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10篇

  《阳坡头的月亮》是一本由赖小瑜 / 金文彦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6-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一):《昙花一现的启示》

  请看这一段描写:“夜,深蓝色的夜幕,轻垂在天穹,从斑驳的树影间流出一泓如水的月光,沐浴着含苞待放的花蕊,把她洗涤得格外明丽。不知不觉,昙花绛紫色的外衣慢慢地打开了,洁白如雪的花瓣慢慢地展开,纤细卷曲的花蕊在微风中颤动,仿佛敲打着你的心弦……”

  本文通过对昙花的描写,表现了老一代革命者的人生理念。

  “我第一次注意昙花的绽放。她竟是那么淡定、自信,展示出她的姿态……

  “我终于明白了“昙花一现”的道理。生命的暂短并不是昙花的本质,只要你有过一次从容的绽放,就有足够的骄傲,不需要谁知道,也不需要谁评价。”

  《阳坡头的月亮》的故事情节,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的含义。

  它展示老一代革命者的人生哲理,也是他们告诉我们下一代的应当遵从人生理念。一个人只要有努力了,就有足够的骄傲,不需要谁知道,也不需要谁来评价。

  “这一刻,我和父亲都沉默了,似乎都在品味着什么。”只要我们仔细品读,或许会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动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二):《李桂芝与红军妇女独立团(二)》

  母亲参军后,在红军队伍里进步很快,学习文化也是女兵们的任务。母亲天资聪明,努力学习文化,进步很快,不久就能写简单的事情了。母亲关心同志,做事有主见,执行命令坚决,且雷厉风行,很快就担任了班长。

  1933年6月中旬,红军胜利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歼敌两万余。7月上旬,蒋介石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再次纠集四川各路军阀,于10月上旬对川陕根据地发起六路围攻。

  与此同时,刘湘发起第二期总攻,西线敌人首先以第一路攻旺苍坝。

  旺苍坝是红军物资补给站。母亲和女战士们在旺苍坝一线修筑工事、堑壕,配合主力红军坚守阵地,抗击敌人达两月之久。由于运输工具落后,战勤任务十分繁忙,除少数牲口外,全靠肩挑背驮,而且道路难走,山峰相连,荆棘丛生,走不好很容易滑倒,连人带物资掉进深山峡谷。在这种情况下,妇女独立团女兵们经常转运伤员或背负几十上百斤的军需品,爬山涉水,连日赶夜送上前线。

  在主力红军撤离旺苍坝的前两天,即3月8日妇女节,女兵们把贮存该地的大批武器、弹药、棉衣、粮食、盐巴等物资,连夜运往后方,使大批军用物品不致落入敌手,保证了前方供应。

  1934年9月下旬,全苏区军民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伟大胜利,红四方面军以伤亡二万余人的代价,歼敌八万余。妇女独立团为保障红军主力作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5年2月,在旺苍县王庙街,妇女独立团整编为妇女独立师。下辖2个团,张琴秋任师长,兼任一团团长,曾广澜任政委,兼任二团团长。

  妇女独立师兵力近三千人,她们担负着新占地区的治安、政治动员等工作,也担负向前线运输物资、救送伤员、押运俘虏的任务。在兵力不足时,她们屡次被作为野战部队投入战斗。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

  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第二十八军和田颂尧第二十九军共52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南部长约3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企图凭借嘉陵江及其西侧剑门关之险,扼住红军西进发展的通路。

  3月底,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向敌纵深进军。自3月28日晚开始,4月21日结束,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国民党军12个团约1万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母亲所在的妇女独立师一团,在嘉陵江战役中,配合红三十军及九军一部进击,攻占了剑阁城。在之后的驻守剑阁,阻敌援兵战斗中,连续击溃了田颂尧一个旅的侵犯。在战斗中,女兵们以少胜多,机智勇猛,突然转守为攻,敌人猝不及防,敌一个旅全被击溃,活捉了敌旅长。这场战斗妇女团缴获不少,更新了装备,母亲和战友们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渡江追歼战于4月下旬胜利结束。红四方面军主力于5月初从敌人守备薄弱的松潘、茂汶地区横渡岷江,乘虚西进。

