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10篇

  《被误诊的艺术史》是一本由董悠悠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16-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一):艺术家错过个性

  艺术史、考古学科班出身的董悠悠以“被误诊的艺术史”开设专栏,后结集出书。乍看书名,我们不禁要问:艺术史如何能被误诊呢?虽然能称得上大师的艺术家自有公论,但就作品本身的审美论,难道不能包容不同好恶、不同见解吗?

  当然,董悠悠也认同,凭着兴趣欣赏是艺术入门的捷径,比将砖头般的艺术史束之高阁要好。只是,在尊重赏画人个性的同时,别忘了艺术家的个性。他们“在画布的各个角落表现自我”,若对此视而不见,另寻他解,则是舍近求远了。

  借《被误诊的艺术史》重赏名画,艺术家被错过的个性浮出水面。鲁宾﹒伯根爱画静物,蛋卷、红酒、华夫饼,样样秀色可餐,可是构图中行将摔碎的摆放、堵塞的酒瓶、半杯液体透露人生脆弱无常,有担忧吃货才懂珍惜和节制。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所绘肖像画被兰格小姐退回了,他立刻给她重画一幅更美的,结果大获成功广为流传,殊不知,这其中隐藏着吉罗代引经据典高端黑,得罪了这位文学造诣极深的快枪手,后果严重。萨尔瓦多﹒达利天马行空创作风格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可追溯到他年少阴影,直至他的妻子带他走出梦魇,琢磨达利早期超现实主义作品中羞怯躁动的表达(彼时他刚邂逅身为他人妻的妻子),便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段不被看好的爱情坚守一生

  除了用作品诉衷肠,艺术家有时也爱让自己入画。爱吐槽的扬﹒斯特恩直接角色扮演是最直白的了,虽然他每每给自己人生赢家的人设也让后人吐槽。更为蕴藉的表达也耐人寻味。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然而这位贵族本身的立场却十分矛盾父亲投死过路易十六、他本人作为画家食禄皇室、革命的呼声又令他心生触动,他笔下尸横遍野的革命之路正是他内心纠结的写照。有些评论家认为,自由女神身边凝重、犹豫的持枪人就是德拉克洛瓦本人,在这“变幻莫测的时局中,有人停了停”。理念超前的爱德华﹒马奈则是把自己化身主人公面前待价而沽的酒瓶中的一个,在物欲横流消费文化中,他讽刺侍酒女是可售的,也自嘲美术作品同样可供消费。

  或许就如马奈暗示的那样,受雇于人,艺术家常常是带着镣铐跳舞,他们创作了作品,却不是作品中真正的主角。所幸,我们还可能在零星的线索中看到真实的个性,这需要足够的见识耐心,或是无心的积累,亦可增添无尽乐趣

  我想以另一则有名的误诊故事作比:1976年,一个19个月大女婴身患怪病,医生久治不愈,偶尔听闻病情护士一语道破可能是铊中毒,她恰好在读阿加莎的《白马酒店》,里面提到类似症状,女婴是以得到救治。我们不能苛责医生的误诊,也无需遗憾曾错过了艺术家的个性。人与作品有缘分,倘若我们耐心聆听,不定何时会有惊喜

  ——丁酉年读董悠悠《被误诊的艺术史》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二):解读名画

  每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在精美的艺术作品前,参观者都会不由自主地称赞不已,“美”、“漂亮”等等词汇脱口而出,或是暗自称赞。还有可能,了解到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如《蒙娜丽莎》被盗,更是增加了许多的乐趣。

  然,对于这些美丽绘画,你是否只沉浸在赞美之中,还是真的读懂了呢?你是否能看出画家所表达的意蕴么?

  对于自己,在有些画作之前,尤其是抽象派艺术,象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格子画,还有艺术家在画布上划上道道等等,这些很难看出其蕴含的意思,它们究竟想表达啥样的意境呢?是表示自己的技术手法么?看样子,还是中国画(风景人物等等)相对比简单

  书中讲述了珍藏在各大博物馆内的18幅珍贵的绘画作品,其中有许多广为了解的作品,如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当《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约瑟芬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等等,也有部分的冷僻名画。当了解到许多画作中隐含的知识,回头再来欣赏这些作品,无疑增添了许多新的乐趣。此书或许可以帮助你提升欣赏某些西洋画作的水平。来看看书中的描述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画中的女性竟然是位女神;画作前部的尸体身体上面的各种财物,被起义者所抢夺;还有趣的是掩藏在背景之中巴黎圣母院上面的旗帜

