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嫉羨与感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嫉羨与感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29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嫉羨与感恩经典读后感10篇

  《嫉羨与感恩》是一本由[英]梅兰妮·克莱茵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0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一):【拾光书屋(书评)】—— 感恩与破坏

  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课程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行为科学表情动作婴儿成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离不开心理学的范畴,小到行为的解读、大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未来一生影响作者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领导人物之一,本书收录了从1946年到1960年布兰妮.克莱因过世之前的著作,其中还包括了1963年她辞世以后未完成作品

  心理问题从儿童时期就已开始诞生嫉妒生命的初期就已表现出来,即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克莱因主张婴儿一开始就具有自我,焦虑形成关系,并且使用防御机制母亲与儿童早期的关系非常重要,不仅是交流相处,生命之初的抚摸与关爱也不可忽视;早期婴儿所产生的焦虑,带有精神病性质,婴儿最初的客体关系是母亲的乳房,乳房对婴儿来说,又分为好的乳房与坏的乳房,以此导致了爱与恨的断绝,降生时婴儿的焦虑,又有破坏的冲动,前者通过吸吮来得到内心满足, 后者具有抢夺母亲好东西的“口腔施虐冲动”与控制母亲身体的“肝门施虐冲动”这两者加深了婴儿的被害焦虑,如果被害过强,仰郁心理很难得到修复,因此产生的各种防御机制,投射、内射、分裂、等 。

  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一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嫉羡是种愤怒力量,冲动是要夺走或者毁灭另一个人拥有享受的。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书中第十章,很好的阐述了,嫉羡、嫉妒、贪婪三者间的关系。精神分析领域中,嫉妒是很重要的一个词,而克莱因的嫉羡的概念又是革命性的,克莱因大部分工作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是对弗洛伊德研究的扩展,

  爱的能力生物是感恩,在建立客体的关系中,感恩是基本的一种情绪,而其根源在于婴儿最早的时期,这个纽带就在于其“乳房”给予婴儿最初的感受,生命之初的婴儿会有一种破坏的冲动,如果“乳房”唯一的客体对婴儿的满足感进行干扰,既会觉得一种客体正在迫害其自身,这时内射入内在,就回抢夺母亲的好东西产生“口腔肆虐”,伟大来点来说,这时就需要爱的感化,让孩子进行完全的享受,不再对其惧怕,这种享受也给未来的感恩奠基了基础

  现如今,大部分的专业人士都很熟悉克莱因女士所说的客体关系,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收入主流精神分析当中,且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作品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是部儿童分析的里程碑作品,拨开迷雾,看懂孩纸,感恩的起源,嫉羡的本质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二):【拾光书屋(书评)】—整合破碎的自我

  心里有个疑问,现在的人类,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完整的呢?经过工作、生活环境健康等多方面考验,有多少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完整的呢。尤其是心理上,又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没有想过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呢?用“破碎”两个字来形容现在一些人的状态应该是没有错的吧?破碎的我们,破碎的自我,跌跌撞撞的寻找着能够整合自我的良药,《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可以说是良药。

  良药苦口,翻开《嫉羡与感恩》这本书,满眼的机制、分裂、客体、投射、内射等专业名词,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真的是心里说不出的苦。好几次翻过书去看封面,真的想象不出来,慈祥的梅兰妮克莱茵,如此优雅的女士竟然是一位卓越的精神分析专家,而且她的理论竟然会一次又一次的给当时的精神分析界带来风暴。梅兰妮·克莱茵,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通过她的生平表,我们可以看到,她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或者是精神分析学科班出身,她曾经想学医,因为她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而他俩和她感情十分深厚。因为婚姻的关系,她放弃了学医,但是,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兴趣,并且对治疗很感兴趣,从这本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精神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去实现治疗。

  如今经过实践的检验,她的许多思想都已经被纳入了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中,可见其理论思想的启发性与重要性。随着阅读深入,刚开始的枯燥感也逐渐淡去,原来一直以为成年的行为受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曾想,从婴儿时期的本能即已经开始了。不得不说,作者的研究是非细致的,足见其在医学临床上工作的投入程度,非常人所能及。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也会因为工作、生活的诸多问题而出现很多的情绪。《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就囊括了我们日常会经常出现的焦虑、罪疚感、抑郁孤独恐惧、嫉羡、感恩等情感,及随之表现出的攻击性、报复等行为、手段。作者对这些情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延伸至婴儿时期,婴儿时期对于乳房、母亲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用作者的话就是婴儿对其最初的经验和周围的人的内化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内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美好占了上风,并且变成人格的一部分,婴儿就会受到外界的正面影响,反之就不易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

