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二代的读后感10篇
《飘二代》是一本由王若冲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个多月没动手写东西了,快过年了,真的忙,忙着上班,忙着帮长辈们打扫卫生,忙着喝酒吃饭,忙着看了两遍一本叫《飘二代》的书。
上下班的公交上看,午休的时候看,上厕所的时候看,躺在床上看……这么着急看第二遍,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在里面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自己或同学的影子。
单纯的叙事风格,却真实的直击人心,作者从未主观评断,孰是孰非却早已了然于我心。
有时候我会想,生在这个年代,到底是我们的不幸,还是我们得以历练的机会。同龄人之中,能和父母无障碍沟通谈谈人生谈谈未来的,少之又少。这几年来我尝试和父母沟通过无数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结局要么就是把说了父母也不会明白的话咽回肚子里,要么就是和父母吵得不可开交。
前几天和高中老同学聊天,因为父母不同意他和女友的婚事,他们竟打算去美国结婚(国内也认可的)。吃惊过后,我想了想,如果是我被父母逼到如此地步,又何尝不会做出这种决定呢?
作者王若冲有可以谈心的爸妈,有可以理解她的父母,所以她很早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对我而言,也就是在几年前,我才坚定地相信了,初中高中我做的一些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家长老师们到现在都认为那是错的。
其实高中学校里早恋的人很多,可是大都比较低调,老师自然也不会主动来找事,只是暗中观察罢了(告诉你们个秘密,除非身边同学也不知道,要么不管多低调,两个人的名字总会出现在老师的名单中,而且这份名单会从高一跟到你高三,由旧班主任交给新班主任,现在细思极恐。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亲眼目睹了这份名单如何被更新,由就班主任交给新班主任的过程)。但我却不以为然,从来不藏着掖着,因为我们当时真的就是在一起互相鼓励好好学习,我没犯法,我没干坏事,为什么要藏着掖着。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的成绩都呈现蒸蒸日上的迹象,我更是在那时候创造了史上最高排名。正当一切皆大欢喜的时候,我们在一起被主任发现了,然后主任她告诉我,如果我能考进级部前XX名,就不告诉家长。那是我从来没考过的高度,但是按势头来看也不是不可能。第二天就是期末考试,前一天晚上,我心静的可怕,我到现在都记得,那是我这辈子到现在为止,心最静的一次。然而戏剧性的是,我真的考到了那个名次。
出成绩的第二天,老师叫我去办公室,考了好成绩的我当然很高兴,还傻傻地以为主任会兑现他的诺言,脑子里还在幻想着这种那种,蹦蹦跳跳的就去了。推开办公室的门,哦不,我记得很清楚,办公室的门是开着的,而我就愣在门口,看着站在里面的父母。
我不知道在老师眼中欺骗一个未成年人是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我知道从那天起,我对某些作风的老师的好感荡然无存,即使他一直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
从此之后,主动学习的热情之火好像就熄灭了,每天我就是被迫的一边学习,一边写纸条来互相交流。不能见面,不能说话,甚至眼神的交流都会惹来班主任的一顿训斥。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刚下课的时间,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去食堂吃饭,而我的班主任就在那只够四个人并排走的窄窄的去往食堂的必经之路上,大声的呵斥着我,人来人往,所有的人都在向我看,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理由很简单,我只是站在她所在班的门口给了她一包零食。
后来,我习惯了被呵斥,老师也厌倦了训斥我,四楼的同学放学都会调侃我,
“今天又被老师训了啊?”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四楼都听得到呀”
我在二楼。
虽然我意志坚强,但还是抵不过全世界的打压,最终我还是选择用写信来代替见面交流,一年下来,整整一鞋盒子的信,满满的,盖子都盖不上。我自己后来都不敢相信有这么多。
我现在唯一庆幸的就是我们俩当时都是实验班(年级前10%的学生会被分到实验班)的学生,这样好像就有了和老师消耗的资本,这样他们就不会把我太怎么样,因为他们只看中成绩,在他们眼中,成绩高于学生,成绩高于一切。
唉,人生好艰难啊
作者的初中同位,调皮捣蛋的AAA(我真的看书看电影都记不住名字的啊),被老师公开孤立。
初中的时候,我虽然不是特别聪明,但成绩也还好,相对于天天玩也能考第一聪明的掉渣的学生来说,是个很乖很乖的学生。起码所有的老师和大部分同学是这样认为的。甚至开家长会班主任都会故意让我留下给家长讲话,交流学习经验。所以,当我告诉老师坐的位置看黑板反光,老师就会给我调位置;告诉老师我前面学生抽烟熏得头疼,老师就给我调位置;告诉老师我坐在后面看不清黑板,老师就把我放在第一排。总之,老师对我很好。
