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纸的人》读后感10篇
《读报纸的人》是一本由[奥地利] 罗伯特·谢塔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报纸的人》
胡赫尔夫人的情人意外死亡,她逼迫自己17岁的儿子弗兰茨远赴维也纳谋生,因为情人死了,她和儿子的失去生活依靠。胡赫尔夫人让儿子去投奔她的一个老情人,一个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的卖宝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故事。
整读了全书,很仔细,每隔几页都要写上一两句话,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很伤感,生活不是童话,每一次的分离都是一次成长,时间会抚平一切的伤痛,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成为过去,唯一不变的是本心。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人自危,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很多人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沉沦,有的人选择了不畏困难,升华了自己。一个淳朴的孩子经历了,离别,爱情,背叛,他成熟了,在黑暗中迷茫,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摸索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去经历,”生活在世上,虽然现在的生活比那个时候要好上无数倍,但每个人从婴儿,幼儿,青年,成年,中年,老年,走过一辈子,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有几个人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着为了经历感受人间冷暖酸甜苦辣,然后可以坦然的去面对。
时代在进步,信息化是时代的到来让报纸的销量越来越少,读报纸读的是信息,信息时代一部手机知天下,但真正有多少人真正读透了信息的含义,奥托在读他的报纸的时候可以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就值得我们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又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有一句:看起来是几何问题,实际上是函数问题。不论是报纸,新闻,还是与人交谈都是要很注意的,话外音,会给你更准确的判断,更有自信心。
最后,赞一下作者,视野开阔,角度独特,引人入更,让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心情一直紧紧跟随主人公起伏,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我很喜欢。
我是来自萨尔兹卡默古特的弗兰茨,我17岁了,我生活的萨尔卡默古特有着温暖的家、广阔的天地、记忆中的妈妈在小屋门口等待着我的归来,还有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时光。
《读报纸的人》是40岁出道的奥地利作家罗伯特•谢塔勒的中篇小说,故事以一位17岁报亭学徒的视角讲述着1937年至1938年之间,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在他身边发生的事情,在他所在的城市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对他的改变。
一本好的现实主义小说总是将故事设置在混乱的年代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可以使的故事更加有戏剧效果以及更加抨击人心。本书正是这样的,作者选择了1937年至1938年这个时间,让小小的弗兰茨出现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首领希特勒的故土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小说特有的时代吸引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生于1856年,死于1939年,是世界著名的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犹太人。是的,这位世界著名的探究人类大脑的导师出现在了本书中,成为小弗兰茨的精神医生和灵魂导师,使得这个故事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与历史契合,也成为了本书的一条主线之一,小贫民的弗兰茨与大名人间的联系。
书中的另一个角色是报亭的原经营人——奥托•森耶克,一个上过战场,失去了一条腿,最后坚强的经营着报亭的犹太小老头。是的,又一个犹太人角色,在1938年的时间层里,在希特勒的故乡奥地利,人物大部分是犹太人的故事,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在战争年代中,犹太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流放,屠杀的故事。
故事的戏剧冲突在于主角弗兰茨并不是犹太人,他在故事中是犹太清理运动的经历者,见证者,以及间接受害者,其实他是这个故事当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小人物,没有弗洛伊德的大才,没有森耶克的坚强,甚至没有母亲的果敢,但这都不妨碍他最后成为这样的人。
