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争天堂》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战争天堂》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0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争天堂》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战争天堂》是一部由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执导,尤利娅·维索茨卡娅 / 彼得·库尔特 / 维克托·苏霍卢科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天堂》观后感(一):还可以

  战争天堂,在我看来,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项上最大的遗珠不是《托尼·厄德曼》,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前两天写过的《杰出公民》。在我心中,这个小金人毫无疑问的属于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和为他拿到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的影片——《战争天堂》。早在去年9月份看完这部电影的威尼斯的晚上,我就在心中默默圈定了《战争天堂》年度最佳非英语片的地位。但随后本片的北美发行方一系列队友的颁奖季公关让我痛心疾首。这部画面精致艺术品一般的黑白影片竟然没有在北美公开放映过,学院评委们只能通过寄来的DVD,在电视上观看如屎糊一般的阉割版画质。即使这样,本片还是挤进了最佳外语片的9强,但也止步于此,最后连个提名都没有捞到。

  《战争天堂》观后感(二):战争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禁锢”就成了影片反复出现主题。在影片中,朱尔斯、奥尔加与赫尔姆三个角色各自面对镜头,好像在回答一个不知身份采访者的问题。此人的身份直到片尾字幕才公布,这种设计给人的感觉未免刻意,拉远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让他们的情感处境显得无关痛痒,也影响了叙事的节奏流畅度。导演对于花哨的叙事技巧追求过度,让影片的诚意打了折扣。 此外,在几个片段中,影片用他人配音的方式替代了演员本人的声音,这种粗糙做法令人不解。不过,演员的表现堪称出色:赫尔姆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克劳斯成功诠释了在善恶之间挣扎内心,而奥尔加的扮演者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则将人物的智慧痛苦绝望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天堂》观后感(三):天堂外的禁区

  战争天堂又是一部取自二战题材历史背景影片。镜头下的黑白美感层次异常富有张力外,其与一般的小人物反映大背景的常见手法也大不相同

  无论是《美丽人生》,《肖申克的救赎》,还是《钢琴家》等等,都是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回顾这一段历史,而且大多都是由非轴心国的成员作为主角

  《战争天堂》一反常态。他除了具备上面既知的种种特征外,还深刻反思了作为轴心国成员的心态,以及个人在战争中的转化。这种难得的平视角度,给予了观者对二战苦难感受外更全面认知深入思考机会

  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走向二战领起一方的道路呢。每每说到二战,很容易想到德国纳粹 —— 这个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德国人。那为什么各异的人,会被一同审视。这大概就和国家属性密切相关:当一群人他们贴上了德国人的标签,他们就不再代表自己,而是先代表国家,他们的决定和走向也会时时被国家左右和包裹

  1. 法国军官Jules作为傀儡政权下的警察头子,为纳粹排除异己,私下却坦诚儿子的“敏感单纯担忧。当在小树林和儿子谈论起德文学习,儿子大叫“因为我讨厌德国和德语。”他愤怒又难掩惊惧“你不许那么说。”所有面上的虚张声势,此刻剩下的是选择顺应状况自我麻痹只为保命的真实

  2. 德国纳粹高官Helmut,家族代代为国历有赫赫累功,于是变卖家产,身投国家的怀抱。前期他会这样对自己说“我阅读苏联文学逃避现实”,“我意识到德国即将掉入深潭,深不见底的深潭”,但作为本身具有强烈家属性的个体,在各种同胞的种种影响下,他很快就也耽溺与“德式天堂”的美好幻想中了。他开始对自己说“但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在他(希特勒)的领导下,我们有望建立一个我们的天堂,一个德国的天堂。”即使在与更高层沟通的间隔,他独自一人时的慌乱一览无遗,感到了“有一种看不见的,可怕东西,让你的血变凉的东西”,他也选择不去想,不去感受,一心让自己向往着,向往着那个他和身边的人会要一同打造的天堂。

