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思想家交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思想家交谈》的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思想家交谈》的读后感10篇

  《与思想家交谈》是一本由寒哲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思想家交谈》读后感(一):站在历史之巅的回望

  此书虽然名为“交谈”,但这并不是一本对话录,也不是以对话体写成的书,而是美国哲学家寒哲对自己近三十年来阅读经典之后的读书笔记整理而来的成果。主要内容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歌德、康德、黑格尔、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尼采、弗洛伊德、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一百多位著名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以及由其所代表哲学文学教育伦理心理学宗教天才政治文化生死本能、衰朽与复兴等诸多思想领域介绍点评,是其数十年哲学思想精华结晶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坦诚与率直,堪比毒舌。在品评这些人文大咖时,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好恶:他直言爱默生虽然是美国所产生的最深刻的思想家、最优秀文章家,但却不具有叔本华和尼采的那种深刻性和独创性;他说歌德和司各特的小说虽然一度被当作不朽的经典,但却让现代的读者感到乏味不堪;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具有托尔斯泰的深刻和尖锐,但却缺乏后者的简洁宁静;他认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著作虽然卷帙浩繁,但却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哲学。而在论及这些领域中的具体思想时他也同样如此,用语极为犀利,但又极显睿智:他说形而上学完全有价值和完全没有目的的,他说逻辑意义仅就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而已,他说罗马、日本、俄罗斯因为都是引进的文化所以无力产生一流的哲学家,他说西方现代艺术因为摈弃了规则和条例而到处充斥着稀奇古怪东西

  敢于如此尖锐评说大家者,必有非凡之才能。不难看出,虽然评说的对象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他对于这些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非但没有仰视,反而采取了俯视的角度,颇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味道。而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我想大概有两层原因:第一,他本身足够有才,毕业于哈佛,又一直在大学任教,长年浸淫于人文经典之中,使他有足够的底气、足够的能力来评说人物。第二,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思想的种子是由思想家的前辈播下的,虽然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可能难以望其所评说的任何一人之项背,但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历史之巅去回望,所以他能够借助最新研究成果,穿过历史的迷雾,比他们看得更远、更深、更透。

  站在历史之巅,高处不胜寒。他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名精英主义者对当下的失望。因为文化是有闲阶级消磨时间的方式,在现代人工作强调到至高无上地步时,文化就窒息了。因为对道德的宣扬所引起的反动,现代艺术对病态表现片面的、夸大的和做做的,已经陷入了道德上的无政府状态。因为民主国家没有长期计划,没有远大目标,政治与重大思想纷争无关,只与物质有关,只与怎样赚得多和怎样花得少有关,所以接受民主这个现实就是接受衰退的现实,就是接受人类文明发展低级阶段,即野蛮状态倒退的现实,领导者最终将会蜕变为蛊惑民心的政客,而自由则会蜕变为无政府主义。最后他做出判断,认为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一半是枯燥学者文化,一半是粗俗大众文化,正在经历心理衰朽、精神衰朽和环境衰朽。

  同样,站在历史之巅,他不但看到了过去的美好、当下的病灶,更看到了蛰伏在不远处的希望。他内心深处怀揣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即便他满眼看到的都是被肢解了的碎片化的现代哲学,日益病态和颓废的当代艺术,以及日渐蝼蚁化的芸芸众生,也能够于此间看到不远处的希望。最后一章,他在对历史上文化的衰朽与复兴进行分析基础上,综合了尼采的衰亡与复兴、黑格尔的社会机体和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之后,提出了他有关衰亡与复兴的理论。他自信满满的预言物极必反,西方文化正在经历的三重衰朽已经到达了极限,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文化衰朽,所以生的本能必将重现——多数西方社会已经处于复兴的开端,虽然道路崎岖,但必将到达新的高度

  出色写作必然触及心灵,为阅读它的人们提供新的精神罗盘。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历史之巅的他是乐观的——西方文化虽有近忧,但未来必然是光明的,将会接续伟大的人文传统,最终使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学灵性与智性融合于他所提出的“今天的哲学”,使人类在另一个历史时刻到达新的历史巅峰

  另:作者曾经极为崇拜奥勒留、蒙田、尼采,所以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颇受《沉思录》和尼采作品的影响,没有令人烦感的长篇大论,篇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净,可谓字字珠玑,读来极受启发,极为受用。这样的书是可以作为枕边书来常读的。事实上,初拿到书时看作者名字和国籍,以为是一位美籍华人,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地道的美国人。但他的妻子,也就是这本书的翻译者胡亚非是华人,这本书行文能够如此流畅,如同以汉语写就,胡亚非功不可没,必须为她点赞——愿她在天堂安息!

