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10篇

  《家有小苗初长成》是一本由苍松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一):北大奶爸,名不虚传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在于作者是一位爸爸。相对于大多数爸爸只管逗娃哭,不管逗娃笑的节奏,这位爸爸却写了一本育儿书,号称能不吼不叫进行正面管教,把亲子间的冲突变成游戏——这可是大多数妈妈还在苦苦追寻的境界啊!

  拿到书,翻读了几页。最初的感觉文笔不错,而且条理很清晰,很少废话,不像有些书翻来覆去地讲一个事情——毕竟是北大文科出来的,作文功底不会差。再读下去,不知不觉地就被吸引住了。书里讲到的很多问题都曾在孩子或者自己身上发生过,很有代入感。一些之前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现在竟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沟通,虽然之前读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也刻意让自己注意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感觉和孩子之间总是有隔阂。读到书中《学会说“好的”》那一章时,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孩子说得“不行”太多了——你想对孩子进行接纳,结果语言上却先表达拒绝。当我尝试使用书中的方法,用“好的”来代替“不行”之后,发现效果非常好,孩子哭闹的次数明显减少。

  再比如,我喜欢和孩子讲道理。但苍松老师却在《爸爸,还有几分钟》里指出: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并没有听懂我们讲的道理。因为那些抽象概念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我们需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孩子明白的道理。之前我的孩子也像书里的苗苗一样,在我开车的时候,一遍遍地问:“还有几分钟?” 我总以为是他坐车不耐烦了,从没想过他是对时间没有概念——20分钟和30分钟,对孩子来说都是混沌一片。

  ……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还是蛮注重教养方法的,但读了《家有小苗初长成》之后,却觉得自己并不真正懂得孩子。我的注重,只是注重学习,而非像苍松老师一样,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身上。我会去使用一些方法,但却很少用心思考这方法为什么有效或为什么无效?这让我“奔走”于众多的家教书中,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加以应用,孩子变成了“试验田”。

  而在读《家有小苗初长成》时,我却发现:虽然这位北大奶爸也读了很多的家教书,但他却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身上,将众多的家教方法揉合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使之去适应孩子的成长变化。我在努力在让自己更有技巧,而他在努力进入孩子的内心

  正因为此,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和其他家教书不同地方。很多家教书着眼点在于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运用书中的方法时会发现,书里讲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而这本书中不但讲了“是什么”和“怎么办”,还讲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现在面对孩子哭闹,标准动作就是:蹲下身,将孩子拉进怀里——首先拉近和孩子心理空间上的距离;如果孩子不愿意,挣脱我的怀抱,我也会明白,那是他身上的“神秘气泡”在起作用,而不会让自己小宇宙爆发——能对父母和孩子日常的很多行为进行科学解读,这是我从《家有小苗初长成》中最为受益的一点。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家教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亲子教养这件事情。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二):你若懂得,便是晴天

  看到封面的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这本书。素净的封面上只有书名和作者,在如今宣传满天飞的图书中可算另类女儿骑在爸爸脖子之上研究小苗,与书名交相辉映,显得意味深长陪伴探索世界父亲、女儿……正是这本书要告知你的一切。

  开始的时候,以为书里是一篇篇讲述父亲和女儿美好时光小品文,就像龙大师鸡汤一般。可没读几页,就知道自己错了。美好的亲子时光只是美丽的点缀,真正耀眼的是这位北大奶爸的独特教养之道。

  理解万岁,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时,就已经迈开了进入孩子心灵脚步。理解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不是简单地俯下身去,而是用心去思索,探寻孩子行为和心理的合理解释。而理解只是第一步,你还需要找到对应的方法并采取合适行动

  作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区分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需要,用“神秘气泡”来解释为什么亲如父母有时也不能进入到孩子的亲密距离,用弗德里曼的实验提醒父母们“孩子们更喜欢遵守自己确立的原则”……

  他理解0-6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所以他总是将孩子陌生的概念转换成他们熟悉的具体的图像、物品或者指令。

  他知道孩子很多时候越界,只是不清楚界限在什么地方。所以,他会和孩子一起“划线”,并将这条线直观地展现给孩子。

  他清楚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在我们的帮助下面对这个世界,而是为了让他有能力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他会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放手去尝试。