  就这样,他到了派去的那个集中营,听着本来的负责人轻描淡写报告“我们的目标是一天(死)一万人,毒气室不是问题,烧尸体的炉子已经最大功率运转了,还是不行……”,说着窗外冒来烟伴着腐臭,“常有北风,带来焚尸场的恶臭,”负责人一边关着窗一边问,“我们也不是那么没用,是吧”,Helmut忍住恶心,侧身答道“当然。”

  再后来,偶遇战前大学伙伴,谈到苏联,“斯大林是个伟大的人……我要是生在苏联,而不是德国,我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们又状似玩笑地说着“他们把我们变成了鬼魂,是时候承认我们也失去一切了。”伙伴还告诉Helmut,契诃夫的未婚妻也去了毒气室,这里的毒气室。这一次他们还是相对清醒和克制的。

  再下次二人相聚,这位伙伴喝了很多,醉得很厉害,在Helmut的屋子里,他问“如何契诃夫知道今天的一切,他会说什么”,Helmut沉默了一小会儿回答“他什么也不说”。伙伴醉意中,激情澎湃的继续说了很多,关于以前,关于现在,其中不乏令人沮丧事实。终于大概几次触痛了Helmut思想外的天堂禁区,他叫来了人,把伙伴拉走。对着伙伴Helmut激动夹带着无奈“你特别英俊又特别蠢”,也是种一语双关。

  “天堂上怎么会有我这样的人”“怎么还会有你这样的 贵族

  最后一个充满活力的德国年轻小兵来了,一边向外拖着醉酒的伙伴,一边Helmut发问“你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还可以吧”答。问“你真的热爱元首吧”,“是的”答。

  这番对话可以看作是Helmut一次新的怀疑后的自我确认。和大学伙伴一起学习的那种纯洁美好已然被战争和集中营的残酷消融,对于民族未来迷茫相对于个人的微薄怀疑,问答后,Helmut还是一位至少表面上在轨迹运行的纳粹军官。

  面对冥冥中的失败,Helmut这样聊以自慰“如果有个原因它失败了,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太完美了,人类还没有准备接受它。”

  3. Olga俄国贵妇,因被发现藏匿两位犹太儿童而进入集中营。时刻注意形象,而在集中营的劳力剥削下,面对忽然死去的妇女,第一个上去抢鞋已经发展成了生存的本能。为了博得更好的生存,自己的一切都是可以交换的。当Helmut给予了她可以名正言顺离开集中营的证件,狂喜让她一个劲地对着Helmut大为称赞,从他自己,乃至整个德国种族,不停地说着“你们的确是优越的民族”,直到Helmut震怒,“你说什么,你停下,这不过是谎言,通通是谎言”。从中不难看出,Helmut于她是要抓牢的稻草,她认为有必要讨好,却不会费心了解,而Helmut却是把最后感情上的天真和纯洁全用在了她身上。

  当最后距离逃离集中营咫尺之遥,一向以生存为第一的Olga看着自己曾经保护的两个犹太孩子和另外的一位在外有亲人的妇女,短暂犹豫后,她毅然将生的机会留给了他们。“那就是确实有爱的存在”,许是这样的信念,在走向毒气室的路上,她一直都很平静

  三个人面对进入天堂前的审讯,留给观者的是无尽的思考: 什么使人转变,什么使人作出抉择,什么使人坚定……

  战争,天堂。

  战争天堂。

  《战争天堂》观后感(四):这是他们的地狱,但这是她的天堂!这部电影让观众当了次上帝

  奥尔加,这个移民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正一步步走向所有人的地狱,那个黑暗逼仄的毒气室是她生命终点

  集中营的人麻木颓丧的步入地下,可这个叫奥尔加的女人却停留在门口,她拿着石块在地狱入口的墙壁上刻下了两个字,然后抬头望向天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天空骤然明朗,把那两个字照得份外光亮,她用尽力气,刻下的是“天堂”!

