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经典读后感10篇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是一本由肯特·基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一):一个坚持到底的人和他带来的成就

  精神病态即持久而牢固的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不良。反映出人格总体的不协调或人格组成部分的不平衡。又称病态人格、反社会人格或社会病态人格。这类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其贻害社会的行为缺乏罪恶感或无所悔恨,不能吸取教训。精神病态大多始于儿童少年期,早期行为异常。他们在学校表现为行为控制能力差、成绩低下,但是IQ可能会很高;有的外出不归、说谎、酗酒、与家人殴打;有的违反劳动纪律,不能接受批评建议,经常调换工作;有性乱行为,多次短暂婚姻关系

  在当今这个年代数据魅力更加让人信赖,往往比一些专业医师做出的客观评价更具说服力,而本书就是介绍作者肯特·基尔通过自己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发现MRI下精神病态者旁边缘系统的脑区异常,通过直观的图像佐证精神病态者不自知的现实,为精神病态者的治疗做出伟大深远贡献

  一开始的他只是想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是因为受伤与此再无缘,这时他的贵人,他人生中最应该感谢心理学教授黛布拉·龙博士出现了,她给了他一些建议,让他好好思考未来。就是这样大脑、精神、虎鲸的脑电图等词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老师为他请来了自己认识的这些学科方面专家,从此他找到了人生的道路

  研究生时候跟精神病态学领域杰出学者黑尔教授做研究,用黑尔精神病态量给监狱里面的犯人做诊断,汲取了丰富经验。博士的毕业论文让他想到了脑电图和精神病态者之间会不会有关系,因为是给犯人做磁共振而且还不能用一般的仪器,这就使研究之路难上加难。因为很多人对这个项目的关注,最终对25位犯人进行了扫描,并发现了精神病态者旁边缘系统的脑区异常,这个发现也让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

  因为客观原因,这个研究再也没有进行下去,庆幸,十年后,约翰·纳什博士找到了他,因为纳什博士相信这个研究的成果将从根本改变法律。这是个好机会,再次研究自己一直坚持着东西,丰富的经验貌似就是在等这个研究项目,一切就是刚刚好。这次再也不是仅有的25例,移动式MRI让他们对更多的犯人进行了扫描,终于一个伟大的研究出来了。

  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而很多成果的发表是我们普通大众看不懂的,但是本书作者用自己的平实的语言,亲身经历的实例,描述了一个伟大成果的诞生过程,这是精神病态史上一个伟大的贡献。让我们对精神病人有更深的了解,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推荐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二):你不懂我的世界

  “不是我杀的人,是我的大脑和基因!”这行字最先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黑色的书壳上映有黄色图案颜色非常醒目,大脑中间靠近杏仁核的地区插了一把刀子

  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对于精神病态者心智研究的范本,作者是世界顶级的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他跟随精神病态学之父黑尔博士在精神病态学领域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移动式功能磁共振扫描仪,扫描了500多名精神病态者和3000多名暴力罪犯的大脑数据。这书中用到了很多精细的专业词汇和图表,在书的最后有长达26页的reference section,可见作者对知识产权重视尊重。想要完全读懂这本书会非常难,所以我私下利用OSU的图书馆找了很多相关科学文献来看(词汇是真的生涩,更别说还是英文了,中文都读不懂),还带着一堆问题去请教学校consulting center的心理治疗师(人很nice,也给给予了一些帮助)。本书最大的优点我认为是对于语言准确性的追求,夹杂作者分享个人经验的乐趣,在精益求精之中又不乏趣味

