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燕聊李苦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燕聊李苦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燕聊李苦禅经典读后感10篇

  《李燕聊李苦禅》是一本由李燕 / 徐德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燕聊李苦禅》读后感(一):李苦禅:“画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写意人生 ——读《李燕聊李苦禅》

  当今书画界,“大师”的冠冕已成沿街批发的瓜皮小帽,假如无人奉送,还能自购一顶。头顶“大师”名号的人夥矣,以致“大师”这一称谓艺术名利场上几乎通货膨胀。但真正的大师,并不为这纷纷萤火所掩,他们在艺术上的精深造诣,甚至成为戥称后世的砝码,在相互比量中,显出当下一些所谓“大师”们的斤两。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史上,李苦禅可谓公认的大师,他以酣畅恣肆的大写意画,为我国绘画艺术宝库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艺术品收藏已是财富保值增值的流行手段墨香渐为铜臭熏染。人们惊艳于拍卖场上一锤定音的惊天价码,而对于艺术家本身大都不甚了了,所知的不过是那个如雷贯耳的大名而已。关于绘画艺术,苦禅先生说:“人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由李燕、徐德亮合著的《李燕聊李苦禅》一书,以身边人的视角,采用对聊的叙述形式和接地气语言风格,为我们生动呈现一代绘画大师李苦禅的生平往事,从中可瞻视苦禅先生的崇高人格和高超画格。

  《李燕聊李苦禅》一书在形式上犹如对口相声的脚本。李燕作为苦禅先生之子,是主要的叙述者,属于逗哏的角色;徐德亮寻找话头,往外掏摸故事,是捧哏的角色。李燕对于苦禅先生来说,是亦子亦徒的关系,绘画算得上是李燕的“家学”。以相声知名的徐德亮则是一个杂家,兼有多种身份,他师从李燕学习绘画,小有造诣。作为本书作者的李、徐二人都是绘画艺术的内行。李燕承担苦禅先生生活和艺术上的助理角色,长期陪侍父亲身边,如竹林七贤中的小阮一样,亲身参与当代绘画大师们的一些群体艺术活动。本书所聊,多为李燕亲历、亲闻、亲见,其所口述材料可以视为有关苦禅先生以及当代画坛的一点儿信史。

  所谓“举贤不避亲”,在本书中李燕也不避讳自己对父亲的尊崇,并称“到现在为止我在画界没有看见一个能跟我父亲比人格的”。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是或为一哂的溢美之词,但根据李燕的叙述,苦禅先生在人格方面无愧是一位崇高的画家。苦禅先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所表现出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是其人格魅力的首要表现。无论是对“五四”爱国运动的亲身参与,还是本书所披露的,苦禅先生在日本宪兵队的炼狱中经受刑讯拷打而不屈的情节,都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可贵骨气。在苦禅先生身上,还有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气象,他年青时独出乡关,为了学艺曾以板凳为床,以拉洋车为生,所以友人赠以“苦禅”名号。在绘画界人心浮躁、名利相煽的当下,苦禅先生这种对艺术百折不回单纯而笃定的追求体现了“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堪为画坛垂范。苦禅先生重感情,知感恩与人为善,侠肝义胆。李燕深受父亲人格魅力的濡染。所以在苦禅先生受到错误批判攻击的非常时期,李燕甘坐“牛棚”也要维护父亲的尊严

  “发于中必形于外”。苦禅先生的艺术创作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其崇高人格在纸卷上的呈现。唐代画家张璪关于绘画有一个经典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苦禅先生画中那些炯然远视的鹰隼,在精神气象上和他深度契合,这是其人格在画卷上的艺术流露。苦禅先生的人格对其画格是一种增益。苦禅先生的绘画创作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外,还注重对民间画匠技艺的传承。苦禅先生在少年时对家乡画匠们的痴迷关注,是他艺术生涯启蒙。虽然画匠们有传承下来的丰富技法,但是由于他们文化修养缺乏,所以作品格调不高。苦禅先生认为在学习他们的技法之外,还要加强文化修养。苦禅先生在文化上的修养,为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厚的积淀,所以他的作品鲜少匠气。