  但最让我欣赏的是:面对孩子的要求,他总是习惯用“好的”来代替“不行”。没有人喜欢被拒绝,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拒绝,意味着距离的拉开。在他看来,父母们应该尽量养成用“好的”代替“不行”的习惯。首先用“好的”接纳孩子的感受,之后再技巧性地表达“不行”。

  在书中,你能看到一个并不让人省心小姑娘。不爱洗澡、不愿意上幼儿园不喜欢吃饭,小孩子身上的常见问题好像一个都没落下。而正是这些会真实发生在大多数小朋友身上的问题——很多时候,父母们乐得做鸵鸟,将问题就地掩埋,反正孩子会自然生长。而在书中,你却会看到一个父亲的苦恼、思索和解决之道。

  在书中,你也能看到一个诚实守诺、环保、具有自控力的小姑娘是怎么炼成的。自然,修炼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这也正是《家有小苗初长成》的可贵之处:不回避问题,用心研究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三):成长的经验

  《家有小苗初长成》这本书是苍松的著作,拿在手里的时候,被封面的人物逗笑,一个胡子拉茬带着眼睛的爸爸,脖子上坐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女孩,他们都在直勾勾的盯着眼前的几棵小苗,那种认真这感觉,真让人忍俊不禁。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女啊,下面配有的书名家有小苗初长成,让人觉得在爸爸的心里,这个女孩就像前面的小苗一样正在茁壮成长,即将成为一棵栋梁之才。

  苍松早年间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专业毕业后就投身于出版行业曾经出版过多部书籍同时翻译了多部图书,他喜欢旅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驴友,经常朝行夜宿于青山绿水之中,他的旅途所见所闻对于他的出版大有裨益,在有了女儿之后,更是全身心投入照顾女儿,经过6年的千辛万苦,终于把孩子照顾初成,并且总结心得体会,著成本书。本书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是任何一个父母都要经历之事,作者通过观察实践,认真思考,终于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并且把方法和经验分享到本书,给正在经历孩子成长的爸妈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书作者分为近三十个不同章节进行讲述他和苗苗的故事,除了每个章节有他们的亲子故事之外,还有很多的经验分享,并且经常采用典故的方法分析深入浅出,使读者收获颇丰。并且在不同章节之后,采用爱的练习册的方式,进行互动,让读者记录自己和孩子的一些经历以及感悟,并且记录分享。使读者能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更加深刻认知本书,并且还留有思考题,让读者在联系书中给出的理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仔细思考一些问题,加深读者的对于书中故事的理解,还有一些爱的大课堂,这些不同的形式给本书带来巨大诱惑力,使读者能够融入其中,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除了增加趣味性,还能带动读者的积极性阅读起来更有兴趣,更深刻的领会本文的真谛。能够更好的掌握这些宝贵的经验,并且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降低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困难读,减轻家长压力,真的是一本宝典秘籍。

  本文作者的经验确实是出自自身的实践和感悟,所以用起来就比较便捷实用,并且行之有效,就拿洗头举例子吧,小朋友都是不愿意洗头的,大部分的家长也是觉得洗头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往往给孩子洗个头,弄的鸡飞狗跳的,孩子哇哇大哭,水洒的遍地都是,大人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跟着洗了个衣服。作者的家里人也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情况没有采取暴力方式,而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先洗手手,这样的避重就轻的方式,使孩子放松警惕,然后慢慢的再接近的下雨浇苗式,所谓欲速则不达,作者深吟此道,不是一次就要达到目的,而是见好就收,为下次埋下伏笔。等到下一次,继续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再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接下来让孩子给自己洗头,孩子在娱乐的环境下帮爸爸洗完了头,这次孩子对此的抗拒减到了最低点,然后顺理成章的让爸爸在游戏的快乐中完成了洗头的目的,由此看来爸爸的兵法理论运用的是炉火纯青啊。实在是佩服。

  《家有小苗初长成》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对于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的总结,更是给广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铺设了一条捷径,看懂此书,融会贯通,使得天堑变通途,从此教育孩子不在那么困难,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四):真正的成长需要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的父亲和美国的父亲的区别,看过之后感同身受。“一、中国爸爸习惯说:去去,一边玩去,让我歇会!美国爸爸习惯说:来来,宝贝在玩什么?爸爸和你一起玩好不好?二、中国爸爸的休闲娱乐是:和兄弟聚会,打游戏,K歌,喝酒,不带孩子去。美国爸爸的周末休闲:家庭联谊,亲有聚会,BBQ,看比赛,做什么要先考虑能不能带孩子去,否则很可能不参加。看球赛也要带着孩子一起……”中国的爸爸一般对于带孩子都没有多少心得,认为孩子就是由妻子父母来带,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自己有空的时候,才可能去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

