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10篇

  《晓松奇谈·世界卷》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一):和智者聊天,总是有趣

  这本书是高晓松的脱口秀整理出来的,所以读起来很有意思,一点都不累。如果想对美国有一些直观而又不肤浅的了解,这本书是一定要看的。

  高晓松最开始的节目叫“晓说”,可以说高晓松的脱口秀陪伴了我整个大学岁月。开始高晓松的口才不怎么好,说一句要嗯半天。后来慢慢地利索了,也很快显示出他读书千卷、行走万里的博闻强识。从老北京的地痞文化到美国的两党之争,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梁文道之前说要读累的书才有提高,我一直很认同,这本书是个例外,也对我有提高,因为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

  高晓松对美国有很深的感情,比做第二故乡,但一点也不护犊子,狗屎的地方也照样揭露出来。让我看了觉得:啊?美国原来是那么逗比不靠谱的一个国家?后来,我觉得这才叫真实。有有优点有缺点,而且大家都能拿出到台面上来聊聊,甚至调侃一下。

  有个国家喜欢装深沉,其实是个逗比国家,它是中国。有个国家看着非常的逗比,其实是个文明庄严的国家,它是美国。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二):晓松奇谈 世界篇有感

  《晓松奇谈 世界篇》这本书的大致布局是前面6章描写美国几个大州的历史、特色以及高晓松自己对各个州的经历和感觉;然后7—9章则介绍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的形势变化,当然也提到了中国与美国当时的态度和发展形式;接着回归到高晓松熟悉的电影,以《阿甘正传》为引出点,反映出美国历史发展;在之后10、11章介绍大富翁和骑士精神;最后一章回归生活写了一下美国的衣食住行。 说说这本书个人觉得比较鲜明的观点吧: 书中提到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被歪曲。所以说不管什么东西他都有双刃剑,譬如科技,如果被道德高尚的科学家所掌握,便可以造福人民;但如果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就会让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其实很客观地阐述了自然界里生物的演变方法,即在自然界中,如果你适应了环境,你就会生存下去,如果适应不了环境,你就会被环境所淘汰。但是呢,这思想被那些想侵占他国领土的侵略者利用了以后,就把对落后国家的一切暴行都合理化了。 书中提到中国封建时期的妄尊自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自己是天下,周边地区就是番邦蛮夷。其实《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也提过,清朝封建时期,老百姓忠奸理论思想,士大夫不服输的心气,皇帝唯我独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掩盖了中国落后保守的局势,也看不到了国外当时的时态,从而导致中国陷入鸦片战争战败的形势中去。所以,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因此我们要对历史抱有客观真实的态度,努力不让中国成为不思进取,唯我独尊的国家。 思想需要建立在物质上。这个观点讲唯心和唯物。封建时期的中国以发展思想为主,闭关锁国,对外排斥,工业革命没有影响到中国,从而中国没有先进的枪炮。那么,鸦片战争时也只能被列强欺负。这就是注重唯心却不注重物质的结果,老实说,如果当时清政府能够发下身段,放下自己优越的思想,将国门外先进的东西引入过来,明白思想是需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这样或许我们的清政府也不会败的这么难看,日本人侵华战争也不会打响。思想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这一理论,从本书最后的衣食住行中我也读到,一个成熟的经济就是该国的国民自己不用衣食住行所担忧,完全可以为了自己的爱好去消费,国民活得十分有尊严。当然,过于的物质也是不行,一定要有健康的思想相互支撑。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定要对事物进行充分的思考,不同的选择将有不同的结果。 平均数和中位数。总体看来两极分化不是很大,可以用平均数表示;两极分化如果非常明显的话,平均数是代表不了总体情况的,因此需要用中位数表示。就拿GDP来说,中国总体的GDP是非常的高的,但人均GDP两极分化太大了,因此如果用平均数的话,根本表示不了中国的正常人均水平,反而会掩盖中国人均GDP两极分化现象。所以,用中位数倒可以讲中国中产阶级的水平体现出来。 10与11章目前找不到和美国的关联,不然的话,从本书这样的布局和内容来看,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将世界篇更改为高晓松眼中的美国。但是从自己想到的观点去看却基本上没有过多的提到美国,反而中国更多一些,相对于美国,或许咱们对中国了解的更多一点吧,美国目前只能从作者的眼中看到。不过总的来说还不错,《晓松奇谈 世界篇》可拿来做消遣,就像以高晓松为向导,带你领略美洲风情。增长美洲阅历。 2017年3月31日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三):听高晓松给你侃美国那些事儿