然而高二,我俨然成了反面教材。在老师们眼中,你谈恋爱,你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中,我也是个坏学生,他们从不和我多说话,总对我敬而远之。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有一次考试,我英语考了第一名,在人才济济的实验班,考这个成绩不高兴是假的,要知道未来的县、市的高考状元什么的都在这个班啊。本来我也没有特别高兴,但当英语课老师开始表扬这次考试考得好的同学的时候,我还是没出息的很期待啊,然鹅并没有提到我。“呵呵,无所谓啦。”我心里对自己说,反正我也都习惯了。再然后,让我记了一辈子的事发生了。下课以后,英语老师走过来,偷偷地和我说了一句:“考得不错,继续加油。” 哦!我面无表情的看着老师,然后话也没说就走了。这算什么!区别对待吗?就因为我早恋?我当时很是愤愤不平,同时有感觉很悲凉。现在想想,其实也无所谓了。当时的我还能强求什么? 难道非逼着老师在讲台上说“你看XX谈恋爱还能考第一”吗? 这不是明摆着啪啪打老师的脸吗?
很多同学大学寒暑假还经常回学校去看看老师,看看校园,然后感叹一番好怀念。而我,除了看了那两个高三对我很好的老师之外,真的不想回去,因为那些都是痛苦的压抑的不堪回首的时光。喔不对,我结婚的时候我一定要回去一趟,告诉那些说我们“走不到一起”“大学就会分手”“不现实”的老师领导们,我和XX结婚了,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他们,他们错了。他们以为他们可以主导学生的发展,他们以为他们为学生选的路是正确的。其实并不是,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刀切的,包括早恋。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真的是因为这本书唤起了我心里太多太多的情绪,太多太多的回忆。不管这些回忆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想把它们写下来,因为那是我成长的经历。那是我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部分。
悲伤那么大,可我从未绝望,这或许就是我能坚持到今天的原因吧。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心中对理想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就像是一盏灯,给我勇气去直面黑暗,而不是背对黑暗逃离。
就像作者的诗“而我捧着那盏灯/背着光与明/悄悄地/走回/那风和夜”一样,手捧一盏灯,并不是因为要投奔光明,而是要用它来直面黑暗。
——《飘二代》序言
《飘二代》读后感(二):青春没有提纲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竟然写出一本书——《飘二代》。有的人,真的在飘。人生就是在飘啊,跟随父母飘,父母到哪里,他们就得到哪里。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幸运的,能够跟随父母到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地域的生活。远比出生后就没有离开过出生地的人有生活。
王若冲就是一个典型的飘二代,能成为飘二代,足以说明他的父母应该是很有一定能力水平的人。试想,一个农民,他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机会没有别的出路。即使到各个城市打工,但那座城市也不属于他。飘二代,虽然在飘,但所定居之地,是安稳的,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的。是不需要自己去维持生存的。
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毕竟,求学阶段,这个是他主要的生活经历,她讲自己的老师,讲自己的同学,学习中的一个个精彩的记忆行于笔端。这孩子能够毕竟客观地用事实来说明一切,即使对自己不够满意的老师,也不会有过格的评价。对喜欢的,敬佩的老师,大加赞扬。但从这点,这孩子品质不错。
她讲的更多的是那些有个性的同学,有的要考第一,有的要出国,有的在逃避,官二代的生活……参与她的生活,他们就成为他书中的主角。谁说学习生活是枯燥的,是简单的,就是学,学,学,你看王若冲的生活,该是多么丰富多彩。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生活的确是多彩的。
每一个人想的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总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考量别人的做法,我们都懂,这是不正确的,但我们却依然继续犯错。热爱文字的人,就用笔来描绘生活,不喜欢学习的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寸土地,从而用心耕耘。一个孩子成长起来了,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天下的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按照你的思维去生活,他会不快乐。懂了,就释然了。
《飘二代》读后感(三):一曲没有狗血的青春骊歌 ——读王若冲《飘二代》
从当下流行趋势来看,所谓青春文学无非就是“谁的成长不狗血,一个更比一个血”,再加上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之类情怀电影的热映与热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青春就是一场“早恋+打胎+打架+多角恋+撕×”一类的固定模式。其实,作为20+以上的成年人,大家谁没年轻过,谁不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儿啊?