故事里的弗兰茨与一般的少年一样,有着对爱情的冲动,有着对世界的反叛,有着无穷无尽的梦境,这些,最后都成为了他将报亭坚持下去的动力。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的灵魂都在努力吟唱,且在不经意间共同谱写了一篇超越性别、年龄和种族的欲望交响曲。”生命有着太多的诱惑和考验,我们也许会沉沦,也许会升华,一切都是未知,所以请与犹太人一起坚持,让我们短暂的人生有着不一样的光彩!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三):如何读懂人生真相
欧洲当代超人气现象级小说作家罗伯特•谢塔勒,奥地利人,1966年出生。他的许多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其中新作的小说《读报纸的人》尤其为人瞩目。这篇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名叫弗兰茨的奥地利少年,如何从农村跑到维也纳,在那里经历风雨磨难成长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故事发生在1937年,当时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占据了上风,好多国家已经沦落到德国法西斯脚下。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民众表现出种种生相。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各种人物的交集,情感的起伏沉浮,描写出良心与欲望的激烈碰撞。发出“日子过得越长,生命显得短”的感叹。小说妙笔生花,写得非一般作品可比。弗兰茨原先和他的母亲生活在农村,因为偶然的变故,他遵照母亲安排去维也纳投奔一个名叫奥托的书亭老板。书亭老板实际是他的生父,弗兰茨的母亲没有告诉他。后来弗兰茨到了那里,遇见了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经历了一次次良心与欲望的搏击。亲情、爱情、友情,交织在一起。
年轻的小说主人公在其中苦苦挣扎,一次次心灵的流血,一次次灵魂的震撼。让主人公在离别中成长起来。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此人是奥地利藉的犹太人,是上个世纪蜚声国际的著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占领,犹太人遭受迫害,于是弗洛伊德远走英国避难,但是在第二年就在英国去世。在《读报纸的人》中用浓墨重彩刻画了这位心理学大师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小说后半部屡屡出现弗兰茨“书写梦境”并贴出来让顾客“共赏”,这种情节的科学依据或许就是弗洛伊德1899年的著作《梦的解析》。在这本书中,弗兰茨和阿娜兹卡的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就在弗兰茨万念俱灰时弗洛伊德为他指点迷津,大师语言直指人心。弗兰茨经过他一次次点化逐渐参透生活中种种表像。不仅如此,还“感到一种奇怪的自豪感涌上心头,如同头颅里的某处炸开了,温暖的阵雨在他的脑中缓缓飘落。他现在是教授的年轻朋友。
”我想,每个仔细阅读这些章节的人也会成为“教授的年轻朋友”吧!这本小说让读者了解八、九十年前奥地利民众的农村生活、城市生活、以至战争时期生活。有反抗、有沉默、有隐匿,展示了一支超越性别年龄种族的欲望交响曲。“如果人生是一张报纸,谁能读懂真相?”那么,就让我们读完这本书后掩卷,另泡一杯好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沉思吧!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四):谁在读报纸
生活不是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唯有我们都是在欲望的沙海里淘金子一样的良心和真爱的人,这不会变。——读报纸的人
“生活就像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看着我们一次次离别和一点点成长。我们的情感在生活波澜的激荡中起伏浮沉,用力托起良心和欲望碰撞出的生命浪花。”
很显然,罗伯特·谢塔勒,这个欧洲超人气小说家,在描写欧洲人甚至是全世界人类的生活、良心和欲望上有着独特的能力。他能够通过写一个人,从而写出那个时代所有的特征,从一斑可窥全豹,大概就是如此。他写过小说《碧内和库尔特》、《一辈子》等,也拍过电影《第二个女人》,荣获德国格里姆奖(最佳影片)。他的文字充满魅力。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去经历。我们在几乎永恒的人生昏暗中四处摸索,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能偶尔看见一盏小灯燃起的光明。”
弗兰茨的人生自从他踏上开往维也纳的早班火车开始就已经改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因为母亲的“工作”而生活无忧,可以在小镇的树林里自由活动的孩子了,他成为了维也纳一座旧报亭的小学徒,除了摆放报纸并记住来往的客人的喜好,他的唯一活动就是看报纸,当然每日清洁也是必须的,只是没有报纸那么有意思罢了。他从一开始只能看懂一些单词,到逐渐看懂句子、片段,到最后能明白那一份报纸表达的意思,大概花了几周的时间,这些报纸就是对他最初的启蒙。就在他以为今后的每一天都像平时一样起床洗漱、摆放报纸的时候,一位他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了报亭,一个让报亭主人恭敬问候,一个真正的教授弗洛伊德。弗兰茨通过归还报纸和这个曾经只出现在传说中的人物有了交集,并决定听他的话来一次青春的邂逅。弗兰茨在第二天整理行装,走向了应该是很有名气的游乐场,在多次失望,濒临绝望时,遇见了那个在海盗船上笑语晏晏的波西米亚女子,并陷入了痴迷之中。在被那女子放了鸽子以后,主人公依旧魂牵梦萦,做事都浑浑噩噩,终于在四方求助,几经波折之下,重新认识了那个女孩并有了热烈的负距离接触,当然,第二天她还是消失了,甚至换了住所。弗兰茨的内心是纠结的、矛盾的、怅惘的。作为一个初尝情与欲的年轻男人,他一直都在寻找着他的“女神”,直到尾随“女神”进入了那个黑暗的光怪陆离的“洞穴”,一种愤怒和嫉妒击中了他。他会有什么举动呢?
