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敢不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敢不乐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6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敢不乐的读后感10篇

  《不敢不乐》是一本由韩良露/ 著 / 朱全斌 / 插画、摄影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敢不乐》读后感(一):做自己快乐主人

  这本书是蒋勋做序的,韩晨露执笔书写。这本书不同于我以往看过的书,感觉这本书里带着更多的是一种随性自然作者描述她的点点滴滴。而人生正是由这些点点滴滴构成的,她用文字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得来生活。

  原本忙碌无味生活在她的笔下显得有滋有味,人生的幸福度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也许这一切真的是可以有所选择的。横跨三百年的时空,作者仿佛在和李渔灵魂隔空对话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一年365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可以简单美好,只要活着,只要热爱着生活,怎能令人不乐呢?

  即便在这样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抽出时间,寻一方安静之地,品一杯喜欢咖啡感受着书中作者日常点滴中渗透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你也羡慕,何不也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呢?

  生活是自己的,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要抛弃快乐而被那些琐碎的事烦着呢?生活其实很简单,想要快乐也很简单,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找到一方简单而美好的天地平凡踏实地、有滋有味地、去做自己喜欢事情,去发现生活更多的乐趣,知情冷暖,闲情感怀,日日简单而美好。

  《不敢不乐》读后感(二):不敢不乐 此等奇闻 你应懂的

  不敢不乐。说,“食色性也”大约就是如此。这本书推崇了一位古人,讲解了一本著作,写就了一堆和美食相关的趣事

  三百年前,一位叫做李渔的明末清初闲散文人美食家对于食的心得,集结成书《闲情偶寄》,记录着对于食的人生哲学,即便过去了三百年,依然对今人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对于李渔的推崇,以及其著作《闲情偶寄》的解读,成为了本书的核心。三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食的诉求蔬菜追求,竹笋的地位米饭的蒸煮,洗手羹的绝妙等等,透过在李渔的书中在今人社会里依旧能够寻找到脉络,本书以食入手,说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各地风物,食之特色,透过浅显的食来对社会进行隐喻,以小见大,食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诉求,对食的追求,对食的渴望,对食的丰富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性。食的态度,也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对吃有着特殊情结的民族,肯定是一个个积极乐观坚韧开拓的民族;食既是需求,也是实力,食更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

  不敢不乐,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真的是不敢不乐,一个说着吃,又谈论着人生哲学态度的书,让你读完不仅是心生对食的进一步认识,对食的态度,更是升华自己。读罢,不敢不乐,真的是不能不乐。

  《不敢不乐》读后感(三):吃当时,乐当下

  貌似自从高考结束,我就再也没看过散文,还记得小学作文课时,老师曾说“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我一直不太喜欢读散文。中学时期,每次做语文阅读题,我都希望是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总能找到文章的主旨,容易理解每一段的大意,碰上散文就不同了,经常不知道作者想说些啥,找不到段落间的关系,老师却偏偏认为散文是最能体现作者文字功底及其个人魅力的。 而这本《不敢不乐》就完美的展现了作者——韩良露的魅力与生活哲理。在书中,不仅有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原文精选,还有作者联系平常的生活经历,对李渔作品的抽丝剥茧,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生活相映照。此外,书籍的装帧也是让人眼前一亮,恨不得马上收入囊中,翻开内页,文字的排版恰好合适,还有不少的照片与插画。 说说内容,与李渔一样,作者也立足于琐碎的小事,记录着世间百态,以吃来品味生活,那怎么吃才好呢?就是要吃“当季,当时”,顺应天时,自然生长食物才是口感最棒,营养最为丰富的,这样做出来的菜才是最好吃的。而现在大棚菜比比皆是,过季的水果也总能买到,却无法让人夸好吃,只能是特别想吃的时候过下嘴瘾。那么除了最重要的吃还有啥呢?当然是要及时行乐了! 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一年四季都是多么的惬意啊,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平时工作就很忙了,每天能吃到一口热饭就不错了,哪还有那么多时间来思考,今天是什么季节,只会想今天还有多少工作,哪天能放假啊。瞬间想到看过一个很火的段子:有一对夫妻辛苦多年,终于赚够了一栋海边别墅首付,他们买了房子后为了还房贷,终日在外辛勤工作,而他们家保姆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家抱着狗喝茶看海。所以还是应把握当下,好好享受生活,才能不敢不乐啊! 果然散文就是得静下心来读,细细的品味这本书,越来越能感觉到作者的智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品就是做人处事的那一碗白饭,人品不好,人生的配菜也就不必吃了”。读完这本书,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散文的魅力,哪怕不像记叙文有跌宕起伏故事情节,议论文富有感染力的论点,平平淡淡的散文才是最能直面内心的文章。

