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读后感10篇

  《走神的艺术科学》是一本由[新西兰]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一):你可能意识不到走神的优点,也意识不到自己在走神

  我们小的时候,通常都会因为偷懒啊,注意力不集中啊之类的毛病受到过家长的训斥甚至体罚,以至于后来我们长大了,学会有理技能之后,就编造出诸如“懒人推动世界进步”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正名,然而再怎么振振有词内心深处,我们仍旧趋向于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勤劳,变得积极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二):别再为“走神”感到内疚了,因为“走神”的好处可多着呢!

  文/小宋老师

  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人难免会“走神”。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研究者要求学生花45分钟时间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和平开篇的时候,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平均走神5.4次。

  提起“走神”,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因为无论是在课堂听课,还是在会议室里听领导讲话,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正在走神的时候,被老师或领导点名起来回答问题

  然而,最近我却读了一本想要为“走神”正名的书,书的名字叫做《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走神”的好处。也许,当你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就不会再为“走神”感到那么内疚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走神”的三项益处及其对我们生活启发

  第一项益处:“走神”是在提醒大脑休息一下了。

  我算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即使是在周末,我也会长时间的在家伏案写作或这是读书。但是不得不承认,长时间坐在书桌旁,大脑难免会走神,尤其是在大脑感觉疲惫的时候。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作者指出,“走神正是一种休息和放松,让大脑可以在精力高度晋中的活动之后得以缓冲,又或者它能够给我们沉闷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也就是说,当你开始频繁走神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大脑在向你释放“该休息一下”的信号了。如果你不接受大脑释放的信号,依然坚持工作学习,那么,“走神”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走神”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频繁。

  在《自控力》一书当中,作者曾经提出过一个类似观点:人的意志力是有极限的。神经科学家发现,每次使用意志力之后,人的意志力资源就会损失一点。“正如疲惫的双腿会放弃跑动一样,你的大脑也会罢工。”而大脑即将罢工的信号就是,开始频繁的走神。

  在《精力管理》一书当中,作者提出一条恢复精力的重要法则,那就是:全情投入,及时休息。“最丰富最快乐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就是能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

  所以,当你下次感到开始频繁“走神”的时候,不要在硬撑了,及时休息一下吧。你要学会顺应身体的运作规律,及时接受大脑给你的温馨提示。

  第二项益处:“走神”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抚慰。

  大家对J.K.罗琳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吧?她就是《哈利.波特》的作者。在动手创作《哈利.波特》之前,J.K罗琳是一名穷困潦倒的单亲妈妈。她既没有工作,也没有房子,被迫向政府申请资助,勉强维持生计。这一切,都让这位30岁的单亲妈妈感到羞耻

  1990年夏天,罗琳坐在从曼彻斯特回伦敦的火车上,她开始陷入了长时间的“走神”过程当中。

  她的脑海出现了一个戴着一副圆眼镜的11岁小男孩哈利•波特的形象。没错,她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那时的她,多么希望自己也够拥有一件魔法故事当中的隐身衣,将自己和女儿藏匿起来,不用再继续面对眼前生活中的诸多窘境。后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畅销全球

  “走神”,能够让我们从眼前的痛苦当中得以暂时解脱。它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甚至是通过对美好世界的想象来激发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也许你会说,“想那么多会有什么用?不是每个人都会像J.K.罗琳那样,写一部畅销全球的魔法小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去行动永远都无法改变现实生活。”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但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也可以激发我们更好的去行动,同时也可以让我们鼓起勇气去战胜眼前的苦难

  一位在餐厅里做服务员阿姨曾经告诉我,当她不忙的时候,她就会坐在椅子上“走神”一会儿。她会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和她身处外地的女儿团聚的场景

  她说,“为了让女儿生活的更好一点,我出来打工赚钱。我和女儿现在每个月见一次面,这就是支撑我做脏活儿累活儿的最大动力。”