  《家有小苗初长成》这样一本书,无疑改变了我的想法。一位爸爸将自己的宝贝姑娘扛在肩膀上,两个人欣喜的看着地上茁壮成长的绿色小苗。这些小苗不光是一株株绿色的植物,更是代表着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小宝贝。这里面的爸爸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他和孩子的幸福成长,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爸爸。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成长?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才能体会新的角色赋予我们的人生之感。当孩子第一次冲我们微笑,当他迈出一步,当他发出第一个音节,当他第一次摔倒,当他第一次……很多的第一次,同时也伴随着我们的快乐与感动。成长之路上,我们和他们一起成长,快乐和悲伤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彼此相伴。当他们选择每一个玩具,每一个玩伴,每一件衣服,每一个动作时,你真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性决定孩子的一切,用我们所谓的人生经历,人生的感悟去干预我们孩子的人生,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吗?“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灵魂。”我们一直在控诉父母对于我们的严厉要求和对于我们的所谓人生规划抱怨他们的不理解。可是现在的你恰恰也是在对自己的孩子做同一件事。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顺势而为”最重要简而言之就是要“顺应天性因势利导适时而变”。我们不能用一些习以为常,认为对的事去干扰孩子的成长。一起陪伴长大的幸福时光将会是孩子和我们共同的回忆,这段回忆也终将是美好的。我们学会改变,学会适应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五):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人生三件事不能得,其中一件就是孩子的教育。但是在现在的这种现实生活吧,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失,真正做到了全身心地陪伴和教育,可能是少之又少了。亲爱朋友们,你样做到了吗?

  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0-6岁阶段孩子在经验宇宙与生命,6岁前所经验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一生。如果要孩子未来成为快乐的人,就要尽可能给他们欢乐;如果要他们未来能够懂得感恩,就多多赞美他们。做所有你能做的,直到孩子满6岁为止。0-6岁多爱孩子,以后一定会得到连本带利的回报.

  但是这么黄金日期,很多爸爸妈妈都缺席了。

  阅读《家有小苗初长成》后,爸爸是多么用心地用爱陪着小苗成长。里面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清楚地呈现了孩子在每个成长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同需求,我们做父母的只要对照这个理论去满足孩子,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书的作者还很用心的在每一节的总结里做了《爱的练习册》指导我们怎么去行动,怎样去做。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我们学习得再多,不如亲身去做一次,做到才会得到。做了才会进步。所以告诉自己去做吧。

  其实整本书,都在告诉我们爱的表达形式,怎样的处理方法,让小苗更能接受。怎样的言语,小苗更能听懂。说孩子能听懂的话,是多么的重要,这是我之前一直在犯的错误,经常说一些孩子听不懂的话,还反过来责备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爱,才会让你愿意持续地关注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只有时间,才能让你陪伴在小家伙的左右,和他分享成长的快乐。 时间和爱是子女教育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这是大实话。孩子就像一笔长期投资,无论你愿不愿意,你后半辈子的时间是投入进去了,只是投入多少的问题。

  最后用这首诗做结束语,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六):看到、想到并做到

  自从有了孩子,发奋读了一段时间的家教书,回头一看,自己也吓了一跳,不知不觉间,当当网亲子家教榜前200的书基本读遍了。但读到后面,有些书的确只是翻看几页,然后就束之高阁了。因为不符合我的标准,时间宝贵,不如多去陪陪娃。

  我的标准很简单,看到、想到、做到。

  看到——发现、指出问题,

  想到——思考分析问题

  做到——解决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

  这个标准仿佛不高,但实际上想达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东西都是看起来很美,但轮到自己却很难复制。比如,龙大师的“人生三书”,满满的人生感悟,将亲子间的情与感用文字优美的展现,但是可资借鉴的东西太少,收获的只是“孩子,你慢慢来”。又如“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讲的道理其实不难,勤奋+好习惯,可是我等既无法拥有辅导高中数学的功力,也不知道该怎样让孩子爱上数学,兼之勤奋用功。再看看刘老师的陪孩子走过系列,你会感叹自己做的一点都不比她少,为啥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成功?

