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丹麦女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丹麦女孩》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丹麦女孩》读后感10篇

  《丹麦女孩》是一本由大卫•埃贝尔舍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麦女孩》读后感(一):《丹麦女孩》读书笔记

  第一部,哥本哈根,1952年

  12:埃纳尔心里能专注想的,只有现在包裹皮肤的丝绸,仿佛是给他疗伤的绷带。是啊,这就是第一次的感觉:丝绸如此精美轻柔得如云似雾,仿佛在香膏中浸过的薄纱,轻轻包裹着他复苏一般的皮肤。就连穿着女装站在妻子面前的尴尬不值一提了,因为她忙于作画,脸上带着一种陌生的专注。埃纳尔已经走进了一个影影绰绰世界,在那里,安娜的裙子可以属于任何人,甚至可以属于他。

  (最初发现自己有着矛盾性别的埃纳尔心里藏着很多不安,这种不安在自己的妻子面前也显得如此真实强烈。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却在安娜优美的裙子中得到了安放,那里仿佛是自己的秘密世界,与世隔绝,却与内心的自己那么接近。安娜的裙子唤醒了他,唤醒了他真实的自我。)

  57:埃纳尔意识到莉莉和他共享着一些东西:一对牡蛎蓝的肺叶,一颗跳动规律心脏,还有那双眼睛,眼周围常常因为疲累而有一圈粉色的光晕。但在那颗头颅之中,他们仿佛有两个大脑:一个是他的,一个属于她。

  (肺叶,心脏,眼睛,这些及其关键的感觉器官连通着两个身体躯壳之下的埃纳尔,内心之中的莉莉。而读完全书再去看这段句子,才明白事实上并没有埃纳尔,那只是一个承载着莉莉的虚幻的东西,人最重要部分思想,在埃纳尔能够正视自己身体里的另外一部分后,他变得勇敢,变得具有一种自己也无法相信的“西方精气神”,这更加坚定了埃纳尔本身就是莉莉。)

  65:大战已经结束七年了,丹麦的经济在震荡中繁荣,在观望中增长

  (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日德兰半岛上的丹麦王国,以冬青为国花,以天鹅为国鸟,国歌译为《有一处好地方》,常年处于温带海洋气候,有着“童话王国”的美称,首都哥本哈根曾被联合国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对于丹麦的些许了解,加上安徒生笔下的童话色彩,使我对于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王国产生向往。而在大战后的第七年,远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它,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埃贝尔舍夫笔下的丹麦,好像在萧条特立独行地大步向前着,给人生活的希望,也给人希望的勇气,或许这也是丹麦幸福感最高体现吧!仿佛阳光遍地,如果不面带笑容,心存乐观,就与这城市格格不入。)

  65:但这些偏爱表现荒野风暴黑暗小画在挪威一年比一年受欢迎

  (艺术是虚无的,也是无界的,真正被别人理解的通常无法成为艺术。这也是为什么平凡事物无法上升到艺术的境界。而荒野与风暴,晦暗与压抑,这些堆积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旦被赋予色彩,赋予强烈而有浓厚主观情调,便激发出一种心灵共鸣,我们一度无法掩饰的生活无趣,理想空虚,希望渺茫巨大悲痛,在一件件艺术作品面前被活生生剥离,进而情愿坠入无尽的思想深渊。)

  85:不知怎么的,他感觉自己的灵魂被困在一个铁笼子里:他的心仿佛在挤压着肋骨,莉莉正在里面耸动着,摇摆着,就要醒来,不断摩挲着埃纳尔的身体。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在这里,埃纳尔理应消失,莉莉需要被赋予完整生命。无法理解这样的痛苦,却依稀感觉到埃纳尔内心的纠结无助,那是存在于他身体里强烈的愿望等待着迸发。)

  85:他选了一条裙子,白色的,印着粉色的海螺。裙角及小腿,腿部白色与粉色的搭配好看,就像法国的太阳

  (粉与白,脑海中涌现这两种颜色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这样的埃纳尔,终将变成莉莉,那将是一幅多么可爱画面。丹麦的女孩,法国的太阳,带给人无限的希望。)

  105:埃纳尔感觉有人在自己身边拿着一块块转修筑耻辱围墙。格雷塔添砖加瓦,赫科斯勒医生也在奴役余力地羞辱他。一块块转不断累加着。

  (自从秘密开始出现,便在从那之后的日子里或快或慢地蔓延,他无法掩埋这样一个事实,可同时也不愿意让其日益明显。在一个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医生面前,他明知道面前这个人对自己一无所知,却无法坦白内心的一切,只有默默承受这些耻辱,然而更可怕的是,这个最爱自己女人,虽出于关心目的,却也在一遍遍地揭开自己的伤疤,让那些耻辱更加残忍地暴露于光天化日。)

  108:他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蠕动着萤火虫肚子,这些虫子都孕育在布鲁图斯的沼泽里。他在想,那种温暖泡沫充盈的感觉,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自己的错觉

  (第一次的治疗,埃纳尔并不情愿,他知道这对于自己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他知道,自己得的并不是生理疾病,然而,有些懦弱的他只能任由自己行尸走肉般任人摆布,他甚至产生了幻觉,幻觉中隐藏着绝望。)

  108:埃纳尔睡意沉沉地想,要是格雷塔在这儿,肯定会帮我解开,带我回家。

  (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夫妻,埃纳尔并没有像个男人一样有所担当。与此相反,格雷塔却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她为家付出,为自己的男人付出,一个向往自由强大女人,在生活坎坷面前从未退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埃纳尔的女性特征优雅柔美中透露着小小的怯弱。他是如此地依赖着格雷塔,毕竟这个女子给了他全部的爱与支持。)

  111:“X光的妙处就在于此,把坏东西烧掉,只留下好东西。说是奇迹也不为过。”

  (年代久远科技在今天的人们面前,展现的是笨重,拙劣。然而在那个科技落后年代,人们心甘情愿将希望寄托于自以为先进技术上,像信徒执着宗教思想,像修女珍守自我贞操。在他们心底,X光是带有神圣色彩的,带有无所不能特殊属性,在那个时候的观念里,它是一种奇迹的存在。)