  《与思想家交谈》读后感(二):思考世界的小书

  思考世界的小书《与思想家交谈》

  这是一本思考世界的小书,书虽然小,但是内容却非常广,更可贵的是很有深度

  一提哲学就好像是远古的故事,我们熟悉的哲学家几乎都生活公元前。作者使用的文体也好像古代的格言体,精炼而又智慧,经常可以看到让你想要点赞的如珠妙语,书读完了,上面画满了铅笔的记号。

  现代社会里谁还有空去思考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都去忙着赚钱去了,至少在中国和美国是这样的。对了这本书的作者也是美国人,算是例外。作者说“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很像物理学家,现代哲学家很像是心理学家。”总之都不太像我们心目中的哲学家,哲学家应该是站在科学的顶峰,去思考整个世界。

  作者从哲学开始,跨越文学、教育、伦理、宗教、心理学、政治、语言……海阔天空的展开自己的思想,在各个领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未来,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并没有太的信心,反而感觉到西方文明的失落和衰退。甚至对于民主作者也表示怀疑,“今天的民主制度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虽然所有的政治制度在生活于其中的人看来,都是永恒的,但它们最终是会灭亡的。”民主国家没有长期计划,没有远大目标。民主政府中的领导人关心知识民生产总值和下一届选举,他们对文化的发展不闻不问

  罗马面临强大敌人时,它一直健康有力失去了强大的敌人罗马就走向了没落和灭亡,今天的美国也是一样孤独求败的美国,也变得日趋腐败和没落,整个西方文明占据了世界的核心以后,也变得越来越衰老了。因为他们长期拥有平和富足,使人耽于享乐、追求财富失去理想,就好像动物一样环境没有了挑战,就会退化。和平破坏力不亚于战争

  作者看到种族的融合,语言的融合,可是却无法判断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移民浪潮成就了美国,也给美国带来数不清的问题。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判断到底是好还是坏,用作者的话讲,就是我们正在盲目地走向未来。这也许是美国人的心态,就中国人来说,未来总是美好的,发展总是进步的,明天总是比今天好得多的,因为这三十年来,中国的变化太大了,中国的进步太明显了,明显到谁都无法否认,所以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对于美国人对于西方人来说,已经过了几百年的好日子,却越来越看不清楚未来,越来越对未来没有了信心。

  说到美国和中国,在书的最后面,环衬上,我才看到作者和译者的简介发现原来作者和译者竟然是夫妻,作者是美国人,译者是中国人。译者叫胡亚非洲美国执教多年,2009年译者已经因病故去,真的很遗憾。否则译者肯定会为中美的文化交流做很多很多事情,为我们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

  《与思想家交谈》读后感(三):做一个思想与智慧同步的人 ——读《与思想家交谈》

  文/岸晓风

  说到哲学类的普及类书籍,我们多半会想到《苏菲的世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别小看了这些书,有时候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鼓舞人,提升人。韩国总统朴槿惠就曾表示,在她克服困境过程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起了重要作用

  不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在阅读这类书籍的时候,还是希望面更加广一些,对于专研哲学或者对于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深入、专注是好的,但是对于一般的普通读者,则希望有一本书还能够涉及除了哲学,还有文学、伦理、宗教、心理学等领域。那么《与思想家交谈》就是这么一本书。作者是美国人寒哲,翻译的则是她的中国籍妻子胡亚非女士。寒哲一直致力于将哲学普及化,将思想实践化,他开办的网站LJHammond.com被英国媒体列入最佳哲学网站排名榜中。

  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亲切感,思想不再是高大上,不再是晦涩难懂,而是涓涓细流,在说服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醍醐灌顶。比如书中谈到“文学”,认为简洁是好文章标志,因为“好的文学风格就像冲击沙滩海浪简单而有力”、“作家的目标就是以艺术求简洁”。

