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9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鸢》经典读后感10篇

  《北鸢》是一本由葛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鸢》读后感(一):悲情,但是不悲壮

  大热的书,初看之时报了很高的期望,却有些失望

  可以说,是漂亮文章,写着最具有传奇性的时代,最具有传奇性的人物

  但是总是感觉有些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而且这点水用的是最美丽姿态,瘙痒用的是最华丽的器具

  乱世中,每个人都如纷飞的纸鸢,命悬一线,又有一线生机

  从慧月慧如,到昭德昭如,从玉璞到盛寻,从仁娟仁钰到仁帧,还有文笙家的可滢,和大姐

  到徐神、云嫂、阿凤、郁掌柜、秋凰等等人物

  确实生长在一个诗书礼仪的时代,但是作者却没人给贴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标签

  这个人的特征如此清晰,却显得人有些模糊,像是小学课堂上学的遣词造句

  无畏英雄坚强妇女,忠义的家仆

  人物太过于去撕扯着,向前去展示自己的性格,缺乏层次

  而且,那些每章结尾处矫情情节,过于抒发和发散的情景描写

  确实惹人泪下,却有些像是言情小说,辜负了好题材

  比严歌苓(虽然也矫情)的书少了一些尖锐疼痛

  比张恨水的小说又少了那些真实人情世态

  哎。。。

  不过,我觉得看完这个书挺适合教育孩子的,简直是一部扬弃的民国价值观科普读物。

  《北鸢》读后感(二):记忆中的玫瑰色蜜调——一个人的家族回忆史兼论民国范儿

  2017年新年第一弹是阅读了葛亮先生的《北鸢》。在写书评前想先来花痴两位先生,花开文史,各表一枝。均有家学,好颜好文,欢喜不已,分享分享。

  杨念群先生:64年生人,人大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度的曾孙子,梁启超的曾外孙。早在读书时候,因为是赵世瑜老师的粉儿,所以连带的对国内同样治学路数的杨念群先生仰望不止,当然是学术层面工作以来,与学术渐行渐远,对学者关注更多开始倾向他们的一些个杂文集,希求从人的角度关怀映照自身。暑假的时候闲来无聊买了《生活在哪个朝代郁闷》、《皇帝影子有多长》看着玩儿,在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里,杨先生的言辞谈吐见地都让我频频点头,越发地觉得有家学的历史范儿就该如此,看图花痴一把。

  《北鸢》读后感(三):渔樵对问看昭德

  昨天趁着有些时间,将读了很多天的《北鸢》收尾。看完最后一句话,稍稍有些震惊结局。一直痴傻的昭德突然奋起反抗,以一己之力救了全家人性命,最后引爆了手雷和土匪同归于尽。昭德的形象普遍意义上的女性角色不同,初次登场,便有家族族长的气势。昭德在婚姻上的选择是自己做主,她把握住乱世出英雄的定理,看上了石玉璞一手好枪法,执意嫁给了这个当初混迹于市井中的草根。后来石玉璞落草为寇,手里有了人和枪,成为名动一时的军阀。然而昭德作为石玉璞的正室,俩人的关系仍旧是平起平坐志同道合的同僚。文中在石玉璞死后有这样一段描写可以作为佐证“昭如便去看了。看了才知道石玉璞一介武夫,生前竞有如此用心。这寿材,本已名贵,每年皆以上好的桐油漆上一道,如今已似琥珀通透。两只寿材上的图案,各有一个男子衣衫朴素。昭如仔细看去,浮雕上的字句,竟是“渔樵问对”。她便想,无论是否有人指点,在石玉璞心中,姐姐便也是一个须眉丈夫,是可以平起平坐论天下的。这样想着,多少也有些安慰。”

  昭德在这期间扮演了父亲的角色,操办了自己弟妹的婚姻大事。不得不说,这中间有多少政治布局,看过之后想想都会让人咂舌。家里的关系网政界、军届、商界都占了,自助助人,家大业大