  苦禅先生早期的学艺生涯,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著名学者张岱年说:“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就绘画来讲,中西绘画并不存在先进落后之分。尽管苦禅先生对只有我们大中华才有的这种画情深意笃,但是他的艺术眼界并不褊狭,他主张不要把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得太清楚,正如同辈大师徐悲鸿认为的那样,“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苦禅先生自身的西画修为,对他的大写意创作也有深刻影响

  苦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美术教育家,曾先后执教于杭州艺专和中国美术学院。在美术教育中,苦禅先生善于打通不同艺术品类之间的界限,取譬引喻,创新教学方法。如苦禅先生钟爱京剧艺术,他在学戏爱戏的过程中把京剧也引进美术教学,认为“不懂京戏就不懂写意”。当下,家长们十分注重孩子兴趣挖掘,很多青少年进入培训班学习绘画。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父亲的苦禅先生,也注意儿子李燕的绘画练习言传身教引导,这些经验在《李燕聊李苦禅》中也有谈到。现在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李燕,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也算得上克绍箕裘。家长们阅读此书,或者在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艺方面能有所得益。苦禅先生多年的教学生涯是为了传统绘画的艺脉能够得以赓续。即使年已高龄,为了拍摄教学片子,让他的绘画技艺能够得以传承,苦禅先生甚至不辞辛劳,攀山越岭。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苦禅先生,称得上是“画为人师,行为世范”。

  《李燕聊李苦禅》一书对苦禅先生的生平交游也有生动详尽的叙述。他与毛泽东同学渊源,与齐白石的师徒情谊,与同辈大师徐悲鸿、林风眠等的共事经历,以及与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等人的交情,在本书中都有新鲜生动的讲述。作为亲历者和旁观者的李燕,也是当代画坛的记录者。在从苦禅先生游的过程中,李燕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当代画坛的见证收录在本书中,极具史料价值。《李燕聊李苦禅》不是枯燥流水纪事,没有浮夸的虚矫吹捧,侃侃而谈随意点染,好似写意笔法。内中有父子之间的深情忆念,有画坛典故的娓娓铺陈,它是一部生动有趣又带感情温度的口述艺术史,苦禅先生的人格和画格在本书中得以流芳。

  :发表于3月1日《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李燕聊李苦禅》读后感(二):凝固的电波 永恒的艺术

  细读《李燕聊李苦禅》

  《李燕聊李苦禅》一书源于北京文艺广播《艺海说宝》栏目播出的系列节目,由国画大师李苦禅之子、著名画家李燕讲述,栏目主持人徐德亮等整理而成。作为电台的系列访谈节目,播出时间前后达几个月,李燕老师讲述内容丰富,形式鲜活,还不失风趣幽默。在整理成书籍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些鲜活的内容,非常具有可读性。

  对于国画大师李苦禅,家人是最熟悉了解的,许多年谱上没有列入的内容,也在其娓娓道来、不疾不缓的讲述中,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这对于研究李苦禅艺术经历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珍贵的资料同时,李燕老师深受家学家风熏陶,对国画、京戏、武术等传统艺术、国粹民俗相当熟稔,在聊的过程中往往顺手拈来,深入浅出几句话,就把关键信息核心要义讲的清清楚楚,既让人增长见识,又不觉得的累赘难懂。这就需要相当的功力,还有编者的匠心独具

  苦禅老人是20世纪重要的国画大师,出身农村贫困家庭,自幼受民间艺人工匠影响启蒙,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进京负笈求学,三度春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学艺过程中,成为齐白石登堂入室弟子,得到过徐悲鸿的指导,和一大批文化艺术名人有着各种各样交往关联,或者是师生、或是同窗、或是朋友

  苦禅老人的这段经历,既是那个时代很多名人大家的共同缩影,也有很多独特地方。比如他白天学习、晚上拉人力车赚学费,比如他一幅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善行义举,比如他对于京戏、武术的深入钻研和多年习练……这些绘声绘色讲述的细节,非常打动人心。一位出生在山东高唐县贫苦农家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一名影响深远的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这是今天各种“心灵鸡汤”都比不了的,一是没有可比性,二是没有那种深厚的能量级。

