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守望之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守望之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守望之心》经典读后感10篇

  《守望之心》是一本由[美] 哈珀·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之心》读后感(一):鲜血,冰冷,成长!《Go Set A Watchman》

  《Go Set A Watchman》直译是:设立一个守望者。中文的美妙就是:守望之心。 书中的信仰主线基督教。所以我查了下资料信息,说《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主对我说,去设立一个守望者,让他说出他之所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者为书命名的出处吧。 有人说是《Go Set A Watchman》是《To Kill Mockingbird》的续篇,从真正意义上讲《Go Set A Watchman》是作者早年的作品,准确的说是手稿,只不过遗失了许多年。当然了,从时间轴上讲确实是坐着的第二部作品,且还是一个故事背景故事讲述了斯库特长大后回家探亲时斯库特的所见对其人生重大影响父亲阿迪克斯的“变化”,青梅竹马汉克的言行叔叔指引等等等等。使得斯库特在痛苦迷茫中惊醒了,成长了。从一个稚嫩孩子变得成熟了,是的斯库特的思想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和不为人知绝望,但这就是成长,不是吗?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路上看到的也越来越多。对我们的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深。慢慢的我们感觉到自己在长大,不再是从前的那个稚嫩的小孩子了。对以前的一些事情判断发生改变,知道了万事都不能只看表面小时候的自己太傻,只懂得一句话的是非。可是平和的手是刻不下深刻印记的,唯有重锤方有破立之能。 我想说,成长从来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眼前的迷雾是用泪水洗刷不掉的,唯有鲜血!大脑清醒是无法在感觉舒适惬意情况下保持的,唯有冰冷!真正的判断是无法在只知道片面的信息下完成的,知之愈详,破之愈轻!绝境逆境,逆境常常可激发生命最深层的进化力量。当我们的人生面临着孤独抉择时,当我们的人生面临着迷茫与苦难时,当我们的人生走进了前所未知黑暗时,当我们的人生变得超出自我的认知时,在孤独中我们有两种选择:一、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二、不屈不挠,破而后立。此时的我们拥有前所未有之的大机遇,大宝藏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颜值。这话是谁说的我忘了,至少我肯定前半句,世间事哪有那么容易就分得清对与错,况且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同一件事,十岁一个判断,二十岁一个判断,四十岁又是一个判断……到底真正的结论是什么?没有人说得清,除了时间。时间见证了一切,但是时间不言不语,或许它还在等待着未来吧,毕竟它还远远没到停下来的时候…… 阿迪克斯给予了斯库特成长的资本却并强制其行为;就像大地给予花朵成长的养分却并不为其遮风挡雨。因为只有经历风雨洗礼才有争奇斗艳资格,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有讲资本化为底蕴能力! 有了深厚的底蕴才能顽强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很喜欢阿迪克斯,就像大地一样无私无畏厚重的父爱,无论是食草的还是食肉的;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不限制灵魂的自由。所以大地上才生机勃勃,才精彩无限。 这是一个坑QQ群:146128386 这里有很多喜欢阅读的人,如果你也一样,来吧

  《守望之心》读后感(二):更喜欢这一本

  最近在读,感觉守望之心比前一本杀死一只知更鸟更好看额。。阿迪克斯这样的反差确实让我觉得痛心,几段对路易斯的心里描写看的鼻子酸酸的,先马,读完再来评价

  相比于前一本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看的速度简直快多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每天要坐地铁上班多了很多空闲时间才看的那么快的,但是感觉这本书比杀死一只知更鸟可读性更高,让人想一次性读完。直到露易思发现真相的那一刻,我仍然保持着幻想,希望阿迪克斯和亨克是卧底。。。。然而并不是,这一本书展现了一个不完美的阿迪克斯,正如书中所言,看着他来到凡间。。。但其实这样设置更能反映当时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把,就连阿迪克斯这样的人,也认为白人高黑人一等,其实可以理解他的立场的,那个时候黑人因为文化程度低,阿迪克斯担心如果让黑人有了选举权,他们会盲目选择,那样会让社会乱套。但是反驳阿迪克斯的观点可以从让黑人受教育,人是可以学习的这一点着手,不能一直就让他们没有文化,这是个慢慢进步的过程,不能因为黑人现在文化 程度低就放弃他们。然而露易丝反驳的时候紧紧抓住一点,人人平等理论依据说的不是很全的样子,而且把露易丝反驳那一段简直是在感情用事,感觉这样反驳她的父亲,根本无济于事

  不过当自己一心奉为神的父亲,是自己信仰来源的父亲,当有一天,发现他的世界观根本和你想象的不一样的时候,换做谁都要崩溃吧。对露易丝心理活动,以及反驳她父亲的那一段看的很沉重

  看到最后,内心只有一句话,这就完了?