  后来石玉璞的死对昭德的打击是否真正导致她精神失常?在查阅一些资料之后发现没有人对这块有一个明确的分析,不过在我感觉其实昭德没有精神失常,因为这种精神类疾病在当代依然是顽症,只有长期药物控制才能缓解。文中并没有明确描写昭德坚持服药,几次对他的描写都是痴傻状态。在民国时期相对落后医疗条件下,很难让这种病人恢复。

  有人可能会觉得昭德是在最后土匪做出无耻举动之后受了刺激恢复了神智,我感觉并不是。秦世雄再被土匪头子打晕之后昭德扑上去解开衣襟喂奶实际是非成功的掩护,一方面打乱了土匪们接下来准备家人动手的节奏,另一方面,我想昭德是去拿秦世雄身上和包裹里的武器了。一个疯婆子,没有人注意到她,绝佳的掩护。等到最后土匪准备要杀光家里人的时候,昭德像是一下子清醒了,变得冷酷无比,卡主土匪头子让家人先走,保护了整个家族。

  那么这样说来昭德为什么要装疯呢?给我的感觉她是要一个理由,一个跟妹妹会南方的理由。石玉璞一死,自己今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再有家大业黄金万两,也不及乱世中一支混的风生水起的武装力量。昭德预见了自己的悲惨下场,所以借用精神失常的理由和妹妹回了卢家。同时,昭德也知道卢家睦的文人秉性,肯定不会拒绝,所以更加下了决心

  在这本小说中,最佩服的还是昭德,聪明、果敢、有谋略。就像昭如说的,姐姐一手支撑了整个家族,没有昭德成全不了石玉璞,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又会成为什么样也就无从知晓了。

  《北鸢》读后感(四):“亮”出精彩

  上周五在机场中信书店,一眼就被《北鸢》漂亮的装帧和书名吸引住了,豆瓣了一下居然是9.1的高评分,故毫不犹豫收入囊中。

  几日来阅之,几乎手不释卷,几度废寝忘食过程中批划不断,且不时翻回去找伏笔重新品读,甚至读到最后几十页不得不放慢速度,不忍心就此结束。读罢掩卷,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毫无疑问,《北鸢》是我今年读的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喜爱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这部小说布局宏大、人物众多、情节跌宕,作者葛亮用舒缓的笔调将民国中后期大开大阖的家国沉浮波澜不惊娓娓道来,在卢冯两个家族的兴衰和一对男女爱情故事里,总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打动着我,让我不时深思、不忍释卷。

  在七年的写作时间里,作者考察详实、格物致细,下足了功夫,不仅工笔勾勒了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土匪、伶人等上百位经典国人物;还细致描写出了烹调、茶道、建筑、礼仪、市井、服饰戏曲绘画诗词典故手工制作等等等等,包罗万象,不啻为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

  读过本书的人几乎都认为,从这故事里的感情交织、家族兴衰和出彩的人物(特别配角)甚至题目由来都能够看出,这是一部致敬《红楼梦》的作品。与此同时,我还读到了《追风筝的人》,读到了《舞舞舞》 ,读到了《白鹿原》……

  当然,对本书无以复加的喜爱还缘于一个牵强的理由,作者葛亮与我同名,都是一个“亮”;且同为一九七八年生人,三十八九岁的年纪能有如此的格调功力,让人不得不期待他的更精彩的作品……

  《北鸢》读后感(五):人如纸鸢

  读罢葛亮的《北鸢》,正是入春已久的时节。然天意难测,本是春雨,下着下着变成了下雪的天气,断断续续下了一天一夜。现时却又放晴天暖,雪下的虽多,融化的却很快。屋檐的雪水滴落到地上,发出的响声不经意间充斥到了胸腔,填的越来越满,似乎就要溢出来了。

  小说时间是从民国十五年写起,到1947年戛然而止,这半部民国史正是繁华沉重交织的时代,是守旧与革新冲突的时代,是个人命运跌宕曲折的时代。民国的故事总是魅力与凄婉的矛盾体,概因这个动荡飘摇的时期离我们最近,有些老人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耳听口传,感受也最深。

