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欲望之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欲望之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7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欲望之石读后感精选10篇

  《欲望之石》是一本由[美] 汤姆·佐尔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6-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欲望之石》读后感(一):钻石的发迹之路

  钻石的发迹之路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一颗小小的钻石承载着非凡的含义。相对于历史久远的金银珠宝,钻石的发家史不但不“久远”,反而很短。但是它被赋予的意义令它风靡世界各地,成为婚姻爱情权利见证

  钻石从哪里来?当沉浸在辛福中的男女是无暇估计此事的,如果反之呢?汤姆•佐尔纳买过的唯一的钻石却见证了他的失恋,未婚妻走了。付出如此昂贵代价的钻石,促使他追寻他这一颗钻石的前世今生。《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正是作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探寻钻石的产地、经销和市场不为人知的历史。

  汤姆 • 佐尔纳(Tom Zoellner),生于1968年,曾任《男士健康》(Men,s Heal th )特约编辑、《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记者,亦是卢旺达饭店经理保罗 • 卢斯沙巴吉纳(Paul Rusesabagina)传记《我辈凡人》(An Ordinary Man )的共同作者,根据传主经历改编的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Rwanda )获得了十余项国际电影节奖项。

  经过探寻,钻石背后,是巨大的商机、垄断、贫穷和谎言。钻石通过商业广告、推广,流入市场,被销售包装成各种中高档奢侈品,为了保证钻石巨大的利润高昂价格,经销商进行了垄断,买断钻石产地的所有的售出,使其奇货可居。然而,在钻石产地这些国家,挖掘钻石的工人,甚至是童工,仅仅获得廉价费用便将钻石出售,简陋设施工作场所根本无法保证这些人的安全,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一夜丧命。

  钻石的本质是什么呢?在高温下,它和石墨一样,乌漆麻黑,但是当它某种机缘光彩夺目外表出现人类的面前,它可以是神明化身,是爱情的见证,是婚姻的保障,当人们内心需要时候,它就以某种姿态步入人类的生活。它在珠宝店里闪闪发光的时候,也许,某个国家正经历着叛乱,大人孩子正面临着饥饿威胁,他们以廉价输出的钻石,十倍、二十倍甚至上百上千倍的价格出现在某个奢华婚礼上。

  钻石的发迹史,是暴利混合着血和泪鲜为人知的一条路。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为了谋取暴利,从非洲掳走大批量的黑人,将他们贩卖到了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进行了血腥的黑奴隶贸易。一个黑奴从非洲到美洲,价格至少翻了几十倍。钻石从产地到销售,如同血腥的黑奴隶贸易一般,同样是充满着名叫暴利的商机。它所闪烁的光芒,是人类的欲望在膨胀。

  钻石的发迹之路,使人类的自身难以言喻的欲望在权利、谎言和爱情交织的梦中难辨真假。汤姆 • 佐尔纳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一颗小石头所能凝聚的种种能量”,向世人揭穿钻石美丽面纱,你手上的“鸽子蛋”,它也只是一个小石头。

  《欲望之石》读后感(二):虚妄、残酷而又坚实的钻石之歌

  电影《色戒》中,梁朝伟看似云淡风轻地说出了一句:“我对钻石不感兴趣,我只想看它带在你的手上”,彻底击溃了汤唯的心理防线,沦为爱情的阶下囚,改变命运,那颗6克拉“鸽子蛋”的震慑力可见一斑。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易先生的话指出了人们重视的并不是钻石这个物体本身的价值,而是其作为爱情象征的意义。

  你可曾想过,“钻石是爱情的终极象征”这一观念究竟从何而来?钻石被开采出来,最终作为首饰戴到人们身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开采国人民的命运又会因为钻石发生怎样的改变?这期间又充斥着怎样的暴力博弈?美国记者汤姆·佐尔纳(Tom Zoellner)实地深入全球几大钻石开采地,走访相关人士,将自己的见闻与思考整理成《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一本揭秘钻石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的书。

