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10篇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是一本由金以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5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一):国民党晚辈蒋介石如何成了党的领袖?

  刊于2016年10月31日《经济观察报》

  按:即使把蒋同党内对手的竞争完全看为“权力之争”,于中国而言,蒋的胜出也是最优结果。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1927年北伐结束,蒋介石即成为国民党的当然领袖,开始了对大陆地区22年的统治。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不过是蒋介石问鼎之路的“小捷”,之后至少又经过十年时间,他才击败党内所有对手,获得最后的胜利。金以林名作《国民党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还原了这一艰难历程。

  金以林的父亲金冲及,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泰斗,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他自己则是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副所长,无论家学渊源,还是学术地位,都非普通学者可及。然而,金以林的学术著作极少,除早年的《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外,就只有这本《国民党的派系政治》了。此书2009年问世,即广受好评,使金以林和杨奎松、王奇生、邓野等一起成为公众视野里的著名学者。现在时隔七年,在补充《蒋介石与政学系》一章后,金以林这本旧作又同读者见面了,验证了著作在精,不在多的道理。

  军管党,还是党管军?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资历很浅,当胡汉民、汪精卫已追随孙中山多年,成为万众瞩目的革命领袖时,他才在1910年第一次见到孙中山。1925年,孙中山去世,胡汉民在广东军政府任代理大元帅,汪精卫起草了“总理遗嘱”, 被选为国民政府首任主席,而蒋介石此时才任黄埔军校校长仅仅一年,在其上也还有地位更高的党代表廖仲恺。

  然而广东局势很快发生改变,廖仲恺遇刺,蒋介石先是同汪精卫联手,赶走了有谋杀嫌疑的胡汉民,随之又利用“中山舰事件”使汪精卫被迫出走,一度身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及国民党中常会主席,成为广东国民政府的主宰者。胜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北伐军攻城略地之际,蒋介石和苏联顾问的矛盾激化,鲍罗廷支持汪精卫回国,就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同身在南京的蒋介石呈对峙局面。这时蒋介石逐渐意识到,在党内大佬们看来,自己只是一名军事领袖,要想增加党内话语权,必须在联胡或联汪中择其一。

  对蒋介石来说,联合谁是没有定势的,也就是金以林总结的那样,“后起的蒋介石依仗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又利用汪、胡二人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联合一方打击另一方”,在一过程中,常常是汪、胡“分别以党内元老的地位辅佐蒋氏对抗另一方”,结果就是蒋介石的地位不断巩固,汪、胡的政治资本愈来愈少。

  在历次反蒋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于1931年,起因是蒋介石扣押胡汉民——胡汉民坚持“党治”,反对训政时期颁布约法,蒋介石则希望通过约法,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强化军权,而不被党权架空。这一事件发生后,各地反蒋势力人人自危,很快结集在一起。胡汉民的支持者在广州重组“国民政府”,获得陈济棠、李宗仁、石友三等南北响应。最意外的是,吴佩孚这位北洋时期的大佬,竟也不甘寂寞,宣示反蒋。关于这段史事,可参考罗敏的那本《走向统一:西南与中央关系研究(1931—1936)》。

  在《国民党的派系政治》一书中,金以林除利用大量档案,还原了各派系军政人物间的分化组合外,还披露了反蒋势力的龌龊往事——广东方面不仅曾命其“外交部长”陈友仁会晤日本外相,许诺“表示愿以东北权益博取日本军火”,甚至还向胡汉民一贯反对的苏联请求援助。阎锡山也曾有意在日本支持下,出兵推倒张学良。

  广东人和浙江人的“党统”之争

  作者在以蒋、汪、胡三人纠葛为主线,梳理国民党派系斗争时,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党内反蒋人士大都是广东人。说起来道理也简单,晚清革命期间,孙中山身边的亲信,如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无不是广东同乡。一个极端的例子是,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甚至设有“粤语翻译”。这些粤籍大佬“党统”,在孙中山去世后,如何肯服蒋介石这样一个来自浙江的后生晚辈?