  6月21日,除以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固守茂县阻击敌人外,其余部队相继转至松潘、理番、杂谷脑(今理县)等地。

  6月,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确定了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三):《李桂芝的人物形象》

  作者激情燃烧的文笔生动地描述了长征以及革命战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以一个革命家庭两代人,以及大量真名实姓人物的亲身经历,来刻画并再现了昔日的艰难与奋斗,我的母亲李桂芝就是其中之一。

  红军长征时,母亲李桂芝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青年干事,父亲廖作庭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炮兵营通信员。

  我从小受家庭的革命传统教育,“文革”期间,年龄不大的我临危受命担任父母的“文秘”,他们需要“交代”的材料,大都是战争年代惊险的战斗经历,由我记录整理。父母的“文革”经历大都在宣传爱国主义,宣传红军长征。他们精彩的讲述,使在场的人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教育和震撼。在我的家庭面临各种危机的情况下,父母怒斥别有用心的人,而母亲的出色表现保护了父亲,显示出了红军女战士勇敢顽强的作风与品格。后来我们一大家人短时间内各奔东西,我参军到部队,但每逢回家探亲,最感兴趣的是和父母畅谈他们的革命生涯和战斗经历。

  李桂芝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红军长征,离不开她的“红军妇女独立团”,具有一代红军女兵的代表性。为此,我写了《李桂芝与红军妇女独立团》作为人物形象书评随后发表。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四):《硝烟中的儿歌》

  红五师穿越梅岭关,有一段撕心裂肺的描写:

  “红5师卫生部从石城出发前补充来的卫生员,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还是半大的娃娃。一个闽西籍的小鬼不知愁,不知累,在行军的路上,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吹口哨,父亲叫他百灵鸟。

  “砻谷窸窣,碓米落锅。前锅煮粥,尾锅杀肉,分我吃,打

  烂你的锅头嘟……”百灵鸟唱的歌,带着十足的孩子气。

  可是,当我们再次听到这首儿歌的时候,唱歌的人已经不是百灵鸟,而是“父亲”,因为百灵鸟已经牺牲了。

  “战场到处都在燃烧,燃烧的树木发出噼啪的爆裂声,缕缕黑烟在阵地上游走。父亲跪下身,想抱起那个牺牲的百灵鸟,可他的手臂已经没了,混合在鲜血浸透的泥土中。

  “红3军团炮兵营的通信员廖作庭叔叔经过这里……他和父亲一起托起百灵鸟的尸体,小心翼翼地绕到阵地旁一处侥幸躲过战火的一方净土。父亲耳边回响着百灵鸟孩子气十足的歌声,他不自觉地唱起来:‘砻谷窸窣,碓米落锅。前锅煮粥,尾锅杀肉……’这时,廖作庭叔叔也跟着唱起来:‘分我吃,打烂你的锅头嘟……’”

  作者最初的描写,表现的是百灵鸟在行军路上的无忧无虑,在战前的片刻空间,百灵鸟还是那样无忧无虑,“我给大家吹段闽西小曲吧。”说罢,小百灵吹起了口哨……”“这是新圩战场最恬静的片刻,飘散开的烟香,伴着小百灵的口哨声,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他是一个让人喜爱,充满孩子气,甚至让人疼爱的小红军战士。可是这么一个让人心疼的小红军战士就这么牺牲了,作者分明要把读者的心撕碎。

  父亲喃喃低语道:“我的小兄弟啊,你还没吃我的鱼丸子,怎么就走了呢……”安葬前,父亲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块烟土,黝黑的,他抠下一小块,放进百灵鸟的嘴里,说:“吃了吧!吃了

  就不疼了。”“廖作庭叔叔禁不住泪如雨下。”

  硝烟中的儿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撕心裂肺的疼。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五):《国务院宿舍》书评