  这本书的开端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叙述。作者和我们分享了他是如何在最高戒备监狱中和罪犯们打交道以及潜入他们内在心理的心路历程。这所监狱位于加拿大,大部分关押的都是有严重道德问题的性侵和暴力罪犯。“监狱从不是一个乏味地方。”肯特如是写道。在这里的时间也为肯特收集了多样的数据和案列,为下一步的实验做了铺垫。每一次当他提到自己和罪犯一对一地交谈,需要坐在离门较近的位置方便逃跑),和随时准备好按报警按钮时,我便会为他捏一把冷汗。做心理研究,不仅要胆量,还要有比他人更镇定自若意志。我敬佩他,因为这是一份危险而又迷人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进去可见他的热爱,连生命都可以舍弃。

  “天生悖德狂”一词让我难以忘怀。书中引用了普里查德(创始人)的英国接触精神病学家亨利·莫兹利的概念“就好像有些人不能分辨某些颜色,这种情况被称为色盲;有些人没有乐感,不能分辨音调。同样也有少数人天生不具备道德感。”精神病态者是受困的灵魂,他们无法被道德感所束缚体会不到正常人所能体会到的感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能感同身受和道德丧失。MRI脑电图反应他们能知道和情感有关的词汇,却不能理解深层含义。当自己伤害到他人或是犯下罪孽时,也毫无同情心和懊悔之意(你爱干嘛干嘛,管我何事)。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相信自己即是真理。虽然大多数精神病态者表面上看似迷人,可是他们的内心却是空洞的。我认为如果爱上一个精神病态者,那一定是这世界上最被动,也是最让人心痛的孽缘。即使你努力,也无法改变这铁打的事实,你是得不到回复的。

  在文章的最后,肯特强调了精神病态者是不能通过惩罚来治疗的,这是无效的。他认为现代科学治疗应该像威斯康辛州的门多塔青少年治疗中心一样,以鼓励和奖赏为主。我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以暴制暴,只会让情况发展的更为严重。作者写完这本书后又回到了监狱,做更多的研究。他的敬业精神,的确让我发自内心的敬佩。感谢他强化了我想继续研究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决心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三):一本不错悬疑教科书

  我是第一次接触此类书籍,之前仅仅是以为外表疯癫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更没听说过什么精神病态者。本书详细介绍了关于精神病态者的研究,深入解释来龙去脉

  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态者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往往会在外表流露出疯癫状,而后者的外表大都与常人无异。倘若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敢笃定,在你对面如果坐着的是一个精神病态者,你绝对不会发现什么异常,甚至还会觉得和他很聊得来。

  作者先是解释了这些病状,接着向我们展示评估表格,并且举例说明如何打分。看得出本书作者肯特基尔对于精神病态者研究的热衷,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一个个课题。他工作的地方正是研究的最佳场所——监狱。如果没有对这个专业的激情,他绝不会一个人深入虎穴的,当然,最终换来的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肯特不仅仅解释有关的问题,他还在其他方面深入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和同行业的众多专家都有交际,他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有很多研究如果没有巧合的帮助,他就不会成功。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日记一样,也像是一本小说,真的让人看的时候有种惊心动魄感觉。他没有刻意丑化那些囚犯,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普通人来做实验,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也说,最后都离不开那所监狱了,因为他的那些重大发现与他如今的成功都离不开那个地方。

  文中举的例子都很形象,很符合经典病患特征。如果不是他们犯了错,可能隐藏在内心的病魔日后会将他们变成连环杀人狂。这里面的“惊悚里奇”最吸引我,进入监狱的第一天就在操场上裸奔,其实外人看了是不解的,但是作者通过与他的对话了解到,其实是为了示威,并且也觉得里奇言之有理。也是因为有了这位奇葩实验对象,他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发现,对于医疗诊断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人们可能觉得,精神病态者都是后天受到什么刺激之后才会变成这样的。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天生就是个精神病态者,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能轻易分辨出来。这也出现了很多麻烦,如果通知患者实情,那么他们可能会蒙羞,或者使家长离他们远去更加恶化病情。如果不说呢?总之这是一类很复杂的病,医治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是我觉得,我们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总是会有帮助的。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四):精神病态者研究

