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竹简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竹简学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竹简学的读后感10篇

  《竹简学》是一本由[日]汤浅邦弘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元,页数:2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竹简学》读后感(一):幽幽简香可窥史

  《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一书作为汤浅邦宏教授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首部专著,涵盖了汤浅教授从2006年到2013年的有关出土文献方面重要论著,较完整地展现了近年来汤浅教授竹简研究的精华,集合了近年日本学者在简牍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全书视野广阔,论述精到,其翻译出版对读者深入了解先秦秦汉时期社会思想与文明状态特征有极大地帮助。

  该书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上博楚简与清华简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为题。第二部分以上博楚简中富有特色的六篇楚王故事为主,来研究王者记录与教诫。第三部分以新出秦简、汉简中体现的思想史为题,以岳麓秦简、银雀山汉简、被打简为主加以分析内容分别涉及古梦、军事、《老子》等思想史课题。以上三个部分均围绕战国至秦汉的重要思想史问题展开研究的。

  作为日本国内的战国楚简研究的领军人物,汤浅邦宏教授主要通过解读出土竹简文献来研究诸子百家思想。自1993年发现郭店楚简以来,上博楚简、清华简等新出土文献资料的陆续提供学界,为中国思想史研究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这其中,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入的战国楚简以及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群尤其受到了世界的瞩目。2009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的“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清华简群进行研究考证,其中,汤浅教有幸受邀阅览了清华简实物。在国内,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学者众多,但专门从事竹简研究的人却逐步减少,基于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保护和传承,促使汤浅教授发表使用出土竹简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整理完成了《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探究》一书。

  读罢该书,我不得不被作者汤浅邦宏教授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感动。在该书序言,汤浅做了足够的文献功夫,他首先对竹简的相关学术用于加以了说明,让非从事竹简研究的人对了解该书提供了基础。在书中第二部分,汤浅教授挖掘了上博楚简中诸如《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及《平王问郑寿》三篇作为对楚国王权进行教诫的文献,汤浅分析了其解读与中国历史上的注解的一些区别,并通过与《左传》、《国语》与西汉刘向《说苑》等文献中相关或相似记载对比,认为楚国的灭亡并非昭王时期的突发事件,在从庄汪至灵王、平王的历代楚王的言行之中,已经埋下了毁灭的种子。这些故事,正是叙述了楚国走向灭亡的历史。这种基础性的文献调查工作,正是日本学者擅长的,作为战国楚简研究的日本人先驱,汤浅教授对相关文献的发掘应当说值得信赖,其对楚王故事的探讨,是迄今思想史研究中几乎未有触及的题目

  竹简做为最古老的文化传播媒介,对中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它作为纸张普及之前文字传承的主导形式,在中国文字承载形式的更迭演变中,占据了长达一半以上的悠长岁月。时至今日,对于简牍的价值研究,为我们客观的还原和修正了历史,实现人类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从而使我们做到更为准确的以史为鉴把握人生。《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让我们看到一位历史研究专家良心

  《竹简学》读后感(二):《竹简学》:文明的密码在竹简中浴火重生

  著名的竹简研究专家汤浅邦弘,自2000年起担任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在对中国出土竹简的实地考察、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国思想史研究依赖出土的竹简文献研究,特别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更是中国思想文化起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时期,2000多年前的思想渊源,探究起来绝非易事,以什么为依据?当然是古人自己的文字记录,2000多年前的古人,不像我们现在,有纸质书籍电子媒介、数字书籍等发达先进的文化存储、抒写手段,根据现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化学者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古代是以结绳记事——大事结个大结、小事结个小结,然后逐步进化到以青铜铭文记事,当然这只局限在贵族阶层之中;石刻、碑文甚至龟甲都可成为记录的材料,这从我们发现的甲骨文铭文得以验证;竹简的出现是文字文化发展史上进化的一个环节,随着发掘文物的日渐丰富,对照上古文献资料,两相对照,竹简学成为一种学问,以求解答中国思想文化的密码,这成为学者追求目标和体现自身价值的终极方向之一。

  《竹简学》:文明的密码在竹简中浴火重生。我以此为题,并非故弄玄虚,借助《竹简学》,确实感叹研究工作的艰难和辛苦,特别是在注重物质主义的当下,有多少人为了物质利益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又有几人经得起辛苦忙碌忍受清冷研究学问的寂寥?文化研究者的付出,特别是精力时间的付出那是金钱不能计算的,相比之下对他们工作的承认和认可,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是足以告慰研究者心血的付出。从眼前来看,失去的是物质利益金钱之类,得到的却是文明文化精神长久传播,值得为之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乃至时间。