  听高晓松给你侃美国那些事儿

  读 湖南文艺出版社高晓松《晓松奇谈》世界卷

  文/方木鱼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以及远方的远方。

  当罗大佑越来越沙哑的嗓音更像一副疗伤的药渣,当水木年华的成员像大学校园里分分合合的恋人比走马灯换得还勤时,当我们心目中那个写白衣飘飘的女孩儿的高晓松变成一个很有见识的“胖大叔”,当这一年走到尾声,当《晓松奇谈》从开播到停播,当我们得知,这是他的最后一期时,一切似乎都又走到一个终点,似乎又是一个起点。

  无数个起点,和终点,高晓松就这样,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人生,也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但这一次,很明显,他把触角伸向了更远的远方,世界,以及欧洲与美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习惯了看或者听那个手拿一把扇子的大胖子,在他的声音中走遍世界各个角落,在他的讲述中穿越古今中外。对美国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NBA。读高晓松笔下的美国,一个州一个州,我一个一个想到每个粥的球队,眼底是高晓松的声音,就像在听一个见多识广的老朋友吹牛,生动、亲切、画面感强,就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样,美国,就像自己脚下的土地。从美国大选到朴槿惠闺蜜门,从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到阿拉斯加的赌场,从WTO到八国联军入侵……以及美国的种族主义、就医困难、民主倒退,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一个原汁原味的美国就这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的片头有一段文字:“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世故,摸爬滚打才不会辜负功名尘土;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谜雾,读万卷书才能看清皓月繁星。”

  《晓松奇谈》是停播了,而《晓松奇谈》的纸版书,也未必能比光影留存更久,但,很显然,《晓松奇谈》并不会从这个世界上泯灭。最后,冒昧套用并修改高晓松的一句话: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以及远方的远方。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四):跟着高晓松游世界

  在没看晓松奇谈之前,对于高晓松的认知仅限于一名自黑、晒颜、段子好的著名网红。说到自黑和晒颜,在高晓松的微博,画风清奇辣眼睛的自拍比比皆是,微博底下多少次被粉丝威胁再晒自拍就“取关”,然而这“任性老boy”依然选择放飞自我,也算是网红届的一股清流。

  后来,了解的多了,才知道出生在显赫知识分子家庭的高晓松堪称知识分子圈的王思聪。“高式风格-稗官野史、风土人情、三教九流、政经内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而且上接仙气,下接地气,上下通吃”,这就是矮大紧老师的本事!

  每次看《晓松奇谈》时你都不得不叹服于高晓松个人知识的广博和阅历的丰富,不管是世界史还是近代史,或者是文化、娱乐、艺术、体育他都能信手拈来,一把扇子,一副眼镜,高晓松的一张嘴,就有一个世界。

  韩国,近邻的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 晓松老师在这里说:“三八线如果取消所带给韩国、朝鲜和周边国家的代价,绝不会低于当年柏林墙的倒掉后的东德西德”。还有关于南北关系喉结问题的探讨,还有反思东亚民族对战俘的态度。板门店之行,看到那些被一道三八线生生剥离开的亲情。没有哪个民族像韩国(朝鲜)一样不得已的被一分为二,想起《胜利下的阴影》系列,这何尝不是阴影的一页?!   

