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10篇

2022-05-14 12:1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10篇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是一本由徐沪生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80,页数:2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一):我出新书了,第四本书

  先自我介绍下,我叫徐沪生,江苏盐城(东台)人,90后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系,做过两年程序员,2014年辞职写作,暂居上海闵行。具体原因和过程在第三本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里写得很具体,不多说。2015年元旦出版第一本书,2015年9月出版第二本书。

  这两本书都是之前网上写的文章合集,所以连着出很快。内容比较零散,题材广泛,包括但不仅限于:大学生活、情感心理、学习效率、职业规划、读书感悟、文艺评论等,都是生活散文。后来我爸去世,我把那段经历写到第三本书里,作为记录和纪念,于2016年5月出版。

  每次出书都有网友骂。幸好写作多年,早习惯了。认识的写作者都被骂过。(新书里有篇故事关于网络暴力的。)文艺创作行业,不管你做成什么样,总有人不喜欢。妄图取悦每个人的欢心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不如做自己,做好自己。

  我不怕别人讽刺我、奚落我,只怕自己拿不出真正的好作品来。毕竟,写作者还是靠作品说话,而不是跟网友吵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我还年轻,自知水平不够,只希望每本书都比之前一本有进步,循序渐进。

  偶尔有退步也没关系,曲折式前进即可。要想更快成长,必然要尝试新东西,一路摸索,走出舒适区;尝试了新东西,必然会有措手不及、犯错、被人耻笑的时候;趁着年轻,勇敢些,多给自己一点“试错期”。我承认我犯过很多错,但我从不为那些过错而羞耻,那都是成长的过程,就像蛇蜕下的皮。

  我跟自己说:眼光要长远,不要只盯着自己的过去(无论好坏对错)不放,要把握当下,脚踏实地,更要规划长远的未来,坚定方向。一个人如果沉迷于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过去,大概因为没有未来可言,人生剩余的岁月一望即知。实践者永远走在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有人讨论我曾经的足迹,而我已经走过去很远。虽然目前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作者,希望将来能成为知名作家,有许多高质量的代表作。我还年轻。

  去年认识了几个写作者朋友,我和他们讨论很久,发现自身的严重不足:我太年轻,经历阅历有限,虽然比同龄人经历多些,但年龄摆在这儿。我的经历和感悟,出一本书是可以的,出两本书也是可以的,但出第三本书、第四本书,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题材和内容上的重复,生活散文,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事、那些观点,绕圈子。

  从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因为写文章的时候,我是一篇一篇写的,有时间间隔,重复也没有感觉。出书后,从头翻到尾,才发现问题不小。我的第三本书,在内容上有不少第一、二本里提过的内容。再这么下去,读者都会厌烦,对自己长远发展也没好处。所以后来我只跟大家推荐我的第三本书,而不推荐之前两本。

  同时,我考虑转型。之前三本书的定位都是励志散文,比较市场化,篇幅和内容也相对容易。我想往文学小说发展,尝试不同的体裁和风格。(之前的编辑不太赞同我这么做,现在的编辑比较认可。)

  凡事都有利弊,我在第三本书里,非常坦诚地写了我爸去世那段心路历程,有人说我装腔作势、不惜拿爸爸的死来搏出位、心理扭曲,这有什么好显摆炫耀的?还出书捞钱!傻逼!想出名想疯了!给我留言说我红了、围观傻逼。

  但也有人觉得我很勇敢,能写下内心的独白,文笔很好。他们有人发生了同样的人生变故,失去亲人,但过了十多年、二十年也不敢如此直白地面对内心,说我写得很真诚、很被打动。

  我想,这是我的本意,人生漫长,需要倾诉和倾听。写作是我倾诉人生的一种方式。强烈的倾诉欲是我热爱写作的重大原因之一。我对生活保持足够的敏感和体察,写作重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记录和分享有什么意义,我不好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有人不喜欢,但有人喜欢。我不能取悦每个人,只能尽量做好自己。就像太阳,自顾自发出光和热,有人觉得刺眼,但同时有无数的种子因此而萌芽。

  不少读者因此跟我分享他们人生中的一些重大变故,一些悲伤、绝望、苦难的时候。有的跟我一样失去亲人(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人是单亲家庭),有的则是其他。

  比如一个近50岁的公司老总(卢璐介绍认识的),离异多年的单身女人,养家糊口的同时,北漂创业,一个人办公司,奋斗十多年,有所成绩。前两年公司要上市了,结果被查出癌症。公司当然放弃。经过一系列的手术和化疗,病情稳定,但还需要不断复诊,防止长出息肉、癌变,平时也要注重休息、保养。后来去法国探望留学的女儿,认识了一个同样离异的、同龄的法国男人,最终走到一起,在法国定居,今年结婚。

  还有一个朋友的表姐,被家里逼婚多年,爸妈甚至说:“女孩子岁数大了,结婚不容易,生孩子也很困难,哪怕先生了孩子再离婚也行啊。”表姐无奈,和一个男人闪电结婚。对方也是被家里逼婚多年,走投无路。第二年生下孩子,小两口立马离婚。因为实在合不来。离婚的时候,表姐和她爸妈说:“你们不是要我赶紧结婚生孩子的吗?我婚也结了、孩子也生了,现在能放过我了吧?”夫妻俩都不要孩子,孩子就轮流跟着奶奶和外婆,被惯成了个熊孩子,春节走亲访友,在朋友家胡作非为。

  还有很多故事……

  这些真实的、接地气的人生故事,很给我启发,有正面的激励,也有负面的警醒,想分享给大家,所以加工改编成短篇小说(避免侵犯个人隐私,情节有所修改),整理成合集,也就是我这次的新书,我的第四本书,第一本短篇故事集,跟之前三本书的内容完全不同。癌症那篇是书里第一篇故事,逼婚那篇是书里第三篇故事。(底下有文章目录)

