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畏风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畏风雨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畏风雨经典读后感10篇

  《不畏风雨》是一本由[日] 宫泽贤治 文 / [日] 山村浩二 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畏风雨》读后感(一):风雨之中有温情

  最近诗词大会火了董卿,捎带着人们中国古诗词也有了兴趣,不管是“关关雎鸠”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有人开始喜欢,连我8岁的儿子也看这个节目看的目不转睛,甚至能背诵出节目上涉及的绝大部分诗句呢!

  对于诗歌来说,作为国人我们最爱的不是诗经楚辞中的雅致古朴,就是巍巍盛唐中的波澜壮阔。如果这个时候提到日本诗歌,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吧!

小日本的诗歌有什么值得读的!?还不如去看吉沢明步呢!

  刚刚拿到手头这本后浪出版社出品的日本宫泽贤治作品《不畏风雨》时候,我也是如此的漫不经心。而且,这本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竟然卖到52多元的“高价”,似乎有些炒作吧?随着漫不经心的翻阅,到掩卷长思之时,却对这本书有些肃然起敬了!

这是一本什么书

  一本书只包含这一首叫做《不畏风雨》的诗歌,不知道的人大概以为这是如同罗摩衍那那样的千言长诗,而实际上,这首诗歌仅仅只有30行,略多于杜甫的《赠八处士》,比白居易《琵琶行》少了很多。短短一首诗为什么专门出一本书呢?是否如同我们对于一些国内诗句那样,一首绝句七律,都用上百页篇幅交代背景丰富深刻内涵呢?答案并非如此,这本书的正文就是30句诗歌本身,配上山村浩二绘画,顿时产生了浓浓的韵味。这种韵味是诗人面对风雨的从容镇定

  之前对日本诗歌,只是少年时代光荣《三国志》时,开局显示日本战国霸主织田信长的诗句:

人间五十年,如梦又似幻,看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让我印象深刻,感觉颇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苍茫。但读过这本《不畏风雨》,却发现这从容的诗句配上小墨淡彩的绘图,让诗句生动了许多,即便不能理解日语原来的韵调,也能感受作者诗句中的那种面对风雨时的从容沉静

宫泽贤治是什么人

  2016年,是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他生前饥寒交迫,在家乡饥荒灾害中写下这首《不畏风雨》后不久辞世,死后诗句才被发现,现在被认为是宫泽贤治的代表作。这位日本诗人生多才多艺,在佛学、文学自然农业音乐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一生大约写了八百首诗歌,上百篇童话,被后人高度评价,甚至被誉为“贤治是人的样板”,这里所谓的“人的样板”,这可和当年宋朝狄咏“人样子”的英俊颜值大相径庭,而是说为人处世堪称表率。这样的才华人品同时代中国我只知道一个弘一法师。恰好,弘一法师和他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也都是诗歌大家。宫泽贤治在“一千年里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中排名第四,这一点弘一法师在中国可能就达不到了,不过这并非弘一法师人品才华不如宫泽贤治,是因为千年来我国文学大家太多的缘故

这本书好在哪里

  这是一本极为出色的绘本作品,中英合璧的诗句其实并非隽永押韵,却胜在平实质朴中充满善意坚定。绘画并不算得上精美绝伦,却在水墨风雨画中给人一点点暖意,如同每一页中绘画者山村浩二寥寥数笔画出的那个小小身影,在风雨中也透着毫不畏惧的坚定和悲天悯人的从容。因此,给孩子读还是自己读这样的绘本,并不一定要背下诗句,而是感受到这种意境才是最重要的。

  苏东坡当年的定风波也是写风雨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现出来的是苏学士的豪迈潇洒

  杜甫名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有秋风肆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展示的是老先生这样的寒士面对风雨灾祸的凄凉无助,以及以己推人的同情心和济世情怀

  翻开第一页,只有诗句的第一句:

