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1: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的读后感10篇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许倬云谈台湾历史

  许倬云谈台湾历史,里面有几个地方是我特别留意的。

  一,从南宋以来,东南一带是非活跃的海外贸易,可是为什么直到16世纪,台湾岛才进入中国历史的范畴世界大航海时代曾经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开辟了东方航道,开启海上掠夺的时代。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民间资本投入海上贸易,南海诸岛与大陆的留易一直没有中断。据作者考证,台湾在海商活动时期,进入了中国历史。当荷兰人想夺取澎湖作为基地时,是中国驻军挡住了西洋人的侵略。但台湾始终因偏居一禹,与大陆关系不够亲密。究其原因,有地理方面因素,有气候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政治上的原因。地理上,台湾海峡水流湍急,不易跨渡;气候上,台湾地形复杂,亚热带气候,岛上树木众多,不易通行。台湾早期原住民,人少,且没有文字,不知天文历法,比较原始和蛮荒。至于出场,这里物产资源有限,也只有鹿角、鹿皮、树藤和樟脑等。不具备交易条件,没有先天优势,所以,不够有吸引力。相反,东亚沿海,沿着南海到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文莱、菲律宾等地,却有足够的居民、资源和商机,逐利的商人自然是选后者而避开危重利薄的台湾岛了。

  二,三代郑氏在台湾的经营,郑成功更被尊称为“开台圣王”,受台湾人民纪念膜拜。当时贵金属本位的国情下,海外贸易屡禁不止,为白银利益而非法走私猖獗。郑氏集团同样也是一个游走于模糊地带的大型走私集团,最终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支海上力量。而郑氏在台湾建立政权,采用的也还是类似封建军事制度管理机制。军事单位分驻各地,闲时垦田,作战时行军。兵士相当于佃农,从属军官,一层层交纳户官。因为白银时代的贵金属需求黄金和白银从新大陆的矿山流入东南沿海,而这些地方的作坊提供瓷器和日用商品,农户则提供生丝和绸缎。财富经过这样的累积,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发达,从另一方面讲,郑氏的台湾经营,使得台湾走上国际化的航道版图。

  三,清政府的经营。从1661年郑成功进入台湾到1683年其孙郑克爽投降清政府,这几十年的经营,基本稳定了台湾南部。到清政府入主台湾主政之后,大移民方式,才使得台湾进入大规模汉人屯垦的阶段。19世纪初期,台湾人口已由1661年时不过十余万人发展到三百万人。而台湾出产的米粮,也不断供给闽、粤、天津、北京等地。台北板桥林家就曾运送十几万粮食,接济清末华北的粮荒。作者感概地说,“清朝统治台湾的时期,是台湾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台湾从一个对外没有太多交通的海岛,转变太平洋西岸最早迈入现代文明地区。在短短两百年间,台湾走过了其他地区几千年的历史”。

  鸦片战争之后,台湾也开始洋务运动。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归中国,台湾被日本占领五十年。

  四,五十年殖民生涯,虽有引入近代文明,但台湾屈辱苦难多于幸福。再就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民主经济腾飞新时期等。

  作者通过六讲的内容系统回顾了台湾各时期的发展状况,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脉络。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穿插许多旧事,一本书看尽台湾几百年历史概貌。从台湾的前世今生,也让人期待他的未来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岛上发生的一切

  真的太棒的一本书!

  许倬云先生从四百年前葡萄牙将“大员”(台湾安平附近,旧名)作为一个临时基地并将台湾牵扯进如人们视野开始,到郑成功退守台湾保留汉文化遗珠,到清领时期“移民”逐渐开发台湾岛,到日据时期,到国民党威权统治,到后来的民主经济腾飞时期,一直到对于台湾现状分析与台湾未来的担忧,把台湾岛上发生的大事件全都串联一遍,让读者惊叹,并理解原来台湾的历史就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倬云先生的笔触细腻,在尽量保持客观同时保有了对于台湾岛的爱,理解,与关心,让这段历史更加生动。尤其从最后一章中,在许先生的描写中,我看到了台湾当今繁荣背后的重重忧患,但同时也有许先生的担忧着急,并指明中国人应该寻找自己理念,有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台湾人,他热爱他的家乡,并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种热爱,并为其感叹。许先生展现了一个新时代有良心忧国忧民学者形象

  这本书我一边读一边查字典,有很多字都不知道读音,很多用法我也不知道,但很清楚地能看出,有一些很典型的台湾写作风格,比如一些词语的运用,有一些很古老很有文化底蕴,我真的是长见识啊。

  最后,这本普及性书目为我们展现了台湾这么多年复杂艰难的挣扎努力,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两岸关系,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绝对性的,更是让我们有一种同理心去思考。台湾人自己也是很疑惑的吧,经历了那么多身份的转变,被一次又一次的抛弃与接收。很多时候,台湾只是作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对象,岛上政治风云变幻,但人民作为有情感体验个体,怎么能够随时随便接受新的身份呢?

