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催生优秀创新成果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催生优秀创新成果

2018-04-19 22:08:27 作者:火星人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催生优秀创新成果

  立足自主创新是我国国防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战略提高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含量,新形势下必须赋予军工研究所创新的理念内涵,建立创新的文化氛围工作机制,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

  一、创新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翻开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时代无一例外都伴随着创新文化的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文化创新,才有了两汉农业文明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了唐宋经济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歌舞升平文艺复兴等新文化的氛围直接催成了以蒸气机、计算机代表两次工业革命,才有了西方现代文明。同样,文化阻碍科学进步在历史上也是很多的,最突出例子是哥白尼、伽利略等深受宗教文化的迫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标志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推动了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而且形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文化,集中体现了军工人忠诚国家服务国防建设意志与攀登科技高峰精神结合,激励着几代兵工人为此矢志不渝孜孜以求

  从军工研究所发展来看,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科研基础较好,科研投入力度大,文化积淀深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老兵工在艰苦环境下,凭借一颗爱国之心,发扬“艰苦创业、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创新精神,借助简单的加工手段修理枪械、仿造武器弹药、制造枪榴弹等急需的武器装备。这些在特殊时期形成的创新文化虽历经七十余年岁磨砺历久弥新,始终是研究所技术进步的灵魂所在。当前,在跟踪、追赶世界兵器发展的进程中,军工研究所始终保持永不自满的心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超越过去、突破自我,发扬求新、求变、求进的创新精神,发挥了创新文化对发展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实现了履行历史使命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员工和谐发展的完美结合。

  2009年,笔者所在研究所对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认为:创新意识、创新战略、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创新机制、创新文化、知识积累等几个方面是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在各项科研活动中凝聚和归纳出来的创新文化,形成的精神理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还直接制约着创新战略制定、创新意识培养、组织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等。有什么样的创新价值观鼓励什么?提倡什么?宽容什么?既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要求,又对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创新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创新氛围”,也就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二、创新文化的含义

  (一)何谓创新文化

  简单地说就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要提高创新的能力就应当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创造能够创造出新生事物快速成长土壤。它包括凝聚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实践。自主创新要持续发展,创新文化是根本是灵魂。

  创新不仅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更是一种方法的变革,并且涉及到价值问题。所以,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的主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创新文化的灵魂,园区环境、整体形象规章制度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精神品位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激励、凝聚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功能

  创新文化是对创新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的文化,就是各种创新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叉、互补和融合的文化,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在科技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理念、价值观、制度、环境和氛围的总和,是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科技战略、科研攻关、科研机制、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它是从长期科研实践中形成并提炼出来的精神理念,反映了科技创新活动对文化的客观要求。

  (二)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从国内外发展来看创新文化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突出个体的作用、以个人价值观为核心、个人主义对创新起主导影响的个体创新文化模式。二是以“群体创造知识”,倡导和坚持群体参与和从事群体创新文化模式。第三种是在创新活动中,有一个“主”,其他为“从”;主决定“从”,“从”服从于“主”;强调领导,隶属等级关系严明。在这种模式中,如果决策领导者是富于创新精神、富有创新才能的人,就能有效地整合个体的创造力,形成整体的有序性,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创新力量,极大地推进创新进程,取得显著的创新成果。我国目前的创新文化建设是主从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创新文化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导向性、开放性的基本特性

  时代性—任何创新文化,都是历史与新形势下实践的统一,面对新的形势才有创新的必要,任何价值观、创新精神、创新行为都不可能是脱离时代需求空中楼阁

  实践性—指生存实践行为与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及娱乐能力的行为。其产生的社会效果都是再现人脑思维映像于客观环境,进而产生维持集体或个人存在的实践行为文化。通过简单整合,能够产生衣食住行、思想交流、基本劳动等行为;通过高强度思考、整合、设计,能够直接增强集体或个人生效率生活质量的创新发展性文化(如新产品、新技术的创造行为)。强化创新意识、优化创新思路,为推出解决新形势下实际问题的办法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才能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创新文化和创新实践相统一;

  导向性—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同人员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理解;各子系统创新目标、行为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因此,需要杂乱无章的理念进行重新整合,精心提炼,对朦胧不清的创新目标进行明确定位