  书名是编辑取的,《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我挺喜欢。因为这本书里整理的故事:50岁的公司老总被查出癌症、20出头的文艺女青年意外身亡、单亲家庭长大的大龄剩女被妈妈逼婚生孩子、93年的小夫妻婚后流产、大都市的女白领和小农村老太太的婆媳纠纷、暗恋一个人14年念念不忘不放弃、相差20多岁的隔代忘年恋、退役军人和他的抢劫犯儿子、30多年的老同学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被女朋友悔婚而压抑得精神分裂的年轻男孩、农村阿姨在养老院虐待老人、因为一次工厂事故而失去手臂的妇人、百岁高龄的老太太生了7个儿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她、……有的结局很美好,有的结局就很悲惨。确实,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腰封的文案是我写的:

有时候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时候磕磕绊绊面对的全是无奈 谁都盼望大圆满的美好结局 但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 喜乐悲欢有圆有缺 这正是人生本来该有的样子啊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二):人生路上,有多少故事给你光亮

  人生,不是你想的那样! 那么,人生,究竟是怎样? 读完徐沪生的新书《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才是该有的人生。 作者用13万字讲述了13个真实的、接地气的人生故事。有悲有喜,有甜有苦。 就像书腰上写的那样:人生,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磕磕绊绊面对的全是无奈。喜怒哀乐,有圆有缺,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蔡崇达说:写作,是为了“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更多的可能。 徐沪生的《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让有我“看见”自己,看见“身边他人”的感觉。 以下几个故事,让我感动,同时给我启发。现在,分享给大家。 01、中国式催婚和婆媳关系:《被妈妈一手安排也被妈妈一手毁掉的生活》、《我现在只想要回我女儿》。 《被妈妈一手安排也被妈妈一手毁掉的生活》中的菁菁,如同我们身边遭遇催婚的朋友。然而,菁菁的结局却令人叹息。 没毕业,母亲替她安排了工作。工作一落实,母亲替她安排相亲。结婚后,母亲又催促下她赶紧生孩子。 菁菁的母亲很像我们身边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子女身上。他们忙东忙西、忙里忙外地帮他们规划工作和婚姻、甚至催促他们生孩子。 母亲的“为你好”,让菁菁从愧疚反对变成了妥协压抑。母亲的辛苦安排,让菁菁一步一步忘记了自己,失去了自己。 当委屈压抑到了爆发,菁菁终于对母亲说出了实话“我现在到这个地步,不都是因为听你的话吗?”、“你让我对孩子负责任,那谁对我负责”。菁菁要对自己负责了。她选择结束了的婚姻,做回了自己。 《我现在只想要回我女儿》中32岁的阿何闪婚了,然而,婚后她却遭遇了势不两立的婆婆、媳妇、儿子三角关系。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复杂得很难调和,更何况还加上了一个唯母命是从的儿子。 双方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可调和,让阿何的家庭梦渐渐破碎在婆媳和夫妻关系中。最终,阿何被迫放弃了女儿的护养权,换得一身自由。 她们的故事,无关对错,却引发我们对婚姻的思考。 如果,你现在迫于现实,遭遇催婚,记住一句话:这世上的路很多,活出自己,才是一条最简单的路。 如果,你现在决定走进婚姻,记住一句话:在婚姻里,一颗独立的灵魂,比什么都重要。 02、感动你我的故事:《百岁老人的生死离别》。 我喜欢前段时期的一篇网络热文《奶奶的棉田》,文章让我很感动。 方老太和棉田奶奶有些相似。方老太生了七个儿子,一个个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她。棉田奶奶生了九个孩子,同样经历了一个个的失去。 她们的孩子,有的早夭,有的意外。有的失去,是在现在物质富裕医疗发达的时代。有的失去,是在过去饥饿交迫风俗绑架的年代。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逐渐老去的难以修复的痛彻心扉。相比其他生死离别,她们的失去更让人心痛。 棉田奶奶的老伴走后,她变了,书不听了,戏不看了。走在人生的边缘,棉田奶奶变得坦然。 书中101岁方老太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地方: 她满头白发,身子佝偻,裹小脚,仍然坚持一个人住小屋,洗衣做饭,不麻烦子孙。 她藏着一件打了很多补丁破衣服。衣服上面的补丁,有的是从她儿子襁褓上剪下来的,有的是她儿子离开那天衣服上的…… 就像书中所说: 女人总是格外坚强的,就像田地里的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大的苦楚,当时再悲痛,日后总能捱过去。 谁都会面对亲人的离去,不过是时间上的早和晚。 坦然接受,还是坚强面对,无所谓选择,对你我而言,活着还能感动,实属幸运。 03、让文艺青年深有启发的故事:《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龙生九子,天差地别》。 玉贞的一生很短,只有二十二年。 她这一生追求简单纯粹的文艺,正如文章的标题:倔强,固执,纯粹,干净,这是她一生一世的标签。文艺对她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是她理想寄托的载体,不容外人亵渎。 禁止早恋的高中时代,玉贞用一封长达七页文言文情书,示爱自己心仪的男生。 情书被文学社指导老师修改上报。玉贞对峙指导老师,责问不该改变了她的本来意愿,进而放弃了文学社的头牌,失去了名额保送的机会。 这样的傲然独立,格格不入,一直延续到她发生意外身亡。 玉贞对文艺的执念,像《皮囊》里的文艺青年厚朴。 厚朴夸张地讲述自己家里的世界地图,他高调地组建名为“世界”的乐队,他激情地唱着“Big big world”,他用一种宣誓口吻说道:“我是厚朴,我是世界”、“我想尝试世界的各种可能”。 他就是“世界”的代言人。厚朴怀着这样的想法,一直走到了自杀。 厚朴是一位梦想狂热的追逐者,他活在梦想的虚幻想象中。玉贞是一位极端理想追求者,她活在理想世界里,他们都不适合这个现实世界。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悲剧。然而,悲剧总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甚至更能让我们铭记和警醒。 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心里或多或少地有着玉贞和厚朴的影子。只不过,他们放大和提纯了我们的理想和梦想。而我们,一直在追求心灵自由与现实束缚之间不断地拉锯和妥协。 就像书中所说: “我们都凡人,随遇而安,为了温饱生计,总能勉强过下去。” 现实如同《龙生九子,天差地别》 中的六个文艺青年。 小邹和玉贞在某一点上有些类似。他们不在乎他人,都是坚持自我的追寻者。 然而,他们又不同。 玉贞超凡脱俗。为了理想,她不理世俗。而小邹俗气太重。他写文投稿,编辑修改,他不允。小邹流连于现实,却不想被现实同化和束缚。 一个人流连于现实,最怕的是,拎不清自己有几斤几两重。小邹一直拎不清。最后,他的理想被现实粉碎,他被现实所弃。 我承认,我的文艺有些小邹的影子。 上个月,某网站内容编辑找到我作原创写手。我发了两篇文章,编辑对文章篇幅提了一些意见。我不愿意修改,退出了网站写手圈。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像极了小邹,行为愚蠢之极。 书中海纳百川的小张,天赋异禀的小李,有着文艺梦的小赵和小冯,都在文艺领域找到了现实和梦想的平衡点。这一点,犹如给予文艺梦想的一点光亮。 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读这本《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愿我们都能认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End- 文:徐心渔(公众号ID:NiceXuxinyu)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三):书评|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部分