  台湾人,又是谁呢?大概是亚细亚的孤儿吧。

  台湾问题是一个太复杂太复杂的问题,历史遗留下来,一代又一代,哪里能够简单随便的解决宣布呢。但毋庸置疑的是,台湾岛与大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未来是不确定但又值得期待的。

  强烈推荐一下这本书,许倬云先生的其他书我也想读一读。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评论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

  一部有“现实感”的台湾简史

  1957年,27岁的许倬云从台湾启程,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他已从大陆迁居台湾9年。55年后,许先生在位于匹兹堡的家中向助手陈珮馨回忆这段经历:船渐行渐远,到了一定距离之后,台湾岛看上去已经不像一个岛,而像一个翡翠盆景:苍翠的山林,起伏的轮廓。渐渐地,台湾岛从翠绿变成苍色,从苍色变成墨色,后边衬着的是落日余晖,一圈光环罩在山上。当时,我就感觉,哦,这就是葡萄牙人叫她"福尔摩莎"的原因。

  如序言所说:"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我自己。"这段叙述作为《台湾四百年》开篇,也预示着全文的视角:"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虽然作者已经在尽力克制,你还是会被其间弥漫的情感所挟裹——八十多岁的老人,暮年回顾台湾400年来的历史,以及自40年代末至今的家国离乱,其间的喜乐悲欢令人动容。这种情感的力量,在许先生其他著作里是很少见的。

  《台湾四百年》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三本,与前面的《大国霸业的兴废》和《现代文明的成坏》一样,都是许先生口述,由助手陈珮馨女士整理完成的。作为出版方,我们的工作有两项:(1)根据大众读者的需要依据词典给部分人物和专有名词配上脚注;(2)结合"文意",配上适当的插图和图注。所有这些工作完成后,再一起发给许先生审定。至于语句,我们尽量一仍其旧,保持口语化的叙述风格。

  早年许先生就被誉为"傅斯年型的人物",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组织能力都是一流。事实上整个台湾民主化的进程他都参与其中。在美国期间,他就经常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上撰写社论,针砭时弊。1962年返台任职"中央研究院"期间,他就学术外事方面和蒋经国多有接触。1972年蒋经国连续5年,每年夏天召开"建设会议"都会请许倬云回台湾参加。那时候他已身在美国。这种政学两界的经历,投射到这本书里就是他的现实关怀,所以说这是一部有"现实感"的台湾简史。与连横《台湾通史》等书相较,对台湾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回顾与反思,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政治上许先生批评台湾"政党的对峙,乃是以大陆取向本土取向为楚河汉界";在列举了台湾经济上诸多成绩之后,他也讲到了台湾贫富分化、族群对立、环境恶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许先生还不断呼吁大陆读者要对台湾"心存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关于今天台湾人的精神困境之书。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跟着大师读历史

  每一次读书之后,写评之前,我总有一个百度一下作者的习惯。许倬云的大名以前略听过一些,但不甚了解,看过百度上的简介,才知他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同时许先生还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王力宏的舅公。当然,这本《台湾四百年》与王力宏先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对台湾的认识不多,小的时候,觉得那里比我们大陆富足一些,现在长大了,台湾的实力早已与大陆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台湾之所以能够成为亚洲四小龙,我一直认为是老蒋带走了大量的黄金所致,自己对台湾历史的理解其实仅仅起缘与一九四九年,殊不知,台湾四百年的发展历史对这个岛屿都是相当地重要,每一年都是不可缺失的。一九四九年之前台湾的发展对它的影响也十分地巨大

  小的时候读《上下五千年》,知道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五帝到民国,真的是好长好长。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可以追溯的部分也仅仅是四百年。不过不能小看这四百年,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台湾在这四百年的时间里几乎经受了其他地区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也正是这四百年的时间造就了当前的台湾。

  许大师按照时间顺序,将台湾的四百年历史分成了几个大块。从海盗倭寇横行的明代开始,台湾被卷入了历史。接下来“开台圣王”郑成功从荷兰鬼子的手中夺回台湾。再接着便是郑氏三代之后,康熙帝光复台湾后,清政府对台湾的开发。后面便是甲午海战后台湾被日本殖民的五十年,再之后就是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了。由于年代不算长,再加上许大师对这段史实的叙述极为有序,所以这些历史事实比较好记忆。这几段历史时期,各路实际的统治阶层都对台湾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当然也对台湾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台湾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台湾,恰恰也是这一连串历史上的影响所致。

