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种子的胜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10篇

  《种子胜利》是一本由[美] 索尔·汉森(Thor Hanso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一):小事物,大影响

  1.植物的种子本身是携带营养的,在种子成长的早期就不需要外界其他植物竞争养料了。 2.也因此,人类将谷物当成了主食。又因此,细菌随着谷物贸易传播造成了当年欧洲黑死病横行。 3.在保护自己方面,种子不仅有坚固外壳,还有各种化学武器,比如辣椒素,咖啡因等,可以减少外界的侵害。 4.结果,辣椒素变成了香料和防腐剂。咖啡因变成了杀虫剂、除草剂。咖啡馆变成了聚会聊天、做生意场所。 5.植物不会走路,它们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种子外围的果肉就是“快递费”。人类是植物的奴仆,为了那点“快递费”,大规模传播、种植植物。 6.为了借风力借水力,种子会长得适应风力水力传播。比如棉花,可风吹可水运。棉花的传播还衍生出了奴隶买卖,因为需要大量人力种植。进而影响了美国南北战争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二):一颗种子拯救人类

  一粒海枣树种子,在博物馆沉睡了2000多年后,一日苏醒,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一粒谷物种子,载着黑鼠身上的跳蚤,从亚洲漂洋过海到欧洲,带来了黑死病毒,差点毁了一座城;一粒香料种子,引起欧洲大陆皇室的探索欲,促使哥伦布开启了地理发现的新时代

  种子,这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家伙,它似乎拥有超乎寻常的耐力、又进化出坚不可摧的盔甲、凭借自身的特点,穿越山川河流化身为我们餐桌清香迷人的咖啡豆、身上舒适柔软棉衣早餐铺里的豆浆。它们经历无数个风吹日晒、动物啃噬的生死瞬间,最终顽强地存活于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生命奇迹

  种子最初是如何诞生的?它与人类历史变迁有着怎样的渊源?它又是怎么成为地球上最长寿的物种之一?它们是如何与人类相爱相杀的?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能在《种子的胜利》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由生物学家写就的关于追寻种子进化史的探索自然界故事。但是这本书里,你不会听到艰涩难懂专业名词,也不会听到枯燥乏味的生物学理论,它反而像一本种子与人类之间的进化八卦史,以环环相扣趣味故事,多方面呈现了种子与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作者诙谐幽默语言巧妙无比的譬喻,带领我们走进种子的诞生、生长、防御、传播的发展史与文化史,体验科学冒险的快感见证生命的优雅与奇迹。

  种子之于我们,可以说是朋友,是敌人,是伙伴,也是合作者。如果你对种子没有什么概念?那么就先来看看,我们的早餐吃了些什么:燕麦、粥、坚果、煎饼面条、豆浆……我们吃过的每一顿早餐,都可能来源于一座农场。种子,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基本食物来源。

  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一粒小小的种子,会拥有如此丰厚的营养?它们又是如何长大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读,一粒种子主要由植物胚胎,种皮,营养组织部分组成。生物学家卡罗尔这样形容这些幼小的种子,说它们是带着午餐藏在盒子里的植物婴儿。还真是这样,种子外面小小的种皮就是那个保护它们的盒子,营养组织就是它们的午餐,胚胎就像是人类母亲肚子里还没有意识的小婴儿。植物倾尽全力缔结出了鲜美多汁的果实,将小小的种子包裹其中,果实成熟,随着果实一齐坠落,渗入土壤,待时机成熟了,就生根破土,萌芽的时候,盒子打开,胚胎一边从盒子里吸取营养,一边向下发根,长出绿叶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种子之所以对人类如此重要关键在于它的丰富营养。种子的内核里,有着淀粉、脂肪、油脂、蛋白质成分人们通过对种子的吞咽、消化,获取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从油或者脂肪到蛋白质,没有什么比淀粉更适合成为人们的主食了。人类早期,在觅食过程中发现的小麦和稻米的祖先——野生草籽,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淀粉颗粒。草籽的内部由葡萄分子长链组成,这些葡萄糖分子就像糖珠穿在一根脆弱项链上,人类的肠道里有一种酶,可以轻易地破解这条项链,然后将葡萄糖分子分解,从而释放糖分,被人们吸收。一颗草籽的淀粉含量有70%,是植物的能量,也是人类的能量来源。

  除此之外,种子还提供脂肪和油脂。我们常常在跑完步以后,肚子饿了就吃一根士力架,一口要下去,特别满足。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士力架的表层巧克力,由可可豆的可可组成,它有一个让女生听之变色的名字——脂肪。可可如果处于32度以上的环境下,就变成了液体,而人体温度37度,我们将巧克力含在口中,它会慢慢随着口腔的温度消融,就是这个原因