  而有些书里虽然有解决方案,但你会感觉像在看一场戏。当你学着运用书中的方法时,就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书中是按照理想的状态让事件运行,而现实中却有很多可能,孩子往往不会按照“剧本”来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书中的孩子往往都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而生活中让我们苦恼的,就是孩子压根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但公允的讲,很多家教书中都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是需要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灵活化用,孩子的年龄、性格不同,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有些方法对3岁的孩子管用,但到了4~5岁你还用同样的方法,孩子会根本无感。而且,有些方法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慢慢显出效果的,就如你不能指望孩子上几堂英语课就学会外语一样,可父母们往往却因为希望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过早放弃。

  所以,教养孩子的关键在于懂得自己的孩子,并且自己先想明白想怎么教养孩子。自己想明白了,就仿佛自己有了一套内功心法,见到家教书中有什么好用的“招式”,都可以拿过来化用了。

  子女教养,最怕的就是父母不去想,没有想法。这和“自然教育”是两个概念,自然教育是建立在了解并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基础上的,而不是“反正孩子自己会长大,所以不用太操心”。教养时,父母不去思考,再好的方法到了手里也会变成烧火棍。我们常说,对什么样的人就要用什么样的方法。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明白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找到适合这样的人的方法。

  这也是我推荐《家有小苗初长成》的原因。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书里跟龙大师一样,写的都是亲子时光,满满都是鸡汤。但读了没几页,就发现这是一本完全符合我“看到、想到、做到”标准的家教书。

  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这是一本完全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亲子教养的书,非常接地气。顺便说一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变成了专家答疑,整本书都是回答读者来信,书里的很多观点就显得有点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了。

  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多地在突出“圆圆”的优点不同,《家有小苗初长成》更多地是讲述“小苗”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做父亲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问题”的“小苗”。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那个“伯乐授徒”的故事一样。优秀的总是少数,普通的才是最广泛的存在。何况,即便是再优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把一个个问题解决好了,孩子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我更希望看到的不是最终的结果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而是如何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

  “小苗”的爸爸非常用心。这种用心不仅表现在他所述说的亲子间的很多时光,都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表现在他所抓住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总会让人心有戚戚焉,发出“这不是就在说我的孩子”的感叹。更重要的是,他总是在探寻孩子行为和心理背后的密码,试图为孩子的行为加上科学的备注。

  在书中,你还能看到各种对细节的重视,比如标注每个事例中孩子的年龄,这点实际上很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适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他不但能挑出刺来,还能说出成人们为什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看到、想到”之外,还能“做到”。这位北大奶爸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接纳着小苗的种种感受,尽量用“好的”来代替“不行”,但也会用“不行”来为孩子划定界限。爱和规则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书中的方法很多都很有操作性:在提出怎么做之外,还会告知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说道要对孩子“延迟满足”的时候,他就提出,延迟满足的重点在于满足,为孩子设定的延迟不能超过孩子可以接受或者忍耐的限度,延迟满足还需要亲子间有信任感,如果孩子不信任等待之后可以得到更多,延迟满足也无法推进下去。

  所以,如果你想看看爸爸是如何看待和进行教养这件事情的,想对教养和孩子心理有个全面的了解,可以来看看这本《家有小苗初长成》。

  教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慢养”是硬道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多汲取营养,不断观察和思考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读书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读好书,然后将书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教养理念和行为。自己先想明白了,才会懂得怎么去教养孩子。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七):父爱如山,但不要只给孩子一个如山的背影

  看到宣传语“一个北大父亲的育儿札记”,一瞬间打动了我,我很好奇,一个父亲会写些什么,竟然能够出一本教养子女的书。在我的朋友圈中,子女教养好像从来都是妈妈们的事情,爸爸们只有在被抓来当司机或是付款时才会刷出一些存在感。

  我一向认为,同家里的很多事情一样,子女教育应该是父母双方的责任。但也正如家里的很多事情一样,男士们习惯了当甩手掌柜。一说,他就回一句,“这是女人的事。”其实,我也明白,很多时候,男人们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就如我一个姐妹的老公,孩子出生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抱过孩子——不是他不喜欢,而是他觉得自己不会抱,担心稍一用力就会对孩子造成损伤。所以,只好每天爬在床边看看、戳戳,孩子一动一哭就乐得不行。