  当下,“工匠精神”日渐受到全民热捧。细读这本访谈录,苦禅老人从学艺到传艺,再到研艺,兼收多家,勇于创新,精进不息,正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过去的国立美术学院,教师精于自身专业,甘于基础教学,所以能培养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反观当下,作为基础教学的一些老师,不安心、不静心、不尽心,过去那些优良的、行之有效的传统丢失殆尽,实在可惜

  书和电台节目毕竟是不一样的,一个随着电波转瞬即逝,一个付诸书卷长久留存;一个可以闭目倾听,一个可以触摸翻阅。透过文字的背后,留下大量直达内心沉淀,且书中配有大量书画作品,翻阅欣赏,如向大师讨教;掩卷细思,仍觉余意未尽。入门者可笃行之,从业者可博学之,研究者可深思之。

  电波虽然远去,而艺术将永存。

  《李燕聊李苦禅》读后感(三):苦禅老人的大写意人生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1922年,李苦禅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因家境贫寒,晚上靠着拉人力车自养自身。当时同学赠他“苦禅”二字,“苦”取自佛家四谛之首字,意为众生皆苦,苦是世间滋味之本,造化人性;“禅”则意指他毕生追求的大写意画作,作画如坐禅,道法相同。苦禅因而得来沿用老人寿终。读罢全书,我对苦禅二字尤为敬意,赠名为老人的一生太过精概,以至于全书有关映照老人的一切也无外乎这两个字,这二字既是老人的修为。

  这本《李燕聊李苦禅》是本谈话录,谈话双方都是自家人了,一位是苦禅老人的儿子李燕先生,一位是李燕的弟子徐德亮。我对徐德亮还是有所了解的,德云社的风潮席卷华北靠的也是这样的人物,能传承传统与时代结合,不敢说有境界也能说是有责任担当。所以一开始就对这本书有所心理暗示,这应该似乎不会很严肃,也不会是特别紧绷的生平事迹,我想会是“相声”化的,会是生活化,特别接地气儿的沟通闲谈。果真翻看后,这不就是爷俩儿喝茶聊天儿嘛!

  书中的的老人是普通的父亲,又看似不普通。他的生活被轻描淡写,并非如他用笔那样的苍劲,动荡给了李苦禅非凡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的大写意画风,一个山东农村孩子成了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老人年轻时是习武的,这和当时孙中山提出的尚武精神也有契合。李苦禅的京戏也很有功夫,特别出武戏,这也有了苦禅老人弟子王为政的《调寄临江仙》这首诗:“侠者襟怀豪者胆,兴来北腿南拳。山东好汉义当先。早生八百载,或许上梁山。”这样的评价。一战后日本人侵占胶东半岛,1919年五四运动山东学生反对日军占领到北京游行,李苦禅那时已心系国家存亡,加入到爱国主义运动。37年,北平沦陷,他毅然决然辞去日伪公立学校职务,靠卖画为生,也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这一代人的艺术生涯有共通点,都是被政治牵引着,可也都是不离不弃的。解放后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又让他进入人生黑暗的时期,这个“苦”字伴随着他也预言着他。

  本书也给出了很多苦禅老人的画作,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我们更加贴近这位大师,尤其是大写意的画作,已不是常人所能欣赏点评,“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苦禅老人的名言,其中的“极则”就是我们难以逾越的横界,书法不通,画则不通。大写意又是以草书入画,更加需要造诣与境界,有笔墨功力几分道法,能临摹皮毛却也不能写其意,意在本心,又融通自然,动笔再找意那就晚了,那意出于自我意识的追求,形而下的功夫要有,形而上的境界也得修啊。

  苦禅老人的一生,其实落在画作之外,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进入画作之内我们能完整体验老人的心境相比之下,总觉得我们这个世纪活着的年轻人大多都少了一口气,少了一股劲儿。不是非要有苦禅老人这般境界与成就,是少了老人的那份豁达进取,那种说不上来的时代差异感所能提炼出来的品质。过分安逸让我们忘了“苦”,而苦似乎能给一个人更多,更多要比更好要来的有价值

  《李燕聊李苦禅》读后感(四):艺术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艺术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读《李燕聊李苦禅》