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

  配图极为精彩: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中,狂风骤雨从天而降,左侧的稻草上已经满是雨珠,蜻蜓、蚂蚱紧紧抓住草叶以求不被风雨掠去,而天空中依然有小鸟为觅食展翅,远处的树依然伸展着自己的枝叶,小小的身影即便未携带雨具,依然从容前行。

  《不畏风雨》读后感(二):泥土气息

  对于诗歌和绘画,我一直不想多加评价,因为我认为诗歌和绘画都是由内心出发的真艺术不同的人看同一副画可以会有不同的感悟,这种感悟透彻心扉引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不畏风雨》的两位作家

  文:宫泽贤治

  日本国民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1896年生于日本岩手县。他自幼喜欢昆虫收集,热衷矿物。1915年,十九岁的宫泽贤治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盛冈高等农林学校学科第二部,学习地质调查。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创作短歌、诗歌和童话。他生前出版的作品只有两本,分别是童话集《要求很多的餐馆》和诗集春天与阿修罗》,1933年因急性肺炎去世,在他去世后,《不畏风雨》等杰作才被广为人知。日本全国各地的小学、国中的国语课本都可见他的作品。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由作者自由投票选出“一千年里非常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名列第四,代表作有《银河铁道之夜》《风又三郎》,诗集《春天与阿修罗》等。

  绘:山村浩二

  1964年生于日本名古屋。从孩提时代起一直喜欢绘画,13岁开始涉足动画制作。进入东京造型大学之后,创作风格受到尤里·诺尔斯金、伊休·帕提尔、皮特·帕恩等动画人的影响毕业后以独立动画人的身份进行创作,确立起强烈个人风格。2002年的作品《头山》获得了第75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短篇动画奖的提名,以及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短篇动画大奖。2007年的作品《卡夫卡-乡村医生》获得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大奖。现任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映像研究科动画专业教授。绘本作品有《不畏风雨》《大树》等。

  对我而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诗以及绘画中泥土的气息。话不多说,接下来请欣赏这本艺术大作吧

  《不畏风雨》

  《不畏风雨》读后感(三):我敬仰如宫泽贤治这样的人-读《不畏风雨》

  这是一本很简单又很丰富的书。

  说它简单,全书文字只是一首诗歌,共181字。这个译本的译者是独立音乐人程璧,深入了解中日文化艺术家翻译的这个版本语句简练朴素。我相信每人对原著有不同的翻译方式,但程璧的这个翻译必将成为经典版本之一。“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简单的口语化表达,让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整首诗读上几遍以后,心中一片平静。

  说它丰富,短短几行诗歌,你能见到一个拥有伟大灵魂的人。“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在读完诗歌后,我的心中响起诗歌的末句。我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可静下来,我清楚认知到,这是作者宫泽贤治的心声,不是我的。我从未想过要成为这样的人--“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我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纯净心灵,能和农民感同身受,悲戚与共。正因为知道自己的做不到,才对能发出这样心声的人更加尊敬

  在看完《不畏风雨》这本绘本后,在字里行间,我认识了宫泽贤治,《不畏风雨》的作者,出于对他的好奇,我查看了更多关于他的资料,看完以后,敬仰之情有增无减

  宫泽贤治,1896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花卷的一个富商家庭,毕业于盛冈高等农林学校。岩手县是日本东北一个极其贫困地区,但他出生的家族却是当地望族,身为长子,他拒绝继承家业,曾开设过农民培训班教导农民。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手稿流出,几十年后,被奉为经典,捧上神坛。

  文字是作者的灵魂所在,从作者的诗歌和生平(37岁的他,积劳成疾,死于肺炎)看出这是个不仅仅说到,而且做到了的人物

  他对自己的生活力求简单--“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居住在原野松荫下,小小的茅草屋”

  他对周边的人满含悲悯--“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她莫要怕”。

  他是个和平主义者,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语“没有全人类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请记住,他生活年代是20世纪20、30年代,他去世后的第四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在那样的年代,说出这样话语的人,值得我们真心的敬重。爱自己容易,爱家人不难,爱民族亦可,可能平等视之全人类,非有大慈悲心不可。这样的人物,值得你我真心敬仰。