  不太记得杰姆怎么死的了,如果杰姆没有死,会不会是第二个在看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我们以为的阿迪克斯形象呢。那样,父子就有的争论了。

  《守望之心》读后感(三):愿你一生无愧无悔

  我的好朋友结婚了,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在我眼里,她值得更好的,可她却因为着急摆脱来自家庭的催婚压力家人窒息般的“关心”,押上自己赌了一把。当我坐在对面,看着即将嫁做人妇的她,心里是疼惜,是叹息,是无奈,可不管以后会吃什么样的苦,遭什么样的委屈,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她得自己扛着。寄希望于一个任性老公、一段如履薄冰情感逃脱压抑生活结果会不会更压抑?我不知道。我只能往最好处想,只能诚挚地祝福她被幸运女神眷顾。

  不晓得每天登记结婚的一对对情侣里,有几个是因爱而婚,有多少是因条件合适年纪到了、家里催得紧、害怕被旁人恣意揣测、不想再看四周异样眼光而婚。领红本本的时候,是否也料想过领绿本本那一天。当新闻网页里的骗婚、形婚、小三、出轨频繁出现在身边甚至自己身上时,做一个正常人代价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但鉴于做自己有可能需要对抗全世界,所以更多人选了那条看起来容易其实走起来更难的结婚路。

  因此,当我翻开《守望之心》,看到长大的斯库特变成大众优秀青年汉克口中的“异类”;看到她信奉爱你想爱的人,嫁则嫁你的同类;看到她没有选那条看似轻松的婚姻之路,看到她没有对自己不负责,亦没有对汉克有所不公;看到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看到不将就、不凑合和敢于取悦自己的孤勇,我想这应该是终生未婚的哈珀李借斯库特向世界传达的婚姻观、爱情观。

  一个女人,你不先爱自己,就别奢望别人好好爱你,你不自尊自爱,就别抱怨旁人轻贱你,你不自强自立,就别怒斥命运让你从父母掌中的公主堕落成别人家里的老妈子和男人的附庸,你不做自己,你当然没有自己。做人如此,爱情如此,人生亦如此。

  可是人活着,不只是爱情啊!一个人如何成长,长成什么模样,以什么为榜样标准,是比爱情、亲情,比任何感情重要的事,这决定了你以什么姿态活在这个世上,以何种步调行走完此生。

  所以,当我看到斯库特因为种族问题同汉克、同阿迪克斯发生激烈的争吵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成长的孤独与挣扎。斯库特该万分庆幸她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叔叔,他们不仅在她童年时早早种下了平等、正义善良种子,还在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给了它学会抵御狂风暴雨机会。当信仰与价值观现实格格不入,当你的良心与周遭充满了矛盾冲突,如何去平衡,如何去协调,如何在痛苦地挣扎和努力过后还能继续问心无愧为人处世,这样的成长如此折磨人,却也如此重要如此珍贵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身处孤岛,每个人的守望者是他的良心。我想,这就是《守望之心》整本书的要义了:如何设立自己的守望者,设立怎样的守望者,如何让良心守望住自己的一生,是作者试图通过斯库特的成长挣扎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你得学着自己长大,学着独自面对一切,学着先做人,先设立自己的守望者,然后再行走世间,方能无惧风雨,无愧无悔。但愿你明白自己要什么,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守望之心》读后感(四):从Alex对待黑人,看南方人的坚持

  美国南方人对待黑人的态度,alex应该算是一种典型

  第一部中,alex作为绅士,在黑人遭到冤枉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不顾众多白人的反对攻击,也不惧对自己和家人人身安全威胁,坚持为黑人孩子辩护,这是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第二部中,当黑人要享有和白人同样的选举和受教育的权利时,alex代表的白人因感受自己无法和黑人无法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自己的孩子无法和黑人的孩子在同一个教室上学,南方人依旧认为肤色差异是人种等级的差异。

  从alex家女佣对待斯科特前后的态度差异就能看出alex对黑人的友善和敌对。人和人之间互相之间的态度好像镜子会互相反射。

  《守望之心》读后感(五):《守望之心》:看呀,斯库特长大了

  文/吴情

  还记得《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那个动辄要对男生拳脚相加的斯库特(琼·露易丝·芬奇)吗?她呀,现在已经长大了,是个美丽姑娘学业有成离开了梅科姆县,前往纽约工作了。以《杀死一只知更鸟》震撼美国文坛的小说家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得巨大成功后,彻底淡出了公众视线,也不以职业小说家为务。本以为在其有生之年再难见其续作,但令全球读者欣喜的是,在二零一五年,哈珀·李推出了她最新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守望之心》(Go Set A Watchman),当即创下单日销量十万册的奇迹。尽管《守望之心》在篇幅上较《杀死一只知更鸟》短了不少,但其内涵深度,丝毫不逊色于《杀死一只知更鸟》。