  这本《台湾四百年》的内容算不上多,只有一百来页,十余万字,几乎一个下午的时间便可以看完。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非常全面,许大师从各个方面将台湾的历史及发展讲得井井有条,让我们对台湾的认识从肤浅层面上升了一个层次。大师的文笔,以及大师对历史的看法,也让我们在读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启迪。不过同样是篇幅所致,读完这本书后颇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能够拜读许大师的其他著作。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五):读《台湾四百年》

  读《台湾四百年》 很喜欢读大师的作品,总能学到些什么。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于1949年10月1日,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世界瞩目中站了起来。说到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得不提。 提到台湾,就又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揆一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福尔摩沙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清明政府刚开始管理台湾的时候,由于台湾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清明政府禁止大陆人移民台湾。但那时候在大陆,由于耕地少,战乱频繁,饥荒连年,福建闽南和广东嘉应州一带的大陆居民,照样一大批一大批地向台湾迁移。清明政府没办法只好逐渐放宽限制,直到最后取消禁令,允许大陆人携家带口迁居台湾。 据统计,清朝政府刚收回台湾时,台湾的汉人只有10多万,但到了1877年,汉人已增加到300多万。移民的增加和清明政府前期推行的少收租税和政策,促进了台湾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到了10世纪中期,也就是距现在250年前,台湾已成为“糖谷之利甲天下”的祖国宝岛了。 我们小的时候学习历史,都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逐渐削弱,给外敌窥伺造成可乘之机。

  但是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日本,法国都对台湾蓄意已久,有名的甲午战争爆发了,清朝政府仓促应战,一败涂地,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希望从外交上得到支持,并在谈判桌上减少损失,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衰弱的清政府最终不得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割让了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怎样,总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六):走近台湾

  对台湾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看得琼瑶剧和《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中的台湾口音软软绵绵,北方生长的我听起来觉得甚是好听。

  长大后,偶尔看看新闻,看看时事,却也觉得台湾和大陆的两岸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有着些疑问: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对立呢?但是也没有对其中的原因和台湾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直到我看了许倬云先生的这本《台湾四百年》,翻开了这一段沉重的历史。

  许倬云先生的这本书梳理了台湾四百年的历史变迁。书里不但配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图片,还将一些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做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阅读。从大的世界历史背景影响下开始,台湾从未摆脱过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得不说,台湾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其实最早有关台湾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就有吴王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但由于台湾的资源贫瘠与技术落后,后来各朝代并未重视台湾。到了唐宋时期,台湾还是化外地,直到元朝,中国中央政府才首次对台湾地区进行官署设置,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

  在明末时,也是这本书中记录的开始,世界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台湾作为东西跨洋航道上的枢纽,正式进入了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世界历史。受海上贸易的冲击,非法的海上集团时常劫掠村镇,外来的西方国家占领土地,直到明末清初,台湾才被郑成功收复。

  到了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清政府,台湾也重新归到政府统治下。受移民潮影响,此时的台湾是一个族群特色鲜明的社会结构,由此台湾的人口、农业和技术有了两百年的高速发展。但是198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台湾再次被割让给了日本,五十年的日本治理,让台湾发展成了一个几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这给台湾带来了近代文明的发展,但更多的是,屈辱与苦难。

  1945年收复台湾后,由于当时国内统治的混乱,台湾人又一次经历了身份的模糊的黑暗时期。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来台湾,又花了近二十年时间进行了内部政治结构调整来应对新时期,民主政治进行革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台湾才终于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时代,才有了今天繁荣发展的台湾!

  可以说,台湾是个多灾多难的小岛。这四百年来,曾经的一座原生态的小岛,经过一批批地移民,前赴后继,有倭寇,有荷兰人,有闽粤人,有日本人,一届届的统治者,你来我往。荷兰占领过,清政府防备过,日本殖民过,国民党改革过,他们带来的各种文化、习俗、政治、理念,互相竞争又互相同化,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情况。真正了解了台湾的发展史,你就会多一份理解与同情。正如作者所说的: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来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七):政治,经济……那么,土地和人呢?

  看完这本书,脑中反复响着同一句话:“如果你见过以前的我,也许会理解现在的我。”

  我想,或许这就是许倬云先生写作这本书的用意。

  和上一本《文明变局的关口》比起来,本书虽然依旧延续着历史学者那理性客观的描述与反思,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深切的、竭力克制却终究难以抑制的感情。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片土地意味着什么?

