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的夜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由的夜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的夜行经典读后感10篇

  《自由的夜行》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90,页数:2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一):自由的夜行

  看过关于霍金先生的两部电影,一部是本尼演的,一部是小雀斑演的,每观一次,都有一种被那种生命力毅力震撼住的感觉,而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也有着同样的力量

  命与运是个无解的话题,福与祸也并非一言一语一时一事可以判断或是道明。史铁生先生的一生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可是福祸相依,肢体缺陷却孕育出不灭的灵魂。这本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亲情,我妈是不爱看书的,却在我提起史铁生先生时也却说听说这人,愿意和我说上几句。她说她是一个母亲,史铁生先生母亲的悲恸与坚强她能感同身受,她说,她愿意子女无病无痛安稳一生也不愿经历万千苦难而青史留名,她舍不得,她不忍心。可是偏偏有些苦难是无法选择的,躲避不开,便只能仰首面对。

  文中有一篇写到起初双腿瘫痪时,脾气不好,母亲总是想办法想让他多出去转转,说话时字眼比谁都敏感。看到这时我总能想起我妈在我受挫时刻意转移话题的生硬,说话时硬生生止住的样子。大概是史铁生先生笔下文字太贴近生活了,有些地方总是会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难以止住眼泪事情,那在痛苦中燃烧起的生命力如同沙漠绿洲令人充满着对生的希望与渴求。文中提到的那个因为淘气而受伤无法治孩子,他说“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是错误的错误,但这却是不被原谅的”。命运的无奈往往是这样,知道代价的错误不可怕,往往却有很多并非是错误决定与事情,而影响一生。年幼的孩子会懂吗?终有一天会懂的吧,就像父母总是愿意把自己经验告诉孩子,但孩子最终还是得经历过后才会懂得。上帝为了锤炼生命,将布设一个残酷的谜语。

  身体限制,却无法阻碍思想的远行,也许是有更多安静时光能让他进行更深的思考,他笔下的文字总是充满着哲思。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苦难,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众多无力改变的苦境,他亦有自我宽慰的一剂良药,“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你不妨想想来世”。

  躯体虽然已被固定与床上,固定于轮椅上,但心魂常在黑夜里出行。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二):文品浩然 文意正气

  这是第一次系统地读史铁生的散文。开首第一篇就让我心生同感, 感慨同人不同命,或者同命而不同对待

  无疑,这本散文离是史铁生的成长史,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更是他散发出的一种永不妥协的意志。而他最终所具有的这些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他在生命的磨难中,逐渐体味、修炼出来的,这种修炼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是亲情、友情爱情等帮他共同完成的,腿不好,母亲一次一次和他交流想要推他去北海看花,他拒绝。几番之后,他终于同意,高兴至极的母亲说出去准备,然后这一别就是生死之隔。母亲临终前所说的“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女儿……”,或许为史铁生最终明白活着的意义提供了机会。

  在史铁生的文字中,没有自怨自艾的哀叹,有的只是对自己现状的剖析、接受与明晰。每个人的人生细节都不同,在史铁生那里,他的人生细节得到了明朗化,“合欢树”中,母亲路边捡来的花苗,竟然长成了一棵大大的合欢树。母亲去世时,史铁生常常到大院去但从没有去他们一家住过的小院子,知道有一天他想去了,路却几乎无法通行。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或许他要告诉我们的是,谁都回不到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就是幸福,人不能一直生活在失去悲哀中,正如他所言,想开,悲伤也是一种享受

  史铁生的散文源自生活,简简单单的文字将这种最本质的生活进行了展示。人活着的标志,是思维在进行。史铁生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其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以一种看透生命、享受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双腿不能行走的已然事实,他并没有过多地悲叹,而是很快为自己拟定了新的人生计划,那就是写作。而他也确实成功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的文学作品

  读史铁生的散文,不难发现,他的散文是对自己的开导,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拯救。面对肉体尤其是灵魂的伤痛,人若不自救,谁人能救呢?史铁生成功地用文字诉说的方式拯救了自己,也安慰、纾解了众多彷徨的灵魂。他的文章显然不是心灵鸡汤,他的文章是切切实实源自生活的,在偶尔的调侃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努力向上,这也正是他的散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品浩然、文意正气的特质!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三):命运并不受贿,唯信者能逆风而行

  史铁生是以写带有自传性质小说而涉足文坛的,但其散文的创作成就却较小说更为引人瞩目,对史铁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更是一度成为学术关注热点。《自由的夜行》是史铁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对生命的感悟主题的散文集,它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份礼物,是孤独者的良药,亦是彷徨者的信心