  晓松谈揭秘张学良。恐怕近现代重提这个颇具争议性人物的话题,都是一种勇气!就在《晓松奇谈》里,带观众重新讲那些历史的偶然重新梳理,俱往矣!可风流少帅的传说还在江湖。

  晓松谈科举是知识分子重要的socialladder,去考科举,就可以一直上到宰相这个地位。于是从隋朝开始,正式有了科举制度。从此,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上千年来选官相对公平的阶段。今天那么多人说高考不好,其实你也想不出比高考更好的制度,总不能退回到“举孝廉”,谁孝顺谁上大学,也不能退回到九品中正制,谁家世好,谁上大学。所以高考还算基本公平,科举也是。

  好喜欢这个凉拖画风的男神look啊!来自知乎网友“扭蛋机”点评:“如果‘说话’是门艺术,高晓松无疑是此中巧匠。首先晓松的选题就满足人们听过或者有稍许了解的事情,其次是与人认知有些许出入稍陌生的分支,诙谐幽默的调侃文字,以及一些冷知识,这种逻辑与语言的结合绝对是吸引人的亮点。让人越读越觉得有滋味,耐品。

  茶余饭后,不妨一起来嚼一嚼这本有着思维魅力的奇谈吧!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五):听有趣的人说有趣的事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谈高晓松,一个让我觉得非常有故事的人。1969年出生在一个全家都是博士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外婆是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父亲是清华教授,母亲师从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而高晓松的人生轨迹,似乎并不打算如此中规中矩,在百度词条上留下某博士的搜索。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开始进入娱乐圈、商业圈。早年创作了《同桌的你》、《谁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脍炙人口的校园民谣,近年来担任一些选秀节目的评委,与蔡康永、马东一起主持《奇葩说》,自己还主持《晓说》、《晓松奇谈》。创办太合麦田唱片公司、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当然他也要干几件出格的事,才符合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比如2011年他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在各大娱乐新闻上天天上头条,但是他敢于承认错误,获释后参加了禁酒公益宣传片拍摄。

  再来说说《晓松奇谈》这个节目,自2014年上线,目前在线的112期总播放量达7.9亿,一直保持超高的播放量及口碑好评。今年12月17日将录制最后一期,2017年1月20日正式收官。问到为啥要休息,高晓松的回答:做一件频率固定的事情是不容易的,再加上节目内容带来的某些压力越来越大,自己决定要歇一段时间。

  最后来说说这本书,收录的是《晓松奇谈》里高晓松谈有关世界的东西。全书13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美国来讲,1—6部分讲了美国6个主要州的情况,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得克赛斯、路易斯安那州、佛罗里达、华盛顿州;7—8部分讲了欧洲的战争;9—13部分讲美国的大选,电影、运动、生活成本。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形象立体的美国,美国的历史发展、人民的生活状态、每个州之间的不同,这个个性独特但是又极具包容性的民族,在大家各自散发独特魅力的同时又将彼此融合一起,使这个整体更加强大。尤其是在谈《阿甘正传》的时候,我觉得讲得太棒了,高晓松从这部电影代表美国大多数人价值观出发讲起,为什么它能打败同期的《肖申克救赎》、《低俗小说》,斩获得奥斯卡奖。在那个年代,作者用特效将阿甘放在每一个历史中,与记录片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流程也和现在是完全相反的,是电影先刻画了一个人物,利用人物特点以及衣着打广告,等电影火了,再去开连锁餐厅。阿甘喜欢跑,因为被人欺负,必须跑得快,但是跑着跑着,就跑到前面去了,许多人也跟着自己跑,就像美国的发展。这部电影的作者花了16年筹备,可谓是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匠心独运。

  仅仅是看了这13个部分,就传达出高晓松庞大的阅读信息量,足以看出他博览群书的踏实阅览。高晓松说这个节目促使他对脑海里零散的点,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梳理,再说给观众听,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沉淀。平时他看书、听音乐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节奏,但是这个节目中促使他自己的知识结构慢慢变得大而整,使他不在关注于某些细节,炫耀小小的火花。他的这番话以及这本书传达出的信息量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将知识整理翻新,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壮大。读这本书还有个最深刻的体会,便是书拿起来便放不下了,听有趣的人说有趣的事,总会让自己感觉在知识的海洋漂流,在海洋里看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六):晓松看世界