  116:此时此刻,这么个女人,突然意识到赫科斯勒医生对自己和丈夫一无所知。她做错了一件事。埃纳尔的呻吟从床上传来,穿透了那块折叠起来的屏风。

  (绝望中的格雷塔,被悔恨所笼罩。埃纳尔的呻吟穿过屏风,直直地刺进她的心脏。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可是她又能怎样,这个为埃纳尔几近倾尽所有的女人,只是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勇敢地做自己。可她错了,第一次的尝试便一败涂地。她绝望,可是不敢也不能放弃拥有“西方精神”的她没有倒下的理由。)

  第二部,巴黎,1929年

  123:太阳在塞纳河上投下丝丝缕缕的粼粼波光,她也在这阳光中晒干自己的身体,莉莉注视着河上往来的船只,想着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她和格雷塔离开了丹麦。就在这夏日的晨光下,在这注满了塞纳河水的泳池边,他觉得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巴黎给了她自由。格雷塔给了她自由。她觉得埃纳尔正从自己体内渐渐淡出。埃纳尔也在给她自由。她那湿漉漉的脊梁会突然一阵激灵,双肩禁不住地颤抖。

  (读书的魅力大概就在于:你可以将自己沉浸在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你感受着书中人物所感受的一切,或美好失落,你随着主人公经历而产生心灵情感上的起伏。读到这里,我为莉莉的诞生而感到高兴,为莉莉的自由不由得心生欢喜。当真正抛开一切恐惧枷锁,莉莉如此顺利地进入状态阻碍不复,周围的一切都在催生着莉莉的成长,在带给她自由,就像塞纳河水,波光粼粼,像夏日晨光,温暖和煦。)

  143:埃纳尔内心仿佛有什么东西,像帆布窗帘一样“啪”一声打开了,而且比以往更为平静坦诚地告诉他,这就是他,埃纳尔只是个伪装

  (敞开心扉重见天日。当埃纳尔不再掩饰莉莉的存在,他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顺利踏上寻找真我的旅程。他终于变得平静坦诚,摆脱了恐惧怯懦,格雷塔,你的埃纳尔虽然已渐行渐远,但我真心为这样的改变而欢喜啊。)

  180:接着她想到了莉莉,她脊背上端那块美丽骨头;她双手聚在心口,那么优雅,仿佛下一秒就要落到钢琴琴键上;她吐气如兰,轻言细语,仿佛拂过冬日里遍布帕萨迪纳花圃的冰岛虞美人的一阵微风;他的双脚安静地交叉着,露出白净的脚踝。

  (只是这描写也让我沉醉,美丽优雅,吐气如兰,轻言细语,安静白皙,如果没有埃纳尔的躯壳,或许莉莉也不曾发现真实自我的魅力。要相信,自信和勇气总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

  187:而那副躯体中充满结核,仿佛灌满奶油的泡芙。

  (读完全书,最打动我的是格雷塔的责任感和担当,最触动内心的是她为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一切以及真诚乐观的态度。对于泰迪虽不甚了解,可也感受到这样一个男人被疾病缠身的恐慌,心疼泰迪,也心疼格雷塔。)

  192:黑色枕头一路坠落,如同一只受伤的乌鸦,坠入深深的阿罗约塞科峡谷

  192:四下里夜幕降临,疗养院的大厅静寂无声。冠蓝鸦在泰迪窗外的黄松上做了今日最后一次振翅。

  (黑色的枕头,受伤的乌鸦,深深的峡谷,寂静的疗养院,透露出的是绝望,是无奈之下的巨大悲痛,正是这一路以来的生命玩笑,更加催化了格雷塔骨子里的坚强。)

  192:她无法再看着他了,只好把头转向窗口,看着阿罗约赛科慢慢陷入一片漆黑。而圣盖博山脉则变成黑暗中的轮廓,好像巨大的鬼影,黢黑的,没有脸,笼罩在华德一家居住的山谷上空,笼罩着峡谷,笼罩着橘林。

  (一切景语皆情语。失去亲人的悲痛,弥漫在黑夜里,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和格雷塔一样承受着分别,霎时间一切变得沉静肃穆,山脉峡谷橘林也一同经历着这一切,仿佛在悼念。)

  第三部,德累斯顿,1930年

  194:埃纳尔乘坐的火车驶入了德国,在一片棕色的田野旁停下,刚刚翻过一遍的土壤上还残留着银色的霜雪。车窗外,一月天空中的太阳有气无力,田野边的桦木在寒风中挤在一起。目之所及,除了平坦的田野连接着铅灰色的天空,别无他物。只有一辆柴油拖拉机,不知被谁抛在冬日的荒野中,红色金属座椅下的弹簧在分红利颤抖。

  (德累斯顿是带给莉莉生命的地方,刚刚驶入德国境内的车窗外,展现在莉莉面前的是田野的景象。或许从某一方面,田野广阔无边,正是象征着莉莉将在这片土地上放飞自我,抛弃埃纳尔,做回真正的莉莉。)

  195:不如在法兰克福转车,往南边去,回到芒通,让那直接纯粹的阳光与大海把一切变得简单

  (独自一人去往德累斯顿,埃纳尔的内心是拒绝的。在两个人的相伴时间里,埃纳尔是如此依赖格雷塔,有时会觉得埃纳尔是那么孩子气,好在格雷塔,她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妻子。这一次,他不愿再将这些包袱带给格雷塔,是出于爱吗,或许吧,我也说不清。但至少,这些因素里,包括尴尬。埃纳尔又一次想逃避,但是当你孤身一人,没有人去分享恐惧,仿佛也没什么好去逃避。)

  202:他不明白格雷塔铁了心要独自待在哥本哈根,待在几乎没人认识她的欧洲,做一个她自己理想中的女人。她需要和自己的家庭远隔大陆大洋才能最终自由畅快呼吸。埃纳尔那时还不明白,这其实是格雷塔“美国精神”的又一个体现,她心中的激情催促着她移居异国重新做人。埃纳尔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现代社会形态中,涌现了更多所谓的女神才女偶像,网红,明星……我不否认这是网络时代下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类人,她们同样付出努力红极一时,万人追捧。虽生活在新时代,接受着新潮思想的冲击,却依然自顾自地沉浸在自我感知的观念体制里,一直固执欣赏着那些言谈里散发着书香气,骨子里流露着精气神的“格雷塔女士”,打心底里将之封为经典,并永远不会退色。)