  也许是怀着对史铁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无上赞美有关于他的讨论,多半离不开“自由”这个词。的确,透过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绝不仅仅是往返于轮椅和透析之间,而是有着一条生龙活虎出神入化、恣意汪洋的生命。正如著名作家李锐评价史铁生“摆脱了以往那种从肉身出发的困顿的苦行,终于冲出了那个平面的自我论证,甚至终于打破了自己以往的书写所建立的文学边界,完成了一次出神入化的自由飞翔。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就是因为史铁生创造出了一个超乎生死、超乎肉身、超乎时间空间,超乎主体、客体,可以在精神现实之间任意飞翔的自由的灵魂。”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四):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痛苦面前,他选择向上寻找,用哲学理性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生命的阶梯。对史铁生来说,虽然轮椅不能代替双腿,但仍然可以让生命飞翔。

  史铁生与张海迪的故事在我读小学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两个身残志坚的平凡人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从小一直挺佩服他们的,但身为健康人的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幸运的是史铁生将自己的生活随笔散文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他们的不一样的生活。

  随着年龄增加,面临更多的人生选择与生活烦恼特别是随着视野的拓宽以及学会更多地进行自我思考,在理想与现实、纠结与洒脱欲望与解放等问题中彷徨着。生活究竟怎么过才最意义?我们有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相信大多数人心中都没有答案,还在人生十字路口中徘徊着,抱着这种想法,我打开了《自由的夜行》这本书,只为寻求生命的意义。

  纪伯伦曾说;“不要走得太远而忘了出发的初衷”。诚然,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再适合不过了,身处其中深受其害的我们也曾在心底纠结过、呐喊过,我们也不想过着压力大,作息规律乱、迷失物欲横流的生活,但我们就像一颗齿轮被整个社会无情的推动着。的确,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说,怎么现如今中国中产阶级成为了最焦虑的一群人,显然,社会财富的增加权势地位提高并不能弥补我们心灵空虚寂寞。这时候我们真的要像印度俗语所说;“走三天,停两天”,而散文正是我们摆脱烦恼的“心灵鸡汤”。

  经过岁月磨炼与心灵反省的史铁生坐在轮椅上一篇一篇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写到母亲与妹妹对自己伟大的爱与无穷的包容;写到朋友对自己的关怀陌生人对自己的照顾;写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幻想……书中没有一件感天动地大事,却让人感受到无穷的力量。即使心情再差,当看到史铁生再痛苦不堪也面带笑容、心怀感恩也释怀了,是啊,生活总有诸多不顺,何必将自己的心禁锢在这些不幸牢笼中呢。

  每当我生活中遇到心烦之事时,我总会记起史铁生这句话,“命运并不受贿,唯信者能逆风而行。”将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能传递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信念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五):【书评天下-《有限的身在,无限的行魂》】

  “生命也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有限的身在,一种叫做无限的行魂。——史铁生”

  对于史铁生,大家都不陌生的。即使如我这般并没有读过他很多作品的,脑中也是预留一个重要位置给他的。

  《自由的夜行》是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集,有温暖,有思索,有启发,有回味。读过之后,对他的印象主要有两点,病痛后的轮椅人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

  扶轮问路。图片来自网络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六):一生的追寻

  史铁生自1979年发表作品《爱情的命运》以来,几十年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散文集和其他作品若干。《自由的夜行》一书中收录了他的30篇散文,共分为“宽恕生命的不完美”“一切为心之劳皆属奴为”“生活不因谁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意义是一种病”四部分,涵盖了生死、宗教、信仰等哲学范畴的讨论,从这些文字里,读者可以清楚地窥见作者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并且在向上的寻找中如何用哲学和理性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生命的阶梯。

  这本书整体风格清淡拙朴,意蕴深沉叙述平稳有力,让读者在读的同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思考,而是深入字里行间,跟随作者的引导,一步步去自己发掘思想的深度探索人生苦难背后的意味。在“消逝的钟声”这一章,作者以平缓的笔触童年往事,老墙上的照片喧闹的小街,摇曳的驼铃,以及教堂少年顿悟。不能听也不能看,“有个懵懂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这大概是作者最早开始思考形而上的东西,尽管是模糊不清的。人的思想有时候特别玄妙,说不定在某一刻某个地方就会被触动,当时或许不明白其中蕴藏的涵义,但仍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后来在“墙下短记”的文章中,作者这样写:“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正如一张旧照片,在记忆里沉睡,偶尔拂去尘埃,“竟会感到那是你的由来也是你的投奔。”这些文字在我读来略显艰涩,若想更好地领略,须得把自己完全沉浸其中,有形的无形的,有声的无声的,在脑子里通通清除,精鹜八极,思接千载,才有可能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他便会打开一扇窗”,身体的残疾是史铁生痛苦、颠簸、沉浮的根源,却也造就了他的写作生命,让他的内在精神在不断地质疑、叩问、反思中逐渐趋于平和圆满。还有其他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些人物,如张海迪和《轮椅上的梦》,海伦.凯勒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无一不是从生活残酷的磨砺下褪去浮华,以健全饱满的精神姿态,以回击命运的勇气执着,震撼读者,照亮我们日益幽暗内心