  对,这是所有人的地狱,但却是她的天堂。

  对,这是众人地狱的死门,当却是她通往天堂的生门。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普通的女人,在战争的压迫威胁下,信仰摇摆过无数次,可最终她选择了信奉善,回归自己的真实的内心。

  这是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去年的电影《战争天堂》的最后一幕。这个经典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闪光善意的流淌。这才是电影之所以为艺术最高级存在。

  电影可以提供娱乐,但教化功能也是电影的应有之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始终是“高尚”最后的避难之地。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无疑用《战争天堂》保护和诠释了人类最伟大的高尚,即在人性沦丧的战争中,以献身精神守卫、超越人性本身。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凭借《战争天堂》提名金狮奖最佳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战争天堂》无论从画面还是故事上都堪称艺术佳作。

  故事中出现了三位人物,一位受德国人控制的法国警察;一位喜欢俄国文学和音乐,最终成为集中营监察官的德国贵族;还有女主角,因庇护犹太小孩而被关押进集中营的俄国伯爵夫人

  影片在对于三人的单独质问和回忆中交织推进。

  三人在仿佛审问室中,独自言说着对于其他人,对于战争,对于自己的看法

  影片没有着墨集中营的残酷和炼狱场景,而是集中力量表现人性的忽明忽暗,信仰的左右摇摆。

  没有什么能够比死亡,能够比地狱式的集中营更能压迫人性了。

  整部影片,我们看到了小人死亡后仍旧是小人,贵族死亡后变成了疯子,而只有这个软弱的女人死亡后却成为了天使

  奥尔加贵为伯爵夫人,战争前过着锦衣玉食的上流生活。战争发生后,她因为庇护犹太人小孩而被抓捕入狱。

  在被警察朱尔斯审问时,她放下身段,希望用身体换取自由

  朱尔斯犹豫了片刻,“我还从来没有睡过伯爵夫人”,然后约定时间,准备享受特权提供的声色犬马

  可第二天早上,他却死在了陌生人枪口之下。

  他后悔的是死时被自己的儿子看到,可他更加遗憾的是,没有睡到那位俄国伯爵夫人。

  这个父亲,这个平常生活中的小人,死后依然保持着小人的贪婪,但同时他也是位怀有善意,心慈手软的普通父亲。

  朱尔斯的死亡让奥尔加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她被关进了集中营。

  对于她的人性压力测试开始了。

  《战争天堂》对于集中营的描述极为克制,但刀刀见血,力道生猛。

  其中一幕尤为令人背脊发凉,汗如雨下

  在饥寒交迫中,一群集中营的女人,坐在雪地中吃着残渣剩饭,突然一位年纪较长的女性倒地身亡。

  这一刻,文明坍塌,兽性压制了人性,所有人没有想着救援,有的人大吼,“她死了”,声音中没有同情,只有喜悦

  一旁的人疯狂的拉拽这位失去妇人衣服,寻找她身上可以利用的东西。

  而伯爵夫人,女主角奥尔加在第一时间抢走了死者鞋子。她忍受着别人的咒骂,穿好鞋子,满脸冷酷的继续吃饭。

  而一旁,一群人,仿佛野兽掏空猎物的尸体一般继续搜刮着可用之物。

  她们没有其他诉求,死亡之前,人性和文明不值一提,她们只想活得更久而已。

  除了细节,影片还集中构建了奥尔加好德国年轻军官赫尔穆特的主角——对手关系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战争前,赫尔穆特对奥尔加一见钟情,他在她的身上仿佛一个小孩,奥尔加女王般的让他“压”住她,而他那时是她听话的裙下之臣。

  但现在,赫尔穆特已经是集中营的权力执牛耳者。他意外的发现了奥尔加的存在。

  他希望保护她,他让她担任他的佣人。他第一天就命令她洗澡,然后躺倒床上去。

  他内心挣扎,他欣喜若狂,同时瑟瑟发抖。他走到窗前,看见疲惫不堪的奥尔加已经睡着。

  这时爱意回归,人性闪耀。他放下了欲望,只是悄悄的给奥尔加盖好了被子

  战争中,永远没有绝对正义邪恶人人不过是命运巨轮下的蚂蚁。奥尔加和赫尔穆特总是被丢在人性的铁板上炙烤着。

  他们挣扎,苦恼,希望超脱,可只能画地为牢

  赫尔穆特越是给予,奥尔加越是退让。赫尔穆特越是求助,奥尔加越是卑微。爱情从两人再次重逢的一刻就已经死亡了。

  地狱,怎么能生长健康的爱情之花呢!