  《嫉羡与感恩》这本书是克莱茵全集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分析的故事》2015年12月出版。本书包括了其从1946年-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过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为专业的精神分析师而写的,也有为一般读者而写的,既有理论解析,也有案例支持,对于整合破碎的自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三):值得更多的人关注——儿童心

  看过《犯罪心理》的朋友,在剧中,给嫌犯做侧写的时候,会注意到很多嫌犯是有心理问题的,而这种心理问题,大多是从儿童时代存在的。然而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却比成人要晚很多,更被很多家长所忽视,古诗有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些困扰自己的情绪,然而跟父母的交流中,父母的态度,大多都是小孩子懂什么?这种无效的交流,使得一些可以早些发现的心理问题被忽视了。本书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梅兰妮.克莱茵女士的著作集,家长或教育工作者读罢,定会有很多收获

  本书并名为《嫉羡与感恩》,它原本是一篇专题文章,写于梅兰妮.克莱茵病逝前四年,两年后,她完成了其重要著作《一个儿童的分析过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本书除收录同名文章外,还收录了梅兰妮从1946年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并收录了在1963年她过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关于孤独感》。

  很多不了解心理学的朋友可能对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的名字比较陌生。梅兰妮·克莱恩1882年出生于维也纳,并非科班出身的她,本着对医学治疗的极大兴趣,加之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1919年7月,梅兰妮在匈牙利精神分析协会上宣读了她的第一篇论文,题为《一个儿童的发展》,从此开始了,全身心投入到儿童分析领域。她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 seeking)”基于对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被当今的精神分析学界普遍视为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者。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耐心,因为部分是为精神分析师所写,所以概念比较多,而且很多概念在如今还是比较少人知晓的,所以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正因为如此,如果您耐心读下去,可能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首先,因为本书收录的文章,有的是写给精神分析师,有的是面向一般读者,所以内容和其他书相比不是那么一致。所以阅读前,了解几个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很有帮助的。(注意这些词汇会在你阅读中反复出现,并且没有在开始给出解释,预先有个基本概念会帮助你理解其中的关系)

  1 客体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客体指欲望行动所指向的某人。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例如,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乳房/脸/手等等都是客体。

  2 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

  3 投射

  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藉此婴儿相信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例如喂食良好的婴儿,对乳房会有美好的印象。好的乳房变成了好且有益的原型。

  4 内射

  内射(introjection),是另一个在非常幼小婴儿身上呈现且存在的一重要原始机制,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藉以放到他或她自身里面去的心理幻想。

  5 分裂

  分裂(splitting)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与自体各面向。

  虽然克莱因理论的基础来源自弗洛伊德(尤其是最初的文章)但是后期发展虽不离弗罗伊德思考架构之范畴,却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立自主之思考系统。并与安娜·弗洛伊德在一些问题上有了明显分歧,并有了各自为代表的学派。现如今,安娜·弗洛伊德学派的取径采取了部分克莱因学派的取径,诸如和较年幼孩童进行治疗工作,并意识到孩童会发展出移情关系,而现在的克莱因学派取径则可能更考虑到孩童的外在环境,并且去多看看移情世界之外的东西。

  对于儿童心理分析的关注,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很多问题在孩童时代,就可见一斑,如果能结合相关理论,防患于未然之时,可以避免更多的不幸。个人不成熟的小建议,一般读者可以从比较后期的文章读起,因为这些文章是比较成熟的作品,而且也更加容易理解。而作为相关学习的人,可以从开始阅读,分析了解梅兰妮.克莱茵理论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也可以看到一个理论学派的发展与完善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四):并不仅仅是“羡慕嫉妒恨和感恩”哦

  我不太了解梅兰妮·克莱茵这位老太太,虽然她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是著名的精神分析专家,但是我最初绝对是被《嫉羨与感恩》这个书名给吸引了,“妒羡”这种情感,说起来真是挺能引起人们好奇的。