  最开始是在电视上看到《晓松奇谈》这个节目,觉的很有意思,托子彦大大的福,可以通过文字来看另一段《晓松奇谈》。

  所谓晓松看世界,书的二分之一还多是从高晓松本人在美国的个人经历来讲述美国的,颇有点晓松看美国的感觉,当然事实也是如此,高晓松先生用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去讲述美国的各个州,书中的词汇用语跟节目的差不多,有点口语的文字记录感,给整本书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幽默感。

  比如他告诉你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随意的结婚,随意的离婚,甚至只要掏钱,你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婚;还有如果你想去玩邮轮的话,单身的下邮轮可能就去结婚了,当然邮轮的副作用就是结婚的下邮轮就可能去离婚了,因为无聊的只能吵架了,很好玩的感觉┏(^0^)┛。

  很喜欢他讲述的佛罗里达州,当然在之前获得的信息中也一直觉的这是一个一年四季阳光明媚的地方,看到晓松的经历才知道论阳光南加州才更符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管佛罗里达州叫阳光之州呢”好吧,晓松表示我也不知道╰( ̄▽ ̄)╭,不过种族歧视确实非常让人讨厌。

  之前一直好奇美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海明威,现在才知道这跟美国人崇拜的文化有关,海明威是典型的美国硬汉,因为做过战地记者,文笔用词,用晓松的话就是用词很“生猛”,这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特别能“作”的人,也是个被上天几度垂帘的人,三番五次死里逃生也是奇迹,无论是世道变换带来的压抑还是家族基因带来的“魔咒”,海明威最后选择了自杀,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选择了离开,甚至有人追随而自杀,心中不禁苍凉。

  有一章节是讲述19世界60年代的,篇幅不长,但却觉的有些观念被颠覆,之前从生物课接触进化论,但从没有想到,原来这个思想会对那个时代的欧洲资本主义那么理所当然的扩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更加痛苦。同样没有料到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当时清政府的影响,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中一直觉的那次战争让我们开始了被列强欺辱,人们开始了近代化水深火热的生活,然而高晓松告诉你,这场战争对清政府而言几乎无关痛痒,对于各个条款视而不见,所谓的赔偿在当时腐败的政府看来不过一个贪官就可以搞定,让人哀叹,那个时候的中国竟是如此的腐朽不堪,噫吁兮!

  高晓松也从自己的角度对于美国大选,欧洲难民,以及电影文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虽是一家之言,却也提供了另一个思维角度,让我们对于一些历史,一些现状也多了另一种思考。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O(∩_∩)O~~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七):拜读晓松

  对于忙碌于日常工作无暇读书看报的我,听名家评点时事便成为与这个世界最便捷的连结方式了。以前定期会看《李敖有话说》,李敖大师在我心目中是值得尊敬的国学大师,分析事物有其独到的观点论点,在电视上快意恩仇,从台湾政情、社会、经济,到治学读书、生活和女人无所不谈。后来我的朋友向我极力推荐《晓松奇谈》,当时对于高晓松这个名字的印象是娱乐新闻里的常客,并且绝大多数是丑闻,而且颜值又不高,但是看了几期节目后,感觉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比起说是明星,倒更像是我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完全没有架子的坐在我对面沙发上,用他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讲解,为我打开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

  事实上晓松老师出身书香门第,他身上有着文人的浪漫细胞,学识渊博,饱读诗书,历史典故常能信手拈来,随性而自由是他给我的最大印象。

  这次有幸参加子彦书评团得到这本《晓松奇谈.世界卷》,很厚的一本书,看了很久也只是粗略了解一些皮毛。说是世界卷,但背景还是从美国的几个大州各自展开的。从书中的讲述里我知道了为什么加利福尼亚州被起了fake boobs这样的名字,而盛产总统的德克萨斯州除了也是NASA-休斯敦宇航中心的所在地,还是得州扑克的发源地。美国人对于吃和穿的消费只占收入的极小部分,他们可以揣着碎屏的黑白手机跑去看9000美元门票的super ball,即使换个手机对于有签约制度的他们是那么轻而易举,在他们观念里,我喜欢这件事,我会不惜一切代价砸钱去玩,这就又牵涉到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不同了。每个话题看似都没什么联系,但随着他的讲述,思维不停跳跃,最后又总能把前面讲到的几个事情联系到一起说。知识面之广让他可以在说到礼节修养时把中国春秋时期的士、日本电影的武士以及西方的骑士放在一起作比较,并展开聊到三大骑士团,骑士精神,马术比赛云云……

  晓松老师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加上长年待在娱乐圈内,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看待事情的观点和想法都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从他这儿知道了自己看不到以及经历不到的美国和欧洲。很多事情的确要亲身经历才能有更深的认知和感受,我没有那么多机会走出国门,那就从书中先收获这份感受吧!

