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兰的童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兰的童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30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兰的童年经典读后感10篇

  《阿兰的童年》是一本由[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 Emmanuel Guibert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一):我们一生故事

  我相信,如果先读了《阿兰的战争》,但部分人都会来读这本书,反之亦然,于是就把两本书的书评合并为一了。

  ----------------------------------------------------------------------------------------------------------

  没想到,我被一本漫画深深感动到了,确切地说,是两本:《阿兰的战争》和它的前传《阿兰的童年》。《阿兰的童年》讲述了阿兰•科普的童年生活,《阿兰的战争》则讲述了阿兰•科普在二战期间的生活。(《阿兰的战争》早于《阿兰的童年》发表)。也是这两本书,让我明白漫画并不是一种毫无营养的消遣,阅读阿兰的故事,就如同在反省自己

  阿兰是谁呢?你没听说过他也没关系,因为他本就不是名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在法国生活的美国人。如果一定要说他有什么不同之处,就是他很会讲故事,并且69岁那年在法国街头偶然遇到了本书的作者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吉贝尔深深地被阿兰过去的故事所吸引,决定将它们用笔和墨呈现出来。于是,阿兰便用余下的时间努力回忆过去的每一个细节,直到去世;而他的童年、他家门口大树、他的参战生涯、他欣赏过的音乐、他遇到的朋友们,则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回忆和思考

  《阿兰的童年》让我前所未有体会到了另一人真实的童年,我跟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搬家,跟着他去长滩度假,去他的外祖父母家吃丰盛午餐,随他品尝橄榄(猜猜直接塞一把橄榄到嘴里会怎么样?),偶遇那些再也不曾遇见的人,或是重见以为永远不会再见的人。

  继续读《阿兰的战争》时,我进入了一种奇异状态,我似乎站在了时间之外,可以随意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穿梭,看到他生命中走过的每一个人年轻时的容颜和多年后被时间雕琢过的面孔,看到他参加了二战但神奇地一次次与战场失之交臂,看到他和罗素、亨利•米勒、施特劳斯、哈格特•明希等一众名人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交集,看到他每一次选择带来的种种改变。似乎可以说,阿兰的每一次选择未必都给他带来了丰厚物质回报,甚至有些选择在当时看来如此可惜可叹,可站在几十年后回望,他精彩人生恰恰是那些看似并不明智的选择融合和塑造的。

  阿兰的许多叙述中都透露着睿智并充满了哲思。虽然书名为《阿兰的战争》,但其实没有什么战争场面,并且阿兰从始至终只发过一次炮,所以阿兰说:“我想,我的战争,大概就是这样的。有人愿意花大钱出国看风景,我呀,我站在炮塔上看风景,虽说是战时,但每一天都是一趟真正的旅程。”

  阿兰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真正的阿兰”的塑造上刻下了一笔,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真正的阿兰”得到打磨,成为给我们讲故事的阿兰,遇到作者吉贝尔的阿兰,最后永远长眠的阿兰。五十岁那年,阿兰开始反省人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觉醒”了:我之前过的并不是属于我的生活,我之前过的不是“我所是的这个人”的生活;我过的是“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的生活。而我们自己,要到何时才领悟这一点呢?

  合上书的一刹那,一种深刻的感动在我心里涌动起来。我不知道那是悲伤、感动还是什么,当你看到曾经青春少年少女历经沧桑,在时代洪流中长出皱纹,或是为了工作奔波,或是遭到病痛折磨,或是享受其乐融融家庭之乐,你都不得不感叹生命渺小,却又不得不感慨生命的力量。对于我们自己的一生,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某一天会坐在阳光微笑,还是会躺在病床挣扎求生,但是这都是我们一生的故事,无论如何都是渺小的自己在无垠的世界上的“独家所有”,这还不够伟大吗?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二):美国加州男孩隐秘成长往事

  继去年8月“后浪”推出了法国漫画《阿兰的战争》之后,时隔不到一年,我们又读到了它的姊妹篇,前传《阿兰的童年》,这位美国小兵赴欧洲参战后,就留在了法国,他怎么不恋家,不回国呢,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秘密,不想去揭开,结果这部前传的问世,就能破解这些萦绕我们心中的谜团。