  长篇小说《阳坡头的月亮》的第一章第二节的题目是《国务院宿舍》,开篇作者就介绍了国务院宿舍,“不是泛指的国务院机关住宅,它曾是北京唯一以“国务院宿舍”为通信地址的住宅区”。

  《我爱我家》电视剧才使人们注要到这个拍摄地,而《阳坡头的月亮》反应的故事却大相径庭而,无论其表达的主题,还是风格都不同。我们不妨看看这部著作的题目:

  第一章 从延安到北京

  1.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国务院宿舍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第二章 布尔什维克的激情岁月

  4.人民英雄纪念碑……

  5.翩翩起舞的旋律……

  第三章 放牛娃和弹棉花的叔叔

  6.小姑姑做的新鞋子……

  7.爷爷做的鱼圆子……

  8.来信讨债的廖叔叔……

  9.我家来了放牛娃……

  10.家庭幽默……

  11.弹棉花的张叔叔……

  第四章 中元节的茄灯113

  13.中元节的困惑……

  14.透过阴霾中的阳光……

  15.熄灭了河灯的小河……

  16.多雪的冬天……

  第五章 军营里的童话……

  17.邂逅黑雪……

  18.胜利者的幽默……

  19.我的灰姑娘……

  20.“贺兰兵站”……

  21.大地的震颤……

  22.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

  第六章 乍暖还寒的季节……

  23.臭豆腐的典故……

  24.赣南情……

  第七章 凌云壮志……

  25.昙花一现的启示……

  26.八路军南下支队……

  27.特殊任务……

  第八章 阳坡头的窑洞……

  28.缺失的惊讶……

  29.父亲的初恋密码……

  30.摩尔斯浪漫曲……

  31.肖劲光司令员特批两斤小米……

  32.马栏乡情……

  第九章 红军魂……

  33.寻找今天的缺失……

  34.春联AAAA……

  35.除却故乡难为家……

  36.临终密码……

  第十章.长征……

  37.活着的红军回来了……

  38.四渡赤水……

  39.巧渡金沙……

  40.翻越大雪山……

  41.草地上的七天……

  42.露珠里的篝火……

  第十一章 摩尔斯电码编织的战歌……

  43.中央军委通信学校……

  44.中央军委机要科……

  45.转战陕北……

  第十二章 寻找缺失的密钥……

  46.酒海井的眸子……

  47.阳坡头的月亮……

  从这些题目来看,我就能看到这不是一读简单的,甚至搞笑的家庭剧。《阳坡头的月亮》自始至终伴随着莫尔斯电码的嘀嗒声,“天籁一般的乐曲, 充满热情与野性, 好像灵魂的狂舞……脚步穿越沉重的历史,经过暴风骤雨般的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在昙花一现的瞬间走向永恒,沉思般地述说着对历史的思考……”

  这部著作是用“家庭生活”为线,穿插了革命战争中老一代革命者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也正是这种在现实普通生活中与革命战争的经历的对比描写,更突出了一代革命者的精神世界。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六):阳坡头的月亮书评《春联AAAA》

  《阳坡头的月亮》的前言开篇就让我感到了震撼!

  一副对联“上联是:1132 7122 0581 6386 0171 0055 9982;下联是:太阳升起来了。接着,主人公的父亲又加了一个横批,他找来笔, 随即写到: “AAAA” 。“AAAA”是表示电报等级“十万火急”报头。这一刻,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他们在桌

  这个前言随即把我带入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可是没想到作者笔锋一转,“我”对这样的滴答声,一点也不陌生,我的“胎教”就是听着滴滴答答的电报声开始的:“2053 0226 2508 0364 3934 0031 5030 2234 3803 0086(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娘胎里,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对我说这样的话,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娘胎想看个究

  竟……唉,我急急忙忙来到人世,还没来得及致以崇高的革命的敬

  礼,我们就和战争中出生的其他子女一样,由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

  的母亲 ———奶妈代替了。”