  因为我对绘本图像的审美程度不够,就不试图去解说绘本的图画了。就在这里抛砖引玉,抛出文字给我的感受,等待其他读者结合绘本的美术部分给出精彩评论

  仅仅因为这首简单有力的诗歌,这本书就会被我铭记在心。我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做不到这样的人,至少要做到“绝不发怒,总是平静的微笑”。

  《不畏风雨》读后感(四):成为像自然一样结实,安泰自在于世的灵魂

  读书时甚是喜欢苏轼这首词,屡屡抄写在笔记本扉页:

  《定风波·三月七日》(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时自持年少老成,崇尚苏轼在词中呈现的超然洒脱,自以为能做到“不畏风雨”。却始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稚嫩思想浅薄阅历决定了短浅的目光以及薄弱承受力。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自以为经历了大风波,其实不过是洗手盆里溅起的一朵小水花

  纵使有竹杖芒鞋蓑衣,也远未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达观、旷远、卓然的超然胸怀。我所持有的澄明心境,全因未经世事污染

  “不畏风雨”,只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句空洞口号

  初涉社会,惊叹生活之广,全面接收生活的春风化雨,以及大大小小的磨炼,也曾对生活产生质疑。彼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离人灵合一的圆融统一相去甚远

  料峭春风吹酒醒。少年时过于圆满梦想泡泡现实戳破,春风吹醒的是成长的阵痛。

  “不畏风雨”,是暗夜咬紧牙关不甘怀疑

  年岁渐长,重新审视来处,惊觉让自己拔节迅速成长的,正是那些曾让自己受伤难过糟糕事情。岁月不曾开设通不过去的窄门。“看山疑是山,看水疑是水”,渐渐懂得苏轼词中,人、自然、境遇相融合的通透超然。

  他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自然之道,也是处世之道。自然界风雨来了又去,社会中人生波折有起有落,待雨去晴来,回首往事如烟,风也罢雨也罢,过往如烟。结尾这句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异曲同工之妙,是佛学中放下“我执”的彻悟。

  “不畏风雨”,是超脱执念坦荡胸襟

  日本诗歌《不畏风雨》来自诗人宫泽贤治。该诗出于1931年,在日本家喻户晓激励一代又一代日本人。2011年该国大地发生后,灾区人民仍以该诗为自己打气。

  同名绘本为纪念宫泽贤治诞生120周年印发,由奥斯卡短片动画提名奖导演山村浩二绘制。该书画面与诗句有颇有年代感,像胶片电影,讲述的是爷爷时代的故事。图像以浅绿淡灰色调为主,对低龄幼儿来说不太吸引。诗句中英对照,程璧版的译文浅显易懂,更贴近孩子的思维方式及理解能力综合来说,这也是适合6-80岁的绘本。

  《不畏风雨》读后感(五):一个人的岳阳楼

  有些人,总在酒尽阑珊时出现

  有些事,才下眉头上心头。

  而有些书,只适合在特定的情境才能略窥一二。

  都说伤心的人别听慢歌,那么,他该听些什么。

  宫泽贤治,如今日本全国各地中小学课本上都可见他的作品。2000年,在日本《朝日新闻》进行的“一千年里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投票中名列第四,这篇《不畏风雨》更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时举国传诵,让人们鼓起抗灾的勇气,为日本加油,本人更是被后人称为是“人的样板”。可是,你能想象么,这个人,在世时默默无闻,出版的作品大多卖不掉,死后却名声大噪。更为巧合的是,在即将出生前,故乡遭受大海啸袭击;出生后四天,故乡发生七级大地震;在世短短三十七年,所在地因冷害干旱等天灾经常闹饥荒;病逝那一年,故乡又发生大地震,仿佛他这一生都在与灾难相随。

  这样一个命途多舛之人,他所写出的文字,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这首日本家喻户晓的《不畏风雨》只有短短31句话,每一句都直抒胸臆,坦率简洁。没有华丽巧妙的修辞,更不存在标新立异的惊人之语。作为一个日语专业出生的人来说,我原本以为它会有小仓百人一首一般的隽永,或者是枕草子之流的情致,结果呢,一点儿也没有。句句直白,讲述的都是些日常起居类的寻常之语,如果你想在其中找到唇齿留香的妙句警语,怕是要失望了。

  那它又是凭什么广为传唱,为什么能带给人勇气,助人度过绝境与低谷呢?