  第三项益处:“走神”有助于产生解决问题的灵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喜欢早上起来写作。因为我觉得早上的时间,人的大脑最为清醒,因此应当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于是,一大清早,我就会来到办公室,正襟危坐在电脑旁,打开笔记本开始在电脑上敲文章。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早上的注意特别集中,很少会走神,所以就很难产生一些写文章的灵感。一边是白花花的时间在悄然流逝,一边是待写的文章毫无进展。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开始变得越来越焦急

  没错,想要产生灵感,还真的需要“走神”的帮忙。在彭聃龄老先生写的《普通心理学》这本书当中,作者是这样解释为什么“走神”有助于灵感产生的:

  “在解决问题时,定势或功能固着等心理因素在某一时刻可能阻碍着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排除的。然而,当你休息一会儿(走神)后,这些因素的干扰就可能消除了。(从而)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作者还援引了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告诉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刚.柯勒的话,来说明“什么时间走神,最有利于灵感的产生”:

  “我们经常说得3B——公交车(Bus)、浴缸(Bath)、床(Bed)——正是很多伟大科学发现的发源地。”

  最后,如果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频繁“走神”,那么希望你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就能及时休息一下;至少,我希望“走神”可以将你的心灵带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让你的心灵得到抚慰;或者是,让你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灵感。

  祝,“走神”快乐

  参考图书: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著,《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3月出版。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三):走神,让创造力飞翔!

  走神到底好不好?走神又是怎么回事?《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为我们全面解答了这个问题。走神并不全是负面的效果,相反还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进行创造发明的一种源泉。听起来是不是立刻觉得走神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

  走神是怎么发生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认为记忆是走神的核心要素,没有记忆,思想将无处漫游。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所有的走神都取决于我们的记忆。记忆包括三层结构:技能、知识情景记忆。其中情景记忆最不易保存。记忆是游走于过去的思绪,我们也可以漫步到未来想象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精神可以穿梭于过去未来,加上此二者间平衡延续性,奠定了我们的时间观念。而当人们的精神漫步于过去未来的时候,起到引领方向作用的就是海马体。这个位于大脑颞业内壁(大概在耳后的位置)上的一个结构体,对于我们进行精神时间旅行来说至关重要。而海马体另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记录空间位置。

  记忆的烦恼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中介绍了记忆的两种极端情况:失忆症和超级记忆。这两种都是大脑的一种病态。书中介绍了几个失忆症案例,让我想起了《初恋50次》这部电影,女主角就患有短时失忆症,那种没有记忆的痛苦现在想来仍然令人心痛。那么超级记忆算是病么?是的。这种情况学名称为“学者综合症”,患有学者综合症的人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但是在其他方面则会有缺陷。书中还有一个关于伪记忆的表述,令我感到非常有意思。人的记忆有可能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有谬误。甚至可以由于催眠师的引导而植入未发生的记忆。小时候由于在自行车后座脚伸进了后车轮爸爸和我都摔在了地上,我晕过去了。等到医院中醒来,亲戚问我发生了什么?有人袭击你们么?在他们询问这句话“有人袭击了你们么?”我就在脑中幻想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并说是的,有人袭击了我们。后来大家发现我的鞋子由于事故变形,搞清楚是我睡着了脚伸进了车轮而造成事故。所以,有些人的谎言也许并非他恶意而为,而是他的记忆对他说了谎话

  创造故事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书中介绍不管思想是否被大脑技能所束缚,人们都渴望拥有知道别人想法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心理理论”。别人对事物认识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可以理解这一点,这种理解可以认为是心理理论最明显例子。心理理论具有一种可循环属性,理解之中还包含着理解。人类很享受揣摩别人想法的思维过程,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和精神时间旅行,为“讲故事”这一特点提供了平台。人类正是通过故事这种形式,使个人经历变成了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文化的共同经历。