  《杀死一只知更鸟》主要讲述了梅科姆县芬奇一家人的生活,其中包括他们和邻里间的日常交际,以及特别重要的阿迪克斯·芬奇为无辜黑人青年汤姆·鲁滨逊辩护一事。它巧妙地以“我”和杰姆回溯过去的方式,通过运用独特儿童视角,书写了儿童成长与成人社会两大主题,并以崇高人道主义情怀感染一代读者。在《守望之心》中,作者哈珀·李则集中精力描绘了步入中年后的斯库特的种种困惑,及她在回乡之后经受的精神创伤灵魂洗礼。

  “琼·露易丝·芬奇一年回家一次,这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离开梅科姆县后,琼·露易丝来到纽约工作,但不幸的是,父亲阿迪克斯年老体弱,鳏居,又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更是因为关节炎而饱受疼痛的折磨。然而,已经在纽约生活的她,虽对纽约的“罪恶”表示不屑,但又无法割舍,也难重新投入梅科姆县的封闭式生活,她无法想象在故乡终老的景象。好在姑姑亚历山德拉主动请缨,答应帮忙照顾哥哥阿迪克斯。可尽管如此,琼·露易丝还是为没能做个“好女儿内疚自责。

  另一个让琼·露易丝无法释怀的是她和亨利·克林顿的爱情纠葛。亨利十四岁时“母亲过世了,几乎什么也没给他留下。”后来他“高中毕业后从军入伍,战后他上了大学,攻读法律。”两个人彼此相爱,亨利建议步入婚姻。但在纽约的生活中,琼·露易丝见惯了各种婚姻失败例子,“害怕因嫁错人而万劫不复”,害怕不适合的人把自己“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嘶吼的悍妇”,宁愿以“老处女”的身份度过一生,也不愿意对婚姻的恐惧最终蜕变残酷的现实。这份爱情还不被姑姑祝福,在她那里,亨利“虽然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洗刷不了败类的本性”,更何况他“夺占了阿迪克斯所拥有的一切”,她决不允许芬奇家的女人与克林顿家族完婚。

  还有一个则是琼·露易丝对父亲人格的“重新发现”。她幼年时期认识的父亲,是善良正派、敢于为正义“献身”的大写的人,是她为人办事心心念念的榜样与骄傲。而现在,老年的他,却与那些白人种族主义者坐在一个桌子前,共同商议县镇的事务,这着实让她“感到恶心”,因为“那个她曾经彻底、全心全意信任的人辜负了她;她认识的唯一一个让她能带着知根知底信心指着说‘他是正人君子,他从骨子里是一位正人君子’的人,背叛了她,公然地、令人作呕地、无耻地背叛了她。”

  有矛盾,也就需要解决。在亨利·克林顿的软硬兼施下,琼·露易丝慢慢正视自己的感情,正视自己的恐惧与战栗,正视自己内心的胆怯不安,以彼此之间的爱,对抗凡俗生活之痛。在叔叔的开导下,琼·露易丝意识到父亲的妥协与为难世事并非单纯一句口号所能改变,而同傲慢偏见的斗争,往往需要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而父亲并不是她想象的那般不堪,他还是那个正直善良的阿迪克斯,只是琼·露易丝个人的世界中,慢慢多了几分现实罢了。

  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呢?对变化的恐惧,古已有之。变化往往意味着不确定,超出人的理性所能掌控。而人事的流转,还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曾经生活的县城,车站、店铺、人群,都没有改变,从容貌到着装,从行为到心理,又似乎都在沧桑岁月中有所改变,人与人的隔膜、自身孤独感的增加,只是不易发现。琼·露易丝对过去与回忆的执迷与感怀,其实也是对变化、对未来的恐惧与不安,毕竟,与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故乡告别并不容易。

  从天真浪漫、自由不羁的女孩成长为从事固定职业、将成家立业的女人,那个“穿着背带裤、性子火爆、挎着枪的小怪胎”身上多了几分女性气质,也自然而然多了几分属于女人的苦恼。而苦恼的解决,常常意味着个体才成熟与成长。小说以琼·露易丝芬奇钻进车厢、载着父亲回家作为结束,这一次,她在没有像之前一样碰到头。也许,可以期待,她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少碰壁,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幸福。当然,琼·露易丝还需要更多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守望之心》读后感(六):启蒙与袪魅的心灵史

  (刊于《文艺报》2017年5月10日)

  文/俞耕耘

  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创造了多米诺式的传奇:先是获得普利策奖的荣光,后是改编为电影,摘得三项奥斯卡奖的桂冠。这样两个华丽转身,成就了一部美国当代文学的正典。同时,她又是个急流勇退者,一个离群索居的文学隐士:始终拒绝采访,宣称不会再写第二本书。直到2015年,小说《守望之心》在美国面世,成了时隔半个世纪后的完美回响。2017年,在女作家逝世一周年之际,《守望之心》中文译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潇洒落笔。