  开放性—任何文化都要摒弃闭关自守单打独斗的思想,不仅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适应产学研合作开发团队合作等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同时还要用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及不良文化。

  三、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措施来形成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和推动,产生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营造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在员工中养成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让求新、求真、求变、求进的意识和精神蔚然成风。根据文化所依附的不同载体,创新文化建设包涵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

  物质层文化—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工作设施、生活条件和形象标识,由优美的园区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传神的形象设计、优质的后勤服务等构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物质层的载体是物质,即工作设施、试验设备、生活条件和形象标识等。只有与工作性质、文化特征结合起来,体现出本单位的精神文化取向的内涵,才能转化为文化;

  制度层文化—指影响和制约创新文化活动开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各种政策制度、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等所体现出的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制度层文化的载体是制度,即体制、机制和各种政策制度等;

  行为层文化—指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的创新意识;潜心钻研、严谨务实追求卓越、开放合作的科研作风;严谨、严格、吃苦、细实的科研行为;不怕吃苦、淡薄名利的科研态度。以及为规范科研人员行为建立的科研管理规范,严格的研制程序和科研纪律严肃的科研计划,明晰的责权利界面等;

  精神层文化—指渗透在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内心的核心价值观、并已经成为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等。精神层文化的载体是人、即组织、协调、参与创新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精神口号或一种道德要求,还没有被科研人员所接受并转化为思维定势,不能算是一种文化。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中,物质层文化是基础,制度层文化是关键,行文层文化是外在表现,精神层文化是核心。

  四、创新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当前,军工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目标不清,思想不够解放,创新动力不足,缺少创新的欲望;二是对创新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创新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对于创新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还不深入;三是对创新文化建设的途径认识不明确。有的停留在物化层、可视层,向价值观、精神层深化不够;文化建设的载体停留在传统的手段如报刊宣传栏上,创新性不足;四是运行机制不是很高效。制度没有完全贯彻创新价值观,制度创新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五是科研人员参与不够,创新文化的理念尚未落实为自觉行动。因此,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创新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创新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延伸和深化,是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活动对企业文化提出的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件事的两个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所反映的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创新文化相对而言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对创新精神的凝炼,更加突出了凝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激情、催生创新成果的功能;从构成上界定,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制度机制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创新文化要解决在新思维的产生、研究开发、成果产出、产生效益以及创新活动环境、管理、人员等诸多问题。只要有创新活动就有创新文化,无论科技创新活动结果如何,都存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更集中于“创新”二字上,或者说更要把“创新”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视之为灵魂和精髓。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在形式或内容上的革新或飞跃。其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创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创新、文化生产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旨在鼓舞和激励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在继承和发扬企业优秀传统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方法基础上,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模式、机制等进行变革,以寻求企业更快的发展。

  (二)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管理创新的要素包括直接相关的人力资金、设备、信息、管理等和简洁的政策、法律法规、体制、市场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两大基础。创新文化贯穿于技术创新活动全过程,为技术创新附加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从而变成一种激励人和激发人的人文动力,为技术创新提供适宜生长的条件。技术创新是创新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在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也应当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如何挖掘人的潜能、激励或激发人的创造性的规律,否则,创新文化就失去了其最本质的意义。创新文化的实质是思想的大解放。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的观念、精神状态等决定了主体对创新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其能否创新。

  (三)创新文化与创新成果的关系

  创新文化与创新成果相互影响,并通过以下方式进化(如图1)。即创新文化孕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促成创新行为,创新行为产生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产生积累物质基础,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上创新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螺旋递进、持续上升的创新文化成长模型。整个创新活动过程都贯穿着氛围、环境、管理、人员精神状态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创新文化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产生创新成果必不可少的推动力。科技创新成果是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现。创新文化可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促使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无论那种创新文化建设模式,都是在创新活动中孕育着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的碰撞中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

  (四)创新文化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创新活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种子、孵化和开花结果。种子阶段也就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孕育形成阶段,通常表现为新点子、新构想的生成。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有一本书叫《发现的种子》,这里的种子就是新理论的起点,最初的思想火花;然而,如同种子的萌芽生长需要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外界条件一样,创新思想萌生后也需要精神和物质的支持,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由此“种子”才能生长成参天大树。创新文化是影响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创新的内在动力。精神文化中所包含的信仰、理性、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人的活动是否能够“创新”,它表现为人们对创新活动的态度。制度文化是指创新活动时的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到是否能产生创新思维,指导创新活动,聚集创新人才,放大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影响。