  不知道为什么,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读着读着,我就不由自主的跑偏了,身不由己的想到的却是北宋范文正公写就《岳阳楼记》时的样子。

  庆历新政失败后,贬居邓州的范仲淹病势缠绵,我们已无法想见他是如何度过这五味杂陈的一天又一天。昔日身居高位意气风发,今日虽遭迫害仍心忧国事,若是一味消沉倒也罢了,偏又放不下这一颗殚精竭虑的真心。明明已是飘零潦倒,仍“尝求古仁人之心”,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感慨,想来格外令人落泪叹服。

  据说范仲淹是对着岳阳楼的绘画卷轴写出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实际上本人并未实际登临过岳阳楼,这锦绣文章也不过是说给自己的明志心得。而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也并无观者,死后才在其笔记本里发现这首诗,全诗没有主语,无非是喃喃念叨的自言自语,估计宫泽先生本人也不会料想到此诗日后会如此大红大紫吧。

  可是世间珍贵,奇就奇在这一个“如入无人之境”。有过舞台经验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倘若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头顶聚光灯明晃晃如白昼,再好的舞者也不免心底发怵。最好的状态莫过于隐入背景之中,心无旁骛,视台下人山人海为无物,方能心绪平静艳惊四座。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下意识的说了出来,这是孩童之语,直率可爱却未免鲁莽;但如果是谦谦君子的脱口而出,却不难察觉其中真诚热切的赤子之心了。

  眼前是并不存在的那一座楼,有人如身临其境,登高望远,洋洋洒洒一篇涕泪交加的报国忠心;路有冻死骨,看着身边饿殍满地的荒芜故园,有人感同身受,同样把“不畏风,不畏雨”的相互搀扶变成冲锋陷阵的坚强号角。就像《不畏风雨》中文版书封上写的那样,“献给曾因这首诗坚强起来的人们、现在的你我和未来的孩子”。

  浊浪排空也好,浮光跃金也罢,周围的一切从来不曾重要,一个人悠悠登上这一层亭台楼宇,唱一首心里的歌吧,虽不一定被赞美,但也一定不会被耻笑,你看这天高云阔无欲无求,而我,也正想成为这样的人。

  《不畏风雨》读后感(六):你知道梵高和安徒生,却不知道他:谈谈《不畏风雨》及其作者宫泽贤治

  宫泽贤治《不畏风雨》中文版徐徐摊开,面对奥斯卡短篇动画奖提名获得者山村浩二山风一般清丽的绘图,我的激动难以言表。

  我是宫泽贤治的粉丝,十年前第一次读到《不畏风雨》的日本版,便一见倾心,恨不得把它刻在我的桌子角上。但是贤治的书中文版真是太少,近几年新出版除了这本《不畏风雨》只有2013年的童话集《银河铁道之夜》。除此之外都是90年代及90年代之前出版的或中日双语童话集,大多是作为儿童读物或作为学习日语的素材。

  国内读者对宫泽贤治不太熟悉,甚至听说过他名字的都不多。宫泽贤治在日本被称为家喻户晓是当之无愧的,不仅《不畏风雨》被收录在课本中,而其童话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广受喜爱。

  毫不夸张地说,日本近现代很多艺术家都是读着宫泽贤治的童话长大的。比如宫崎骏对贤治很是推崇,吉卜力工作室曾做过一部《大提琴手高修》纪念贤治,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参考了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中描绘的场景。近现代童话作家安房直子也非常推崇贤治的童话并受其影响。