  也许,你会发现作家的言行不一,说好封笔不写,为啥去世前一年,却突现一本《守望之心》?难道哈珀·李反悔了,想来个“老来俏”式的收官,抑或,她想呈现一种萨义德所言的“晚期风格”?这些都是误解,恰恰相反,《守望之心》的写作其实早于《杀死一只知更鸟》,尽管前者看上去更像后者的“第二季”。当初,《守望之心》遭遇退稿,作家听取编辑建议后,拓展重述了故事中的童年片段(就像后补的特写镜头),成就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她当然永远不会再写第二本书,因为第二本书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

  我更愿意用“木头”与“木耳”来形容二者的关系,《守望之心》是类似原木的“母本”,它决定了故事的单元构架和增殖模式。事实上,哈珀·李仍旧属于令人钦慕的“一本书作家”。两本书不过是同一故事的补述和续写,全景与特写――如果谓之故事的“推拉挪移”,或许更为贴切。正如《新手》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让你品尝到“原味卡佛”和“截肢卡佛”的不同风味。我们也要庆幸,有机会可将哈珀·李的两本书“对位”阅读,发现经典的动态化演绎。人物的成长,故事的生长,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所有这些差异,正是极好的创意写作教例。

  然而,有意味的是,两本书却有不同的视野。《杀死一只知更鸟》回到20世纪30年代,讲述了美国南部梅科姆县,芬奇一家人的生活:小女孩与哥哥杰姆的成长,律师父亲阿迪克斯为黑人青年的辩护……它就像单纯的简一,以孩子视角,放弃了花里胡哨的复杂叙事,用细腻的情感教育,铺就了一本“致童真”的成长小说。以至于,我们会琢磨它的成功畅销,究竟源于什么?在我看来,小说给了读者一个理想人格,儿童文学般的动人真纯。哈珀·李或许晓得:简单有时是一种力度,纯粹是引人深入的目光。

  阿迪克斯就是小说的“光源所在”,作家巧妙糅合了父性和母性的双重光辉:使他的人格如此中和、完美、柔性且不动声色。如果你把小说当成亲子教育的经验谈,阿迪克斯就是家长的教科书:正直而不迂腐,包容而不放纵,热情且又深沉,幽默带着深刻。可以说,这个“光源”有点儿魔性,它近乎是垂直投射,因而你竟找不到这位父亲的阴影。那种无以辩驳的人道主义光辉,就像加缪给你的撼人力量。他替无罪黑人辩护,不惜与小镇居民发生冲突;当受到羞辱时,又是一副圣徒的隐忍宽恕。难怪,女儿琼·露易斯会迷恋父亲,把他视为自己行动的尺度,良心的准则。然而,这也恰恰是种童话般的魅影所在,它往往回避了人格生成的动力、种族观念的建构、人性交战的博弈等基底问题。

  可以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是部明度、饱和度十足的小说,但它还差那么一点“间色”的复杂,缺些人性微妙的厚重肌理。《守望之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它的补笔。小说开篇26岁的女儿从纽约回到家乡。显然,这个设置显示了作家用心:以成年者的心态回望过去,用归来者的身份看待美国“南方”。作家的创作主题也不再是情感教育小说的框架就能套住。从中,你既能看到一种家世书写,也有爱情插曲、种族矛盾和心灵的对抗坍塌。可以说,《守望之心》讲述了一座小镇与人的“变”与“不变”。

  阿迪克斯变成了年老的鳏夫,丧子的父亲,严重的关节炎行动不便。在女儿眼里,他还背叛了良心,沦为了一个反对种族融合、黑人选举权的“伪君子”。琼·露易斯从一个放荡不羁,脾气火爆的“假小子”变成了从纽约回来的职业女性。然而,这些都只是表象,小说并没有颠覆父亲的正直“底色”,只是深化了具体情境中人性的妥协、纠结和权衡。阿迪克斯还是那个“好人”,只不过他不再是圣徒。他在种族问题上,加上了白人现实利益的算计。只苛求父亲是不公平的。因为,成年的女儿仍旧没摆脱不成熟状态,缺乏独立使用理性的能力,她照旧依恋父亲,始终一厢情愿。