  其实,钻石并非自然界特别稀有的东西,但戴比尔斯却让钻石成为世上罕见的宝物。这个由英国人塞西尔·约翰·罗德斯(Cecil John Rhodes)一手创办的矿业公司,垄断了全球大部分的钻石开采与销售渠道。虽然其商业暴力行径屡遭批判,可龙头地位一百多年来仍屹立不倒。戴比尔斯一方面控制钻石流入市场的数量,维持市场的稳定,一方面利用广告攻势巩固加强钻石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钻石价格的居高不下,也令全世界人民都对钻石趋之若鹜:第三世界国家如中非、印度等视之为基本的谋生手段,安哥拉武装分子视之为交换武器筹码,殖民国家视之为扩张的工具,而在地质学家眼中是令人兴奋的角砾云橄岩,消费者将之视为真挚爱情的表达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钻石就像照妖镜一般,将人性中的丑陋阴暗完全暴露。《小王子》中有一句话:“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钻石的历史恰恰相反。与浇灌会使玫瑰更加娇艳不同,人们并不能通过劳动来使钻石本身更有价值,钻石之所以变得重要,并不是因为开采的艰难,而是因为人们心中被商人强加的信念渲染了稀有性和附加价值,而这种关乎重要性的想法助长了他们在挖掘或制造钻石上的付出,也助长了暴力与野蛮文字之外,我们不难想象佐尔纳在考察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刁难与阻拦。

  如今,钻石要承载的东西似乎太多了,可钻石本身是无辜的。魔力十足的钻石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物理学意义上的钻石只是小小的碳块,剥去了附加价值的外衣后,除了可以作为工业用钻之外,一无是处。然而,它却可以跻身奢侈品行列。为钻石编织的神话相当成功,一种无形的文化暴力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将美好感情封存于形状完美颜色晶亮的小石头中,似乎才能永恒。钻石被视为爱情的终极象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价值观,尤其在美国更是如此。现实的不确定性逼着人们在荒诞努力寻找希望和美丽,可它创造出的虚构世界却常常令人感到凄凉绝望。钻石身上如此坚实的附加价值,究竟是代表了爱情的虚妄,还是微薄的自我认定迫切需要钻石来提升?人们渴望在钻石身上寻找寄托,似乎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感情的贫瘠虚幻

  当佐尔纳向珠宝店店员询问求婚钻石的产地时,并不能得到确切答案,而其他人甚至根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将会在随后几十年的岁月陪伴你的那颗钻石上,是否沾染过苦难鲜血?佐尔纳用行动与文字使隐藏在钻石背后的故事透明化了。

  尽管钻石产业会催生新兴科技,俄罗斯的BARS钻石机器就是一个好例子,但钻石业确实让世界上数百万人都过得非常悲惨,而满足的却是一个近乎残忍梦幻。虚妄、残酷而又坚实的钻石之歌仍会继续谱写,但我们希望它的调子能变得更人道一些,愿悲剧不要继续发生在那些被佐尔纳称为“坠亡的星星与商业世界的接壤处”。

  《欲望之石》读后感(三):钻石的诱惑

  钻石,永恒的象征。闪闪发光的钻石,却携带着血腥,诱惑着人的欲望。《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为我们展示了一颗钻石的经历。

  作者汤姆 • 佐尔纳,《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传记《我辈凡人》的共同作者。本书主要讲述了一颗小小的“石头”,却牵制着人们的欲望。人们发现了钻石,而它的诱惑使人们放弃尊严,为了欲望,走向一条不归路。

  在内容上,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钻石从哪里来、生产、销售以及如何成为人们爱品的过程。本书一共10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于钻石的来源,分别在南非、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这些地点拥有大量的钻石,而为了挖掘出它们,矿工受着非人的待遇;二是钻石的去处,销售,偷盗,贿赂,垄断等;三是钻石的技术加工,书的第七、九章印度的打磨厂、俄罗斯的炼金术等具体描述着钻石变得精致、闪闪发光。在写作风格上,《欲望之石》非虚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作者亲自深入各地考察,探索钻石的踪迹采访着相关钻石不同行业的人。书中大量的实例,给我们带来具有更真实性的钻石背后的故事。

  钻石,藏在地球地球内部地幔之处,那是块充满铁、硅酸盐与镁组成的化合物的糊状区域。只有在深度接近120英里地狱般的铸造厂才是钻石的出生地,英文为“diamond”,意思是“不屈不饶的”。它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是因为远古火山的火山锥被风吹开,所以我们的幸运的看到它的光彩