  文/斯索以

  隔行如隔山。一般人看齐白石、李苦禅此类大家,往往都只停留在名姓与作品识记的层面,无法深入艺术的堂奥。其人其作,仅是一座山。

  但一般人要识得山的真容,领略艺术之奥义,也并非不可能。《李燕聊李苦禅》则以一种家常、有趣的方式,爆料出一位艺术大师及其背后的故事,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堂艺术创作与欣赏课。说其家常,乃是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内容思无涯际,话题常常跳脱出去转而又回来;说其有趣,乃是提问者徐德亮往往语出俏皮,被访者李燕言带幽默,所谈对象李苦禅更是逸事趣闻不断。

  初见书名,以为是完完全全的人物传记,是一部严谨的回忆录,大白话背后充满着文献的构缀。可浏览章节名称,又顿觉此书“有味”——章节名称都是地道的口语,犹如相生演员说出的一般,于是,你不禁去揣度、模拟这种口吻,而篇中徐德亮的提问也是相声演员的调子,读着读着,仿佛是在听相声。此外,书在设计上图文并茂,话题内容流连转换,看似芜杂,仔细梳理却不难发现,人、事、情、画多个维度构成了这样一部书,构成了书的主人公李苦禅的一生。如此丰富,可谓“有料”!

  一位艺术大师的成长历程在徐德亮、李燕的对话间跃然纸上。我们看到,大师是如此的普通,又如此的富有个性。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着,过着“穷”日子且“居无定所”,成为画家后是一个师长、一位父亲,用心扮演着职业和亲缘关系所赋予的角色。但其个性,其在艺术领域的成长轨迹,是独特且难以复制的。文化的濡染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是重要的,对李苦禅来说这种濡染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吸收的过程。正如皇宫里长大的孩子并不一定具备帝王的品质,被艺术土壤滋养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只有一个人积极地吸收外部营养、主动地建设内在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地成才。李苦禅对于故乡高唐县李奇庄文化的接受,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建设的过程。关帝庙塑像、壁画艺术为少年时的李苦禅带来了智慧之光,民间艺人对艺术独特的理解、所用的特殊的技法启发了他,促进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他真是佩服这些民间艺人,人家有自己的绝招,到处都是”。因此,在他看来,“你要想当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画家,你要有这些个画匠的艺术技巧再加上古人的文化修养,这两者加在一块就好”。

  读此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读人生的琐碎。和普通人一样,艺术家的生命也充满了琐碎——只是它有关艺术,有关一个人的生命个性,这些碎片犹如龙身上会发光的鳞,能够产生不寻常的力量。因为师承的缘故,这种力量其实体现在几代人身上,从齐白石、李苦禅,到李燕、徐德亮,后人谈论着前人,前人影响着后人,师者的风范在艺术上得以延续,每一个细节似乎都与艺术有关,都变得很神奇。正是这样一种流转不断的力量的统摄,让家常的言辞充满辉光,人生的琐碎不再暗淡,即使再小的故事残片也充溢着先辈大师的精气神。

  人生是丰富而饱满的,像情绪有喜怒哀乐一样,不会缺失任何一个维度。有些艺术大师虽是生活简单,但思想却有无数个剖面,他们对人生、对艺术,多有不同寻常的见解。书中体现的最鲜明的思想之一,就是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教育观——在李苦禅看来,艺术教育中需要个性化指导,包括他对学生,对自己的儿子,都是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施以个性化点拨,让艺术与所投入的情感结合,与所擅长的题材和技法结合。在艺术的学习中基础是关键,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后期技法的提升,循序渐进是艺术家成长的最好路径,儿子李燕打好了基本功他才点拨他画写意。此外,术业有专攻,同时也应博取。李苦禅自己除了在绘画上有造诣,还精通书法,深谙中国“书画同源”的道理,认为“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喜欢京剧,是个典型的票友,悟出了“京剧也是写意的艺术,不懂京剧,就不懂中国的大写意画”的道理;武术方面也是内行,深藏不露。这是一种怎样的精彩?面对这样的人生,读者会不自觉地读下去,关注到每一个细节,并主动接受其影响。

  是的,隔行如隔山。可艺术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一般人虽不是创作者,却依然可以做一番虚心的游走,听李燕聊聊李苦禅。

  2016.12.19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注:本文已刊发于《中国教师报》2017.01.11第16版文化。发表时有删节。链接: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17-01/11/content_471593.htm?div=-1)

  《李燕聊李苦禅》读后感(五):闲谈艺术

  如果没有翻阅此书,当看到此书名后,或许你会把此书当成是部传记文学。然,在细细品读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出满满的艺术!

