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屋顶下的天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屋顶下的天空》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4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屋顶下的天空》的读后感10篇

  《屋顶下的天空》是一本由李莽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6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一):读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随笔

  谢自生

  李莽先生的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的每一个章节,都从它字码的毛细孔中,散发出一股股淸新的艺术气味深邃生活哲理,令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不忍释卷。

  不少文学评论家和文友对这部小说的独特创意人物形象心理刻画,灵肉冲突都作了较为详实的评介和阐释,这里就勿庸赘叙了。我在拜读这部佳作时随笔记下了一些个人感受,聊作品茗话资吧。

  李莽十年磨一剑,在把握使用夸张描写环境譬喻上独树一帜,十分精到,有着强烈的艺朮渲染力和逼真感。例如开篇在描写叶飘拍摄铜匠街拆迁的景象,“他拍摄了不少铜匠老房子照片,在各种光线下拍摄,黄昏的光线,早晨的光线,中午的光线,却一直没有在下雨天拍摄过。雨水会给老街道和旧房子镀上一层晶莹光泽,并且会在涂塑碳素相纸形成的画面熠熠生辉。叶飘可以通过感觉预先看见这些老街在照片上显现的效果,它们安静出现在平面的照相纸上,呈现出单纯而又丰富的黑白灰色调和立体感很强的影像。那些街道上的水洼会映出老房子的一部分,仿佛是房屋碎片掉在地面上,并且闪闪发亮。叶飘相信这些光芒来自历史的深处。”

  叶飘和林译苇拍摄高峰砦时,“今天天气阴沉,云块厚重。此时,云块被风推开,露出了一道缝隙。一束阳光照射在高峰砦上,山崖上的岩石闪闪发亮。砦顶矗立着几株大树,几幢旧房子隐约可见

  “去过的。”叶飘说,“我和搞摄影朋友采风,去过那里。”

  “我们到那里去,怎么样?”林译苇问。

  “好的。”叶飘说.

  他们穿过街道来到寨子后面。这里有一条石板路,他们沿着石板路向高峰砦走去。半个小时后,他们走到山峰脚下,石板路突然变得陡峭,成了石头阶梯,像一道石头瀑布挂在他们眼前。”

  这些闪烁着光泽和色彩而又实感极强的环景描写,在整篇小说中俯拾即是。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环境亊物特征竟然具有如此细心而敏锐观察力,且能娴熟地运用文学语言,将其描绘得如此状态新鲜,臻于化境,使读者历历在目,如临其景。其譬喻也百上加斤,十分精彩。《文心雕龙,夸饰》有云:“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杨,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夸张,然而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就会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雨水会给老街道和旧房子镀上一层晶莹的光泽,并且会在涂塑碳素相纸形成的画面上熠熠生辉。”“石头阶梯像一道石头瀑布挂在他们眼前”就是一种艺朮夸张譬喻,这种夸张的形象譬喻,常常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相信小说中构画的场景,就在自己身边,久久不能忘怀。

  李莽在人物勾勒的描写上,文字新凝炼含蓄,几乎寥寥数笔,立刻将人物鲜活地推到读者眼前。他写小说女主人公林译苇:“她的脸部呈现出一种神奇风韵。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内在的物质通过她的脸盈溢了出来。尤其让人心恸的是她的眼神。她的眼神是一种焦点确定的眼神。她的眼睛并没有真正盯着地上受伤的摩托车手。她的目光在半途就结束了,停留在一个虚无的目标上面。她具有梦一样风度。”“她的身材修长苍白面容放射出柔润的光泽。她沿着大街的人行道往前走,留给叶飘的,是一个飘逝的背影。”

  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女性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美丽而又迷离女人是干什么的呢?她高雅素净的气质,不但令身为摄影记者的叶飘着迷跟踪,也逗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理,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跟着读下去。

  他写另一位女人徐婕:“她很瘦,皮肤呈现出小麦颜色汽车启动的时候,叶飘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这种香味不是司机们放置在仪表台上的香水瓶中散发出来的香水味,而是一种含蓄的、混合了女性肉体气息的香味。

  女司机没有穿鞋。她那双皮肤光洁的小脚灵巧地踩踏油门和离合器的金属踏板,脚趾甲上涂着粉红色指甲油。”

  “在浓郁咖啡香味中,叶飘依然能够闻到徐婕身上的气息。他越来越肯定,这样的香味是从她身体内某个部位出发,穿透她的肉体,散发在她身边的空气里面。他观察她的手。她的手很瘦,小麦色的晶莹皮肤下面凸显出骨头形状。她的眼皮上有一道黑色眼线,这眼线很可能是纹上去的,叶飘感觉到,这是她身上唯一不自然地方。他回想起第一次乘坐她的出租车时,他看见的她那两只踩在离合器和刹车踏板上赤裸的脚。她的手和她的脚都很性感。”

  李莽通过叶飘视觉嗅觉感官觉察到的效果,隐约告诉读者,她是一个有着浓厚市井气味的性感女人。使读者清晰地感到,她同林译苇是截然不同另类。为后面揭示她很快与叶飘上床;与抢劫犯上床满足性欲,回过头来合伙密谋敲诈自己丈夫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朱代普正在抽水烟。他的左手端着一个白铜水烟袋,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根正在冒烟的草纸捻。他把烟管从烟壶里轻轻提起,“噗”地一声吹掉滚烫的烟灰,又掀开烟壶的烟仓盖,从里面捏出一小团黄褐色烟丝填进烟管。他把草纸捻凑近嘴唇,从口中呼出一口气,与此同时舌尖迅速堵在唇间,一股戛然而止的气流吹燃了正在阴燃的草纸捻。他用草捻的明火点燃了烟丝,双颊凹陷下去,饱饱地吸了一口烟。他陶醉地闭上眼睛,睁开时,眼角闪烁着一丝泪光。”

  这是一股古色古香人情味外化,是我们和逝去的人一种彼此心情外遇。现今世上这种吞云吐雾形态已基本绝迹,李莽把它复活在小说里,让我们心弦为之振动,让我们的脑海为之追忆。更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父亲每周末从厂里回家,都给嗜烟的外婆买回五角钱一包的水烟丝。慈祥的外婆辛劳之余,坐在木凳上端着白铜水烟壶吸烟的模样,同朱代普何其相似乃尔。她从烟壶的后烟仓里捏出一小团黄褐色烟丝填进烟嘴,“噗”地吹燃纸捻点燃了烟丝,饱饱地吸一口后,陶醉地细眯上眼,一会儿,从嘴里鼻孔中徐徐吐出一股袅袅烟雾,我想那不是涩味犹存,就一定是烟香殆尽了吧。以李莽的年龄,决无这样吸烟的资格,却信手拈来,描写得如此出神入化,不得不令人感佩。