  日本国民到底有多喜欢贤治?2016年是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日本专门成立了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纪念事务执行委员会,在以宫泽贤治家乡花卷市为首的全国范围内具备了大量纪念贤治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第4届国际研究大会、贤治祭、宫泽贤治的童话村灯光展等。宫泽贤治120周年纪念期间,位于宫泽家乡岩手县花卷市的宫泽贤治纪念馆还具备了三个特别展,其中一个就是“不畏风雨日记”实物展。在宫泽贤治120周年的官方网站上,还看到2017年2月4日将于花卷市举办《不畏风雨》全国朗诵大会。

  宫泽贤治一生只活了37岁,留存的作品并不多,其代表作《不畏风雨》只有短短31行。其人与其作品为何如此受到日本国民追捧,并被众多学者研究?

  当我们以这首《不畏风雨》做引子,了解贤治一生的追求和精神后,便不会对日本的“贤治热”觉得意外。

  宫泽贤治诞辰120周年官方网站(http://www.ken

  《不畏风雨》读后感(七):《不畏风雨》:一堂似懂非懂的哲学课

  《不畏风雨》

  【日】宫泽贤治

  雨にも負けず

  風にも負けず

  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負けぬ

  丈夫な体を持ち

  慾はなく 決して瞋らず

  いつも静かに笑っている

  一日に玄米四合と

  味噌と少しの野菜を食べ

  あらゆることを

  自分を勘定に入れずに

  よく見聞きし分かり

  そして忘れず

  野原の松の林の蔭の

  小さな萱ぶきの小屋にいて

  東に病気の子供あれば

  行って看病してやり

  西に疲れた母あれば

  行ってその稲の束を負い

  南に死にそうな人あれば

  行って怖がらなくてもいゝと言い

  北に喧嘩や訴訟があれば

  つまらないから止めろと言い

  一人のときは涙を流し

  寒さの夏はオロオロ歩き

  みんなにデクノ坊と呼ばれ

  褒められもせず

  苦にもされず

  そういう者に

  私はなりたい

  不畏风,不畏雨,

  也不畏冬雪,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增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

  冷夏时左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收到后浪出版集团的《不畏风雨》时,我只当是一本普通绘本。我第一次为儿子读的时候,四岁半的他并没有听懂。看着绘本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童形象,他表现出了本能的喜欢;只是听完最后一句"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他还是茫然地问了我一句:这就完了?'这样的人'到底是怎样的?

  其实不要说孩子,我也需要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来品读这首全文不到200字的小诗:诗的作者宫泽贤治出生于寒冷贫困的日本岩手县,一副躯干品遍体弱多病,一双慧眼看尽地震风雨,然而阅尽世间繁华沧桑,他凝练的人生哲学一如往初,即"与自然并肩而立,使自己与大自然一样结实"----"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

  而我四岁半的孩子,目前最喜欢读的是国漫系列如《黑猫警长》、《大闹天宫》;这些故事大抵类似:黑白分明的人物形象、走向明确的故事主线、无恶不作的反面boss,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终极结局。

  因为,在童话的世界里,"王子和公主都将过着幸福的生活"。

  那么,出了童话世界呢?

  在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总会觉得,现世美好,一切安稳。

  这是一种感觉,是感觉,就可能是错觉。

  因为,有阳光,就必然会留下阴影;阴影中的状况,我们努力在改变,可更多时候,也只能留下一声叹息。毕竟, 现世安稳与美好,需要有太多的人用负重前行来实现。

  包括,王子和公主之幸福生活,与一地鸡毛的平淡,是否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所以,我在给孩子读绘本时,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该怎样在如今的环境中,对孩子开展苦难教育?