  梦境幻觉

  富于创造性的部分不仅仅来自于记忆和故事,也有一些脱离我们意识控制的其他来源:梦境和幻觉。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人类大脑潜意识产物。芬兰心理学家瑞文苏的威胁论认为梦是具有威胁性事件的模拟。两种理论均证明了REM阶段(快速动眼睡眠)的梦境是人类所独有。《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作者认为梦是神游,虽然这种形式超出了我们的控制,但是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并对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幻觉对幻觉感知者而言是一种真实体验。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不同,无法与他人分享,幻觉只发生在此时此地。

  心理学家认为梦境中的事物对于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梦境往往体现了你对现实事件的潜在真实想法。就我个人就有过两次梦境与现实结果联系很紧密的经历:一次是失恋,另一次是失去新的工作机会。在梦中都有对于这两个结果的预示。当然这完全可能是凑巧,但想来也是我对当时情况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中梦境产生的威胁论,也可能是我对于恋爱和工作危机的一种威胁模拟,在梦中进行体现,而现实也恰恰应验。通过梦来解读自己,威胁论对我来说是新接触到的一种理论,拓宽了我的思路

  走神,这个由于记忆而产生的现象,我们也因此在时间中进行着精神的旅行。走神为人文明传承及创造发明也贡献了一份力量,说来也是一份难得的馈赠。《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为走神正名,让我们学会享受走神的时光吧!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四):走神的时刻接近真实

  手机APP上有个应用叫“花儿”,这个应用致力于帮助那些爱走神的人,打开这个应用就等于种下了一朵花,而在次打开它,就是你此次致力于“专注”的时间。比如,你开始读一本书,打开“花儿”,当你意识到自己进入走神状态的时候,就可以再次打开“花儿”。据说,循序渐进“分神”会得以改善

  看了《走神的艺术和科学》大概这个应用可以卸载了——话说我手机里的,我一次也没有用过。知道自己爱走神是一回事,用数据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你不够专注”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一种病,一种因为身心协调导致的大脑不再状态。

  不过,就算专心地学习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自己没有走神呢?也许,我们正专注地在“走神”。

  “游走的思想”让我回到了 在十七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天 ,当海斯特·白兰站在人群中被侮辱、嘲笑、凌辱时,如果没有走神的艺术,纵然再坚强,又怎么能熬得过去?海斯特白·白兰用路边的一朵花,甚至只是一个点就让思绪出走——有的时候,人的确需要游走的思想,将肉体留在原地。无法改变的现实,走神却放飞了思想。那痛苦,突然就变得可以忍受了。

  其实,我们人类从来都不是太专注的动物。虽然狗狗也会在做梦,甚至还会发出梦呓来,但是人类拥有语言,后来又习得了文字。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观影,其实都是游走在别人的故事中,在时间之外延展时间,在空间之外拓展空间。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的写作,本来就是一场无止境的“走神”,走神正是艺术灵感的来源,他甚至在“思想游走的创造力”里不遗余力地列出了那些疯狂追求“走神”的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烟、酒、更甚者使用的是限制药品毒品,在鸦片制造的幻觉中创作出举世闻名的艺术。其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演员歌手吸毒了,或许他们在追求一种“走神”的至高境界,但是,这不是作者所推崇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走神的能力,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去寻找呢。也许就在公共汽车上、床上、浴缸里,当你觉得百无聊赖的时候,也许正是思想神游的最佳时机。其实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无聊时却是最有聊的时刻,思想不受任何限制的神游,灵光一现往往就产生在须臾之间。现代科技的发展,据说人平均要七分钟刷一次朋友圈,我们有了太多的诱惑,看起来很忙,要填满一切无聊的时间,去做专注的事情,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填鸭式的忙碌,让那正常健康的“走神”消弭了。灵修提倡入定打坐,关注身体的一部分,只关注呼吸,当然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那个无聊空白的时间,其实并不无聊,走神的时刻,恰恰是触摸自己真实的时刻。