  五、创新文化的建设途径

  近几年,各军工单位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从战略设计、组织实施、建设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军工研究所开展创新文化建设要不断深化认识,并遵循企业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兵器行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融入技术战略,统一价值观念

  技术创新是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创新理念必须融入制定技术发展战略、项目论证、技术设计、科研试验、科研试制的全过程。脱离了研究所技术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创新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更是一种方法的变革,并且涉及到价值问题,所以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创新的价值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创新方向的抉择、创新思维的发挥、创新方法的拓展、创新制度的完善、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学术道德等创新活动诸因素。在构建创新文化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秀兵器文化的精华为基础,从而培育出一种“敢想敢拼、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要由决策层根据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明确塑造、发展主流文化实践性的内容、目标、方法、流程、运营管理和监督机制及相关责任机构与个人;另一方面提出创新目标,广泛发挥一线科研人员参与,自下而上整合和提炼基层创新文化和岗位创新文化。

  (二)融入科研管理,建立保障机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制度和管理等多方位的创新。文化融入管理是指技术创新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是技术开发、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规程、程序及运行关系的总称。通过设计一个好的机制,把各业务单元和各类人才的事业激情进一步激发出来,使他们自觉地把各项工作做好、把事业做好。

  在创新文化的实践中,努力把创新文化融入管理,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提升管理理念,提供管理变革的动力,重塑创新活动。要把创新文化理念作为完善和创新各项管理的指导思想。要把对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对创新活动的态度贯穿于体制机制当中,通过制度的杠杆协调创新主体与社会之间的收益平衡关系,从而更好地吸引要素资源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更大地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力地保障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只有把对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对创新的态度贯穿于体制机制当中,才能激发创新热情,真正实现规模性自主创新。要构建满足创新活动需求的创新目标、组织结构、创新机制、创新团队、人才队伍、创新平台等创新文化保障机制。对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进行细化、衍生、使其具体化、有形化,并通过制度、任务、规范、标准体现出来。既“有神”,又“有形”。制定新的制度要以文化理念的相关精神为依据;在制度冲突或制度缺位时,要以文化核心理念为准则。构建和完善体现创新价值观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整合机制,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过程管理机制,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创新文化宣传推广机制,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

  (三)继承传统文化,营造创新环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宝库,她是军工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创新文化的深厚根基、不竭源泉。创新文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全盘否定”、“另起炉灶”。近几年大多数单位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为创新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继承这些原有的传统文化要从思想上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不良因子。如“小农式”科研、“学科壁垒”;人才流动难,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重型号轻预研、重产品轻技术、重战术轻战略;科技产出效率低、原始性创新少、领军人才屈指可数;满足于模仿跟踪,不敢为天下先;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科学道德滑坡;“宁为鸡头,不做凤尾”,个人主义抬头、团队精神弱化等不良文化。

  创新文化是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创新文化的建设就必然要求具有良好的大文化环境。技术创新投入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活动,因此创新文化必须与其协调。拥有众多世界级科技创新成就的贝尔实验室的高层领导曾经说过:“如果说贝尔实验室的创新文化有什么特点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允许失败,特别是对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的失败容忍度要大些。”因为“创新和失败基本上是一体的两面,没有失败就不可能创新。”“越是突破性大的成果,失败的几率就越高。”美国硅谷不断焕发出惊人创新活力的根源,在于它具有世界上罕见的乐于尝试新事物、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认同宽容失败、风险成长的价值观,有利于构建激励“敢为人先”创新活动的科研业绩考核评价制度,营造鼓励研究人员敢于探索高风险课题的宽松学术环境。

  (四)构建文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所组成。

  构建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系。建立较为完整的创新文化理念,用创新理念指导创新战略的制定,推动创新战略的执行和促进创新实践的实施。在科研人员中大力提倡“民族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科学精神。提倡理性批判精神,增强员工自觉创新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崇尚创新、尊重个性、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风气。