  小说在民国多元的背景下,以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感情纠缠为引线,结合了真实的民国历史和民间演义,开始讲述北方城市几个大户人家的兴衰故事,以一个并不主流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飘摇的社会。书中,作者无意表现大历史,几乎没有具体提到国民政府事情,甚至连南京大屠杀也是一笔带过。但是从书中小人物人生经历我们更能够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更为真切。有人说过,要读就读传记,那里有真实的历史。

  虽无意钩沉史海,但作者仍做了许多的考据工作。书中,政客、军阀、文人、商人、伶人······悉数登场,皆在时光的罅隙中渐渐认清自己。让我深受触动的不是主人公卢文笙,不是冯仁桢,而是像龙师傅、郁掌柜、言秋凰、明焕、仁珏、凌佐等配角。

传统文化因子在北中国普通人家庭(即普通民间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均有丰富的蕴藏。

  老年的卢文笙到四声坊去买风筝,当年四声坊的风筝艺人受文笙父亲所托,每到虎年就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文笙作为生日礼物,此“老例”已经传到龙家第四代,仍然坚持着。这是平常生意人的仁义所在

  郁掌柜在卢家干了一辈子,即使文笙父亲去世,时局动荡,仍然苦苦坚守卢家这份产业。文笙参军未知会家里,母亲担忧,已经年迈回乡下的郁掌柜冒雪寻找到文笙,苦谏其回家,一晚上站在雪地。这是忠义所在。

  仁珏为了给范逸美筹措药品,不惜自己割伤烧伤自己,为了筹措经费,不惜偷偷典当自己的物品。被日本人发现后,吞针自杀。范逸美身上一直穿着仁珏给织的毛裤。这是情。

  名伶言秋凰,无法和出身于大家族的明焕双宿双栖,廿载已过,当仁珏身死,言秋凰才知道自己当初的女儿后来还活着,但是已经死于日本人之手。哀恸无言,水落石出百感交集,范逸美凿凿话语,仿佛是仁珏要她雪恨。顶着日本人姘头的骂名,博得和田信任,终下毒将其刺杀。尘埃落定,言秋凰满眼黄泉碧落,隐约有笙箫之音,自己演了一辈子戏,最后这场唱的最好,只憾没有观众对手欠奉。之后,城里的人百姓无人知道她所做的,甚至无人知道她去了哪里。这是母亲的爱和义。

  文笙最初是和凌佐一起参的军,突围的时候凌佐中枪,文笙要将他背出去,无奈因为被困多日,体力早已不支,凌佐自己给了自己一枪,最后只一句“走吧,兄弟,你要活下去,代我好好的的活”。这是战友兄弟之义。

  秀芬对姚永安的不离不弃······

  中国传统做人道德底线,于普通人,说起来也是惊天地泣鬼神。诸如重诚信,施仁义,待人以忠,交友以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阶级斗争学说实践把传统文化血脉荡涤殆尽之后的今天,人们怀念的,大约就是这样一脉文化性格了。

  雅各的投机钻营,自己认为是文笙那天放风筝对他说的“放风筝的要诀,是顺势而为”教会了他,文笙见雅各,对他说,“顺势的‘势’还有自己的一份,风筝也有主心骨”。

  人如纸鸢,脆弱,于时代的动荡中飘摇,心之所系,心之所念。

  人如纸鸢,虽随风摆动,但也有自己的骨架,有所坚持,有所不为

  《北鸢》读后感(六):你是爱情,但不是全世界 ——《北鸢》书评

  把书闲翻一遍,最喜欢的人物果然还是言秋凰。

  民国背景的书,要写女人,不过也那么几个模板:一曰热血独立青年学生;二曰温婉冷静识大体的大家闺秀;三曰苦大仇深受尽苦楚的凄楚寡妇;四曰青楼戏子绝色佳人女特务。言秋凰属于第四种,而且,算是很标准的模板。

  这样的小说,这样小说中这样的女人,命运是可以猜出来的。出身没落贵族性情高冷疏离,在自己的领域出类拔萃一代天骄,后来遇上渣男,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白首相伴,最后以惊人的方式香消玉殒,一般是殉情,高级一点的是为爱人报仇而牺牲自己。