  让·昂诺列·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的《门闩》(Le Verrou),男女主人公的姿态将观者的目光吸引到门上,不过更应该将目光吸引到大大的背景之上,它们将画作的含义通过隐含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

  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的《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Oedipus and the Sphinx ),方知道那位著名的出谜题之人,竟然是位女性。

  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的《大史们》(The Ambassadors ),那副画前的异次元元素,究竟表达出啥样的含义,能看出上面的内容么?当然画作背景上众多的元素,我更关注地球仪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分界线。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画家竟然是用点来挥就,忽然想起日本的圆点画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大大小小的圆点,或许灵感来自与画家修拉。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的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Un bar aux Folies Bergère),背后的身影竟然就那位柜台前的美丽女性,那和她交谈的男人,那又应该在吧台前啥地方呢?

  我是被书名《被误诊的艺术史》所“误导”而来,感觉书名中“误诊”的含义应该指的是:某些名画的含义并非流通中的认识,此书能将固有的认识进行重新解读,帮助读者正确理顺相关的知识。

  只是细细品来,并未发现需要纠正的地方。要不就是不知道,无需纠正;要不已了解的认识,并非需要修改。虽说书名有些有疑问,但从书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的新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质

  看过许多解读画作的图书,如《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八卦艺术史 》等等,图书各有侧重。此书在解读的基础上,有个特色就是不停的对画作进行重复处理,大图、放大图、细节图、标识图等等,让读者不停的加深对画作的理解和印象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三):艺术最初的感动

  艺术最初的感动

  提起艺术史,想到厚重的百科全书史的艺术通史,各种专有名词理论说明,让人头大。说起艺术,总感觉是阳春白雪般,可望不可及,又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其实,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诉求,这种诉求就是 艺术的生命力。解读艺术,也可以幽默风趣,俏皮里带点感性诙谐里带点哲理,艺术也会很好玩

  《被误诊的艺术史》作者火爆知乎的专栏作家、法国马塞大学艺术史高才生,美女艺术侦探董悠悠 ,携带“艺术入门红宝书”,像侦探一样带领读者去解读世界名画,学会像侦探一样观看细节,掌握独特的艺术入门之道,探求美术名作鲜为人知真相,让艺术以另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本书作为首部将侦探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史作品,展现了多幅高清世界名作,18起艺术史“悬案”+18个名画“案发现场”+18场看画实战演练,还原你已知的未知的,想知的错知的“被误诊的艺术史”。作者带领我们另辟蹊径,抛开传统解析名画的路数,用侦探的眼光,从细节中发现作品的真意,还原艺术创作的初衷,解读绘画最初的本意忠实于画家内心,在画布的角落探寻自我。

  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到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从卢浮宫镇馆三宝《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到安路易特里奥松的《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从政治王权到个人爱情,从论吃货的哲学到把女神拉下神坛,从艺术形式到绘画技巧,作者在解读名画的玄机,还原“案发现场”时,不忘在作者身上找寻蛛丝马迹。结合时代历史的大背景,和艺术发展的技术和要求,一幅幅画中的秘密环环相扣的破案故事,绝处逢生的推理好戏,精彩纷呈的上演。

  解读艺术史,看懂大咖绘画作品,没有枯燥晦涩的艺术理论,不要求你有多高的艺术修养,就可以在名作里傲游思绪。作者用带了俏皮和时代的流行语,携带侦探一样发现真相的眼睛旁征博引,连贯的推理和确凿的细节证据,还原画作大咖创作时的本意,感受艺术最初的感动,在艺术的海洋中,不再误读艺术。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四):普通人也能读懂的艺术

  如果你恰好准备去看一场艺术展览,如果你恰好对艺术感兴趣;如果你想接受一点艺术的熏陶,如果你想对你朋友展示一点点你的艺术素养,那么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普通人也能愉快的读下去的书。

  在外人眼里艺术是典雅,高端00代名词,普通人去看一幅画的时很少人读懂画中想表达的什么,就连我这样艺术生如果不是学艺术史都很难看懂一幅画,看懂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私以为像科学,天文艺术这样对普通人来说有入门有一定难度学科,如果有人能用幽默易懂的话写出来那对于提高全民的艺术修养真是极好的。