  凡是翻开这本书,并未满足我窥视人类“羡慕嫉妒恨”这种隐秘情感的需求,却意外地收获了关于研究儿童心理的很多知识和理论,算是意外地,让我深入地了解了梅兰妮·克莱茵其人,以及其学术理论。因为已经是一位母亲,度过了新手妈妈阶段,暂时还没有找到替代西尔斯夫妇育儿理论的书。比起后者,梅兰妮·克莱茵要研究的深入很多,西尔斯夫妻的育儿书,很多理论是实用派,而梅兰妮·克莱茵却是绝对的精神分析派,她的理论承袭弗洛伊德个人本能理论,后又发展处独树一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育儿专家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经常是浮于表面的,而精神分析专家深入到最原始、人类的最初。在我看来,是一种“知其所以然”的工作。

  精神分析本就是一门艰深的学科,而儿童精神分析比成年人其实更难。因为,成年人总会 自己的小时候,就像我们无法用意识去了解无意识。可是,总有藏在记忆深藏的秘密,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家就像寻宝者,从意识的蛛丝马迹探寻到最初的源头,只有从最初的源头治愈才是最根本的治愈。据说梅兰妮·克莱茵开启自己儿童精神分析之旅是从分析自己的孩子开始,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生活大爆炸》中莱纳德的母亲,虽然母亲的lil.un为万人造福,但是对于被研究对象来说,可是算不上什么好的体验。然而,梅兰妮·克莱茵一生和自己的儿子关系都还不错——儿子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后来和孙子相处也不错,含饴弄孙,倒让这位婚姻不太幸福学者享受到了人间天伦之乐。所以,事无绝对,并非被分析就一定是痛苦的。

  翻开这位学霸老奶奶的著作,字里行间就俩字——霸气。所有的结论都是肯定句式,毫无犹疑。如果你是心灵弱小的母亲,还是别看了吧,看着襁褓中那柔软的一团小肉,在看看奶奶的口腔施虐攻击、原初焦虑、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儿童燥郁状态、投射性认同的潜意识幻想和机制、死之本能的转向、食人欲望、攻击与施虐性侵入母体潜意识幻想……这些名词绝对让你不快。你怀中的天使是一个小恶魔吗?你绝对不可能相信。人们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母亲,天性会让你回避所有不美的词汇。

  只是可惜,人之初,性是善还是恶并不在精神分析专家的研究领域,他们关注的是一片鸿蒙之地,人诞生之初,或者诞下之前,其实都是有意识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意识而已,就像上古一样,世界也有年轻的时候,人也一样。作为研究对象,本就没有善恶之分,当你能够科学的看待这些短语与词汇,梅兰妮·克莱茵的书绝对对一个母亲而言,大有裨益。

  她解释了除了先天身体的因素,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难带。不久前,我曾经出行一周,回来第二天,宝宝子就把便便便到可床上,还用我的枕巾蹭了屁股。当时很震惊,作为一个21个月的孩子,她要是不拉肚子,是绝对不会将便便拉在床上的。梅兰妮·克莱茵解释了这种攻击性,对于幼儿来说,用排泄物攻击其实发泄的是一种焦虑情绪。为什么你突然不见了,又突然出现了。或许在幼儿的眼里是不可理解的一件事。如果你明白她的焦虑,你就不会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件事,反而应该很平静地接受这件事——不管你做什么,另外一个独立的小人,都会做出回应。你是她的客体,她在探索着认识你,也是通过你认识外部的世界,而同时,她也是你的客体,你不可能左右她的意志。

  前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孩子都有“口欲期”。很多人都觉得这种名词怪怪的,有损可爱宝宝的形象。当小孩将手指头放进嘴里不断吸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帮助宝宝纠正这一行为。其实,精神分析专家建议不要这么做,你只需勤洗宝宝的小手就可以。这是一种需求安全感的行为,果然,宝宝在断奶之后,不到两岁自然就断掉了这个行为。有些东西,的确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