  这个时间跨度颇大的描述,聊聊几百字,就我带入了两代人的生活经历,切强烈地吸引了我的阅读欲望,不得不为作者写的前言叫好。

  一部长篇小说前言写起来不大容易,一般通过故事梗概介绍小说的内容,这样表述字数多了可能让读者不耐烦,字数少了不仅说明不了问题,还可能显得比较死板,更无法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

  本文的前言超越了以往的模式,其表现方式,既能说明了小说涉及长达两代人的生活经历,又避免了繁缛累赘的呆板叙述,仅此一点就值得借鉴和阅读。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七):《廖作庭的人物形象又评续》

  《阳坡头的月亮》第十章,翻越大雪山,作者写到:“山上,出现了先头部队牺牲战友的遗体,遗体被雪覆盖,有的直挺挺地一排躺在雪地里,怀里抱着枪,可能是露营的时候被冻僵了;有的蜷缩着腿,背靠背,像是相依取暖,在打盹的工夫,就在雪地里永远睡着了;有的像是伸手去拉摔倒的战友“抓紧我!用力啊!”,瞬间,生命就像雕塑一样地凝滞在那里。”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高耸入云,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红军从云南一路转战来到四川,每人只有一套单衣,要过雪山困难重重。我的父亲廖作庭经过准备后,看着衣着装备各有特色的战友,忍不住嬉笑起来。此时的红军和“叫花子”差不多,他们把缴获敌人的军衣,打土豪分到的各式便衣,套在身上,虽然衣服长短不等,但色色俱全,五光十色,光彩耀人,每人手里还有发的一根棍子。战友们互相取笑,又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准备。

  战友曹启洪说:“别看大家穿的不怎样,爬上雪山就都是好汉,是英雄。”

  父亲一高兴,顺口念起一段家乡歌谣(语音声)“一蚱赖仔打愣跨,打到金宫坝,一口萝拍一口蔗。”这是江西客家语。曹启洪和炮兵排长钟九生哈哈大笑,因为他们是父亲的同乡。可大家不解其意,父亲解说到:“有一个小子赤身裸体来到了一个叫金宫坝的地方,而且是边吃着萝卜边吃着甘蔗。哪个英雄有这种胆量?”大家说:“英雄也没这胆量,这比英雄厉害。”父亲又说:“到了雪山顶都是英雄,有没有敢打个愣跨,比英雄厉害的?”大家哈哈笑个不停。

  时年33岁的老排长黄甫发说:“你个小嘴巴还挺能讲的,到了雪山顶你给部队表演个‘打愣跨’看看。”父亲一个立正说:“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大家捧腹好一阵大笑。

  我的父亲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造就了他坚毅,豁达与自信。父亲说:“长征的确很艰苦,这是客观事实,但应对艰难困苦只有乐观才行,人乐观了心情就好,困难就会让步,红军不是一般的军队,我越走越会走,越走越有劲。”父亲风趣幽默,爱讲笑话,他不仅在漫漫长征路上如此,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6月14日上午八、九点钟,部队开始上山,父亲说:“只要一抬头看一看山顶,头上的帽子就掉下来了。”当时已经到了夏天,山脚下还是酷暑的天气。望着周围的雪峰,在阳光照耀下,格外耀眼。团团白云,洁白如玉,缠绕着连绵的雪峰,使一个个雪峰仙姿绰约,分外迷人。

  但是上了雪山以后,就是冰雪世界了。雪山上的气候,变幻莫测,刚才还是阳光灿烂,过不多久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暴风夹着雪带着鸡蛋大的冰雹,劈头盖脑地迎面打来,队伍里立刻人喊马嘶,乱作一团。冰雹打到脸上、手上,像刀割似的疼痛。

  父亲和战友们穿着单薄的军装,把能御寒的物品都裹在身上,但仍然冻得浑身直打哆嗦。

  大家越往上面走,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缺氧,让人喘不过气来,浑身都没有力气,但又不敢停下来。因为前面已经有不少战士因为停下歇一歇脚,却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先例了。