  对于“教育”,书中也有很多精到的叙述。比如书中说,只有读过经典的人算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是经典也不是那么好出现的,它需要体现作家的个性、怜悯、悲伤、愤恨与幽默,经典著作具有生命活力,“你割它一刀,它会流出血来”。

  对比于现在娱乐圈的各种绯闻、出轨事件,我们这本书里也能找到相应的解释答案。比如书中说:哲学要求水平意识,而对无意识的抑制则阻止性早熟。对无意识的抑制有时干脆阻止一切性活动,许多哲学家就因此而成为禁欲主义者。据说柏拉图“从未碰过女人一下”,帕斯卡尔、康德、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也大致如此。然后书中笔锋一转,然而,艺术和哲学不同。艺术不要求对无意识的抑制。相反,艺术要求无意识的介入。因此,艺术家在性生活方面往往是无所节制放荡不羁的。这就回答了很多的困惑

  (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与思想家交谈》读后感(四):来一场这样的谈话,即不虚此生

  之前读过六六的一本书,她写去英国旅游,见证了英国女人的彪悍。各种农活家务一肩挑,作为女人的作者十分好奇,所有的活都让女人干了,那么英国的男人干什么呢?被问者狡黠地眨眨眼睛:在很多地方我们还是很需要他们的啊。

  读《与思想家交谈》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个段子,托尔斯泰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曾经也是贵族,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普鲁斯特靠遗产为生,很多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一生没有赚过钱,然而,他们却留下了不可以用钱来衡量的巨大文化遗产。

  回到那个段子上,英国女人的回答如果补全了就是,在“务虚”的地方需要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男人们啊,没错,英国多学者、多教授阴郁气候容易让人产生沉闷心情,而这种心情下,是最适合用来思考人生的。

  《与思想家交谈》大概是我最近读的最有意思的一本书了,本来以为能写出这样的书的作者怎么也得七老八十了,没想到人家刚年过四十。他在书里告诉我们,其实人文艺术成就和年龄没啥关系。莫扎特四岁开始作曲,十几岁成名,要是以如此的速度论成就的话,他到了七八十得成了神仙,不过,并没有,他三十五岁就死了。作者在书里写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所有的天才都是天生的。人文艺术成就并不像财富可以累积,所有的成就到了一个人的峰值,就会下降,所以,还有什么理由认为,拿到奥运金牌是人生的起点?人有局限,天才也是人,生死有命,在时间的长河里,其实没有什么是真的值得遗憾的,比如,莫扎特、拜伦……一切是偶然,或者也是必然。

  生死,就像盛衰。

  或者天才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在呼唤一场必将到来的死亡。

  以上观点都不是我的,是寒哲教授的。他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可能你会觉得有些晦涩,但是又不是那么难以阅读,因为他践行了自己提出的“好文章标准”——简洁、干脆,利索,用最少的字表达最精准的语言,不炫技巧,也不刻意给你营造“这家伙博学”的印象——事实上,他的确给了我这样的印象。他所有的论述都是小段,小节,不过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可以说,是用头脑酿造的脑洞风暴,但是读起来,实在是很有意思,没有枯燥不堪,还很有意思,虽然离不开哲学这个话题,但是却一点不给人高冷范。

  你知道大文豪莎翁居然有可能根本就没写过那些流传百世的戏剧吗?据考证,真正的作者可能是牛津伯爵。

  作者说尼采之后再无真正的哲学家,我们的时代,还未曾超越最后一个高峰——尼采,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读尼采就够了?非也,既然所有的思考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果读哲学,即便是被超越了的哲学,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你是应该去赚钱,还是去思考人生?是被穷死之后被发现,还是一生碌碌,远离自己可以有所成就的领域,只为生存?这些问题也许永远都是无解的,但是,和思想家谈谈,的确不无裨益。

  你可以试试。

  作者说,把别的好作品介绍给读者是一个作家的职责,里面的确提到很多经典,做了一个豆列,慢慢把他提到的作品整理出来,有机会,应该细读。

  《与思想家交谈》读后感(五):胡亚非和她的先生

  在我读过的西方哲学史上,爱默生、梭罗等人从来没有超过半页,甚至很多版本根本不会提他们。他们是思想家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我读哲学书的第一天,就明白了一个概念。称为思想家的人很多,哲学工作者也很多,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很少。