  一翻开书页,犹如第一人称视野公路大片,读者好比坐在车上,渐渐地驶向阿兰的故乡。书页变幻着色彩,就如同从白天到了黑夜经历了小时车程目的地就在前方。

  这样的开篇形式新颖,使读者被深深地吸引。

  童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一段年华,最懵懂无忧无虑时刻,不过由于每个人家背景不同,少数人含着金汤匙出生,大多数人则是诞生于平平凡凡的家庭,甚至也有不少人生于贫穷人家。在我们眼中,阿兰生于美国南加州,这是一块富饶的土地,美国最富有的一个州。然而在“二战”之前,加州并没有那样地富裕,阿兰的家庭生活并不稳定,甚至居无定所,在他尚存的记忆中,搬过14次家。

  阿兰的父亲需要借钱才能完成大学学位课程。而在此期间,阿兰出生了。孩子天性就是调皮的,阿兰也闹出过不少捣蛋的事情蜗牛、胡椒树、上课时为了扮演角色而意外摔晕,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真是感同身受

  这样隐秘的忆童年,基本上叙事以年龄增长脉络,以碎片式的形式而展开,很多童年往事随着时间推移全部忘光了,有些则铭记一辈子。

  阿兰回忆到了“命根子”的往事,以他从小接受过割礼来分析,阿兰是犹太人母亲为他清理污秽物,告诫他不可以玩弄自己的阴茎,会惹怒上帝。这样一来,这件事阿兰便铭记一辈子了。而且严格地遵循母亲的告诫。因此向小孩灌输一种思想,能够对他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尽管生活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阿兰也有机会能够和家人一起去户外玩耍,去海滩嬉戏。甚至还“邂逅”了剧毒的响尾蛇。

  阿兰还回忆了自己外祖父母、祖父母的往事。看似平凡的人家,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不平凡的往事。

  阿兰是个再也普通不过的美国男孩,没有异常出彩的童年,也不像中国人那样拥有七大姑八大姨”,和很多亲属相隔异地,不常见面,有的甚至打过一次照面之后,再无联系。不过阿兰从老照片中勾起了不少回忆。本书中不少片段式的回忆,都是围绕着阿兰的亲戚而展开,从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不易,也不乏其乐融融的氛围。似乎也印证了生活的真谛,平凡的点滴中,见真情

  可最后还是发生了一件事,彻底将阿兰无忧的童年生活打住了。经过心理上的磨砺之后,此后阿兰面对战争也不曾害怕。所以反过来看《阿兰的战争》中那个渺小、却又无畏的美国小兵,乐观豁达心态正是源自童年时塑造的良好人格

  如此私密的童年往事终于被揭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疑神疑鬼的秘闻。尽管没能成为艺术家,阿兰潜在的艺术气质,对于“爱与美”的向往,最终使他留在了浪漫国度

