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4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之四季》读后感精选10篇

  《山之四季》是一本由[日] 高村光太郎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之四季》读后感(一):择一山村老去

  现在很多人都想要逃离城市事实上我也不例外。我脑海中也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身边没有任何牵制和束缚,我最想做的事情,应该就是想去一个山村当中,每天看看书、写写字,侍弄一个小小的菜园

  我的姥姥家就在农村小时候爸妈工作很忙的时候,就把我放在农村姥姥家。所以我从小就在姥姥家的黄土院子里打滚,和表哥们山林里打鸟,甚至还会和舅舅一起去果园里摘果子。当然,我并不像真正的农村出生的孩子那样皮实,总是穿着一身花花绿绿的衣服在旁边看着别人做那些事情,现在想想却好似没有真正在农村生活过。

  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家里的生活也总是和农村有着各种联系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帮家里人农活,即便他们后来脱离了农村的家庭,还是没有完全离开土地。所以当天气陡然发生变化的时候,我总能听到他们的感叹:“哎,这雨下了这么多天,地里的粮食又要遭殃了”“今年冬天的雪这么大,来年得有个好收成。”而且每次到丰收季节的时候,老家叔叔或舅舅总是会带着满满编织袋的农作物送到我们家里:白菜、豆角、黄瓜、生菜、南瓜、黄豆,印象当中,那些农作物都分外美味

  即便长大之后,我回到农村里还总是有着一种不同感觉。农村的天空总是要比城市蓝一些,田野视野也要开阔许多。后来我还总喜欢拿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到田野里采风,光是那些向日葵苹果园、玉米地,都能让我莫名其妙开心一段时间

  这本《山之四季》,讲的就是高村光太郎老年在山里独居的经历。我想,对一位年迈的老人来说,在经历过年轻时的发奋、恋爱,直到之后的战争爱人去世,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起起落落。这样的时刻,唯有山村适合他的生活吧。他已经可以不用与世人交流、不用新鲜讯息充实自己,他个人已经有了丰富阅历。因而他在书里说“不论待在哪里,只要做好我在那里能做的事,完成我应尽的责任就好。”这种态度,已然是我们难以达到的一种豁达

  所以我也在想,如果到我老年的时候,如果我可以自由选择,我也想去到一处山村,过着与世间无关的日子,与山里的风和雪相伴。

  《山之四季》读后感(二):《山之四季》——一份自我放逐指南

  读一部作品,无论体裁,无论长度,读者总能看到作者灵魂的摹本。

  读了高村光太郎的小传才知道,乡野生活是他的一场自我放逐。回归自然,回归人类最初的模样才能自己的灵魂更近一些。

  高山光太郎在质朴乡村里,或者说,他就在自然里,思考自己苦恼人生、淡泊的孤独怀念逝去的爱人、不复返的童年,审视过去的错、眼前的寂。

  一个东京长大,游历世界各大都市归来的人,最终回归一个原始贫瘠的山村,他所见的都是什么?

  春霞是漂浮的钴蓝,落地的红叶是织锦,青雾笼罩山野,细雪落在双颊。先前的愉悦还没消失,新的愉悦又涌上心头……

  不同季节中植物生长规律简直严苛到了让人害怕的地步,植物们总在争取着每一天,甚至每一刻。住在这山里,亲眼所见这四季的更替,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真意。

  他拖病体自己耕耘,手上磨出血泡,与大自然共生因而更珍视生命价值坦诚淡薄。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用归去来兮辞中的片段贴切不过。

  高山光太郎在最淳朴善良村民,最简单而又美丽的四季更迭里,看人生。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生活在城市里孤独的困扰更是不断,因为不满不安,我们不断发出凡人的叹息。或许只有放下琐碎烦扰,去感受生活中细碎美好、自然里最无邪的生命气息,去看磅礴的日出,浩瀚的星辰,我们才会离原本的自己更近,离单纯快乐最近。

  《山之四季》读后感(三):住在山里是挺好,就是可能吃不饱

  琼瑶——“想和你看雪看星星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的梦想,总算被高村光太郎实现了。

  哈哈。

  上句属于玩笑,正经的部分是这样的:

  来,我们试着想象一下——

  一个七十来岁(没错吧?)老头儿,在家被烧毁、父母妻儿尽失之后,搬到了一个小小的县城的一座小村庄的山里。山里的居民农民)淳朴自然,这是当然的,因为他们除了想着怎么种好地,吃饱饭,没时间想其他的。