  以前总以为,上了班小孩会追着你撕心裂肺地哭的你都不忍心离开她,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只要你为她建立一个稳定的“好”妈妈客体,至于怎么做,三言两语也说不清,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如果读了梅兰妮·克莱茵这本书,你会更加理解自己的宝宝。为什么她变成了小恶魔,你不要试着纠正,而是,理解和接受,并且寻求一种双方的和谐关系,并且最终能够达成良好的沟通。

  到了梅兰妮·克莱茵后期,她对有些东西变得不那么强硬了,但是她的儿童分析理论依旧对我们今天有深远影响。或许,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是通过这样的分析,了解自己吧。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五):探究性格的心理起因

  探究性格的心理起因

  评《嫉羡与感恩》

  当你遇见一个人,深入了解他的性格之后,在探究他性格形成的缘由中,很容易地会从他的环境着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学说指出,人的精神疾病和性格缺陷,多是童年时期造成的。克莱茵的《嫉羡与感恩》也是这一理论的发扬扩展,并对这个理论增加了她的理解和扩展。

  我们无法追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在婴儿期间的心理历程,但可以通过婴儿的表现和反映推测他们的内心心理,从这种心理的推测和建立,寻找成人在成长初期的心理特征。克莱茵老师从婴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客体—乳房出发,探究婴儿的心理。婴儿刚出生之后在新环境之后的无助与饥渴,产生了挫折和焦虑,于是他疯狂地扑向乳房与乳头,利用口腔施虐,幻想着将乳房和乳头吃掉,这似乎就是精神分裂状态的潜在原因。乳房的乳汁满足了婴儿的饥渴,把乳头含在嘴里的满足和头顶乳房的依赖也让婴儿得到了满足,婴儿在喃喃的睡意中表现出对乳房的满意,这似乎有助于营造和建立自我。在心理学中,作者将上面两种心理状态称为嫉羡与感恩。

  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毁坏它。更甚者,嫉羡意味着只介于主体和某人之间的关系,且返回最早与母亲的排他关系(在我理解,嫉羡和嫉妒的意思基本接近,而且“嫉羡”这个词平时很少用,我们基本将他等同于“嫉妒”)。婴儿出生之后,想要夺走他所接触的第一个客体(母亲的乳房),甚至是毁坏它,这种心理造成的破坏和毁坏,也是精神的分裂和人格的毁灭。感恩则源于婴儿的爱的能力的发展,他的饥渴得到乳汁的满足,不安全感在乳房的保护和母亲的怀抱中得到缓解和消除,这种安定与享受成为了感恩的心理基础。于是婴儿的心理上趋于维持这种现状,并且会用微笑和喃喃自语表达自己的“感谢”,在精神上他想进一步整合自我,在性格上则趋于稳定。

  对于嫉羡与感恩的理解和反馈,反映了母亲的爱的能力。婴儿出生之后,通过他的哭声和身体姿势表达他们的需求,而用他们的口唇、肛门和性器官表达他们的心理(嫉羡和感恩)。解读婴儿的心理,迎合他们的需求并在实际的行动中引导他们的行为,这就是爱的能力。倘若婴儿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嫉羡心理会不断增强,破坏欲望也将不断加大;婴儿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过程中却不能让他处于舒适的状态,婴儿同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甚至造成他内心的不安全感;一味让孩子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也未必能培育一种感恩的心理,婴儿将其视为必然,一旦稍有变化便引起不安和叛逆,同样也是一种嫉羡。

  成人具有成熟的心智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他与相处环境的互动形成的,包括嫉羡与感恩。探究这种心理的外在层面,可以去分析成人所处的环境;而追寻这种心理的起因,则可能要从他出生之后的那个环境和接触的第一个客体出发。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也在印证一个道理:凡事有因有果,追本溯源方得真知。

