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造物之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造物之美》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0: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造物之美》的读后感10篇

  《造物之美》是一本由周华诚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之美》读后感(一):工匠精神、造物者与生活

  在“工匠精神”几乎成为烂大街营销用语时,确实还是有些人在这狂热浮躁世间,认认真真地做事情,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几千次的实验,直到产品达到他们想要的境界。这正是我看《造物之美》一书最大的感受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大概可以用小津安二郎的一句话来概括: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这里豆腐自然是一个比喻意思是——选择你要做的事情,并心无旁骛把它做到好,好到不能再好。这种坚持精神说难得也难得,说“轴”也“轴”,A型齐聚的日本大概是这种“轴”人最多的国度,所以他们的“职人”、“匠人”层出不穷

  所以有了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说,重复一件事情,使之更加精益求精,但永无止境,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巅峰在哪里。

  所以有了《造物之美》里的传承了25代的点心铺,每一代都只卖一款烧白味噌麻糬;有了400年的团扇老店“小丸屋”;有了已传承360年的清酒厂……代代做一件事情,直到把这件事情做出味道、做到极致——这个过程辛苦也辛苦,也幸福也幸福。辛苦的是过程中需要抵御许多诱惑承受许多失败;幸福的是他们为一个目标努力,心无旁骛,而他们精心雕琢的产品,亦被市场认可、被懂得其中趣味顾客接受

  这种精神也被带到日本现代产品的生产中来。近几年,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购物日益增多。2015年日语十大流行词里,“爆买”一词入围,这个词专指中国游客前往日本,购买大量生活用品场景。为何选择购买日本产品呢?高性价比、设计好看细微之处亦有所注意……吴晓波老师《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刷爆朋友圈后,人人都不忘带个厚重的日本马桶盖回来。看完《造物之美》后,才晓得原来许多日本马桶盖,还是在中国杭州生产。

  《造物之美》一书里,也将松下马桶盖当做是现代匠人产品的典型,对它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水流设定——如何让屁股享受到如自然一般温柔的水流,而不是横冲直撞的水流呢?松下从汽车动机的燃油喷嘴上得到灵感,试过了近万种可能,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产品——所以任何的所令人称道的产品,在开发生产的时候,就已费尽苦心,对于这样的产品,后代自然也会尽力维持,顾客也会买单。

  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不管是过去与现在,一个顶尖的匠人背后,都是技艺态度的双重修炼。所谓工匠精神,最终是对待工作、对待所从事行业热爱精神。而热爱生活拥有梦想的人,会认同这样的匠心之美。这样的生活家,与这样的造物者一起,才会形成最好的生活美学

  而也许,中国也正在向这样的生活美学在靠近吧。

  《造物之美》读后感(二):以物抵心,以物如魂

  以物抵心,以物如魂

  说起“造物”,我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这首先可以从日本匠人身上一窥究竟。日本匠人对自己手艺,拥有一种近乎于自负的自尊心,即使再小的活儿,也苛求完美,把每件产品都当成艺术品,做到完美再完美。一个“匠”字,融入了日本人的骨髓,所造之物倾注着近乎于爱情美感。“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匠人匠心,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的词汇。捧读周华诚的《造物之美》,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执着,这也许正是日本匠人成功秘诀

  以物抵心,贵在坚守。以物如魂,贵在专注。正如“寿司之神”小野二所言,“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在日本,“匠”既是对物件细节苛刻般的追求,更强调制作工艺上的精致,“若是因故离开用途,器物便会失去生命。如果不堪使用,就没有存在意义”(柳宗悦)。在《造物之美》中,一份简单的烤麻糬,不但吃起来甜糯又有一些嚼劲,口舌之间缭绕米的清香,我们更“无法想象,这样一家做烤麻糬的小店,已经经营了1000多年,传了25代。可以想象,这期间,他们一定经历了战争家庭变故或者没有继承人,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可以让他们把一个小店开到1000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守?正如周华诚所言,小小的麻糬,不但凝聚了日本匠人身上的敬业和修行,还有他们对产品和生活本身的热诚。