  就在这儿,高村一面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一面回忆宫泽贤治(他很喜欢宫泽贤治喔),一面还得拖着虚弱身子种地。他怕冷也怕热,怕熊也怕蛇,身体状况经常是自我放弃状态。对高村这样的老头儿来说,山里下雪,跑出去看着雪从头顶洒下来,和夏天吃凉西瓜、荞麦面,是最高兴了的。

  他自己种的粮食,常常是近于颗粒无收的状态,记忆深刻的是他说,有一年夏天太热了,自己热得动一动就觉得要生病,于是也就不管地里的作物,让它们也自生自灭随便生长吧。结果,当然是西红柿几乎全军覆没,稗子被野草吞食,就只剩下“大得像怪物一样的黄瓜。”

  高村一定是喜欢吃蘑菇的,光我在睡前昏迷状态下,就遇见他写过五六次蘑菇。什么蘑菇长什么样子啦,有没有网纹啦,口感啦,细瘦还是圆胖,口感怎么着,腌着吃还是煮汤吃,哪种蘑菇说明春天到了,哪种蘑菇能卖好价钱……总之写个没完,他说:“我曾比照着蘑菇的图鉴,把所有可食用的蘑菇都品尝过一遍,即使是村里人不吃的种类,我也完全可以接受。”

  他还说绒盖牛肝菌,村里人都叫它“夹心面包”,看起来有点笨拙。“虽然长得确实有点像夹心面包,味道也不是很好,但这种蘑菇还是挺可爱的。”

  当然可爱啦,又多又好吃,还不要自己种。

  看着书,我也觉得岩手县确实淳朴美好——空气总是那么清新,天空也干净,吃的东西也多样而且健康。对于在城市生活太久的人来说,在村子里住着“体验”倒是不错的,只是,我总觉得他饿。

  在书的环衬下面,扉页部分有两张他的黑白照片,老头儿坐在榻榻米上,低着头,插着手,围着火炉(他自己做的被炉哦),看书。他瘦瘦的,看起来就像饿着肚子一般。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我随便找出一段可以说明,喏,这是他写山的:

  “远远望去,山影重叠,春霞像是大和绘中的画境一般,将山麓晕染开来。不知为何,我觉得这时的群山像是摆在怀纸上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的面包。”

  一定是很饿了。在十五篇的小诗文随笔中,比较让松浦弥太郎喜欢的是第一篇《山之雪》,但是比较让我喜欢的是《七月一日》。这篇写了什么呢?早上起来,几点日出,气温多少,土壤湿度,生火,做饭,吃点什么呢?剩饭蒸一蒸,做点野菜汤。

  我觉得高村在山里一定是饿的,一定。而且他还老是想起来,大家(父母,兄妹爷爷等)聚在一起吃东西的场景

  是不是退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以后,人的思维也变得原始了?关心问题也变得原始了,于是显得简单而质朴呢?前几天看了几期《向往的生活》,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出两顿饭,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向往的生活”呢?

  不过,我这样以偏概全地说,当然很不客观。高村为什么被松浦这样的艺术家喜欢呢?他又怎么担起了“诗人”的名号呢?当然他是在吃不饱的时候多多地思考了一些问题的了。一个问题是怎么吃饱,另一个问题是,吃饱了干嘛。总不能吃饱了没事做吧?

  “就在吃饱了干点啥”的方面,高村这么被人喜欢。高村早年游学欧美,修习艺术,是诗人,是雕刻家(很像闻一多嘛),因而文字是有很多艺术感可以体会的。比方说“人类的生活就像网眼一样一举铺开”,“在这种古老而有历史底蕴地方缓慢前行,反而不失为一种良策”,如此种种,常有感慨人生世事的妙语。

  除了吃八葵(“把八葵放在金属丝网上稍微烤一会儿,刷上味增,再蘸点醋、滴上油,然后就着这微苦的味道吃下去……”),吃初冬的千叶萱草(”把它们用油稍微炒一下,再就着酱油醋吃的话,是非常美味的……”)他出门吹风,想到的是瓦格纳的《黎恩济》,月亮出来,他说“泡澡的时候,浴缸里也盛满了月光”;在花卷(饿不饿?)泡温泉,说“好像宫泽贤治先生的诗里所描写的那样,像是梦话一般可爱”……闻到麦子的味道,说的是“虽然稻穗的味道会根据品种而有所差异,但大体上都是让人几乎窒息的香甜,像是母亲怀里的味道……”