  2016-9-20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六):精神分析学中的嫉羡与感恩

  前些年流行的网络潮语,羡慕嫉妒恨,引起了人们的争相模仿,套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时代社会中一部分浮躁或者酸葡萄的心理。当然本书《嫉羡与感恩》与我们普罗大众了解的心理情绪有联系也有不同。作者梅兰妮克莱因,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扩展了弗洛伊德理论和治疗的范畴,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和理论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收录了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之后才出版的未完成的作品,在集大成的本部图书中,介绍了克莱茵对嫉羡的革命性定义。在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中提出分裂机制是生命初期的自我功能与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之一,这个机制帮助从孩童时期的我们自我克服焦虑,对抗焦虑。在自我和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中,提出我们认知到无意识是一切心理过程的根源,决定了心理生活的全部。在1952年发表的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中,详细探讨了从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移动到抑郁心理位置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以及这个过程容易发生的波动所隐含的意义。 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工作以及通过对婴儿行为的观察来加以证明,婴儿在生命初期的客体关系发展的抑郁心理是正常情绪的发展部分。超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最早阶段发生的内射,原初内化客体形成复杂的认同过程的基础。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存在,嫉羡母乳和爱等。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主要涉及的是主体感觉应该得到的爱却被对手抢走,非常嫉羡的人是贪得无厌的,永不满足。因为嫉羡而无法安全建立一个好的内在客体的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感恩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连接是爱的能力。对感恩的表达,主要借着罪疚感。在挫折和不幸的环境下会唤起某些嫉羡和怨恨,在自体的分析和整合过程中再获得所失去的部分,获得对自体的控制感。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整合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每个人都会面对嫉羡和感恩,通过整合人格,使情绪成熟,性格强韧,掌握处理冲突情绪的能力,特别是真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内射影响,达到内在生活和适应现实之间的一个平衡。阅读本图书,不论是对现在父母的心理培养还是对孩童心理健康的塑造都是一本上乘佳作,不沉溺与过去的挫折,感恩生活,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嫉羡与感恩

  本书所含的文章包括了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从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人之初-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变化以及精神分析……

  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对于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完成了一个新的后设心理学理论,克莱茵主张婴儿从一开始就具有自我,能够经验焦虑,形成关系,并且使用防御机制,这样的自我不只是大部分尚未整合,而且在焦虑的刺激下容易被强力的分裂机制所分裂而破碎化。这代表了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的特征,这个心理位置是精神分裂相关疾病的固着点。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若是儿童只有部分达到或修通抑郁心理位置,那么某些上述特质的持续,是形成妄想症、自恋与分裂人格的潜在因素,即使他们并未表现出精神病的样子。试想下,一个儿童若存在潜在的致病因素,那么不说他在遥远的未来,只怕他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都失去了应有的快乐。

  在文章的第八章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中,克莱茵提及她从一开始就注意儿童的焦虑,并发现透过诠释可以减轻这些焦虑。游戏是儿童所表达方式的基础部分,积木,小人,车子不只代表了儿童所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在他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它们总是具有各种象征的意义,这些意义和他的潜意识幻想、愿望以及经验密切相关。认定了象征的重要性后,随着时间的推进,她获得了关于象征过程的理论性结论。对游戏的分析显示,象征让儿童不仅能够将兴趣从人转移到物体上,也能够转移到潜意识幻想、焦虑和罪疚感上。因此,在游戏中可以体验到很大的释放,对于儿童来说,这是游戏如此重要的许多因素之一。

  在文章的第十四章克莱茵提及了心理健康,整合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接近中年时,人常常体验到童年和青春岁月不再复返的懊悔,然而在精神分析中克莱茵发现,成人甚至对婴儿期及其快乐仍是无意识地渴求的。情绪的成熟意味到了某个关键点,失落感反而抑制了替代物的能力,以至于婴儿化的潜意识的幻想并不会干扰成人的情感生活。所以不管在什么年纪,可以享受那个年纪该有的愉悦,其实是因为相当程度得以免于嫉羡与怨恨。

  克莱茵向来就关注嫉羡的议题,在她早年的著作里经常提及,不过在这本书中她引入了新的观念:嫉羡在生命初期即已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爱以及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精神分析的发现向来都是充满了争议的,克莱茵的著作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很激烈的争论,当克莱茵在1926年移居英伦时,她发现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更能接受她的想法,但是她对于抑郁心理位置的阐述激起了新的争论,而且有些热烈接受她早年著作的人,感觉她对婴儿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复杂性。于是不断升高的歧异性导致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产生一系列的“论战”。然而新观念的价值可以从它们如何承受所引起的骚乱而能够继续生存来加以检验,许多早年对克莱茵著作的争议现在几乎已被淡忘,今日大部分的分析师视克莱茵所述的早期客体关系为当然,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纳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中。人们对于其思想的兴趣仍然在世界各地增长,所以其著作的启发性和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