  作为一名业余的刑侦爱好者侦探小说,悬疑推理剧常常看的废寝忘食,一拿起不看个究竟实难放下。在那写脍炙人口的美剧中警察对于案件嫌疑人的分析,常常会研究其童年时期的经历。行为分析师认为童年时期的创伤,往往会引起嫌疑人的精神障碍,各种应激反应导致其偏执心理的产生。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经常会被描绘成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是偏执狂患者,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经常被笼统的称之为精神病。

  初拿到这本《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的时候,我以为是研究病理上的精神疾病,类似于推理片中经常会遇到的精神分裂症,其实却不然。

  肯特 基尔博士在本书的开篇以自己在最高戒备监狱对于重刑犯的采访牢牢吸引了读者,这些重刑犯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犯下如此残忍罪行?他们的行为是源于先天还是后天?读者与作者一样十分好奇

  伴随着这份好奇,读者也心生疑虑,到底哪些人被称之为精神病态者呢?肯特 基尔博士指出,“精神病态与精神病完全不同。精神病是心智错乱,它会导致幻觉、妄想和思维反常。”“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严重抑郁等。而这些一般在精神病态者身上一般看不到。”据此,我们经常在影视中所看到的多重人格、抑郁症等罪犯也就并不在作者的研究范围内。

  精神病态者的病症往往源自于道德功能的缺失,作者列举了多位精神病态者罪犯的实例,让读者也切实参与到对于精神病态者的判别过程中。作者详细列出了对于精神病态者的进行辨别的黑尔《精神病态量表》是使用方法带领读者一起评估美国两起暗杀总统罪犯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评估使得读者也开始思考,在内心不禁评估那些表现特征在自己生活的周遭是否体现

  精神病态者们,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缺乏愧疚忏悔之心,往往无法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肯特 基尔博士希望通过MRI脑电波扫描技术来对比分析,正常人与精神病态者的大脑有和不同。他带领自己的团队深入各个高级戒备监狱,与精神病态罪犯谈话,评估他们的精神状态,扫描他们的大脑,分析每个人的脑成像数据。多年的潜心研究,让精神病态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这本书亦可以看做是肯特 基尔博士的研究历程,让我对于作者研究的严谨态度,与专注精神倍感钦佩。

  法庭上连环杀手杜根的辩护律师问基尔博士:“为什么选择以研究精神病态为职业?”作者回答:“这样我们就能发展出治疗精神病态的更好的方法,并阻止他们再次犯罪。”就是这样的美好期许让作者将多年的时光奉献给了监狱中的犯人,这份精神着实我对其怀着由衷的敬意。这本书运用大量实例,行文严谨而又平实,可读性非常强,实为不容错过之好书。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五):跟肯特·基尔博士学点儿精神病态量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行为怪癖,不可理喻的人时,常说对方是“神经病”。其实,正确说法应该是“精神病”。“神经病”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现今社会人群中符合精神病态标准比例略低于1%,大约150人中才有1个是精神病态者。但在监狱,这一比例却很高,符合精神病态标准的比例达到了15%至35%。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定一个人是不是精神病态者呢?世界顶级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肯特·基尔博士在其著作《精神病态者的科学》一书,为我们介绍了黑尔精神病态量表——诊断精神病态的“黄金标准”。

  黑尔精神病态量表目前已被译为16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用于精神病态的普通诊断和司法鉴定诊断。黑尔精神病态量表总共分为20个项目,需要由训练有素医生进行约2小时的半结构化访谈,并对附属文件进行评估后,才能完成打分。而作者通过实践证明,通过大约1周的高强度训练和评分实践,几乎所有人都能可靠地利用精神病态量表评分。

  黑尔精神病态量表的20个评分项目分为人际、情感、生活方式、反社会性及其他等五个方面:

  一 人际方面

  1. 口若悬河能说会道:精神病态者为人圆滑,说话语速快,滔滔不绝,口才好。他们完全不会害羞自觉难为情或怯场。听众对他们的观感往往很正面,觉得他们很聪明,甚是可爱。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对精神病态者的话语进行筛选。