  《守望之心》在本质上更像从观念出发的小说,这与《杀死一只知更鸟》以童年时光的细节铺展有很大的不同。换言之,《守望之心》并没赢在结构和线索上(事实上,你能看出它的断裂松散,缺乏情节力线的虚弱),然而在思想的纵深性上,却力压了《知更鸟》。在我看来,它就是一部关于启蒙和袪魅的“心灵史”:讲述了个体心灵的魅影、怀疑与幻灭,描摹了从依附、对抗到独立的隐秘历程。哈珀·李的高明之处,在于小说写了两次启蒙:女性身体的(性启蒙)与精神心智的。琼·露易斯的童年没有母亲,这造成她缺乏性别意识,对女性身体高度“无知”(不知道月经,不理解怀孕)。黑人女佣成了她的性启蒙者,扮演了缺位的母亲。

  然而,第二次启蒙却远非身体启蒙那么轻巧。哈珀·李揭示了父女冲突的关键所在:心灵投射后的魅影。我们很容易理解女儿的恋父,以至于她始终在虚构想象阿迪克斯。她把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全部投影在父亲身上,一厢情愿地默认自己的“良心”就是父亲的良心。这无异于道德的绑架,以神的要求审判一个凡人。当她发现,她最爱的两个男人(父亲和亨利·克林顿)同时与白人种族主义者有染时,她的心灵世界坍塌了。作家此时的描写很有意味,意念的颠覆甚至产生了生理的恶心反胃,它看上去就像萨特的存在主义手笔。不过,我们能理解,一个依附于他者心灵的人,对别人发生背离、变易后的深深恐惧。

  杰克叔叔在小说中就成为了“袪魅者”,代表了作家的智识,去唤醒魅影里的侄女。他说:“我不想让你落入累人的谬误中,对你心中的情结想入非非”。在《守望之心》里,他是半途而废的医学博士,性格乖僻,博学广闻,有着突破凡俗,不走寻常路的玩世不恭。正是这个修养奇高的“小城奇人”,对人性观察通透,犹如隔岸的醒世者。作家试图揭示,琼·露易丝羞辱斥责了父亲,源于她缺乏一种同理心、同情感,陷落在自己臆想的魅影里,不愿倾听、不懂接受,不会妥协。在爱情上,她也无法理解亨利家门不幸造成的自卑,渴望从政改变人生的功利。同时,她又停留在以一个黑人认知整个种族的认知谬误上。杰克就一语中的:嫁给你的同类,亨利和你不是一路人。但这也让我们思考,谁和她才是同类?

  连父亲都不可能是。因为,每个人都身处孤岛,“每个人的守望者,是他的良心,不存在集体良心这样的东西。”作家抛出了一个哲学命题:良心并不是集合名词,它只有单数,没有复数。阿迪克斯用固执的沉默使女儿把自己降级成凡人看待,打碎偶像魅影。杰克叔叔则传递了精神启蒙的神髓:如何不依赖他人,独立运用理性,摆脱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哈珀·李再次用一种“他人即地狱”的信条,阐述了“守望之心”的代价:“生活对你而言成了人间地狱。你必须杀死自己,或者他必须杀死你,使你能够作为独立的个体思考活动。”

  《守望之心》读后感(七):灵魂和思想的断奶

  《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后的五十多年间作家一直拒绝各种采访和社会活动,并宣称不会再写第二本书。2015年,《守望之心》出版,一时轰动。

  据说本书源自作者早年的手稿,李本人以为这份手稿早已遗失。《守望之心》的创作年代早于《杀死一只知更鸟》,讲述的是斯库特成年以后回到家乡探亲的故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非常痛苦。李打破了几乎所有《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所做的人设,而且斯科特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与一切敌对。而这种敌对,恰又因为她尚为年轻,难以自恰,而衍生出了内里的激烈斗争。

  在纽约生活后的斯科特,拥有一种大城市的优越感,对整个镇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蔑视和无所适从的出离。

  她离经叛道,对现实不满时就用“在纽约…”作为自己立场的论据;她开始展现刻薄,恃宠而骄的同时,因父辈教育方式,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面,而这些类同于在现在的科普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一样,全面但不深刻;有逻辑,但并不严密。有时言语里,还免不了对最亲近的人的轻佻和挑衅。

  这一切都那么眼熟。和归乡的我们的情感共通。哪怕国别不同,时代各异。

  站在阅读角度你觉得她略微可恨,但实际上,真正面对被我们打上“落后”标签的父老乡亲和苍山旧水,我们比斯科特还要理直气壮得多。

  被拉扯开的不仅是同家乡的空间距离,还有与童年的时间维度。再辅以去世的哥哥、远走欧洲的迪儿、日渐疏离的亲友和情感上倾向依偎、志向上却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竹马,她始终在怀旧和不满中,自我颠覆。

  甚至最后,她虽然迈出了那一步,却也还未找到真正舒适的位置。

  直到最后两章,作品渐入佳境。

  如果说前段瓦斯泄漏一样的异物感让人不适,终于迎来核爆的这刻,无疑金句频出,酣然畅快——

  “一个人可以内心澎湃 ,但他明白 ,温和的反应比公然动怒更有效 。一个人可以谴责他的敌人 ,但更明智的是认清他们 。”