  《不敢不乐》读后感(四):不敢不乐

  文:薇薇爱阅读

  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关于《不敢不乐》有一段由来跟 《闲情偶寄》有着关联, 李渔说明代康海的一段故事。 康海建造房子正对着北邙山,一眼看去就都坟冢,客人来他家,看了不舒服,说了一句:“对此景,何以为乐?”

  每天看到坟冢,怎么会快乐

  康海回答说:“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死亡当前,不敢不乐。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淡薄的处事态度, 又怎么会不乐呢?

  蒋勋开篇就提到了李渔,提到了他的《闲情偶寄》, 关于饮食方面也和三百多年前的李先生有着很多不谋而合地方。 一食一饭, 皆有自己的独到细致观点

  一日三餐中,不同的时节在那个年代有着明显季节性, 不会像现在一样, 每个季节想要吃到的蔬菜都能买到。 每个季节里都有着特别的,有着季节性代表的食物, 春天的春笋,夏日的应季蔬菜,秋日的大闸蟹,冬季的时蔬。 关于食物的吃法,特征,包括每天饭桌上都会出现的米饭, 都有着李渔的看法, 而这其中也有作者自己受到李渔影响而有感而发的一部分。 关于在饭店遭遇馊饭事件, 吃笋的讲究, 大闸蟹的做饭等等。 年代不同了, 关于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多, 有的食材甚至可以空运过来, 但一食一饭仍是人们饭桌上有着的这个时代下,人们眼里的考量。

  顺应着季节的变化, 虽然不能跟古代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李渔的生活态度, 及时穿越了300多年在当下也是人们推崇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闲情偶寄》成书是李渔已经50多岁, 对于这个经历了改朝换代清军入关的人来说, 赶上动荡的年代绝不是一件让人高兴事儿。 在这样的动荡的时期下, 他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对戏曲有着研究, 并且自己组织了戏班,经常外出演出面对生活也要有一种不敢不乐的心态, 不然是不会有着如此的成就

  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顺应四季的生活态度。 这种在养生方面也比较适合。 现在这个年代要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有些困难, 在太阳出来之后起床, 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入睡, 可能工作时间都不是太允许。 不过顺应季节的养生观念, 还是值得推崇的。 少吃反季节蔬菜, 多食应季蔬菜。

  生活在当下, 也真的是需要不敢不乐的态度。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

  《不敢不乐》读后感(五):生活微小幸福

  大概是第一次见这么霸气书名《不敢不乐》,拿到实体书的时候也很喜欢,皮面是硬面的,里面附有彩色插画,排版也精巧舒适

  在封面上有一句很吸引我的话:“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也许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当然是快乐的。但现在人们生活的幸福度降低是日益显现的现实,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过得都越来越不快乐

  也许这并不是取决于你每件事情的本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在韩良露的笔下我读到了一寸又一寸微小的幸福,明明是忙碌的生活,但是却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小天地,那些快乐就像星星一样,虽然微芒,但却是一闪一闪的。

  她没有谈什么惊天动地大事情,写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包括吃啊,住行啊,花草啊,但是在这些微小的事情里体现出的都是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可能换了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之前是现实主义,但现在可能在现实主义中怀着一些理想情怀,我觉得人有且必须要有那么一些理想情怀的存在

  书已经读完,感觉收获的都是生活的细微,但在这些细微里却都是沉甸甸的幸福。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看人生,读人生百态。会让你觉得,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美好。

  《不敢不乐》读后感(六):不得不乐的人生!