  2. 自我中心,夸大自我价值:精神变态者对自己的能力或个人价值过分高估,充满自信,固执己见。他们喜欢吹嘘自己,认为自己是超越凡人的存在。

  3. 病理性说谎:指完全没有理由,甚至在事实很容易核实的时候说谎。这个特征得高分的人会经常性、毫无缘由地说谎,当被戳穿时也不会感到难堪,而是转向下一个话题。作为精神病态考核,它必须是存在于其生活中的大多数方面,而不仅仅只是某一方面,例如商业交易上。

  4. 习惯对别人发号施令,善于操纵别人:指一个人通过各种手段操纵他人,例如通过欺骗或支使他人为自己做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意图。他们表现的很冷血,不择手段,对受害者的痛苦和折磨漠不关心。

  二 情感方面

  1. 无懊悔心理或内疚感:对受害者的损失、痛苦或折磨置若罔闻,漠不关心。通常精神病态者会对自己的受害者表示嫌弃和鄙视。

  2. 肤浅的情感:这个特征关注的是一个人的情感生活的深度、质量和稳定度。尽管精神病态者能够表达感动和情感,但力度和深度相当有限。更有人认为精神病态者体验不到悲伤、深深的喜悦和真正的绝望。他们同样和别人扎堆合群,但对人的表现很冷淡。

  3. 冷酷、缺乏同情心:对人通常缺乏感情,漠然、轻蔑,不体谅他人,不注重得体与否。

  4. 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表现为办事不严谨,缺乏责任心,逆反情绪重,逃避自己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总是试图将过错推给别人。

  三 生活方式

  1. 寻求刺激,容易对事物感到厌倦:精神病态者认为循规蹈矩很烦人,他们频繁地改变计划,不断寻求刺激,导致他们在学业、工作和维持关系上的表现不佳,他们无法把一件事善始善终地做完。因为他们一旦认为某件事无聊或模式化,他们就很难去完成它。

  2. 寄生性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自私地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他人。自身缺乏动力,自律性比较差,无法把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开始或收尾。

  3. 没有长远、现实的目标:这个特征关注的是一个人能否为未来制定现实的计划,坚持目标并付诸实施。精神病态者往往无法策划或执行长远计划,总是有始无终,对生活采取放浪态度,没有目标和方向。

  4. 冲动性:这个特征主要关注的是无预谋、无计划或随性的行为。精神病态者总是做出一些临时起意的举动,缺乏计划和安排。对诱惑的抗拒力比较差,容易急躁和冲动。他们办事不计后果,不深思熟虑,有勇无谋。

  5. 无责任感:精神病态者总是无法恪守承诺,不守信用。比如,他们不付账单、拖欠债务,工作敷衍了事,经常迟到甚至缺席,无法履行合约。

  四 反社会性

  1. 行为控制能力差:主要表现为易怒,容易厌烦,缺乏耐心,喜欢威吓,充满侵略性。言语粗俗,对脾气和情绪的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冲动。

  2. 早期行为异常:这个特征主要关注的是人小时候(一般为13岁之前)的表现。包括撒谎、偷窃、诈骗、蓄意破坏、欺凌弱小、离家出走等行为。

  3. 青少年期犯罪:精神病态症状在幼年就可能出现,在青少年期加速发展。许多青少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惹是生非,但是大多数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摒弃这些行。这个特征主要关注的就是13岁到18岁之间的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4. 假释被撤销:大多数司法系统都有尝试矫正反社会行为的制度,缓刑就是其中之一。首次犯罪的人有希望从经验和严厉的惩罚中汲取教训,而精神病态者无法汲取教训,惩罚的威胁对他们今后的行为没有任何影响。同时,这一特征还评估个人破坏家人和朋友之外的其他来源的信任的意愿。当政府提前释放一些人,比如假释,精神病态者就一定会破坏这种信任。