  作者在“乐观的根据”中说:生命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有限的身在,一种叫作无限的行魂。那么我们,又该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寻求什么样的意义呢?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七):作者的自由,读者的困境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自由的夜行》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一、宽恕生命的不完美;

  二、一切违心之劳,皆属奴为;

  三、生活不因谁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四、意义是一种病;

  第一部分的散文叙事性比较强,作者写了他的童年,他的北京,他的合欢树,他的生病、他的轮椅,还有他鼎鼎大名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部分文章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文笔温文流畅,让人看的很是舒坦

  但是从第二部分开始,文章风格陡变,仿佛一个困惑中年人在絮絮叨叨的说话,话很多很碎,围绕着一个话题来来回回的说。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看的头疼

  还真是应了书名“自由的夜行”,这些散文是史铁生写给自己看的吗?也许是在无数个无眠的夜里,作者任由思绪横飞。其中一篇文章里,作者畅想了一个完美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健康的身体,帅气容貌聪明大脑良好的成长环境,他想的特别完美,特别琐碎细致。但是真的太不真实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什么都拥有呢?人生确实有无数种可能性,可我们只能选一个啊!

  这几篇文章固然是作者的写作自由,但是于读者并不是轻松愉悦的文字。如果不是与作者有相近的年龄和困惑,恐怕很难真的理解他。读着这些拗口的文章,我想起了自己最消沉灰暗的那段时间。因为心里困惑感情失落,我也写了很多自己跟自己辩论的文章,别人看起来是一团乱麻,可自己当时的思路确实是那样子的。就像走迷宫一样,外人看到的只是出口和进口,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深刻感受迷宫中路口选择的无奈,碰壁时的灰心丧气,不停奔走的劳累以及终于走出迷宫的云开见日。这一切的付出和体验对自己来说固然重要,于旁人却激不起相同的兴趣。所以有的作者会将自己的感受放大好多倍并承载于曲折动人的故事,只为得到读者的共鸣。

  如果想写点东西给别人看,还真的不能太自我。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八):散

  似乎车站的书店总有着相同书目,这本书是在郑州东站的书店里购买的,那天是早上七点的车,因为连日在河南的游玩,虽然看了各处景致,精神不免有些疲累,遂想在回沈阳的途中读书消遣。从前总是有些偏见,认为以原价买书随处阅读有卖弄之嫌,不如回家在网络购买方便而实惠,然而,细细想来,一册书不过是一杯咖啡的价格,比之电影票价格还低,也可反复阅读思考,以聊空廓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书中多是回忆的散文以及对于人生、宗教的杂感,亦有对些许电影书籍的评论,末尾有两首现代诗,可以看出史铁生先生对于自身瘫痪由恐惧抵抗到最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之并存的勇气。但毕竟,人为人体凡胎,多少还是看出其对这种悲剧宿命的哀叹,换做每个人都不免如此。我虽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境,但是他所罹患的瘫痪病症多少也与当时“插队”时的艰苦条件有关。《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似是厘清了插队对陕西艰苦环境肉体上的记忆,将乡下人美好质朴的人情拓印了下来,那看似有趣却熬人的喂牛的行当,让人“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虽只是轻描淡写,个中苦楚也并非在书那头的读者可以体会的吧。

  生活本不是公平的,十年文革是多少人的磨难,多少人含冤磨难中奔赴碧落黄泉,又有多少人强加振作反思出一部部血泪之作,这些蒙尘的历史现今却少有人去擦拭抚慰,眼光是跟着经济动向走的,然而在思想上多还有着曾经抱残守缺的痕迹不曾蜕变。“无事不登三宝殿”将宗教信仰异化为助自己事业成功的精神保障,认为自己去庙里捐些香火钱,佛祖便会因此保佑于他,宽恕其所犯下的错误,这种近乎行贿的思想,想来也只是看低了佛祖,看低了自己。

  书中一段文字说“人真是还不够自私,宁可豪居豪车地去 美化别处,却置自家心灵的修缮于不顾”。在这样一切追求“快速”的时代里,都功利地活在现下的享乐中,这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中国到了现在大多数人终于摆脱了贫穷的负累,终于可以“自由”了。大多数的消闲时间贡献给了电影,电视剧,微博,微信,王者荣耀,在类像的世界不可自拔,本是为给我们消遣的娱乐活动却成了我们被娱乐,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自律便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我自己在准备考博的时候在知乎上搜索最多的就是“效率”与“自律“,因为很多事情我们知道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然而却总是为了那一时的快慰而放弃理智,节制总是难能可贵,人总是在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中循环往复,总有一天,人会向自己寻求意义的,这种意义并无对错,只是在最后自己感觉对得起来人世走一遭即可,但求心安。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九):愿天堂里的作家不再有病痛之苦

