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漏邑》读后感精选10篇
《天漏邑》是一本由赵本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漏邑》读后感(一):花开两生面
断断续续地也算读完了这本书,行文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充斥着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故事,一条是带着灵异,离奇,幸与不幸的考古调查。
抗日传奇是本书更为出彩的篇章。游击队的神出鬼没,飘忽不定,但与日本人的斗争除却智谋与武器的较量,更多的是人性、心性上的较量。诚如书中所言,林子大了便什么鸟都有,或有奸佞,叛徒,汉奸,但中国人的本心与本性仍旧是遵从且忠于这休养生息了千年的土地。更让人心安的,中国人埋藏在心中的力,无形无声,是千里河川,千年历史凝聚而成的,这绝不是区区弹丸之国可以瓦解的。
抛却主流基调,看完全书后,千张子的我不怕死,但我怕疼,让人思绪百转。显然全书中侯本太,千张子等人都不是有意要出卖自己的国家的,从后期种种行动来看,他们也始终在全力弥补,那么当初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一时的叛变。
侯本太或许是当时大多数反叛之人的代表,迷糊、混沌、求生、求权,人性虽有的弱点,他都有,最终促成了他在分不清是非的情况下投靠向日本人。可是后期收敛檀黛云尸骨,协助宋源等人的行为又展现出与这些弱点相违背的一面,他的内心仍然有一些,他所忠于的东西。人性的复杂且多面,善恶实难定夺。
千张子所代表的又是另一个群体,他始终明白自己想要的,信仰的是什么,可是在敌人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下,还是选择了招供。坚守固然伟大,可此时的屈服却也让人心酸,疼痛深入骨髓,血脉,终究是凡人,无法抵抗也是情理之中吧,何况又用尽了一生来赎罪,以为皆可原谅。
如果从前人的百般苦难源自外族,而今日的百般折磨却源自本国人的丑陋的内心。汪鱼儿的悲剧只是社会的冰山一角,文中也只是匆匆提及,令人唏嘘。
天漏邑有罪人,更多的却是罪己之人,有些人在百般无奈之下所犯的错误,日日诛心,有些人却心安理得,抵死不认。这不是我千年传承的文明应有的风貌啊。
可终究天下行雷,万物无妄,无所遁逃。
《天漏邑》读后感(二):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千张子的救赎
怕疼,懦弱,直至叛变。是人的本性吧。谁没有软弱的一面。如果教育只有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却禁止情爱,禁止软弱,和人肉炸弹有啥区别。
人性的复杂,在这部小说里体现较好。想起那句名言,千万不要考验人性的底线。尤其是严酷环境中,为了生存,人吃人的事情也很常见。舍身饲虎的是人,易子而食的同样也是人。
怎样才能避免人性的堕落,闪烁人性的光辉?只靠道德说教恐怕不行,得有相应的社会环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仅仅富有人性就会变得善良吗?得有法制、舆论等相应的社会环境,监督制止个人的错误。似乎韩国也具备了上述条件,朴槿惠为什么仍旧被判入狱了呢?民主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刚刚到仓廪实的地步,却开始往后退。
小说读过很长时间,偶然想起其中的情节,想到最近看到的新闻,随手而写。
《天漏邑》读后感(三):《天漏邑》东山邻书评
东山邻
微信订阅号: dongshanlin2016
《天漏邑》读后感(四):人性两面性
并不爱读书,也没读过很多书,跳槽之后时间顿时变多了,也想装个读书人,读点、写点...文笔拙劣,不过是自得其乐。
在天漏村存活着几千人口,改朝换代影响不了这个小村庄,新中国成立之后,天漏村也依然保留着原始的行为习惯,天漏村因为特殊的气候多风雨雷电、又有大雪封山,每年都有人被雷劈死,连专家都说是个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应该搬迁。但是乡民却认为这是老天爷惩罚罪人,因为天漏村自古以来便是罪人流放之地,如果罪无可赦变便会被老天爷一道惊雷劈死,这是上天的旨意并不愿意搬迁。弥五常带领着他的学生,对这个村庄展开研究,想参悟一个村庄经久不败,兴旺发达的道理,想研究透彻天漏村的乡土人情、文化情怀,在这里他们看到天漏村发生的大小事件,了解宋源、千张子的一生,也被天漏村人文文化震惊后直面自我。