  5. 犯罪类型多样化:精神病态者倾向于犯下各种类型的罪行,比如谋杀、欺诈、偷窃、斗殴、抢劫等。他们不向普通罪犯那样为了吸毒而仅仅是偷窃。

  五 其他方面

  1. 性乱行为:精神病态者和伴侣的关系肤浅,交往无法长久;他们情史丰富,在性伴侣的选择方面很随意且没有原则,往往同时脚踩多条船。

  2. 多次短暂的婚姻关系:精神病态者无法维持一份长久的感情,对生活和婚姻无法始终如一。他们往往不假思索的开始一段婚姻,然后又不假思索地离婚。

  这20条项目每个项目完全符合的打2分,部分符合的打1分,完全不符合的打0分。最后各项总分相加,最高分是40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病态症状越严重:

  1. 10分以下:正常

  2. 10分~19分:极轻度精神病态者

  3. 20分~29分:轻度精神病态者

  4. 30分以上:精神病态者

  怎么样,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有冲动,想自我测评一下?记得,把分数告诉我哦!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受困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的名字还是挺有迷惑性的,没拿到书以前我还以为是对精神病院里面的病人进行研究,拿到书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研究犯人心理的,看到第一部分最高戒备的时候,我换位思考下,我应该是不敢跟那些暴力犯接触,一般听说谋杀犯的时候都是咬牙切齿的,但是真正去面对他们恐怕还真的需要一些勇气。当然,他们果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刚开始就给了作者一个下马威,你想要让我们说实话,那就必须先接受我们的考验,如果无法通过那个简单的考验就别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任何东西。如果我收到监狱里暴力犯的威胁,恐怕我真的不敢再呆在那里了,还好,不知道作者如何能够识破他们的把戏,终于有机会见识到那些受困的灵魂真正的面目。

  说实话我对精神病态这个词一直不是太理解,好像只要的情绪波动难以自控就算是精神病态,所以暴力犯们在这点上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情绪失控做出什么,都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在评分上也更容易被视为精神病态患者。而首批作为研究对象的四人也很都有代表性。第一个是戈登,如果从外表上很难看出他会是一个银行连环抢劫犯,而他因为分赃不足把自己的两个同伙给杀掉了,而且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名字,他的赃款也是任意找地方埋起来的,从他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几乎不做计划,而且也没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完全是任性而为,想到什么做什么,谁激怒了自己必定马上报复回去,生活在极端自我的世界里,在他的眼里世界上没有可以阻拦自己的规则。

  至于麦克,我觉得是这个四个人里面最容易分析的,因为吸毒,没有毒资而不得不出去找钱,而且他反复强调了自己并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他仅仅想要得到一点钱,而且在监狱里面他积极改造,直面自己的问题,不逃避自身的缺点,但是,当我认为他出去以后肯定会找份工作,从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的时候,又再次在监狱里面减到了他,他高估了自己的自控能力,曾经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敏感,虽然他试图装作自己能够直面自身的缺点。而格兰特应该是四个人里面最危险的一个了,因为不仅他承认曾经杀过10个人,而且还跟盖瑞合谋想要串通起来骗人,这种人可谓有勇有谋了,不仅敢杀人,还找机会骗人,也许即使他出狱以后还会继续自己的事业,而盖瑞作为性侵犯,也许会认为他没胆子杀人放火,只敢去欺负女人,那么问题也应该不算太严重,但是结果恰恰相反,他反而是问题最重的一个,因为自身清楚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越对自己失望,越对自己失望也就更加愤怒与自己的懦弱,这份愤怒就把他给推到了失控的边缘。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没人敢夸口自己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清楚的明白自身的弱点,知道自己应该制怒,但是事到临头却偏偏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这里就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自己的底线,明白那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不可以做的,自己可以发怒,但是绝对不能够伤害别人,精神病态也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令人闻之色变。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七):监狱从不乏味