  说是独居山林,听起来过着鲁滨逊一样的生活,但是高村光太郎其实一点也没有对于劳动充满崇拜,他自己说,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灵情感,甚至单纯的竭力的劳作,只会让人很快疲惫进而产生绝望的情感。我以为,这是大实话。虽然也想过从目前的生活状态里退出,学一行陶渊明,甚至李娟,但是那是梦想中的劳累,身体透支的劳累会损害心灵。尽管透支的大脑同样在损害心灵,可是比起来一味地鼓吹放野山林,高村诚实地说,“我总是比能做的稍微少做一点点。”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且他在回复某人的答信里说,“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孤独的感觉”,因为生性如此,并不是刻意与什么所谓的孤独为伴,也并非享受孤独的感觉,而是身处其中,依然感到舒适,好像未曾发觉过一样。

  唔,要是不会饿的话,这一定很享受的,我猜。

  《山之四季》读后感(四):人生之书

  “日出于东方,哪管横云遍天上,今日是晴日。”

  看高村光太郎的这本《山之四季》,心里非常舒服缓和而冲淡的语调,写着自家门前的风景,写种的东西,吃的东西,喝的东西,看到和遇到的鸟和小兽。被他的笔带到一片旷野中去,此间种种,都活泼可喜。

  一边看,一边想:这人是谁呢?他是怎样到这山间的呢?他不像单纯从东京疏散到乡下的,文笔深度明显是个文人。像是他主动选择了在乡下隐居,而不是采风的过客。只有住下来的人,才有笃定心情四处闲游,细细体味。而不是旅人心态,走马观花多多益善。家安在这里,才能与四季同步,知道每一季节风的味道。

  他提到的剪纸艺术家智惠子是谁呢?为什么要写了她剪纸的艺术之后,再加上一句“这些作品中只有三张能被认定为精神异常者的作品”呢?她是精神异常者么?他跟她认识么?

  安然地写种地,也悠然地写秋虫;安然地写疾患,也悠然地写茶饮;安然地写村人,也悠然地写鸟鸣。他极深地入世,竭尽全力地讨生活,也极高地出世,所关注的世界,是精神的和艺术的世界。我一直在搜索他所泄露的信息,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念头,在读这本书期间一直不曾停歇。

  他是个文人,因为他提到出书的事;也是个艺术家,因为他提到过画室;是个身体不好单身汉,咯血、肋间神经痛;是个老人,因为老迈而不能多耕田,多种菜;是个有地位的人,提到过的几个交往过的人不是有志于振兴地方的财阀就是某方面的教授专家;离开过日本,因为他提到过住在意大利和巴黎......

  他是一个有“过去”的人,我能从他的文字里看出来,却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就是曾经沧海的人,现在过着平常日子,平淡却有热烈欣赏在里面。这感觉非常强烈

  一直到书末的小传和年谱,才使我恍然,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对的。

  风吹过参天大树跟吹过小草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山之四季》读后感(五):慢看

  看《山之四季》时,我正坐在摇摇晃晃的开往成都的火车上。窗外是薄雾,是满眼葱郁的山林,从平原驶入山地,从城市途径山野,那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很贴合这本书。如果不去了解高村光太郎的生平,或许就会像我一样,认为他是一个现代的隐士,因为文字质朴简单,我揣测不到他的人生经历,只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这就是我向往的大自然。然而他生于百年前,有显赫家世和渊博才学,留过学也经历过战乱,独居山林时,却已经孑然一身,除了读书写字,和当地居民并无二般。但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每个人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在静心阅读时,不分高低贵贱,我们都会产生共鸣,对山里的雪霜露雨、花鸟虫兽产生一种亲切感。书适合慢慢看,适合翻看纸质版。

  《山之四季》读后感(六):幸福这件小事,心,最清楚

  《山之四季》

  “高村光太郎是活跃于大正、昭和年代的雕刻家和诗人,被誉为日本现代艺术的奠基者之一。因为他始终对生命中的一切保持欣赏和奉献,经历苦痛时,把苦痛作为人格的磨炼,“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