当二战硝烟弥漫在欧洲上空,德国纳粹疯狂消灭犹太人,社会欲望伸出了狰狞的爪牙之时,卖报老人被迫害致死,一度成为主人公弗兰茨心灵导师的弗洛伊德被迫远走他乡,“女神”狼狈谋生,十七岁的男主人公会选择做什么呢?是反抗,还是逃避?是誓死反抗命运的要挟,还是选择沉默和随波逐流?
这本书里有每一个人面对欲望的不同抉择,有着血与泪般真实的人生百态。有时候,必须要离开;有时候,必须要留下。这就是生活。
做一个读报纸的人,你就会发现:日子过得越长,生命就会显得越短。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五):如何读懂人生真相
欧洲当代超人气现象级小说作家罗伯特•谢塔勒,奥地利人,1966年出生。他的许多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其中新作的小说《读报纸的人》尤其为人瞩目。
这篇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名叫弗兰茨的奥地利少年,如何从农村跑到维也纳,在那里经历风雨磨难成长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故事发生在1937年,当时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占据了上风,好多国家已经沦落到德国法西斯脚下。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民众表现出种种生相。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各种人物的交集,情感的起伏沉浮,描写出良心与欲望的激烈碰撞。发出“日子过得越长,生命显得短”的感叹。小说妙笔生花,写得非一般作品可比。弗兰茨原先和他的母亲生活在农村,因为偶然的变故,他遵照母亲安排去维也纳投奔一个名叫奥托的书亭老板。书亭老板实际是他的生父,弗兰茨的母亲没有告诉他。后来弗兰茨到了那里,遇见了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经历了一次次良心与欲望的搏击。亲情、爱情、友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小说主人公在其中苦苦挣扎,一次次心灵的流血,一次次灵魂的震撼。让主人公在离别中成长起来。
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此人是奥地利藉的犹太人,是上个世纪蜚声国际的著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占领,犹太人遭受迫害,于是弗洛伊德远走英国避难,但是在第二年就在英国去世。在《读报纸的人》中用浓墨重彩刻画了这位心理学大师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小说后半部屡屡出现弗兰茨“书写梦境”并贴出来让顾客“共赏”,这种情节的科学依据或许就是弗洛伊德1899年的著作《梦的解析》。
在这本书中,弗兰茨和阿娜兹卡的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就在弗兰茨万念俱灰时弗洛伊德为他指点迷津,大师语言直指人心。弗兰茨经过他一次次点化逐渐参透生活中种种表像。不仅如此,还“感到一种奇怪的自豪感涌上心头,如同头颅里的某处炸开了,温暖的阵雨在他的脑中缓缓飘落。他现在是教授的年轻朋友。”我想,每个仔细阅读这些章节的人也会成为“教授的年轻朋友”吧!