  正因为种子的营养丰富,它成了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它在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种子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可以说,谷物的短缺或丰盈,往往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更迭。比如说,书中提到,4世纪和5世纪期间,面包的短缺,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当时的罗马帝国,由于谷物短缺,导致物价飞涨,在国内就发生了14次争夺食物的大暴动和饥荒,虽然也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原因,但谷物短缺造成的人民暴动,加速了帝国的衰亡。

  反观中国历史,粮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的兵法要义,明成祖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我们还发现,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重大的历史转折事件,也与种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1347到1353年,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这场大瘟疫起源于中亚,1347年由军队带回欧洲,首先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再到俄罗斯……一些科学家与历史学家推测自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与鼠疫相同,都是由一种被称为“鼠疫杆菌”的细菌所造成的。这些细菌是寄生于跳蚤上,并借由黑鼠等动物来传播。

  然而,生物学家却发现,黑鼠的活动范围才多少?最多跑几百米,怎么会在几年内从亚洲传到印度和中东?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大胆猜测,黑死病传到欧洲,主要原因不在于黑鼠的活动范围,而在于黑鼠和跳蚤们的食物。黑鼠吃谷物,哪里有谷物,哪里就有老鼠。它们身上的跳蚤也随之适应了这种饮食,在回到欧洲的船上,黑鼠们可能都死了,但是跳蚤却藏在谷物里,活了下来,来到了几万里之外的印度,中东甚至更远。就这样,种子带着一身病菌,来到了新大陆。

  尼采说:“那些不能击败我的,使我更强大。“是种子真实的写照。冰冻酷暑水淹火燎,度尽劫波仍能生长,清甜多汁的果实、薄如蝉翼的“翅膀”、纤细蓬松的绒毛,帮助种子传播更远,种子的生物学属性诉说着它经历的困境,进化史上的一小步,却是生命奋斗的一大步。我们从种子的进化历程中窥得人生哲学的光影感受生命律动的同时,多一丝对自然造物者的崇敬。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三):怎么回事…然后它把人类变成了不辞辛劳的奴仆

  读完《种子的胜利》,我顺手拿起餐桌上果盘里的核桃,在寻找核桃夹的时候竟踌躇了:隐隐涌出一种愧疚感,作为一粒种子,它千辛万苦地长成,可不是为了成为人类/动物的食物,而是为了将自己的基因不断遗传下去。人,你怎么舍得吃我?……吃我?

  那么,人类作为种子的信使,是否应该遵守一点大自然的基本礼仪——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将种子们带到更远的地方去,让它们在更广阔空间,更悠久时间中繁衍生息呢?事实上,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的确是这样做的。

  作者索尔·汉森是一名涉猎颇广的生物学家,他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很多方面。促使他对种子感兴趣的是家里那个3岁开始就对种子痴迷的儿子诺亚,所以,尽管这是一本植物学科普书(而且数据与论据详实充分),却也闪现着作者和妻儿家庭生活互动影子——这让本书读起来更有人性的温暖和蓬勃生长的生命力,正如其“主角”种子几亿年来在地球上进行的生存斗争一样:充满机心、执行力,也不啻为一场极具诗意的旅行。

  种子如何塑造人类历史

  智人从狩猎社会进入采集社会,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对谷物的发现。他们发现某种野草的草籽可以为自己提供营养,满足饱腹欲,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种植和收获了。在这个过程中,黑麦、玉米、燕麦、高粱水稻……被逐一发现,从那时开始,种子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形成了联合体:通过农耕,种子们得以保存和进化自己的基因;通过对草种的驯化,人类发现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从而获得了卡路里、能量和文明的发展。

  正是种子的能量贯穿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作为粮食,推动了人类不断开拓土地,然后划定边界,发动战争,实现经济贸易……种子促进了人类的区域流动,细菌和种子及其啮食者相生相伴,促发了瘟疫,实现了人类人口的几次洗牌,再改变了各个国家的命运。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常有,朝代更迭,哪一项的始作俑者不是种子及其所代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平衡呢?它们成为工业原料出现在爆破现场;成为汽车滑油,交通生活必不可少;它们成为药方,把不计其数的人们从病痛解脱出来,正如它们同时也成为富含剧毒的暗杀剂,为无数阴谋者提供方便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达尔文对种子的研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进化论的诞生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石;对香料种子的渴求让哥伦布和麦哲伦进行了环球探险旅行,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对棉花种子的利用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基本衣着保暖需求,还引发了工业革命;遍布世界的种子库的建立不仅延续了种子自身的基因,也在多次海啸、战争和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为人类提供了文明的火种,让区域性种植结构平衡得以修复;而对种子的仿生研究,则让各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得到了有力提升——也提高了战争的效率——不能说是绝对好事,但至少,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甚至是决定性的部分。

