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量子大唠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量子大唠嗑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1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量子大唠嗑的读后感10篇

  《量子大唠嗑》是一本由马兆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一):在边界

  就不展开讨论书的内容了,还没有读完。大体上是夹带了不少私货的科普书籍,虽然主要内容是九成九的读者不会理解的量子物理。 我猜大多的理科生如我,才疏学浅,又没有头昏到报考物理系做研究,多数都是对量子,相对论,string theory 这些关键字心存惦念。 时间简史也买了不少版本,可是还是想不清楚为什么光速向你运动物体为什么会看起来不一样。大唠嗑基本做到了科普的不分,至少我现在对量子物理有了个整体概念,起码我理解了,别管我理解的是不是完全正确的。这里突然想到这几年晚上看到的一个傅里叶变换的动图,动图通过三维 x 轴的变换,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投射到另一个面上的奇怪的傅里叶变化

  私货的部分很赞,其中不少内容都是不反智,反民科的各种说法的集合。但是剖析的角度立场深刻了不少,甚至深刻到科学本质是什么。 读后自然醍醐灌顶可惜的是结论没什么惊喜。如果是知乎的重度用户,大都是读书前早已认同的内容。

  题目的边界到时和朋友讨论时得出的结论,量子世界是没有具体的好与坏,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二):多一个人读《量子大唠嗑》,就多一个自由思考的人

  Anthony Burgess在评论《1984》的时候说,多一个人读《1984》,就多一个自由的人。其实,多一个人读《量子大唠嗑》,就多一个思想自由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本书不完全在说量子。

  但冲着量子二字去的读者绝对不要以为被忽悠了,这书讲量子部分非常专业

  这本书的缘起,最初是我觉得想法太多了,要写点东西,要不就会遗忘。但左写右写都逃不开博文的长度,把它们拼凑起来又缺乏连贯性。听了某营销大师的话,试图把自己讲课的录音整理成书,真的这么做才知道那才是骗人,是对读者绝对的不负责任。讲话录音和整理成书完全是两个不同过程。书这个东西,真的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而且,量子、物理、信仰或者哲学,这些东西没有深邃的思考,很难做到严谨一致。很多年前我看到别人写的书,前后自己的观点都相互矛盾,显然是不同的部分让不同的人代笔,大家彼此不知晓罢了,但书写出来很丢人哎。所以我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来,拉拉杂杂写了一年。

  不过,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自己也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或者说对很多问题想的更深了。因为虽然我曾经认真的在物理学领域里深耕,但绝不排斥对别的学问兴趣,像跟一个人谈恋爱,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是更好的自己。写书也一样,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看到的是自己思想的苟日新。文字的行走和自然世界的规律类似的,大家都在彼此中成就,没有永恒,只有生长

  我不是反对修佛,我只是觉得年轻人应该先去看更多的世界,而不是过早的把自己囚禁在老的,迂腐的世界里。佛教这东西,适合于中老年人来看(参照联合国最近对中老年人的定义),生命鲜活年轻人,不着急。学佛的人也不必要吹胡子瞪眼,我只是觉得佛教需要深厚生活阅历才能得其深意浅薄的人去学佛,很容易未见其深而身受其害。插播一句,我觉得转经筒是很有意思发明,人可以根本认识字就可以让机械替自己读佛经,而后庙里有了录音机,人可以连手都不用动了,再有最近有了机器人。哈哈,什么高科技在这个文化背景下都能替老祖宗发扬光大。佛若修心,倘若知道现世的修心者如此投机取巧,奇技淫巧,不去认真劳其筋骨而得到真见识,我想这绝不是修行而修心的本意

  这本书里集中的批评神秘论,不是说神秘论不好,它至少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上半句。但大多数的古代传下来的思想就停留在上一句了。在缺乏证据或者刻意隐藏证据的前提下,灭世论和终极真理就成了必然选择。这也成为这些理论的立论依据特征,不危言耸听,怎么能引人注目呢?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习惯说的“科学是真理”,也是神秘论了。然而科学自己却不是,它是个方法论,是一个怎样接近更好结论的方法,它从不代表真理。因为它否定了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终极道德的存在,因此也否定了永恒的浪漫。但话说回来,不永恒才浪漫不是吗?