  李莽写土匪眼线何三扁更是神来之笔

  “何三扁这个外号,正如他这个人,脸庞扁、鼻子扁、嘴巴扁,好像他刚一出娘胎,脸上就被人使劲拍了一巴掌,把整个脸都拍扁了,再也没有复原,惟有眼球弹了出来,像两只铃铛。何三扁一只手使劲搔着脚杆上的癣,让细小的灰白色皮屑纷纷掉在地上,另一只手端起茶托上的茶碗,两片乌黑的扁嘴唇滋溜滋溜地吸着滚烫的茶水。”

  你看,描写得何等精彩,何等鲜活!作者用最简约的文字,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如状目前。小说中随着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哪怕是像何三扁这样的无关大局的小角色,李莽都精心地,力求用最精炼的笔墨,把他写活立在纸上,而不是倒在纸上,变成一个工具性的符号。他知道,一部优秀而具有强壮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正是从这些芸芸众生群体形象中脫颖而出的。

  小说的文学语言和描写含蓄而慰籍,颇有生活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余韵绕梁。

  “即使在果壳之中,也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这样说过,林译苇真切体会到了这种感觉。那段时间,是学校图书馆容纳了林译苇的身体和灵魂,容纳了她的日常生活。它像一个巨大的茧,把林译苇温暖包裹起来。同时,它也像一个巨大的子宫,让林译苇回到生命最初的安静状态之中。林译苇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但她能够设想自己在妈妈子宫里的状态。那是最安全、最宁静世界,而且饱含营养。图书馆就是这样。她在图书馆时慢慢修复父亲和刘湘枫爷爷去世后给自己身心留下的创伤。当然,她最大的收获阅读了大量图书。”

  用母亲安全宁静的子宫来譬喻温暖包容的图书馆,用物质的营养来譬喻精神营养,多么富于想象又多么真挚贴切,读了怎不令人拍案叫绝,怎不令人倍加动情!读者为李莽文学语言和描写所深深感动,说明他满腔的热血融化了汉语言中的高贵芳香

  每一个活着的人,几乎随时都在思考生命中的得与失,李莽用隽永的文学语言告诉我们:

  “只有自己生命里的东西消失了,才叫失去。林译苇想,凡是没有进入自己生命的东西消失了,那只是消失。韩其楼仅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还没有来得及进入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林译苇想,那件事就像一块试金石。当她看见丈夫同那个叫刘雅的青年女子手拉手地行走在大街上时,她就意识到,他这是对自己的伤害,而且,这只是伤害。伤害是令人痛苦事情,但还不会让人绝望。伤害只能触及生活层面,就像手指小心刀子割了一道伤口。那只是表层的伤害。它不会进入生命的层面,它不能带走生命中的宝贵的东西。所以,它不能叫做失去。”

  这是颇有深刻生活哲理的一段话。消失和失去在人的生活和生命层面,是两个截然不同社会价值观概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思考和辨析淸楚人的生命和生活两个层面的价值,就是一种醒悟,一种能力。爱情本应是人生中宝贵的东西,但李莽睿智而大器地把它划在了人生的生活层面上。爱情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可能消失,但它可能而且可以重新获得。可它如果进入你的生命层面,形成你生命的一部份,它的失去也许就意味着你生命的撕裂。多少为了“爱情至上主义” 而英勇殉身的痴男烈女们,若有机会能读到读懂这一段话,那该多好啊!

  “人类总是由荒野走向乡村,由乡村走向城市。对人类而言,这个过程长达万年。对一个人而言,这个过程可以在很短时间里完成,或者几天,或者几年,或者一生,或者不去完成这个过程。其实,人是一种被环境支配的动物,林译苇想,只不过许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心底,人对环境总是有一种潜在的敬畏感,他们总是不知不觉地寻找自己与环境的结合点。”

  如果对这一段话做一个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有意思:人类总是由荒野走向乡村,由乡村走向城市。对人类而言,这个过程长达万年。据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傅恒先生介绍说,地球上所有的猴类和猿类一共有193种,当中192种周身毛多,只有一种的毛少,毛少的这一种自称是人。我看其实人是一种强烈想支配环境的动物,许多人特别追求政绩和暴利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现实,环境对人总是有一种潜在的敬畏感,它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弄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

  “杜小鹃穿过松树林,绕了一小段路,去看那棵桉树。它又长高了一些。在雨中,它那蜡质的叶子上凝结着几颗晶莹的水珠。她伸出手指,轻轻碰了一片叶子。水珠滑落到地上,隐入地面的青苔里,一下子就消失了。”

  这是一棵带有原生罪恶的桉树。杜小鹃正是在桉树林中拾到了一封信,用这封信害死了学校的美术老师。而落在这封信上的桉树种,被她无意带到这松树林中撒入土地长成了树。杜小鹃正沿着美术老师追求的美术之路,找到了叶一峰,冥冥之中正走向因果报应之路。这一小段的描写,看似平常其实不平常,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着预示和伏笔,读过回味起来,隽永又意味深长,那晶莹的水珠,难道不是美术老师含恨如石的泪珠吗?

  李莽以鲜活的思想跳跃,不动声色的叙事风格,在小说细节描写中,把众多人物的恩怨情仇引人入胜演绎浓墨重彩,更显厚重与凝炼。

  “赛台上有一个长方形大鸟笼。裁判王老头把两只鸟笼放在大鸟笼两边的小门口,拉开鸟笼的闸门,两只画眉从黑暗小鸟笼里蹿到明亮的大鸟笼。“四星将军”上场了。它站在大鸟笼里,脚趾紧紧抓住笼底的竹条,脖子略微僵直地盯着一号鸟“上士”。“上士”也略显紧张,它的头部微微后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血腥味加剧了它们的紧张情绪。这两只鸟的四只眼睛像四粒微小的黑色大理石,先是一动不动地凝视对方,然后,这四个小黑点不约而同地动了一下,两只鸟就扑成了一团。几片细小的羽毛飘飞出鸟笼外,一号画眉的头顶上被啄出几点浅灰色秃斑,它退到了笼边,不再进攻。王老头举起他的玉石烟嘴,指向四号画眉。他正准备宣布四号画眉的胜利,却听见大家发出的惊叹声。四号画眉在这片嘈杂声音中身体一歪,像一小团褐色的破布倒在笼底的竹条上。“上士”打败了“四星将军”。

  这一场又一场紧张激烈的斗鸟游戏惨烈而又惊心,血腥而又残忍,明明是对鸟儿野蛮的催残和伤害,却在“爱鸟协会”中公然进行。还有规则,有裁判,真是羊头狗肉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对这种自己亲手制造的生命杀戮,人们居然习以为常,毫无愧疚。小说的这一情节对社会生活中的这种虛伪冷漠,麻木庸俗,做了无情的鞭鞑和辛辣的讽刺。

  “朱代普每天都在这里验粪、收粪。田单岭跟随朱代普做粪肥生意时,亲眼看见朱代普怎样识别做了手脚的粪干。

  那是一车从桑园镇运来的粪干,重量是一千斤,朱代普应该给车夫何老拽两元钱,却给了他一元五角钱。何老拽生气了,把那几张纸币甩在地上。朱代普慢吞吞地说,“你的粪肥掺了假,按照规矩,我一分钱也可以不给你。”

  何老拽梗着脖子,指着粪车说,“你凭啥说我的粪干有假?若是有假,我包赔!”