  205:帕萨迪纳在她脑子里越来越淡漠,仿佛一艘失踪的船,仿佛一个被遗忘的孤岛,现在只剩下一些很模糊回忆

  (远离家乡,却没有一丝一毫背井离乡的感觉,这是格雷塔。她只是在记忆中慢慢清理掉一些东西,那些关于洛杉矶的回忆,童年里的碎片时光。她适应力极强,也从不怨天尤人,这也注定了她在哥本哈根生活得井井有条,也昭示着她不会因为丈夫性格上的变化郁郁寡欢。)

  205:仿佛她肩上单着全世界责任,要是她停下来打个盹儿,这个亲密的小世界就会轰然崩塌。她觉得自己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阿特斯拉,肩负着全世界。但也不尽然,因为她不仅肩负着全世界,还创造了这个世界。

  (以前的埃纳尔是个出色画家,他的创作生涯比格雷塔精彩得多。而现在,格雷塔的画开始越来越受到艺术商的认可,这本是让人欣喜的进步,可强大的格雷塔却感受到了疲倦。自从埃纳尔的身体中出现了莉莉,她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沉重,莉莉得以重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格雷塔的态度,由于她的勇于承担,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反之,正因为创造了莉莉,格雷塔也将承担更多。)

  221:剩下的事情莉莉想也想得到:后厨的初吻,轻轻地推搡,倒在不锈钢混合桶里;寂静的深夜,四下无人的巧克力店,所有的搅拌臂都停止了工作,两具充满激情的恋爱的躯体;爱人的痛苦和抽泣。

  (乌苏拉的爱恋,在莉莉的想象里变得有些唯美,或许所有爱恋的初期都像少女一样让人垂涎欲滴,似乎有着一种非凡的魔力,将人拉到深渊,此后苏醒,或永远沉浸。这两者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毕竟爱情,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221:一见钟情;彷徨无助;令人追悔的激情。

  (与乌苏拉的相识和了解,让莉莉产生了这样一种渴望。她是如此希望走出医院,回到哥本哈根的莉莉终于变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模样,那些装满恐惧的包袱,被一股脑完全彻底地丢弃在易北河里,她将在丹麦的朝阳和余晖里遇见崭新的自己,邂逅作为埃纳尔时从来不敢想象的爱情。读到这里,我像埃纳尔一样期待着。)

  227:他穿越欧洲的山山水水,来到德累斯顿,时间是深夜,发尖上的水珠都结冰了,手里紧紧攥着写有诊所地址的纸条。

  (其实穿越山山水水的哪里只有埃纳尔,而独自承受德累斯顿的深夜的也不只有埃纳尔,看到这一句时莫名地强烈心疼格雷塔——一个外表异常坚强内心却也极其敏锐的女人,相比于孤身一人去往德累斯顿的埃纳尔,格雷塔也同样是孤身一人被留在巴黎啊,而这种孤独,还额外承载着担忧与不安。)

  238:格雷塔心想:等莉莉好些了,她会带着她去听歌剧,她想象着在歌剧院的一片漆黑中,她俩双手紧握,看着齐格弗里德穿越烈火熊熊的山巅,去唤醒心爱的布伦希尔德。

  (简单美好的憧憬,却是一厢情愿的结局。我一直觉得,在埃纳尔与格雷塔的关系里,埃纳尔并算不上优秀,吸引我的是格雷塔,是她对丈夫的尊重,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将这段话作为笔记的一部分,大概是由于曾经体验过一厢情愿,也曾经历过爱而不得,那种失望是如此真切,幸运的是,当你把重心转移,会发现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当你强大了,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那些不爱不在乎说who TM cares。)

  248:莉莉,她的年纪随着心境而变化,他是个“幽灵女孩”,没有确切的年龄,也不会变老,用她少年的天真逐渐抹去一个男人几十年的生活经历。

  (为“幽灵女孩”的重生感到欣喜,埃纳尔,从此将消失,美好愿望的成真带给人前所未有的巨大欢喜。)

  第四部,哥本哈根,1931年

  254:开往瑞典和伯恩霍尔姆岛的游轮依然响着响亮的号角,午后的阳光仍然丝丝缕缕地照进窗户里;窗外,教堂的尖顶又被城市上空的太阳镀了一圈金边。格雷塔站在画架前,总会想起过去的埃纳尔,今天的莉莉。

  254:格雷塔相信,一路走来,自己无怨无悔。

  (埃纳尔到莉莉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格雷塔。而这个女人,可以说是无私,但我更愿意将这理解为一种尊重。她尊重埃纳尔的性别矛盾,也尊重他内心的想法,他是如此理解丈夫想变身为莉莉的渴望,她最终也成全了她,无怨无悔。)

  272:春末,厄斯泰兹公园里柳树的嫩绿小芽都爆开了;洛森堡宫周围的玫瑰花丛也逐渐长出红红的叶子。漫长的冬日里一直笼罩在空中的阴云悄然散去,天光越来越长,一路直奔仲夏。

  (春夏的感觉像是小草突破秋冬,重现生机。这正是莉莉的状态,她的身体越来越好,在少女的躯壳下,她生活得越来越精彩自信,就像季节一路转到仲夏,没有任何阻挠,充满生活间隙的只是希望的曙光,夏季的蓬勃朝气悄然间一拥而入。)

  273:有时候照着镜子,她会长舒一口气,感到内心十分平静,充满感恩;而下一秒她可能会觉得面对的是个半男半女的怪物,丑陋的头颅悬挂在一条裙子的领上。格雷塔和汉斯总是告诫她别这么想。但独自一人时,这种自我怀疑总是幽灵般贯穿她的胸腔。

  (每个人的内心都曾有过矛盾心理,那些莫名的抑郁,又被转念的一个想冲动完全打消。可莉莉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承受的不仅仅是情绪起伏,而是对现实变换的逐渐适应,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渴望的过程,打破自我怀疑,坚定内心,莉莉,终将蜕变成那个优雅自信的女孩。)

  275:她要向世界证明,不,不是向世界,只是向自己就够了,向自己证明,他是个真正的女人,她之前的生命,那个叫作埃纳尔的小个子男人,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严重错误。现在,她要彻底地、永久地纠正这个错误。

  (大自然犯的错误,可以被彻底永久地纠正,而我们所遇到的命运的玩笑,又为何不能被完美解决。打败人的从来不是悬崖峭壁,山高路远,而是内心的脆弱与不坚定。)

  275:一个小小的秘密不断扩大,变成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格雷塔一无所知的世界。莉莉觉得心中无线悔恨和遗憾:她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这么亲密,现在却疏远至此。