  5000年中华文化不是说出来的,需要实在在的考古工作做依据。根据考古学者的研究,加之以先进的碳元素测定文物时间,视为科学可靠的凭据。中华史前文明也好,远古、上古、中古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期,可能隐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这引起我们自己乃至其他国籍的研究人士极大兴趣热情

  因为不是研究古典文学专业的,所以特意看了序言,著作研究了三个方面,并做了分析阐释。

  首先,以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为纲要,以上博楚简和清华简文物为凭据,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史以及我们文献资料中得知的古圣先贤的传说加以考察辨析;其次,以楚王故事研究为纲要,以上博楚简为凭据,以6篇楚王故事为主,对其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最后,以新出秦简、汗简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史为纲要,对岳麓秦简、银雀山汗简、北大简分析辩证。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最简便的办法。因为不懂,或者是不专业,所以就看作者如何研究的,然后就看作者的研究路径,最后看作者的研究结论,看是否靠得住是否证据确凿,这是探究学问的方法,值得研究,并能学以致用

  本书中的竹简学用语解说,深入浅出的道出了竹简学研究中的专业术语,不可忽视,首先就解除了我们阅读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为作者的最大匠心所在,究其实质,最难的学问、最专业的术语都是简单明了的,不要因为是专业的书籍,就望而却步,那不是现代人应有的求知学习姿态循序渐进,只有有恒心毅力有兴趣,我们就能掌握世上任何一种本领,学问亦不例外

  解决了这些问题,再来看一下,作者的研究内容心得。其实作者也是满满的骄傲自信。先看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文献形成史。以竹简文献的释文确认文献整体的含义,其次通过与传世儒家文献的对比,明确该文献的思想特征,最后对先秦时期儒家文献形成过程提出若干观点——“因此,上博楚简中包含的儒家古佚文献,为弄清孔子以降的儒者们如何开展活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线索。”

  当然,从这些文献的解读来看,我们不一定认可作者的观点,但是却为我们重新发掘史料文献之珍贵价值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或者启发我们进行进一步探究。

  阅读中的困难正是阅读增进学术学识的最佳时机,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迈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学问研究之途,岂不是额外的一项收益?!

  义理考据辞章正是学问之道。汉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明理学、明清考据学,都有存在理由时代背景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数百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研究领域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竹简学》、《宋代科举社会》……这套列为“中国文明研究丛书”一共8本,我阅读了2本,感觉收获满满,自是喜不自胜。对关注中华文明文化的人来说,都是好事,学问不分国界,对国外的研究者来说,那是认识中华文明文化的一扇窗户,也许是观察研究本域文化的一个视角;对国人来说,也许是对它域文化的一种致敬方式,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加以借鉴,不失为文明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或者是对本域文化的缺憾的某种补偿

  中国思想史,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明史,需要我们传承发扬;中国文化史,更需我们践行实践。在当前中国迈向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我们人人有责,我们义无反顾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神圣使命,在发展经济增进民生福祉的今天,更应该研究中国思想史,以指导我们前行。或者说弄清楚我们文化的前世今生。

  《竹简学》、《宋代科举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机会,你会错过吗?!

  《竹简学》读后感(三):换个角度看中国文化

  说起文化,中国最有发言权,身为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不断发展,世界都开始接受中国文化。各国的孔子学院我国派去的对外汉语教师身体力行的传播文化。 中国人口基数大,在计划生育上是个弊端,但对于文化传播,这简直是免费的广告华人到处都是,每个国家景点里都有唐人街,中国人聚集的地方一定有文化的传播。还有很多华裔,身在国外很多年,仍然是全家人都讲老家话,潮汕话,粤语都有,这些中国人从出生就带有浓浓的中国特征,无论他们未来走到哪里,中国的标签一直都在。 这几年开始在国外旅行,更多时候会被问到来自哪里?这时我们都是骄傲且很有底气的说China,这时对方一定会用几句蹩脚的中文回应你,你好爱你之类的,大国荣耀感就来了,每个人都在学习你的文化,你的语言,可见中国文化的魅力。早年SHE唱中国话时,有句歌词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现在想想真的真的这样的。 这本书《竹简学》,抛开内容,说一下书名,竹简是最早的文化记录方式,我们的祖先发现动物的皮毛可以留下印记竹子可以记录,就像甲骨文,机智的古人们用象形发展文字。文字的发展正是文化的发展,只有文字不断发展,文化才会得以慢慢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怎样发展的,书中用不同例子,不同年代的书籍向我们展示。 还有需要注意一点,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书,竟然是日本人写的,可见文化的重视度,探究度,日本人走在我们前边,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不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吸收度不够呢? 读完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别有一番风味。不想了解历史的人,读起本书也不会费劲,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是我们了解文化的窗口,值得细读。