有人不无调侃地形容,“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才有故事,长得不好看的人只有成长和事故。”可是有一点别忘了,除却以“颜”取人之外,长得好看不好看,很少有人能逃脱高考战车的碾压,在那么大的压力之下怎么会有多余的闲情逸致去制造狗血淋漓的故事与事故?这么一场陪伴大部分人整个青少年期的备考大战怎么就成了陪衬与点缀呢?
可能回忆起至少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大部分人都是从题海中打滚出来的,直到走进大学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会略带愤愤地嘟囔一句,“这样的青春真是被狗吃了”。
就是在这“被狗吃了”的青春里,依然有人静静感受默默记录,于平淡无奇中写就一些难忘的片段,一些存活于你我记忆中的鲜活面容,一些彼时刻骨而终将淡忘的伙伴。年方十八的王若冲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亲历又记录的生活旅人,写下了不只属于她一个人的《飘二代》。
《飘二代》是一本长篇小说,以从全国各地跟随父母飘向帝都北京的二代们的成长为蓝本,以“我”李锦怡从广州到北京的小、初、高三个阶段的学校经历为线索,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孩子,串起了一段平稳成长的青春岁月。
开了挂的天才学神染秋,妄想考第一却总难如愿的第二名卢敏欣,浑身洋溢着土豪气息却又成绩极好的富家女王尚,酷爱调皮捣蛋而又聪明伶俐排名靠前的胡绍泽,连任到底忙到极致最后为高考入了柬埔寨籍的班长卫比特,时常提起却终将忘记的儿时闺蜜安然。当然还有不同时期遇到的各种类型的老师,以及一直陪伴他们直到高中时代结束的深得大家喜爱的班主任张城遥。不同的着墨,却渗透着同样的感情,怀念,留恋,以及不舍,和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最终念想。
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是一群“北漂”二代的经历,但又是有别于一般“北漂”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孩子,除却“京籍”、“非京籍”的区别外,个个都拥有相对来说非常优越的成长环境。每个人所要担心的就是能不能在北京高考,为了留在北京为了有更好的选择而拼命努力。要上好学校有好成绩要上直升班要争保送机会等等,这才有了学霸云集的今溪中学“龙班”,也才有了有声有色的“龙班生活”。
常言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更何况出自一个班的同学?所以有了染秋投湖天才陨落的悲剧,王尚寻到失散多年的生母去了英国的喜剧,以及李锦怡放弃高考削尖了脑袋考SAT去了美国读大学,卫比特去了美丽的厦大,胡绍泽、卢敏欣去了北大,吕子明去了清华等等人间正剧。
在平淡叙述成长经历的行文中,却渗透着一整个路途的欢笑泪水迷茫与希望,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让人诧异于这位年轻作者笔触的老到及思想上的少年老成,不由得感叹一句“后生可畏”。虽然这个过程艰难,但经历了生产时的阵痛,才能诞生新的生命不是?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四年断断续续地写”,意味着现在呈到读者面前的文字出自她十三四岁甚至更早时候的构思及谋篇布局,而读完全书会发现,这实在不像一个正处人生花季的少女的处女作,它有着超越年龄的表达与内涵,那些不成熟的稚嫩之处也就极易略去不提了,同时也让人对她未来的发展及写作更抱期待。
飘着是当前一种普遍的状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是一种缺乏归属感的表现,也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终极乡愁。仿佛只有飘着只有行走在路上才能找到一种存在感,可是在此过程中,看到了经历了什么又舍弃了什么恐怕只有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才会看得清。所以,珍惜当下,珍惜那些还陪伴在身边的人,珍惜那些你所热爱的一切以及妥善收藏,是谓青春留痕。