  生活是一门学问,当我们开始学会走路时,会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撞伤和走得更好看,而当我们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开始想要去奔跑,因为这会使我们感受到风的温暖和喜悦,但在奔跑里我们同样会去思考如何避免冲撞和跑得更快。

  你看,每当我们学会一样东西,即是我们开启另一条路的旅程,但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而这种关联就是生活的学问。

  几天以前看完徐沪生的《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这是他的第四本书。

  记得我喜欢的一个作者说当她出第四本书时,她才有勇气将这本书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不是因为它很好,而是因为这是在她的写作旅程中开始逐渐走上成熟的开始,它是她的很好。

  1 选择

  书中讲述了十三个故事,也是十三种人生的悲喜。这些故事初读下来我是不喜欢的,不是因为故事不好,而是讲得让人心生悲痛,需要暂时歇息,才能继续读下去。

  像第一个故事“癌症”里,五十多岁的惠姐在此之前结束婚姻,创建公司,奔波生活,没日没夜的工作和赚钱,直到被突然查出患有直肠癌后,开始结束了之前的劳碌,安心疗养和生活,并在不久之后获得了一段人人羡慕的爱情。

  虽结局为喜,可是我们都要明白这个女人在此之前付出的艰辛,她曾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事业的成功,又因癌症的病痛唤醒对生活的美好,她是吃过“毒苹果”的白雪公主,所以她的幸福来之不易,只叫人羡慕和祝福。

  但生活有太多面,有些人很幸运,是因为她们尽管历经磨难,却依然在最后获得幸福,而有些人是不幸的,即使幡然醒悟,却无法力挽狂澜。

  2 承受

  第五个故事“女儿”里因一时冲动而结婚的阿何,她的身上有很多现代年轻人的影子,因一个念头就马上行动,确实是值得赞扬的事情,可是如果放到“结婚”这件事上,就需人去慎重。

  看奇葩大会第一期有个女孩说她二十岁的时候就与一个一见钟情的男生结了婚,虽然之后分开了,不过这份经历使她铭记。可这件事放在阿何身上,却是会令她痛苦一辈子的果。

  后来,我去思考为什么她们两人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一是女孩是心甘情愿,而阿何是将就而为;二是女孩是在没有任何拖欠离开的,阿何却是在已有女儿的情况下离开的。前者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后者在不清醒的状态放弃了自己的骨肉,这是她自己造的孽,所以她必须承受。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你去做一件事时,你务必问清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得起这之后所有的后果,它不会因为你年少无知,亦或成熟稳重就偏颇于你,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想起褚老说过这么一句话:“经历对每个人都是一笔财富,但一个被经历的苦难压倒的人,是无法获得这笔财富的。”

  这个故事的结局显而易见,阿何会每天生活在悲痛中,她的选择没有错,只是她无法承受这个结局,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所有人无法改变的。

  3 珍惜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这与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

  达达令说过一句话:早日去接受残酷无情的大浪,比起掩耳盗铃的视而不见,要更加真实,更加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信心。我深觉这本书的意义用这句话来概括再合适不过。

  在这十三个故事里,我们是看别人的人生,在故事之外,我们在过自己的生活。可我清晰地明白这些故事其实正发生在我身边,我不知道,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而我有幸能够提早了解,是生活给予我的意外之喜,也是提醒我这就是生活真实部分,我应该谨慎和倍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欢迎你去这本书里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四):人生不需要那么多鸡汤

  看到书名有小失望到,最近几年市面上的畅销书、新书似乎都是这种鸡汤励志风格的书名(暂且不提了)。哎,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或许编辑们觉得这种书名很文艺?)顺便终于等来了GS大大的短篇故事集了,标签一看,癌症、暗恋、逼婚、相亲、流产、离婚、丧偶、残疾、追梦、忘年恋、婆媳纠纷、英年早逝、家破人亡、精神分裂、白发人送黑发人……全是偏阴暗的人生苦难、挫折题材。(我瑟瑟发抖……结构上,依然是贩售别人的苦难,试图通过挫折故事讲讲人生道理。