  心理概念诞生很早,但科学的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历史还比较短暂,很多时候尽管理论很准确但并不能找到合理有力的证据做支撑。一般量表是通过大量样本的数据分析而做出的,是基于一个均值常态分布的统计结果,当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脑神经科的研究成果又将其向科学推进了一步,大脑某些区域回路的异常萎缩必然带来某一功能的严重缺陷,这种明显的器质性差异是无可反驳的资料。因而开启这本书之前,需要完全注意,本书讲述的是肯特.基尔博士在狱中工作研究的结果,无确凿数据不可轻易用于评判周边人群的特征。

  世界顶级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 肯特.基尔博士,自读博以来便一直从事监狱犯人心理情况的研究,本书从其初次与犯人进行心理谈话开始,发现犯罪中有很大比例为精神病态者,进而由抵触做监狱咨询到对探寻犯罪的动机是否存在基因及大脑缺陷等不可逆转的因素,一步步确定整个职业方向。整本书即为肯特.基尔的完整研究分析经过,包括最初疑问的发现、初步验证、大脑图层扫描分析、各种量表及研究对象的打分、对应其行为特性及案件的解释、以及其中穿插的各种有趣或惊心的突发事件,整体来说可读性蛮强的。肯特.基尔博士在书中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监狱从不乏味”,每当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突发情况出现时,便会越来越认可他的这句评价。

  基于肯特.基尔博士的研究,将为读者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人群,他们的世界有着各自的准则,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想法,有着千奇百怪的经历。比如,他们的犯罪动机并非出于报复,也非出于某些合理的理由,甚至说没有什么明确的犯罪动机;缺乏同情心,无法感受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当事人觉得杀人或者虐待人偷窃没什么特别的,也意识不到给对方带来的心理和身体的创伤,更谈不上什么愧疚感了;再者他们对于蹲牢没什么概念,没有人们基本的丢人感受,觉得蹲牢没什么,和平常一样,不过是换个地方玩玩罢了,有些甚至对此还满怀激情,有新事可以干了。

  他们生活如果说有什么规律的话,那差不多应该是性乱、不易控制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过也有很多有技能的,多为表演才能,他们大脑灵活得过分,所能跳过的逻辑思路是一般人跟不上的。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颇为惊讶,一位新进来的犯人以震惊别人为乐,他裸体毫无预兆的在整个寓所来回跑,也不叫嚷,当问及缘由时,他如同小孩耍小心思成功后的那般欣喜,按他的意思来说大概就是:我这样可以震惊到所有人,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家都认识我,并且树立我的威信,连最大块头的家伙都不敢动我,大家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哦,可见他脑子里的想法,起码在树立威信这一方面上确实太与众不同了。

  当然书中还讲述了其他尴尬可笑的小插曲,对犯罪心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细读下。感觉能从脑部某一区域的活跃状态分析一个人是否存在大脑缺陷,进而推断是否存在精神病态情况,这一点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毕竟精神病者并非智力缺陷,非特殊情况下,他们会很好伪装,或者说无需伪装,只要不与其发生犯罪性的接触,你无法判断他是否出于放纵 ,还是处于一种大脑皮层的某些特定程序反射。这也为犯罪情况下,判定是否为精神异常行为做出进步贡献。

  准备好了么?来看看他们的思想和世界的样子吧!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八):解开人类大脑和基因的谜团

  文: 薇薇爱阅读

  几年前就看见过类似的电视报道, 在对罪犯的大脑进行扫描的时候, 罪犯的大脑灰质有一些部分是与常人不同的, 那么难道真的有的人是天生的罪犯吗? 这是大脑的结构导致的他们的犯罪吗? 精神病态者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为此作者来到了最高戒备监狱, 在这个监狱里每4个犯人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 而据说,全球的精神病态者的数量超过了两千九百万,并且每47秒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诞生。 这些精神病态者杀害的人比9.11恐怖袭击中死亡的人还多, 关在青少年鉴于的每个青少年, 没见的监禁成本是514000美元。 而在美国由于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32000亿美金,高于全部医疗费用的支出。

  那么,可以通过治疗的方式使这些精神病态者减少犯罪的可能性吗?