《飘二代》读后感(四):这是我们刚刚好的飘时代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你一定会惊讶于这本书的作者,她的文笔或许有些稚嫩,有些地方还显得青涩有余,如同一个尚未走出闺阁之外的大家闺秀,对于外面怀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对于生活怀有热忱和希望,但同时你又会喜欢上作者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哪怕年岁尚未成熟,她的内心早已羽翼丰满,等待腾飞的刹那。
我愿意毫不掩饰对作者单纯的文笔和内心而折服,如若文字是干净的,那心思也一定是纯真的,文字是会泄漏你内心真实意图的。就如同清新自然的蓝色封面一样,让人感觉舒适干净,不会造成过多打扰。
这本飘二代,究竟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一对北漂小有成就的夫妻,带着一个从小在广东长大的孩子,在北京安居定家,以及成长和校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书里的主角便是一个叫李若锦的飘二代,描绘的是从她落地北京的幼儿园,慢慢融入北京这个城市的漫长岁月,这段刚刚好的日子里,包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碰撞,看完后的我们,也许会忍不住去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少。
关于亲情,毫无疑问,若锦的父母是优秀且坚持的,他们对女儿的爱也是显而易见的。读的时候,有些心疼这个年幼的孩子就要住宿幼儿园的伤心,但也理解做父母的无奈。面对择校和孩子的教育等问题上,父母也是下足了功夫的。关于友情,这便是这本书最大的重头戏,比如安静温柔的安然,拥有音乐天分的染秋,大气豪爽的富二代王尚,固执而友好的卢敏欣,还有那些龙班的朋友们,他们无疑见证了若锦的整个青春年少。会因为安然的远离而感伤;会因为染秋的沉睡而伤心思索;会因为王尚的豪爽而感动;也会和老师有小摩擦,会和同学有小矛盾。
虽然是一本回忆录式的小说,但其中却不乏引起读者思考的引子。在若锦读若锦住宿幼儿园这段,做父母的一定会有所触动;在面对若锦和安然的爸妈吵架所触发的不同结果时,你可能也会对婚姻有所感悟;在若锦问出爸妈是否会离婚的时候,可能你也就明白了当孩子看着父母吵架的担忧;在面对豪爽大气的王尚时,你也会开始思考自己看人以前是否过于武断和片面;在染秋的整个经历中,我们可能会震惊于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如此之大,可能会反思为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在若锦和朋友们相处的点滴中,你有没有对朋友多了一层更多的理解呢?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给十八岁少年阅读的书,读完可能就对即将远去的年少恋恋不舍。
其实看完之后,我在想,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波澜起伏,或者是壮阔淋漓,那为什么轻易就打动我心坎呢?或许是源于我对漫长日子未曾记录的遗憾,或许是出于见证一个孩子长大的欢喜。王若冲的文笔或许有些少年的青涩,但这不正好是这本书所需要的,就像一个锅配一口盖,飘二代和王若冲便是天生一对了。因为干净,我们才读出许久未曾揭开的记忆又排山倒海而来;因为真实,我们便可以想见这个女孩长大的点滴;因为纯真,正是我们需要偶尔怀念和把握的,你也一定如我一般,会有些怀念老朋友了。
李若锦毕业了,她正迈入属于她的刚刚好的飘时代,一如你我身边某些人,同样有属于自己的飘时代。
《飘二代》读后感(五):《飘二代》,心中藏着“梦想”。
飘,意味着游荡。 1996年,我调到广东工作。来到这里工作,虽然转了户口 ,但是没有房,只能借住在学校提供的廉租室;没有去处,只能在散步时坐在市政府门前的广场 ,看车来车往;没有着落,这是一种感觉,仿佛灵魂在天空飘荡,又恰似水中浮萍,心归何处?这,也许就是“飘一代”。
我来广东,是带着梦想,带着追求。那个时候,“孔雀东南飞”,谁不想成为“南飘”。来到这里,就要开始新的生活,结交新的朋友,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满足,也有遗憾;有幸福,也有迷茫;……。有时候,会找一个“高高的山岗”向北方眺望,想念父母,想念兄弟姐妹,想念我所有的亲人。为梦想,为自由,为青春,不得已做了“飘一代”。心灵的深处祈愿自己的孩子在广东“落地生根”;不再像我一样,有“飘”的感觉,最好别来个“飘二代”。我们的孩子,这些90后,不管是“南飘”,还是“北漂”,真的在广东或北京“落地生根”了吗?