  我对它的定义,依然不是短篇故事集,而是一本鸡汤励志书。

  总体评价一下,文笔比以前有进步,但是依然很差,有一种大白话的感觉。这就像是一个普通人,在你面前与你对话。书的内容给我小时候读《知音》和《故事会》时的感觉,聚焦于相亲、男欢女爱、家长里短。另外有几个故事逻辑混乱,不知所云。虽然文笔不算好,但是内容蛮真实的,世间百态,很多故事来源于底层小人物,很接地气,也带给我感动和思考。对于这样的变化,我是很欣慰的,因为起码是说别人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的故事了。写得并不很好就出来卖,关于这一点作者自己也说了:

因为是第一次写短篇故事,所以要承认,我写得并不很好。可能因为之前写散文比较多,所以叙事方式上来说,散文味道比较重,——以后会慢慢改进。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2991/

  第一次写短篇故事?那么你以前微信公众号的原文(以下有提到)是什么?

  黑人???

  加油。

  至于公众号的文章,不敢恭维。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摘抄的。

  这篇宣传文章(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2991/)也有说:

而这,正是我最终想要发展的方向。文学创作的最终方向,显然是长篇小说。

  “文学创作的最终方向,显然是长篇小说。”恕我难以认同。我觉得何其芳、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刘禹锡、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荷马、拜伦、普希金、阿期查姆、汪国真、惠特曼、海子、顾城、鲁迅、朱自清、关汉卿、 夏衍、樊粹庭、曹禺、吴祖光(排名不分先后)……一排排都要气活了。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书里很多是以前的旧文,GS大大曾在微信公众号和其他论坛发表过了。(虽然文字有改动,但是情节都差不多。)要问这本书推不推荐购买,如果你是一个看过GS微信公众号的人,我是不建议购买这本博客书的,还不如去翻翻GS的微信公众号。如果你没有关注GS的微信公众号,买买还可以。这种把自己以前写的博客文章搜罗起来整理几篇出书的做法,似乎很流行,比如鸡汤文作家刘同也是这么做的。

  翻开书,里面插了一些非主流照片,都是竖幅的照片。感觉色彩太浓艳了,配的文字还蛮文艺的。维纳斯右臂射出闪电那张(61页前面)吓到我了。这种文艺照片配文艺文字的做法,是在模仿刘同吗……

  文章里面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是主人公和医生的对话(或者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语?):

“扩散了,那怎么办?”“行。治吧。不治,难道等死?谁想死?”“怎么治?”“化疗?行。那就化疗吧。赶紧的。”

  我不知道这种对话真实性有多少,感觉作者是在很无所谓很冷漠地叙述。尤其看到最后“赶紧的”三个字的时候,我有一种很愤怒很无语的感觉。这个急躁粗暴的词汇,怎么能用在一个癌症患者身上?(虽然可能是自言自语。)这种愤怒,不亚于我在GS大大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毕竟,这个社会是个金字塔,最大的市场,是在塔底,最底层的那部分人,要挣他们的钱,就得往底下靠,拉低自己的档次,而不是往上爬,提高自己的水准。就好像,没有几个人会去买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书,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销量却是上亿的”这段话时的愤怒。可以说这个比方打得很失败。量子力学可不高端,看的人少是因为他是一本较高层次的学术类书籍,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不低端,看的人多,是因为高中一般都是要做的呀。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不同之分。言论自由的定义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基本权利,但要保证被议人员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除非是反人类的书,一个人写什么样的书都是他的自由,即使写得烂,也不应该把它贬为“低端”“末流”。并且这是在消费别人的苦难,这是对自己读者的不负责任。这把我们这些小读者当成什么了?我才不想做别人往上爬的垫脚石啊哼哼!╭(╯^╰)╮

伤口疼、肠子疼、肚子疼,浑身都疼。……躺着疼,坐着疼,站着疼,一动就疼,不动也疼。……健康第一。健康唯一。别无所求。

  我真的觉得一般的网络小说文笔都要比这个好……靴靴。

很累很累。很委屈。很压抑。很忧郁。

  诸如此类的标点错误比较多,不再赘述。(或许是借鉴了安妮宝贝的写法?)希望作者大大能继续保持多阅读的习惯,改掉坏毛病。GS大大的学识不能支撑其文字,这是他最大的问题。当然,要扎扎实实去阅读和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为了充数去阅读,比如GS大大这样:https://book.douban.com/people/Gayscript/collect#!/i!/ckDefault

  第二个故事还蛮感人的。玉贞这样的女孩子,正如标题所写,倔强、固执、纯粹、干净。主人公的死令人扼腕。叙述死亡的时候依然有语病和句号的错误使用,煞风景。

  第三个故事……和第一个故事一样,好像也在哪里看过,应该是在GS大大的公众号里吧?要是都是搜罗些旧文,那真的没有必要。

  看到这段描写的时候,我是震惊的,这种震惊,不亚于我曾经在GS大大微信公众号里看到这样的话时的震惊:

一朋友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租房,50平方的一室一厅,简装修,一个月5800。一朋友在内环和中环之间租房,75平方的两室一厅,简装修,一个月4600。一朋友在中环之外租房,到地铁站十分钟,一室一厅,精装修,一个月3500。一朋友在中环之外租房,地铁站附近,三室一厅,150平方,精装修,一个月5800。一朋友在中环之外租房,地铁站附近,两室两厅,100平方,精装修,一个月4600。

  如果这种流水账也能叫文学的话,

  文学:exo me?