  (亨里克的出现预示着莉莉真正成为了一个女性,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格雷塔这个支持了她大半生的女人,最终狼狈退出,好在,这个坚强的女子,无怨无悔。或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莉莉得以重生,格雷塔也用自己的方式为心爱的人付出过,不能共终老,那就看着她越变越好。)

  281:莉莉哭了起来。在这个世上,她最不喜欢的,就是格雷塔不站在自己这一边。

  (如果他依然是埃纳尔,或许会让我坦言甚至鄙视。而她现在已经是完整的莉莉,一个可以尽情向格雷塔撒娇的莉莉,她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却依然没有改掉凡事都依赖格雷塔的习惯。)

  288:这么多年过去了,太阳一复一日地升起,照耀着丹麦,照耀着整个地球;又日复一日地落下,坠入阿罗约塞科峡谷和圣盖博山脉。加州几年,哥本哈根几年,巴黎有几年,结婚又守寡,又结婚又“守寡”,现在她身在空空如也的“寡妇之家”,到处堆满了行李箱,与一幅幅画相依为命。

  (其实每个人都是格雷塔,承受着各种不公,忍受着内心的抑郁,但我们每个人却又比她幸运,我们的经历或许于格雷塔只是凤毛麟角,但是生活仍在继续,你又怎么忍心去否认将有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呢?)

  288:这张码头的告别,好像宣布了她的某种失败。

  (并不赞同格雷塔失败的说法,或许作者所说的失败只是为了衬托格雷塔某种意义上的一无所得。但依然带有天真想法的二十岁少年认为,能够为自己爱的人付出,用自己的牺牲换区爱的成全,虽有辛酸,但无怨无悔,无愧于心。格雷塔,她是伟大的,她的乐观态度决定了她终将闪耀的后半生。)

  303:莉莉终于不再去想有着迷雾身份的过去,也不再憧憬未来的种种许诺。她曾经是谁,未会成为谁,都不重要。他是莉莉.易北小姐,深处德累斯顿的丹麦女孩。

  (莉莉.易北小姐,一个优雅勇敢的丹麦女孩。或许最初的你并不相信自己会变得像格雷塔一样,拥有着“美国精神”,可是你做到了,现在的一切,源于自己的一步步尝试,以及格雷塔强大的心理支撑。)

  一天的时间,(除去上课和休息,算起来大概有五个小时)整理出这一篇读书笔记。词句上仍有待斟酌,文采上也极不出众。但是读书笔记嘛,就是读后一些小小的触发和思考,我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想,它已经合格了。

  如果你看完了我这篇文章,应该能感觉出我对于勇敢追寻自我的埃纳尔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从题目也可以看出,我欣赏格雷塔,这个极具“美国精神”的女子。不想赘述她的坚强,通篇中我已经多次提到。我敬佩的是她对于丈夫的尊重,书中格雷塔的处境,我想换做谁,大概都会有些抵触。而她不仅仅是接受或拒绝,她为之付出,无怨无悔,虽然文中并没有强调她是如何深爱着这个男人,但是我却感受到那样一份爱,沉重,温柔,她保护着那个男人心底最脆弱的自尊,她不是一个失败者,她没有成功,但她依然那么迷人。是骨子里散发的气质,奇女子“格雷塔”。

  《丹麦女孩》读后感(二):莉莉的守护者——美丽是瞬间的绽放

  相比较电影而言,小说中对于莉莉的心理描写刻画更加深刻自然,原著小说中展现了很多电影剧情中都没有的情节和细节,把莉莉的情感描写的也更为细腻。这是小说的好处,但电影也有小说做不到的地方。电影呈现的方式更直观,因此我们看到的由演员表演的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更具震撼力。电影在原著小说中的基础上一些地方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动,例如小说中在第一章中把埃纳尔第一次穿上女装做画模时的心理感受描写得极细,小说中埃纳尔是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了美丽的裙子的,电影中则是靠在身上。在小说的氛围中,读者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埃纳尔第一次套上女装时那种抵触和沉醉的两面斗争心理,以及他对自己体内“莉莉”身份的越来越认同,把莉莉追求最真实的自我的精神形象在小说中刻画的入木三分。在小说中能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丹麦女孩”为了追求真实的自己,经历的种种困难与心理斗争,以及小说背后,一百年前那个真实的、美丽的故事。

  《丹麦女孩》读后感(三):一本充满勇气与不羁的书

  读这本书,想说的是:在人生这条路上,真正勇于做自己的人,都有独自穿过黑暗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谁没点儿按自己的心意来活的想法?但真正可以活出自我的人,放眼望去,十无一二。我们大部分人,被别人的孩子、邻居的七舅老爷等等很多莫名其妙,看不见摸不着又时刻能感觉到的一切所重重顾虑,或是将自己抛在一边,或是顶着“她这个人太自我”“人不能只为自己活”“你就不能xxx”等口水,内心陷入无止境的挣扎、茫然,无所适从。如果是这样的你我,建议看看这本《丹麦女孩》。

  书名好像很明确——丹麦女孩——不就是丹麦的一个女孩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实际上,想做一个女孩,有时候对一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知名的比如说敬佩的金星老师,不知名的比如我同事的一个同学。。。这些人好像生来投错了胎,更要命的是他们不想认命。他们注定要品尝更多的苦涩,但,他们也比绝大多数人品尝到了另一种不同的状态,用一份向死而生的勇气。

  书里的主角莉莉,就是经历了这样一番常人难以理喻的历程。。还没看完。。就不剧透了。。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是一段真实的事迹撰写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地球上首个接受变形手术的人。这本书改编的电影《丹麦女孩》,获得了奥斯卡级别的大奖。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和肯定,我想原因并不是因为主人公本身的传奇经历,主人公的酸甜苦辣永远不是能感同身受的,更有价值的是他她的勇气,已经超越了事情本身,成为了人类的不羁。

  《丹麦女孩》读后感(四):奥斯卡光环之下,可曾名副其实?