  太多的小细节,小故事,只有在书中能够一一体会。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三):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我的脑海里时常放映着这样的镜头:一群黄头发皮肤外国小孩在古朴居民社区前的大操场上玩耍,那里的地面还不是水泥的,而是硬质的泥土孩子们跑起来时还会扬起轻轻的尘土,他们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游戏。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某部外国电影的片段,只是我让自己穿越进去了。但在看到《阿兰的童年》这本漫画书以后,我发现我脑海里保留的那个童年印象,有一部分与阿兰的童年情景是非相似的。 阿兰•科普是美国二战老兵,他在耄耋之年,凭借惊人记忆力和擅长的讲故事能力好友,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漫画家埃曼努埃尔•吉贝尔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这是一段私密且美好的回忆。 在大部分人眼里,童年都是美好的。至少没有卷入战争、没有被虐待的童年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阿兰成年经历的战争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是他的童年和我所记得的童年是有相似之处的。不论是什么国籍的孩子,童年大抵都离不开“玩”,阿兰嘴中的童年有捡蜗牛的经历,当他把蜗牛带回家,结果它们爬满了他家的墙壁家具,看到这一段,我不禁宛尔一笑,因为我小的时候也有做过类似的事情,虽然带回来的不是满满一桶蜗牛,但却是一盒蚕,放在抽屉里,盒子盖子没有盖上,可想而知,第二天你看到的抽屉是什么样的,和毛毛虫长得很像的蚕,让家人在拉在抽屉的时候尖叫一声。如今,又是一年养蚕季,看到小娃儿带回来的蚕,再看阿兰童年做过的这件事,我不禁又想起自己的童年往事。书中朴实画面总能勾起我们的回忆。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巨大的,哪怕是你生活的小社区、你走过的那些小路,在那时候的你眼中可能都是庞大漫长的,以及你所感觉恐惧,都显得那么触目惊心。 阿兰和隔壁的孩子们跑到荒地里用胡椒树枝打成秋千来荡,虽然树脂弄得手和衣服发黑,但是看得出来,孩子在荡秋千那刻是多么地欢乐;超级大风把家中花园里的桌椅刮走了,几个月后,妈妈在别人家的找到了这些家具;阿兰喜欢和爸爸妈妈去爬山,喜欢走难走的小路;一只飞进屋子的胡蜂发出的声音吓坏了幼小的阿兰;但是有时候他胆大得很,会做一些疯狂的事,比如坐在小车(类似现在孩子玩的滑板车、扭扭车)上顺着陡坡街道向下滑行,他还和“山丘之王”(一个看似霸道的小孩)打了一架;……在年幼的阿兰感觉最悲惨莫过于他妈妈去世的事,小阿兰不是归罪于手术失败,而以为是自己无心的“诅咒”导致。当他把童年的这一切讲出来之后,快乐依然是快乐,但不知道那些忧伤是否也会得到他自己的宽恕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四):往事如烟——阿兰的童年

  彩色的公路插图作为童年回忆的开篇,是不是已经预示了美好生活的飞速流逝?是不是显示了回忆与现实的巨大变迁?在看过一幅幅画着公路以及车屁股图片后,正式迎来阿兰的童年。

  这是一本由阿兰.英格拉姆.科普口述回忆改编的漫画书。书里讲述了阿兰所知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众多亲戚们在他童年留下的记忆,和他在那些年里经过见过的有趣或是重要的事情。

  蜗牛爬满厨房,妈妈吓得大叫,在讲述抓蜗牛的过程里,漫画的中心始终是那一只小铁桶,可能在阿兰的回忆中,那个小铁桶承载了无数快乐吧。所以那些抓蜗牛的地点动作都可以被省去,最后只留一只小桶和那爬满蜗牛的厨房深深的印在心里。在讲述妈妈的时候,配图却不是妈妈的外貌妈妈的行动,留在书上的漫画也应该是留在阿兰心中不可抹去的印象,那就妈妈温柔对待自己,帮自己细心穿好每一件衣服的场景。妈妈在阿兰11岁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他,童年也因此而走向终点,从今以后,再不会有一个人会如此温柔的对待自己,帮自己穿鞋穿袜,耐心听自己说话,陪自己玩耍。而阿兰在妈妈临走前因为发脾气,说了好多愤怒的话,在插图里,那些字是如此的巨大:“你不能抛下我!好,走吧,我希望你去死!”,而妈妈真的死掉了,配图也都是黑暗的背景,一如阿兰的内心感受

  当然童年的回忆里大部分的人和事还是开心快乐的,有胡椒书下的荡秋千;有圣诞节的圣诞树大道之旅;有海边的度假,沙滩的玩耍;有马德山脉的远足,一个人的小探险;有外公家盛大的宴会,几个表兄弟的健壮与奔跑;有祖母遇到黑熊的故事,惊奇又有趣;有滑旱冰的四处游荡,和小朋友冲突并且获胜;有用樟木豆荚做的小鸟,心中的成就感可以用糖果表现。所有的回忆都有着配图在下面,展现的都是阿兰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回忆中也有其他的事情,比如妈妈对他的警告,让他对上帝有了初次的认识。对大爷爷的拜访,源自阿兰祖父母的去世,而大爷爷却送给自己两块表,这怀表陪了伴阿兰许多年,也如大爷爷的预言一般,终究被当掉换钱了。

  阿兰的童年有无数的温馨快乐,那是无法用文字图画能够完全表达的,而童年的终结在于妈妈的去世,那一段大片黑色底色的配图,当然也并不足以表达爱兰的伤心和懊悔。童年终究是会结束的,因为战争已经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所有的人,告别阿兰的童年,迎接阿兰的战争。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五):回不去的童年