  钻石,爱的永恒,代表着钻石的特征。印度人发现最早它的价值,钻石背后充满着一系列的诱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非成为了走私者的天堂,为了钻石,12岁的娃娃兵到矿场工作;为了钻石,中非政府腐败,国家贫困,最大的利益者为掌权者,警察随时都可以被贿赂。甚至,钻石的诱惑会引起战争,安哥拉的血钻,矿工们被迫劳作,引发内战。1992年萨文比为了掌控更多的钻石,攻占卡夫恩佛,军队屠杀矿工。在作者探访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位矿工都一定能挖到钻石,极少数幸运的移民成了财主,大多数人都是空手而回,书中讲述了达格莫尔淘钻的经历,孤独而凄凉,然而一无所获。有些矿工,挖到了钻石,却因为它的诱惑,使自己一时间花光所有的钱,最终又变成穷鬼。不仅挖钻的人会禁不起诱惑,制作打磨的人也一样,在印度,孩子们放弃自己的未来坚持在打磨厂工作。

  当然,钻石的诱惑也有好的一面,矿工可以利用挖出钻石的机会得到自由。书中提到当黑奴发现一颗重达1奥塔瓦的钻石后,管理者就会将自由还给他。而且钻石可以助长男人诱惑力,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在日本宣传广告,使得钻石风靡日本。

  钻石,依然是现在爱情永恒的象征品,但是它背后一系列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像它表面那样闪光。《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让我们看到了它全部黑暗与美好,得到且珍惜

  《欲望之石》读后感(四):《欲望之石》:浮华尘世珠光宝气

  文/吴情

  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海滨小城,一男一女自在晃荡。男生突然单膝下跪,拽住女生的手,女生无所适从。男生接着从口袋里取出一枚钻戒,向女生求婚。女生喜极而泣,周围的人也开始欢呼雀跃……日常生活中,总不缺少类似的故事,以至于我们几乎习以为常。可细想,你禁不住问道,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钻戒成了求婚的必需品?如此庄重,且如此仪式化?当你的目光凝聚到戒指上那一颗小小的晶莹透亮的石头上,你可能好奇,它果真价值连城,值得平凡的你花费几个月的工资?又或者,钻石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我们之间的约定

  《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The Heartless Stone: A Journey Through the World of Diamonds, Deceit, Desire),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记者、曾担任《男士健康》杂志特约编辑的汤姆•佐尔纳(Tom Zoellner)著,一本深入钻石行业奥秘及从业者生活的作品。为写作此书,佐尔纳走访了全球大量十几个生产钻石的国家或重要钻石市场地,采访了上至钻石行业的大亨巨头,下至普通零售商、热带地区的挖矿工人、北极地区寻觅钻石的男女、即将步入婚姻的恋人等等,既有绵密细致的叙事,又展现出学者般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从科学角度看,钻石的产生是数以亿计年的地质作用的最终结果,组成钻石的化学元素碳,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稀缺性。不过,钻石极高的散光率,棱角分明结构,几近透明的材质,都让一些先民认为钻石中住着神灵,向其顶礼膜拜。别具慧眼的人在钻石当中发现了商机,后来,商业资本陆续进驻钻石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向不同地区的人们极力宣传:钻石是独一无二的,是短暂人生中唯一的永恒,是能把握在手的存在,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词所明示的那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仅凭商品营销,钻石行业还不足以谋取暴利,它通过对爱情神话,人类这一根深蒂固情感需求的物化,向大众兜售种种理念:为心爱的人购买钻戒,在某种程度上是男性成就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钻戒象征着爱的承诺,一种专属,独一无二(恰如两人的结合天造地设一对)。而大众对流行时尚的从众心理、跟风效应、“炫耀性消费”心理,使得钻石商人无往不利。至于大型钻石企业如戴比尔斯的出现及其后控制钻石价格的举措,更使钻石的价格居高不下。钻石因而也塑造人生:有人凭借钻石一夜暴富,有人却在钻石梦中体验到人生的无助和幻灭。

  当钻石成为一个产业,我们便可以看见如此对立的情形:一面是欧洲钻石大亨的高楼大厦、香车宝马、一掷千金,一面是非洲钻石矿区的矿工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用力开挖、大汗淋漓,印度打磨工厂里童工的夜以继日、战战兢兢。前者在鼓吹钻石的罕见稀有,应该索取高价,而后者,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存,还不包括从事开采、打磨钻石导致的生理疼痛和疾病。更甚的是,中非共和国的叛军依靠钻石(人称“血钻石”)推进内战的持续进行,民不聊生,即便有“金伯利流程”,走私也屡禁不止,似乎钻石之中,隐约存在着某种难解的“诅咒”。