  香港作家、自由撰稿人廖伟棠在《不畏风雨》的推介语中说:

  "2013年的福岛巨灾,最打动我的一幕是:一间已经人去室空的教室中,黑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课的课文内容,整齐的粉笔字所写的,正是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我可以想象齐声朗读完这铿锵诗篇的师生们,将如何昂首坚毅地走出校门,面对家园的满目疮痍……"

  有晴空就必然会有风雨,春花秋月也终会邂逅冬雪酷暑,该怎样让如水晶般透明的孩子知道人生之无常苦楚,也许,是极力为孩子们创造优良环境的父辈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带孩子去看今年的《熊出没》系列电影,在决战反派boss的最后阶段,机器人coco掉下悬崖被损坏时,一同捍卫森林世界的小伙伴们都哭了;但马上,coco又"活"过来了(当时我在想,受众是小孩,所以he是主旋律这是政治正确);然后,电影结束,影院亮起了灯。

  这时,我居然发现儿子的脸上满是晶莹的泪水。被我和邻座的小哥哥发现后,他变得很不好意思。当被我问到为什么哭时,一直被灌输"男子汉大丈夫"信念的小小的他,爬在我的耳朵边悄悄的说:

  "我就是看见小机器人掉下去了,感觉到很伤心……妈妈,你那时有没有觉得伤心呢?"

  这一瞬间,一直对《熊出没》系列电影和动画颇不以为然的我,突然觉得这个电影看得很值。

  "那么,小机器人coco要是真的醒不过来了呢?"

  "我也不知道……"

  于是回家后,我又给他读了一遍《不畏风雨》。

  这一次,他小小的眼睛中似乎有了些更多的东西;用手摸着绘本中营造出的"森林",他轻轻地点了下头。"

  "诗歌不会说明显而易见的东西。"(阿瑟•比纳德)

  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在他有限的理解范围内,能记住这句"不畏风/不畏雨",这也是小小的他,接受的第一堂似懂非懂的"哲学课"吧。

  《不畏风雨》读后感(八):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不畏风雨》一书由日本作家宫泽贤治所著,宫泽贤治毕业于盛冈高等农林学校,是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童话作家、农业指导家、教育家、作词家,也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与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银河铁道之夜》、《一个规矩繁多的饭店》、《过雪地》等。网上搜索的生平里有这么一段话,生于日本东北部寒冷贫困的岩手县花卷町一个商人之家,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出身当地的望族,家中是地主并经营当铺的富商。在富裕的家庭成长却身在一个普遍贫穷的大环境,这样的矛盾对异常敏感的宫泽贤治而言,内心经常是冲突与挣扎的。也因此,他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对立且紧张。身为理应继承家业的长子,却终其一生,不安于宿命,宛如一匹飞马,为自己所念所想尽情奔驰。所以这首诗的绘画普遍出现劳动人民的视角。

  接下来回到本书。本书通篇是一首诗,我把它当做一个讲述的故事,读过的每一遍都是一个新的故事。我把我所理解的一个不畏风雨讲述的故事说给你听,从生命中的环境到自己的成长,慢慢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长大后面对周遭选择,思考过后最终回到我之于这个世界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经过了些什么呢。

  愿你找到你的坚强,活在幸福的人世间

  《不畏风雨》读后感(九):借由《不畏风雨》所想到的:价值体现是结果还是本身

  没人知道以后还会遇到什么。险阻,温暖,还是别的。

  往前看,会恐惧,虚无。

  往后看,竟这么过来了。

  人和人之间都是孤独的,波德莱尔说过,“他甚至不能像纯粹的动物——例如猫和狗——那样,充当痛苦的孤独人的知心朋友。”

  人,不像鸟,后者为了自由可以舍身,前者无论怎样都可以残喘。

  人间没有“昙花一现为韦陀”的发生,没有“昙花”的有情,也没“韦陀菩萨”的无情。

  人间于世,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是否不畏风雨,不畏寒暑,是否不为赞誉也不为受苦,即使如此, 亦愿往之?

  按照善良的方式表现,和表面上按照善良的方式表现,表象和本质,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完全不同。善良行为和后果相分离,人会如何做?

  如果不论如何表现,后果都不会反馈到自己,不会有内在愉悦或内疚,不会收获赞誉或诋毁,会选择什么?

  如果做善良的行为会导致诋毁,相反会受赞誉,还会不会选择善良?