  在知道自己某项能力缺乏的时候,男人们总是习惯于逃避。只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不能缺少父亲的关爱。妈妈们可以给予孩子细心、体贴的照顾,但需要爸爸来给孩子注入一些阳刚之气,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发育都非常重要。

  出于天然的优势,爸爸们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可以让孩子更有自信去作出尝试。我们家果果最初学会说的几个词就是“爸爸”“妈妈”“抱抱”。我还记得,1岁左右的他总是在喊“抱抱”,如果你不搭理他,他就会紧紧抱着你的腿,仰脸望着你,直望到你心软抱起他为止。其实,他也不是那么欠抱。他只是喜欢被有力的臂膀环绕的感觉,就跟他睡觉时总习惯窝在妈妈的怀里一样,他并不是想喝奶,而是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

  在孩子的性格地图上,爸爸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妈妈可以教会孩子体贴、细致,但一般来说,男人都会比女人更大气,更喜欢冒险,更富有进取精神。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诸如坚毅、勇敢、积极进取等品质,就不能让孩子少了爸爸的陪伴。

  而且,我发现,尽管妈妈们没日没夜地照顾着孩子,但孩子们似乎更喜欢跟爸爸在一起。我要去超市的时候,想顺便带果果下趟楼活动一下,总要做半天动员工作,他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出门。但要是爸爸去超市,只要愿意带他,他就一定愿意做个小尾巴。可能,他也明白,有个和爸爸在一起的机会不容易啊!

  不过,我小时候,也很喜欢做爸爸在一起。因为,他可以把我高高举起,可以让我骑在脖子上,从不一样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可以用他的大手紧紧包裹住我的小手,传递给我厚重的暖意……而这些,都是妈妈无法带给我的。

  所以,我也很希望果果能多跟果果爸在一起。看到他们俩一起欢笑的样子,就会让我涌起家的感觉,所有的辛苦好像都没有白费。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原因如我说过的一样。爸爸们好像大多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

  《家有小苗初长成》里说得很好,“时间和爱是子女教育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 爸爸们并不缺少爱,只是他们习惯把爱藏在心中,不善于把爱表达出来。而时间却是爸爸们的软肋,他们不会像妈妈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对孩子的关注度也不够。孩子洗完澡,让给拿套换洗衣服,他们都不知道该拿哪套好。缺少了关注,也就缺少了解,孩子就在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但爸爸们往往连孩子多高多重都不清楚。

  所以,很佩服书里的这个爸爸,能够如此用心地照顾孩子。书里的事例,一看就是真实可信的,有事实,有思考,没有丰富的经验是没法写出来的。而且,书里写的大多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孩子如何优秀,这更能很好地解答父母们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父爱如山,但不要只给孩子一个如山的背影。真心希望所有的爸爸们都来读读这本《家有小苗初长成》,尤其是“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和“爸爸总在玩游戏”,相信一定会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白自己该如何跟孩子相处。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八):顺应天性,因势利导,适时而变。

  生命的成长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转眼间,小小的她已活蹦乱跳,舌灿莲花。其间不知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声笑语,也不知有多少次我们气恼得只想在她的小屁股上印上红红的“五指山“。孩子是天使,是落入凡间的精灵,但有时也会化身为挥舞着钢叉的小恶魔,让你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是《家有小苗初长成》中作者苍松爸爸描述他家小苗的话,同样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矛盾心情。看到孩子的时候,感觉特别好。但当他变成小恶魔的时候,大家一样会束手无策。我家双宝儿子也会有这样让我又爱又气的生活瞬间,真的是受不了这两个小捣蛋。可谓是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面对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觉还是挺头疼的。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多了,条件越来越好,诱惑也比较大。看过挺多育儿书籍,感觉挺矛盾的。不知道哪种教育方式适合自己家的孩子,感觉整个过程很难把握。我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用于现在的孩子已经行不通了,从育儿书籍上学到的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感觉也不是很管用。我们感觉挺迷茫的,面对家里的小恶魔,感觉就是束手无策。作者从自己孩子身上悟出的道理,确实挺好的。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顺势而为”最重要。简而言之,就是要“顺应天性,因势利导,适时而变”。顺应天性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口唇期”以卫生为由夺走孩子要塞到口中的物品,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哭闹。父母们更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卫生的物品,满足这一时期孩子用嘴去探索世界的需要。因势利导的重点在于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如同洪水一般,“堵”不如“导”。面对哭泣的孩子,你再大声的呵斥:“不许哭!”都不如将他轻轻拥入怀中更能平复孩子的情绪。因势利导需要父母们发挥创造力,灵活机动地根据环境和情势来疏解、引导孩子的情绪。适时而变则是要求父母们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及时更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孩子的哭闹一定要学会疏导孩子的情绪,不能急躁。完事好商量,好好和孩子沟通真的很重要。