  “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怎样赔。”朱代普叫他把车上的粪干放到一个小粪池里,剩下的一点放在一个粪桶里,叫人挑来一挑清水。他把手中的水烟袋搁在太师椅上,把清水倒进粪桶,捋起袖子,伸手在粪桶里搅了一阵子,把粪水倒在地上,剩下一些黄乎乎的东西沉淀在桶里。

  “你来看。”朱代普招呼车夫。“你自己说,这是粪干呢,还是泥沙?你打算咋个赔呢?如果你赔不起,就把它吃下去,我也认账。”

  何老拽把头上的草帽使劲压了压,遮住半边脸。他捡起地上的纸币,低着头,拉着车走了。田单岭赶紧用清水给朱代普冲洗胳膊和手。

  朱代普洗干净了手,又拿起水烟袋。田单岭用打火石打燃了草纸捻,给他点燃水烟。

  “朱大爷,现在洋火这样方便,你也该换换了。”田单岭说。

  朱代普乜斜着田单岭。“你成天跟着朱世昌混,说话也没有人味了。你洋火,几多钱一根?我纸捻,几多钱一根?都是点烟,用得着烧钱吗?”

  朱代普的精明能干和近于吝啬的节俭,正是当时土豪人物的典型。他们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在劳作中积累经验,在节俭中积累财富,一点一滴地堆垒起中国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推动着中国贫困社会跌跌撞撞向前移动。像朱世昌这样日嫖夜赌花天酒地的败家子同朱老八们一样,既不能创造一分一文社会财富,还在家庭和社会中产生破坏和腐蚀的作用。作者对朱氏父子入木三分,绘声绘色的描写, 闪烁着洞察世事的智慧和幽默睿智的光泽。阅读小说的前几节,我很惊讶李莽对“水毛子”“斗乌”和“制牛角梳”内行一般的稔熟。对绘画雕塑摄影照相他熟悉尚可理解,因为他到底是一个文化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连野猎设套,杀剐兔子,烹饪菜肴,制水烟丝甚至连粪尿掺沙都洞悉纤毫,如临亲为。目瞪口呆之余。我不得不从内心钦佩他那勤勉严瑾的文学创作态度和精神。

  “这时,袁桂花走进里屋。趴在地上的刘同鼎抬头看着她,牙缝里迸出一句话:“你还有脸和他们一起到我这里来,你这个娼妇!”

  “我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袁桂花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纸,那是刘同鼎写的休书。她把休书扔在地上。

  “你把我休了。是这些人对不起你,你不敢惹他们,却要休我。”袁桂花说,“我命不好,但我不是一个坏女人,你却把我休了。你休了我,那我也不留在这里了,但我还是要把这个手续办完。”

  袁桂花走到橱柜边,从柜子上面拿下一个小铁盒子。她打开盒盖,里面是红色的印泥。她坐在一张凳子上,脱下自己右脚的鞋子,再脱下袜子,露出一只光洁的脚。正蹲在地上数钞票的张矮子看见这只美丽的脚,不禁后退了一步,差点坐在地上。

  刘同鼎仍然趴在地上,看一眼袁桂花的脚,再看一眼她的脸。他不明白她要干啥子。

  袁桂花不慌不忙地用手指抠出一团印泥,在脚掌上涂抹。她把印泥在脚掌上涂抹均匀了,踩在休书上。当她抬起脚时,休书上留下一个鲜红的脚印。

  “我的手续,办完了。”袁桂花说。

  袁桂花的形象在这部宏篇巨部中着墨并不多,仅在田单岭贩运粪水时遭遇暴雨暂避她家,用粪水换了红苕几笔划过。却在这一段不到500字的细节描写中,鲜活立体地站到了读者眼前。李莽在小说里写了一句经典的话:有时,生活中一个细节就是一个转折点。读者大受启迪,就以此共勉并作结束语吧。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二):生命的流浪者

  读罢《屋顶下的天空》这部作品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可相较于这部厚重有质感的作品我又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相较于现下的文学作品《屋顶下的天空》更像是一杯醇厚的烈酒,读完这本小说我发现我沉醉在书中的故事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场流浪,我们都是生命的流浪者,我们终点是一致的。可每个人的故事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经历,我们都在经历历史,可我们也终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在这本书的首页就告诉我们“最难猜测的不是将来的事,而是过去的事。”好的作品总是给我们遐想,给予我们更多的可能。《屋顶下的天空》这部作品展现出来的是变幻莫测虚虚实实的大千世界,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面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每个人都具有不稳定的多变性。相较于时间空间的的变换,我们能留下的或许只有相关的影像。这本书就是以一部能够拍出旧时光的徕卡相机的所展开,这尽管是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但给看书的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叶飘作为一位摄影师每天游走在这座城市的街道里,有天他来到老城区正在拆除的铜匠街,在偶然情况下目睹了一场因下雨而发生的摩托车相撞的车祸现场,出于习惯他拍摄了一张照片,也就是这张照片他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林译苇。拆迁工人在拆除的废墟里发现了一部莱卡相机,被林译苇买下。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有故事发生,叶飘遇到了女出租车司机徐婕,并被她深深吸引,两人产生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纠葛。林译苇和丈夫韩其楼生活在同一所房子的屋顶之下,但他们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和爱好,彼此间秋毫无犯,是一对熟悉的陌生人。叶飘从徐婕的口中得知一个故事,从而引出牛角梳匠人金人立、丈夫周斌、和扒手小头目杨林等人之间的故事。韩其楼在生活上的迷茫让他以斗画眉为乐,期间他和退伍老兵吴跛子作为对手一直彼此不忿。由于韩其楼的画眉身亡,他在天顶寨捉新画眉的时候偶遇了让他怦然心动的小学音乐教师文纹。