读了90后作家王若冲的大作《飘二代》,了解到主人公李锦怡,从幼儿园时就开始了“飘二代”的生活,没有北京户口的她,随父母来到北京求学生活。这里的生活,充实丰富,青春激荡;语言风波、师生互整、官二代、富二代、考试黑幕、学霸自杀、早恋怀孕;她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见证了北京新新一代的青春成长。远离故土,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朋友,因接不暇;这样的生活,青春飘荡,有欢乐、幸福,也有无奈悲伤;同样是为了梦想、青春。如果没有作者的亲身体验,就没有她对人生的缜密思考,就很难产生“有血有肉”的文学大作《飘二代》;阅读这个作品,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作者的文字功底太深啦!细腻又不缺乏热情,写实又不缺乏对社会的审视,很难想像这是一个90后的作品。
王若冲,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瑞智、前途无量的作家。“手中捧着一盏灯,并不是因为要投奔光明,而是要用它来直面黑暗”;心中藏着一个梦想,并非要等待灿烂辉煌,而是要用它来驱赶无奈悲伤。
《飘二代》读后感(六):这样的青春,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青春
所谓青春文学,现在基本被学渣们的狗血剧情垄断了。
我们本来是有青春的,然而,我们害怕面对这样的青春。害怕面对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格塑形阶段,被责任、压力、以及各种违心的洗脑弄得千疮百孔。
我们害怕面对的不止是自己的青春,也是自己,那个经历过最大的压力却始终无法正面面对的自己。那个看似圆滑实际上被各种焦虑吞噬的自己,那种理想被现实啃食的自己。
《飘二代》让九零后的青春书写回归普通学子的日常,不管学渣、学霸还是学神,在这日常里都需要面对难以想象的压力、不公与偏见,然而,他们却能用成长来面对,用思考来度过,最终在记忆里留下闪亮的日子。
这位九五后的作者,面向未来,第一次写下了诚实的青春和自己。
《飘二代》读后感(七):青春岁月的另一种寻找
北京是一个拒绝安逸的城市。这里“一览众山小”,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可以最早听到世界的声音。精英的足迹遍及每一寸土地,时刻催发人的斗志。因此,北京吸引了全国各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这些来自非北京地区、没有北京户口、却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被称为“北漂”。
《飘二代》写的就是自小出生在广东的李锦怡,从幼儿园时就开始了“飘二代”的生活,没有北京户口的她随父母来到北京的求学生活。虽然书名叫《飘二代》,但内容着重讲的却不是漂泊,而是青春。在这段青春里,亲情,友情,爱情,来来去去,让人禁不住伸手去触摸自己那已经逝去的岁月。
——关于成长
关于青春和成长,是每个人始终绕不开的话题。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日子里,我们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仿佛重新成长了一遍。我想起小时候,也曾因为闺蜜有了其他朋友而嫉妒,也曾因为妈妈逼着练小提琴而烦恼,也曾因为学习成绩而与同学较劲,也曾对某位老师颇有微词。但那些时光是多么的宝贵,每当我回忆起,都觉得那些日子是泛着七彩光的。其实,每一个成年人,都会不止一次地眯起双眼,回味着童年的欢乐,并想着:要是能够回到那时候该有多好。因为童年是犯傻的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是受尽宠爱的时代,是无忧无虑的时代。我们无法拒绝成长,却可以将那颗纯真的童心永远保鲜。未来的日子,不管风风雨雨,它都是让我们幸福的秘诀之一。
——关于求学
李锦怡是个平凡的女孩,相貌中等,成绩也是中等,但她善于用一双是非分明的眼睛去理解周边的一切人和事。在她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这十多年里,形形色色的老师,性格各异的同学,每个人都给她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作为从广州转学到北京的女孩,她先是由于口音被同学嘲笑,称其为“猴子”;上初中得先托关系上占坑班;由于没有北京户口,没有资格参加中高考。期间的上课、考试、军训、班级活动,令我无一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起小学时代为老师画的贺卡,想起初中时代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朗读时的那份骄傲,想起高中军训时候请假说肚子疼时年轻的教官涨红的脸,想起高考时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和选择纠结的志愿。那时那刻的我,多么渴望能踏上社会从此告别考试,然而十几年过去,我却不止一次地想要重返校园,再过一次那纯真无邪毫无压力的日子。谁能有幸倒着过?
