人都是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进行着人格切换。每个人都是母亲的孩子,孩子的家长……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转换视角去看待他人却很难。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你眼中的模样,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依靠单一的一个假设去解释所有的问题。

  快乐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流逝很快,而痛苦的时候却觉得时间就是煎熬。这说明世界上可以有好几种时间的流动方式。这是心理学时间。而物理学时间和心理学时间同理,也有不止一种的流逝方法。我们不能说任何一种是错误的。双方都对,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相对论的基本思路。

  没有绝对标准,只有视情况而定的相对标准。我们在看待历史的时候,难道不是这样的标准吗?美国每次的改选,就立场而言,并没有哪个政党的错误与否,只有胜出和等待下一次的胜出。人生亦是如此,一次的失败,为了下一次的成功,一个新的假设推翻上一次被证实的假设而已。

  这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的事物都面临着被重新定义。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到相应的信息。比如我想吃一个不错的法式大餐,就有朋友推荐餐厅和厨师,可是当法式蜗牛送入口中的一刻,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和普通西餐厅的相似。这就是每个人的味蕾不同造成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口味。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时间。老话说“一家欢喜,一家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后真相时代。

  说回《假设的世界》这本书,就是为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假设而成的,很多东西用科学都解释不清楚。无法沟通就意味着对方没有理解你的假设,或者你没有理解对方的假设。假设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只要时刻考虑到假设的存在,看待世界的角度,人际关系,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只要能察觉到对方立身处世的假设,就能理解对方心中的打算。这就是现实世界的规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太阳落山后的夜空,明早还会变得光明。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七):无假设,不科学

  文/初晓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确,人们当作真理的“科学知识”,都不过是“假设”而已。——《假设的世界》

  假若以前你问我“飞机为什么会飞?”我肯定会给你讲一套理论,甚至可能会和你争论不休……至于为什么,那是因为我在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就是那样的。虽然我读过硕士,做过试验,可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试验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然而,一本书,颠覆了我对科学的认知,这本书就是《假设的世界》。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假设的世界》这本书全面回溯当代科学理念的发展历程,提出如今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全部都始于假设。这些知识,曾经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或是从其他书籍中读到,有些还被理所应当的认为是常识。比如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质能方程,还有现代我们用的电脑以及网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假设。若是没有假设,我们现在的世界绝对是另外一种模样。

  本书从“飞机为什么会飞”引入,提出了本书的主旨世界是有假设构成的。在后续章节中,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世界是由假设构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八):诺贝尔奖又错了

  《假设的世界》是日本作家竹内熏的写的又一本科普畅销书。中文版出版日期2017年四月。 假装我没看到这本和看到这本书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动力就足以写篇读后感了。 我上过一门有关神经系统和大脑意识的入门课,大概知道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识别过程,以及大脑是如何通过各种试错,调整,最终形成判断和平衡的。 而现代科学也只是大致对以上过程有个初步认识,还远远达不到完全掌握,否则就没有那么多治疗不好的脑神经类疾病了。 而科学和我们世界也是这样一个被逐步认识的状态。然后大部分人们其实不清楚这点,或者说清楚这点的人似乎也没有过的更好的样子。 这就涉及社会心理学了,乌合之众还是精英群体,把这个道理玄化为“道”,确可以引用老子了,道常无名,道常隐。人性里面的神秘主义内涵总是在发挥作用。 分享几个有意思的观点。科学的可证伪性,我把握不准。大意指科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科学结论的前提是很多假设,根据条件变化,自然这个结论很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那么那些看似无法证明是错的结论,很可能是伪科学。我发挥下,比如人类的意识分为感性和理性的这个60年代的假设,还拿了诺贝尔奖的结论很可能是大错特错的。反正诺贝尔奖也不是第一次给错误的结论颁奖了。比如莫尼兹的额叶切除术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认为是安全地治疗精神病的手术。从1935到1960,广泛流行和推崇,估计要抢购秒杀拿号才能做到这个手术。盲目相信是多么可怕啊,诺贝尔死不眠目。 再比如进化论,宇宙大爆炸,夸克,超弦理论,负离子,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霍金虚拟时间论等,都是一些假设,可能是白色灰色黑色,但科学总是在不同的假设下,慢慢接近真相吧。 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一名天主教徒,科学和宗教在他的身上同时发挥作用。既然都是假设,只有不是黑色假设,都是可以尝试的吧? 所以,开头的问题可以这样回答,看没看这本书短期都不会影响体重,减肥或增重朋友会表示失望,但在潜意识里,培养了一点怀疑精神,可能在在某个盲目狂热的情绪下给自己一个冷静的契机。大约就是“机微”的表现吧。  (2018年第三本书读后感)

  《假设的世界》读后感(九):假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

  什么!学了那么多年的飞机飞行原理你却告诉我它不是真的?!到现在飞机的原理科学家们也没弄明白?!看到这些我突然有些不敢坐飞机了,把这个事情告诉好友却只换来她冷漠的一句话“飞机能飞不就得了,管那么多干什么。”这句话好像有点道理,这就有点像我们总爱问你为什么爱我,无论对方怎么回答这也绝对不是最正确的答案。

  就像作者说的“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今后的人生都有莫大的益处”这大概就是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吧。人们爱幻想,幻想着幻想着就成了真。就像人们幻想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飞机就被创造了;就像凡尔纳幻想着能在海底自由生活,潜艇就被创造了。确实很多发明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慢慢的被创造,许多所谓的理论也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提出后来被推翻再成为的“定论”。就像是最经典的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虽然这个实验可能不是他做的)还有哥白尼推翻的地心说。

  《假设的世界》算不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普类书籍,因为它不像一般的书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去为事物下一个定义,它要表达的或者说想要教会我们的是不断探索的精神。

  我们以前常常吐槽我们自己只能“中国制造”不能“中国创造”,多少年来的应试教育把我们教成一模一样的人,不会自己思考,考试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教科书成了我们学习的唯一准则。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人才”却培养不出“天才”。当然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怎么样才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也变成了社会、学校、家长所关注的重点,人们在关注分数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孩子素质教育,这使得现在中国慢慢的出现了一批“中国创造”的企业,比如小米,比如格力。

  话题跑的有点远,我们现在再回到《假设的世界》来仔细的看看这本书,作者在每一章的后面都提出了一个“健脑假设”题一共有七个。在全书结束的时候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却又在最后一章告诉你这些答案全都是恶作剧而已。我喜欢这个作者,一个有趣的科学家用灵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科学的真谛是什么,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探索精神,这样的科学比书本上生硬教条的“名词解释”要好太多了。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宣传语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确,人们当作真理的“科学知识”,都不过是“假设”而已。 当你大脑中出现第一个“如果”时,千万要珍视它,或许它足以撼动这个世界。今天的错,或许就是明天的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大胆地怀疑常识,才是扭转世界的立足点。

  所以,大胆的去思考吧,少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