  不说客套话和官话了,这本书真的是非常的易懂和有趣,基本是带着疑问的心跟着作者读下去就好。没有教科书般的生硬,就算反复读也不会觉得厌烦,甚至你在读的时候都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这本书选的画都是一些经典的名画,可能似曾相识,也可能你曾经看画的时候有很多的疑问,为什么很多名画女人都是袒胸露乳,为什么女神不穿鞋子,有着两个小胡子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的画怎么看?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去看书,不管你是喜欢繁华奢靡的画风,还是迷幻唯美的画风,这本书都能找到答案啊。

  曾经一首《Viva La Vida》让大家热血沸腾

  I used to roll the dice  

  Feel the fear in my enemy's eyes  

  Listen as the crowd would sing:  

  quot;Now the old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生命万岁是指自由的意思,生命不是单纯活着,而是自由的有意义的活着”可是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这个在中心的女人要袒露着胸,光着脚呢?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这幅画种,画家德拉克罗瓦把画中女子化成一个女神,因为在西方艺术中,裸的大部分都是神,而赤脚更能说明是是神,她手中的枪支和旗帜更具有革命性的特征。书中还从整体局部分析这个画的其他有意思的小解析,比如她头上的帽子教弗吉尼亚帽,也是自由的象征。书中还分析了这幅画身边的那些躺着的男性尸体,整个画作发生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环境下想要借画抒情表达的心境

  “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是感性的强调个人情感的,画家德拉克罗在《自由引导人民》中,表现的是个人对于革命的感性认识”这是作者说的,其实每个人作家都有不同的性格,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所表达表现出来的绘画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了如此多种多样的美,这样的艺术之美,构建了整个艺术体系。原来看画还有如此多背后的故事。变化莫测的时局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执笔师。以前欣赏一幅画,只会从感觉,意境和笔触品读一副画,可是了解这个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像穿越一遍历史能体会到当时的社会,作者的故事,这样细细想来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啊。

  《秋千》这幅画虽然不是重点解析的,可是这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整个场面饱满丰富明媚温暖光线色彩,都让人忍不住想要去细细观察画中是不是躲藏着小精灵,古典奢华宫廷生活场景都让人浮现连篇,那种光线穿过那穿过层层裙摆中露出少女迷人的丰盈的体态,让人都想穿过画中去偷窥裙底的春光。这个画家正是大名鼎鼎印象派的大师弗拉戈纳尔,他笔下的画,充满着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挑逗的情趣却让人着迷。

  说到印象派,又不得不提到一个老师—弗朗索瓦.布歇,法国洛可可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早餐》中那种低调奢华的生活格调,是当时潮流的范本。路易十五统治期间,巴黎是欧洲潮流风向标,这就是当时的最时髦的朋友圈了。早餐的标配就是茶、热咖啡和巧克力也是贵族的象征。还有画中的穿着,美人痣都是有讲究的,看完想的心里发出了,城里人真会玩啊。又要炫耀奢华有钱又不能太张扬,这幅画细细去看的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会让人会心一笑。现在我大概知道了,为什么有人会在看博物馆的时候看西方画作的时候停留很久,着大概就是原因吧,发现一些为人不知道的彩蛋。洛可可一词的意义,作者也为我们说明了,简单来说就是线条复杂比例失调不平衡,可是这样的重复的繁复的线条却有着奢华的美感。

  最有趣的就是这本书,每个作者的介绍都是用曾经火极一时的凡客体来表达的。布歇的这个就是,爱田园牧歌,爱神话,爱打着神话的旗帜画裸体,自带粉蓝粉红粉绿镜,一键清新,奢华任君选。

  最后作为设计说说几点毛病,我看了下出了有些地方有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话之外。最让我看不懂的就是有些字加粗加黑,设计中加粗加黑的是代表加重或是有强调和突出的意思。。。这个什么拍马屁啊,补光啊什么单字或是词组为什么要加黑啊,一开始搞得我特别不舒服。强迫症都要犯了,好在这本书印刷和画质都很舒服,慢慢就忽视了,可是真的很不能忍!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五):嗨,有人点名要撩你哟!