  器物有魂魄,匠人有匠心。匠人匠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一种不变初心的坚守,是一种纯粹把产品做好的欲望。譬如一碗米饭滋味,譬如一盏绿茶的清香,譬如几颗烤麻糬的甜香。历经千年的风雨,眼见着时代巨大变迁,他却自顾波澜不惊的存在。这或许就是松下幸之助说的,“充满热情而努力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产品里面蕴含着我们的灵魂。”尽管“拥有空前财富的新阶层在兴起,层出不穷的科技媒体改变世界……它削减掉商业实践当中多余的东西和传统发现有效方式组织业务”(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上帝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但是“他们(日本匠人)仍在使用传统工艺做建筑,包括手工打磨寺庙的大梁、立柱、雕花和楔子”。一如周华诚《造物之美》一书中所言,“匠人在自己作品付出心血越多,最后他所能得到的馈赠也就越厚”,“像一滴酒,封存在酒翁里,经历时光越久,那酒才会越香醇。”

  30年前,我国很多地方迎亲嫁娶的陪嫁品种总有许多木制家具,比如纯手工打制的箱子柜子椅子、梳妆台、洗盆架;在江浙,还有许多木桶陪嫁,而这一些都需要箍桶师傅木匠师傅。然而,这一切都被塑料、搪瓷、不锈钢、刨花板所取代了,箍桶担子和师傅,还有篾匠、木匠、石匠、铜匠、铁匠等很多很多的匠人,还有匠人的精神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事实上,“工匠精神”,不仅成就着工匠本身,还长青着企业,差一点工匠精神,就差了一大截市场竞争力。在中国,现存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只有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同仁堂、王老吉等五家老字号;而在日本,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即便是随便的一家饮食小吃店,也都“历史悠久”——“羽二重团子”就已延续200多年,而“一和”烤麻糬则传承了1000多年。

  “一个没有匠心的企业,很难长久生存,更别说要成为百年老店了。”所以,提到当今全球的工匠精神,大家都会想到德国和日本。一个西方文化体系下的案例,一个东方文化体系下的案例。现代经济社会最大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经济开发环境破坏同步进行。但是,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却始终遵循“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可持续发展。在《造物之美》中,周华诚以虔诚之心记录了日本匠人的匠心。所涉及的著名企业或京都的小店,他们共同坚守着“匠心”,而匠人们不但对所做之事有着高度的坚守,还把“心意”和“魂魄”注入到作品之中。即便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匠人”的手艺仍旧是独一无二的,至少“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每一件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的产品。

  匠人不会消亡,匠心不会泯灭。在日本,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店很多,无论哪一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匠心之于匠人,似躯壳装置灵魂。“从一个独立的手工艺人,到一家具有匠心精神的现代企业,核心都是——拿出你的绝活来。”周华诚的《造物之美》充盈着对朴素手艺的尊重,“我是怀着一颗憧憬向往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匠人的尽头,是大师;匠心的极致,是民族脊髓。而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也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即便现代企业更为注重创新,“创新的基础依然是不变的匠心”(吴亮)。所以,不管是工业4.0、5.0时代,还是更远的时代,我们都应致敬匠人、致敬匠心。

  原载《经济参考报》《住宅房地产杂志发表时有删改,转载请致电致函商洽授权。

  http://jjckb.xinhuanet.com/2017-04/07/c_136189377.htm

  《造物之美》读后感(三):造物之美: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作者:周华诚

  机械化大时代到来,速度效率字眼,总是不停地追赶时间,催促着我们不停奔跑。但总有精雕细琢的认真,沉淀内心,让浮躁的流光变得从容。将身心投注到一针一线、一笔一划当中,时光变得柔软,内心获得丰盈

  慢,是一种态度;手工,是一种情感记忆。或许世界的变化飞快,东方文化传统里最深处的情感,依然深刻着手工痕迹。一双双或细腻粗糙的手,所承载的故事,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隽永深邃

  来看几样器物。

  《造物之美》读后感(四):从100开始

  什么是商人?什么又是匠人。常规来看的话商人是追求金钱兼顾工艺的人,而匠人是潜心工艺兼顾利益的人。从本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却是更倾向于将前者称之为从1开始的人,而将后者称之为从100开始的人。