  广东倡议反蒋时,成立的“国民政府”里,5名常务委员、秘书长,及仅设的外交、财政两部部长、次长,全部为广东人,以至有人提议,开会时只能说粤语,不允许讲其他方言。这次反蒋行动声势浩大,最终达到改组南京国府的目的——林森任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在孙科内阁14名成员中,广东人占了9名,教育部长朱家骅是其中唯一的浙江人,他在蒋介石暗示下,也没有就职——广东人反击浙江人,取得了暂时胜利。

  蒋介石拒绝了监察院长、考试院长职务,宣布下野,但台上的孙科内阁在内忧外患中,无法维持,只有请蒋复出。蒋介石这一次真的学“乖”了,表示“外间有促三领袖合作语,本人在党为后进,绝不能当领袖之称”,表面尊奉汪精卫,开启“蒋汪合作”,至于胡汉民只能雌伏西南,维持一个半独立局面。此后,1936年胡汉民去世,1938年汪精卫投敌,1943年蒋介石接任国府主席,其“最高领袖”地位才名实归一,宣告完全确立。

  在这些年间,蒋介石逐步替换粤籍人士,才使“国民党内的派系冲突,主要表现为蒋介石独断控制下的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地域观念逐渐淡出国民党内的派系冲突”。不过,如我们知道的那样,直至结束在大陆的统治,蒋介石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的统一,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罢了。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二):杂感

  纯粹为消闲而读。引用的档案日记书信甚多,用小字排,读到后来有点不厌其烦,只管跳着读正文。

  两点杂感:

  一,未来史家若还要写这样一部书,描述今日的派系政治,当用何种材料呢?电报肯定是没有了。现在的政治家们还有记日记的习惯吗?私人书信也没有写得那么频繁吧?研究外国的倒还是可以抓取推特/Facebook数据,中文莫非得靠微博,email, 微信朋友圈?好像多数政治人物并不在这些平台作大量公开发表意见。

  二,照此书叙述,蔡元培老先生作为元老一直力挺蒋介石,排共。他的政治立场与学术、教育理念有何关系?印象中只是他作校长勇于改革,倡导美育代宗教的一面。想找传记和他的文章来读读。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三):蒋介石

  读书笔记58: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陈独秀曾经说过,凡事一个集团,对外走向统一,同时对内即走向分裂,倒是对外竞争,往往加紧了内部的团结。

  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汪精卫,胡汉民和一批广东籍干部追随。到1924年,孙改组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候蒋介石尚没有资格做代表。同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他认为受到轻视,拒绝出任,在孙劝说下又从上海返回,由此走上军事领袖的道路,同党内大佬分庭抗礼。

  孙中山死后,汪精卫和胡汉民为了争夺大权而决裂,汪蒋首次联手倒胡,蒋一跃成为党内二号人物。随后汪蒋矛盾爆发,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迫使苏联低头,撤换苏联顾问,汪精卫由此失去靠山。

  由于北伐战事不顺利,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随后汪精卫也宣告隐退,国民党再次陷入权利之争。这一次蒋的下野幕后推手是桂系,蒋同李宗仁,白崇禧的梁子结下了。这一次下野让他认识到光有军事力量不行,他必须也有自己的党内力量。此后代表元老势力的粤派和蒋的江浙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28年蒋重返南京,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随后蒋逐步对中央政府和党进行改组,与胡汉民的矛盾不断加剧,1931年,蒋囚禁胡于汤山,让蒋没想到的是,党内大佬以汪精卫,孙科为代表发起弹劾,广东将领全体支持随后桂系也发出通电反蒋,由此南京和广州出现了两个国民政府对峙。随着918事件爆发,国民党内和谈呼声高涨,1931年广州和南京终于达成和平协议。广州达成目标后,内部矛盾爆发,老蒋坐收渔翁之利。

  12月老蒋内心纠结良久,决定再次下野,以退为进,联手汪精卫对抗孙科内阁。随着淞沪会战爆发,黄埔系之外的地方将领要求蒋出山的呼声日益高涨,1932年,蒋当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在世的时候大量重用广东籍干部,地域观念非常重,同样,蒋介石省籍观念也很强,他祖籍江苏,生于浙江奉化,重用的戴季陶,陈果夫兄弟,戴笠,汤恩伯,胡宗南,陈诚都是浙江人,后期广东派不断被打压排挤。直到全国统一这个现象才逐渐淡去。