  赫尔穆特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信仰,在战争中已经完全被纳粹的“超人意志洗脑,他全心全意为帝国付出,他为奥尔加办理了逃离的护照,可当他发现获得护照的奥尔加居然开始认同灭种屠杀,认同德国人就是高等民族后,他美好的一面彻底枯竭,他最终选择了同帝国共覆灭。

  这时,本来可以逃离的奥尔加听到了同床,折磨过她,但这时向她发出最后祈愿的同伴

  这个女人,知道她能离开,她希望她出去后给她的女儿报信,告诉她的母爱永存。

  神奇的一刻发生了,奥尔加突然觉得自己生无可恋,她把求生的机会让给了这位女人和两个她一直照顾的犹太人小孩。

  接下来,就是片头的一幕发生了。

  她去到了大多数的人地狱,但在她心中,那是她最后的天堂!

  《战争天堂》精准的捕捉到了战争中人性的闪烁,信仰的摇摆,虽然表现的是地狱般的集中营,但最终善意取得胜利的结果是导演对于人性的一首壮美赞歌,也是电影教化能力的艺术性体现。

  除了故事和人物,《战争天堂》在表现形式上也是颇具魅力的,导演用形式给影片披上了神性的外衣。

  影片中,警察、军官、女人,三者大量出现了在了一个审问室里,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知道三人已经死亡,但三者却依然行使着诉说。

  谜题在最后得到解答。

  三人最后一次告解,警察继续小人着,军官已经发疯,只有女人希望得到宽恕。这时镜头后的人说话了,“来吧,这就是天堂”!

  女人顿时被一束光亮照耀。

  她卑微的身体里,一颗怀揣着善意的心温暖了整个画面。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利用这样的结构方式,让观众不再是冷眼旁观看客,而是同角色一样经受了良心的拷问,甚至成为了人性的裁判,上帝的门徒。

  为了表现禁锢和压迫的主题,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采用了黑白色调,同时选择了4:3的方形取景框。

  加上大量的室内场景选取,从门后的偷窥,辅以中景,甚至特写镜头,始终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狭窄局促的视觉效果。

  他用画面制造着角色压力,故事的冲突,同时给观众带来一种逼迫感,一种极度不安全感。

  如何在战争中守卫内心的天堂。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要你作为上帝去评判和体味。

  《战争天堂》观后感(五):战争天堂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 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 精美的明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4比3的黑白画面和考究的打光,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单色摄影。画面的风格非常符合占据影片绝大多数篇幅的1942年至1944年间的岁月,近乎四方的镜头成功凸显了战争年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罪恶的集中营地狱般的逼仄空间。

  演员的表现堪称出色:赫尔姆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克劳斯成功诠释了在善恶之间挣扎的内心,而奥尔加的扮演者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则将人物的智慧、痛苦和绝望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天堂》观后感(六):#电光幻影# 《战争天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电光幻影# 《战争天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打造的地狱,是为了走向天堂。

  从来没想过,这是一部黑白片。基调清奇,色彩淡泊,仿佛超越时空的搬来了旧时光的尴尬萧瑟,把一派战火,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请了出来,摆在眼前,恣意妄为。