  这当然也不是排比,拙劣的排比都算不上。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但排比不是乱玩的,还是要按照基本方法。

  故事里,主人公问作者,希望作者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结果作者告诉主人公:“你去翻四大名著,《红楼梦》里有很多人名,看到喜欢的名字挑出来,再排列组合就可以了。”

翻字典、翻通讯录,四处借鉴,想到的都是些很老套的名字,男生叫:佳乐、昊天、益帆、宇涵、跃先,女生叫思瑶、曼英、怡馨、雨晨、慧敏。范范问我:“你有没有什么好名字?”我让他们去翻四大名著。尤其《红楼梦》,里面很多人名,看到喜欢的名字就挑出来,拆开了再排列组合,总能找到心满意足的。

  《红楼梦》虽说是部好书,可是也不是这么捧的啊亲。另外,有一种“——可以给我的宝宝取个名字吗?

  大威:你自己去翻《红楼梦》吧。”的既视感。

  ——出自《我现在只想要回我女儿》

  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过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而以上引用的这种比喻,可能作者自认为幽默,把大龄未婚女的心理描写出来了,但是还是无可避免地恶心到我了……看到这种比喻时的震惊,不亚于我曾经看到的下面这段拗口又没有文采的比喻时的震惊:

降落之前,从高空看到的城市夜景很值得一写。漆黑夜色,被路灯光照亮的路纵横交错,像江洋大盗苦苦寻觅的宝藏盒里散落一地的珠宝,金光闪闪。最多的是黄色路灯,像黄金项链,其次是白色路灯,像白银项链。偶尔有高处建筑物上闪亮发光的白色点,像晶莹剔透的碎钻。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像点缀其间的小小的红宝石和绿玛瑙。远处郊区的一条漫长的路是没有分叉和交错的,就是一根单独的精致的珍珠宝石项链。

  第六个故事说的是暗恋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初中起就暗恋一个男生,那个男生却一直不知道,直到那个男生和其他女生结婚。看到最后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属于青春的小伤感吧。

  第七个故事其实也是以前GS大大微信公众号有发过的:《50岁的单身女人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居然是……

  第八个故事是我觉得GS大大写得最好的故事。讲的是底层人的事,凭良心讲这个故事还不错,有我童年时读《故事会》时的感觉了。之后一个故事挺讽刺的,感觉作者也有点映射自己的意思。我只能说加油吧。并且又提到了《红楼梦》,确实,《红楼梦》是写得好,可是这种一提再提的做法,让人感觉作者对“好小说”的定义过于简单了。

  第十个故事是关于网路霸凌的,非常有趣,也很有讽刺的意味。一个键盘侠,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养成了阴暗的心理。他成天在网路上发泄负面情绪,去明星的社交账号底下留言骂人。自认为自己正义十足,实则是装腔作势和虚伪。

  需要注意的是,虽是讽刺,但是也希望作者和列位看官不要把概念搞混淆了。批评建议和骂人是两回事。批评建议,基本不会带脏话,建立在对批评对象有深度了解的基础上,对事不对人,且一般对被评价者是有激励促进作用。而骂人则基本就是一通发泄,带着很多粗话脏话,毫无作用,还暴露出自己内心的阴暗。不要把批评建议当做了骂人,这样才是玻璃心

  大大的微信公众号里也提到了:

我以A为原型,在新书里写了一篇关于网络暴力的故事,有兴趣可以看看。有些人,身上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仇恨、偏见、抱怨。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他们需要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我们刚好碰上,垃圾就往我们身上丢。

  另外提提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一个快30岁的人,就不要总是说“我还年轻,自知水平不够。”“只是可惜,我还年轻,尚且不能拿出真正的好作品来。”既然水平不够,就不要急着出书嘛。我觉得作者最需要做的,是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拿出一本另所有人都惊艳的小说作品来,让大家心服口服。而不是发表一些没有文笔,没有完结,絮絮叨叨不知所云,大篇幅描述自己生殖器外观的小说作品。(https://read.douban.com/column/1749065/)顺便,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笛安……那帮80后作家,在他们20岁左右甚至不到的时候可就已经惊艳众人了。郭敬明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作家(现在是我的童年黑点),虽然存在词藻太华丽、故事太矫情的问题,但是文笔真是好得没话说。郭敬明的书,我小时候甚至看哭过。

  或许有读者会觉得老太太很惨,其实一点也不,这种刻意的引导我是有觉得不妥的。因为任何人都会变老,“老”,并不是悲惨的点。我要说的是,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人是孤儿。这些孤儿一生都没有人亲人陪伴,有的也不会有人关注。有一堆儿女,又活了百岁的老人,真的不知道有多幸福了。

  相对于普通人,有家人,有兄弟姐妹的人真的已经很幸福很幸福了。

  当下市面上思想类的书籍很多,同样是这种杂文(随笔、思想)类型的写作者,我觉得梁欢就做得非常棒。怎么说呢,看梁欢的《我说的不一定对》,有“被惊艳到”“心声,我已经不想再补充什么了”和“意犹未尽”的感觉……当然这种事因人而异,每本书的受众都不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GS大大写的道理都是大多数人(甚至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比如少抱怨、多努力,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乐观向上,虽然是正能量,但是对我的意义不大……而梁欢讲的道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看他的书有种遇到知音、醍醐灌顶、相见恨晚的感觉。虽然只比GS大大大了两岁,但是直导的阅历,以及书的思想性,简直强太多了。当很多市面上鸡汤励志畅销书的作者依然在那儿孜孜不倦地重复“简书体”(我认为的简书体:各种速成法、各种成功学、各种鸡汤、各种励志段子、各种时间规划、各种自我管理、各种职业规划、各种苦难挫折故事、各种人生大道理故事)式的标题和文字,诸如“致贱人”“致青春”“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摸摸头么么哒好吗好的”“青春不迷茫”“爱是微妙的滋养”“陪XXX度过漫长岁月”“要努力啊”“少抱怨,多努力”““珍爱生命,珍惜每一天””“人生就是一场回不去的旅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不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人生长远,要朝前看"“要有豁达的人生观”“向着光亮那方向”“大学生要看的12部电影”“大学生要知道的提高学习能力的网站”“月薪不到3000的我去了五个国家”“逻辑表达,事半功倍”式样或是从别人的苦难里挖掘鸡汤,残忍地汲取养分的时候,直导已经在讨论“反政治正确”“是否要支持正版”“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婚姻制度是否应该消失”“西方对LGBT的包容是否已是政治正确”“网络上的戾气”“刻奇(kitsch)是什么”“人贩子是否应一律死刑”了。试问,看前者能得到什么东西,除了骗骗小文青外一无是处。年轻人看看这些鸡汤励志文章估计也就是三分钟热度,然后继续堕落。鸡汤式的说教,被消费的永远是精神,鸡汤告诉你的是捷径,是偷懒,是一夜暴富,是按照他说的就会成功的傻逼逻辑。生命要体味,要么各种做,完全的实干家;要么读书,什么黑格尔、蒙恬、朱光潜、王阳明,老子,随便怎么读,关键是要自己咀嚼,才能自己消化,吃流食的人,大多不健康。