  -------------------------------------------------------

  在埼玉县户田一家金子家的旁边宿舍中,晚上读完《山之四季》,书读完了,久久的感动却未散去。放学后,在赤羽地下铁的书店询问了店员,有没有高村光太郎的《山之四季》,想着肯定有藏在哪里我找不到而已,没想到他搜了一分钟多,还是没有找到,售卖处一般很忙,一分钟便是多给的时间,我走过去瞧了瞧那个台子,原来他在亚马逊上找着,书店没有。

  即便网上也只一册售卖。原来并不是畅销书。

  这时店员用手打了一下铃,另一个人过来帮他查询,他站到机子开始结账。道了谢谢说了抱歉之后,感叹国内的出版人竟然把这本书找出来了,真值得敬佩。

  一年有四季,岩手县花卷镇的四季,就被高村光太郎留在了像我这样读过它的人的脑海里。有时候想,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时间和年龄都是不存在的吧,他走过的路吃过的东西遇见过的风景和人,假如被真诚的书写了,展示在了纸页上,他们就和他在一起了吧,有幸被人读到作者本人也就停留在了书页上。所以这样想想,花费时间浪费和游走,而感悟而书写的人,也是在做着一件任重道远且值得感激的幸福的事情。

  读《山之四季》,感叹高村光先生内心太丰富,于是更痛恨自己太贫瘠。

  高村光先生提到的雪,春,秋,冬,是丰富的春夏秋冬,长满着植物的春夏秋天,山中跑着小动物的春夏秋天,村民们朴实幸福的春夏秋冬,山村的春夏秋冬。

  有时候想,世界被现代化和城市化往前走,环境污染,城市建筑统一,还有现在国内流行的统一商店牌子的运动,和拆迁运动,是不是该在保留中国和百姓的多样性呢,在重建的小区旁留着一座废墟,一小块棚区,坦诚,温存,敬重的保留住人们曾经贫瘠过的生活的原貌,当作对后来孩子们的展览也好,让孩子们看看大人是怎么从过去走过来的,当作纪念也好,让大人对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有一个找寻。为了发展,为了远远甩掉贫困,而将历史走过的建筑和人遗忘掉,嫌弃得甩掉,会不会很可惜?会不会很狠心?也会很后悔吧。如果北京和西安的古城,门墙,老的护城河,会不会特别美特别有我们中国的味道。就像现在苏州老街,开封的古城,甚至我家乡某些倚着水道而建的老建筑,每次走过时都让人觉得中国的过去也如此好。

  就像书中提到的岩手县的花卷镇,除了生活更加便利和世界链接了之外,这么多年过去了曾经高村光先生生活的地方变化其实不大,高村光先生回来后,还能遇到那些在他门前停留过的动物的影子,而我们的东北连老虎都快不见了,也是一种痛心,人在这个世界的地位,不止是屠杀和主宰,不止是自己的欲望和无休止的经济发展,他还承担着土地上植被,动物的生命,和他们后代。日本在开饭前会双击双手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很多人对此作了解释,最近读到一个贴切的说话,叫,“我从您(神)那里领受(生命)了”。

  一百多年前,东方宁静缓慢的历史被西方打破,跟着西方的脚步一起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丢了东方对自然的敬意,对自然的相依为命,会不会也是丢了自己?比我们用许多高档但带血的物品,这些缓慢而安静的生活,会不会更适合地球和人类长久的生存?

  高村光先生说,“我大概是积攒了许多机缘,才能在这僻静的村落安家,实在是人生之大幸。” “幸”,能感知和明白什么能让自己幸福和安心的人,都是值得敬重的人,不管他是从什么唱着歌骑车而过的老人,还是坐在街头晒太阳的人,能明白自己的“幸福之所在”,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了不是吗?我也常常糊涂着,紧张着,冲冲突突的碰撞着追求着,不知幸福之所在,也时常因为没办法留下什么而想哭出来,也许是内心世界的贫乏吧,不够坚定吧,也因为和幸福的根基连接得不够紧密吧。

  如果我未来有了孩子,不管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都要带他们认识这世界上的鸟,树,草,吃进口中的植物,带他们先认识过去,认识过去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美好的创作,认识现在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他们比我富足幸福。

  哇,这样的想法算不算与未来积攒机缘呢。

好啦,部分摘抄如下,等有钱了就去买那册价值一千多块钱的二手原本吧,把好的句子抄写一遍

  《山之四季》读后感(七):感谢《山之四季》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当口,它给我压抑的心情带来了一点点慰藉。

  我的思维总是很容易分散,看书的时候也想了很多问题。最终觉得自己不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也不善于记录。但是尤其感性。