  《家有小苗初长成》苍松爸爸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很多教育他家小苗的经验,分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我们很多教育孩子的启示,作为两个孩子的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每一个发生在他家小苗身上的生活小片段,仿佛在我家孩子们身上也曾发生过,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发现有很多地方真的不妥当。需要好好想想,如果以后再遇的时候同类问题,我们也知道三思而后行。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九):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前几日,收到昔日大学同窗苍松的一个快递,打开一看,是一本《家有小苗初长成》,作者赫然就是他。毕业之后,虽然同在帝都,可时间总是会冲淡友谊的酒,联系日渐稀少,还好总是藕断丝连,彼此间的重大动态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获悉。这不,我这刚生了二胎没多久,他就给我寄来了新作。

  苍松算是个老出版了。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家部委出版社。在向以升迁缓慢著称的出版社里,他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从职场新人变成了部门主任,而之后再聚的时候,他又摇身变成了总编室主任,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只在出版社待了四年多的时间。不久,我就又收到消息:他从出版社辞职了,成为了一名自由出版人。惊讶之余,我不禁给他拨了通电话,电话那头,他不疾不徐地说起辞职的理由:“感觉出版社会太多,而且太清闲,有点浪费青春。”不知现在的他,会不会有些后悔当时的年少冲动?

  不过,成为自由出版人的他,仿佛也过得有声有色,出版过《沉思录》——这号称温总理的枕边书;我家老大降生的时候,给我送来了他出版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嘱咐我好好学习,当好奶爸。这本书我后来给朋友们送了不少,内容实在不错。

  后来,没有再收到他的书,只是听说他忘情于山水。不是去草原或海边露营,就是去新疆穿越看花,要么就是去西藏转山……北大的“自由”传统很好地在他身上得以发扬,着实让我羡慕得紧。

  如今,他竟然自己写了本书,这算是完成出版产业链的闭合吗?

  带着浓厚的兴趣,我翻开了《家有小苗初长成》。让我欣慰的是,这不是一本拼凑之作,而确实是有感而发。看来,这几年的奶爸生涯,让苍松的“职业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感慨:原来我们家的小鬼是如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基本一个没有拉下;原来社会学的知识,竟然在教养中也有如此妙用;原来生活中的那许多习以为常,竟然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

  读完之后,也有些许沮丧:我本自认为是个不错的老爸,现在发现,竟还有如此大的提升空间。我习惯的是“管”孩子,“不行”总是脱口而出,而无法总是用“好的”来回应孩子。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拒绝,意味着距离的拉开。而且,孩子们不像成人那样会耐心听你的解释,往往在你的“不行”出口之际,他们的情绪已经在酝酿爆发。

  苍松在书中这样说。

  他接着说:“在面对孩子需求的时候,要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即便是拒绝,也要学会用“好的”来代替“不行”。要让孩子明白,你拒绝的是这件事情(行为),而不是他的感受。”

  ……

  “不”就好像是拳台四周的围绳,约束孩子不要超出界限;而“好的”则给予孩子鼓励,让其在台上自由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嗯,深得我心。以后就照此操作。

  而《家有小苗初长成》的妙处就在于,不但立论明确,且不是空谈,书中的很多经验都可以照搬照用,简单又实用。

  带孩子去海边玩,孩子却因为没有带“妈妈衣服”闹着要回家。他没有“不行”和训斥,而是抱着孩子出了门,沿着孩子指的方向朝“回家”的路走去。孩子的情绪在月色下渐渐平复,疲劳和迷路的恐惧悄悄袭上孩子的心头。自然,回旅馆睡觉的提议得到了孩子的响应。

  没有对抗和冲突,将孩子的焦虑化解于无形之中。这正是书中我最欣赏的一点。

  不过要达到这点并不容易。感觉他不但将社会学的专业书重温了一遍,还活学活用了心理学和MBA的一些知识。和他相比,我大多只是凭着经验和本能在陪伴孩子长大。而他,却在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寻找孩子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你若懂得,便是晴天》,这是《家有小苗初长成》的第一章,但是“懂得”二字,却并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这需要时间和爱,需要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法,需要了解并顺应孩子的天性,需要学会和孩子沟通,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评估和回馈。而这些,都在《家有小苗初长成》中得到一一的展示。