  简而言之,这本书为那些想要更多的了解心理学人们提供了福利。嫉羡与感恩,嫉羡在生命之初就已经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书中克莱茵对嫉羡与感恩就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八):[拾光书屋(书评)]爱与哀愁

  《嫉羡与感恩》是本很专业的心理学书,作者梅兰妮.克莱因是弗洛伊德以后里程碑一样的心理学著作家。不得不说梅兰妮的家庭为她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并显著的先进与同业者的学者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她有一位犹太籍的认真的医生父亲,甚至会十国语言;母亲是位富有冒险精神和温暖勇敢的自由家庭出身妇女。而她也是早慧的,在她年纪很小的时候,姐姐和哥哥便带着她走进计数和阅读的世界。而且早逝的姐姐,身体不好的哥哥这些都是敏感的来源。成年后的梅兰妮很快在社交广泛的哥哥朋友圈里认识了第一任丈夫,而且离开了她一直喜欢并且氛围智性的维也纳在斯洛伐克生活起来!并有了她的俩个孩子。虽然日后她与丈夫分手了,但是孩子们的到来让她接触了弗洛伊德,并且真正的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以后她著作上的成功。成功有偶然性却避不开必然性。

  这部《嫉慕与感恩》有许多的学术性分析和对比于弗洛伊德精神结论的展开与推进。它详细的列举了案例和对现有的科学论断的说明。书中按年份罗列了,梅兰妮从1946到1963年间的著作,也是其毕生的精华。因为她对儿童的研究,所以对于婴儿本能精神的需求的衍射,以及成年后一些精神状态的表现的必然联系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她的书不只是冰冷冷的理论书籍一样,她有她的哲学思想在里面,而且较多的实际案例也帮助我们理解很多表现的起源性。人是这自然界最复杂的动物,因为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千变万化性以及自我和本我的共存性都决定了一切的不可预测。但是理智又系统的精神心理分析法确实对生活和人本身是一种救赎。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是人类永不言弃道路。梅兰妮的文章在某些地方确实是指导性的进步。文章里多次提到“投射和内射”这在人类心理世界里是相互关系紧密的俩种必然反应,俩种反应的共存性和转化性组成了部分原始本能的运作。书中很多举例都是很细致的描写了受分析方的心路历程和纠葛情感,这也是女心理学家的细腻吧!从而梅兰妮更确切的加以分析和求证。作品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分析师的分析,从梦境,身体部位,物品,幻想,建筑,壁画,所有可以联系的一切,可见作者的学识是广泛而有趣的!她引用了许多文献,但是却完全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独立,勇敢,聪明,智慧,严谨,认真,执着是我读本书作者给我的印象。向真正的学者致敬。

  心理学是无止境的,本书给你启示。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嫉羡与感恩

  本书作者克莱茵从小生活在充满人性的温暖、勇气,以及进步与改变的家庭。他的父亲研习医学,还买下了一个牙医诊所。他是一个认真的学生,阅读广泛,自学了十种欧洲语言。他在克莱茵18岁时过世。她的母亲生活在一个比较自由的家庭,似乎是以为敢于冒险,充满温暖且勇敢的女性,她在克莱茵32岁时过世。克莱茵是4个孩子中最年幼的,西多妮大她四岁、伊曼纽尔大她五岁、艾米丽大她六岁。克莱茵从小就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其他孩子都争相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她。

  在布达佩斯,克莱茵发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以及改变其生命的精神分析。随后她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名儿童的发展》的文章,并大概在这个时候与丈夫离婚。克莱茵认为,每个心理位置具有其独特的焦虑与用来对抗这些焦虑的防御方式,而这些防御或是更偏向整合更真实的客户关系,或是相反的,更偏向分裂与碎裂化。

  本书包含了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1963年她过世之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克莱茵对于嫉羡的定义是具有革命性的,她认为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嫉羡与感恩是克莱茵最后的主要理论作品,在它出现之前,“嫉羡”零星地被精神分析师确认为一种重要的情绪——但只是在谈论剥夺的情境中,而且也只有嫉羡形式中的其中之一,即阴茎嫉羡被细节性地研究过。她说“嫉羡似乎天生就存在于口腔的贪婪中,嫉羡最初是指向哺育的乳房”。在此,她详细说明了由于过多嫉羡而造成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的异常形成。此外,她描述了因分列失败所造成的混乱,并揭示出缺乏理想化的重大意义。在整篇文章中,她都借由案例的素材来阐释理论和临床主张,本文还显现了她在晚期是如何工作的。