  从1开始的人到了100便走到了极致, 而从100开始的人却是没有极致的存在。1和100是两种态度的产物,或许也是平凡与超凡的界限。世界是一个大工厂,当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一个标签的时候,中国工艺就成了我们更为期待的东西。

  也许是时候停一停了罢,抛开利益的拥簇,去追求一些情怀的东西。不再追求从1到100的完成,而是立足100去完善突破。什么是日本匠人?那是百年传承苦心孤诣的坚持。什么是德国工艺?那是旋紧螺丝5-0.5的执着。非凡总是立足于平凡之中的,以匠心造物方得物之美,当我们立足100的时候或许就是中国工艺起航的黎明。

  《造物之美》读后感(五):正在做事的人,读下去便有了护身符

  2009年秋天,和杜先生第一次去日本旅行。出发之前,罗列的心愿清单中,其中一项必须要打勾的就是芥末味的冰淇淋

  等终于抵达静冈,还来不及细细看看这座城市,迎接我们的江浙沪以外的台风,不包邮,路径肆意,想着好不容易才有的旅行,不甘心只是在酒店里喝小咖啡,还是欣欣然地出动了。

  更让人觉得受鼓舞的是,冰淇淋店并没有因台风歇业,等终于舔到甜筒上的芥末滋味,舌头激灵了一下,得到的同时,失去的是被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刮走的杜先生近500度的近视眼镜

  想到那一次旅行,总是有些好笑。觉得那口芥末,就像是青春最后的一点挣扎,“将作春衫称少年。”

  而如今如果要再出发去日本,心愿清单里必填的一定是3克小麻糬。自己平时也是很喜欢厨房的人。但无论是做蔓越莓饼干,还是红豆团子,都从来没有完全按照食谱上的计量精确计之,误差在5克有余,总是马虎着过去。但,大概是因为原材料好,送到嘴巴里去,尽然有挑剔,也微不足惜,总觉得诚然世事都可原谅。

  直到读到这一以贯之了1000年的3克小麻糬,因为了解3克扑在手掌心的轻微,更加觉着这其中的来之不易

  好。崇。拜。

  开始看这本《造物之美》时,窗外正是一团雨气。

  起初,只是潺潺的雨声,等一页一页读下去,烤熟麻糬的“噗噗”,煮米饭的“咕嘟咕嘟”,刨木花的嗤嗤声……跟着华诚老师的笔端,穿行在匠人工坊,不论是小巷子,还是大公司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专注的静气。

  这些看似简单而又不同寻常的营生,都近乎是一件事做了一辈子,甚至几代人做了几辈子,他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也许起初,只是支一个摊子,并不知道能画多远的地图,只是时日已久,发现,这也许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世界相处中最怡然自得的方式,于是,不愿放弃

  有点温暖的是,读着读着,发现书中有两样物件,曾经,都被我们当成礼物送给过最亲爱的人。新近发生的就是猫王收音机。春节时送给爸爸舅舅闺蜜,收到的人都说小东西招人喜欢,精致,很久没有听过广播了,广播真好听啊……云云。

  再有,就是松下电饭煲。结婚前,妈妈休了年假,从老家来杭帮我置办新家当,首先买给我的就是松下电饭煲。每每饭快熟时,屋子里都会弥漫着一种让人舒服的米气,有些热腾腾,但又觉得晶莹异常,因为有了会呼吸的锅,应运而生有了会呼吸的米饭。就像若你遇对了人,也会唤醒你内心最好的品质;若米遇对了锅,也会履行作为米最重要表达

  即使这本书里提到的一切,都与你的生活毫无关联;即使翻开这本书的前一秒,有些 心灰意冷,或是百无聊赖,读下去,还是会有动心的部分,尤其是正在做事的人,他不会告诉你明天具体要做什么,但是这本书会告诉你,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做怎样的努力。当你的辛苦,有了同伴,即使同伴只是书中人,也会获得不再孤单的勇敢吧。

  《造物之美》读后感(六):可贵的工匠精神

  可贵的工匠精神

  日本人以工匠精神闻名,他们具有极其负责的敬业精神,能够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让人感觉到一种优美在其中,那些匠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耐心,缓慢,坚持,稀有。