宋源的前半生是个英雄,从小是个孤儿,独立自主,任性狂野。从毛头小子开始便是同村中的孩子王,他骁勇善战、无所畏惧,在抗日战争中是彭城的英雄,在新中国是体恤狱囚的公安局长,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即使在文革时期被批斗,也不曾低头和绝望过。反而,他想抓住机会感受一下千张子说的疼,疼到变成叛徒,疼到忘记自己的信仰。他认为千张子是个懦夫,就因为怕疼,在敌人的逼供下害死檀县长,他想为檀县长报仇,可是除了千张子的口供,没有任何证据能枪毙千张子。他不相信疼可以让人出卖队友,所以在被批斗时期,主动要求高秘书用刑,想体会千张子的疼。可是实际上高秘书早就使用各种手段让他痛不欲生,即使这些疼痛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养好,但他还是没有屈服。千张子的疼痛他早就体会过了,只是心中的信念让他一直坚持。难道宋源是乡野村夫所以痛阈较高吗?并不是,而是他的心中认定自己做的事情,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又何惧别人的严刑拷打。
宋源是英雄,是彭城二十万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从前是,未来也是。但是这个英雄却不是一个好男人。年轻时,他伤害了七女,七女把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全部倾注到这个男人身上,可是宋源只当七女是他兽欲的发泄,是他横冲直撞的对象。战争结束后,娶妻生子,这个英雄不懂得体贴妻子,不懂孩子,他是万人心中的英雄,却不知如何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妻子对他失望透顶,想要离婚,却无奈上头不愿意审批。这样一个渣男,原本应该离得远远的,但是在宋源被批斗后,一切又都改变。武玉蝉开始心疼这个男人,开始想要护他周全,最后二人逃离,回归乡野生活。
这个英雄在成为阶下囚后,跟随他的好兄弟们于心不忍,不忍再让他经受痛苦,却没有办法解救他出来。是不能还是不敢?将宋源救出的人竟然是曾经的囚犯,这些人思想不正、偷鸡摸狗,但是同样他们也是重情重义、敢作敢为的一群人。人性终究不能凭借一件事便成定论。
人生复杂,人性更胜。
《天漏邑》读后感(五):原来叛徒也不是那么难原谅
天漏邑是个村,村民习惯叫这个村庄天漏村。天漏村是女娲补天的时候留下的一条缝隙,村里住的人都是有罪的人,他们不知道能不能见到隔天的太阳,他们活得非常随意,谁知道今天出门会不会被雷劈死呢。每年被劈死的都有六七个,多的时候二百多,那是老天爷不愿意饶恕他们的罪过,他们也不躲避。就是这样一个村庄,与世隔绝,存在了三千多年。
这个村子到了抗日时期,出了宋源,出了千张子,作为九龙山游击队的2位队长,与日本人抗争。千张子女里女气的,他喜欢跟随宋源,而宋源无父无母,从小被一个神叨孤老太养大,性格乖张。就是这么2个人,带领游击队跟日本人周旋,敌人抓不住他们,恨透了他们。
书里让我尤其震撼的地方,其实是最后日本投降了,宋源抓到了松本,审讯松本的时候,直到这个时候,宋源在我心里莽汉的形象才完全有了改变。他有脑子,每次靠的不单是冲劲狠劲。他调戏松本,说松本力气不够,日本的力气不够,太解恨了,真的。我没有在那个年代出生,是大幸。我享受着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好日子,该满足的,没什么比平安的活着更重要更难得。
其实心里有隐隐猜测,是千张子出卖了檀县长,但是我又非常不希望是他。最后千张子亲口承认的时候,我竟然那么容易就原谅了千张子,因为疼,他受不住了,他供出了檀县长。我就像那些不明其中纠葛的民众一样,选择原谅。我看到了千张子为了抗日真正的付出过,看到了千张子为了救另一位英雄宋源不惜自己肢体残缺,看到了千张子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我不知道他在心底是不是爱着宋源,所以在必须要交出一个人的行踪的时候,他选择了牺牲檀县长。他背负了愧疚,身体也变成了肉桩,但是可能到最后,他把这些说出来给宋源听的时候,最难过的是宋源不能够理解他的那种疼,而不是出卖了檀县长。最终他被免除死刑,在天漏村度过了人生的最后20年,他等着宋源来结果他的生命,最终没有等到,也没有等到雷劈,说明他被老天爷原谅了吧,不知道他临终前有没有这么一丝的释然,也许更多的是失望,他在天漏村不就是等着再见宋源一面的吗?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作为一个废人作为一个叛徒活着,这是多么深刻的绝望中的唯一一丝曙光,卑微,弱小。
现代线,是祢先生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这个村庄做研究,5年的时间,冒着生命危险,最后一死一失踪,他本人也几次差点丢掉性命。原本想把天漏村的竹简公诸于世,最终被村长村民全票否决,那时候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把这些带出去,让世界都看到这个村庄3000年的历史不好吗?直到考研了5年,经历了很多之后,祢先生才深刻的知道,为什么这个村庄能存在3000年,就是因为隔世,那么为了保护这个村庄,就让她这么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