  掌握了这个思想,人会获得更广泛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没有终极的条条框框让你摸不到,也没有终极标准来衡量你的思考和实践是不是有意义。我们先做的只能是日拱一卒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一点算一点的演进,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但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们也不必为人类未来担心,就像我们的祖先也曾担心我们人心不古必遭天谴一样。未来人有未来人的智慧能力解决他们要面临的问题。他们掌握的信息技术是我们今日无法作预言的,他们也远比我们更加聪明,否则今日的我们就是白白的努力

  我们也许更多要向将来的人们致敬,向九零后零零后和壹零后致敬而不是试图规划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会继承我们已知的所有,而创造我们未知可能,顺便还能在我们鞭长莫及执杖乡里戳不到的地方写对我们的评述。我们中幸运罄竹难书不幸运的连个名字都留不下。

  所以,如此书的精神,我只是提供我的体验,而绝不敢教化后来的年轻人。年轻人只需要看到这个大叔是怎样生活过和思考过,对自己的生活和思考的自由多一点参照。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三):这是一个关于量子力学故事

  《量子大唠嗑》这本书,是作为一本物理方面的量子力学科普类书籍上市的。作者马兆远可以说是物理方面的天才年少时就参加物理竞赛直接保送北大,毕业后又去了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博士之后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后,跟随他的两位在物理学方面十分有权威老师学习量子力学知识,30岁时还入选中国学院百人计划,后来还为天宫四号书籍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量子大唠嗑》也可以说是他在35岁时,离开科学领域干实业,把实业作为一场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的心得笔记。题外话,中信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做的比较优秀的,裸线装设计,在翻开时可以平摊在桌面上,每一页下面还另外带了三行的空白处,可供我们阅读本书之余做做笔记,写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可谓是相当地贴心

  全书布局比较合理,作者一开始上来没有与我直接交流量子力学,毕竟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突然跳到量子领域也未免太难以接受了,好几年没接触物理,可以说,第一部分的文章相当适合我看,第一部分叫科学,上来就和我们聊三个终极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我们谈信仰、谈科学,然后他和我们讲了经典力学的故事、聊科学与信仰还有技术的关系、还顺带聊聊神秘论和中医学术,讲完这些,基本上是让我们了解完后能够在大脑里有一个基本的物理学科框架和大概地对物理学史有个理解,那么接下来作者才带我们进入正题——量子。

  第二部分进入量子的世界,我们开始了解与经典力学完全不同的量子力学,了解量子力学从无到有、到他的逻辑建立,之后是双缝干涉实验、量子模拟实验、还有量子与哥德尔和体验主义的故事,顺带也聊聊薛定谔的猫这个著名的实验,到这里,我们算是基本上在思维上可以多多少少理解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框架了。

  第三部分是世界,作者和我们聊量子模拟和人工智能事情。科学技术的创新、量子对教育影响、量子对工业化的影响、还有就是量子的影响与社会的进步,使我们步入设计师社会的事情。全书下来,通过以量子为线,作者为我们串起了物理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再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与未来发展,量子大唠嗑,轻松活泼地科普,可以说,他做到了,这场关于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无疑是成功的。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提供此书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四):为啥叫《量子大唠嗑》

  有了书的读者在封面上可以看到,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Quantum Dialogue,量子大唠嗑是这英文的翻译。如此信达雅的翻译,有纯英文到中文的翻译,比如牛津,牛过河的地方,Ox-ford,半文不白半音译半意译的康桥,Cam-Bridge。而这Dialogue,是对一位量子力学的前辈致敬。

  北大的物理学专业,要学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教我热统的老师说,量子力学全国只有两个半人懂。这个说法很快被教量子力学的老师印证,“这门课你们根本没必要懂,会做题写作业,期末能过就行。”偏偏我不信邪,去图书馆借来一本厚厚的《量子力学》,作者是David Bohm。波姆的这本量子力学,对初学者而言真是有点坑,整整上半部都在讨论量子力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我的第一次比较认真的创业,是被一煤矿资源开采权所有者请去做新的科技项目负责人。没有这科技项目,地方上不让煤矿生产。我被冠名董事长,后来看来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所以这种合作一定要小心。不出所料,这项目一定是办砸了。我开始思考现代企业要建立怎样的机制才能最大的激发知识工作者创造力。这之后我有一段时间大量的翻书,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其中就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系列。彼得圣吉说David Bohm是他思想的源泉,于是十几年后,我有读到了这老先生