  找到说教和故事之间的界限,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做到,我认为就是要把“刻意”的成分降到最低,文笔要自然流露,让读者自己去体悟故事里面的情节和情感,而不要把道理讲得太明显。因为很多人对明显的说教是很反感的,比如说我。

  在我看来,小说类写作者应该是百分百为小说内容服务的,在个人介绍时,最好也不要提自己过往的经历,给自己打标签,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自然。作者自己也说了:

是的,从前的三本书,我都在自说自话,讲自己的生活,讲别人的很少。就算偶尔提到别人了,也都是配角,以我自己为主。可是,身为作家,总要学会淡化自己、隐退自己,突出作品里的人物。不要让读者讨论我,而要让读者讨论我的作品、我创作的故事、我故事里的人物,这才是成功的作家。

  所以,我很欣赏作者的这种转型。

  不过总觉得怪怪的……这不是废话吗?你见过有小说作者在自己的小说里提自己卖书之事的吗?

  作为一个小读者,我的水平也有限,只能给点粗浅的小想法(建议)。这个书评有褒有贬,还是希望作者加油吧。

  :那本以第一人称写的《人皮墙纸》还蛮好看的,文笔比之前进步很多,我也终于看到GS大大的第一篇可能认真写完的长篇小说作品了。兽父家暴描写把我吓坏了,所有人都在互虐,大概是想讲述一个悲惨女性的人生。可以说是很女权了……虽然存在题材阴暗重口、里面的主人公满口粗话脏话、负能量、三观奇怪(比如诸如“世上的男人,都是一样的恶心和龌龊”“性和暴力,生殖器和拳头,是所有男人对弱小女人的一致武器。”“我们家里,乱伦的事情还少吗?多这一件也不算多”的话语)、词汇不丰富、语病较多、描写不细致等问题,但是还是吸引着我往下看,可能是想要知道结局吧。所以之前一直在微信追,不知何时重新修改整理好出版呐……肥肠期待。

  :写作是要看天赋的,理科男的思维方式其实不适合写作,从古至今大家的作品,都是很自然流露的,而GS的文笔其实也还可以啦(起码现在的作品叙事流畅完整),但是给我一种很笨拙但是又很努力的感觉。GS大大是个很努力很诚恳的人。一切皆有可能,有朝一日蜕变也不是不可能。加油吧。

  :豆瓣上有些书或电影只有真爱粉才会看和评价,在初期也会有很多人来拉分刷分,所以在初期会有评分虚高的现象,不过过段时间随着评价人数增多就会降下来了。其实也不必对豆瓣上的评分太过在意,因为不一定准确。纯想法,靴靴。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五):这世上本就没什么一帆风顺的人生

  认识沪生也有一年有余了,因为是同龄人又同是江苏人的关系,我对他总是格外欣赏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为了钟爱的写作事业放弃高薪的程序员工作的。在他的身上,既有理工科资优生的朴实和努力,又带着文艺青年的忧郁和书卷气。

  上个月沪生的第四本书出版,我因为身在美国,只能买来当当的电子版表示支持。书中的13个真实的短篇故事,人生百态,尽在其中。对于一直身在象牙塔中的我来说,每段人生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可是其中的某些心境却又似曾相识。沪生用细腻又克制的笔触,描绘出这广袤大地上的芸芸众生,甚至其中的每一个你我。

  他总是教我们多读书、多经历,这样才能有例子可写,有情可抒。正是因为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才给了写作者的思想以丰盛的营养。而写作者看到的越多,写出的文字才能越理智,越接地气,才能逐渐摆脱浅显的说教和浮在表面的情感流露。

  我记得自己曾问过沪生:我越深入学习和思考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和天真,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吗?可假如我选择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岂不是会更快活?他用一句话点醒了我:假如碰上什么事情呢——你不能凭借运气过一生啊。

  他的这个观点也在书名《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被妈妈一手安排也被妈妈一手毁掉的生活》。

  菁菁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父亲早逝,她也格外顺从母亲——妈妈这么不容易,一辈子为她而活,她又怎么好违背妈妈的一番好意呢。她也想出去看看的,可是每次都因为愧疚打了退堂鼓。于是,在母亲的安排下,她在离家仅两小时车程的地方上了大学,刚毕业就被安排进了家乡小城单位里的一个闲职。在母亲看来,女儿就该这么平静无波,生活安逸,结婚生子,了此一生。

  很快,在母亲的安排下,24岁的菁菁开始了相亲。可是接连几个,她都不喜欢。小城里人际关系复杂,关于菁菁目中无人的流言蜚语很快传开,给她介绍对象的人越来越少。如此几年,母亲更加着急上火,寻觅到优秀的小林之后,马不停蹄地拍了板,两个月就要他俩结婚。小林也是被父母逼迫,赌气一样地同意了结婚。

  婚后第二年,两人便有了孩子。可是菁菁和小林原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生活习惯更是千差万别,经常吵的天翻地覆,谁也不管孩子。最后,两人终于过不下去,闹了离婚。母亲指责她不负责任,她苦笑道——我到今天这地步,不都因为听了你的话吗?后来,小林去了上海,而菁菁去了北京,她这才觉得一个人无拘无束真好。而两人的孩子,只能被留在老家,由两家老人轮流带,最后成了别人口中没家教的熊孩子。

  菁菁的故事是个悲剧,却也值得千千万万女生和女生的家长反思。对女生来说,不用太拼,找一份稳定好顾家的工作,然后嫁人生子——这样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是不是真能保证一帆风顺?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掉了链子,是要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还是像菁菁一样决绝彻底地告别过去?