  数据统计在美国约有50万的成年男性为精神病态者。

  而一些类型的群体疗法可能会导致精神病态者在出狱后犯下新的罪行的可能性比根本不治疗更高。

  人的大脑是个非常精密的人体部位,任何的差异都会导致性格或者行为的差异。 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之前一个性格温和态度良好的铁路工人, 在大脑受到伤害恢复之后变得性格暴躁,容易激动。 人脑的不同部位不可否认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来到了这座最高戒备监狱,并且在跟监狱工作人员的沟通中了解了一些犯人的事情,并且面对面的跟这些犯人进行沟通, 通过他们的对话以及对这些犯人的档案的翻阅, 从中找到测试出他们行为的分数, 以及对话过程中脑电波扫描的反馈数据。 他们当中有暴力罪犯, 有连环抢劫案作案者, 多数人在测试以及大脑扫描反馈出大脑区域不同程度的受损, 而正是这些导致的他们的这些行为。

  那么回到了书封面的那句, 我没有犯罪而是基因造成的。

  之前看那个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很害怕, 那岂不是出生就天生是坏人呢? 他们没有道德观念, 不会觉得愧疚。 天性使然,而犯罪过程中也丝毫没有觉得这样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 愧疚心理也没有在他们的思维里得到体现。

  这并不想小说里面的情节, 虽然人物引用了化名, 但是事件却真实存在。一系列的数据, 最终也解答了人们的疑惑。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九):47/s 就诞生一个精神病态者

  不知道是美剧看太多还是本身自己就是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就够重,就特别喜欢看这类型和这种题材的书。不管是《沉默的羔羊》里食人魔汉尼拔博士,还是《嗜血法医》里以分尸杀人为乐趣的法医德克斯特·摩根。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一类的人都属于是精神病态者。而精神病态者会有些什么样的表现呢?说谎成性、缺乏同情心和负罪感、从来不觉得良心不安、自大浮夸、喜欢操控别人;但是为什么这些精神病态者会要这样子做呢?他们的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因为无道德感还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或是基因造成的?

  在书的封面写着一句吸引我看这本书的话,那就是“不是我杀的人,是我的大脑和基因!”全书用了11章节来解释分析了精神病态者的脑电图,核磁共振成像,还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因为我不是专业学心理也不是能解释的清楚脑电图的人,那我还是说几个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事例吧。

  受困的灵魂

  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全世界的精神病态者超过两千九百万人。”学者说,当今社会人群中,符合精神病态标准的比例低于1%,换算过来就是150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是精神病态者,但是在监狱里,精神病态者的比例就远高于社会中,这正是因为精神病态者容易犯罪。研究也表明了全世界的犯人中有15%至35%是符合精神病态的标准的。精神病与精神病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精神病是心智错乱,而精神病态常常是和反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却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反社会和精神病态又是完全不同的。

  连环杀手揭秘

  开篇的第一句话是“FBI估计约有50个连环杀手在美国活动。”

  连环杀手应该是大家最关心也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类别了。作者在访问他们得到的科学数据就是一些连环杀手杀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病情发作,许多的连环杀手不但是精神病态者还是虐待狂,虐待狂是一种性欲障碍,有虐待狂的人是要通过对他人施加痛苦引起性欲,有时候还会导致他人死亡的。

  自测题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十):天生悖德狂——评《精神病态者的科学》

  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完全迷住了。对于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研究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本书的作者肯特·基尔作为世界顶级心理学家与脑神经学家,通过他对精神病态学领域二十多年的潜心学习研究,最终解密了精神病态的真相。在本书中肯特·基尔为我们详细描述了什么是精神病态,判断的依据有哪些,存在的病理性特征,以及是否可以被预测和治疗。