  读了周华诚的《造物之美》,对于这种敬业的工匠精神有了更具体和形象的认识。大到著名的跨国企业松下公司,小到做麻糬的小点心店,都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一种坚守匠心的坚持精神。

  松下电饭煲,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用他们的电饭煲将饭快烧熟时,屋子里会弥漫着一种特别让人舒服的米香气。这是松下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开发的产品,他们根据大米的特点,不断试验,光全世界的大米样品就采集了46种,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生产出针对不同大米的电饭煲,让不同的大米都会散发出其独特的味道,这种认真细致的精神实在是让人佩服。

  吴晓波写过一篇热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2015年曾掀起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的热潮。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看了这本书中日本企业对智能马桶盖的研究,应该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智能马桶盖是现代日本匠人产品的典型,书中对它的生产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对水流的设定。如何让人的屁股能享受到自然般的水流,而不是胡乱喷冲的水流呢?松下公司的技术人员从汽车发动机的燃油喷嘴上得到了灵感,经过近万种的试验,最终才形成了目前的产品。所以任何令人所称道的产品,在开发生产的时候,就已费尽了千辛万苦,对于这样美好的产品,人们自然也会尽力去维持,心甘情愿为之买单。

  钻头和金属较量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慨,全世界最硬的金属,最厉害的钻头,就像矛和盾一样在不断交锋。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几千次的实验,双方都在不断地寻求技术和材料的突破,在竞争的试验中追求技术的极致,导致技术的不断突破,坚定地站在世界领先的制高点上。

  吴晓波说,制造业总是给人带来一种造物之美,源于制造者对产品始终倾注着还原生活本真的匠心。只有那些倾注了工匠精神的物品,才最能契合人的精神和需要,也才能最终体现出“造物之美”。

  工匠们认真做每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那些能把一件事做上几十年,做一辈子的人,把美好的事物流传下去的人,特别让人敬佩。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图文并茂,可以很轻松地让人领略到物产之美。

  希望中国人要放下偏见,好好去认识日本人的匠心,也能向这样的工匠精神和生活美学慢慢靠近。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造物之美》读后感(七):造物之美,就是生活、温暖和爱

  小时候,盛夏的黄昏,我们会做西瓜灯。

  西瓜顶上开个口,拿小勺子挖干净西瓜瓤,一定要挖到内壁现出青色来,再用小刀沿着西瓜皮雕刻,凿出一些洞,开口处用四根细麻绳系上,连着一根小棍子。天暗下来之后,西瓜灯里的蜡烛点亮,我们拎着西瓜灯去串门,去河边找萤火虫,一路大呼小叫。

  我雕过很多西瓜,整个夏天。为了让西瓜灯在小伙伴里赢得赞叹和羡慕,我动脑筋雕刻过各种奇奇怪怪的图案,有时过于繁复,洞与洞之间交叉太多,没等雕完,西瓜就碎了。

  曾经动手做过太多有意思的事情,在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其实都具有一种匠人的初心。我想,这也是周华诚写出《造物之美》这本书的前因之一吧。

  悦物,只在坊间。

  悦,欣赏,愉悦。物之美,因落入坊间,沾染坊间之气,坊间之情,坊间之意,为人所赏,而至悦物。

  《造物之美》开篇“三克小麻糬,一千年月光”说的是“以物抵心”,雪白的糯米粉蒸熟了,趁热击打,捣软,搓成椭圆,揪下来,一个个的,每一个小麻糬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克。

  揪下来的小麻糬,撒上一层豆粉,串上竹签,放到炭炉上,等待它们发出轻微的“噗”的一声响,香喷喷的小麻糬就烤好了。

  从捣到搓到揪到烤,每一步,都是双手在掂量。从陌生到熟练,到了然于心,

  这样的事,他们居然做了一千年。

  麻糬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物和人之间,通过一种奇妙的融合的劳作,长久地抵达彼此的灵魂。

  在时间的浸润下,物被打磨,人被打磨,人和物都不只是沟通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激情,一种喜欢——当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人和物的本质和内心都起了一些变化。这,也许就是最简朴的造物之美。