  《不敢不乐》在年末时读了这本书,别有一番风味。忙碌了一年,回顾一年的过去,忙忙碌碌,时间转眼而过,留下了遗憾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生就如一场戏,生活如同材、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如果人生只注重昨天的得失,那么今天又为什么而活着。生活并非如此枯燥乏味,每一天都有值得你快乐的事。《不敢不乐》这本书的作者,会带你走进生活中一个全新的旅程。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知情冷暖,闲情感怀,日日简单而美好,只要活着,真是令人不敢不乐。 《不敢不乐》这本书是蒋勋专文长序,因懂作者,知生活,序言中就流露出,让人对生活的向往。作者韩良露是台湾作家、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非典型知识分子公益文化推广者;种种兴趣、专长、投身于身分,让她成为丰厚多元化的文化人。《不敢不乐》这本书并非是作者空洞想象,乃是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现实的生活,书写了人生价值真谛。就如作者所写,虽然别的生命发生了极痛苦悲剧,我们或许也曾跟着哭泣,但面对悲剧,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对生命放弃欢乐,谁知道今天还相见欢乐的人们,明天在何方呢?作者韩良露虽然已经故去,但她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人生很短暂珍惜眼前,每一天都有值得快乐的事。如果作者是以“不敢不乐”为书名,那么当你读完这本书,你的人生就会不得不乐!

  《不敢不乐》读后感(七):当你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正离你而去

  以前居然不知道李渔这个人。

  看来我的生活果不其然乱七八糟。若说闲情趣志,这真真是被忽略了。想想这么多年,匆忙中加速度的感觉,而收获了了无几,有点汗颜了。历史上,能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妙趣横生的,当属清代的生活美学家李渔。他的《闲情偶寄》一书,影响了很多人。只是我不曾读过。

  我是读了《不敢不乐》,才知道这一切的,算是后知后觉了。俯拾皆生活,一个有情趣的人,总不会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很糟。喜欢这书中的句子和情怀,把生活描绘的更加丰富和具有想象力了,那么多细致的乐趣,那么容易接近的美食及小情致,真的很有感触呢。

  看到蒋勋推荐,我就知道是好书了。我读到蒋勋的一些书,尤其解读红楼梦的书,那叫一个细致入微。生活中他也是这样一个很细致细心的一个有情怀的人。蒋勋开篇就提到了李渔,说到那本李渔的书《闲情偶寄》, 关于饮食方面也和三百多年前的李先生有着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一食一饭, 皆有自己的独到细致的观点。

  想起某大师说过的一句话,当你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正离你而去。

  是选择疲于奔命,还是选择《不敢不乐》?

  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选择。又似乎一点儿也不相茅盾呢。

  每个人都是个体。而且成年后不断的跟自己妥协讲和。终于有一天把自己的生活弄成无法想象的样子。那个最初的自己,也就这样慢慢消失了。

  你还记得自己品味生活的最初的情怀吗?

  你还记得要善待自己初衷吗?

  春天养花,夏日吃笋,秋季品蟹,冬末好眠,顺应四季的生活态度。

  养生也是门学问了。 些许的知识,体会,心得,尽在这本书中。韩良露解读李渔,是非常的贴切入微的,同样出身江苏如皋的韩良露与李渔,在书中好像穿越了一样对谈的感觉,那种心得的彼此公开和讲述,感觉三百年时空跨度都不存在了。韩良露从李渔的作品中抽丝剥茧,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生活相映照,彷佛是李渔回到现代了一样,带给我们一种很特别的阅读享受