  “现在我就像泡着热水澡一般,只能静静地忍耐着,等待着山间的秋风带来下一个季节的音讯”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就好像被轻轻撩拨了一下。我也看过山看过水,也听见过秋风吹来的声音,可是我唯独不能像高村光太郎先生这样记录。

  不能说我的神经是迟钝的,因为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稍稍感知到生活的美的。

  或许是疲于记录,可往往写下点什么,才是真正的留住了回忆。

  《山之四季》是很小的一本随笔,却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娓娓道来,好像是面对面地听高村光太郎先生在安安静静地讲着他的生活。我内心是向往这种生活的。高村光太郎先生在“不知寂寞的孤独”一文中写,“只要做好我在那里能做的事,完成我应尽的责任就好。之后就只能顺应天命,独自死去,然后万事休矣。”你看,简单朴素的语句就把生活的真理道的一清二楚。

  感谢在我迷茫心慌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

  高村光太郎先生,谢谢你的《山之四季》。

  《山之四季》读后感(八):他不孤独

  合上《山之四季》,觉得仿佛游历了山村,体验了农家生活,书中描写的一切都使我神往......除了虫子,但母亲看后说,这就是自然,就是生活啊,我们和虫子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要学会和他们相处,适应环境。书中关于山间的小动物的描写,可见高村光太郎观察之细致,他细致到去研究每一种小动物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挺可爱的,可见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全掌的语言描写细致,真实,恰到好处,写到作者在院子里闲来无事,爆栗子吃,烤土豆,让人感觉就发生在身边毫不修饰,毫不掩盖,他的真实意图,就这样温暖惬意安静的发生了。每个季节的景色都各不相同,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节日,盂兰盆节,过年等等。 记忆最深的还是村民们的态度“这里的人们没有表里不一,是很直率的,他们总将好心情全部展现在人前,且于身后的大自然共生,是真正的生活者”,村民们帮高村盖房子,挖井,邀请他吃饭,他们的淳朴,是扎扎实实扎根于土地,在这座山间,没有勾心斗角,而是互相帮助,其乐融融的场面,他们聊天,谈笑风生,从生活琐事到文化美学,这一切的都是如此和谐美好。 作者在文中谈到了关键一点,那就是对孤独的理解,他没有父母,没有妻子,怀着一颗想要悔过的赤子之心,住进山中,他没有孤独过,或者说可以心平气和的面对孤独,因为他的内心有一方世界,一寸天地,每当你孤独时,就与那心中的一方天地对话吧。

  《山之四季》读后感(九):城市者的山居

  对于写山居的著作,多少是有些感情的。

  我打小就生活在山间,在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中,生出了无限的乡愁。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迟子建到阿勒泰的李娟再到杭州城的宋乐天。我追寻她们的脚步,去窥探中华大地不同而又相似的故乡。

  恰逢去年的这个时节,我读了宋乐天的《无尽绿》。早前的我以为江南水乡与天府之国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许多与家乡相似的风俗、吃法相同的山间食物。一样的家长里短、一样的简单质朴。惹得我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深思念。之后趁着假期,回了乡下老家一趟。背着包、带着笔记本,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山野之旅。

  《山之四季》读后感(十):一位岩手山间老人的独居自白

  在外工作一年半,正好回国休假,无意中看见豆瓣推荐这本书,就买来一读,却不想高村先生笔下的乡间四季竟是如此的放松和怡情。这个时候的北方正巧秋冬交替,“我很喜欢雪。一到下雪的天气,我就从屋子里跑出来,感受白雪从头顶将我覆盖”,作者笔下的四季也从初冬开始。家门口的八葵、紫萁、山鸡、狐狸还有各式各样的野蘑菇,山间生活的点滴和隐居乡村的宁静展露无遗,却不显造作和扭捏,就如同小时候住在胡同里亲身感受的那样真切。书中的一切显得很真实,却又带有一丝恍惚和忧伤,描写的画面似曾相识却已经离我们远去。种地、收割、饮茶、逐虫,失去了一生挚爱的老人通过这种方式在山间怀念着爱人,解脱者自己,也拥抱着大自然,拥抱着生活。“虽然稻穗的味道会根据品种有所差异,但大体上都是让人近乎窒息的香甜,像是母亲怀里的味道”,读过了这本书,也像是在乡村生活过一遭,恋上了乡间独有的气息和宁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