  蒋最终失去大陆,军事失败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党内长期山头林立,内耗严重,给他整合的时间又太短,地方势力始终不在他的掌控之中,抗日战争又大大消耗了中央军的实力,我想在那个历史环境下也很难有人可以比他做的更好。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四):一点简单的感想

  陈独秀曾有一段名言:“凡是一个集团,对外走向统一,同时对内即走向分裂,倒是对外竞争,往往加紧了内部的团结,这是一个公例。”其实就前面这部分而言,国民党内部的历史就是这种为了利益而相互结合相互利用的过程。不过,即使下野也能有实力积攒,在上台后仍旧具有极大地影响力,我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很多军阀、将领的思考可能和蒋介石一样。但是从胡汉民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一个组织里还是要保持绝对的权利,在战乱时代是军权,另有党权和政权,但是实际上都是被军权制约的,那么别的时代也是军权主导吗?

  这时候再想胡汉民的理想主义,都抵不过军权背景下粗暴的利益分摊。与人联手而不是相对抗争是最明智的决定,同时要懂得积攒力量,人脉也是一种力量,但是都不及个人魅力和经历来得重要。还有一个问题是,蒋介石既然是依靠军权,依靠黄埔系上位,他治理领导黄埔军校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和研究。懂得隐忍也很重要,但是我们都太在意年轻有为了,其实在年长以后能纵横某一领域才是最大的成功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为了获得政权,首先就是要掌握军权。党权和民权是巩固统治的需求,而建立统治必须需要军事力量。如此看来,习在任期内对军权的加强很有巩固基本的意味,而我们谈论政治都是泛泛而谈的基础就是,这个参与的渠道是由上层控制的,没有他们制定的规则就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的,要么进入体制内进行变革。又中国的军权太难接近,每个国家都很难接近,故在这个时代,要么掌握军权,要么有能够超越军权的威慑力量,才能得到一群人信服的基础。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读后感(五):人物从来都不是单一脸谱化的

  从小开始学习的历史告诉我们,蒋介石是个大反派,国民党是一堆牛鬼蛇神,除此以外,这堆人,这个党,没有更多的可以关注可以了解可以深入探索的地方。

  秉持着这样的历史观,我们走过了青年岁月,如果不是这本书,以及进大学以来看到的其他的一些资料,这样的历史观或许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越读书,就越来越感觉到“历史是人写的”这句大白话所蕴含的真理。现在看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能被历史记载的人物,无论大小,无论正反,都绝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都是具有多个维度的,每个人都有其光辉伟岸的一面,但每个人的龌蹉和袍子里的小也是不可否认的。蒋介石领袖地位的确立虽然离不开高明的强悍的政治手腕,但其本人在当时所具有的大恒心大毅力,及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些并不能因为其负面的信息就被无视和掩盖。

  而另一方面,本书三个主要任务的另外两个,汪精卫,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总是首鼠两端,但正如作者所最终指出的,汪的首鼠两端或许最终来源于其将一切人和一切事都当做达成其最终目的的一个阶段性手段,这些手段无所谓价值判断,只要有达成最终目的的希望,都可能被汪所采纳,所以看起来汪一会儿和蒋和合作,一会儿又和胡汉民合作,乃至最终和日本人合作,身败名裂,徒留遗憾,但这与其说是某些历史书评李说的汪氏受日本人的诱惑,对权利的恋栈,政治的失意,或许更多的还是应当归因于汪氏本身在处理事情上的唯目的性。

  至于胡汉民,我最开始是将之认定为一个执着于个人政治理想的耿介之士的,但是历史又将我啪啪打脸,因为其自脱离汤山桎梏回到广州后,其所作所为已经渐渐地趋向于为了权力斗争而斗争,家国大义、政治追求都或多或少成了其个人诉求的点缀。又或者说,此后的胡汉民已经被他的政治信条所绑架,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

  总而言之,读读这样的历史,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