  上来首先声明,这篇三星的书评不是针对本书的原型主人公,也不针对小雀斑扮演的莉莉,因为在我看来这两者都非常棒也非常好……是的,我要吐槽的就是本书的人物设定,和其他背景没有一丢丢关系。

  * * *

  不算小雀斑的粉,看完《神奇生物》也算路人转粉,《丹麦女孩》一直在我的硬盘里,亚马逊也买来放置许久,终于有空在假期把它拿出来读一读。

  有着小雀斑的加持,外加奥斯卡奖的提名,网络上对其的追捧呼声如此之高,要说期望不高是假的, 人总归是会被影响的生物,因此我带着很大的期望开始读起了小说。其实早在开读之前就在豆瓣上搜索过评论,有人说书比较平淡,其余大多是五星好评。其实我是不怕平淡的,对我老说好书最重要的是感情,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好,对我来说都不会影响我的设定,但是没想到看到一半,踩雷的并不是有人诟病的平淡,而是……这……无处可逃的……杰克苏……

  #吐槽1:满怀杰克苏(玛丽苏?)之心的人物描写

  杰克苏和玛丽苏,要写好,很难。但是真的写得好,也非常好看。是想,谁心里没有一个大侠梦或是小仙女梦呢,有时候就是因为假所以才会让人吐槽啊!很可惜的是,本书的人物塑造就属于不太好的那种。

  格雷塔,初看没有大问题,感觉是一个比较高大的美国女孩子,高大但也漂亮,有点儿独立的个性,非常自主。这也罢了,再看艾纳尔,一开始的塑造也比较正常,普通的内敛害羞的男性角色,但到了后期……emm

  来我们看一段描述:

  格雷塔帮莉莉打扮好以后的心理描述——

  【但格雷塔很清楚,还有无数个年轻男子可能会看上莉莉,赞美她,亲近她,知道她面红耳赤,倒在他们怀里。所以,格雷塔和莉莉手挽着手,走在公园的林荫路上。格雷塔的目光会在小路上游移,时刻观察会不会有人注意到莉莉,她很清楚,莉莉那双水汪汪的棕色眼睛们很容易搞得年轻的单买男人心旌摇荡。】

  拜托就算再怎么改变,人的气质可以变,但是生理上的状况确实无法改变的好吗……皮肤的老化程度?艾纳尔再有女性特征还是不可避免地也拥有男性特征好吧?皮肤状况比十几岁水灵灵的小姑娘都好?讲真你就去看看金星,也就知道这在现实中不可能……

  其实,如果只有一段,那还就罢了。但是通篇下来但凡写到莉莉就是写她如果年轻貌美(艾纳尔35岁了!),像个20左右的小女孩,如果纯洁、害羞、羞涩,容易尴尬和脸红,像只惊惶的小鹿,特别勾起人的保护欲……告诉我,你们真的不尴尬吗?真的吗?

  还有就是,莉莉对于女性的各种幻想,包括对于自己身体部位的着迷的描写……我真的……非常……尴尬……

  【莉莉养成了随身带一面小镜子的习惯。在夏日造成的帆布更衣室里,她会举起小镜子,看着自己,让镜子照过每一寸肌肤,直到泳池的工作人员轻轻掀一掀帆布帘子,问小姐是不是需要帮忙。……泳池里的其他女人往往停下来,在泳池边或坐或站,看着小巧的莉莉畅快地游着,她的姿势那么优雅,她的双臂那么修长,有时她们还会啧啧称赞,她是那么有力。】

  泳池里得描写我……我真的……告诉我丹麦是不是没有女人了!告诉我这和之前羞涩内敛,特别拘谨的男(女)人是不是一个人!这是OOC啊!

  同样重要的是,整篇讲了许多莉莉的美,但是对格雷塔的美丽只是寥寥数语。这种厚此薄彼的感觉我是极其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要突出主角的美,就把别人都写成冬施吧?

  然后剧中出现的男性角色,除了汉斯以外,毫无疑问都迷上了莉莉,讲真要不是作者出于一种大圆满的剧情要给格雷塔搭配一个对象,我怀疑汉斯按照前期剧情也是喜欢莉莉的(讲真看他们童年的那段描写我怎么都想不通汉斯后面居然是直的且爱上格雷塔,简直是生搬硬凑的典型了,要多突兀有多突兀……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段情节我们是从艾纳尔的角度出发的,SO……)

  我真诚的认为,人的各种美好品质不是通过外貌描写体现的。光写外貌,说明这个作者就真的想不出什么情节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了。莉莉从一进入舞会就和亨利克一见钟情,亨利克想和她结婚什么的,这种出现在玛丽苏小说里都要被嗤笑的情节,如果换成奥斯卡提名的作品就要被高呼“真爱万岁”我是不相信的。

  反正我对于这种充满了直男审美的描写非常不待见,哈哈哈。

  #吐槽2:是纯洁小白兔,还是清新绿茶婊?是为爱无私付出,还是圣母白莲花?

  莉莉的原型,作为一个想要寻找自我、了解真正自己的人来说,我认为无疑是需要勇气的。然而,当他在选择变性的时候,我相信不可避免地会去考虑到自己当下的身份:一个丈夫。他有妻子,并且和自己感情亲密。我相信但凡是人,在做选择时多多少少会受到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当你选择做女性时,你的妻子将不再是你的妻子,她的身份将何去何从,彼此的感情将何去何从,这都是及其需要考虑的事,然而我最大的不满在于,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居然没有花一点点笔墨在两个人这一部分的矛盾上,exm?

  纵观整本书,莉莉从一出场就几乎、几乎、几乎没有想过别人。她为格雷塔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当她的模特。一开始,我还能理解,毕竟刚出生嘛,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但是从莉莉的出生到艾纳尔决定去变成莉莉,包括她成为莉莉以后所做的一切,我都只看到了向格雷塔的【索取】,而从未有过多少真正的付出。她在本书中,真正想去为格雷塔做的事情,就是【当模特】。(看的时候就在认真收集这方面的情节了,真心没找到!)