这本小说让读者了解八、九十年前奥地利民众的农村生活、城市生活、以至战争时期生活。有反抗、有沉默、有隐匿,展示了一支超越性别年龄种族的欲望交响曲。“如果人生是一张报纸,谁能读懂真相?”那么,就让我们读完这本书后掩卷,另泡一杯好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沉思吧!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六):站起来,做自己的英雄
关于反战的故事我们已读过不少,无论是《恶童日记》的冰冷残酷,《铁皮鼓》的荒谬反讽,或是电影《美丽人生》那样的乐观和壮烈。而《读报纸的人》还在对纳粹和暴力的控诉中,同时掺入了有关成长、命运的困惑和慨叹。这让故事有了更为开阔的面向,也为读者提供了进入故事和情感体验的多样方式。
1937年,奥地利少年弗兰茨从农村奔向维也纳,在城市里遭遇了自己的爱情和面包,与各色人等遇见交往。与广大的打工青年不同的是,他所生长的时代背景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始,无数国家和人民已沦陷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弗兰茨的人生故事因此被赋予更为深沉的底色。
书亭老板收留了他,这位是他生父的男人默默为他付出,提供生存机会,并且将自己质朴的生活原则无私传授。然而,在如此波澜壮阔的浪潮之中,没有任何个体可以偏安一隅,获得幸免的权利。弗兰茨目睹了一个个热情的生命如何遭遇苦难、迫害,以至于梦想破碎,甚至魂断他乡。少年本人也在战争和成长的压力下苦苦挣扎,最终仍然难逃绝望。
悲情的底色中,也有着稀疏的亮光让人玩味,除开弗兰茨生猛炽烈的爱情,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四个字更是如雷贯耳。这位基本等同于真实存在的“虚构人物”,通过与小人物弗兰茨的交往和沟通,以极大的篇幅完成了对自己学说的重述。小说作者罗伯特•谢塔勒为弗洛伊德的哲学论断想象出了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与生活支撑,不仅将弗兰茨的生活进行了诸多解析,还鼓励他把梦境书写出来与他人“共赏”,了解弗洛伊德的同好自然能对这些情节莞尔一笑。
在某些时刻,《读报纸的人》隐约与《铁皮鼓》有着相似的情感诉求。但《铁皮鼓》尽管隐晦反讽,其对战争有着更直接和有力的控诉和揭示。而《读报纸的人》则有意识地避开了深刻的反思,战争苦难、成长困惑与个体命运的偶然性交错在一起,或许对某些读者显得有些意犹未尽,但这或许更为符合生活的真相。我们并不缺面对黑暗的强烈控诉,但往往是“时间”这个最强大的主宰悄然疗愈旧日创伤,待到我们重新忆起,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此角度,文化和心理学成为了救赎自己的良药。对待生命中的苦难,我们也许用不着一直剑拔弩张。如同书中所写:“我们在几乎永恒的人生昏暗中四处摸索,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能偶尔看见一盏小灯燃起的光明。”弗兰茨一直同母亲保持着书信对话。他同时面对了故乡这样的母性家园,面对隐忍的身体之父和弗洛伊德所象征的精神之父。
正是这些力量,支撑着纯稚的他面对了城市中的情欲涌动、鲜血淋漓,以及战争投下的阴沉巨幕,却仍然保有自己的热情和憧憬。事实上,从来就没有拯救世界的超人英雄,我们有的只是凝聚起身边的支撑力量,咬紧牙关,在沼泽一般的生活困境中奋力拼搏。这才是罗曼罗兰口中“真正的英雄主义”,也是我们对抗苦难和虚无,获取人生价值的最有效方式。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七):如果人生是一张报纸,谁能读懂真相
超人气现象级小说作家罗伯特•谢塔勒写出的她最畅销作品,主要讲了弗兰茨主人公成长的故事。
主人公母亲,发生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事件,迫使原本游手好闲的弗兰茨走上卖报纸之路。他其实挺抗拒走出出生的农村,还不知道以什么姿态迎接城市的生活和未来。最终他怀着希望来到车站,在卖报亭当一个助理,走进卖报员的秘密之门。