  可以耕耘、收获的场所,可以停泊、落脚的港湾,可以驻守、繁衍的栖居,可以获得财富和资源的所在……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来说,它的意义总是不同的。

  书中写道,在东汉时期国人就发现了台湾这片土地,宋朝时正式将其归入中国文化圈,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对各国只是一个往来船只歇脚地的存在,让出海贸易的人们在这里短暂停驻,直到明朝,随着国内对贵金属需求的增大和新大陆的白银不断涌入,民间加大了海上贸易的需要,甚至后期朝廷拮据,太监领导的“朝贡之路”出现,才使台湾真正进入了历史舞台——人们看到了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于是郑成功打跑了荷兰人,在这片土地扎了根。

  许老有段话说得非常有味道,他说台湾距离大陆的地理位置始终没有改变,而此前它只是一个“既不能提供资源,也不能提供交易市场”的地方。那么,“后来”呢,“所以”呢?

  变的不是台湾,因为世界的需要变了,台湾才变——它被进入历史舞台,它被改变。

  这是在经济层面的被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后来郑成功在岛上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清政府意识到台湾在政治方面也具有重要性,于是努力将其归入中央政权。

  自此,台湾进入了一种“被统治又被提防”的状态,被不断地索取,又被不断地推开。

  在清政府统治时期如此,在日本人的殖民统治下更是如此。诚然,这些统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技术上的发展,影响着文明的进程,但作为“粮食生产和工业原料供给地”的存在,清政府时期疏于管理,日本殖民统治又强硬冰冷,这使得台湾在发展,台湾人的处境却十分艰难。

  持续的无归属感和无安全感,让人们慢慢形成了特有的族群鲜明的社会结构。毕竟,在清政府统治时期,外乡涌入,初来乍到,急于落地生根,抱团是最快准稳的手段,原住民在这种状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融合;而在殖民统治时期,在对方强烈的排挤之下,台湾人民为争取应有的权力,不做“二等公民”,反抗和自保意识只会越来越强。

  “每个人只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因此,后来的“二二八事件”是一个偶然,但也是必然。接下来,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恐惧,“白色恐怖”的强权阴影开始笼罩,一下就是二十五年之久。

  但有趣的是:外来的威权体制,迫使本土的地主们放弃了土地,这不仅重新分配了资源,改变了社会结构,其过程之艰难也使到来的精英阶层注意到了基层农民的状况,民众的意识和当局的需要达成了契合,外来精英和本地精英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学术、文化和经济等的进展……台湾就在这重重矛盾之下,一步步地前行。

  这前行之中有发展也有弊病,历史总是不带情绪地向前奔流,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却是一个个切切实实拥有情绪和情感的存在,在感慨和展望之中,我清晰地听到了许老的话,他说:请理解,请包容,请珍惜,请善待。

  言之切切,令人动容。

  《许倬云说历史05·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八):历史与历史担当

  台湾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很独特的存在,她可以轻飘到不值一提,千年来无人问津,她亦可以重要到兹事体大的程度,关系到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台湾的历史可以一本小书写尽,可是那每一段的历史却又沉重得充满血泪压迫心田。有时候也在想,如果要写一部台湾的历史,要从何说起呢,但是一定没有想到如许倬云先生的这本《台湾四百年》一般深情却又平缓。

  先生用七讲讲述这个他居留过半生的地方,台湾这片因为大航海时代而走进人们视野的地方,在近代所经受的所有历史都是激烈而痛苦的,因为这片土地上缺乏主导,更多的是接受被动的命运,经历大移民,沦为殖民地,又经历了国民党时期的“威权”统治,上个世纪经历了经济的腾飞,却不乏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的各种问题——民主政治的弊病、族群的融合、产业升级滞后、现代教育的问题,作者的讲述简明扼要,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历史框架的建立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分析,让读者可以看到台湾发展至今的每一个成因,对于小小的岛国来说,未来任重道远,在书中,既有作者对于过去历史的梳理,也有对于未来台湾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民族与希望的书。

  所有台湾的一切似乎都源于她特殊的地理位置吧,感慨于地理对于历史的巨大影响,从曾经的孤悬海外的小岛,到如今东亚中转的中心,她曾因偏远而被遗弃,却又因航海时代来临而得到青睐,这片小小的太平洋上的叶子被风吹雨打,这亚细亚的孤儿有着格外漂泊的命运,看了台湾四百年的历史,不由生出一种凄凉之感,但是也激励与民族的自强不息,在荒野中开辟出了道路,在奋斗中不断前行,香港的历史很热血励志,其实台湾何尝不是如此?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倬云先生在一本小书中表达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忧患与担当,他对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思考,对于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希望,都可见出一位学人对于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国家的忧思与期盼,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未来的思考。这些才是最珍贵的,台湾与大陆同样经历了不平常的近代与快速发展的现在,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也同样面临新文明的创建,如何在西方文明走向衰退之际,结合理性与现实,并重铸自己的文明,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当务之急。而努力承驻这份责任,并且付出自己的努力,是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