  (1)亨利克事件:那个时候艾纳尔还是居多的,格雷塔要莉莉不要再去找他了(毕竟你们还是夫妻哦?),莉莉偷偷改成了下午。反正就是,虽然我是人夫,但我爱女装,我仿佛是个女人,所以我就不用接受婚姻的束缚,想和谁谈恋爱就谈恋爱,想和谁私定终身就私定终身。因为我是特殊人群,我找寻的是【真爱】。

  (2)汉斯:和汉斯出去约会,各种打扮地美美的,充满了初恋感,也没有想过格雷塔的想法。要不是汉斯拒绝了,可能……?而且直到最后汉斯都看不下去跟莉莉谈话了,她才意识到汉斯和格雷塔非常亲密,这之前是有多关注自己的事儿啊。汉斯那句“但格雷塔也没做错什么。”已经是最委婉的谴责了。莉莉固然没做错什么,但她的冷漠却是伤人的。

  (3)手术事件:最初艾纳尔不肯让格雷塔陪他去做手术;格雷塔不同意莉莉做第三次手术,但莉莉还是要去,术后疼痛难忍希望格雷塔来陪。情义上来讲我可以接受,生理上的不适需要最亲密的伙伴来陪伴,但是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从未想过格雷塔是否有自己的生活,她不希望她去,知道这不可能,她的痛苦莉莉从来漠视,而莉莉痛苦的时候却一次次互换格雷塔来。(单论这件事其实算不上有多自私,但是纵观整件事的始末吧……)

  (4)卖画事件:这段我看的出离愤怒。莉莉和艾纳尔是不同的,这我明白,但是莉莉她真的尊重过格雷塔、意识到格雷塔的心情了吗?她想奔向新爱人的怀抱,觉得过去的东西不属于自己,那就干脆【卖掉】,她可曾想过这对格雷塔有多重要?她明知道说出来是错的,却还是说了,我真的觉得这段就是一个绿茶婊,非常、非常生气了!她完全可以告诉格雷塔说交给她处理,但她把过去的日子连同过去的画一起扔掉了——没错就是扔掉了。手术后格雷塔带她会“寡妇之家”,还幻想着两人可以做好朋友地生活在一起,不去管生理需求,但莉莉想离开,想一走了之,想远走高飞,所以她对格雷塔说的就是她最真心说的话,【“你能把它们卖了吗?”】她有在格雷塔呆住的时候感到难过吗?没有!她在需要的时候就互换格雷塔,不想要了就扔到一边,格雷塔与她而言,仿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作为莉莉,从来没有想过格雷塔的想法,她光明正大的告诉格雷塔自己要去见某个男人,尽管那时候他们还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尽管格雷塔爱艾纳尔而艾纳尔也是爱她的。当成为莉莉后,她想离开,便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没有一句谢谢,也无一句抱歉,仿佛格雷塔对她的付出理所当然。我真的非常讨厌这种设定的莉莉了,主角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索取配角给她的付出。这种言情小说模式的创作固然中西方都没什么两样,但顶个特别漂亮的光环大家就都为爱贺彩我就……

  格雷塔呢,这个美国女孩儿为爱付出也实在是可怜,好得几乎没了自我。无私付出不等于没有自我,你可以高尚无私,但不能当圣母白莲花。格雷塔或许是早年的人,但作者不是啊。哪怕是现实中的格尔达,也不是圣母白莲花啊……

  #吐槽3:摆脱不开的“完美大结局”

  不要说留悬念,不要说最后可能BE。你看格雷塔和汉斯,你看莉莉和亨利克。你告诉我这不是圆满结局心理作祟?如果格雷塔最后孑然一身,很可能舆论就不会都觉得莉莉纯洁可爱又善良,因为这样她对格雷塔的伤害就表露无疑了。但是哪怕格雷塔和汉斯在一起的设定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格雷塔实实在在是被辜负了。(不是说离婚,而是说她在整件事中受到的无视……)

  总体而言,作者想要跳出人物的框架,脱离原型,创作出两个新的人物来,这出发点是挺好的。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以自己那颗杰克苏的直男审美去描写了一个看似清新脱俗却自我中心的莉莉,一个仿佛为爱付出却失去自我的格雷塔。作为读者,我不喜欢这个人物塑造,也觉得这样的解读,对不起那两位原型人物。

  题外话一句:《丹麦女孩》的书和电影我基本同时开了头,电影基本到本喵亲亲小雀斑后面格雷塔要他去看病那段,我觉得还是非常合理的!朋友说电影剧情也是靠颜值在撑,我觉得看完书再去看电影可能会宽容好多!……躺平。

  《丹麦女孩》读后感(五):《丹麦女孩》作者后记

  今年夏天,《名利场》封面刊登了凯特琳·詹纳①的照片,我突然想起另一个变性人。她是在大概一百多年前,以一幅肖像的方式,首次将自己的女儿身展示给世人的。她就是莉莉·易北。1930年,莉莉从她和妻子格蕾塔在巴黎共用的画室出发,前往德国,在德累斯顿市立妇科诊所进行了一系列的手术,完成了自己的变性。住在诊所的那段时间,她喜欢坐在易北河岸边,回忆作为男子的过去—她生来是男儿身,名叫埃纳尔·韦格纳—同时她也思考作为真实自己的未来。(她作为女人的姓就是从“易北河”而来。)离开诊所之后,莉莉本想低调生活,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她变性的消息开始被欧洲媒体大肆宣扬。所以她勇敢地前进一步,公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接受了一个丹麦记者的一系列采访,站在一个变性人的角度,描述了一路走来的经历,以及变性过程中她的妻子所扮演的角色。两夫妻都是画家,所以她还讲述了艺术对她个人认知的影响和塑造。20世纪30年代初,莉莉·易北曾经在短暂的时间占据了国际新闻的显著位置。作为第一批接受变性手术的人之一,她的名字在全世界都见诸报端。现在,电影《丹麦女孩》问世,埃迪·雷德梅恩在其中塑造了莉莉的形象。更多的人知道了她,了解了这个“变性先锋”的故事。

  大约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年轻的作家时,第一次读到了莉莉的故事,其中很多元素都令我好奇和着迷:她“勇敢做自己”的勇气;她还在婚姻关系中就进行了变性;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非常怀旧的气氛;还有她在LGBTIQ①的群体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让我浮想联翩的是其中一个细节,莉莉的妻子格尔达②创作了多幅油画,都是莉莉肖像。画中的莉莉非常美丽,迷人的黑色双眸,双唇脉脉含情。这些开始于莉莉变性历程初期的肖像,是她最早的公众形象。这些画作中,莉莉或躺在贵妃椅上,手臂枕在脑后;或悠闲地打扑克,一只腿搭在椅子上;或转过身,深邃的眼中似有千言万语。莉莉的肖像在哥本哈根和巴黎的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被这个女人的肖像深深吸引住了,她的表情似乎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变化万千,意味幽远。而莉莉·易北本人也和画一样,内涵丰富。她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和意义都完全不同。她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激励人心的东西,而这就是其中之一。对我来说,对莉莉的思考越多,就越深入地理解了她充满艺术、爱与自我认知和寻找的一生。