每天他的任务就是读报纸,卖报纸,记住每个顾客的需求,与顾客打好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弗洛依德这个人物登场,在我惊讶于他是否著名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逼使我对比书上写的年份和弗洛伊德的关系,结果竟然相同,突然惊叹在小说中出现真实人物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个角色,令主人公走出他人生的舒适区,寻求爱情的安慰,妄图想在爱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慰。可惜并不尽人意,爱情初次掠过,只是更让他增添烦恼。对此,弗洛伊德给了2个方法 1.让她回到你身边 2.忘记她。就是这么简单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对一个对爱情初生牛犊的主人公,永远是说不清这个道理的。可以这么说,爱情是可以令男孩快速成长到男人的途径。
经历了爱情,报纸店主人奥托被带走,与弗洛依德的谈话,主人公才第一次认真写信给母亲,向她描述所有疑问,而母亲在她的回信中,首次自称母亲。“孩子们有妈妈,男人们有母亲”是的,自此主人公逐渐成长为一个男人了。
后来书中更多描述关于希特勒带给主人公的悲伤情感,随着主人公用曾经的裤子代替了纳粹旗,用他性命去抗拒希特勒,故事从此告一段落。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去寻找答案,而是要去经历,我们在几乎永恒的人生昏暗中四处摸索,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能偶尔看见一盏小灯燃气的光明。”是的,生活有时不需要一个太准确的答案,但如果我们经历得多,答案可能都会呼之欲出。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八):其实是在读人生
书名为《读报纸的人》,但主人公却是个卖报纸的人。在报亭里,卖报翁奥托·森耶克传授给了弗兰茨一些重要的卖报经验。例如:
“不读报纸就不是合格的卖报员,甚至可以说,不读报纸的人就不是合格的人。”
“多留意顾客。你要牢记他们的习惯和喜好。记忆力是卖报员的资本!”
“一个好的卖报员,卖的是享受和欲望,以及不良嗜好!”
这些来自卖报翁的教诲,看似只是对于卖报经验的总结,但在其中又何尝不是包涵卖报翁对人生感悟?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着一个角色,想要扮好这个角色,使这个角色无可替代,就必须将角色了解透彻,就像厨师必须了解每种食物、每种调料的味道才能做出绝佳的美食,医生必须熟悉各种病情的症状以及每种药物的用处才能治愈患者,卖报的人同样需要了解报纸上的内容才能向合适的人群出售。
对于这些,年轻的弗兰茨似懂非懂,颇有点爱答不理的。这是继不愿意离开母亲之后,他又一次流露出了自己内心的不愿意。
从他这两次“不愿意”中,我们很轻易就能更了解到他这是在拒绝个人成长。
但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长的过程,无论你是否想要长大,因为你若是一直不成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存在。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一个人转的,若是想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我们就必须学会长大。
《读报纸的人》的时代背景设定于二战前夕,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轻易读出类似托马斯·曼在《马里奥与魔术师》里描绘的时代氛围。托马斯·曼借助魔术师的表演来嘲讽法西斯欺骗人、迷惑人和侮辱人的行径。《读报纸的人》里的主人公弗兰茨就像《马里奥与魔术师》里戳穿魔术师虚假表演的马里奥一样,都承载着作者反抗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诉求,也承载着揭露人性虚伪的诉求。