  现在是2016年12月,2010年12月31日凌晨3:46,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59岁对于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来说,不是很高,不过生命的长短无人能够选择,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生命的质量。

  对于史铁生的一生来说,这是沉重的一生是有厚度的一生,是有价值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一生。只是这价值与意义代价过于沉重,如果有可能,我想他一定仍然不喜欢这病患的一生,并且如你我,也没有人希望以这么沉重的代价,换得所谓有意义的一生。如果可以选择,人类大抵会希冀轻松一些的旅程。

  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双腿瘫痪,以后所有的岁月都被病痛折磨,谁会喜欢这样的生活经历呢?可是当灾难来临,弱小的人类与命运无法抗衡,唯一能做好的,就是面对,并以最好的姿态坚持走下去。作家史铁生用他的文字为我们诠释了苦难与面对的最好方式。无论时光荏苒,作家的风采依然。

  在早些时候,作家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隙碎笔》,都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以生活为代价的散文,以其自身独特的经历与心理,令读者感受到文字之美,也思考到人生之重。事实上,他的散文正是因为洗练、优美而为人动容的。

  《自由的夜行》一书收入了他的7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消逝的钟声》《合欢树》等等。即使是从来没有阅读过他文字的读者,通过这七篇文字,也可大致了解他的人生成长经历。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为痛苦的时段,从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到终日瘫坐在轮椅上,从双腿自由的奔跑到完全失去与大地的接触,这里有挣扎,有痛恨有对命运不公的呐喊。然而作家的文字绝不是哭天抹泪儿的大哭,不是无休无止的抱怨,而是自始至终都带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些许的哀愁,然而那哀愁不是向谁哭诉,有对疾病的怨恨,然而那怨恨不是长久的姿态,有对往事的怀恋,却始终告诉自己要向前看。

  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向前看的作家,在病榻上的岁月里写出了无数打动人心的文字。他在写作中救赎了自己,也影响了世人,他的文字与人品都令人敬重。同时在文字里,我们感受更多的一个字眼却是“爱”。

  这个爱在他与母亲之间,在他与朋友之间,在他与妻子之间,在他与写作之间。史铁生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收获了太多太多的爱。然而谁又不能说,除了母子亲情外,其他的爱皆来自于他自己的耕耘与努力呢?因为只有一个勇于向命运,拼搏的人,才能最终收获更多的爱。

  有时候我们可以说人的命运有那么一部分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做主的。阅读书籍以及查阅他的资料,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他18岁去插队,同年即因为腰腿病返京治疗,两个月之后月之后要回村放牛,两年后病痛加重回京治疗。住院一年半开始轮椅生涯,之后去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肾病回家疗养,这才从事写作。此时他已30岁整。47岁时被确诊为尿毒症,终日以透析维持生命。此时他的经费主要有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12年后作家去世,据遗嘱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作家受尽磨难的后半生,却也以自己的善举向世人展示了其生命之伟大!在此想多说一句,作家后半期的治疗费用,自己已无需负担,去了为经济操劳的命运,我想说,当一个人值得尊重时。社会便会去尊重他。它受到的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心灵与写作赢得的。这是一个不幸的命运,为自己赢得的幸运。而他自己告别后的举动更是令那些尊重他的人对他更加尊重。

  本书后半部分大多是作家一些深入的哲学思考,关于信仰、生命、爱,生死等等。是啊,他注定比我们承受了更多的苦难,他也注定比我们多了更深沉的思考。虽然后面的哲学思考,读起来有些枯燥,已经失去了散文中那些关于个体生命思考的灵动性,可是我们也由此感受到作家已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放开了眼界,此时的他已趋于平静,而这不正是他用一生向读者所展示的成长吗?我想但凡曾经爱过他散文的读者,曾被那些文字深深打动过的内心,都会祝愿作家过得更好。六年前的作家已告别人世,可是我们只想说,愿天堂里作家不再有病痛之苦。

  《自由的夜行》读后感(十):生命向上寻找

  史铁生是不幸的。二十多岁的年纪,本应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可在这个时候命运将他双腿活动的能力一点一点直至完全剥夺。青春的代名词不正是活力?奔跑、追逐和汗水,二十多岁是个正好的年纪。在伤病之处,史铁生也是一个普通人,抱怨命运的不公,觉得人生了无生趣。他在伤病中自暴自弃,折磨自己伤害亲人。他应该一直心里对母亲是有愧的的吧。《合欢树》里,“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那年他坐在轮椅上,说跟妈妈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妈妈高兴的跑出屋外准备。此后多少年,北海的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只是那一年母亲从那扇门跑出去之后,她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