  艺术家总是能见人之所未见,看到那些甚至还不存在的东西。他们想象中的世界,总比旁人要丰富和怪诞。艺术家们同时也解读现实,使其更为丰富和持久。莉莉·易北的故事,关乎艺术,关乎创造,关乎实现想要的生活。这个故事中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艺术,解读眼前的世界,也解读自己。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变性前是一个名声在外的成功画家,莉莉却坚持否认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她说艺术和绘画属于埃纳尔(此刻我在办公室打出这些文字,身旁挂的画中有一幅画的是一座法国城堡,画家的签名正是“埃纳尔·韦格纳”)。但我不同意她的说法。毋庸置疑,莉莉是一个艺术家,她最伟大的作品就是自己。她为自己勾画了一个未来,并尽己所能去创造这个未来。我经常久久地注视格尔达画的莉莉。画里的莉莉并非完全写实(就像莫奈画布上的草垛也是印象派),都是格尔达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象征意味,颜色十分活泼跳跃(大量运用各种粉色、绿色和黄色)。不过这些画都抓住了莉莉的灵魂与内涵,比我见过的任何本人的照片都要生动。世人就是通过这些肖像,首次见到了莉莉。我也是通过这些肖像,开始了解这个女孩灵魂中的一些色彩、轮廓和阴影。

  莉莉·易北的故事也关乎“爱”。在亲密的关系中,我们表达,我们倾诉,我们宣泄许许多多的情感。我觉得,深入了解莉莉的关键之一,就是格尔达。在两人的婚姻关系中,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亲密的小港湾,港湾中的爱情,如此真挚,却又如此脆弱。就是在这个私密的空间之中,莉莉首次出现。我非常好奇,格尔达为什么能接受莉莉进入他们的婚姻,她是如何接受的,她在莉莉的变性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出于热爱与付出,关心和保护,还是格尔达有着更为复杂的动机和想法?莉莉成了格尔达的“缪斯”,出现在她最著名的一些画作中。现在这些画作价值不菲。格尔达通过莉莉,实现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些抱负和理想。

  莉莉·易北的故事当然也是身份认同的故事。如今,她早已化身为变性运动中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去世之前,她对《从男人到女人》(Man into Woman)一书的作者描述了自己的丰富经历,帮助完成了这本半虚构的传记;她还接受了一系列的媒体访谈,再加上她本身的丰富经历,在当时扩展了公众对性别身份的认识和理解。从那时候起,她就激励了很多变性人和同性恋者,摘掉面具,找回自己。莉莉很清楚,违心地活着,不如不活。我们到底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想让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些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内心挣扎和斗争的核心。如果有了答案,你就离彻底的解放和自由更近了一步。大概一个世纪以前,莉莉·易北帮助自己,找到了答案,攻克了这些难题。她在画室里摆好姿势,让别人给她画了肖像,对全世界说,这就是我。

  —大卫·埃贝尔舍夫

  2015年9月

  《丹麦女孩》作者大卫·埃贝尔舍夫

  《丹麦女孩》读后感(六):我本是女娇娥

  看电影《丹麦女孩》,关注力始终放在小雀斑饰演的埃纳尔身上,以为它讲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奇怪的是,在阅读同名书籍的时候,注意到了莉莉和格蕾塔,心中暗想: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美丽怯懦的莉莉精心打扮露面时,犹如一枝绽放的花朵,格蕾塔把它放在手心端详着,莉莉不见,埃纳尔的存在又像个旁观者。真实故事一旦在纸张上被展现,其故事形态彷如深秋早上的湖水,太阳出来时,升起一圈圈的白雾,读者就是太阳,你的出现和视角决定着你看到的是什么。

  埃纳尔为妻子穿起裙子装扮模特时,唤醒了体内的莉莉。这时的埃纳尔最迷人,感受到了丝绸,赞美自己的皮肤,意识到了自己还可以是另外一个人,对体内的莉莉有了想念。最初以为埃纳尔以“莉莉”的身份参加舞会时,是出于惊喜,事后才发觉,那不是惊喜,而是喜欢。喜欢来的太过突然,尽管他与莉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他对莉莉是喜欢,莉莉对他来说却是惊喜。无论是惊喜也好,喜欢也罢,对埃纳尔来说,承受两种着两种性别,痛苦要凌驾于时间之上。

  当我们开始探究怎么办的时候,埃纳尔早已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自己就是莉莉,他要让莉莉从他体内复活。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边的妇科医院里的莉莉,脸色苍白,小心脏却是砰砰乱跳,她接下来要面对的,可是一连串的未知。大多数人面对未知,一脸恐惧,倒是莉莉,充满惊喜,她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我们以为一切都会以美好结束时,莉莉走的又是那么的悄然。

  在书中隐隐读出了“宿命”这两个字,与亨里克结婚,即将搬去纽约的她,不是不愿意把画带走,而是不能带它们走。“她突然颤抖了一下,因为突然间,她感到周围的一切好像都是属于别人的。”那么,莉莉属于谁?她谁也不属于,她创造了自己,时间记住了她。

  如果这一切只有埃纳尔一人在面对的话,未免太单薄。还好有格蕾塔,与丈夫的爱看似很平淡,夹杂在日常中,却有一种默契。足以让格蕾塔面对丈夫的变化,她用坚强抵抗着自己的无力,丈夫渐行渐远,她在无力中挣扎着,是理解让她做出了选择,她可以给莉莉自由,莉莉可以获得解脱。原来,所有出于爱的抉择,都是慈悲。莉莉呢?再面对格蕾塔时,有许多秘密,疏远至此,充满遗憾和悔恨。整本书中,我最迷恋的人物并非埃纳尔,也不是莉莉,而是格蕾塔,她的存在,像是为了帮助莉莉的出现,她的美,正是在于这份委婉。一次次的画莉莉,完成她的绘画,这是她的欲望,她的这份欲望反而让莉莉坚强和美丽,格蕾塔是伟大的。

  莉莉,是我们中的每一个,只要能够实现自己,承受多大痛苦也无妨,现在我才意识到,为何要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现在这个自己不也挺好吗?可是,我们想要的是自由啊!故事里一旦有了爱,会觉得很真诚,感觉不到荒诞,生命的美好,也正是在于此吧。

  《丹麦女孩》读后感(七):勇敢做自己

  在如今变性人已经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不会谈之色变,不再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或者甚至批判了。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哪怕是开放的西方国家,人们会对这个新生事物的接受也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丹麦女孩》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有着男儿身,却拥有一颗女儿心的男人变女人的故事。