  这是以在当代社会中的一座城市里各阶层的人物为背景引出来的故事,当然这本书有两条线,一个是以当下生活里各阶层人物间的关系为线。还有一条线则是以林译苇的徕卡相机为线,拍出旧时光影像的徕卡相机,根据过去旧时光的影像提示林译苇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在林译苇笔下一个个旧时代的人物所展现出来的那也是一幅瑰丽壮美的画面。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岁月里,土匪田单岭,画家叶一峰,旧时代妇女袁桂花,新时代女孩杜小娟他们的故事在林译苇的笔下映射出别样的光辉。可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面前,他们个人的命运却只能随波逐流,那个时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一个生不逢时的艺术家,一个误入时代洪流的田单岭。他们也同属于生命的流浪者,可他们的生命已然消失在那个时代,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

  尘封的徕卡相机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时间空间的自由转换,可他们的转换和衔接看起来是十分的完美自然。李莽老师的这部作品特别棒,一部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当下与过去,可他们在一起毫无违和感。每个人的身上都藏匿着一些故事,可故事需要去发掘。李莽老师的这部作品很真诚,也很富有质感。我喜欢他给我呈现出来的精彩的故事。过去的那个时代和岁月通过这部作品给了我更多的经历。《屋顶下的天空》这本小说则是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人文的不同变化,我更喜欢书里的表达方式。我喜欢他的那种有关不同时间空间的描写。很感谢李莽老师将这部作品完美的呈现出来,他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蕴含的重量。

  岁月终将流逝,而我们也依旧是生命的流浪者,我们的故事或许会有人记得,或许更多的将会被遗忘,但我们要保持生命的清醒。我们在经历历史,也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不敢说我可以改变历史,但我相信千千万万个“我们”会拥有更多生命的重量。致生命的流浪者最终的终点。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三):水过无痕留于心

  都是因为 一路上,一路上,大雨曾经滂沱 证明你有来过 ——王菲《百年孤寂》在青春小说占据大面市场的时候,当青年人更愿意去选择看那些推理,看那些外国文学。描写现当代生活的小说越来越没有市场,也没有人去看这类的小说。我也不例外。喜欢那些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喜欢那些脑洞大开的剧情。当我终于捧起这本书,这本非著名作家写的一本小说,厚度足以证明了那些用时间描绘的剧情,用真心书写的文字。

  一场雨将我们带到那个时代,徕卡相机,废旧的房屋。似乎,这些场景离高楼水泥大厦已经相隔太远太远,而这部徕卡相机,似是把我带到那个年代。以上帝视角看这个小城发生的故事。

  厚度足以说明了故事的复杂性,书中人物很多,但似乎彼此之间又有着联系。《屋顶下的天空》则是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它有点像是大杂烩,可那故事,又与现实那么的相像。

  向思宇评论如是说:“《屋顶下的天空》采用复线式结构:一条线,是当代社会中一条城市中下层群体人物的生命史;另一条线,是由主人公林译苇根据一部徕卡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创作的小说,描述了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土匪的生命历程。这台尘封几十年的徕卡相机将这两条线的内容串联在一起。这样的创意不敢说“牛”,却实实在在称得上“奇”和“巧”。”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虽然故事很冗长,读者可能没有太大的兴趣再接着往下读。然而当你决心看完这部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文字功底之扎实是值得每一个想要发表自己的文字的人去借鉴的。难得一见的现当代长篇小说,让人揪不出错儿。这种严谨的匠心精神,让读者读起来也似乎趣味横生。沿着过去的碎片,拼接出来,发现过去的秘密。作者用多重结构,让读者朋友读起来像是读着一幅时代画卷。

  这本书最有趣的便是多重结构,让读者读得通透又彻底。当这故事的结构在脑海中生长,到最后展现给读者。的确,读者朋友会享受这个过程,感受时代的变迁,人的不同的变化。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上,作者李莽可以说是上乘。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四):尽管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读了许多外国文学,回转国内的现代文学,别有一番韵味。这种感觉就像是品味醇香的酒,无奇的开头,越品越有味。蔚蓝下的天空,是所有人的渴望,尽管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屋顶下的天空”又是怎样的呢?这值得深思,一部好的作品,名称已涵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文化思想,作者用他手中的笔,一步步剖解开,这个“天空”。

  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每一个选择代表了不同的未来,然而过去的事,就如封尘在木盒里的老照片,让人浮想联翩。比起未来,过去的事更让人勾引起求知的欲望,这也是我们沉醉于历史的原因。内容的展开,是从一次拍照开始,叶飘在取景的过程中把林译苇拍摄到了里面,恰巧工人在废弃的房屋中挖到了一台徕卡相机,被林译苇买了下来。剧情由此展开,如封面上介绍所说,一部封尘在砖墙里的徕卡相机,穿越了小城的百年时光。

  这是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作者的笔就像一把无形的手,把一个个人物的偶然的相遇,创造成了必然的过程。以一部镶嵌在拆迁老屋里的几十年徕卡相机为线索,串联起了文中故事。后来叶飘与林译苇相识,林译苇把买来的徕卡相机送给叶飘拍照,想要拍摄一些照片,神奇的事情就此发生,拍摄出来的照片洗出来竟是明国的老照片。

  在作者的安排下,林译苇顿悟觉醒,就如火影忍者中的鸣人,认识到自己是主角的命运,喷发出浓厚的查克拉,在使命感的召唤下,她决定写下这些人物的故事,这是因民国老照片获得灵感写作的民国小说,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坎坷神石土匪的生命历程。

  在作者笔下,里面小说人物与线索众多,人物之间又互相穿插联系,如斗鸟人、林译苇的丈夫韩其楼、租车司机徐捷等,作者让他们偶然的相遇,又是必然的相交,这是小说的常用套路,但根据六度分割理论,这些就不足为奇:“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一个人。”

  剧情在时间与空间不时的穿越,这是一部结构独特,有思想深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与城镇的面貌,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作者的文字平淡,但凸显了他的思想,笔尖如刀的直抵人性深处。屋顶下的天空,是阳光还是灰暗,终归还是要靠自己把握。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五):匠心独运 久久为功 ——品读李莽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后记 及其 谢银恩评论《后现代小说丛林的突围》

  匠心独运 久久为功

  ——品读李莽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后记 及其 谢银恩评论《后现代小说丛林的突围》