  工具价值蕴藏在能看到结果的动机里,价值,体现在结果,而不是本身。

  耶鲁大学公开课里提到一个巴特森的心理学实验,当被告知可以在抛硬币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人,对自己自评非常高。也就是抛正面,把不那么好的东西给别人,因为是正面,抛反面的人也把不那么好的东西给别人,因为是反面,但后面对自己打分都很高,不会内疚。

  人似乎关心的是自己表现出善良而不是按照善良的方式。

  后来巴特森又做了实验,在此基础上,在房间安放镜子,结果发现人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哪怕是自己看到自己,都会绝大多数选择把不好的留给自己,把好的留给别人。

  被注视,会提高人的善良(利他)指数。

  从格劳孔到巴特森,这个探索是伟大的,人具有如此的倾向性。无论是盖吉斯戒指还是儒家提倡的重要操守“慎独”,都是此间的引申。

  《不畏风雨》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诗,是日本教科书里的诗,是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里出现的诗,是一首自然主义的诗。同时浸润儒家思想,勇者不惧,慎独。

  如果一个人无法让自己看到自己,自己就无法繁荣。

  如果借由别人看到自己,不管是不是深渊无尽,也会焦虑。

  古人,箭中靶心,说:“惭愧”,因为在众人里看见了自己。胡兰成的说法。

  这是“我”和“吾”,不知如何相处,面对。这也是人在镜中看见自己,哪怕不是被别人看到,自己看到也会有意无意地选择利他的行为,(利他行为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助人行为),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这个角度来说,善良还是伪善?利他还是利己?如果为了自己获得安心,这还是利他吗?如果行为不产生任何价值,无意义,人会做无意义的事情吗?

  如果自己可以看到自己,方才不畏风雨。

  可是如何“看到”?只有“看到”了时候才知道“看到”。

  《不畏风雨》就是展示了“看到”的样子,在平淡、自然里,生而为人,要成为的样子。

  《不畏风雨》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我们要成为的人

  一首好的诗词是能给人以精神力量的,这种力量由内而外十分强大,是一种内心情感与诗词产生的共鸣而引起的化学反应。这首《不畏风雨》在当时的日本大地震中,给了人们勇气与希望,可见精神力量对于人类的影响力与重要性。

  作者宫泽贤治是日本国民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1896年生于日本岩手县。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项调查,由作者自由投票选出“一千年里非常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名列第四。从他还没出生时起,就经历着风雨,他生于1896年,出生前6个月本地遭到大海啸袭击,出生后4天又发生了大地震。这也注定了这人一生的不畏风雨的精神,所以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加是传世的精神。

  这本独具匠心的精品书,是由日本作家宫泽贤治与日本画家山村浩二两人携手打造出来的,并由美国人阿瑟比纳德翻译成英语,最后经过中国人程璧的汉化,才几经波折传到了我们的手里,可见来之不易。

  书中的文字都是一段一段的,很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与延伸出来的思想却能挖得很深。配图都是手绘,每一幅画都是一件艺术品,诗词都是英文的,在下面做了汉语的翻译。这个版本,在我看来要比日本教材上的版本更加丰富。因为同时还能学习英语,也能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去感受它。

  诗中第一句就是

  “Rain won’t stop me.”(不畏雨)

  “Wind won’t stop me.”(不畏风)

  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意境和想要传达的感受。搭配这句诗的画中,是一丛杂草,密密的雨点用混乱的线条勾勒出来,有种狂风呼啸的意境。杂草上有一只蜻蜓和一只蚂蚱,它们坚强地抓着叶尖不放,就算天敌就在不远处,它们也毫不畏惧。小小的生物,竟然有比人类还要强大的意志力,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难道还会比它们更无助吗。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

  人就是要知足,并且要学会看清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的本质。有一个健硕的身体,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保护自己想要守护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准则,一个人的快乐从何而来,其实都是要问自己的。现在的宗教所传扬的道理,不就是这些么,只有不畏风雨,坚强面对,才能挺到最后,成为一个成功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