  《与思想家交谈》这本书的作者,完全不会考虑这种分别,就像他根本就没把逻辑学作为哲学的必要条件一样。在哲学上,他就认为古代哲学家不脱离生活,而现代语言哲学毫无生命力。在文学上,他认为简洁和清晰最值得追求,而现代人都不简洁。在伦理上,他反对“埋头工作”,反对现代挣钱发财的实利主义价值观。在我们看来,寒哲是无神论的、艺术宗教观的、人文的、否定物质主义、否定形而上学、否定现代哲学的。他的观点读起来连贯但看来像是一个业余学者,可能他本人压根也不会在乎这种严格或业余。这部书处处充满个人性的随兴之笔,所以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翻开读起,并不影响你对他的理解。

  《与思想家交谈》的副标题是The Classics For People Too Busy To Read Them。书写的轻松,翻译准确明净,大概类似于《苏菲的世界》类读物。它不致力于完整体系,只是引发读者对哲学思考的乐趣。

  读书时,我顺带看一下译者,意外看到这样的介绍:“2009年,不幸因病离世。她生前工作的学校设立“胡亚非奖学基金”以奖励优秀的汉语学习学生。网页……”。在搜索引擎里找不到更多资料后,我点开了这个博客。在这个“亚非千古”的博客收集了很多朋友对逝者的怀念,站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尊墓碑。除了严歌苓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名字。上面有亚非的墓碑,碑文引用了乔伊斯“the finest purest character(再也没有那么好样儿的人啦)”

  网友回忆了胡亚非,也勾勒出了《与思想家交谈》写作与翻译的背景。“那时晚霞和她先生住在Concord,梭罗爱默生的家乡。……家门外不远处就是落叶流水小桥,充满文化气息。和暄闹的波市顿相反,印象很深。亚非在一所私立学校任教,她先生在家写哲学书,亚非红袖添香,把他的书译成中文,同时自已也写文章和小说”。这是多么诗意恬然的生活,就像《与思想家交谈》这本书一样,绝不像大多数哲学那样野心勃勃,或充满焦虑。他否定现代社会,但又已有梭罗、蒙田的标准,他只是想与他们谈谈,就像他认为哲学家的读者只需要一个人,而这个人能够把哲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亚非博客的最后一篇博文上,她写到“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幻想到幻灭的过程”。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交谈呢?她想要与谁交谈呢?

  我下班后走在路上,一直在想。

  《与思想家交谈》读后感(六):文化大熔炼——读《与思想家交谈》

  这本书应算是作者的文化心得体会,而不是严肃的学术作品。

  作者和译者是夫妻关系,译者比作者大了6岁。译者先于作者在2009年因病去世。本书的英文版权是2014年,原题为:Conversations With Great Thinkers:The classics For People Too Busy To Read Them.

  这本书涉及的主题很多,哲学、文学、教育、伦理、宗教、心理学,关于天才、政治、语言等,又有杂感,最后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关于生死本能、衰朽与复兴。

  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三章“教育”。

  寒哲说,学术不等于文化,学者不等于知识分子。这跟我国的现状结合起来很好理解,不用赘述。

  关于写作,他认为学生应该多读少写。整个社会越来越倾向于炮制热点、鸡汤,没有人再去写能够成为经典的东西。

  “目前,有许多对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核,但没有对人文学的一般知识或经典著作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其实《中国诗词大会》就已经是这种模式的先驱,“文化就会受到更多的尊敬,经典著作也会受到更多的重视”。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对四书五经的综艺节目登台?

  而在第四章,则批判了现代的物质主义。认为西方最流行的有四种世界观:基督教,人道主义,物质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作者对这四种价值观都不敢苟同,认为人应该要有崇高的理想。

  这本书,每一个标题都是一篇随想。系统性不强,只有到最后两章才体现出思路所在。也就是衰朽与复兴的理论,跟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认为未来的哲学应该要跟心理学结合起来,所以他接受荣格,接受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而社会具有生死本能,西方社会在过去已经走到衰朽的顶点,在未来会迎来它的复兴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