  更让我佩服苍松的一点是,他竟然选择了如此文艺的方式来写就这本亲子教养的书。这样写的好处显而易见,读者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阅读体验,不容易产生说教的感觉,书中的营养得以被最快的吸收。只是,散文式的写作无疑是一种“自残”,就如同你要在议论文中抒情一样,基本属于找死。但他却用浓浓的亲情让美好的亲子时光和子女教养的小绝招得以和谐共存,想来也费了不少功夫。如今我一边吹着空调,愉快地读着这本小书,一边想象着他挥汗如雨伏案写作的画面,心中竟然有一丝邪恶的快感。

  和内容相比,书中那些萌萌的可爱插图,不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我相信,这也足以俘获很大一部分妈妈们的芳心。尤其是书的最前和最后盛开的那两朵小花,连我看到都觉得美妙无比,更不要说那些被感性所支配的女人们了。

  兄弟,星爷的电影伴随我们一起走过了大学岁月。如今,请允许我借用其一句话向你致以问候: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家有小苗初长成》读后感(十):子女教养中,心态比方法更重要——读《家有小苗初长成》有感

  我们时常会听到有妈妈说:“天啊,你这孩子快要把我逼疯了。”这不,周一早上的微信群里,就上演了这样的对话:

  妈妈甲:“我每天早上就跟复读机似的,不知道一早上要说多少遍:‘快点!快点!’可孩子就跟没听到一样,照样磨磨蹭蹭的,我快要气死了。”

  妈妈乙:“对,我们家每天的高频词就是:快点快点。”

  妈妈丙:“嗯,每天早上跟打仗似的,身心疲惫。”

  ……

  妈妈甲:“原来都这样啊,那我就放心了。”

  孩子仍旧是拖拖拉拉的,这位妈妈为什么就放心了呢?

  原因在于妈妈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妈妈通过叙述问题释放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其他妈妈的回复和响应对她的情绪起到了抚慰作用,她把问题“放下”了——其他的孩子跟她的孩子一样,她的孩子是“正常”的。

  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妈妈不太懂得刚上小学的孩子还没完全从幼儿园的节奏中脱离出来,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妈妈眼里,上了小学,孩子身上就应该发生立竿见影的转变。

  如果说,子女教养中有什么比方法更重要,那便是父母的心态了。方法好比是弓箭,而父母们则是拉弓射箭的人。心态稍有不同,射出去的箭便会偏离目标——再好的方法也起不到作用。

  不同的心态下,我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语言和行为。每个父母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开始在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但随着孩子的油盐不进,不自觉地,自己的声音在慢慢提高,心中的怒气一点点积聚……终于,你忍不住发火了,亲子间的战争爆发。—— 父母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从而也使教育演变成了训斥。

  很多家教书籍都曾提到“暂停法”。所不同的是,有些是让孩子到一个固定的地方“暂停”,而有些则是让父母们离开,让孩子在原地暂停。暂停疗法的支持者认为,孩子会在单调乏味的地方自我反省,通过暂停,孩子可以学习遵守规矩,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同老师相信罚站会对学生起作用一样。

  我虽然并不十分认同暂停法,但我认为,暂停法仍是有好处的:它能够帮助实现抽离——脱离场景,让父母或者孩子的情绪平复,避免冲突,从而获得继续沟通、教育的可能——你不可能和一个情绪激烈的孩子去讲道理,而如果父母处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之中,即便能讲清楚道理,孩子的注意力也不一定会在你的道理上。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急于求成”和“100分为标准”是父母们典型的3种心态。

  小孩子和成人在体力和智力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习惯性地为孩子决定一切——因为我们更聪明、更强壮、拥有对资源的绝对掌控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们自认为吃过的盐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懂什么!”的想法会立刻出现在父母们的脑海。“我都是为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会脱口而出。

  可是,孩子只是孩子。尤其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多地是通过口、手、眼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许多概念并未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孩子压根没有概念,对于你的道理自然不“感冒”。你要对连工作、挣钱的概念都没有孩子讲要“好好学习上好大学,毕业后好找工作”的道理,这难度可想而知。而正因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成人们才需要发挥体力、智力和人生经验上的优势,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态,主动切换到孩子的频道,和孩子进行对话沟通。而不是要求孩子上升到我们的高度,理解我们讲的道理。