  波姆晚年写了一本书,叫《Dialogue》,他认为人类的所有创造活动都在Dialogue中产生。而我在《量子大唠嗑》这本书里把这个创新的过程进一步的诠释关联的建立,絮絮叨叨的顾此而言它,通过足够的唠嗑而带来的冗余建立信息和信息的关联。而关联的本质,抑或切断关联的本质,都是依据观察决定的,观测在我们认识的世界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是量子的方法。

  所以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波姆的致敬,但当读者读完第一部分之后会知道,这书是对北大的老校长胡适先生的致敬。我跟胡适先生,有些山野沾亲带故。我先读李敖而拜李敖为师,是个山野的路子,而李敖自称是“胡适思想的唯一传人”,这么说胡适就是我的师祖了,但我的另外一位师祖也很有面子。芝加哥大学有一座James Franck研究所,而James Franck是我的博导KB的师祖。弗兰克的众多学生里有一个叫费米,费米的一个学生叫杨振宁。对胡适的致敬是在于,《大唠嗑》这本书曾经的一个备选名字叫《天再旦》,后来编辑姐姐觉得太凝重了才弃之不用。因为我会觉得,胡适那一代人所带回来的现代科学文明,在中国的土地上只是昙花一现,我们这个民族启蒙并没有完成,就停下来休息了很多年。这是一个不用去辩论的事实,当我们看着隔壁看不起的邻居进了这个世纪接二连三的拿诺奖的时候,当我们动不动让美国人吓尿了的时候,我们再去看胡适一百年前的文字(这书的第一部分第五节),我们能说自己进步了吗?恐怕不能。

  我不怕做一个保守主义者,一个冥顽不灵的笨孩子。我偏偏的用一个驽钝的举动来告诉我的朋友们,科学就是这样的修行,日拱一卒,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日拱一卒又是个偷懒的办法,今天拱完了就可以去休息了,不必给自己那样的负担。这时,我想起大哥的一些话,

  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为什么,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五):没问题,这本科学的启蒙书,资深文科生也能看懂

  文/北大历史教授赵冬梅先生做评

  昨天中午拿到的书,今天下午打开读,我是从第三部分“世界”开始读的,没小马哥说的那么难读。顺顺当当就过了几十页。然后,忍不住跳起来写几句。

  当然,我能读得这么轻松,要得益小马哥十年来的教导。书里面很多知识点,比如福特汽车、泰勒的管理理论、知识工作者、工业4.0,我都听小马哥讲过。喝着咖啡聊着天,他随随便便说,我马马虎虎听。到今天看书,忽然都连起来;也豁然明白,我一直在充当那个角色。小马哥那时,必定无数次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赵老师都听懂了,没问题了”。没问题,这本科学的启蒙书,资深文科生也能看懂。

  从2004年在牛津认识到现在,小马哥一直在充当我的业余物理老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业余了解物理的专业老师。他讲了很多,我当时都懂,后来一点儿也记不住。原谅我,赵老师实在太老了,而且从高一以后就没学过物理,高一物理也下70了。

  但是,我感觉自己理解了他说的量子力学。我是这么理解的,量子力学证明了偶然因素的重要性。所以,我因此更爱历史学,爱细节,努力去追寻多种可能走向唯一结果的过程。跟量子力学有关系吗?你们轻砸。

  跟包封上的作者简介类似的内容,小马哥曾经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我当时就特别诚恳地告诉他读后感“太不真实了,像传奇”小马哥的确像一个传奇,而且是我亲眼目睹的传奇。

  这传奇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从未改变的赤子之心,像孩子一样好奇,充满想象力,又能脚踏实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六):用未来世界的思维来碎碎念下量子物理学

  其实,我看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是个笑话。

  嗯,

  我自己是个笑话。

  因为什么啊?