  “每个人身处的孤岛 ,琼 ·露易丝 ,每个人的守望者 ,是他的良心 。不存在集体良心这样的东西 …小姐 ,你生来有你自己的良心 ,一路走来 ,在某个时刻 ,你把你的良心像藤壶似的紧紧依附在你父亲的良心上 。你渐渐长大 ,当你长大成人后 ,你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父亲与上帝混为一谈 。你从未把他看作一个凡人 ,有着凡人的心灵 ,也有凡人的缺点 ——我得向你承认 ,你也许很难看出来 ,虽然他犯的错误少之又少 ,但和我们每个人一样 ,他也会犯错 。你在情感上不健全 ,依赖于他 ,从他那儿获取答案 ,认定你的答案就是他的答案 。 ”

  “当你碰巧发现他在做某些在你看来似乎与他的良心 ——你的良心 ——背道而驰的事时 ,你简直不堪忍受 ,甚至给你造成了身体上的不适 。生活对你而言成了人间地狱 。你必须杀死自己 ,或者他必须杀死你 ,使你能够作为独立的个体思考活动 。 ”

  “偏执狂在遇到反对他见解的人时 ,会怎么做 ?他不让步 ,他拒绝通融 ,连听也不想听 ,一味抨击 。瞧你 ,你被世上最伟大的父爱搞得颠三倒四 ,所以你逃跑了 ,而且是没命地逃 。”

  “偏见是一个贬义词 ,信念是一个褒义词 ,这两者之间具有某些共性 :它们的起始都是理性的终结 。 ”

  “朋友在犯错时才需要你 ,琼 ·露易丝 ,他们在对的时候不需要你 ——”

  像一场辩论赛,你充分了解了对阵双方——斯科特和她爱的父亲、叔叔、姑妈、亨利等人,甚至还把以卡波尼为首的路人姿态看了一个遍(待客的虚礼与其说伤害了斯科特的感情,不如说伤害了斯科特的认知)。

  你肯定有自己的站队,但另一方,却也“听着挺在理的样子”。即使幼稚如斯科特喊出“狗杂种”的字眼,即使为了逼她面对阿蒂亚斯说出“随你的吧”这样轻飘而残忍的话,即便杰克叔叔前后两次,要么走玄学,要么走心理暗示,大彻大悟到透出一股“立场已不重要”的道教意味。

  而书的真正宗旨正躲在这一切的后面呢——灵魂和思想的断奶,发生在人真正长大之后,伴随着冲击、溃败、塌陷,要挣脱要匡正要牺牲,而后才真正踏踏实实地,踩在这个土地上;没有捷径,不可速成,既痛苦,又缓慢。

  但它无可替代。此后,你是你自己的眼耳口鼻,你是你自己的心。

  你继承了长辈的血脉,沿袭了他们的光荣,沾染了他们的习性;像被他们拌匀的陶泥,在他们的双手下延展开去…

  而后在炼狱般的高温中,烧成你自己的瓷。

  ,政治立场上我依然站阿蒂亚斯。

  “杰斐逊认为 ,完整的公民资格是一项特权 ,应该是每个人靠努力获得的 ,而不是某些随便给予或随便接受的东西 。在杰斐逊看来 ,一个人不能只因为他是人而享有投票权 。他必须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投票 ,对杰斐逊来说 ,是人为自己争取到的一项宝贵特权 ,在一种 ——一种相互宽容 、互不相扰的经济体系下 。 ”

  简直漂亮到值得我为它倒立鼓掌,精英主义+等级制度说得如此委婉。正义与否不论,说理方式满分。

  《守望之心》读后感(八):读后感

  大一的时候读完《杀死一只知更鸟》,深受触动,不仅重新精读了一遍,还把格里高利·派克那版电影也看了。当时哈珀·李去世没多久,《守望之心》的英文版也刚刚出版 并且引起了巨大争议。于是等到17年年底等到中文版上市,便立马找来读了。

  读这本书确实有些难受,杰姆,迪尔,卡波妮等居然各自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最重要的是阿迪克斯,那个在《知更鸟》里谦逊,正直,公允得接近完美的阿迪克斯在这本不 知道该被称为续集还是前传的作品中跌落凡尘了。

  想起《乔布斯传》中有一处写到:幼年的乔布斯在一个问题上与他父亲争执不休,最终发现是他的工程师父亲错了,这让他意识到他的父母原来并非无所不能。我想也许每个人 人生中都会有这么一个或者几个时刻,让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之前无比相信,某个人,或者某个信念,是能够被怀疑的,而非绝对正确的。而在《守望之心》里,读者跟随 琼·路易斯的视角看到的阿迪克斯,便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转变。