  种子的机心与执行力

  作者从生物性的角度详解了种子为了保存和繁衍基因,所作出的种种卓越努力,其机心与执行力爆表。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人类和各种动物才是种子的奴仆,我们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不辞辛劳地将它们带到世界各地,帮它们尽心传播,助力它们进行子子孙孙无穷匮矣的传承呢。

  种子们无论表现成什么状态,换句话说,采用什么样的生存方法论,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它们首先拥有一个精巧的生态系统(包括化学武器物理的构成),通过这个生态系统形成或拒绝敌手,或遴选传奴仆,或自生自洽的机制,达到生生不息目的

  一粒椰子可以通过洋流漂浮到五洲四海,一粒海枣可以伴随着以色列的复国从2000年的梦里醒来并生根发芽;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啮齿动物的伤害,香豆种子让自己的外壳坚若磐石;辣椒释放辣味的生物碱让对手望而却步苹果甜美的果实诱惑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从事农业生产(农耕是种子最好的传承方式);咖啡知道释放一种天然“除草剂”,让自己抵抗有害生物的侵袭——与此同时,它们为蜜蜂和人类开通了“奖赏通道”,“来吧,和我跳一曲舞,既然棋逢对手,就让我们协同进步”——然后,蜜蜂为它采蜜授粉,而人类,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想起《冰河世纪》里那只命运多舛的松鼠怀抱一只橡果上天入地,它一定沉浸在“有产者”的假象之中,其实它不过和人类一样,是种子们的暂时保管者——沉睡的橡果,就像人类有意识建立的种子库中那些以亿万计的种子们一样,或和某块上古时期被密封掩埋的化石中的一粒种子一样,一旦有机会,有适合的土壤和生存空间,它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松鼠,生根发芽,以蓬勃之势宣告:我才是地球永恒主人

  我们的诗意之旅

  可以这样理解,种子自身的传播、自我保护和繁衍即是充满诗意的旅行。当我们试图用人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时,我们惊叹于生命的神奇,更感动于造物主的丰厚赐予。

  至今为止,我们既无法勘透自我生命的由来与去往(尽管我们在不断地向边界探索),也无法确保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能成为生命的胜利者——《火星救援》中,男主角马克·瓦特尼千辛万苦做出的努力,不过是通过培养和延续土豆种子的生命,从而延续自我生命。那么,我们是否可能通过对种子的观察,获得一种和解的可能:在这小小生命的观照下,人类的狂妄和野心其实不值一提,心怀敬畏之心,而非愚蠢地利用与消耗,才是保证自我发展和文明火种兴旺的基础呢?

  或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种子赋予人类的诗意,从而达成真正的和谐共生。像作者的儿子诺亚一样——他的好奇心启发了父亲进行这次悠远的种子课题研究,而整个研究过程,何尝不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旅行呢?为此,作者走遍世界各地,拜访各个和种子相关的机构和科学家,在自家后花园重复和印证着前人的试验,同时挖掘和重温着个人家族史中那些美好的细节,通过完成科学研究缅怀和纪念自己的导师……这些和种子息息相关的故事,还留给儿子最美好的童年回忆——父爱,就是和你一起研究很多很多的种子,并通过这个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更何况,这位父亲还用旁征博引,以幽默诙谐的调性和文学化的笔触,将自己和孩子的诗意之旅再现,让我们有机会进入同样的语境,获得同样的美好体验。这也是种子作为一种科普素材,对我们的阅读史的塑造吧。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四):生命的胜利可曾带来欢愉?

  和梭罗一样,索尔·汉森痴迷于植物种子的诗意,前者借以言志的有信仰的种子,在汉森笔下更是成了“人生”赢家。《种子的胜利》流淌着对造物精妙的赞叹和对植物进化的讴歌,见证生命的顽强勃发着实令人欣喜。

  尽管随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种子已不像200年前那般神秘,汉森踏上探访之旅时仍揣着许多疑惑。他追寻着达尔文的足迹、体会着梭罗的心情、重复着孟德尔的实验,希望在与种子的亲密接触中接近最深处的奥秘,譬如科学家莫衷一是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种子的能量策略?我们熟悉的淀粉、油脂、蛋白质都不是普适的最佳选择。汉森细心聆听种子的语言。