  作为独立的行业,钻石业也有自己的挑战,比如新发现的矿区的对钻石帝国构成的潜在威胁、黄钻进入市场对白钻带来的影响、人造钻石的地位(人造钻石是钻石吗?可以进入市场吗?和自然形成的钻石相比,人造钻石是否表示出了某种刻意及品质的低劣?),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比如对其他奢侈品牌如蒂凡尼、普拉达的追捧、更加注重物品的实际效用)等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遭遇了严重的经济泡沫,钻石行业在日本的表现,几乎是一蹶不振,便是其不稳定性一个表现。看到钻石,有人只觉满眼珠光宝气,有人则看见了资本的罪恶,还有人洞察到商业对爱情神话的建构与强化。一颗钻石所承载的笑与泪,远超乎你的想象。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欲望之石》读后感(五):给爱情保鲜需要几克拉?

  无房无车无钻戒,不办婚礼无蜜月。即便从裸婚的定义也不难窥见,钻戒是缔结婚约的一个“大件”。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钻石既不如房和车来得不可或缺,也不如父辈的“黄货”来得保值,它如何能代表爱情呢?

  汤姆·佐尔纳曾像无数热恋男子一样,满怀希冀地将钻戒套上爱人的手指。可是婚事告吹后,被退回的钻戒如鲠在喉,实在是根昂贵的刺。在《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一书中,佐尔纳由这段往事展开,讲述他寻踪十个钻石之乡的故事,包括钻石的产地、加工区和主要市场。读罢,我们不会替他惋惜那颗钻石的去留,因为还有太多事值得忧虑呢。

  被退回的钻石自然是不可能留给下一任女朋友了,它不像金饰一样可以重新回炉打造,顶多略有损耗。作为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钻石在希腊语中意为“不屈不挠”,每颗经过打磨的钻石仍有天然的差别,憧憬着独一无二爱情的恋人将自己的回忆寄寓在指上的克拉间。

  佐尔纳却发现,这种寄寓充斥着商业谎言。行业巨头粉饰钻石的神话,隐藏它的来源,暗示它的灵性;投入大量金钱,限制钻石产量来营造稀缺、维持价格高位;通过夸大的广告颠覆群体的价值观,某些潜规则应运而生,譬如进驻日本市场时的普遍标准是花三个月薪水给未婚妻买钻戒。一切都源于巨额利益,钻石的价值正在于价值的假象。有新的挑战或威胁,他们就编织出新的谎言,尽管谎言本身可能是诗意的。

  然而,钻石的另一面非但跟爱情扯不上边,简直令人幻灭:高昂的价格导致走私横行,有层出不穷的人体藏钻法就有见招拆招的检测法;看似得天独厚的钻石产地却成为阴暗的地狱,因它源泉自盗引人至,也因它能轻易换取大批枪炮;第三世界的钻石加工企业毫无成品的光芒,蔽日粉尘中随处可见非法雇用的童工……它甚至被称作“非洲诅咒之石”。

  如果知道手中的钻石可能有着带血的过往,我们还会以此见证婚姻吗?佐尔纳好友的看法或有代表性:虽表示意外和担忧,还是不能免俗。毕竟,向朋友展示收到的钻戒跟其他贵重礼物存在本质的分别。佐尔纳也承认,人类对钻石的欲望可以在心理学上找到依据,“我们深信钻石拥有力量的想法本身就是力量”。

  更进一步说,“对钻石饥渴的真正驱动力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出于可能没有爱情的恐惧”,对其他奢侈品的渴求亦是如此。理性地说,我们都明白再大的钻石也无法为爱情保鲜,但潜意识里还是攥着清澈的碳块来抚慰焦虑。

  变成共性的潜意识可能变成商业操控的权柄,它不会展现在璀璨动人的钻石柜台上,但红尘男女隐隐的恐惧是它的缩影,谎言就像钻石背后无从考证的鲜血一样,为美妙的爱情蒙上似有若无的尘。

  ——丙申年读汤姆·佐尔纳《欲望之石:权力、谎言与爱情交织的钻石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