  故事从妻子绘画过程中,让丈夫男扮女装做模特,却意外的导致了莉莉的诞生开始。这次事件却激发了埃纳尔体内的另一个灵魂的复活,一个躯体两个自我的表现形式,一个是渴望自由的莉莉,另一个是现实渴望解脱的埃纳尔。他们矛盾并痛苦的存在着。妻子格蕾塔的爱始终陪伴,不离不弃,让莉莉最终有勇气做自己,经过漫长求医路,成功做了变性手术,真正的做女人做自己,并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我们正常人都有迷失的时候,搞不清自己是谁,到底该何去何从,他迷惑的是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而埃纳尔在不自觉的化妆扮莉莉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觉得那不是游戏,不是生活,也不是艺术,而是他真实的想法表现形式,那是她在释放自己的忧郁和痛苦,他和莉莉共同拥有一副躯体罢了。雌雄同体的悲剧在他身上发生从生物学角度说恰如一枚染色体去错了地方,在自然的法则里,这是容易出现的错误,但是在社会的法则中纠正这个错误,却百倍艰难。他去看艳舞等研究女人,他想学着做一个出色的优秀的女人;他也去图书馆,就是在那里寻找一安静的角落,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敌,他翻阅大量的性科学的书籍,了解“性别中间状态”真实面目,读这些书,他在书籍中找到了所谓的安全感,找到了迷失的自己,大大减轻了自己的恐慌,能让他在自以为黑暗的日子里看到了光明。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也一样,我们要正视和坚强面对而不能选择逃避。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性和挑战,我们只能勇往直前,才能看到生活带来的惊喜。勇敢,就是战胜困难的最好的武器,坚持走下去,会迎来新的成果。

  手术后,埃纳尔灵魂深处那个破傲两的女子-莉莉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但是伴随的也有不停息的疼痛,她要靠药物止痛,可是她毅然乐观的活着,因为她还奢望做完整的女人,做母亲,她是“痛并快乐着”,她可以开心恋爱约会,并开始新的工作。是啊,无人不痛,无生活不痛,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痛,我们不能把伤疤揭开给别人看,只能自己舔舐伤口靠时间愈合,请相信,经历了风雨和伤痛,能遇见更美好的彩虹。

  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始至终,格蕾塔对丈夫的爱让人惊叹,她对自己深爱的男人没有底线的宽容。她心疼丈夫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她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丈夫,也教会我们如何去经营爱。爱是两个人的事情,是需要双方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爱的世界里,需要彼此心甘情愿的付出,需要信任,需要忠诚,需要宽容,这样的爱情,即便平淡,但是细水长流的温情方能长久,不是吗?

  做自己,勇敢做自己,你就是最棒的!趁着自己还有梦想,有方向,做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活出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丹麦女孩》读后感(八):她并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变装癖

  一开始的他,能够唤出莉莉,有点儿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后来莉莉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埃纳儿也发现,他期待、盼望莉莉的到来。

  有人觉得埃纳尔是个同性恋,她只是从女性的内心,希望找到1个爱他的异性;

  有人觉得他变装癖,其实她只是穿上原本属于她的装束。

  他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他妻子格蕾塔的支持,也许埃纳儿不会有信心去德国做变性手术,甚至莉莉出现1次后就会永久消失。但格蕾塔也同样“爱上”了莉莉,当莉莉为了成为1个真正的女性,决定去移植子宫时,格蕾塔无论如何都不愿她去冒这个险,但最终,幸运的莉莉有卡莱尔的支持,虽然书的结局并没有写明,但至少莉莉已经作为了1个女性。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埃纳尔“去世”后,莉莉似乎总是拒绝承认埃纳尔的过去,也不再画画。存在过的是无法被抹杀的,34年的埃纳尔就是帅气的莉莉,34年后的莉莉只是做回了自己而已。

  不管如何,这本书很感人,能让人想到很多,在我的观点里,不仅仅是LGBTIQ,而是对真正的自我的解读。

  《丹麦女孩》读后感(九):真我至上:灵魂对肉体的背叛

  变性人虽然是现代流行的一个术语,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太监、泰国的人妖等。西方变性科学的发展以及各国变性手术的开展,使变性手术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繁荣趋势。

  据报道,1931年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后,全球已超过1万多人变性,全世界每10万人中就有4个易性症患者。目前我国大约有40万人要求进行变性手术,已有1千余人做变性手术。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舞蹈家金星和造型师吉米。

  金星的婚姻,看起来蛮幸福的,也收养了孩子。但她的婚姻是变性以后得到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变性之前,金星以男人的身份结婚,然后又变性成女人,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现状?

  《丹麦女孩》读后感(十):敬莉莉易北女士

  因为小雀斑和坎妹主演的电影去看了原著。断断续续看了三个多月才看完全书。

  不得不承认有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描写着实略显无聊,但是原著描写的很多细节都是影片中未曾提及(或加以改编)的。例如,格雷塔曾另有一位丈夫,他受病痛折磨,于是拜托妻子亲手闷死自己,以求解脱。例如,当教授割开艾纳尔的身体时,真的在肠子之间找到了一对隐藏的卵巢。再比如,原著中的亨里克,他不是同性恋,他确实是莉莉的爱人。而莉莉也正是因为他,才选择了最后一场手术——把她和死神拉近距离的那场。

  丹麦女孩,我个人认为,书中表达的很明确,指的就是莉莉。一直到全书的三分之二左右,她才算是彻底完成了自我认知。也就是那一刻起,艾纳尔正式宣告死亡。

  其实作者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刻画格蕾塔,后面一般几乎全以心理描写为主。个人觉得她是内心与行动相矛盾的典型。书中曾写道,格雷塔看似不拘小节,实际内心对他人看法十分在意,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她的人物性格是丰满而立体的。

  另外,文中有大量描写人体的段落,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明明是luo露的躯体,但是用细腻的文字去润饰它,其中不乏露骨的言辞,但却毫无情se的感觉。

  莉莉看着脱衣妓女的那一刻,更像是看见了真正的自己。

  书中说道:“我们相信。这便成了现实。因为我们相信这可以做到。”

  艾纳尔是困住莉莉的牢笼,而莉莉的信仰足够强大,又有格蕾塔的支持,于是莉莉挣脱了枷锁,得以诞生。于是她找回了自己,即使最终的代价是生命。

  信仰的力量不可小觑。敬莉莉·易北女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