  《竹简学》读后感(四):研究中国思想的一门神秘学问——《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有感

  中国的古代思想,可以说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尤其是现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在现在的中国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这些传统思想,例如现在社会各地兴办的孔子学院等也是对于古代儒家思想的一种肯定。但是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可以说对于中国的古代思想的了解的最多的是基于纸张为载体的古人遗留下来的书籍来进行研究的。可以说对于古代造纸术出现之后还没运用到书籍的记录上时,我们的祖先用来文字记录的载体是以竹简为主。但是这些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已经是显得极为陌生了。

  今天我拿到手的这本《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可以说从书名来看就已经显得较为专业了,对于对中国古代思想很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是具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的。

  本书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秦汉以及之前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儒家思想,楚王故事以及新出的秦简、汉简中体现的思想史三个方面,里面收录的各个章节的内容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各个竹简来进行解读的。但是提起竹简对于非相关专业人士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不仅仅是阅读习惯,更与竹简上记录的文字究竟要如何解读也是与后面的纸张载体的书籍是有区别的。所幸的是,本书的作者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就首先对于竹简学里面的有关术语进行了普及论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比较方便读者对竹简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本书对竹简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细致的。例如在第二部分里谈到楚王的故事的时候,就通过六个章节的六篇竹简来进行研究。其中在第二章“《申公臣灵王》——灵王的‘篡夺’”里面主要对《申公臣灵王》这篇竹简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解读之前还对竹简本身的尺寸等进行解释。当我看到作者这样的文字时:“简长33.1-33.8cm,宽0.6cm厚度0.12cm......”等字样的时候,我对于这样的治学态度还是非常的佩服。紧接着在后面的解读部分里面不仅仅将竹简上的文言文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而且还对其写作的意图通过将《左传》和《申公臣灵王》两者的对比来进行分析,可以说这样的思路不管是对于专业学者来说还是业余爱好者来说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总体来说,本书虽然涉及到的竹简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读者来说已经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研究对中国的竹简以及中国的古代思想的研究途径有更深的认识。

  《竹简学》读后感(五):来自竹简的启示

  看到这本书时,很为书名《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所吸引,再看作者竟然是位日本人。并不是我对日本人有着本能的抵触,而是其国曾经对他国造成的苦难让我不得不警惕。日本人又在发表什么“高论”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深深细读了此书。

  要想读透这本书潜藏在文字背拍的真实动机,不得不去了解书的作者汤浅邦弘是位资历颇深的日本著名竹简研究专家,其自身的学历也不浅,获得了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而他所著的这部书共分为三个大部,第一部着重讲述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第二部分以楚王故事为研究课题,探讨了王者的记录与教诫,第三部分涉及了占梦,军事,老子等思想史,特别是从新出秦简、汉简中体现的思想史。全书条理清晰,实物竹简与各类野史传说相辉印,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的场景。只是个别翻译看着古怪,像古圣王,我第一次听到这种称呼,一般对古代中国名人有的称呼是圣贤吧,王也没有得到圣王的称号。

  一部带史学性质的论著若想打动学术界,必须有独到新颖的见解,新的论点见解的提出必须要有站得住的论证,而汤浅邦弘通过对远古时代遗存下来的各类并不算很完整的竹简,将各类知识汇集,形成有力的论证,在出土文献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备受瞩目。汤浅邦弘的成功源自于数十年来的孜孜不倦的埋首苦攻及不辞辛劳的奔波求证。而中国的学者,中国的同类行业的学者此时却在研究什么呢?又提出了什么可以说服学术同仁的新论点吗?没有,我查了搜狗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类似的竟无多少有说服务的文章。身为国人,读着日本人写的《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我心有戚戚,最好的保存最完善 的古代建筑在日本,在世界学术界里有说服力的有关中国的先哲先史的文献,特别是像竹简学,很生僻吗,也是出自日本。我们国人为何不反思一下自身为何与日本这样国土面积亲不大,视界却很宽阔的同是亚洲人的差距根源所在?《菊与刀》里很久之前看过的一本讲述日本的书,中国人若是再固步自封,屠刀仍将会降临,那时又将何去何从?