  父亲这个走路就能睡觉的毛病也不敢犯了,因为,此时你只要一打盹,你就会在雪地里永远地睡着了。父亲心里想,要睡觉也得找个暖和的地方,谁愿意在这里呆呢?就提起了精神。

  父亲回忆时说到:“关键是红军长途行军打仗,经常是吃不到像样的东西,有时什么吃的都没有,体质都很虚弱,可雪山不留情面。翻越雪山本身也是对人生理极限的考验,当时的情况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虚弱的身体应对大自然的严酷挑战,翻越雪山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牺牲了不少战友。” 

  山愈高,风愈寒,接近山顶,大家体力渐渐不支,腿也不那么听人使唤了,战友王六生已经无法迈动脚步了,别看他打起仗来,以一当十,勇猛无敌,但终究人体各有差异。父亲搀扶着他,他呼吸短促迈步艰难。

  王六生念着父亲的小名说:“石养,我不行了,不要管我,我的子弹全归你。”又断断续续地说:“你枪法好,就帮老哥多消灭几个敌人吧。”他不由地坐倒在雪地上,父亲和战友使劲也扶不起他。一位战友说:“我们就要到山顶了,小廖要在雪山顶上给我们表演‘打愣跨’呢。”王六生会意地露出了笑容,却永远停留在了此刻间,时年只有22岁。

  父亲失声哭着,不忍离开已经牺牲了的亲密战友,战友们强行拉开冻得发抖的父亲。一位带有战马的首长喝令父亲说:“小鬼不要哭了,拽着马尾巴赶快走。”

  无奈的父亲拽着战马的尾巴,到达了雪山顶。

  夹金山终于被踩在了脚下,疯狂的雪山顿时没了脾气,一下子温顺了,军旗在皎洁的白雪映衬下,随着山风翻飞,就象一团正在燃烧着的红色火焰,象征欢呼着红军的胜利。

  战友王六生的牺牲,大家都很悲痛,也不敢说表演“打愣跨”的事了。父亲恨死了这个夹金雪山,听首长说可顺着雪坡滑下山后,二杆子劲一上来,抢先一个屁股蹲滑了下去,没多久就到了山底。大家仿效着,纷纷滑着雪叫喊着,“打愣跨”变成了“屁股蹲”,就这样翻越了雪山。

  随后,父亲想起六生战友,就放声大哭一阵,在雪山上是不能大声的,怕引起雪崩。那是出生入死的战友,是心心相依的兄弟,是艰难长征路上感情和精神的依托呀!

  长征中的红军炮兵,转战在艰难崎岖的地区,一面行军,一面作战,他们扛着火炮翻越雪山,走出草地,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关键时刻用火力支援步兵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万千追兵阻敌。

  到红军翻越六盘山,中央红军只有7200人,炮兵由长征出发时的12个炮兵连,减少合并为一个炮兵连。但无论怎样,炮兵一直是长征中不可缺少的“特种兵”,对长征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红军长征如果没有炮兵,那将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

  1935年10月21日,为了不让追敌跟进陕甘苏区,打响了吴起镇战役。红军炮兵对敌发起猛烈轰击,确保战役取得胜利。此次战役共歼敌骑兵1个团,击溃敌骑兵3个团,俘敌约700人,缴获战马1000匹,迫使敌“进剿”部队停止了追击。

  令父亲和炮兵战友们想象不到的是:这支浴火重生的红军炮兵,历经八十年,已经发展成为共和国强大的炮兵和火箭军,成为国家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注:右边带眼睛的叫宋连玉。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八):《抹掉挂在眼角上的泪水》

  石城阻击战后,红3军团撤离石城集结地,一路往西,行程两日,到达于都河畔的车头圩。10 月 16 日傍晚,红5师为红3军团前卫,率先从车头圩渡过于都河,父亲回首遥望了一眼夜幕苍茫中的家乡,他悄然抹掉挂在眼角上的泪水,再也没有回头,就跟着部队向前走去,从此,他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