  构建物质文化体系。改善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条件,使每一位科研人员拥有体面的、受他人尊重的工作,拥有良好的收入待遇,能够获得社会认知和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须的事业基础。

  构建行为文化体系。建立以规范科研程序、遵守科研流程、提高科研效率为目标的科研人员行为文化;以控制科研成本、改进控制风险、提高效益为目标的安全文化;以克服浮躁作风,养成良好科学道德的道德,凝聚人心、增加活力,推动创新,进行科研攻关,促进成果转化的技术攻关文化。

  构建制度文化体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各类科技活动的特殊性,使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制度化。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严格的科研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建立创新责任制,将创新责任分解到科技人员,并作为部门业绩考评依据。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科研人员的行为得到很好的引导。

  (五)丰富文化载体,创新研发模式

  文化必须通过个中载体进行传播,才能被广大科研人员接受并指导创新行为。结合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内部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刊物、网络载体的作用,宣传创新文化理念,表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强化科研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以型号项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为载体,加强创新文化实践,建立团队攻关文化。以组织机构调整和流程再造为契机,加快建立机制载体,完善高效创新机制和流程。

  创新技术研发模式理念,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一是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和推广。积极推广TRIZ理论等先进研发理念,加强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技术设计与开发过程,提高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二是加快培养造就领军人物。以科技创新团队这一新的技术研发组织,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群体和领军人才,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三是创新研发手段。在研究所现有设计手段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化、虚拟化装备设计、制造、试验平台建设。

  (六)培育创新精神,催生创新成果

  培育团队精神,鼓励团队创新。现阶段,武器装备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突破前沿领域研究和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科孤立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任何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都难以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许多人共同协作。因而就需要大力培育创新者的合作意识、整体观念与团队精神,塑造充满活力、凝聚力与整体合力的集体。

  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果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可,能够指导创新,形成了“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二是科研人员具备主动思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三是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工作机制,科研流程规范,创新活动开展有序;四是科研工作作风科学务实,科学道德正直高尚;五是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效率明显提高,重大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看研究所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水平,看研究所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是否得到跨越式提升。

  (七)科学评价评估,持续改进完善

  为防止创新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文化建设脱节,要建立培育、实施、评价、完善的闭环模式。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制定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注意定量与定型方法相结合,建立差异化分类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类研究所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或同一指标给予不同权重。建立完善、公正的评价程序,并严格按程序评价。每一种评价都有明确的主体,评价主体可采取多元方式。过程评价可以是分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结果评价可以是用户和主管部门。评价重点包括工作环境、激励制度、发展目标、领导行为、价值观、自信心、合作意识、创新氛围等方面。

  六、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

  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随着技术创新实践而不断发展。创新文化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不懈进行变革和创新。以美国硅谷及英特尔等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为代表的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他们把创新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即讲求“以效果为导向”的创新价值观、不懈探索“可能性”的创新价值观、“试错求知”和“风险成长”的创新价值观、个性创造力与团体创造力相整合的创新价值观。在国内,部分军工研究所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文化建设之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形成了创新文化体系和内涵――创新文化的价值观: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创新文化的精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自主创新。从“境界、品质、创新、给予、和谐、团队”六个方面对创新文化建设定位;设计开展了“五个一”创新文化实践活动。在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实践中,该所取得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创新团队等成果和经验,实现了歼-10系列、枭龙飞机研制成功。202所以“吴运铎精神”为核心,致力打造和培育创新文化品牌。以打造行业领先为目标,突出对创新精神的凝练。倡导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热爱祖国、献身军工的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勇于探索、科学实践的精神;坚定信仰,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与激励办法》和《技术创新成果分类评价细则》,推行技术创新成果分类评价,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创新了科研项目研究师系统管理理念,突出核心专业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团队的培养;建立了创新基金,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整顿科研思想工作作风,严肃科研纪律,严格科研程序活动,加强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培育。该所承担了本领域大多数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及100余项前期技术研究任务,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填补国内空白,有些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旅客登机桥、机库大门、机电产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

  创新文化建设是研究所管理的核心,应将其作为研究所治所之本来抓。融入技术发展战略,坚持培育创新土壤,坚持凝聚创新思维,坚持汇聚创新人才,使创新文化最终形成广大科研人员认可的行为准则,成为催生创新成果的力量源泉,成为研究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