  言秋凰大约也这么个人生道路,唯一不同的是,她和渣男不能圆满的原因,不是身份悬殊不是战火纷纭,而是她自己不愿意。不愿意的理由是,她要唱戏,而做了夫人,便不能唱戏了。

  我是大约是因为这个情节爱上言秋凰的。就是这点小小的差错,让言秋凰看起来比一般套路多了些精彩。

  当我们定义一个人,如果是男人,我们评价他的事业;如果是女人,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回顾她的爱情和婚姻,只有很少很少杰出的女性,才会被人想起时,念到的是她一生奉献奋斗,即便如此,我们仍要强调,她是个女人。

  时至今日,仍有人教育女孩努力奋斗不如嫁个好郎君。

  世界如此波澜壮阔,可有那么多人,仍固执的认为女人的世界只有婚姻和爱情。当一个男人为了事业放弃爱情,众人惋惜中带着期待和尊重;当一个女人为了梦想放弃爱情,就像言秋凰,她就是冷血就是蛇蝎心肠。所以即使冯家四爷狠心的抱走蛮蛮,也没有多少人指责他。言秋凰不愿跟冯四爷回家是她的原罪,一个不愿为爱情放弃一切的女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依然有女孩相信,爱情就是她的全世界,那我会给她最真诚祝福,希望她得到真爱,得到世界的圆满。

  但是,也有一些女孩,已经开始走向广阔的远方。

  在她们的道路上,有山花遍野,也有风霜荆棘。爱情也许是一辆舒适漂亮的马车,但她们更愿意拔剑长歌、徒步前行,她们没有罪过,她们只是想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

  言秋凰最美的时候,不是杀死日本人后唱那段霸王别姬,而是她还稚嫩的一无所有时,淡漠的告诉爱人,若不能唱戏,我便不跟你走。你只是爱情,不是我的全世界。

  我愿你们也足够勇敢,知道内心的梦想。不管阻碍你实现梦想的是什么,爱情也好,事业也罢,都能挥剑斩断,一路狂歌前行。

  《北鸢》读后感(七):段章

  1. 和田在山上遇见了Jacob和文笙,想刁难文笙,文笙却念出了“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 And a heave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e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和第一次开口说的中文,一叶知秋对应。相比之下,Jacob就是个乡野孩子。也对应了旧约里,Jacob爱打猎好动,Esau 好静好读书。Jacob也一直称文笙为自己的弟弟。

  2. 最喜欢的男性角色是冯四爷明焕,明焕。热爱京剧,纯熟却不世故。

  蛮蛮被带走的时候,一直没出场的明焕拉了一段京胡, 而后念白“股盲将木马一声震,唤出提壶送酒的人。” 突然一句娇俏的反串,“来了。” 蛮蛮是冯明焕与知音言秋凰所生的独女,继承了言秋凰的凛冽清冷,也应是冯明焕的最爱,此时用京剧送别,即是对求不得爱情的凭吊和念想,也是对最最刚烈的二女儿的敬重。对巾帼的崇敬在此刻超越了父女之间的爱。

  言秋凰这个名字我喜欢,华美,大气,壮烈。

  同样喜欢的是言秋凰和冯明焕的最后一次合作,如泣如诉,如梦似幻,高山流水遇知音,也是杜鹃啼血和嵇康临刑前的绝唱。想起了叶广岑的《采桑子》里大格格和京胡青年风华绝代的那一次“锁麟囊”,都是知己之间的求不得。

  3. 文笙和仁桢间的缘分与其说是木石前盟,我却觉得更像王安忆《天香》里的阿潜和希昭。天香的archetype也是《红楼梦》,但《北鸢》在安排主人公的相知相识上更像《天香》。都是两极间有无数丝线一样的人将男女主人公牵引着,二者在officially相恋之前只有淡淡的,浅浅的牵绊。这些丝线有吴老师,昭如,姚永安。文笙和仁桢说过的话从十岁开始应该只有三句,但相恋伊始就有说不出的熨帖。