  文/ 刘德元

  一

  若是行家,单看这长长的一段副标题,就知道此人还没有读过李莽的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事实也的确如此。因工作关系,我去年退休以后在成都给一家文化公司打短工,家庭办公之余,兼顾含饴弄孙,套用一句官场回答民瘼的问题,叫做——没时间。至于李莽写长篇小说的事,据我所知,是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我也是一个热衷于搞文学的青壮年,因为想发表文章,时不时往李莽工作的地点跑,但一直没有听他“亲自”说过。对于李莽这人这事儿,不“亲自”说,说明低调,因为低调,我一向敬重,尊为师友,曾送过一条“束脩”(腊肉干儿)算是行过拜师礼。这不,李莽的长篇小说出版以后,他才在“后序”中说:写这部小说,是想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表现在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在新的层面上认知这个世界,由此进一步认识自身生命的意义。当时,这部小说只有一个总体构想,人物、故事、结构、语言、主题等都不是很明确。究其原因,是生活的积累不够,一些构想停留在空洞的概念上,质感不强,故事与情节也就没有坚实的出发点。这段文字,从李莽素朴的身上抖落下来,低调得很,小心翼翼,谈不上什么飞翔,但足见其对创作的态度和敬畏。1999年,李莽从工作了9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岗位转到新闻记者岗位,与现实社会零距离接触。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决定了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大致轮廓和叙事走向,“这是一个将人生经验与人类经验融合的难得机会”。从此,李莽游走于新闻事实和小说构想之间,一边当记者,一边写小说,原有的小说构思与现实相遇,无数有质感的生活细节涌进小说架构里,替代了一些概念化的东西,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李莽要做的事情,就是用生活验证观念,用生活验证生命,用现实验证历史。匠心独运,久久为功。 这一整合,就是14年。

  二

  我一直关注着李莽的这部小说。这种关注,与其说是期待,还不如说是“折磨”。到了2005年,根据发生在一个朋友身上的故事,李莽写了10多万字的小说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重庆市的一个青年作家与一个文工团的钢琴演奏员相爱,他们私奔了,然后分手。这根粗略的线条拾缀起这部小说的初步构想。这个构想有天真和幼稚的成分,却是这部小说的开端。小说的男女主角叶飘与林译苇怎么私奔怎么分手的爱情故事,引起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关注,他们有意将此搬上银幕,包括导演在内的工作人员来到内江市隆昌县的云顶寨(小说中的名字是天顶寨)考查,初步考虑将此作为外景拍摄地。在云顶寨小住期间,导演有了撰写另一个电影剧本的构想:一个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厌倦了红尘的喧嚣,努力回到自己的家乡小县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根据这个构思,李莽写出初稿,与导演一起完成了剧本。2006年底至2007年初,峨眉电影制片厂花了一个月时间将这个剧本拍摄成影片,并于2008年4月入围美国滨江国际电影节。这样,关于叶飘和林译苇的爱情故事没能在电影里展现,在小说《屋顶下的天空》里也没有继续下去。他们在小说中随着时间成长,最终没有在感情上走到一起;然而,小说的脉络却更清楚,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也更明晰。2008年,我在市史志办公室修志、编年鉴,利用业余时间兼与李莽担纲的《内江日报·长江周刊》撰写“北郭东城”专栏,听说李莽与人合作创作的这部电影剧本入围美国滨江国际电影节,我把这一花絮写成了一段文化短讯,编入2009年的《内江年鉴》。获得好评。 这一次,我忍不住问了李莽,你的小说好久杀青?他说,不着急,慢慢来。

  三

  说起慢,想起三个人。第一个崇尚“慢节奏”的,当首推以《失落园》而闻名日本的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叫做《钝感力》的书,有感于后工业时代对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挤压,渡边提出要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适当放慢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人生脚步,适当放弃所谓的“敏感性”和“刺激性”,而让自己迟钝一点,多一点“钝感力”。其实是认清浮华的世相,保持一份内心清醒的能力,是明确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能要什么,怎么要的现实能力。他指出:慢,是一种定力,是一种文化。其次是《最愚蠢一代》的作者,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研究部主任马克·鲍尔莱因教授痛心于如今的美国青年,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他奉劝自己的学生适当远离电视机,远离电脑网络,不要成为“数字技术的奴隶”。他要求自己的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歌积累词汇,锻炼记忆,丰富想象,提升境界,他认为“需要有一些东西使学生慢下来”,在没有图像,没有视频,没有声频的安静世界里,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维,靠自己的想象完成“二度创作”。他指出:慢,是一种修为,是一种智慧。第三是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几乎算得上影迷和业内评审的公认金字招牌,多部作品广受赞许。但除了“知名导演”外,王家卫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标签便是“慢”。王家卫近30年的导演生涯,只有11部独立执导的作品面世,平均三年左右一部的出品速度,对于一众影迷来说,确是望眼欲穿的熬人的“折磨”。 但这种“低速”却是王家卫电影上乘之质的保证。回看这些影片,几乎每部都有突破,每部都会带来新的感动和热议。当一帧帧画面从荧幕前闪过,我们能看到演员每个肢体动作的投入用心,每幅场景切换对故事节奏的精准拿捏,每首动人旋律为角色心理的生动注脚,这背后恰是王家卫久久为功的匠心体现,是时间积淀下的传神的味道。他指出:慢,是一种功夫,是一种水准。 慢下来,相信时间的力量,在当今时代似乎是一种奢念甚至愚想。如今时代的节奏之快,变化之迅,已毋庸多言。用心用力,肯花时间地做一件事有时显得不合时宜,常常是缺乏精明的表现。听闻有的人30天写好一部剧本,两个月拍出一部电影,这种高效确实令人惊叹。但静下心来回看这些快产的文化作品,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怕是寥寥无几,遑论精品。在标准化工业生产盛行的年代,肯踏实专注地呈出一件诚意之作,久久为功,更显弥足珍贵。

  四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时间里,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时间里。李莽明白一个道理:事情一旦发生,很快就会在时间里消失。它的意义,在于重复提起。历史就是重复提起某一件事情,使它变成历史;小说也是重复提起某一类事情,使它变成故事。在当记者的日子里,李莽采访了无数的人,精彩的细节在这些人身上不断出现,又随之消失。当再一次回顾,它们已经凝结成故事,它们还可能凝结为历史,前提是被重复提起。当然,《屋顶下的天空》里的故事,是李莽一生中各个阶段汇集而来的,当记者的这个阶段,无疑是他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在里面遇到的许多故事,成了这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下的天空》最终在2012年12月完成,历时14年,50多万字,这个过程,是一个石匠打磨一坨石头的过程,是一个农夫从拓荒到收获的过程,正如庄稼必须在土里才能生长,石头必须打磨才能赋予内涵。