  从某方面来说,人们对于物的盼望相当饥渴。物是生活的必需品。炉子上煮着小米,母亲坐在凳子上择菜,米粥的香甜味儿飘出门外,生活就是留在记忆里的那些寻常甚至清贫的温暖,使人懂得珍惜和感恩,一生受益。

  周华诚的《造物之美》是温柔的,温柔的文字,温柔的文风,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周氏文字”的独特味道,细腻,流畅,亲切,轻轻入魂,宛若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一字之下,玄机暗藏。

  他提出了对现代制造业的思考和诘问。从日、德的匠人精神到近几年风靡一时的智能马桶圈制造者松下公司和国内孤独而日渐消亡的手工艺,他像剥洋葱一样,细细解读着现代制造业的形式内涵,分析起源、成因、发展和未来,提出制造业应该有一颗“素直之心”,即制造的内涵,就是深刻的做人道理。

  思考是因为时代越来越庞大,物质越来越丰富,而我们的人生其实还是简朴的。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物”吗?

  很少的东西,带着最贴近身体和灵魂的“物”,才会让我们幸福,让人的心灵没有任何重负地轻盈起来。

  带着生活本真的匠心,制作符合人们身体和灵魂需求的物品,以物抵心,才能一物入魂,长久而美。

  现代工业,是造物的外在形式,带着生活、温暖和爱的造物,才是造物的至高法则。

  这,正是周华诚这本书想要告诉现代生活里越来越繁忙的我们的话吧。

  顺便说一句,这本写匠人与悦物的书,我买到的是一个特殊的版本——毛边本。读的时候,需要准备一个书签或者裁纸刀,像一个匠人一样,亲手裁开一本属于你自己的书。于是,这样的阅读,就和另一个制造书籍的匠人——周华诚,在时光里相遇。

  《造物之美》读后感(八):由心发出的果效

  文/胡璐娃

  在《圣经》箴言书四章二十三节,这样记载: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

  在周华诚老师所写的《造物之美》一书中,第一部分便是以物抵心。正如书中柳宗悦所说:“所有的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可见,手工艺物品被注入匠心之后,最终的果效,是美的。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不仅仅是匠人,可以通过用心获得美好的果效。作为普通人,同在可以用心获得这样的效果。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不论周围的环境,是好还是坏,都能用心生活,笑对每一天。

  来自甘肃的莉莉,大专毕业后,选择在南京打拼。虽然梦想对莉莉来说很丰满,但是现实生活还是很骨感的。莉莉刚开始工作,很不稳定,最多的时候,一年要搬六次家。但莉莉始终相信母亲常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树挪死,人挪活。所谓,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创造的。因此,无论住所怎样变动,工作再忙,莉莉始终都坚持,每天晚上要自己动手做饭。同时,莉莉也把第二天的饭一起做好,打包装进饭盒,到办公室用微波炉加热后,再食用。

  “坚持自己做饭,用心选择食材,是一种享受。”莉莉动情说道。

  莉莉始终充满热情,用心去生活。不正是周老师书中第四部分所提到的行必能至吗?

  生活的美好,只要你去用心,便自然而然产生相应的果效。

  当然,这个由心发出果效的过程,也是孤独和刻骨铭心的。

  日本松下的创始也是从一位匠人的孤独开始,当中不断给自己及产品注入灵魂和创新,最终才发展到万人的大公司。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创业。但大部分创业者选择了浮于表面:快速融到天使资金,短时间催肥企业,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公司无法正常运行,只能自尝恶果。相反,如果可以像书中第三部分提到的洗练返真,学习日本的马桶盖精神,在创业初期,都会有一个漫长的蛰伏期,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还记得高中时,大部分人数学学不好,尤其是女生居多。面对数学老师写了一黑板的数字,通常是疑问和不解的。但班上有一位资质平平的女生,总是得第一。特意询问女生的室友才得知,原来这女生,每天凌晨三四点便醒了,躲在被窝里,手里拿着手电筒,偷偷地在做数学题。

  正如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书中所说,“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不存在才华这个字,存在的是琐碎,重复的事情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造物之美》通过讲述日本传统手工艺匠人的匠心故事,旨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专注、坚持的信仰精神。

  相信只要你有心,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果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