  这又让我想起《七月与安生》,漂泊多年的安生渴望着七月的稳定,而一帆风顺的七月却羡慕着行走四方的安生。没有哪种特定的人生轨道是为女生量身定做的,即便是躲过了前半程的挫折和苦难,也很有可能在后半程迎来新的挑战。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无法在本专业有所建树,折腾过转专业,也曾参加各种学校活动想为自己将来找其他工作打基础。可是上了大三我还是随大流地选择了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继续深造。我那时候安慰自己,这么多人都按部就班的,我一个女孩子,就不要瞎折腾了吧,读书当老师,多好啊!

  可是现实的风暴远比我想象的还要猛烈,兜兜转转,我还是不得不放弃了我学了六年的专业,曾经以为的安稳如今却成了我难以挽回的时间成本。转念一想,在美国,三十多岁在回到学校读书的也大有人在,转行的更是比比皆是,我这点小风小浪为何不能当作我独特的人生财富呢?

  毕竟,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一帆风顺的人生,再谨慎,也不一定能敌得过这不断变化的大千世界。倒不如放宽心,说不定命运转身就回报给你一幅新的地图。

  就如同书中的第一个故事《癌症和化疗,难道竟是美好人生的开始》,讲的就是一个奇妙的转角遇到爱的故事。48岁的女企业家惠姐,独自在北京打拼出一番事业,就在公司上市在即的关键时刻,她却收到结肠癌三期的诊断书,不得不放弃事业,与病魔抗争。她不愿让年迈的父母担心,也不愿让年轻的子女放下工作学业来照顾自己,所有的苦痛只能自己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都想不到,惠姐竟会在法国遇见了一见钟情。她去参加朋友孩子的婚礼,顺便看望留学的女儿,在巴黎街头结识了浪漫的法国男人Chris。两人靠着翻译软件交流,逐渐生出了情意。惠姐从前一心扑在事业上,断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异国恋情,但恰恰是遭遇身体和精神的磨难,给了她无穷的勇气重新出发,享受这一段美好爱情。两人在普罗旺斯,像普通的情侣一样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幸福的标准都不同。生活的磨难和惊喜我们都无从预料,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如惠姐一般,珍惜眼前人,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最后用书腰上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与诸君共勉:

  有时候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时候磕磕绊绊面对的算是无奈

  谁都盼望大圆满的美好结局

  但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

  欢乐悲欢有圆有缺

  这正是人生本来还有的样子啊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六):西花厅英雄模范

  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dasdsadsadsadsadsadsadas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七):若是没有黑夜,提灯照不亮前方