  从来没想过,片中的死人也会面对而谈。重要的是讲述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想法,其实有没有命活在当下都无所谓,因为,他们活过了。一个人的意义在人海里几乎都是最轻微的,就算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获得的历史推动也往往只是几步的重要性罢了,只是恰好在那样的一个位置,除此之外,毫无意义。但是谁又真的关心人海里的一个人的故事呢,于是能够坐在镜头前,生也罢,死也罢,都告诉你这个他们眼中遇见过的世界,他们曾经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原来,这就是世间百态。

  如果说沉闷,那这个基调,这些情节,真的让我沉闷过了。

  贵族气质的女子优雅的活着,战争以前,美好的生活处处铺满她的世界,美食、美景、美男。她坐拥着美好的世界,尽情嬉戏,高不可攀的过着她自己的生活。这是1942年战时的欧洲,女主角奥尔加,是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的公寓藏匿了两名犹太儿童,她被捕,案子被分配到了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手里。身处的乱世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矜持的奥尔加此时还是有着她自己的尊严可言,她想用身体交换自由,对法国警察局长进行色诱,好色却胆小的局长犹豫后,定好了约会的时间与餐肴,可是却在见面之前被人一枪送去了天堂。

  生活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改变。原本还可以衣着得体的奥尔加,失去了男人的庇护,被关进了犹太集中营。为了生存,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开始摸爬滚打的在人群中挣扎,抢死人的靴子,但愿能够好好走路,成了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只要可以活下去,没有什么不能够。过去的尊严随着生活的躁动都埋葬掉,活不下去,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意义。直到,她遇见了赫尔穆特,一个年轻帅气的德国军官。

  其实早在战争开始前,两个人就曾经相遇了。他们和朋友们一起度过过愉快的假期时光。在那时,赫尔穆特对奥尔加一见钟情。那个自由、奔放,满身热情又勾魂无比的女神,如今就近在咫尺,可以让她生,可以让她死,翻过去的手就会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这个热爱音乐和契诃夫的德国青年,放弃了自己的家产和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他所相信与追随的纳粹事业中。而这次相遇,让他们的故事重新开始。然而在地狱一般的集中营里,所有的生活都被环境所扭曲,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并不美好的爱,扭曲的进行着。一方给予,一方奢求,一方颤抖,一方无奈。仿佛可以看见最不求回报的爱,因为爱而尽心,也仿佛可以看到最低廉的诉求,只要给予就会满足。这样的状态,在奥尔加的卑微里,越走越远。

  如果一个人爱的是你本来的样子,不求回报。可是两个人在一起,想继续,就不会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这样的爱,是不是还有意义呢。我想赫尔穆特的内心一定是百般煎熬吧。愿意让自己喜欢的人好,但是给予的好,其实就是让改变侵蚀了另一个人的真心,而最初的样子,早就荡然无存。

  纳粹失利,节节败退后,一切都在等待着完结。骄傲的赫尔穆特为了奥尔加,做好了假护照,要她逃到南美德国殖民地,这对于渴望求存的奥尔加来说真是最幸福的事情,然而骄傲的男人并没有与之同行。他为之奋斗的纳粹事业奠纪了他的生命,在战争的告别悲歌里,年轻帅气的他选择了同自己曾经的信仰一起结束在纷飞的残骸之中,化作废墟的一个部分,不留世间的痕迹。而拿到通行证的奥尔加被托付给了赫尔穆特的朋友与战友,只要离开集中营,她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就可以活下去,就可以重新来过。

  在离开前,奥尔加看到了自己曾经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听见了曾经同甘苦也同样欺辱过她的女监工对自己孩子的憧憬。只是那一刻,生存的可能突然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对不同的人,生存原来有不同的未来。奥尔加拿出了最宝贵的未来,交付了四个人的命运给生活,两个少年,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他们的未来,在那张通行证上绑定,而这个一路狂奔着几乎已经忘记尊严为何的贵族女人,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灰暗里,淡定的做出了她最后的选择,一个充满贵族气质,保有尊严和矜持,符合她性格和态度,回归人性本质,匹配自己身份的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可能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不是因为轰轰烈烈的战争,或者人在战争中毫无尊严的前行,也不是在乎爱到底可以战胜多少困难,又或者人性的光芒可以照耀多少大地,只是影片始终灰色的暗调里,藏住了所有的本来的样子,世界处处充满失望,可是人,一直用希望在生活。求存的不是生命,而是人性的余热。世界前进的不是技术的发展,而是态度的建设。那一刻,我才被感动得久久无法抽离。这大概才是电影的表达,最美好的地方吧。