  ——始于监狱

  本书一开始以日记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作者是如何在监狱中与精神病态者结缘的。与普通监狱不同的是,这所挂牌“地区健康中心”的治疗机构实际上是关押性侵犯和暴力犯罪的最高戒备监狱。

  对于正在就读研一的肯特来说,监狱这样的环境让他充满紧张感,当然主要是出于对如何与犯人进行交谈的迷茫。不过他们很快就进入了正题,通过对罪犯的交谈测试与评分,他意识到在这个健康中心精神病态者存在的比例不在少数,而这对于肯特的研究来说不可谓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他将有大量样本任君采集。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

  “监狱从不是一个乏味的地方。”肯特如是写道。

  精神病态者的16大特征,有些让他们看起来很迷人,甚至会让人觉得对方人不错,比如“迷惑人的魅力和‘高智商’”,直到当我们清楚直到他们曾犯下的残忍行径,我们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绝非常人。

  ——从EEG(脑电图)到MRI再到移动式MRI

  研究技术的进步为精神病态学的研究带来的质的飞跃。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精神病态的测量表,同时多次强调在做测试时决不能因为某次的行为而影响整体分数。除却一些测量表之类的工具,肯特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EEG与MRI以及该设备对精神病态研究取得新进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EEG在对比精神病态者与非精神病态者时,发现了两者存在的巨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大脑前部的听觉新异刺激事件相关反应的中)。当发现了这一差异后的工作就变成去进一步研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而一切证据都指向了大脑本身。想要更详细的了解大脑哪里出了问题再用EEG已经不够看了,所以便引入了MRI。

  MRI相较于早期使用的EEG,能更为直观的观看到大脑的图像,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处理,能进一步找到在大脑中存在的问题,正是通过MRI肯特与其研究团队才发现了精神病态的真相,为精神病态研究领域找到了突破点。

  在新墨西哥大学的心智研究所肯特得到了他梦想中的移动式MRI为他再次回到监狱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天生悖德狂

  “悖德狂”一词源于詹姆斯·普里查德(1786~1848)提出的概念,而他的概念过于宽泛。书中引用了普里查德的一位支持者英国接触精神病学家亨利·莫兹利的概念“就好像有些人不能分辨某些颜色,这种情况被称为色盲;有些人没有乐感,不能分辨音调。同样也有少数人天生不具备道德感。”

  精神病态者就是这样的人。肯特通过对成年精神病态者的测试结果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无法被道德感所束缚,而通过对比青少年精神病态者的测试结果,进一步发现这是源自他们与生俱来的生理状况致使他们无法理解道德。可能对他们来说杀人和踩死一只蚂蚁是一样的,与我们以往对精神分析的认知不同,这一切或者悲惨或者普通的幼年经历无关,这都是天生的。

  肯特认为,精神病态是一种情感障碍,这意味着他们能看懂情感的词汇,却无法理解深层含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虽然知道人们会怎么做,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当他们自己犯下罪孽时,却毫无悔意。

  ——MJTC(门多塔青少年治疗中心)给人带来希望

  肯特多次强调精神病态者无法通过惩罚来改正,不仅如此,通过暴力行为的惩罚,精神病态者的情况甚至会变得更为严重。那么,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精神病态者从少年犯向成年犯罪分子发展吗?

  在这一章(第10章 减压仓)中,肯特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为我们展示了近年来由MJTC开发的一种新的减压治疗方案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由心理学家联合为精神病态者方案确实有效!这一结果颇为振奋人心。肯特在书中进一步表示他的实验室与MJTC的创立者建立了合作,而这一切都为精神病态的治愈研究指明了方向。

  面对这些天生的悖德狂,肯特以及整个精神病态学领域的研究为整个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感谢他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