  喜欢文笙去杭州找仁桢时带了襄城永禄记所有的糕点。

  “文笙说,你中秋没回家里去。我想你挂念着的,除了你爹,就是糖耳糕、豆沙饼、千层脆、银丝卷、核桃酥。可巧又都在‘永禄记’,就照着买了一遍”

  永禄记呀,是仁桢小女孩时的心心念念,是她帮二姐送出情报时的临危不惧,是言秋凰示好时的不卑不亢,又因为着生女二小姐而变得卑微。永禄记就像我的宫廷糕点铺,见证着一代襄城人从稚嫩走向沧桑,像宫廷糕点铺看着我无忧无虑地在打完球后各色糕点各挑上一块,到我现在对它的爱恨交织。

  4. 总的来说,女性角色各有各的飒爽,言秋凰,仁桢,仁珏,昭如,昭德,慧容,慧月,思阅,尹小姐。果敢刚烈,熠熠生辉。男性角色,无论是文笙、明焕还是毛克俞,姚永安,秉性虽都不同,看似隐忍而百转千回的情愫其实都是懦弱。

  《北鸢》读后感(八):旧日的好

  合上书,还是喜欢“苏舍”那一节,浙徽风物,竹篱院落,烧得一手好菜的江南女子,稚气而鲜活的青年男女。岁月简静,厚朴温和。

  这是葛亮构筑的民国意象的一个剪影。军阀、名伶、儒商、革命者……尽管作者试图勾连几个大家族在动荡年月里的悲欢传奇,但所有的风起云涌都如旧笺纸上温和的昏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可避免的乱世沉浮,确总有自己“认的死理儿”,就像笙哥儿言:“风筝也有主心骨”。

  左慧月认准了孟昭如与自己可堪伯牙子期,暗里击节。孟昭如质朴通透,见识上又有那么一份迂。依我看,不只是孟昭如,如许的人物,竟都有那么一份迂。

  这份迂,注定了这些人终究是只寻常人家,无法中原逐鹿、青史留名。但正是这份迂,让人无端的生出了些许留恋——这也许就是,旧时的好。

  笙哥儿和仁桢,都是静默无声的观察者,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早已挺身入局,自有一种韧劲儿;言秋凰和仁珏,惨烈而悲壮,笃定了“九死其尤未悔”,便果真无悔;郁掌柜和老刘,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受人之托,终人之事”。还有龙掌柜的虎头风筝,尹秀芬的首饰匣子,凌佐护卫的“宝贝儿”,冯明焕的胡琴……时乖命蹇仍旧无法磨损这份粗粝的执拗,一种无法明言的高贵。

  黄永玉说:“美比好看好,但好,比美好。”

  这是一份旧日的好,源自内心对于“旧”价值观的认同,源自一份代代相传的教化。卢氏耕读传家,子女也认准了仁义二字;孟氏亚圣之后,昭德昭如姐妹便承袭了这一脉;冯氏家大业大,后人眼界不同寻常;左氏最为独特,女子诗书骑射,个个女中丈夫,对旁人“旁门左道”之论,倒也乐得接受。

  所以,《北鸢》是一种怀念,与其说怀念的是民国传奇,不如说是怀念一种陈旧的道德以及过往逝去的无可奈何。陈旧不意味着腐朽,只是鲜有人践行,便鲜有人问津。

  再说回文本本身,葛亮的文字典雅而熨帖,不尖锐刻薄、不唯新巧至上。葛亮科班出身,故事里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葛亮的好,一脉古韵;却也是问题,新意稍欠。孟昭德的故事,确实在不喜欢,太过于传奇,也太过于煽情,失之流俗。

  从《朱雀》到《北鸢》,是令人欣喜的进步。愿有更多人,不甘轻负记忆,完成关于城市的历史拼图,触摸旧日的好。

  《北鸢》读后感(九):落寞的曲调

  故事

  以两个主人公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成长和相识结合为两条故事线,牵引出卢家、冯家这20多年间的人和事,家族历史与国家历史交叉叙写,有小家庭有大家族,有小人物有大事件,作者以绘制家族历史的心思构造了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命运,肯定是耗费了一番功夫的。