  并不是阿迪克斯变了,他纵是更加苍老,乏力了,不如以往那样能一人站在监狱门口与一众农夫对峙,不能如以往百步穿杨射杀疯狗。但他确仍是过往那个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的君子。只是作为读者的我跟随琼·路易斯的视角看到的阿迪克斯变了,相比于见过大千世界,在纽约生活的女儿而言,他已经跟不上了,他思维的局限性终于还是暴露出来了。

  人总有局限性,即便如阿迪克斯,博采众长者势必难以专精某项;专攻于此者亦很难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瞩目的成就。一花尚是一世界,总有人目所不能至,臂所不能及的地方 但至少,我能够像阿迪克斯一样,保持谦卑,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容忍不同的意见乃至谩骂。

  杰克叔叔在文中有一段话尤其耐人寻味:“偏见是一个贬义词,信念是一个褒义词,这两者之间具有某些共性:他们都是理性的终结。”在此书中对于黑人的偏见以及对于社区 纯洁性的维护的完全可以当做一回事来看待。阿迪克斯要维护其信念,注定难免沾惹上与之对应的偏见。事实上,信念作为一个褒义词大概只能够存在于一个理性的年代,在 一个信念不会被利用,不会被煽动的年代。任何信念,一旦狂热的燃烧起来,其后果,不可想象。

  与《知更鸟》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关于成长,只是《知更鸟》是童年下人性的健全,《守望》是对过去的怀疑,是对自我的进一步审视与完善。

  《守望之心》读后感(九):梅科姆的另一面

  成人版的《杀死一只荆棘鸟》,父母不再是神,女主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自由意志,重新正视自己的人生和信念。虽然有些部分衔接的不好,瑕不掩瑜。梅科姆镇在本书中展现了另一幅面貌,有些变了,有些没变,有些可能本来就不是女主小时候以为的那样。

  作者的2本书不仅有关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更有关正义、爱、尊重、自由和平等。“爱你想爱的人,嫁则嫁你的同类”,女主走出了必然的一步,也许她早就隐约察觉自己和亨利的差别,观点和信念的不同也许不会影响恋爱,但一定会影响长年的婚姻,这是无法忽视的差距。“每个人身处孤岛,每个人的守望着,是他的良心,不存在集体良心这样的东西。” 亨利是泯于众人的人,只愿随大流,过好自己的日子,琼有自己的理念和准则,和他自然不是一路人。

  作者父亲也展现了另一面,就像很多人,只要别侵占他/她的安全区域,他/她永远文质彬彬,但若踩线进入,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你走的太远了,并无情驱逐。阿迪克斯的安全区域就是黑人过黑人的生活,白人过白人的,黑人乖乖的,不如白人聪明,还是先让白人做主,你们还欠火候。不过就像《伟大的辩手》中说的,现在不是时候?永远不会是时候!唯一恰当的时候就是现在。谁不比谁高,谁不比谁差,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正是白人剥削黑人教育机会的恶果,用这来说话,不免可笑,其实归根到底什么最多人利益、时候不到都是幌子,其实就是种族歧视。

  世界大潮浩浩汤汤,谁也阻挡不了变革的步伐,阵痛是必然的。

  《守望之心》读后感(十):知更鸟留在童年,守望永远

  要不是哈珀李这三个字,书我该看不下去了。守望之心要讲什么,种族什么的最烦了。看到结尾处,才知道精彩,和《杀死一只知更鸟》不一样的精彩,关于爱和成长。

  看完之后,想家,想我妈妈。有很多人事会变,但有些不会,永远不会。会变的,让我们长大,不变的,让我们成熟。

  小时候最可怕的事是和妈妈一起出门,和妈妈一起出门最可怕的事是碰见妈妈的熟人。

  其实碰见熟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和熟人分别之后的训话。你为什么不和阿姨打招呼,你为什么没和阿姨说再见,我告诉过你多少次见到阿姨应该问好和道别,我不希望你是个没礼貌的孩子。几乎每一次都会因为路上偶遇的阿姨挨骂,有时候因为挨骂流眼泪,有时候挨骂并且没有给买已许诺的好东西而流眼泪。所以每次出门,见到某个停下来准备和妈妈聊几句的阿姨,我都眉头一紧,然后别别扭扭挤出几个字,阿姨好,阿姨再见,心里却希望“希望我们再也不见”。

  哎呦,小朋友真乖,懂事又听话。听到这里,我低下了高贵的头,根根头发都带着鄙视,听不出这被逼无奈应付的语气吗?