  种子的生物学属性无不诉说着它经历的困境,进化学上一小步,是生命奋斗的一大步。冰冻酷暑水淹火燎,度尽劫波仍能生长,有赖种子的休眠期;分泌生物碱、坚硬的壳、尖利的刺,都是种子保全自己的方式;清甜多汁的果实、薄如蝉翼的“翅膀”、纤细蓬松的绒毛,帮助种子传播更远。尼采说:“那些不能击败我的,使我更强大。”这于种子而言再自然不过,辣椒便是一例:干燥的环境下,种子优先考虑水分,多虫害的环境则能孕育出水分少、辣椒素多的品种。人类迷恋的热火朝天正是生命的胜利的滋味。

  而我们共享的胜利远不止辣椒、咖啡、香料的滋味,还有身上衣裳口中食,有发动机械的油脂、有不可或缺的药物和疫苗,还是无数伟大发明的灵感来源。它们如此亲切,可以寄予哲思、可以击节称颂。

  只是,欢愉之外还有疼痛,一如种子的生物碱具有两面性。倘若对瘾品的依赖还能靠意志力克服,毒药终结生命的迅猛则令人生畏。当人们为轧棉机的高效鼓舞时,可曾想到奴隶制加剧会酝酿一场改写美国历史的南北战争?遑论那些高科技的杀人机器了,爪哇黄瓜种子独特的构造助它比蒲公英飞得更远,模仿它设计的隐式战斗机大显神威,却充满讽刺意味:“飞翼的进化并不是为了终结生命,而是为了传播生命。”

  诚然,将这种疼痛归咎于种子有失公允,宿醉的欢愉渐消,我们必须独自对抗头痛。好在,尚且有药可医,这与发展和进化并不相悖。回归生命的本质,最重要的只是紧凑的、饱含希望的、欣欣向荣的、永不妥协的灵魂。

  梭罗曾在植物的生存哲学里窥人生:“你得到的越少,你就越幸福和富有。商业抓住的只是水果最粗糙的部分——树皮和果壳,因为它的手太笨拙。”今天我们抓住了种子,小小一颗就藏着宇宙,见证时间的流动,生命的喜悦,易于满足的心安是真正的欢愉。

  ——丙申年读索尔·汉森《种子的胜利》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五):我的咖啡豆:球

  所以啊,我们就好好的做一粒最愉快的咖啡豆,慢慢长嘛。

  我看过最美的爱情故事,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980/Raymond Carver)。

  硬要说出原因,大抵是:平庸又普通(mediocre),单调又琐碎(monotony),悲哀又无奈(sorrow),然后,有点天真(naive),有点愚昧(ignorant)......

好像事情是越想越奇怪滴?

  但这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很真实,真实到很温暖。这种阅读的共鸣,就如同“隔世的同路人”。就如同他最著名的短篇《大教堂》里,对着那位妻子的盲人朋友,内心里吐槽了大篇幅的嫌弃不耐之语,从里到外煎炸焖炒来了个遍,最后却来一点轻描淡写的愉悦,真是意思意思很有意思。我把这个神转折归功于:盲人的指触。

石梅湾海边的书店

  会很不一样吧?

  这样的碰触。

  上苍把一个人的眼睛封住在黑暗里,碰触间,细微的颤抖不止于一直在扑闪的眉毛。

  所以,对于喜欢的人,我格外喜欢亲近,然后,动手动脚。这个习惯改不了。

真相是:

  我们会越喝越醉,然后讨论着:什么是爱,什么又不是爱。然后说出一大堆的不喜欢与讨厌,缺点还有抱怨。

  在意识残余殆尽的那个小小的瞬间,脑袋里快速重放着那些个喜滋滋的时刻,被当初的自己恶心恶心,最后终于满足,闷头呼呼大睡,日子还要再过。

  真好啊,口是心非,相看两不厌。

所以,好喜欢这些简单的、琐碎的、温暖。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六):强大的能量 The Fierce Energy(文摘)

  想想橡子蕴含了多大的能量!在泥土中埋入一颗橡子,它就会长成一棵巨大的橡树!如果你埋的是一头羊,它只会慢慢腐烂。——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萧伯纳的素食食谱》(The Vegetarian Diet According to Shaw,1918)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七):种子虽渺小却伟大