  作者:小佛搞特

  《战争天堂》观后感(七):《战争天堂》—— 照向炼狱的那道光

  在我看来,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项上最大的遗珠不是《托尼·厄德曼》,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前两天写过的《杰出公民》。在我心中,这个小金人毫无疑问的属于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和为他拿到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的影片——《战争天堂》。

  早在去年9月份看完这部电影的威尼斯的晚上,我就在心中默默圈定了《战争天堂》年度最佳非英语片的地位。但随后本片的北美发行方一系列猪队友的颁奖季公关让我痛心疾首。这部画面精致如艺术品一般的黑白影片竟然没有在北美公开放映过,学院的评委们只能通过寄来的DVD,在电视上观看如屎糊一般的阉割版画质。即使这样,本片还是挤进了最佳外语片的9强,但也止步于此,最后连个提名都没有捞到。

  但电影也从来不是奖项论高低,《战争天堂》本身的艺术性让它不会被遗忘,哪怕看过的人寥寥。

  如片名所指,《战争天堂》是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二战时期的集中营背景下,白俄罗斯贵族Olga、德国纳粹军官Helmut、和法国军官Jules三人之间的故事。

  这真的是一个已经被搬上大银幕无数遍的故事背景,早在六十年前阿伦·雷乃就用纪录短片《夜与雾》几乎为这个题材盖棺定论。但这60年来,还是有无数的导演前赴后继,试图讲述奥斯维辛的故事,《钢琴家》、《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索尔之子》…无数的经典也就此诞生。原因很简单,再也没有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像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把战争的残酷,人类的残暴,还有血肉尸骨之中一丝残存的人性光辉诠释的如此完整和深刻了。

  和大多数讲述标志性历史事件的电影类似,《战争天堂》也是从个体的命运切入:Olga原本是一位贵族女性,每天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因为战争的降临,机缘巧合之间她收养并隐藏了两个犹太小孩被Jules逮捕:一个为纳粹服务的法国军官。随后Olga被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与年轻帅气的纳粹军官Helmut邂逅,两人在战前托斯卡纳的一面之缘也浮出水面。

  《战争天堂》观后感(八):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深挖下去,但我永远不想再看第二遍。

  让人难过的电影有三种。

  第一种让人看着电影哭出来,第二种让人看完之后静坐十分钟之后哭出来,第三种让人看完之后过很久很久或者说永远都哭不出来。这片算是第三种。

  我是个历史白痴。没有应试压力让我对有关希特勒有关纳粹有关犹太人的一切一切非常不了解。不了解到我关于这些的全部构建都来源于电影。来源于《美丽人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辛德勒的名单》;不了解到我看这部片子觉得非常晦涩难懂。

  如此难懂我还想写一些我心里挥不掉的感觉,也算是来自一个没有历史和战争知识背景的文盲,仅仅对于电影本身的一点感受。

  影片从巨大的那一声枪响开始点燃我的毛骨悚然。

  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就这样和儿子聊着天,会突然就冲出来两个人对着我的脑袋就这么扣动扳机?我不能理解。正如之后他在他的房子里喝酒的时候说的那句“契科夫的未婚妻被送进了毒气室。你说如果契科夫知道了,会怎么想这个世界?”