  因为我是个理科学渣啊。

  嗯,我嫌弃自己就像是Penny被Sheldon嫌弃,额,当然,Sheldon嫌弃全世界。哈哈哈。想一下Penny听Sheldon他们大扯量子物理时的心情应该就和跟幼儿园小朋友谈论量子物理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吧,完全的不搭。但是,我为什么又看了呢?首要因素当然是因为这书的装帧真是很有特点,是我喜欢的线装书,拿在手上都是很有文化气息的感觉,那第二呢是因为作者自己在前言里说的:“量子力学在一定意义上暗示我们,世界不一定是我们所习惯认识的,而且我们的认知方法可能也不那么合适,我们重新审视已有的观念,不得不这样来简历经典视界和未知世界的沟通,但是同时这种新的认识也为我们开启了更广阔的未知世界。”我也好不夸张的说我出了是在生活大爆炸里听说过高大上的量子力学,我还从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经常看到这个词的出现,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来看一下未知的世界和真实的量子力学到底是什么?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科学

  量子

  世界

  有点小心机的排版,让我这个外行人看这种理科专业性很强的书籍都没有睡着,也是感动。开篇就跟我们讨论人们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也提玛雅文明、《本草纲目》以及牛顿力学。关于科学的实验方法,我们应该要知道:

  从具体的事实与环境入手

  一切学说理想、知识,都是等待验证的假设。

  一切学说与理想都必须用实验验证。

  其实这不也和生活一样吗。

  似乎一提到量子力学就一定会提到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而这本书也提到了。在第二部分量子里,而作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跟我们解释了这只薛定谔的猫是一个什么样的假设和实验。是在盒子里的猫在经过释放氢氰酸后,击碎容器是否会死亡。打开盒子的一瞬间,猫是死是或其实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打开盒子的这个行为,就瞬间决定了猫的死活。

  第三部分的开篇就说了量子模拟和人工智能。提到人工智能就一定要说现在大火的HBO神剧《西部世界》这也是个说该剧讲述了遥远的未来,一座巨型高科技以西部世界为主题的成人乐园,它提供给游客杀戮与性欲的满足,随着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和思维,使他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本质,进而觉醒并反抗人类的故事。看了标题我的第一想法是 “原来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学也有关系”而作者提出的观点正好也是剧里讨论的核心:

  1、人的思维由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组成

  2、在传递和等待的过程中,量子信息没有发生退相干,却被很好的保留到被传递的人醒来时。

  可是,这也在进一步的表面,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已经有很多次了,从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再到今年年初的AlphaGo都是高科技把人类自己都搞定了,这个趋势发展是不是就说明计算机可以超越人类?

  不被爱因斯坦所喜欢的量子力学却能带我们理性的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类更能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自己。

  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以上。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七):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量子大唠嗑

  诚如作者所言,量子力学的科普很容易让人觉得“每个字都认得,但是连在一起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没有贸然进入关于量子力学的介绍,而是跟着作者的推荐耐心读完了科学这占了三分之一还多的部分,才开始了关于量子力学的阅读。

  不要小看科学这一部分,因为量子力学其实是现有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科学,如果在脑海中把科学视为终极真理,那么只有两种结果,要么科学体系崩塌,要么拒绝相信量子力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为了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接受量子力学的知识,作者为我们科普了科学。科学的诞生不过短短两百余年,在此之前,为了解决人对世界的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求助于宗教等神秘论。但不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他们对于世界的假设都是无法证伪的,并且他们对于自认的绝对真理不讨论,不寻根,不求证。而科学的先进不在于他能解释所有问题,而在于他的可证伪性,也就是说科学对自身提出的假设会讨论会求证,这也是宗教神秘论与科学的不同。

  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牛顿开启了现代科学,牛顿力学的成功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确立了科学方法论,在牛顿之后的两百年里,构建于牛顿力学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工具设备不断发明,甚至于宇宙中星球的运动也可以在牛顿力学的领域做出完美的预测。由此,科学在世人的心中成了真理,然而量子力学的发现却打破了这种真理。关于科学的这些解释介绍,就是为了让人明白科学并非真理,科学只是我们目前认识世界,检验世界的最佳手段而已,世界上仍有许多现有科学不可解释之事,但求诸于神秘论是没有帮助的,唯有科学能不断向未知扩展,让整个体系不断进步。