  我是一个喜欢梦的人,其实有时候并不在乎它预示什么,或者是不是内心焦虑冲突的一种潜意识释放。我梦见过星空、梦见过森林、神树,还梦见过大海,和冰天雪地的世界,甚至梦见过童话王国,这些都是只能自己独自享受而不能共享的,它来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记忆,甚至是别人的经验、影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但是,我们自己,却是自己梦境的受益者。

  当然你可以写出来或者拍出来,我想《天空之城》和《阿凡达》都是源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吧,也许最初也是梦境,就像《大鱼海棠》最初就是一个梦,梦的主人想要和所有人分享那份美丽。

  所以,下次走神时候就尽情地走吧。无聊的会议,漫长的等待,这些突然都不那么无聊了,因为,我们可以约会一个走神的自己,看看它,最终会飞到哪里去。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五):被歪曲的艺术与科学——和走神做朋友

  我有一个陪伴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二十多年里,他对我不离不弃,无时无刻不在烦恼着我。是的,他就是“走神”。记得那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和他相识了,从此我们竟然结下了二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因为他,我上课无法做到认真听讲,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为他,我常常胡思乱想,以至于走在马路上都会自言自语;因为他,到了晚上,我的大脑依然很亢奋,失眠成了常客;因为他,我的工作效率非常低,在工作上我无法做到优秀。因为他,…… 很多时候因为他,我几乎都要崩溃。我简直恨死了这个老朋友。但它依然如影随形地伴着我。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才知道原来走神的背后,暗藏了这么多的奥秘。 原来,走神是游走的思想。 原来,走神是一种超乎想象的世界。 原来,走神可以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 原来,走神可以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原来,…… “走神并不一定是坏事,也许走神正是一种休息和放松,让大脑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之后得以缓冲,又或者他能够给我们沉闷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第七章《夜之虎: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弗洛伊德被称为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之父,他认为,梦境并不是诸神和魔鬼的创造,而是人类大脑潜意识的产物。潜意识容纳了很多令我们困扰的思想元素——性,恐惧,侵略性,或者谋杀,这些元素来自于我们的动物本身,但由于社会规则限制,我们不得不压抑这些本能。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大脑潜意识里隐藏的想法,从而帮助病人面对他们精神病症的真正根源。弗洛伊德曾写道,梦境是通向潜意识世界的道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窥见一下被滤掉的思想的机会。 梦境可以反射我们的内心,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潜意识的一些想法。这些本能意识和想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的本能都来自于性。而精神病症的背后,经常隐藏了被压抑的性遭遇。 梦可以被看作是浪费了的思想漫游,因为我们几乎记不起我们做过的梦。梦并没有为我们的清醒时光提供任何的精神养料,反而激活了我们的潜意识世界,为我们日后更多的精神漫游创造了新的领地。我们偶尔也会记住自己的梦,以这些梦为基础,我们会形成创造性的思想,我在最后一章会详细阐述这个过程。但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梦是神游,或者说是精神溜号的另一种形式。虽然这种形式超出了我们的控制,但他们会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对我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让我开始从心理上接受走神,科学地利用走神,让他为自己发挥更多的作用。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六):那年,脑袋里循环的调调

  在08年高考那年,我的数学只考了93分(满分150),一门课的成绩就比别人掉了二三十分。惨痛的记忆中,具体考题都已记不清,只记得那天脑袋嗡嗡的,一直在反复地唱杰伦的《爷爷泡的茶》中的那一句:“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

  夏季粘滞的空气,安静的考场中,幼小的我有如被附身一般,大脑里反复循环的调调怎么甩也甩不掉,只得在无限无奈与紧张混乱之中,在“有一种味道叫做家”的呼唤中,做完了从小偏科的数学题目。