  如果有想要了解美国和欧洲的人,也可以读读这本书。从别人的故事里,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只有一条路,每条分叉口只能做一个选择。如此,便让我们多一些开阔的意见,更好的做决定吧。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八):晓看世界

  《晓松奇谈》的网络视频我看的很少,但这档节目的文字版:《鱼羊野史》、《晓松奇谈世界卷》等我看的比较多,对该系列很喜欢。这本《晓松奇谈世界卷》把目光从历史上的今天转移到世界,主讲美国的风土人情,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趣事,读起来既有娱乐性又能了解相关知识,一举多得。 内容丰富、文字有趣接地气,这是我最喜欢的两点。现在社会快节奏、压力大,上了一天班晚上回到家,都想着放松一下,很少再去集中精力读看一些晦涩难懂的节目。如果《晓松奇谈》像科教纪录片片那样,一本正经的开头、用专业的词句来介绍历史,恐怕吸引力会打折扣。高晓松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然后用直白有趣的话来讲世界、介绍历史。虽然现在有些人戏称高晓松老师为他名字的反义词,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的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他曾在美国生活多年,对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本《晓松奇谈世界卷》就是根据他自己对美国的了解写出来的,带着我们去看不一样的美国、揭开大洋西岸那个发达国家的神秘面纱。 你对美国的印象是怎样的?上学那会读地理、历史,知道美国与加拿大相邻、国土面积很大、有五大湖泊、是个发达国家,阿拉斯加、夏威夷虽然是美国领土但是与其他领地并不毗邻,再后来知道美国就是精彩的美剧、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等等,以及那些世界闻名的著名高校。现在虽然网络发达,但与美国终归是隔着一个大洋,雾里看花。在《晓松奇谈世界卷》里有,高晓松带着我们深入的走进美国、了解美国。你会知道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不同的州发展不一样、甚至有的一直想独立;美国东西跨度很大,有着差异很大的风俗;虽然全美都说英语,但口音不同,就像我们的普通话和地方口音,有的地标准有的则比较难懂。你会知道,美国经济人口都排名第一的是加州、得州则是千年老二,星光闪耀的名利场好莱坞、纸醉金迷的赌城拉斯维加斯,高晓松带着我们走进他们的深处去窥探真实的美国社会,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浮在表面,你了解的是一个真实想法仿佛可触摸的美国。 有趣,书中的文字幽默风趣不难懂,你很容易能读下去;内容丰富,书里包罗的内容丰富,读罢增加见识。《晓松奇谈世界卷》,一本带来趣味的、值得一读的书!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九):另一扇窗看世界

  看《绝望的主妇》的时候,我曾无数次设想,如果我住在紫藤街的情景,是不是会与这几个主妇成为朋友,是不是也会经历偷情、纵火、破产、车祸、龙卷风,是不是也会遇到可爱的McCluskey老太太,吃到bree的烘焙,在早晨的慢跑中遇见Edie……纵然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千疮百孔,但生活的英雄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听过【晓松奇谈】 “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晓松奇谈.世界卷》则是高晓松对美国对欧洲历史与地理性关键词的全面爆料,以高晓松的视度来观世界、戏说美国,风格轻松幽默,与死板的介绍人文风俗不同,有很多高晓松个人见解和趣闻。紫藤街的生活也就是美国的生活的缩影,虽然从美剧中能对地球的另一端有所了解,但是高晓松的书,仍然打开我思维的一扇窗。