《马里奥与魔术师》创作于法西斯主义在欧洲肆虐的当口,托马斯·曼只能通过隐晦的文学笔法来喊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也因如此,《马里奥与魔术师》具有的反抗现实的诉求恰恰是《读报纸的人》所不具备的。
但是就在决定《读报纸的人》的情节走向和整体特质的节骨眼上,一个重要的小说人物闪亮登场了,并一下子提高了我们对这部小说的期待值。
这个人物便是弗洛伊德,正是那位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出现,特别是弗洛伊德与主人公弗兰茨的一次次交流和互动,让《读报纸的人》瞬间转进人性的堂奥,一部别样的触动心灵的小说由此诞生了。
弗洛伊德推动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弗兰茨踏上了爱情之旅,而爱情往往能让一个男孩迅速成长为一个男人。在弗兰茨的爱情之旅中,除了弗洛伊德,弗兰茨的母亲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写明信片、写信给弗兰茨,用循循善诱的真诚话语给了弗兰茨生活和恋爱以巨大的信心和宽慰。
刚看文章第一章的时候,我曾以为这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然,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我对她不好的感官一点点散去。她开导儿子,为他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通信中,她对儿子的“成长”一直倾注着心力。光是从通信的落款称谓变化上便可看出她的良苦用意。一开始通信时,她的落款是“你的妈妈”,后来变成了“你的母亲”。
孩子们有妈妈,男人们有母亲。
她时刻不忘提醒儿子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男人。
这是一位真正伟大且又十分洒脱的母亲,让人渐渐被她的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吸引。
该书故事曲折,情节生动,作者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唯有我们都是在欲望的沙海里淘金子一样的良心和真爱的人。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九):孤獨現象的陳年報導
「凱爾文」從老大的房間裡探出頭瞄了我一眼,與我眼神交會之後又匆忙地關上,其實這是繼他從有整片落地窗陽台的玻璃圍欄邊、蒸氣還未消散的廚房咖啡吧台旁,又或者是隱藏在書櫃後那座通往二樓的樓梯走下來之後,不斷關切我在看書、喝咖啡或者恍惚打起瞌睡時的一舉一動。
或許因為淘氣調皮的天生基因,所以這種惡作劇的娛樂動作,可以讓他玩上一整天,樂此不疲,於是我看小說或者寫點生活心得的興致,不斷遭到這零星的無可奈何的打擾,說是心煩的好氣,也是自找出來的生活累積,說是好笑,有時候撇見「凱爾文」那種傷痕累累的臉孔,本該上揚的嘴角,也就無聲又快速的給垮了下來。於是這種如影隨形的寂寞雋永,明明是一粒腐朽的種子,卻不須細心灌溉或者燦爛千陽的照耀,他任性狂傲的個性使得黃葉四處綻放、粗鄙的藤蔓隨處攀爬,向來不去顧及你的任何感受。
特別是我在翻閱這一類,闡述「孤獨現象」是如何使無助的人與眼前的灰牆之間,來一場寂靜的自我對話的書裡,更是頑皮的不得了。
這個作者在台灣唯一上市的是在二零一六年上市的「一生如寄」,講述一個在戰爭中失去健康與家庭的孤兒,如何在安靜並且顛沛流離的飄蕩裡,無聲的存在,也寂寞死去的悲傷故事。我突然看到在中國大陸的天津出版集團,大膽的發行了他的另一本「孤獨現象」派的作品。這個故事從「維也納」(還記得我二零一四年底在這街上狂奔,為了一賭哈維卡咖啡這個百年傳奇老店的風采,細雨大雪中,在某一個不起眼的巷子裡,看到只能從網路報導中瞧見的迷人身影。)這個曾幾何時繁華如中國上海的城市,由於強人野心發動的戰爭侵略,本來可以相安無事的人們,一夕之間,變成了猜疑彼此、鬥爭他人的惡魔達人。主角從蠻荒的鄉村來到這個報亭工作,從擁有朋友的相交情誼、享受愛情甜蜜溫柔,到後來被欲加之罪的逮補,終於消失在莫須有的時代罪惡深淵裡,呼喊不得,無影無蹤的像是從來沒有來過,太陽升起的隔天,誰又能知道什麼是這些孤獨的曾經?