  五

  《屋顶下的天空》总体上以传统的向心性写实为主,又不时尝试诗化语言和新闻语言的外在策略,以此超越既有的写实主义框架。这份独特的叙述野心,显示了作者复杂人性同工、雅正入心与通俗入世共生的艺术追求,使这个关于巴蜀文化的故事既波澜壮阔又诗意盎然。 李莽有还原生活的写实能力与开放的小说态度。他下乡当过知青,尤其是多年的记者和编辑生涯的基层生活历练,以及经年的博览群书,使其在构建小说世界时既有绵密的日常生活描述,又多有藏锋,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于现实及人性的理解与态度。作者以套盒般的结构,用大故事套出小故事,拼贴出一幅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人间万象;作者又有穿越时空的本事,从异彩纷呈的当下世界穿越到事态沧凉的民国时期,看不见的跌宕起伏,与人物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形成两个维度,两者相生相应:一是当代社会中一座城市里一群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一是由主人公林译苇所创作小说中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土匪的生命历程。作者写阳谋写阴谋,写猥琐写磊落,写画家写土匪,写锅盔写粮食。人物呼之欲出,事物欲盖弥彰。但文心最终还是落到人情人性上来,小说便有了深切的现实担当,有了活力与深度,令人愉悦且震撼。小说中的人性幽明、情感纠结,纪实品格、诗化表述,融雅于俗中,生动讲述了从民国时期到21世纪初国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历史画卷。这份自由开放的小说态度,还在于作者以新闻思维来沟通雅俗文学的路径,为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增添新的可能性。作者把情感戏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植根于诗词文化传统之中,把新闻理念化入不同人物的人生,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无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屋顶下的天空》中传统诗韵与四川方言的运用,既使叙事别有机趣情致和思辨色彩,又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故事的雅俗共赏,为当代小说回归传统提供了新的写作经验。 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其实更呼吁的是一份“不畏浮躁遮人心”的诚意与坚守,一种“百尺竿头还须进”的专注和追求。为人为文,处世行事,这份久久为功的匠心,都不可或缺。

  六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文以会心,以文化人。品读李莽《新闻的副产品——<屋顶下的天空后记>》及其谢银恩老师的《后现代小说丛林的突围:读李莽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我先捡了一个漏,草率写了这么几点文字,不管怎么说,就算是对文化的一种不敬和对李莽的一个不成熟的交代。至于小说《屋顶下的天空》,我肯定会借助2017年的一场新雨,摊开从唐朝奔涌而来的一品红泥,品着2017年的新酒,慢慢地读来。这也正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016年冬至之夜,草就于成都万科·金色领域)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六):不同的人不同的天空

  书的封面挺有意思,从天空往下俯视,但是我们会发现屋顶都是倒过来的,或许这是在更直观的描绘书名《屋顶下的天空》。

  同时,这也是一部神奇的书,在作者的巧妙策划下,许许多多人物经过机缘巧合相遇,并相互穿插着联系。还划分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当下的现实社会,一个则是书中主角创作的小说,所在的几十年前的社会。二者齐头并进,只用一台尘封几十年的徕卡相机当媒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p.s书里为了区分两条时间线,特意用了不同字号的字体标出)

  那么也要介绍下作者——李莽,四川省内江日报社记者,业余从事文学、美术创作。或许对这名字,大家都不熟悉,但从这本书开始,可以慢慢认识作者,为了这本《屋顶下的天空》他写了十几年,修改了无数次,这应该就是好作家的自我修养,只怕作品不够经常。

  再回到书中,虽然人物众多,但男主和女主还是可以唯一确定的,摄影记者叶飘在一次车祸现场的抓拍中,发现了一个意外的女人林译苇,(p.s很有偶像剧的感觉),也许叶飘认为这只是个小插曲,但缘分就是那么的不期而至,因为一台老古董的徕卡相机,故事也就真正开始了。

  书里人物众多,倘若一下记不住人物间的关系,可以先用个小本子记录下来。简要概括下,摄影记者叶飘,作家林译苇,她那爱斗画眉丈夫韩其楼,吸引叶飘的出租车司机徐婕,牛角梳匠人金人立,韩其楼斗画眉的对手退伍老兵吴跛子,让韩其楼怦然心动的音乐老师文纹;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在社会上处于中下层的群体,讲述他们的世间百态,也更能体现这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而在林译苇创作的时空中,有情有义的土匪田单岭,追求艺术的画家叶一峰,单纯的留学生陶雅,朴实的传统妇女田莲花,卖艺人田大方,农村姑娘袁桂花。却因新时代的到来,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毫无意外都是以悲剧结尾,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只能说他们都生不逢时。

  另外,书中除了众多人物所汇聚的故事,也蕴含了不少对艺术的认识。例如叶飘参加的摄影团体,就是旨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捕捉影像,通过黑白胶片再现世界,把艺术还给手艺。此外借叶一峰的经历,也从侧面阐述了对雕塑和绘画的感悟,我想这也是作者希望透过书传递给读者的。

  其实,无论社会怎么改变,屋顶下的那片天空,始终都要靠自己好好把握。喜欢这本书,感谢作者带我穿越时空,领略了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尽人间百态。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七):来路与归途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对自己写作红楼梦的批语,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就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作品。李莽自然是不可与曹雪芹比肩的,不过他同样为了他笔下的小说《屋顶下的天空》三易其稿,笔耕十年。李莽在他的故事里书写了跨越中国60年的两段记录,力图用他手中的纸笔还原那已经逝去的年代。

  作者自言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他听说的一件私奔事件,这个听来的故事在作者的心中生根发芽,终于破土而出。曾经的灵感就如一颗种子,长出的故事则是地面上蜿蜒的枝蔓。屋顶下的天空是一个多线并进的故事,故事按着不同人物的视角不断切换,就如一颗种子长出的无数藤条,蜿蜒前行,时而彼此纠缠时而分道扬镳。

  故事从一次拍照开始,叶飘作为一名摄影师来到正在拆除的铜匠街取景,恰好将林译苇拍摄在了其中。拆迁工人找到了生财之路,在废弃的房屋中挖到了一台莱卡照相机,被林译苇买了下来。叶飘遇到了出租车司机徐捷,两人产生一段感情纠葛。徐捷给叶飘讲述一段曾经发生过的往事,又引出了梳子匠金人立、周彬、杨林等人。林译苇的丈夫韩其楼因为出轨和林译苇虽然住在同一屋顶下,但两个人就如陌生人一般。韩其楼在生活工作陷入迷茫后爱上了斗鸟,也就和同为斗鸟人的吴国章有了交集。吴国章是一名经历过硝烟与战火的老兵,与他的画眉鸟“上等兵”一样,一生没有停止过战斗。因为韩其楼的上一只画眉被上等兵啄死了,他和他的朋友来到郊外抓画眉,在画眉的带领下,韩其楼遇见了另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文纹。