  “父亲回首遥望了一眼夜幕苍茫中的家乡,他悄然抹掉挂在眼角上的泪水……”这里文字看上去简略,但内心的活动绝非平静。直到“活着的红军回来了”这一节才得到了表达:“我无法想象乡亲们是怎样熬过那一段艰苦岁月,熬过离别亲人的切肤之痛。红军走了,就这么走了,丢下了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的亲人,丢下了妇孺老幼,而他们又该怎样面对白匪的烧杀、抢掠、凌辱,又会为掩护留下的红军伤病员牺牲了多少生命……”

  作者对情节的安排可谓缜密,哪怕是感情活动的表达也是前后呼应,滴水不漏。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九):《囊中有米清可数》

  读《阳坡头的月亮》第41节“草地上的七天”让我想到了陈毅元帅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话。“囊中有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这一节从进入草地前“筹粮”,以下多次描写了红军过草地“缺粮”的严重情况,其中有两段写得格外感人。“豪宴”(野炊)一段写到,“父亲”从米袋里捏出一小撮米,数了数有13粒,13粒米还要数一数,“囊肿有米清可数”,跃然纸上。接下去本文连用的两个“犹豫”。犹豫了一下,从米袋里捏出了几粒,数了数有7颗(这是为了多吃一点米),又犹豫了一下,取出4颗放回米袋(7粒米还要犹豫),留在手里的青稞一共16粒。这就是红军在长征路上一个人的一顿野炊,理活动描写十分感人。

  一个卫生员“因饥饿牺牲”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卫生员把自己仅有的粮食让给伤员,因饥饿牺牲。在他牺牲前,身为指导员的父亲发现他已断粮,毫不犹豫抓出一把米让卫生员。

  前文父亲为几粒米两次犹豫,这回为了战友的生存他毫不犹豫。其实,父亲自己的粮食也已经到了可以用颗粒计算的程度了。“昨天已经发现有人断粮,父亲分出几把青稞给了断粮的同志,现在要算一算,自己还剩下多少青稞,还能坚持多久。手里的米还有多少,已经成了计算生存时间的“砝码”,甚至用颗粒计算。

  而卫生员在弥留之际,为了让其他人活下去,拒绝了父亲给他的可能使自己延续生命的粮食。最后卫生员想起了家乡的布谷鸟。布谷,布谷……”卫生员的声音消失了,手里还握着父亲塞给他的那把青稞。这一夜父亲的耳边一直萦绕着那个卫生员的声音:“布谷,布谷……”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从“囊肿有米清可数”的角度表现了红军过草的艰难困苦,他没有去写大家耳熟能详的“吃草根树皮”,虽然,这也是小说中的父亲、母亲曾经经历的事情,但是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同样感人,催人泪下。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十):《打烂你的锅头嘟》

  “打烂你的锅头嘟”的全句是“砻谷窸窣,碓米落锅。前锅煮粥,尾锅杀肉,分我吃,打烂你的锅头嘟……”

  这是长征途中红五师穿越梅岭关时,红五师卫生部的一个被父亲称作“百灵鸟”的小战士唱的一首闽赣儿歌。

  根据小说的描述,我眼前的呈现的出这样的画面:“在远离敌人碉堡区的地方,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部队点起了火把,首尾相接的火把长达几十里,在山路上,腾跃起伏,宛若一条逶迤盘旋的金色火龙,十分壮观!”这情景中当然少不了“父亲”和“百灵鸟”的身影。

  长征那样艰苦的行军,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充满情趣。“一个闽西籍的小鬼不知愁,不知累,在行军的路上,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吹口哨,父亲叫他百灵鸟。”

  作者的这种表现手法,比此时唱一首雄壮的军歌更让人感动,街灯贴近生活,这可能本来就是真实的人物的经历,“百灵鸟唱的歌,带着十足的孩子气。”而画面中的父亲是怎样呢?“父亲对往事的回忆总是这样,昨天永远是美好的,明天又是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