  本书从彩色的现实开始,跟随着阿兰的口述,过渡到黑白画面,就如同老电影的分镜头一般,带我们走入了阿兰的回忆中。

  那时候,空气中还没有战争的烟雾,每天都是阳光明媚的。爸妈因为一场误会,相识、相知,然后我带着懵懂来到了这个世界。那时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我们一直在搬家,每次到了新家,我都会有新的发现。邻居家的鸢尾花招来蜗牛,我便拿着铁桶去捡,因为它们让我开心,不料,蜗牛却爬的厨房到处都是,被我妈妈责骂了一顿,却并不严厉,我印象中的妈妈一直是那样的温柔。那时候的我,总想去更远的地方探险,而爸妈却担心,我总是力图在他们视线内走的更远一些。我就是这样一边玩闹着,一边长大。直到一天,妈妈要外出做手术,我闹着不让去,并说出了让我后悔一辈子的那句话—— “好,走吧!我希望你去死!”后来,妈妈真的没有再回来,从那天开始我的童年便也结束了。

  这本书的故事来源自美国退伍老兵阿兰的口述。绘画作者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作为一个记录者,通过水墨画克制地表现了阿兰口中的童年。作者通过大量的留白,使得读者参与到其联想和想象之中,体会画面之外的情感,这就是区别于一般作品的既视感。并没有用更多的心理os让读者去直接了解阿兰的喜怒哀乐,而是用简单的画面,大面积的黑白灰对比,让读者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绪变化。画面仅以相关的主要物品进行描绘,省略一系列的铺垫,却能让人通过很少的画面,自动勾勒出文字故事的发展。这正是作者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的高明之处。例如讲述对母亲的印象时,通过母亲帮忙穿衣服的一系列细节的刻画,体会阿兰口述中流露的对母亲的怀念。

  相比于作者的代表作《阿兰的战争》,这本虽然是描述阿兰的童年,虽然有快乐,但是因为整体的画风,让人还是有一些压抑。如果说《阿兰的战争》更多的是压抑中的快乐,而这本《阿兰的童年》则是快乐下的悲伤。那些回不去的童年时光,那些再也不见的亲人朋友,混合着记忆,一起离我们远去。作者以中国墨为绘画材料,简单的线条,表达的却是细腻的小故事。这种绘画风格让我想起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一样的简洁,一样的朴素,一样的有情景。但是不一样的是丰子恺老先生用的是毛笔,有憨拙童趣的一面,而Emmanuel Guiber使用的是滴管,先用水勾勒线条,后上墨水。颜色更加简单,线条更加粗犷,氛围更加浓烈。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一下下面的视频,了解这种独特的画画方法。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六):你愿意听听阿兰的童年吗

  刚收到这本书的,从封面上看,我能感受到一个少年的孤独,独自站在河流里,眺望着远方,也许是心理作祟,我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

  阿兰的童年,在第一章里全篇都运用了彩色调,但是从开始讲述他的童年时,一切都变成了黑白两色,也许这是为了符合“回忆”这个词吧。毕竟,我们对于我们的童年回忆都是苍白无力的。

  阿兰,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其实他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母亲善良可爱,平易近人。父亲是一位教师,对于父亲的性格,阿兰没有讲述太多,只知道,父亲是个努力的人,为了家庭,他总是很努力——无论是对阿兰,还是对母亲,对家人。在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阿兰以及他的家人、朋友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也可以知道,阿兰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母亲总是很疼爱他,爱唱歌弹琴,父亲总会带上家人,一起去喝杯奶昔——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了。有时,父亲也会带着他们一起去海边玩耍,享受悠闲的时光。可以说阿兰的童年生活比起其他人来说,是幸福快乐的。而且,阿兰还有许多的亲戚,他们的职业让阿兰从小就接触了比较多的新鲜事物,他们也给予了阿兰许多富足的生活。衣食无忧的阿兰喜欢自己创造新事物,喜欢冒险。家人对于这些事情都是持赞成态度的。