  百花争鸣,百家齐放,只有有着兼容并包的开放进取心态,有着锐意拼捕的开创精神,踏实实干的儒子牛作风,民强国富的一天才会到来。

  《竹简学》读后感(六):竹简学里的先秦思想

  竹简学里的先秦思想    夏学杰   汤浅邦弘是日本著名竹简研究专家,现任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汤浅邦弘的研究领域以中国思想史研究为主,主要通过解读出土竹简文献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竹简学》一书收录了汤浅邦弘最近十年来关于竹简研究的重要论述。全书整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为题,以上博楚简与清华简为中心,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史以及尧舜禹及周文王等古圣王的传说加以考察。第二部分,以王者的记录与教诫——楚王故事研究为题,以上博楚简中富有特色的六篇楚王故事为主,对其特色、文献性质加以分析。第三部分,以新出秦简、汉简中体现的思想史为题,以岳麓秦简、银雀山汉简、北大简为主加以分析,其内容分别涉及占梦、军事、《老子》等思想史课题。   随着近年竹简的相继出土和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史也不得不从根本上进行改写。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不了解竹简便无法叙述古代思想的时代。但是因为所研究资料的不够全面,加之竹简仍在持续出土和被发现,本书只能是作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对竹简的研究,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些假设,尚没有一个完整肯定的论断。但为何要出这本书呢,因为作者担心竹简的社会关注度和研究人员都在下降,尤其是在日本。在日本,相比木简而言,竹简的知名度较低。海量的各个方面的竹简作为研究材料汹涌而至,而在日本学界,专门研究出土资料的研究人员却少之又少。“此种状况再持续10年,从事竹筒研究的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最终也会导致中国思想史研究走向衰退。这种种危机正是促使笔者构思本书最大的要因。”   依我看来,本书的价值在于,为先秦思想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尧舜禹,到底是怎么样的传承呢?作者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中《举治王天下》一文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基于“尧舜”、“尧舜禹”、“尧舜禹汤文武”一类系谱的记述称为“尧舜”型传说,而将尧和禹直接组合的传说称为“尧禹”型传说,那么在古代中国“尧舜”型传说较为有力,同时也并存有“尧禹”型传说。他说的“尧禹”型,绝非尧禅让于禹的意思,而是有别于王位继承关系,仅作为尧和禹被连称的,或进行直接问答的传说意义上的拟称。另外,如果假定舜和禹在年龄上相差无几,在尧的治世下同为臣下存在,则可以说“尧舜”型与“尧禹”型并不矛盾,大致上并无太大的相违。汤浅邦弘还援引《说苑》中的内容作为例证,《说苑?君道》中有“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之说法,明确记载了在尧的治世下舜和禹作为臣下同时存在。如此谨慎的结论,自然是因其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但实在是太让人模棱两可了,让人读得如入云里雾里。   通过对北大简《老子》的研究,作者指出,《老子》的思想一向被认为有“反儒家的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如进一步大胆推测,则在郭店本成书时期的战国中期以前,有可能尚不存在‘儒家’对‘道家’这种深刻对立的构造,而在之后的诸子百家深刻的对立当中,‘反儒家’因素才逐步被附加到《老子》中。”   对于君子这个问题,汤浅邦弘的研究结果是,对于当时的儒家集团和《论语》的撰写者以及读者来说,很有可能把君子形象和孔子形象重合在了一起。孔子的弟子们,正是基于这样的具体的君子形象,将其言行当作自己的目标的。所谓“君子”,不是仅仅把具有高尚人格者作为一种理念型的东西提出来,而是显示了儒家自身迫切追求的“从政者”形象。而其“君子”的具体形象,则可以说很有可能是强烈地意识到了孔子的形象。   在故纸堆里寻发现,在残缺不全的竹简中破译文化之谜。虽难有重大发现,只是点滴所得,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汤浅邦弘耐得住寂寞的执著精神值得敬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竹简学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