  只是,作为一个读者,跟着认识了这前后20多年间的五六十个人物,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种恍惚感,人物轮番登场又依次离开故事线,于小说结构来言似有似无,于两个主人公而言好像也只是他们成长的见证和经历,所以实在是有点不知所云。

  比如石玉璞的五姨太湘琴和老生扮演者徐汉臣的一段“孽缘”,比如小蝶和孩子芽儿的遭遇,比如文笙的同学凌佐的家庭故事,比如老师毛克俞与思阅的爱情,比如言秋凰刺杀和田润一的前后,比如小说最后出现的尹秀芬……其实也知道作者铺设这些人物对推进情节和故事的作用,也明白这些人物是两个主人公、两个家族和这个时期国家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但是仍然不太喜欢小说超出故事线的零零碎碎。因为零碎让人错乱,让人健忘。

  作者在序中写到“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很大的包容。于个人的动静之辨,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所以,可能这些我有些理解不了的人物正是他笔下的另一种意义所在吧。

  语言

  我对葛亮是陌生的,没读过《朱雀》,第一次读他的文字,觉得淡淡的言语中渗出浅浅的情绪,对话和旁白都很自然,虽然情节有些凌乱但文字的代入感和情感张力表达还是挺好的,不那么华美也不那么无趣。

  小感

  “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脆裂。现时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

  无论故事和语言,无论人物和情节,小说以家族背景描述的民国时代带给人的历史感和宿命感沉甸甸,纵然有很多美好的人事,纵然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如风筝般命悬一线的人们经历了太多动乱,战争和分离掺杂其中,曲调依然是落寞。

  《北鸢》读后感(十):忠骨都相似,江河无涟漪

  忍不住来瞎逼逼两句,有点吹毛求疵。

  这本书本意都不想给及格分,实在是习惯性好评,勉强给个三星吧。

  不给高分其实还有原因是最开始的期望太大,看完以后感觉心里落差也不小。

  ★

  先说比较好的方面:

  人物。虽然身为男性作家,但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是有骨头的,是独立的是有思想的。

  结构。纸鸢还是作为主线把故事串起来了,还有文首文尾的"收养孩子",首尾呼应了一下让故事变得圆满了一些。

  ★

  再说不太如人意的地方。

  文笔。匠气太重,通篇"便,就,竟",最多的一页每个人的动作都是"××便说",而且断句也有很多没断好的地方,说实话,让人读起来很累,而且还降低了故事的精彩程度。

  故事。故事都太浅,人物又多,几乎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群像小说。其实如果给每一章都拟个标题"昭德篇""仁珏篇""言秋凰篇""尹秀芬篇"什么的一点也不违和。(随便瞎猜作者就是因为故事写的太浅所以才需要更多的人物推动故事发展。)

  人物。人物形象太单薄,尤其是女性角色:仁珏,昭德,范逸美,言秋凰,尹秀芬等等大部分女性角色都大概是个深情+无畏的性格,通篇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没骨气的女性都没见到…说真的,如果从书中挑出她们其中一个人说的一句话,我都分不清是谁说的。

  每一章一个小高潮,全文没有一个明显的大矛盾暴发,最后也没有一个震撼的收尾。每一个情节都大概在意料之内,从头到尾这本书没有一处让我有种惊喜或惊吓感。

  讲真,这种细水长流的故事和不起波澜的文笔更适合去写散文或者中篇小说…写大长篇太容易让读者阅读时觉得疲惫了(也可能只有我读的累吧……)

  ★

  瞎说一通,其实这本书还是值得无聊时看看解解闷的,但二刷三刷实在没必要。

  全书竟然做到了每一次让我看到觉得眼前一亮的句子都是作者的引用。最喜欢的是扉页上那句"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但是在知乎看到有人说这句话和一个电影的海报上的话撞了,也不知道是谁先用的这句话。

  以及序言里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

  ★

  书读的少,没什么文化,可能写的又偏激又没逻辑,见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