  在当当上看到有电子版的时候,我还是舒了口气,至少能确保自己不会错过什么了。 十三个故事,都是短篇,分分钟能翻完一个故事的字数。 每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能看到作者想在里面容纳的东西。 虽然书的简介也好、书名也好,都带着一种消极的萎靡态度,甚至在没上市的时候就收到了恶评,但其实书中并没有那么悲观的思想,大部分的故事,还是积极向上、鼓励人心的,至少这是我从中获得的感触。 我觉得这是沪生老师的一次自我突破,是他在浓缩精炼自己的文字的时候,对于短篇文学的进一步尝试。 就以往来说,沪生老师虽然常年写着书评和影评,但是在那过程中他确实在不断总结,探索着怎么去更好、更简练地叙述事情。但这次又与单纯的书评和影评不同,沪生老师写着自己的故事,然后将思索的余地留给读者,尽量缩减了自己的抒情甚至完全不用作家的上帝视角说话,让人物去讲故事,而并非作者来讲人物。 所以虽然这次看上去是写着好多悲剧,其实何尝不是在悲情里面发掘更多人性的力量,毕竟如果没有黑夜,就没有人需要打着灯光把前方照亮。引用苏童先生的一句话:“比如关于说到堕落、悲剧性、喜剧性都有得写,说到生与死,生不一定就是新生的喜悦,死也不一定是灭亡的伤悼。作家的目光可以迷惘但不可以庸俗。” 沪生老师的这本书,涉及到的内容生老病死,五花八门,我能感受到他试图从女性角度来解析生活的努力,毕竟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角色的心里和情绪,都更加丰富和充满感性,虽然有不少偏颇的观念在其中,还能感觉到他笔下角色的不够成熟,但是沪生老师在写作时的构图,已经有了不少上个年代描写方式的影子。 也会有人觉得,这样平淡无奇的叙述,是不是太过流水账了些,远远无法衬出故事的韵味,读起来跟嗑生瓜子似得有点无味,那我要稍微充满私心地说,沪生老师以后要是写长篇,如他自己在书末说的那样,将这些短篇的故事延伸起来,那才会是真正充满更多、更深趣味的书,将短篇中无法详细道出的细节,在长篇中一点点揭出来,贴进字里行间,那样的书我觉得会比短篇更重大很多。 这些短篇里,也有显得相当出彩的部分,我想聊聊个人特别喜欢的几章,其中“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是我认为写的最美的一章,“龙生九子,天差地别”是让我笑得停不下来的一章,里面的反讽意义与描绘的人物,简直活灵活现特别形象,“一件小事”写的风格很成熟,一路读到头让我回味比较深刻。 在“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这一章中,沪生老师写了一个女孩子,一个如题目般美好、优雅的女孩子,一个将文艺执拗到骨子里的女孩子,女孩子的性格很倔强,只照着自己所期冀而喜爱的方式活着,她的灵魂在沪生的故事中,像是带着翅膀,随时要化作鸟儿回归无边的辽阔天空,向着阳与云飞翔。 最后那个女孩子的结局,可想而知,停在了那样美丽的、舒展着翅膀的姿态,她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我好像看见那个落在尘世,却又一尘不染的灵魂,真的飞去了无人可触及的地方。那个女孩身上美好的东西,让我极其触动,一来是羡慕她那么美好、那么自由自在活出了自我,一方面是惋惜,这个世界上容不下太美好的东西,太纯粹的人也是,太纯粹的事情也是。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个故事结尾那段诗: “不是不懂人情世故, 只是不愿沦为世故。 我这一生,倔强、固执、纯粹、干净, 只为自己活。 即使此路刀山火海, 终点亦是绝路,玉石俱焚。 九泉之下,虽死无憾。” “龙生九子,天差地别”,这个故事的启承转折下来,嘲讽意义满满。 故事的套路很老套,但又很真切,一群曾经志同道合、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最后因为意见不合,离的离、散的散,一起走的一起走,最后这群年轻人分道扬镳、混到了各种不同的下场。新瓶旧酒的故事,不知怎么就是让人百看不厌,大概是这些酒太入味了,一天天下来见的人说的话,每个人身边都散发着这种“酒香”,都漫着这类故事里的味道。 我有个朋友,大学的时候报了传媒,我问他那时候什么心情,他的回答满满的热情与志向,想要用文字的力量去惩恶扬善,想要用干净真实的报道去贯彻正义,这样子的他在大学里当上了学生会长,召集了一帮子志同道合的朋友,摩拳擦掌地为未来而沸腾。 然后你毕业了就去报社了?我带着点调笑地这样回复。 他确实毕业后就去了当地的报业旗下工作,管理着公众号什么的,手下四五个零零散散的员工,萧条得可怜,最后因为顶撞上面闹得非常不愉快,最后还是离开了报社。 后来呢?你们那群朋友呢?我又发了条信息问。 隔了好几分钟他才回信,回得东西满满的心灰意冷:“都散了,大部分人都不在了,就照片上的人才齐,看得人心焦。” 啊,是啊,看得人心焦,但这样的事情又每天、每天在重复上演着,这也是沪生老师那故事最大的魅力所在,真实。 俗话说得好,说谎要三分假、七分真,才最好让人信,但我觉得这话放在小说里也不例外,虚构的人物却演绎出真实的事态变迁,这正是小说使人入迷的魅力所在嘛。 所以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甚至这整本书,原因就在于他们很真实,生活本非一帆风顺,结局更难皆大欢喜,但这真真假假编织出来的故事里,都是满满当当的人生。 “一件小事”是个平淡一些的故事,背景也好、人物也好,相对都设置得十分普通平凡,并没有其他章节那般生死交接或者爱恨纠缠的情节,讲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去养老院当护理员的日子,其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个老人出于善意送了妇女一瓶话梅,最后妇女却又买了一瓶话梅还了回去,说了一句让我觉得全文点睛之笔的话: “天地良心,就算没人看见,自己知道。” 人啊,生下来,承父母或他人的援手长大,为社会的运转而成为某个部分的齿轮,再度繁衍生息,从生老病死过来,身边无时无刻不有着在各种各样的约束。说句可能有人不爱听的,所谓的追求自由,也是追求在规矩之上最大限度的“自己的自在”而已,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 但是规矩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就算是写了白纸黑字的法律法规,那也只在纸上,而不是写到人心底的东西,人们活着、求生所遵循的东西,从来都是发自心底的自我约束,是自己内心的良知。 而越是活得朴实、真切的人,往往越是看得明白这个道理,才越会自我鞭策或者约束,控制着自己不去逾越过界限,不去违背自己的良心。 话很明白,理很通彻,有几个人做得到,那就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自古以来缺乏自我约束而伤天害理的例子,还少吗? 所以这就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理由,因为它用很平凡的小人物的角度,写了一种很伟大、很纯净的生存之道。 总体而言,我还是挺推荐这本书的,虽然这样的短篇读起来,少了一些久久难散的余韵,也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痛快,但是用来换换心情还是非常愉快的。 不要太被书上自己的简介所误导,书里的故事,其实愿意去看的话,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毕竟在黑夜里点着蜡烛,烛光摇摇曳曳,带着人往前走,这种时候光源反而会显得更加明亮。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说来说去,说的就是人生嘛。 要是真有心,看完再说话吧。

  《不是所有故事都能皆大欢喜》读后感(八):反正来日方长

  ⒈现在时间是2017年3月11日23:28分,这本书自从听说要上市就一直盼着,好不容易出售了,等不及买签名版直接在淘宝上下了单。许是距离太远了,足足在路上“逗留”了近十天!幸运的是读了第一篇我就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⒉最近有一个书信朗读的脱口秀节目叫做《见字如面》很火,很受欢迎,印象很深刻的一期是民国一级上将临战前的遗书,王耀庆读着读着把自己读哭了,台下的观众哭了,电视机前的我也哭了。

  一个好的作品透过字我们能真真切切的感受书写人的心跳!而沪生老师的字很真实,总感觉他就在你旁边和你诉说着真实的人和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和作家的魅力吧!为之动容,潸然泪下也在情理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