  去年12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海水稻”,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新品种——“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00斤以上。不得不承认,倘若这种水稻能全面推广,在全世界的盐碱地种植,其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海水稻”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特性,对现在提倡的绿色农业大有裨益。 我们会发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培养后的普通种子会产生新的能量,带有无限的可能。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对,一旦给它机会,它就会拼尽全力破土而出,焕发出新的生机。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迹,那么,关于种子的由来与发展,我们也应需要更为全面的了解。 为此,著名生物学家索尔·汉森,特意创作了这本《种子的胜利》,他抛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不起眼的种子入手,慢慢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不仅呈现了种子与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还详细讲述了种子在自然史与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带领我们跨越多个地区,去追寻种子的足迹。由书的封面,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种子的形象,形状各异的种子排列整齐、间距合适,形成一种对称美,也吸引着我们翻开书一探究竟。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接触种子的机会越来越小,只能在生物课上,通过老师的描述,去了解种子的历程,但很少有人愿意呆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从播种到成熟各个阶段的变化。因此,大多数读者都会有不少疑惑,一颗小小的种子,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而作者之前也从未了解过(尽管他是生物学家),直到他年幼的儿子痴迷于种子,才引领着他踏入种子的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绚丽多彩。他才知道种子早已遍布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饮食起居,它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支柱。 作者从种子的营养、结合、耐力、防御、传播以及滋味等六个方面,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有关种子的趣事,细致的描绘了种子的演化与历史。此外,作者兼顾了有无专业基础的读者,内容上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呈现,而末尾又附上了专业性的注释,加以补充,优化升级为很好的植物学读物。从书中可以了解到,种子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复杂的过程,而种子之所以甘愿费尽千辛万苦的努力,归根究底的原因是为了生存,即保证种群的繁衍。下一代意味着一切,它们为了这样单纯的任务,必须要具备极强的适应力,并投入全部能量,倾其所能的演化出富有成效的策略,发展出各种各样、神奇的传播方式。 我们必须承认,种子的诞生是植物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似乎不值一提,却在弱小的体内隐藏着不可估计的力量,只要它想生根发芽,它可以突破一切阻碍因素,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种子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又何尝不是一次值得称赞的胜利!

  《种子的胜利》读后感(八):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它是未知的,它总是能打破人们的想象,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一粒小小的种子,甚至能够劈开一座山,它能把头顶的岩石顶出一条裂缝,这就是生命的顽强力量。正如美国自然保护先锋梭罗写道:“我对种子有莫大的信仰,若让我相信你有颗种子,我就要期待生命显现奇迹”。

  这是一本关于种子的自然史与文化史方面的书,在此之前肯定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过种子的历史,只知道它们能够开花结果,并生产出新的种子。你会发现种子的神奇并不仅限于此,历经数千年的种子化石,竟依然能发芽长成大树,这才是最令人震惊的。

  在讲述种子的故事时,提醒着我们记住与自然之间的基本联系,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很少有人真正自己下地干农活,也就完全淡忘了这些知识。最开始时,地球上是没有陆地的,直到后来才有四分之一成为陆地,然而种子最开始是从海洋中的,也是通过不断的进化才适应了陆地,这种进化从来没有停顿过。它们的进化,也决定了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进程。

  种子的外壳之所以这么坚硬,就像是父母保护孩子一样,下一代就意味着一切,只有当它们自己生长的时候,外壳才会轻易地被打开。作者在森林中寻找种子样本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刚发芽的香豆树,他正在寻找足够数量的种子,想要拿回去做实验。从种子的遗传学特性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它母本的线索、确定它们与成年香豆树的关系,从而找出哪些树木正在育种,它们的种子去向,以及今后的改变等等。当真正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剖这些种子时,你会发现其中的结构远远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能承受得了的。

  植物的胚胎位于种子内,母体的组织保护包裹的种子,以保护和控制后代,就像妈妈保护小婴儿。大约有六百种不同的真菌会感染种子,并借此繁殖。因此,除了真菌,细胞、病毒和昆虫都会在生命周期的关键时刻把种子当成交通工具和动货卡车来用。昆虫中的小蜂科是种子寄生专家,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以幼虫或虫蛹状态在种子中度过。嚙齿动物储藏种子,除非种子埋越来前经过破坏,否则,啮齿动物原本要把种子藏起来当食物,没想到最后反而帮植物一个忙,替植物播散种子。

  作者也是在探寻的同时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当这本书完成的时候,其实作者也大开眼界。现实情况永远要比想象的复杂,也有趣得多,就像进化本身一样——是展现所有可能性的一个优雅而永无止境的过程。本书是一本关于种子的美好故事,是一次探险,作者带领我们走遍全球,去了解这些不为人知的种子的秘密。一次次惊喜在书中等待着我们,就像是你永远也看不出地上这颗种子将来会长出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