  继续翻看下去,原本以为他的童年就是这样幸福快乐下去,没想到,事情就这样改变了。也许母亲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他在母亲离死之前的一天还说出了让母亲去死这样的恶毒但无心的话语。画面在这一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大片浓厚的黑色水墨铺满了整篇纸张,可以看出阿兰内心的无尽黑暗以及痛苦,悲伤,好像生命中不在拥有阳光一般,和前面相对较亮色的童年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刻,我好像感受到了他的悲伤,尤其是在看到阿兰每天睁着眼睛和星星祷告,我能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害怕与无助。但是阿兰却说他不会哭,他还是一样的过日子,去学校上课。但是我却觉得,其实他并不是不会哭,而是心已经死了,就在得知母亲死去的那一刻,心脏也许已经停止了跳动,只有物理上的疼痛能让他感受到痛。所以对于父亲再婚他已经丝毫没有感觉。在最后,阿兰也说出了他的心声——“他有时也会蒙受内心的痛苦,但比痛苦更加强烈的,是理解与表达所带来的苦涩的快乐```他向背信弃义者视作无耻的好例子,他向薄情寡义致敬仿佛这段遭遇充实了他的灵魂。”也许罗丹的这句话才是对于他的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描述,不是不会伤心,而是已经明白,这就是生活。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原来的模样,让我们变成不一样的人。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七):阿兰的阴茎和我的成长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法国漫画家艾曼努埃尔•吉贝尔所著的《阿兰的童年》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阿兰的母亲告诫他不许玩儿自己的阴茎也不可以摸它,因为上帝不喜欢他那样。在以后的人生中阿兰牢牢记住了母亲给他灌输的这一观念,在自慰的时候也想办法从来不用手甚至等到他结婚在做爱的时候也尽量少的碰触自己的阴茎,这条奇怪的戒律已经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即使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了,他也会莫名地对触碰自己的生殖器,感到局促不安。通过这个令人难为情的例子,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给一个很小的孩子灌输明显荒谬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些想法会持久的甚至下意识的根植于孩子的性格当中。

  所以,热播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才会引起大家那么多的讨论。大家都在思考原生家庭或者说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樊胜美是如何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观众可能一开始会唾弃她,市侩、圆滑、爱财认为她就是一个上赶着的捞女,但当褪去面子撕开里子,大家对她只剩下同情和可怜。反而对养育她的家庭大加指责。

  不禁想到张爱玲,众所周知张爱玲出身豪门,母亲出身名门,但却是小妾所生,拥有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接受新思想的她无法忍受丈夫抽大烟,嫖娼,娶姨太太,二人终日争吵不断最终离家出走,客死他乡。家族也日渐没落,大家的衰败,小家的不幸,父母的离异,都对幼年的张爱玲造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对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深刻体现在了她的作品中。她的作品冷艳又孤绝,很多人抱怨她的尖酸刻薄,全没有一丝温情。在她的笔下,姐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可以把自己的妹妹作为祭品供奉给自己的丈夫;母亲可以为了钱,将儿子培养成瘾君子,将女儿的婚姻一句话轻易葬送;爱情更是奢侈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彼此试探,即使成就一段恋情,也是以倾覆一座城为代价。后世在进行张爱玲研究时,她的家庭影响尤其是她母亲对她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如此一个新派的追求个体自由而不惜“抛家弃子”与家庭决裂离家出走的母亲,无怪乎日后她对胡兰成的卑微和执念若此。

  与《小王子》一样《阿兰的童年》一书中有许多看似无意而又耐人寻味的地方。你可以将之成为戏剧性或反转。但我更愿意将其称为赤子之心或童真,这是一个小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没有任何雕琢和美饰。但却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儿。不以为意却一针见血的戳破了成人世界的谎言,无奈却又真实同时还带有浓浓的烟火味。

  当阿兰决定去拜访那个令全家厌恶的恶毒的林爷爷时,看到他书橱上那些精装的记账笔记本的 个扎在人堆里都不会看第二眼的人。 阿兰清楚地意识到,大爷爷有心理上的疾病,他的精神状况注定了他对他弟弟或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丝的信任,包括他相依为命的妻子。但他却给了阿兰两块表。当林爷爷把两块表送给阿兰的时候就曾笃定的对他说:“我把他们送给你了,你呢,你会把它们卖掉的。”阿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笃定“不会,永远都不卖。”林爷爷也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会的,你看着吧。有一天,你会身无分文,到时你就会把他们卖了。”那块金表陪着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经无数的碰撞和硝烟,却最终在他婚后因为经济困窘而被卖掉,一语成谶。