——关于梦想
现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每天看着爱人辅导孩子做功课,心里都暗暗发誓绝不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其实关于孩子的梦想,大多数父母都会不由自主地想为孩子拿主意——也许我们自己有一个物质不够丰富的童年,我们就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物质丰富的人生;也许我们自己有一个未曾实现的梦想,我们就盼望孩子去实现那个离我们远去的梦;也许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枯燥无味的生活,无形中我们就会为孩子画地为牢。书中的染秋无疑是可怜的,身为一个天才,她应该拥有比任何人都顺畅的人生。然而她的父母却逼她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而去上北大。最终,染秋因罹患抑郁症而投了未名湖,成为植物人。多可令人扼腕的悲剧。她的父母有错吗?是也不是。哪个父母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一条正规且光明的道路?但是,父母的责任不是灌输,而是点亮,是为孩子点亮梦想。染秋的悲剧不是个例,近年来不断地在全国各地重演。这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无疑是一记敲响的警钟。当今的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无形中阻碍了孩子无限创造的可能性。殊不知,想要孩子将来睿智而富有,尊重其本质,让孩子尽情发挥,乃第一优先条件。
正如序言中所说:这部小说里有悲伤,但并不绝望,相反,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信心和勇气,而这些能够给我们直面任何困难的力量。就像手中捧着一盏灯,并不是因为要投奔光明,而是要用它来直面黑暗。
《飘二代》读后感(八):2017 Jan. 9-15 读书笔记2
感觉应该是看的第一本,现代青春小说。人人都说青春是美好的、疯狂的、不顾一切的。是的,可青春也同样是压抑的、迷茫的、无可奈何的。青春不应该只关乎浪漫的爱情和热血的奋斗,时代在变,那种美好的近乎不实际的青春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今天的青春,充满着妥协和世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是到了大学出然觉醒的群体,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和社会碰撞之后的屈服。
作者的文笔不能说很好,没有华丽的辞藻的堆砌,也没有人生阅历带来的沧桑感。但是,贵就贵在那份稚嫩的笔触、试图描绘尚不完全被理解的世界的勇敢。也只有青春,才能写出的感觉,是在可贵。
回到书中,文中人物形象各个鲜明,有陨落的天才染秋、豪爽的富二代王尚、神秘的关系户陈清苒、万年第二却有原则的卢敏欣以及各位老师。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人设,杜嫣。严格意义上来说,她说不上是一个人,更像是主人公李锦怡的童真和梦幻。随着年龄的增加,李锦怡去找杜嫣的情况少了,因为她需要的是现实,因为她在长大。每个人都在长大,不管是好是坏。就这样一本像是流水账的书,却能引起我的共鸣。我想也会引起很多我们这一代中国学生的共鸣吧,有谁没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大人的轻蔑与不屑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渐渐学乖、成为一个又一个大量复制的学霸、学神呢(起码,有试图如此过)?
这本书吸引人就在这是一本基于现实背景的小说,在本身就会引起学生一代的共鸣的同时,这种创作背景更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你学生时代的染秋,王尚,陈青苒又是谁呢?而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青春残酷就在,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而直到人生的尽头,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是正确的。所以青春一直是伴随着摸索和烦恼。可是,如果说这样所谓的“青春”是人生的常态,也许最重要的不是最终目的地的审判,而是旅途中的心情。
今天,我站在这样一个路口上,以一个学生又不完全是学生的身份,去读这本书,自是有共鸣,也颇有反思。回想当年我自以为会坚守一辈子的原则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在为自己的成长和所谓的成熟欣慰的同时,心中又不得不为那丢失掉的一部分自己哀悼。我认为,青春永远是一个人的挑战。每个人在拨开云雾之后见到的景象都不尽相同,但我只希望年轻人们不要因为痛恨当前的迷茫而过早地坚信在云雾当中见到的景象。那只不是用另一种痛苦来取代现有的痛苦罢了。但总归青春是美好的,也正是因为她的不可预见性和多样性。
在青春的末尾,回想过去,那是一份不管何时都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不完全是美好的,但却是独一无二的。这段回忆定义着我。在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的这个时候,我想对自己说:今后的风雨将会更猛烈,有些东西注定是要失去的。但是,唯独我不希望你失去勇气,做自己的勇气。我希望你能够一直相信人性,不是因为我相信人性本善,而是作为同一个物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飘二代》读后感(九):内容充实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ly(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00096/