  故事在众多的人物间不停转换,不知哪一时,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就有了联系。故事也因此并不显得凌乱,而是由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组成了他们的世界。这些人物的来来往往分分合合组成这个故事的明线,暗线则来自林译苇拿到照相机后写下的小说。

  叶飘在不经意拍下的照片里发现了林译苇,被她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住了。而后在另一次的偶遇中,两个人终于有了交集。林译苇将买来的古董照相机交给了叶飘,想要拍摄一些照片,神奇的事情发生,他们用那部古旧的莱卡相机照下的照片显示的竟然是几十年前的影像。由这些神奇的照片,林译苇感受到了一场来自于几十年前的召唤,她决定把这些人的故事写下来。

  这是个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的故事,林译苇由一张照片一个人物看到了一条线索,由更多的照片更多的人物看到了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田单岭,叶一峰,他们一个是穷苦家庭出来的孩子,一个是独具天赋学习美术的学童。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命运轨迹,但命中注定他们遇到彼此,有了林译苇笔下的故事。

  李莽在他的小说中又嵌套了另一个小说,由一个人的故事又引出另一个人故事。兜兜转转,往复不休。他书写的是现实,也是历史,是平凡,亦是不朽。

  在林译苇的笔下,她故事里的人早已死去,在李莽的故事里,他笔下的人物也只有一条归途。如他说,这人生就是一场流浪,有人有目的,有人没有目的,但最后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听来似乎悲观,但在作者的故事里也确乎如此,这生活总会乏味总会迷茫,但追寻和清醒也会不知在何时就会来到。叶飘在结尾的时候发现了摄影的真谛,韩其楼放归了画眉,林译苇松动了心防,他们前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与来路相比,总会更好。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八):时间的述说: 个人命运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悲情演绎

  时间的述说:

  个人命运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悲情演绎

  ——读李莽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

  未弋

  内江作家李莽先生集十多年之精力完成的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确为国内几十年来不可多见的富有独特艺术审美和思想含蕴的优秀小说。难怪知名大型刊物《小说家》原执行主编董令生以及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许。

  小说内涵知识丰富。作者以冷静、幽缓、独特的叙事风格,通过故事中套故事的多线叙事结构,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笔触,并糅合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立体厚重的展现了楠江市当下的社会生活与二十世纪30至50年代落后生产力下的农业文明时期贫穷、凋敝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通过近一百来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衍进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小说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楠江地域的众多下层人物的人生遭际,恩怨情仇,以引人入胜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情节演绎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把时间葬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及其命运,鲜活地复现在读者面前。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某些层面,做了多维度的描写和展现,充满人性美丑的深刻内涵。林译苇作为当代女性的不落俗套、自强、善思,对纯粹爱情的追求、乃至善良与宽容;沦为匪首的农民田单岭的为人诚信、仗义、聪明、勇毅乃至不露声色的某种凶残;叶一峰对雕塑和绘画艺术的颖悟和追求;乃至叶飘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和独特的认知;以及叶飘、韩其楼对情感生活的追求和体验,都打上不同的时代烙印并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他如徐婕、金人立、田莲花、朱世昌、袁桂花、吴国柱、杜小娟等围绕各自的人生际遇的展现和矛盾纠葛,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也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中尤值一提的,作为老板与匪首的田单岭,自身品格不错,但因其坎坷的身世和多舛的命运而走上悲剧的道路,于上世纪50年代初因对抗解放军在剿匪时被镇压而不免令人扼腕叹息;叶一峰因从艺术本身的追求角度塑造“匪像”而蒙难,以致后来为艺术用生命献祭,这些,都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变革的巨浪洪流中,个人命运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的破碎和湮灭的必然结局,以及特定社会和意识形态对美好人性的扼杀和毁灭。

  在展示较丰富的社会生活层面的同时,小说重笔描写了几组不同历史时代的爱情与婚姻。田大方和田莲花患难相遇的简单而质朴的婚姻组合,田单岭与袁桂花苦涩而含而不露的相互爱怜,叶一峰与陶雅纯朴无邪的情窦初开,金人立同周黛敏生死相随的情感绝恋,叶飘与徐婕偶然邂逅后产生的性的吸引,以及他与林译苇的因志趣相同、富于内涵修养相互吸引而最终抑制情感的理智处理,情感失落的韩其楼对丈夫病死与独女相依为命的乡村教师文纹的同情和爱怜之情,林译苇对丈夫韩其楼移情别恋的伤情失望和对其醒悟后的最终宽容,等等,既写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特色,又以不同的爱情演绎诠释了爱情的内涵和人性的美好,展示了爱情与婚姻这一主题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对时间概念的哲理认知和感悟,对摄影、雕塑、绘画等的独特认知,都深刻精道而让人感佩不已。小说的细节描写独特而生动,具有生活的真实而令人信服,这些众多细节,由于包孕的丰富提供给读者多维度的信息了解和想象体味。据了解,作者本身是想通过围绕摄影照片所编织的故事说明和思考永恒而流逝的时间与历史片段的特有联系,但,“形象大于思想”,小说通过诸多矛盾纠葛以及人物命运的演绎,揭示给读者的却含蕴丰富地展现了社会生活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图景,并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