  爸爸带着妈妈去医院看病,阿兰像所有小孩子一样,望着即将要开走的汽车,害怕被妈妈抛弃,害怕妈妈丢下自己。但母亲不能带着他,恐慌而又暴躁的阿兰,对着妈妈大吼“好,走吧!我希望你去死。”没想到这却是他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他非常痛苦试图安慰自己道,母亲是最爱他的也是最了解他的,她不会相信他的那句话是发自内心的,也不会相信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这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他还是无法轻易的原谅自己。

  奇怪的是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没有流一滴眼泪,尽管极度悲伤,而且他平日里通常很容易就流眼泪的,但这一次,一滴都没有。他想“太可怕了,我没有妈妈了。”然后他对自己说,人生是这样的,那就这样吧,我只能这样过下去。当所有人都用同情的目光小心翼翼地审视他的时候他觉得这很愚蠢,让他很不舒服,不禁气闷,他们应该像平时那样对待我啊。当丧礼进行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来吊唁母亲,亲吻她审视她。这种对待死者的方式让阿兰感到气愤。他宁愿独自怀念她,:他有足够多的回忆。

  就像在电视剧《1988》中,德善的奶奶过世了,爸爸,姑姑,大姨,伯父回家奔丧。在主持丧葬的过程中,他们热络的招待往来亲友,插科打诨嘘寒问暖,如此的热情好客,仿佛这是一个新的社交场所。丧礼也变成了婚礼似的,一派祥和而又其乐融融。德善不愤的像姐姐抱怨,却发现在所有宾客离开之后,刚还在嬉笑招呼的爸爸和大伯他们抱在一起嚎啕大哭。那个时候她才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如此多的无奈,他们不是心狠只是要带上面具和铠甲。

  就像当初爸爸带阿兰去墓地说好的以后要在那放上妈妈的墓碑。但父亲慢慢接受了现实,重新找回了生活,他们就再也不去墓地了,用阿兰的话说“我确定爸爸一直都没有给妈妈立墓碑。”妈妈就这样退出了他和父亲的生活。

  结尾处阿兰也说了,在妈妈去世这件事上,他的所有反应都很奇怪。命运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中有一种奇特的美。在本书最后,阿兰借用罗丹《论艺术》中的一章《对艺术家而言,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来描述他十一岁那年的情感。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就好像生活还在继续,人总得往前看。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八):童年美好,却再也不会回来

  童年的生活回忆起来,大体脱不了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路的玩耍,与父母家人的温馨相处,上学期间的糗事趣事,当然童年的生活并不都是天天快乐的,不过在回忆中,快乐的事情总是被不断的放大,而悲哀的事情常常被遗忘覆盖。于是童年的生活回忆起来总是让人无比怀念,怀念那时轻易可得的快乐,怀念那时无处不在的美好,怀念自己的单纯,怀念自己的赤诚,童年就在我们的怀念中成了白月光和朱砂痣,刻进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阿兰的童年有和我们相同的地方,在阿兰的童年记忆中,有和小伙伴们在胡椒树下快乐玩耍的记忆,胡椒树垂下的枝条被阿兰和他的伙伴们做成了秋千,荡来荡去,你追我赶,快乐的笑声可以穿越书页一直传到我们耳边。因为贪玩被胡椒树汁沾染了衣服因来的责骂则被阿兰忽略掉了,或说可以说那时的责骂在以后回忆起来也带了三分乐趣在里面。

  阿兰童年的回忆里当然包括妈妈对阿兰无微不至的照顾。阿兰的童年这本书是一本漫画书,一幅幅插图配着简短的文字,生动的描述了阿兰记忆里童年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有时配图和文字并不相符,比如对妈妈的回忆。文字描写的是妈妈,配图却是妈妈为阿兰细心的穿着衣服,可能对于妈妈在自己儿时的记忆,我们都是把妈妈给自己的温柔抚慰的感觉记得更牢吧。