  每次将此书拿在手中,就能体会到沉甸甸的感觉,书的印刷质量真好。每翻开新的一页,美丽的绘画作品或是珍贵的黑白照片,就会闯入读者的眼帘。如此阅读起来,充满着趣味,没有任何的枯燥感。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比较新颖,李燕先生和徐德亮先生之间,趣味横生的对话,看得美滋滋的,总感觉书太薄了,内容写得太少了,看不过瘾。

  想学习绘画艺术的朋友,真应该抽空来看看此书。在李燕先生的笔下,绘画大师将有关知识,通过师徒间的对话,毫无保留地为读者讲述着孩子应该怎样学好绘画,如此读者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可以了解到,应该让孩童随意地乱画乱涂,因为那时,他们充满着天真可爱,看外面的世界,啥样都是新鲜的,如此笔下才能充满着趣味。当到了九、十岁时,儿童的童真慢慢消去,这时才是系统学习绘画的时间,才是绘画基本功训练的开始。

  系统学习,则要先从《色彩》入手,画画土豆苹果等,接着是《素描》,球圆锥等等,像大卫像类似的石膏。这些石膏像可以根据绘画人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分等级使用。这下,终于明白了,绘画学习班为何要先进行如此的教学手段。自然,想评价这些老师的好坏,则应该看他能否及时地出现在每一位学生的身边,并对该同学进行具体地绘画指导。如果,你请来的老师不是这样,或许该和这位拜拜,而另找他人。

  武训先生,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并不是很了解。可,别小看此人,这位因乞讨而兴办义学的普通百姓,历经苦难,在民国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义学在全国范围里得以发扬光大。连少帅张学良、学者林森、蔡元培先生等等,先后纷纷为其题词。只可惜,日本人的侵略阻止了义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别看不起眼,说不定那天就能发挥巨大地作用。这不,李苦禅先生就是个好例子。其在留法勤工俭学会里,学习到的半生不熟的法语;还有其在聊城中学学习到的英语,当来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时,由于请来的教师,有许多事国际友人。会英语法语的李苦禅先生,竟然无疑间成了半个翻译。

  李苦禅先生,贫困出身,在绘画的学习道路上,吃过不少苦。在北平国立艺专学习时,为了填饱肚子,将学校发下来充当橡皮擦的白馍,由于使用上面已被黑色所覆盖,在无人的时候,偷偷吃下。当自己学业有成,来到杭州国立艺专当老师之后,看到贫困的学生,自然就想起自己曾经辛苦的读书生涯。所以经常性地照顾穷学生,当听说自己的弟子李霖灿交不起学费,就自行来到校教务处,毫不犹豫地为其垫付。

  当学生李霖灿知道此事后,非常激动!连阅读中的读者,眼眶中也是含着泪花,更别说正在当学生的李霖灿了。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那时真是人才济济,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再现在的艺专,和它差不知多少个档次。那时,名人辈出,反观现在,出色的人才真少!

  李苦禅先生,从民国时期走来,一生经历无数坎坷,曾经当过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然而,在60年代的那段不平凡地岁月中,同样经受着苦难,住过马棚,挨过批斗,生活艰辛。也正由于其拥有豁达的开朗性格,坚持到了最后,看到了灿烂的明天。

  这部并不太厚的图书,可以发现,围绕在李苦禅先生身旁,却有着众多的名人。书中,不仅仅有李可染先生、吴作人先生等这些著名画家,还有梅兰芳先生等梨园戏子、侯宝林先生等相声人、李连杰先生等影视人。其豁达的性格,让各行各界的朋友,都和李苦禅先生成为了好友。比如,已出名的李连杰先生在得知李苦禅先生去世时,独自一人也要再看上李苦禅先生的最后一眼。通过这些内容的描述,能让读者从侧面进一步了解当时的这些名人,加深对这些名人的认识。无疑,当再欣赏着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时,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李燕笔下,讲述着这些名人的趣闻,如徐悲鸿的画法研究会、林风眠的校长才干、齐白石的不苟言笑、陈沛书记的裸体风波等等。当了解到齐白石老人在参观油画展时,其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以及在留言簿上书写的“尚年未六十,非学不可”,很是感动。