  从前,有个人在茫茫人海里深情地望过你一眼,就再也难以忘怀。或许你不曾记得,也不曾察觉,但你们却曾相遇在微凉的早晨,相遇在艳阳似火的午时,相遇在闲暇的下午茶时光。或许你曾对之报之以热情,又或许你曾冷面相对,但不管怎样,念念不忘的那个人还是想回来撩你啊!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六):细节教你读懂名画

  我们在看电影,尤其是美国大片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喜欢在电影里面“埋彩蛋”。所谓彩蛋,就是暗藏有趣的、不易被发现的小惊喜。很多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也会乐此不疲地找彩蛋,像是在和导演玩着彼此间的小游戏。其实,这种游戏在很早以前就被画家发明了,他们往往喜欢在自己的画作中埋藏一些不容易被人发觉的细节。

  西方名画中的诸种细节或显著或隐蔽,却都有可能关乎整个作品的主题、意义、风格以及真伪归属的依据等,是一个不断被深究的对象。细节并非一成不变的特殊艺术痕迹,有可能由于后起的清洗、修复、科学测试以及相应研究的深入进展等而呈现出别样的真实面貌,从而有助于我们对绘画作品本义及其价值有重新认识。无论是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研究,还是美术史的学术研究,都很难离开对作品中特定细节所蕴涵的微言大义的洞察和进一步可能的阐释。

  《被误诊的艺术史》继去年《小顾聊神话》后的又一本另类艺术指南,在书中,作者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教读者看清美术名作鲜为人知的真相。全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配有大量图片,将一幅世界名画从整体到细节,再由细节到整体,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地展示,读者将获得一双慧眼,艺术从此变得亲近。这本书对于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准、艺术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七):艺术的面纱

  “艺术”二字对于工科出身的人来说,意味着美好、朦胧,说白了其实是难解所谓艺术中的风情。周敦颐《爱莲说》对于莲花的描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艺术之于我,连远观都需要莫大的勇气。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前半句本人不敢苟同,但对于“艺术高于生活”却是五体投地深表赞同的。尽管如此,经意不经意间我与艺术肯定多次相遇,却难以品味其中的韵味,如同董悠悠当初一样,与艺术相遇多少次,就错过了多少次。只不过我没有那个勇气如董悠悠一样投入进浩瀚如海、枯燥乏味的文献著作中,去了解艺术的点点滴滴,以满足自己对艺术的好奇和渴望。

  董悠悠鉴于自己过来人的“前车之鉴”,也深知我等对艺术感知极度迟钝的痛苦,她从作品本身的观察出发,用轻松的语调给我们讲述了艺术的魅力、寓意和其中蕴藏的作者的情感和个性性格。董悠悠的著作《被误诊的艺术》选取了18副名画,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每一幅画作。作者将每幅画作放大,与这个画家其他作品以及文献资料相对比,从而一一对应破解这18副画的重重疑团,尽管这是一本讲解艺术的书籍,但是我更觉得它是一部关于艺术的推理悬疑书籍。这么说并不是这本书缺乏专业严谨性,而是说作者不仅专业素养深厚,讲故事的能力同样高超。就像当年写出《明朝那些事儿》而火红一时的当年明月,有着很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将正史讲述的通俗易懂,书的本身知识是以正史为蓝本不失专业水准。《被误诊的艺术》同样如此,在这本书里令人心生隔阂高大上的艺术可读性极强却又不失专业标准。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轻松快乐的,在讲述的过程中时不时冒出一些令人捧腹的话,令人或忍俊不禁或拍手称赞或扼腕叹息。她幽默诙谐,意识里画家都是正儿八经严肃脸,董悠悠谈到雅克-路易·大卫将他描述为修图小能手,《拿破仑加冕》他极尽个人才华只为了讨好拿破仑;《兰格小姐办成达娜厄肖像》的作者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在画中引经据典骂兰格小姐,原因是为了报复兰格小姐对自己的不尊重,可谓是画家中骂人不带脏字的典型代表。