  在记忆里还有家人一起出游登山探险,去海边玩耍等等事情。不过在最后,也是童年的终结的时刻,成为了阿兰童年最深的印刻也成了阿兰最深的伤痛。阿兰的母亲生病了,再去看病启程的时候,阿兰没有安慰妈妈反而任性的哭闹,最后还大声的对妈妈说死。这一段在漫画中用黑色的背景,巨大的字体展示了出来。在母亲手术去世后,阿兰肯定无数次的后悔过当

  时和妈妈告别时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但妈妈会原谅阿兰的,因为妈妈最爱阿兰。

  可是阿兰的童年也因此而终结,没有了父母的孩子会在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因为在那以后,再不会有人无条件的爱自己,支持自己,关心自己了,所有一切都要靠自己承担,长大的阿兰依然怀念童年,而将让阿兰痛悔遗憾的最后一段与母亲的对话写出来,除了是对母亲的道歉外,也是对自身的宽恕,更是对我们的警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童年美好,却再也不会回来。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九):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梦

  这本图像小说使我想起王朔的《看上去很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这些追忆和讲述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作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狗脸的岁月》《乳房与月亮》《那年阳光灿烂》《城南旧事》《岁月的童话》《Sunny》《2015》《遥远的小镇》《那年我们青春期》都是。

  它们唤醒我的记忆,告诉我,童年是一个回不去的梦。也正因为如此,我着迷于用这样的方式去纪念和重温那个世界。

  正如郑渊洁一篇童话的名字所说的那样——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梦。

  《阿兰的童年》,这个名字几乎就是我购买这本图像小说最初的全部动机。

  每个记录童年的人,在追忆童年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线索。这也正是这类作品的有趣之处。人们只有在离开童年的时候才会有兴趣阅读这样的作品。然后有意无意地关照自己的童年。每一部这样的作品都像是一张地图,地图上不同的地点承载着与每个读者或观众类似的记忆,那些记忆一点一点被点亮。每部作品都是地图的一个碎片,当他们被拼凑起来,就可以找到一条通往我们自己童年的完整路线。让童年在记忆中越发清晰,直到那些忘却的回忆也历历在目。

  那些味道,温度,声音和光影,以及与之对应的微妙情感一一袭来。

  《阿兰的童年》开篇的叙述就吸引我反复读了几遍。但差不多在第五六遍的时候我才开始试图理解每句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在你还没有真正掌握到叙述信息的含义时,就已经被它们携带的某种氛围所吸引,甚至沉醉其中。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阿兰的童年》有一个出色的开始。

  进入童年回忆之前,用了八个跨页,以街道上行驶的汽车这种视角代入了追忆的氛围。

  汽车不断行驶,路边是现代城市常见的高楼大厦。配上简单稀疏娓娓道来的旁白,每翻过一页,仍是路上,旁白继续,但风景已经变化。像是开车的人要去看望一位老朋友。

  正文开始之前,天色渐暗。

  接着,童年展开。

  我正是被这种口吻打动了。

  坦白说,对于我这种对外国文化二战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的文盲来说,阅读这样一本作品,在知识上的确存在一些盲点。而且在这些方面我甚至不是一个保有好奇心的读者。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感动。

  记忆或许是没有理性可言的,但创作却存在理性的成分。我可以从创作的技巧来分析作品的优秀之处,但我发现我并不想这样做。确切地说,是懒得这样做。甚至连这篇文章我都懒得写。

  毫无疑问,它是美的。像诗一样。并不能令人感到激动,继而产生强烈的与人分享的欲望。阅读它的过程中,我曾几度失神,不由怀念起那些早已流逝的时光,和一些早已遗忘的片段。我并不能确定其他人也会产生这些私密的共鸣。

  它以一个成年人的记忆,孩子的视角去追忆那些童年的时光。关于父母,伙伴,自得其乐的游戏,旅行,游玩,祖母,亲人,家族,因为童年某件事而导致自己后来与众不同的自慰和做爱的方式……恐惧,得意,遗憾,无法介怀的悔恨……

  阿兰的童年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这种真实,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大过它的特别。

  我知道,会有一些人希望读到这样一部作品。

  《阿兰的童年》读后感(十):当燕子不再飞回卡皮斯特拉诺,阿兰的童年亦不再…

  看过《阿兰的战争》的人便知道,书中的这个士兵呀,他只开过一次炮,炸掉了一间空无一人的小屋,整个战争期间做过的最勇敢的事,就是独自面对一个持刀的醉汉…对照我们看过的二战电影,这也太不“美国大兵”了。