  量子力学就是科学发展进步的一个明证,但同时也是对经典力学和传统科学的一场颠覆。量子力学否定了因果论和客观实在,它的随机性相关性确实存在,但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因此在量子的层面,观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并且在现阶段无法排除观察影响得出结果。量子力学的科普梗有不少,比如薛定谔的猫,猫在盒子中,在未打开盒子的时候,猫的状态为生和死的叠加。比如上帝之骰子吗,量子的随机性是否说明世界没有因果关系,事情的发生是上帝掷骰子的随机表现。在书中,作者尽力表述量子力学的种种观点,但是量子力学确实过于高深,以至于“每个字都认得,但是连在一起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

  大唠嗑是Dialogue的翻译,作者用文字与我们交流可以看做是一种大唠嗑。作者也对科学创新,商业发展提了大唠嗑的建议,人们应该多交流,在看似无意的交流中,信息冗余增加,而信息增加到一定程度,创新的灵感很容易迸发出来。

  吃力的读完了这本尽量写的平易近人的高深理论,借用作者喜爱的胡适之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八):量子世界,一个神奇的世界

  量子世界是一个神奇世界,它不再受经典物理理论的制约。因此,直到如今,我们还没有完全揭开量子世界的面纱。而我对量子世界的认知,集中的知识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高中物理课本,二是一本科普读物《量子物理史话: 上帝掷骰子吗》。现在,《量子大唠嗑:开启未来世界的思维方式》可以算是第三个知识来源了。

  《量子大唠嗑:开启未来世界的思维方式》作者马兆远,这可是一个牛人。他,17岁保送北大,25岁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师从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之父Keith Burnett爵士和量子调控实验之父William Phillips(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3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为研究员、正教授博导;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就在科学职业势头正劲时,35岁的他做了圈子的出走者,挽起袖子做实业,把实业作为一场科学技术与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而这本《量子大唠嗑:开启未来世界的思维方式》正是他做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心得笔记。

  考虑到量子世界,对于大众来说,仍旧显得高端、神秘,作者将全书分为了三个部分:科学、量子、世界。并说到:“在一个尚古气息浓重而没有科学传统的文化氛围里,不熟悉经典的科学路径,而直接跳跃到量子理论里,很容易进入另外一种神秘论,这样的话量子的理论又能被看作虚无主义的支柱。”因此作者建议我们,不看懂科学,千万不要进入量子世界。

  在科学这一部分,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关于谈论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章节。开篇作者就谈论了三个典型的哲学问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当然,作者也谈论了有关科学的话题,比如经典力学的故事,科学、信仰、技术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识与话题,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科学家面对科学的思维方式,他说:“科学也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它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科学的正确只是在限定的范畴里,特定的假设前提下。”又表示,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已不能用经验主义来做出判断,需要不断学习、思考,使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不能一直抱有固有的知识结构。

  作者在为我们作好了知识与思想上的准备后,开始了真正进入量子的世界。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双缝干涉实验、薛定谔的猫等早已在我们记忆中模糊的名词,也可以了解量子模拟实验等高中物理课本外的新知识。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大至可以初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础概念与基本框架。

  第三部分,作者称之为世界,这既是指量子力学统治的微观世界,也是指经典力学统治的宏观世界。在这里,作者跟我们谈论了量子模拟和人工智能的事情,谈论了量子对教育、工业化的影响,谈论了量子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向我们展示了量子力学式思维在科技、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本书的副标题是“开启未来世界的思维方式”,这是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所在。玻姆认为科学的唯一方法是大唠嗑,人们通过大唠嗑建立已知事物的关联,从而创造新的知识。科学家不断地跟自己过去的经验大唠嗑,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论。而杜威说,我们也许从来没有也不会有终极的真理,我们只是不断找到更好的解释。作者总结到,我们寻求的终极解决方案或者真理,不应被看成永恒完美的,而应被看作我们继续去认识世界的工具或阶梯。我们在利用这些工具开拓未知世界时,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些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我们行为和认知的枷锁。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给你科普关于量子的事儿