  对于孩子们,父母们都有殷切的希望。父母们总是期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做到最好,什么事情很快就能见到成效。正如文章开头的妈妈一样,很多时候,父母们都会觉得孩子太慢了。我们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看不得孩子悠闲缓慢的生活。所以,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顺手帮孩子解决问题,因为,“孩子太慢了,有那工夫我还不如自己做了。”

  殊不知,教育是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即便聪慧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出的第3个小板凳仍然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我们梦想着孩子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却往往连让孩子做完“第一个小板凳”的耐心都欠缺。孩子的成长就有点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虽然慢,但总在一步步地前行,而且,用的就是自己的速度。

  “操之过急”只会影响父母们的心态。顺手的帮助虽然能提高事情的进度,但也让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过高过快的期望,只会放大孩子的缓慢和自己的怒火,干扰原本正常的学习进程。许多时候,尤其在孩子初次进行尝试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帮助,更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耐心。

  我们习惯“高标准、严要求”,坚持用“100分”来评判孩子,而忽略了孩子体力和智力的差异。孩子天生各不相同,就算是一母同胞,性格、体质、能力等各方面都可能有很大差异。孩子后天的发育期也各不相同,即便是身高、体重这种可以直观进行评测的指标,科学家们也只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来判断其是否“正常”。

  孩子更应该和自身去比较,而不是什么都要拿到“100分”。否则,父母们总是会说:“你怎么老是这么慢(差)!”而不会说:“哇,我发现你比以前快(进步)了一点点。”

  父母的心态直接决定着孩子成长的环境。假若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让对方满意,你会是什么感受?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都让孩子处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

  爬山的时候,上山的人时常会问下山的人:“还有多远,还有多长时间能到山顶。”如果得到的回答超出了自己的预期,“累”的感觉便会加重,对未知的恐惧(不知道还要走到什么时候)往往容易让你产生放弃的念头。山路没变,心态在变。而险如华山,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挑着几十斤上百斤东西的挑山工,一步步超过你走向山顶。因为他们了解这座山和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歇息,什么时候需要坚持攀登。同理,如果你懂得孩子的性格、特长和成长规律,教养孩子便不再显得那么困难。

  所以,《家有小苗初长成》的开篇即写了心态,因为在作者看来,心态比方法更重要。《你若懂得,便是晴天》在讲要“懂得孩子”,《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讲得是“要想懂得孩子,就需要时间和爱”。——父母想要有好的心态,就必须要懂得孩子,而要懂得孩子,就需要时间和爱。

  你若懂得,便是晴天。

  当你看到不满周岁的婴儿抓着什么都往嘴里塞时,你不会慌忙夺下他手里的东西,警告他不准吃。而会为他准备好干净、适合的物品,任由孩子塞进嘴里。因为你知道,他正在用嘴探索这个世界,现在的他,正处在“口唇期”。

  当孩子在拥挤的超市或者电梯里哭闹的时候,你不会责怪他的毫无缘由,因为你知道是拥挤的空间加重了他的“三倍畏惧”,让孩子因恐惧而哭闹。

  当孩子超越了你划定的界限的时候,你不会愤怒地吼叫,因为你知道,有时候孩子超越界限,是因为他不知道界限在哪里……

  想要懂得孩子,不是那么简单,时间和爱必不可少。有个妈妈问我:“我只有爱没有时间可以吗?”我想不行。

  一个人说我爱运动,却整天宅在家里,你觉得他爱运动吗?时间是一种投入,只有投入了才会有回报。挑山工们对山的了解,也是日复一日,一个个脚印踏出来的。但单纯的时间投入也不够,仍需要有爱,爱是用心投入。有些人天天喝茶,但可能只是一种习惯,而有些人喝茶,却会去了解各种茶叶的优劣,冲泡方法,精心准备茶具等等。同是喝茶,都花费了时间,区别就在于是否用心。只花时间的成了爱好,用心投入的成了专家。

  教养孩子也是一样,不管你选择怎样的方法,单单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都会花费不少的时间,何不用心投入,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欣赏孩子日渐的蜕变,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诚如作者所说,只要用心,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教养专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