  董悠悠像是一个思维严密的侦探,带领读者细细推敲书中所展示的每一副名画的疑点。《庆祝新生》这幅画董悠悠给的标题是“如何看出孩子是隔壁老王的?”根据画作的人物神情细细推敲,真相就在那里!孩子的真正父亲就是那个准备逃走的隔壁老王,可叹全世界都知道了真相,唯独喜当爹的父亲蒙在鼓里。然而当讽刺意味浓重的艺术当高大上的艺术遇见21世纪的调侃戏谑,突然觉得艺术其实并不总是严肃的,相反有些觉得可爱。 十八幅画每一幅画都属于不同的作者,董悠悠对每幅画作抽丝剥茧之后会给每个对应的画家设计一套自我独白,《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的作者乔治·修拉的设计独白是:“我是乔治·修拉,点点点点,点点点,点出和谐。爱古典主义的结构,爱印象派的色彩,印象派用色凭直觉,我靠科学,一幅画太久,一生又过地太快”,这段独白读来让人会心一笑,似乎这个作家显得有些滑稽可爱,“点点点”是一种画画技法,正是由乔治·修拉发明的,《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上修拉就用的这种技巧,这幅画上点了上百万个点。而修拉只活了31岁,这幅画花了他两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是以“一幅画太久,一生又过地太快”,读到此处又不免为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家心生惋惜。

  《齐鲁季刊》的一篇文章谈到:“艺术是人类与其自我精神相和谐的情意表达,本质在于满足人类身心和谐的生命需要”,对此笔者深表赞同。艺术只有以人们生命精神的需要作为支撑,它的价值才会永久常存于世。没有人愿意接受美的东西,只是艺术的面纱常让人产生望而却步之感。正如董悠悠所言:“没有人愿意拒绝,叶子背面的世界,叶子表面的蝴蝶”。遗憾的是艺术的高远远非普通大众能够欣赏,这个时候一个能够将艺术内涵通俗化讲述以便向众人传播的角色尤为重要。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八):半路出家的人如何在艺术史方面“装逼” ——读《被误诊的艺术史》

  文/岸晓风

  艺术,在物质充裕、精神空虚的时代,其实是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人类在食不果腹甚至战乱纷纷的那个年代,都没有忘记对艺术诸如诗歌、小说、绘画、音乐的追求,那么“衣食足而知礼节”,现在懂得一点艺术已经是“成功的标配”了。今天,我主要是到叨叨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绘画。

  那么了解艺术,我们不得不说到艺术史。艺术史怎么说?这个当然又是各人有各自的解读法。对于专业搞艺术的人,或者说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对艺术史是肯定要下一番苦功的,因为那必须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但是,对于众多的想懂一点艺术又从小没有学习艺术的条件,或者简单想脑补一下艺术知识只为追求异性,或者仅仅想显摆一下臭美一下自己的人来说,懂得一点艺术史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不容易也不是说就很难。我们可以从文学史得到一点启发,比如,我们说到中国的文学史,我们肯定都知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说到唐诗这段文学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杜甫,说起元曲肯定想到关汉卿,说到明清小说,那就离不开《红楼梦》了。

  据说前两年,英国人搞了一次投票,选他们认为最伟大的人是谁?都投莎士比亚。所以我想莎士比亚对英国来说是英国文学史的顶梁柱,说起英国的文学史,就肯定要说莎士比亚和他的四大悲剧。不能想象英国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中国的明清文学史不能想象没有曹雪芹,如果没有曹雪芹,清朝整个的文化会缺一大块,文学作品的确非常要紧。

  扯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对于半路出家的人来说,你要对对艺术史有了解,想“装逼”装的成功一些,那么,如果有捷径可走的话,那就是读懂一系列的世界名画。这个和文学是一个道理。

  这就要说到一本书了,号称像侦探一样解读名画的《被误诊的艺术史》,看这本书,还是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文学作品,那就是《庖丁解牛》,不错,作者就是艺术史届的“庖丁”,当然我这样说话有点“糙”,很多作者的粉丝会生气,因为庖丁是一个屠夫,而这本书的作者董悠悠是个大美女。

  本来你读这本书读的非常起劲,感觉有一种学问盛宴的感觉,猜想“盛宴”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大叔或者老头子,或者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结果却是一位知性美女,还是大美女,那种感觉——

  我只能说,真的很棒。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九):换个角度看艺术----评《被误诊的艺术史》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美。也正因为如此,我个人以为欣赏艺术的过程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发自内心的,对美的欣赏过程。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的眼中会有着不同的鉴赏收获。但也许由于某些艺术品早被世人习以为常地定性为了艺术品,让太多的人们会忽略了进一步地更多挖掘挖掘作品本身的细节。于是乎,我们会茫然无措地错失了再一次领悟和品味源自内心的欣赏感受。一味地人云亦云去解读艺术与其说是赏鉴倒不如说是误解的失败罢了!