  文:微微爱阅读

  科学,单看这2个字就觉得是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的, 比较高深的。那么用唠嗑的方式给你讲讲科学是咋回事儿, 这你觉得可能吗? 高深的学问也能用通俗的方式讲。

  这本书的作者马兆远,师从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之父Keith Bumett爵士和量子调控实验之父William Philips (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30岁入选科学院百人计划,成为3的研究院,正教授辅导;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不论是延伸到海洋万米之下,还是遥远的外太空。 对于未知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脚步, 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人们对世界所做的探求,关注的三个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 通过很多不同的途径都可以去了解这三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或深或浅。

  比如说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被落下来的 苹果砸中, 多数人会很懊悔,但总有一部分人好奇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才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还有玻璃最初是用来做器皿,经过中国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回中国,以及欧洲, 在欧洲人们将它制成了玻璃镜片,矫正视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意大利眼镜店老板的儿子在店里玩镜片, 他发现自己能通过镜片看清对面教堂的小鸟, 这样望远镜诞生了,有了伽利略改进用于观测和记录行星运动,进而有了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定律。 一切发生于偶然的事情,经过细致的观察分析, 才有了新的发现。

  接着作者给读者们描述了量子的起源,量子纠缠的缘起,爱因斯坦提出量子纠缠的问题,认为它违背了相对论,因为他的互相作用是可以比光速更快的。 但当我们后来对通信过程有更深认识的时候,就是会发现,经典通道是没法被忽略掉的,你必须要告诉对方规则是什么,够则通过量子通道传递的信息没有意义。当这两类信息都要考虑的时候,传递有效的可理解的信息被光速限制,并没有违背狭义相对论,这样便解决了爱因斯坦的疑问。实验上证明量子纠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被用来做量子通信。

  那么对于大唠嗑又是怎样的呢?玻姆认为,科学的唯一方法是大唠嗑,人们通过大唠嗑建立已知事物的关联,从而创造新的知识。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在一起开会,讨论,通信,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的解决方案。科学家也不断地跟自己过去的经验大唠嗑,审视自己的研究结果,完善自己的理论。

  对于现代人而言,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保障创造新东西的能力。

  《量子大唠嗑》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

  首先不得不感叹一下,这本书的装订与印刷真的是太用心了,排版更是十分清晰。像这种专业性十足的书籍,很难会让人有不断看下去的冲动,但是不得不佩服作者与出版社,文字通俗易懂,知识专业、全面,内容调理很清晰。

  我们生活在21世纪,却在用18世纪的眼光来看世界。人们总是感叹,那些发明出高科技产物的科学家为什么那么厉害。其实并没有人可以做一场梦,或者瞬间就制造出一个高科技产物。科学家们都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在一次次实验与失败中得出不同的结论,再将这些大大小小的结论汇总在一起,从而通过漫长的努力与团队之间的配合,来帮助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本书主要是给我们讲有关科学的一些知识,也会有许多其他细节的拓展。作者是神一样级别的人物,17岁保送北大,25岁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事迹,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么专业的成功人士,所著做出的这本书,可谓是汇集了他毕生知识的精华。作者也同我一样收李敖作品的影响,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做人做事的态度。

  科学看似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但其实科学是很自由的一门学科,真正搞科学的人从来不会有被约束的感觉。也正是科学给这些科学家们以快乐,他们才会有动力从事下去这个行业。这本书为什么叫《量子大唠嗑》,而不是叫《量子的定义》之类的名字呢,就是因为作者想要用唠嗑的形式,来与我们交流这些有趣的知识,在此之间使我们良好地掌握并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科学这东西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美国在时刻发生着。美国人研究了苹果手机,研究了机器人。但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并不逊于他们,我们中国出色的科学家并不少,并且所研究出的产物也不少,只不过是没人关心这些罢了。作者是做物理的,恰巧也是做量子物理的,这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几乎所以的科学实验也离不开相关的知识。本书可以帮助新手读者在了解量子力学知识的同时去理解现代科学理论,但是科技在进步,毕竟有许多理论还不是很完整,也需要我们共同进步。随着这本书与作者一起去探险,去深究这世界的神器与奥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