  读到《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才知道当年害我着魔的状态,叫做“耳朵虫”现象。耳朵虫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断不由自主地反复在某人脑子里出现的情况,口语中一般表达为“脑袋里粘着音乐”。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对“耳朵虫”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但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间受到过“耳朵虫”的侵扰。简单,鲜明的节奏,让“耳朵虫”一旦出现就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周期性的节律让旋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就好像没有尽头一样。

  当年意想不到的走神,让我至今想来依然叫苦不迭。近日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的新作《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从海马体展开,从生活和心理学的的方方面面为我们解释“走神”背后的故事。他在书中提出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研究结果:我们的思想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走神带给我们的,并非总是时间的拖延或事情搞砸,从长远意义上讲,走神能够提高人类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很多人认为,聪明的人,大脑会更大,但实际上像爱因斯坦却有一个更小的大脑。类似的,在快节奏并注重效率的现代社会,走神常被理解为偷懒、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其实,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引经据典的介绍中,你会发现,“走神”也有让我们意想不到之处。

  走神(the wandering mind)并不完全等同于分心(divert one's attention),我们十分努力,但还是难以将注意力从安静的图书馆中一只嗡嗡叫的惹人讨厌的苍蝇身上离开,这是外界干扰造成的分心;但是在我们苦思冥想去处理一个难题的时候,短暂的一个恍惚的放飞思绪,可能就让我们 灵光一现,想到了解决办法,这是走神带来的创造力。我们一般赋予走神的一个典型特征,仿佛是我们的思想偏离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但是这个定义是有限的,因为走神并没有捕捉到思想的动态过程。此刻,并非真正的放松和大脑停止工作的状态,而是默认模式网络(DMN)激活的一种状态。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七):在司空见惯与习以为常里寻找科普的乐趣

  手头这本《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来自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Michael C. Corballis)。我觉得他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家老头子,因为生于1936年的他已经八十出头,又是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进化”这样高大上的方向。但老先生依然有兴趣为“走神”这样的司空见惯又常被批评为不集中精神的小事来写书正名,是否也可以给国内的一种学术大咖一点启发呢?

  当老师的人常常深有体会:台下的学生明明眼睛盯着你,但却双目无神、精神涣散,大概一看就知道是没吃早餐或者是等着下课吃午餐的。迈克尔教授在著作一开始也引用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一个实验:让学生花45分钟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开篇,只要觉得自己走神就按键。他们发现学生在此期间平均走神5.4次(差不多九到十分钟就一次!)同时他们还随机打断学生的阅读6次,来观察他们是否走神而不自知,结果学生平均走神次数又增加了1.2次。所以,走神并不只是所谓“差生”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机会,在自己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发生时,开始用走神来转移注意力。

  既然走神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事情,那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有研究指出,即使是走神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所获得的愉悦感也不如专心做事不走神的时候多:“我们可以制定令人快乐的计划,但真正的快乐是由实施计划时所带来的满足感决定的。相反,当我们害怕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时,却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不过,迈克尔教授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我们的思想注定要在走神和专注之间切换……在不断适应现有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片刻逃离现实,去反思过去的教训,理解别人的想法,思考未来的可能。”因此他觉得,在这个推崇创新和解决问题、而不再强调死记硬背的时代里,走神是创意的源泉、创新的星星之火,是可以带来幸福感的提升而不是降低的。

  为了证明“走神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迈克尔教授在九个章节里,分别讨论了大脑、记忆、时间与想象、精神漫游网络中枢、通过创作畅游于别人的思想(例如写作小说)、创作故事、弗洛伊德的理论、常规生活之外的意识边界及思想游走的创造力问题。通过解释人类大脑的构造,分析记忆如何成为培育“走神”的器皿,人类如何衍生出依靠时间神游于过去与将来的能力,并且依靠这样过的能力为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准备。所以他认为,走神并不是一件需要自责的事情,我们当然需要集中精神学习工作,但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实验结果来看,走神次数最多的人也是在创造力测试中得分最高的人。所以不要为自己容易神游太空而感到沮丧,只要你感到真正开心快乐,这也许就是你创造力爆棚的开始。

  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专业方向。令我感到钦佩的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里,还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令读者理解和接纳这样一个理论,的确是颇见功底的。所以《科学美国人》评论这本著作时这样说道:“你一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对于国人来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在走神时,不妨和他们聊一聊刚才想到了什么东西,说不定就是一个创意的起源,即使只是天马行空,不也是一个愉快的亲子交流、师生互动的过程吗?