  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遵从这一切从简,返璞归真,从细节入手的赏鉴方式,我最近读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解读名画的读本------《被误诊的艺术史》。与其说本书在分析艺术史,倒更不如说本书就是借由着诸多精选而出的艺术佳作逐一分享和细数这通过“细节”赏析名画的门道,进而再一次证实这如何正确解读艺术佳作,如何用心去感知那人类的精彩艺术史了------

  通篇的阅读,我觉得作者很是有心地着眼着属于她独创的侦探视觉角度进行剖析和分享着欣赏名画的技巧-------看画技巧不外乎有他,唯在乎于细节的切入。也许这就是引导着有心于欣赏名画艺术品的人们换个角度鉴别艺术的读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画面,整体和细节的剖析分享,小贴士的配套讲述,图文并茂的有机结合-----所有的这些让本书时刻充满着一种由内而发散发的高大上的感觉。在书中,作者通过权力,爱情,态度和大都会四大章节,十八幅名画为着眼点,深入浅出地将一个被拉长了的,突出细节观看赏鉴的过程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虽然我是一个外行人,但是我却在作者的讲解下对这些欧美的名画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我更在翻看书的过程中发觉自己有了一个对名画理解上的质的突破。也许在看书之前,我本就无意于自己需要多么地深入透彻去领悟名画背后的信息量。所以我无疑是意外惊喜地在合卷的刹那感受到了自己居然对这些以往知晓,却并不懂得如何赏鉴的名画有了一个深入的认知。每幅名画的背后有着它们自己的故事。而每幅名画的作者更是透过这色彩,人物,背景,场景等的勾勒透露着画里有音的深沉感。借助着《被误诊的艺术史》,我以“细节”入手,逐一发掘着画家本身想要以画分享的画里的故事。作者很是巧妙地将每幅画的标题通过问题的形式推出,更是自问自答地借由着随后的各个画面抛砖引玉地引领着读者共同走入解画人的角色中。类似于名画《漫游者在晕还上》这幅名画让我就读出了别样的味道。一片浩如烟雾的云海中,一个男子的背影是那样动感地凸显在我的眼前。作为名画,我最初只是因为这样的画面创作的是那种视觉效应上的和谐感和立体感。而作者在赏鉴这幅画面之时出其不意地穿插入了作者同样类型的背影画面,画中之景和画外实景的对比,作者人生背景的剖析后,井然有序地让我步入到了对这幅名画更深层次的认知:“自然的深邃和强大,人的渺小与脆弱。“假若没有作者前期铺垫式的分享讲述,我相信自己根本无法洞悉这幅名画背后如此深沉的用意了-----

  以细节入手,以品读一个真正存在于本心的艺术品为目标,《被误诊的艺术史》这本书无疑相当成功地实现了换个角度品精彩艺术的效果!

  《被误诊的艺术史》读后感(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文:薇薇爱阅读

  去展馆里欣赏名画听起来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 不过有时候其实想说, 真的不能看懂。 然后觉得这幅画的作者画的这个为什么要挂在这里, 肯定画是他的代表作品。 但是欣赏不了, 只能看个热闹。

  艺术之于大部分人, 是个镶着金边的词儿,遥不可及。 比起通俗的那些画作, 显然也不是大家都能欣赏的了的了。 比如我, 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 我觉得写书的人是来科普的吧。 那赶紧看看。 比起国画来,油画有着很多的文化背景, 有的是来自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有的是历史故事, 也有一些是当时时代发生的事件。 欣赏一幅画,想看得懂,有时候也要深挖画背后作者的寓意以及经历。

  这本书的作者董悠悠,气质优雅的艺术女侦探,法国马赛大学艺术史高才生。归国后,在知乎艺术专栏持续创作,破解名画谜团,并因其独特的艺术侦探风格收获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如今的悠悠,频繁现身各大艺术现场,全身心致力于艺术事业。除持续创作知乎专栏和《被误诊的艺术史》系列作品外,每周在映客、斗鱼开设“今天看懂一幅画”节目,参加盐Club等讲演活动,组织艺术爱好者线下交流看展,开展各式各样的艺术私教项目,与众多艺术爱好者、从业者一同为广大读者普及艺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