  “她,她死了。” 集中营里不知道谁说了这么一句。周围的女人们蜂拥而上抢夺她身上的东西。她们翻着她的尸体,扯下她的衣服,鞋子,破得全是洞的裤子。

  “你是有权利这么做的…你们是伟大的贵族……你真是太棒了,太好了……” 语无伦次的欧嘉疯了。而他也疯了。“我本以为你是有智慧的女人,你疯了吗……”

  所有的人都疯了。

  “如果你死了,他们就会把你埋起来,如果你不想死,那你就把自己埋起来。”

  是什么样荒谬的世界,能让我一边跪着亲吻他说着我爱你愿意为他做一切,一边在他给我一把枪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朝他的头上开一枪,甚至注视子弹穿破他的额头,形成一个深黑色的洞。

  去毒气室真是太好了。因为不用再工作了。

  影片用影像,和三个人的半身访谈式长镜头无缝对接。他们三个,都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但他们都知道,那是地狱。

  影片最后的那句,“我们输了,因为我们是完美的,而人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完美。”

  我久久坐在散场之后的电影院里。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黑白质的老电影,而且是一部画面精美得像是艺术品的电影。我一边欣赏它的画面构图,一边琢磨它珠玑的台词。

  可是电影很快就演完了。

  可是它们却会在你心里留很久。或者你批判战争,明白了和平的可贵,或者你看到了人性各种扭曲和阴暗。

  让我们陪他们一会吧。

  陪那些电影里的,或是电影外的,那些活下来过的,或是牺牲了的人们,一起分享那一点点,短暂的沉默

  《战争天堂》观后感(九):彼之天堂吾之地狱

  战争电影大多都是反战的,无论是反法西斯,反种族之争,反宗教之争。普世价值是人们经过时间淬炼之后趋同的价值观,因此我们确立了几乎真理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反战立场。

  为什么二战以来,反战电影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反而老树开新花,常开常新了呢?

  除了反思角度的不断更新,更有形式上的探索。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仿纪录片形式、访谈形式、闪回、画中画。观念的探索是对白来告知,我们不关心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仿佛更关心人物的心理弧光变化。

  观念是直给的,从人物之口就那么赤裸裸说给你听。我们从而知道德国高知分子是如何拥护反人道价值观,并满怀希望建立一个屠杀天堂。

  这些高知们,他们正派、恋家,也是老绅士的代表,旧价值拥护者,更是贵族。不全是屠夫、鞋匠的儿子,也不尽是神经病和虐待狂。所以那个错置颠倒的时代,模糊了社会等级,宣扬血统和人种。

  但知识份子会有永恒的良心的诘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如果契诃夫知道他的死后自己的老去的未婚妻被扔进焚化炉,他会怎么评价今天的世界?

  而他们又是矛盾的,幻想着建立一座天堂,接纳目前的人类无法接受的“完美”,但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可谓彼之天堂,我之地狱。

  相反,片中的苏联贵族女性却是人性向善的典型。享乐贪婪,懦弱怕疼,一直在苟且,但最后,善良只需推着走一小段路,人类便在希望之路越走越远。

  《战争天堂》观后感(十):战争的天堂,人性的地狱

  1942年,欧洲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只剩英国人还在苦苦支撑,法国已经被德军占领,反抗力量只能将战场转移至地下,尽量营救遭受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这时的巴黎,一个法国警察局长,一个俄国贵族女人,一个德国党卫军军官,本处在平行时空的三人因为一起犹太人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前途命运。

  奥尔加曾是俄国贵族,也许是因为国内政治势力的转变,让她来到了巴黎生活,但是1942年的法国也已经不再安全,盖世太保利用占领区的法国警察大肆搜捕犹太人。在这期间奥尔加救助了两个犹太人小孩,给他们提供了临时住所,然而她地下组织成员的身份也因此暴露了,被捕后法国警长决定对她亲自审问。朱尔斯是地道的法国人,乡下出身的他做到警察局长的位置十分不易,所以即便作为占领区的警长要受德国人指挥,大多数时候他还是选择忍气吞声。这场战争延续的时间比他预计的还要持久,面对妻子指责他是德国人的帮凶,朱尔斯只能用自己没有亲手杀人来辩解,虽然他明知这理由过于苍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