一个90后的视角,描述了孩子北漂的学习,生活。切合实际 ,值得一读。由于父母的原因,不得不成为漂二代。他们也不容易,要理解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篇文章写得真实可信。视觉独特,栩栩如生。不亏为一篇佳作。小小年纪,就能深刻理解自己心里。看来是有前途无量
《飘二代》读后感(十):北上广只是“飘二代”的起跑线
“飘二代”终于卸下身上的文化苦难
韩浩月
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在路上》,影响了几代年轻人,这部小说在中国也有许多拥趸。只是原著中带着颓废的自由气息,并不适合在中国传播,它被异化成“远方”、“姑娘”、“梦想”等词汇,成为矫情的小资文化的组成元素。
西方的公路文学、公路电影,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对接土壤,因为中国人的“在路上”,总是充满生存焦虑,比如历史上三次著名的大逃荒,比如现在每年被称为“人口大挪移”的春运……对应“在路上”,中国有一个字叫“飘”,“飘”这个字近百年来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生存状态。
想到写这些,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年轻作家写的书,《飘二代》。作者名字叫王若冲。在她年轻的生命体验中,“飘”就如影相随,父母飘在广州,她出生于广州,后来母亲到北京工作,她又飘在北京,因为非京籍没法高考,她在初中时就走上了飘往国外的教育之路,眼下正在美国一所大学就读。她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命名为《飘二代》,这也是给无数像她一样的年轻人的共同命名。
“北漂”是1990年代末盛行的词汇,那个时间段,也是三四线城市不安分的人开始向一线城市聚集的萌动之初,最初的“北漂”概念被美化不少,它被赋予了“改变命运”、“实现梦想”、“追求自由”等成分,尤其是外地知识分子的“文化北漂”,使得“北漂”更额外多了一点理想主义色彩。2000年,《新周刊》推出“飘一代”封面报道,把“飘一代”真正写进历史,那篇报道的预言性,如今依然能随时得到验证。
“飘一代”的漂泊动力,不是来自1942年由饥饿导致的历史阴影,而是源自1980年代充盈于文学作品与流行歌曲中的“精神还乡”潮流,如同电影《立春》所描绘的那样,无数人惊觉自己的精神故乡并不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而在遥远未知的他乡。于是一个至今未解的悖论就形成了——“北漂”在北京找到了精神安慰和生存土壤,某种程度上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但因为体制原因,却不能实现精神扎根,归属感始终处于悬浮状态,“飘一代”这三个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状态。
在读《飘二代》之前,以为“飘一代”的那种无奈的愤怒和淡淡的哀伤,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但读完之后发觉完全不是这回事,《飘二代》的作者,完全没有父辈们因为“飘”而带来的不安全感和焦虑,“飘二代”在感受家庭因为“飘”的事情而烦恼的同时,也在自觉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理论——在他们看来,“飘”是父母的事情,和自己并无太大关系,并且,“飘”是与生俱来的生活状态,“飘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变化的环境强化了他们适应世界的能力,“飘二代”在感受到无法融入当地环境的时候,也把情感寄托在了别处,不断用思考与观察来判断自己的生存环境,让“飘二代”具备了前几代人没法拥有的淡定。
也没法拿王若冲和曾经引起“80后”写作潮流的韩寒、郭敬明相比,作为一名“90后”,王若冲的写作没有受到上一代哥哥姐姐们写作的影响,当然,更没受到国内文学圈其他人物或写作潮流的影响,她是成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时期的一代,随着父母的漂泊,在物理意义上打开了她的活动空间,而通过互联网阅读也使得这一代人拥有了世界思维。她写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心理,写青春期,就是直来直去地对外宣告。她的思辨能力,是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建立并完善的,这使得她通过一些故事传递出来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无从反驳。
“飘一代”飘到了北京,就飘到了尽头。而“飘二代”打开翅膀,北上广只是他们的起飘线,未来在哪里,没法看到。“飘一代”的未来是可以看到的,孤独终老是“飘一代”的宿命,但“飘二代”不会承接这样的宿命,因为他们一直“在路上”,并且习惯了“在路上”,他们会对路上的一切感到亲切、熟稔,要值得向他们祝福地是,在“飘二代”身上,终于卸下了近百年沉淀下来的苦难文化负担,他们是真正轻松地在飘。这真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