  2017年1月3日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九):不同的人不同的天空

  书的封面挺有意思,从天空往下俯视,但是我们会发现屋顶都是倒过来的,或许这是在更直观的描绘书名《屋顶下的天空》。 同时,这也是一部神奇的书,在作者的巧妙策划下,许许多多人物经过机缘巧合相遇,并相互穿插着联系。还划分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当下的现实社会,一个则是书中主角创作的小说,所在的几十年前的社会。二者齐头并进,只用一台尘封几十年的徕卡相机当媒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p.s书里为了区分两条时间线,特意用了不同字号的字体标出) 那么也要介绍下作者——李莽,四川省内江日报社记者,业余从事文学、美术创作。或许对这名字,大家都不熟悉,但从这本书开始,可以慢慢认识作者,为了这本《屋顶下的天空》他写了十几年,修改了无数次,这应该就是好作家的自我修养,只怕作品不够经常。 再回到书中,虽然人物众多,但男主和女主还是可以唯一确定的,摄影记者叶飘在一次车祸现场的抓拍中,发现了一个意外的女人林译苇,(p.s很有偶像剧的感觉),也许叶飘认为这只是个小插曲,但缘分就是那么的不期而至,因为一台老古董的徕卡相机,故事也就真正开始了。 书里人物众多,倘若一下记不住人物间的关系,可以先用个小本子记录下来。简要概括下,摄影记者叶飘,作家林译苇,她那爱斗画眉丈夫韩其楼,吸引叶飘的出租车司机徐婕,牛角梳匠人金人立,韩其楼斗画眉的对手退伍老兵吴跛子,让韩其楼怦然心动的音乐老师文纹;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在社会上处于中下层的群体,讲述他们的世间百态,也更能体现这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而在林译苇创作的时空中,有情有义的土匪田单岭,追求艺术的画家叶一峰,单纯的留学生陶雅,朴实的传统妇女田莲花,卖艺人田大方,农村姑娘袁桂花。却因新时代的到来,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毫无意外都是以悲剧结尾,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只能说他们都生不逢时。 另外,书中除了众多人物所汇聚的故事,也蕴含了不少对艺术的认识。例如叶飘参加的摄影团体,就是旨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捕捉影像,通过黑白胶片再现世界,把艺术还给手艺。此外借叶一峰的经历,也从侧面阐述了对雕塑和绘画的感悟,我想这也是作者希望透过书传递给读者的。 其实,无论社会怎么改变,屋顶下的那片天空,始终都要靠自己好好把握。喜欢这本书,感谢作者带我穿越时空,领略了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尽人间百态。

  《屋顶下的天空》读后感(十):琐碎历史的悲情——评《屋顶下的天空》

  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是让读者爱不释手的,也是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思的,还应该是让读者有话想说的。《内江日报》记者李莽老师用十四年的心血凝结而成的长篇小说《屋顶下的天空》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只是,我花了整整十天时间阅读,四个日日夜夜思索,却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想法。

  一部从墙里挖出的徕卡相机,能再现过去的人物和时光,如此魔幻色彩的手法,轻松地把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和二十世纪的历史连在了一起,把女主人公林译苇的现实生活、创作感悟和创作的作品同时展现,给读者以广阔的天空,这样的构思如此精巧,实在是别具一格,巧妙之极。

  也许正是在这不同时空中的游走,让我的目光难以集中?其实,作者在题目里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界定,那就是“屋顶下”三个字。不管是风云人物还是寻常百姓,无论他们在天空里的日子多么丰富多彩,最终都要回归到屋顶下,回归到生活的琐碎,回归到自己的世界。

  如此看来,作者是以广阔的天空做大背景,书写人物的小生活,小情感。那么,这些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现实的文化人林译苇和她的丈夫韩其楼,摄影人叶飘,小学教师文纹,退伍老兵吴跛子,出租车司机徐婕,手艺人金人立等,这几乎是包括了小城市里生活着的大多数人群。历史的人物是土匪田单岭,画家叶一峰,留学生陶雅,生意人刘若木,传统妇女田莲花,卖艺人田大方,农村姑娘袁桂花,地主朱代普等,可可谓把城镇与乡村的人物都照顾全了。

  历史人物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字——死。有情有义的田单岭因为缺乏政治远见,与解放军顽固对抗,被新政府枪毙了。可他却活在朋友叶一峰、相识袁桂花和母亲田莲花的心里。叶一峰以他为模型塑造了无名英雄像,却因此坐牢十七年,身份也由城里的老师变成乡下的农民。袁桂花执意埋葬了他,还给他立了一块碑,最终却因为与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郁郁而死。他的母亲则是死在了他的塑像下,算是临死前了却了一桩心愿。至于一生纯粹的叶一峰,则是死在最扭曲的时代。在那样个人人疯狂的时代,叶一峰执着于绘画,却因给同样喜欢画作的杜小娟画了一幅裸体画而死在了自家的红苕地窖里。是天灾还是人祸?

  “最难猜测的不是将来的事,而是过去的事。”作者在题记里引用这则名言,也在正文里给我们再现那些消逝在历史烟云里的悲情故事,再现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悲伤与喜悦,让读者看到不同的生命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死去。那么,通过这些人这些事,作者究竟想传达什么呢?

  无论是生活在动荡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的命运都逃脱不了悲剧。到了新时代呢?本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林译苇和韩其楼同在一个屋顶下,却在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林译苇把自己埋在文字的世界里,韩其楼则沉寂在斗画眉的天地里。摄影人叶飘呢?游走在城市里拍新奇的照片,回到乡下的土房子里生活,与仅仅是见了一面的出租车司机徐婕激情交往,过的是很时尚很现代的生活。在千万人的故事里经过,他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该不该这样过。文纹倒是简单,为了女儿放弃自己与韩其楼的爱情,干脆嫁给了有钱人。吴跛子活着就是斗鸟,鸟死他也就死了。金人立则为了爱情自杀。

  或死或生,有人按照自己的心愿行走在人生的历程里,有人被别人拉扯着生活,有人不知道怎样活,有人干脆选择了逃避。天空何其广大,限定在屋顶下就局限了。生命何其漫长,限定在个人就渺小了。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想作者给主人公取名为林译苇,就是想通过这支“芦苇”来传递思想,传递人生的理念。生命如此短暂,瞬息间就可能消失,就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人到底应该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屋顶下?

  时间深处的那些人无论是为情为义,为爱好为钱财,都是忙碌的实在的,他们的生活停留在最原始的盲目的直觉本能上,然而,谁能说他们活得不值?现在人可以不再为生存而挣扎,可以从物质的追求中解放出来,可以通过各种选择来活着,可事实上却活在了虚无里,活在无聊里,活在了更加盲目的渺茫中,连金人立为爱情而死的结局都理解不了。

  也许在这现实与历史的对比中,作者就是希望我们去抓住属于我们的生命的本质,然后想一想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在自己屋顶下,属于自己的天空到底是什么。

  闭了眼,眼前浮现的是韩其楼握住林译苇的手,他们一起走到公交车站,走回自己屋顶下的家。其实,作者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无论生活中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犯过多少错误,亲人或爱人都能够“执子之手”才是人生最幸福的结局。这是永恒的简单,这也是人们对屋顶下这一方天空最执着的追求。有了这心与心的交流,时间深处的一切才会有意义,才能让广阔的天空富有诗意。

  掩卷而立,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我很高兴这段时间在《屋顶下的天空》里游弋的经历。这不长也不短的半个月时光,我在不同的时空里穿越,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倾听了比四川龙门阵更有意思的故事,登临了富含内江特色的地域,见到了或熟悉或陌生的风土人情,然后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反观一下我很久没有照料的人生,辽阔一下属于自己的屋顶下的天空,实在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