  从美国大选到朴槿惠闺蜜门,加州的经济到阿拉斯加的赌场,海明威一生到活在美国衣食住行,WTO到八国联军入侵……是并不是每个生活在美国的人都能用诙谐有趣的语言描述他所生活的国度,阐述他对历史的认知。从认知转换成文字,需要的是独特的人生经历,以高晓松老师的经验来说,非常充分。

  他对19世纪60年代欧洲残酷扩张的解读,这是那么久以来,我听到关于清朝被入侵的另一种说法,仔细想想,并不无道理;他对骑士精神的解读,泰坦尼克号上至沉船依然保持仪态,礼让妇女与儿童的贵族,让我对这个称号第一次有了敬重;他对美国民众的生活描述,让我回忆起了《绝望的主妇》所带给我的快乐。

  诚然,美国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如同上文所述,生活的英雄就是高晓松老师在了解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就医困难、民主倒退之后,仍然热爱他所生活的加州,并逐一向我们介绍他所生活的城市,我觉得,这是真正的热爱,用这样的心境说出的话,册成的书,赞!

  《晓松奇谈·世界卷》读后感(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开始,高晓松老师只是我很欣赏的一位音乐人。“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你从一座叫我的小镇经过/刚好屋顶的雪化成雨飘落”,“走吧/女孩/去看红色的朝霞”……糙汉的外表写出如此动人优美的歌词,有种反差带来的独特魅力。直到他开启了自己的节目,从《晓说》到《奇葩说》到《晓松奇谈》,人们应该认识到他不仅是长得一般但写歌不错,他的知识广度,他的丰富经历,他对事物的独特的观察角度,在大脑性感时代也非常有魅力。在娱乐圈在“知识分子”界都混得如鱼得水,很是佩服。

  《晓松奇谈:世界卷》这本书收录的是《晓松奇谈》里高晓松谈过的和世界相关的内容合集。《晓松奇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听高晓松从天文谈到地理,从古今谈到中外,学识和口才都能让人深陷其中。和节目相比,书籍不能看到高晓松的反应表情,确实缺少了一些乐趣,但文字的表现形式,也让人能够随时暂停下来投入思考。

  本书虽说是世界卷,但更多的篇幅围绕着高晓松熟悉并有生活经历的美国来写,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美国生活图景。对我们国家大部分人来说,应该都是对美国和日本有着特殊复杂的情绪的,美国也是我们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中国之外的国家。直到现在,美国还是代表着成功、富足,我们对它既好奇又向往,我们也想靠近看看他的样子,但从小心里多少也埋下了一丝丝对他的恐惧和忌惮。即使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美国并不了解。高晓松在加州生活多年,从自己的角度丰富了我们对美国的认知。

  对美国的介绍主要通过美国各个州“偏见地图”展开,再结合各州历史进行描述,这种方式非常能吊起读者观众的兴趣。跟着这幅“偏见地图”走,我们看到,加州除了硅谷和新奇士,还有非常厉害的军事和航空工业,好莱坞既莺歌燕舞,但也有为了“演员梦”而走上“不归路”的残酷现实;赌城不只有纸醉金迷,也有着世界一流的舞台艺术;美国并不是只有热狗薯条,新奥尔良的小龙虾会让你流连忘返……前不久才看了《血战钢锯岭》,因此也对德州部分的内容印象更深刻。盛产总统,宋柯到那都能艳遇连连,人民敬畏上帝却又好斗……对人民秉性的刻画也让我回过头更了解《血战钢锯岭》这部作品。

  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部美国生活图卷和历史简介,也透过许多现象和历史反思了我国情况。当中关于民粹的探讨,对民主和自由的矛盾难题、民意和正义的冲突的探讨也非常深刻。除了让我们意识到,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并非那么的完美,是一袭爬有虱子的华丽长袍之外,这些问题多少在我国身上也能找到,我们乃至于全世界,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在读《晓松奇谈:世界卷》这本书美国部分的时候,不时地回想起几年前读过的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两本书都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的情况,前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历史,也有生活娱乐,后者以自身在美国的经历刻画美国民主政治的细节。前者的描述让我们反思,后者对美国的描述值得我们学习,推荐大家一起阅读,对比分析。

  感慨于高晓松渊博的学识,新的一年,希望如他一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