「孤獨現象」寫手的風采,可以是隨手捏來的街角人物,但是平凡中見真章的神來一筆,作者大膽的把生命已經到了最後,還心繫著數十箱行李(作者也提到他這把年紀還有這麼多行李)手握著傾家蕩產所買通的入境文件,那鼎鼎大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給湊上一角,邀請他撇除心理定見之外,與主角來個忘年之交的哲學對話,對愛情的看法、生活的想法還有個多在那個時代裡,利用種族仇殺這種不可思議的鼓動為基底,想要喝令全世界為獨裁強人奉獻的極端手法。
或許這些忘年之交的思想對話不及一些刻意之作來的讓人有思考的空間,但是終於讓我對「佛洛伊德」這個深不可測的心理大師,還是有了一個了解的機會。一九三七年,這理應是貴族制度還是屹立不搖的年代,我在走過維也納繁華的街頭時,卻很難想見就這不遠的過去,德軍壓境之後的蕭瑟血腥,無聲的戰鼓,無言的呼喊,無奈地承受生命的洪流,飄飄蕩蕩之後的存活其實是痛苦的死亡,突如其來的殞落卻是永恆安寧的存在著。
日子過得久了,生命卻變得短暫了。這本絕對不是個大眾文學,但是喜歡卡夫卡無論什麼菜色都帶著憂鬱口感的老饕,迷戀保羅奧斯特端出來包覆著孤獨糖衣甜點的食客們,「一生如寄」、「讀報紙的人」自然是飯後那杯,呼喚城市低鳴聲裡,對年輕時躍躍欲試現在看來卻不值一提的各種悸動,至上無聲敬意的焦躁咖啡。
《读报纸的人》读后感(十):人生是否就像一张报纸
《读报纸的人》是奥地利超人气小说家罗伯特•谢塔勒的一部作品,这是一本撼动整个欧洲的心灵小说!如此高的评价,可见读者对于本小说的喜爱程度。作者是一个年俞半百的老人,现在居住在维也纳和柏林。作者的小说非常出名,曾多次获奖,读者给予相当高的荣誉,他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欢,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累计销量非常高,网络点击也是相当高。
作者是当今世界文坛现象级作家,由于作者的经历复杂,因此对于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故事曲折,情节生动,让人感觉很真实,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一间报亭遇见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就是这样的一次邂逅,少年参与了一次欲望与良心的争斗之旅,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跌宕起伏见证着少年的一次次离别与成长。这样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着读者。
读报纸的人从本书的书名看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书,因为读报纸是现代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很多家庭都会订阅报纸,然后在茶余饭后,静静的看一下报纸,打发时间,同时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这是曾经获得信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了改变,很多人都是用电子报纸或者网络来获得信息,这样读报纸的人就很少了。但是这样的报纸还是会让很多家庭怀念,那是曾经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有的时候,还是会去读一些报纸,这样的方式,还是很让人怀念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被利益驱使,就会有因为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在社会欲望的驱使下,卖报翁被迫害致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远走他乡;十七岁男主人公誓死反抗命运的要挟;这些都是利益的受害者,他们被社会迫害,更多人则选择了沉默和随波逐流,将自己隐藏在黑暗的角落,谨小慎微地窥视着天边的黎明。
生活像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看着我们一次次离别和一点点成长。生活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它就一直看着每个人的点滴,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我们的情感在生活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所以每个人都在面对欲望的考验,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且在不经意间共同谱写了一篇超越性别、年龄和种族的欲望交响曲。
生活不是童话,生活是很真实的,他不会以任何人而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过去的,唯有我们的良心和真爱的人,也许不会改变。
本书中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从萨尔兹卡默古特穿梭而过。这场暴风雨,给弗兰茨•胡赫尔滴答流淌的平静生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样的暴风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在暴风雨之中,有一些生命凋落了,他们是那么脆弱,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亲戚朋友无尽的哀思,所以更加应该珍惜生命,珍惜这所有的来之不易的一切。不要轻易草率的生活,应该更加好的生活。
《读报纸的人》是奥地利超人气小说家罗伯特•谢塔勒的一部作品,作者的创作角度独特,视野宽广,创作功力深厚,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让人读过之后,感同身受,如发生在身边一样,本书一发行,就被读者赞誉,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作品,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