  顺带说一句,最近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调查分析指出,喜欢看这部剧的,超过六成是女性,接近一半有本科学历。我开始十分不解,这种神仙不用干活、只需要谈情说爱、而套路简单的你爱我我不爱你等我爱你你又不爱我之类的玄幻电视剧,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多高知识水平的女性的青睐?如今我大概可以理解,你以为她们真的是在看剧情吗,她们大概也已经神游九霄云外,把自己脑补成里面的女主角,从而给自己带来一份精神的愉悦吧。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八):放空,其实没那么空

  走神的意思很简单,精神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表现这种现象的词语,在博大精深的汉语里其实有很多:跑神、愣神、发呆、发愣、发怔,还有句方言叫溜号儿,现在年轻人都说的文雅,称呼自己思想漫无目的这种神游状态叫放空。无论怎么叫法,很多时候走神都被扣上消极的帽子,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走神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学习,上班以后领导说你放空是工作怠慢没有好好努力。 走神真的是件坏事吗? 如果是的话,那可就惨了,因为个人感觉自打出生以来最认真的事情就是走神了。还好,最近读的这本书为走神正名了。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九):这走神里头的学问可大着呢

  走神,关于这个词标准的解释是: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儿。也称“跑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大人小孩都会有的,我们小时候如果走神就会被师长和大人们批评为不刻苦不用心,三心二意等等意思,可以说走神是差生才有的“劣质”。但是大人如果走神,那就没什么大事了,可以解释说是心理压力大、是在思考问题等等。。。那么,走神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走神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克服走神或者说如何适应走神并为我所用呢?来自新西兰的心理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长期从事研究兴趣为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的进化,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为我们揭开走神的真正面目。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走神呢?自然是因为我们没有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你集中精神在打游戏或者学习的时候,你会走神吗?显而易见,就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专注于某件事时,它就会开始走神,开始在思想上漫游、精神漫游,甚至于有时你都不会明白你走神期间到底在干嘛;那么,走神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在大量科学和医学的研究证明下,我们了解到,当我们走神的时候,我们人的大脑并没有闲着,而是更为活跃的运转起来,这会导致我们免疫细胞的染色体端粒较短,从而加速人的衰老。果然,想太多会老得快啊。。。。。。

  当然了,走神也不是一味的都是坏事,在走神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开始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从某些方面来说,走神也有利于我们进行某些创造性活动,比如创作、思考等等。而走神更是无处不在,比如幻觉、做梦,这些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走神。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无法永远专注于思考某些事情(哪怕是机器人也无法长时间运转,那样会烧掉的。。。),所以我们的大脑通过在专注与走神两种状态中来回切换,保持休息和和工作两种状态,而在走神状态中,你更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可以说,走神为你的思考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让你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只是这种境界不是可控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创造罢了。

  你看,走神其实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下一次走神你不妨留意下,说不定就有意外的收获哦。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十):这本书又让我多了一个睡觉的理由

  忘记是在哪里听到的一个故事,讲故事的人在讲述超能力心灵感应之类的东西,其中提到了一个他自己亲眼见到的案例。

  当时他在朋友家玩,一个朋友在嗑药,磕的非常嗨的时候呢,很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女友还在和别人乱搞。于是不嗑药了,骑车去抓人,结果女友真的在和人乱搞,和他看到的场景一模一样。

  嗑药会让人产生很多的幻觉,但能否让人接近超能力心灵感应之类的,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