  自然,也好想出现在哪个时代,也能遇见这些画家,也想和李燕先生一样拜会黄胄先生,顺便牵走一匹小驴。而现在,有机会参加某些艺术家的活动,想现场索要些书法或绘画,那是多么的难呀,这样艺术家,那可是高高在上。

  前不久,广东崇正拍卖了存放在国务院前总理谷牧的九藤书屋里收藏的许多藏品,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卖到了1800万元,还有许多名家的精品之作,如李可染的《漓江天下景》、鲁赤水(康生)的《墨荷》等等,也拍出了高价。只是看到这些消息时,总想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藏品呢?为何这些藏品未被捐赠美术馆呢?此书,李燕先生,从另一个侧面给出了答案。

  挺有趣的,好捣鼓的李燕先生,15岁时就有了科技小发明,当时他提出使用蛇皮钻技术来刻玉,只是无人响应,而现在这种小技术已经在大范围的使用。只可惜,那时没有申请专利的意识。

  说句题外话,李燕先生,看姓名,总感觉是位女士的姓名,刚开始阅读时,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其父。当了解到其是李苦禅的儿子时,才知道,该要开始转变阅读角色了。虽说如此,总是感觉,图书中着有女性的气息存在。

  绘画,养人呀!

  《李燕聊李苦禅》读后感(六):沉香

  林亦霖

  这是本特别的传记,子述父事,谈话道来;这是本温情的传记,图片相融,字字珠玑。那些回忆,那些过去,浮现之上,感动心间。

  书如其名,全文的内容大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问一答,甚至问中有答,答中含问。相较之以往的那些传记,这本读起来饶有乐趣,李燕——李苦禅大师的儿子妙语连珠讲述了父亲——老师的一生,是亲人,亦是师生,子承父之事业,子拥父之精神。

  文从很多个不同的侧面讲述着他的父亲,让苦禅大师褪下了神的光环,变得有血有肉、和蔼可亲。大师的朋友,大师的学生,大师的画作,大师的诀窍,大师的成功……那些可看到的、可感知的,都有。他的一生,看书的时候,他的一生,仿佛我们都在陪伴着,像几个小时的电影,往昔一段段回放,那些带着苦涩的往事,那些含着幸福的记忆;亦像是一页页的日记,朝阳日落,日夜轮转,看着那些曾经。

  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出了一代代大师。生活磨砺了他们,他们却以绽放回报生活,那些看似难以忍受的苦难,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成了向前再向前的动力。记得文中谈到父亲教他学绘画,让他去动物园捕捉那些神态,并以速写的方式展现出来。回望书中那些画作,最为新引人的就是神态——这是国画的魂,工笔、写意,中国画的不同表现。倘若工笔侧重的是那些细枝末节,那么写意在乎的就是那么一瞬,是鹰要捕食猎物的那一瞬锐利眼光,是丹顶鹤舞动时看着天地的自由,是那松柏被风吹动略有波澜的枝叶……这些在大师的笔下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他讲到父亲学画的过程,虽有艰辛,但不曾有怨言。他的父亲,他父亲那一代人都是此般,沉稳而勤勉。这世间从不缺乏天资颇高之人,想成大事者,无不有坚韧之品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想,去画,去思索。将自己的感悟融于画作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与实物的和谐,那动作、那眼神、那枝叶,都要带有灵魂的印记,这样才能灵动,才像是活的。大师也需反复锤炼自己,让那些作品趋于完美。

  书中讲到大师的另一面——热衷运动,从拳脚的施展到武器的运用,都是他的所长。即使到了高龄,他依然坚持着运动,让自己的身体机能保持好的状态——在文中的末处,到了耄耋之年,他仍能在巨型的宣纸上一挥方遒,画出所爱仙鹤以祝福祖国。

  大师就像沉香,随着时间的流转,愈来愈香。一如是,沉淀下的灵魂,随着岁月弥香,沉之香,魂芬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