  可是小时候,不知道是不懂反抗,还是不敢反抗,所以都得遵守妈妈的规定。不按时吃饭不行,看电视离得太近不行,乱发脾气不行,对长辈无礼不行,不守规矩不行。总之,是妈妈认为不行的言行,我统统都“不行”,甚至不敢偷偷地“行”。规矩真多啊,生硬的条条框框像模子,束缚我也鼓励我,按照妈妈的要求长成妈妈让我长成的大人。那时候我发誓,我要离开家,早日离开家,远远离开家,逃离妈妈那些魔咒的追踪。

  爸爸很想为孩子讨些权利,他会心平气和对妈妈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是不是管的太多,太严厉了,会不会不利于孩子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言听计从,没有主见的庸人。妈妈说,我没有管到的地方,你可以补充,但不要坏了我的规矩,孩子从小就应该守规矩。

  所以我就是这样悲催的长大,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哪怕是小孩子,我也不能轻易放弃,不是因为输赢而坚持到底,要不就再来一次、两次,很多次;我的东西不能到处乱丢,不能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否则没有人会帮我一起找;我要把房间收拾干净,也包括收拾房间用过的盆、抹布、清洁用品也要一起收拾好。自己有的好吃的、好玩的,要和凑过来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不然以后也不会再买了。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不停想确认,我是亲生的吗,我怎么不相信我是亲生的,谁家亲生的是我这样长大的。

  等我大了一些,借着青春期叛逆的嚣张气焰,我开始对妈妈展开反击。自以为是,无知无畏和歪理谬误,让我浑身的刺上都是质疑和挑战。每个妈妈都有那么一阵子难以招架的无力感,她并不是精于言辞之人,她并不慌张。我为什么非要和那些我不认识的阿姨问好和再见,为了你脸上的面子吗?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与尊重,礼貌待人不是为我,礼貌待人是为了你自己获得相同的尊重。我为什么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个人的权利!你还没有长到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年龄,所以别跟我谈什么你的权利。长辈为什么都对,长辈是真理吗,真理永远没错吗?!长辈不一定都对,但是对长辈无礼一定有错。我发誓,我要告诉世界上所有人,我将来的人生要自己掌控,我的信条和目标就是做自己让我妈干着急,走自己的路让我妈说去吧,只有上帝才能改变我但我妈不行。

  就像小树苗再怎么肆意妄为的生长,终究敌不过园林师傅的剪刀,于是那些张牙舞爪的枝丫,割的越早越不见伤疤。每一剪子下去,都是爱和期盼,早日健康长为参天大树。

  初次的问好和最后的道别,持之以恒的耐心,处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愿意分享,遵守规矩,爱护自己,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都是我从小开始就被强迫要做的事。如果你十五岁不能养成,那么你五十岁依然需要培养。于是,妈妈让它们在我成长的途中习惯成自然。她甚至“不择手段”,把自己当成一种威胁,摆在我身旁,时刻让我永远对那些人生和生活的规矩充满敬畏。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我们想让孩子们长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不得我们细想,孩子们都将涌入社会。没有人会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但社会会。社会不像妈妈或者老师那样温柔待你,指出你的错误,原谅你,并给你多一次的机会。社会有社会的法则,这法则里有严苛的奖惩,直到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否则你总会吃点苦头。你可以选择特立独行,你有强大的心里承受力和坚定的自我是非观,但社会仍不会让你随心所欲,你终不能摆脱社会。

  妈妈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缓冲我落入社会的冲击。

  《杀死一只知更鸟》斯库特的爸爸阿克迪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律师,他被看成家庭教育的典范。我妈妈,没有太多文化,普通人。他们所处的社会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同。我不能苛求我妈妈像斯库特爸爸那样,有“我愿意成为你为了坚定自己观点,人生中第一个顶撞的人”的宽容。她只能做这么多,为我或者为她自己做这么多,她做得很努力,一边在表面言辞激烈严厉地要求我,一边暗地里不安地希望我的理解和原谅。她以母亲的身份,在不停纠结自己对孩子做的到底太多还是不足的矛盾和焦虑中攀过人生最难的大山,她从年轻走向暮年,走得马不停蹄,气喘吁吁,直至力竭。这世界上的教育并能轻易评判好坏优劣,这世界上的教育,不管是知识、身体、心理、道德的教育,都是在为孩子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做准备,只有充分或者不充分。

  于是我长大了妈妈老了,还是妈妈老了于是我长大了,她发现她能给我的道理只有那么多了。还好,我没有多优秀,但终归能轻松独立笑对生活,成为社会的零件,顺利的运转。当我终于怀揣少年时期待离家的愤懑和渴望,跟妈妈说,我要离家,离开你的啰嗦和管教,开创自己的新世界。妈妈不舍,仍然点头,好像她一直以来都在为允许我离开,去开拓自己生活的这一次点头不断做着努力和准备,现在时间成熟了。她不能守望我一辈子,但那些她教会我的言行和举止,是她永远守望我的心,安心而安稳的享受生活。

  以此文献给母亲六十岁生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