  《不敢不乐》读后感(八):乐在其中

  这是一本以研究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为主题的散文集,出生在江苏如皋的韩良露与李渔是同乡,她横跨三百年时空背景,从李渔的作品中吸取精华,将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做对比,教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滋有味地,找到一方简单而美好的天地;平凡而踏实,寻觅到淡雅而朴质的闲情文化。 古代文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形成了闲情文化,多多少少有着陶渊明的田园志趣意味。其实,生活中的细节中,多少寄之闲情,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撰写的一本古代汉族戏曲理论著作,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八部,内容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汉族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渔讲求饮食之道,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他提倡: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 《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韩良露是一位台湾作家、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非典型知识分子、公益文化推广者;种种兴趣、专长、投入与身分,让她成为丰厚多元的文化人。 韩良露在十六岁的时候,开始于诗刊发表现代诗,开启写作之门,写作触角广泛,渋及影评、散文、电视和电影剧本等。曾获台北文学奖、新闻局优良剧本奖、广播金钟奖、电视金钟奖多项殊荣。 2006年起,成立“南村落”,以艺文社会企业方式介入推广、举办超过千场文化活动,重新诠释在地文化,并因此荣获2013年“台北文化奖”个人奖,被盛赞为“城市的文化魔术师”。2015五年,《良露家之味》荣获图书类金鼎奖。 书中对于绿笋的吃法、品蟹的季节、粉面饭羹的滋味、花草树木的种植,乃至于沐浴睡眠的小确幸,都是非常细致地娓娓道来。 书中所写的,虽然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琐事,却真切感到一切是这么多的美好。当你得知身边有你还会不快乐么? 韩良露是懂得生活、很有品位的人。懂美食、爱品酒、到世界各地旅行,品味各地的美食,而且颇有心得,她将这些和亲身经历的事与李渔进行比较,令人有穿越了300年,古人对话的感觉。 韩良露是一位非常朴实、知性的人,在她笔下,什么都是很有趣味。所以,读她的文章如同也与她一起到各地品尝美食,经历那些有趣的见闻。虽然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一些凡人琐事,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乐趣无穷。 这本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看出编辑的认真态度,对闲情文化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在旅途中翻阅的小书,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让我们也跟着本书眼球追求闲情的生活,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生活。 所以说,只要活着,尚有这么多的闲情逸致,真是不敢不乐呀。

  《不敢不乐》读后感(九):不羡鸳鸯只羡仙

  以前觉得如果一个人经常静静的不说话,一定很闷。渐渐的开始发觉,话多的人不一定有趣,有趣的人可以在很吵的时间里安静,无趣的人只有在热闹中才能解决不安。李渔闻名于戏剧,而韩良露评李渔,专挑《闲情偶寄》来写,可见二人的趣味。

  每天睡前一幅水彩画的我,常被人评生活赛神仙。其实,趣味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选择罢了。确实,每天写写画画的日子确实很惬意,但在此之上,我放弃的是事业的追求。过去的一年里,生活与工作的比例大大的偏向了前者,因此在工作上看不到任何出色的成绩也就毋庸置疑了。谁都不用去羡慕谁,那都是自己的取舍。

  美食其实也是一道选择题,说到吃,李渔言:

食之乐也,好吃可比吃好重要多了。

  反之,注重养生的人,更看重营养和健康。这一点,我跟李渔一样站在“好吃”的队伍里。纵观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比过去更在意食之趣了。如今学做饭的人大都为了享受生活而非填饱肚子,餐厅的营销光靠“分量足”肯定会输给“好玩的创意”。同理,不能从柴米油盐中寻乐的婚姻家庭,必然走向索然无味的抱怨中去。

  韩良露和李渔就像平行时空下的同一个人,他们有太多相似的爱好和任性的劲。读他们的文字,让我感到“不羡鸳鸯只羡仙”。因为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要难很多很多,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爱情是锦上添花。但是大多数人把爱情看作雪中炭,苦苦的找,痴痴的等。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在公司叱咤风云,所谓的“女强人”或“霸道总裁”,回到恋人身边却成了“犯了错的小孩”,自卑和害怕失去。与其战战兢兢的维系一段感情,不如快活的享乐更实在。

你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

  前两天在一档节目上看到星象师预测2017年是相当功利的一年,主持人惊呀的插话道:“难道现在的社会还不够功利吗?”且不谈星座可信不可信,回顾2016年,票房造假、有害食品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选择对的人越来越少,快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应了韩良露的话:

没有闲情把生活搞好,文明将大打折扣。

  一蔬一肉、一花一木,每个人都在往生活的调色板上加人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许在追求功利的人眼中我们就是生活的loser,那又怎样,我喜欢我快乐!

  只要活着,不敢不乐。一切从取悦自己开始!

  《不敢不乐》读后感(十):饮食文化

  看这本书前一定先要吃饱了,不然估计没法静下心来看,蒋勋写的序,简洁明了,作者韩良露写的生动形象,书中的插图更是让人赏心悦目,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中国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