  看完《阿兰的童年》我似乎能理解,为什么他不会是那样的美国大兵。阿兰生性温和,从来不会出手揍人,童年当中只有一次打架经历,还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打了不断挑衅的邻居男孩。

  他整个的童年,都笼罩在一个巨大的荒谬阴影当中:

  5岁的时候,妈妈告诉阿兰,不许玩自己的阴茎,否则上帝会不高兴,结果,在之后的童年、青少年以及刚成年的时光里,这个男孩总是尽量克制碰触到自己的阴茎。即便是到了手淫的年纪,他还是从来不用手(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不用手碰触阴茎,成了阿兰的第二天性。哪怕是结了婚之后,他还是不习惯碰到自己的生殖器,直到将近中年的时候,他才突然解放了自己的第二天性。

  阿兰自己也说:“给一个很小的孩子灌输明显荒谬的想法,这些想法会持久地,甚至下意识地根植于孩子的性格当中。”

  作为一个年代控,在这本口述体的童年回忆史中也找到了一些好玩的细节:

  1、化妆:那个年代,非常多的女人不化妆,那时候化妆才刚刚流行;

  2、胸罩:女人们不穿胸罩,乳房下垂严重,上体育课的时候,女生们得用橡皮膏把乳房绑起来。

  3、烫发:很时髦,出现“卷发神器”,可在家用烫发钳在燃气上烧热,然后拿卫生纸从铁板中间擦过,如果卫生纸没有烧焦,意味着铁钳也不会烧焦头发。

  4、衣服,款式宽松,女士短袖衫不收腰,贴身。

  5、游泳衣,都是毛线衣服,各种让人刺痒的针织品。

  整本书采用的是水墨漫画,据说作者是先用水画,再用装在小瓶子里的中国墨上色,但开头几张是彩页,视角是小男孩记忆中的美国公路,而且居然大片的蓝、明黄、暗橘模拟出了城市天色的渐变,美好地想让人吹起口哨…

  在这个叫“阿兰”的小男孩的记忆里,卡皮斯特拉诺是美国西海岸上国王大道沿线21所布道所中,最漂亮的一所,美国老牌歌手米歇尔•赫利有一首歌,也使它变得更加有名:

  “当燕子飞回卡皮斯特拉诺时,我将在那里等你。”

  燕子是这里的标志,几个世纪以来,去温暖的阿根廷过冬的美洲红石燕都会飞行6000多英里,在每年3月再飞回来。

  《阿兰的记忆》保存了“二战”前的美国南加州风情:曾经的天空清澈明净,不知“烟雾”为何物;记忆中的圣巴巴拉空气中飘着柠檬的香味;连接圣地亚哥与旧金山的古老道路“国王大道”是条狭窄的公路,路面不算平整,汽车经常抛锚……

  而二战之后,大批平民、士兵、军工厂及造船工业工人路过太平洋沿岸,许多对加州毫无了解的人横穿这里,人口翻了一番……如今,阿兰小时候最喜欢的卡皮斯特拉诺,那个用土砖坯造的小小布道所,经过多次整修,把一些燕巢都破坏了,以致许多红石燕从此不再飞回布道所居住。

  美国另一位作家耶茨的短篇小说《告别萨利》里,也写到卡皮斯特拉诺,诚如小说的名字,这是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小说里的杰克对萨利唱道:“当卡皮斯特拉诺的燕子飞去时,就是我要离开你的时候…”

  非常喜欢整本书的结尾,(为了不剧透,只能说)像是插在柔软童年中的一根倒刺,从此童年戛然而止。在这件事情上,阿兰所有的反应都很奇怪:生活中很多令人悲伤的事情,他经常为之哭泣;但对于这件事,他没有哭。

  因为这件事太大了。

  11岁的阿兰无法理解这件事情,就像是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一点都不害怕,只有一次,一辆车差点从他身上轧过……

  当卡皮斯特拉诺的燕子飞去时,就是我要离开你的时候;

  不等我们理解告别,童年就已经过去;

  不等我们理解战争,战争就已经到来;

  生活就是这么的真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