  在心理学领域和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深远的有利影响,她的生活环境,还有她天成的智慧,促使她成为一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她对幼儿心理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十):是孩子就去幻想,是成人就去真实

  每个人都有青涩时分,熬到炉火纯青的那一刻,需要的还是时间。大名鼎鼎的克莱因也不例外。作为脱胎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能自创流派的一代大家,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是极具代表性的心理学流派。但读她的代表著作《嫉羡与感恩》,仍然是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开篇第一章《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简直会硬生生地把人打倒。无论是阐述的方式、运用的字眼,克莱因似乎就是把一个强硬的自己合盘托出在你的面前,不由分说,决不妥协。及至看到撰写时间——1946年。不禁微笑。老太太的逆反期也是忒长了。 文如其人。《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就像是克莱因本人。骄傲的、倔强的。《嫉羡与感恩》这本书从这一篇开端仿佛不是明智之举,但大概由于时间排序的考量,也只能将之置顶了。在其中出现的婴儿的“口腔施虐攻击”、“口腔施虐冲动”、被害焦虑等等,如果不是出自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者心理不够强大,这样貌似血淋淋的人的原初本能,估计会让一些读者看了不大舒适。奇怪的是,克莱因并没有清楚地提出这些结论得出的依据与过程。老太太直接甩出的话是——“对于以上这些结论,我现在仍然坚信不疑。”好一个斩钉截铁!针对费尔贝恩的评论,克莱因更是绝不客气,“我不同意他对心理机能与本能理论的修订,我也不同意他所认为的只有坏客体被内化”,毫不退让也毫不掩饰。一个坚决捍卫自己的理论和话语权的人跃然纸上。 但是接下来,我们会发现十分有趣的现象,之后的一篇篇文章,随着时间跨度的逐渐拉开,克莱因语气语调当中的坚硬逐渐淡去,如同她的表达——“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焦虑减弱了,客体变得不那么理想化,也比较不那么吓人。”的确,老太太不那么吓人了。 及至第十章《嫉羡与感恩》,全书的华彩篇章闪亮登场,无愧大家。仿佛之前的“硬”都是为了这一刻的“软”在铺垫,不仅是柔软的深具情感的的克莱因现身,更重要的是,对客体关系的精彩论述也在这里完全呈现。 众所周知,客体关系理论尤其是偏执分裂心位、抑郁心位是克莱因突出的贡献。一个人的成长是他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全然出自本能。在婴儿降生的那一刻,母亲就成为他的第一客体。婴儿与母亲的交互作用、关系奠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基础。 处在完全幻想当中的婴儿,只能根据及时的喂饱还是难耐的饥饿来判别一个乳房是好的还是坏的,吃饱喝足就是好乳房,饥渴难耐就是坏乳房。要么全好要么全坏。他的世界非黑即白。满足我的就是好的,不满足我的就是坏的。这就是克莱因所说的偏执分裂心位。 只有感觉到母亲的爱与回应,婴儿才能克服焦虑与被害妄想,开始将有好有坏的世界和自己整合在一起。随着成长,接受失落,学会哀悼。走向现实感的抑郁心位。 婴儿要生活在唯我顿尊的幻想之中,只有成人,才能接受现实、直面真实。忍耐不确定。接纳不如意。而这些,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命早期,你面对的是好乳房还是坏乳房。 克莱因用满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好乳房的意味——“母性美好、无穷尽的耐心和慷慨大方的原型,也是创造力的原型。”得到了这份爱,得到了“来自爱的客体的一份独特礼物”,婴儿想保留它,这就是感恩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信任自身美好的基础”。完全颠覆了之前的一派强硬。那么美好的关系在这一刻铺展开来。 只有得到过爱,才有能力付出爱。才有对自己和世界的信任和信心。也才能活成一个真正的成人。 读来惊心。思去有理。所谓大家、好书,就是这个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