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10篇

2018-05-01 20: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10篇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是一本由车前子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一):饮食之道——《味言道》书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美食话题从来就没有断过。由美食引出的典故等也层出不穷,以美食为话题的电视节目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当然关于美食的书籍也就数不胜数了,本书《味言道》也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不过它与大部分讲述美食的制作流程等书籍不同,它是一本散文集,是来记录美食背后的人和事。作者车前子既是著名诗人画家,又是随笔大家。本书中一共收录了75篇关于饮食的随笔散文,没有什么我们普通人难以参加的什么满汉全席什么的饮食,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关于饮食的话题。

  例如“吃它一年”一文里就以万物生长之春季开头,本以为绿油油的春季是吃的大好季节,没想到作者的重点却在后面的炎炎夏季,春天几乎一笔而过。后面的‘杯盘草草灯火昏’的夏季。讲到江南人的口味变淡,提到了在冬天准备的咸鱼咸肉,一道‘咸肉冬瓜汤’或者冬瓜配虾米的‘冬瓜虾米汤’就是这时的最爱了。除了这两道家常菜,还提到了咸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就连吃咸鸭蛋的吃法都那么文艺:“咸鸭蛋是此时佳品,吃的时候一剖二,或一剖四,如果拿起咸鸭蛋就往桌上一嗑,老人们认为这很粗鲁”。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菜品时作者还特意提到了六十年代的菜,还有就是灾后问提到秋天和冬天的菜时也举了类似例子。我猜想这其中其实体现了作者在品尝这些日常菜肴时对以前生活的那种回忆怀念之情。当然有些语句我还不是十分明白,如本文最后一段也即最后一句话:“吃一款美味,是一次修行,一年过去了”。我重新看了一遍全文还是没有理解明白。

  本书的其他文章都体现了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韵味在里面。如“慈姑与鸡头米”疑问,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这文章不怎么样,本文在介绍慈姑和鸡头米时就援引了《辞海》,然后讲述了其吃法和其他用途就完了,感觉也没什么。但是当我重新回头去看时,感觉就又不一样了。例如在介绍慈姑时顺带提了一下慈姑的写法,将至与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顺带一个对比,但是知道这个典故的可能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虽然迂腐但是那份坚持可能是作者欣赏的吧。因为本文结束时,作者提到了:“吃东西要有氛围,要有环境,江南和苏州把吃鸡头米的氛围与环境曾经烘托一尘不染”。

  虽然本书是一本讲饮食的散文集,但是其中很多文章不仅仅是讲饮食,也是在讲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阅读这本书可能看法都不一样,可能与我的见解相反都不足为怪。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二):吃的是美食,品的是心情

  吃的是美食,品的是心情

  味言道

  现在做个吃货好像是时尚,只要爱吃美食的人都洋洋自得自己是个吃货,按照车前子的说法,这应该是随园式的一种境界,张扬,为一点味蕾满世界乱转。记得我小时候可没人愿意冠一个吃货或者饭桶的名号的,那纯碎是个贬义词。

  对于美食,我并没有过多的偏爱,回想一下记忆印象深刻食物也不过寥寥。在我家父亲忙于生计是不大管做饭之类的事情的,那是个冬天亦或是深秋的一个晚上,偶然间来了一点兴致的父亲竟然要自己动手做一次烩饼,我和哥哥都很新奇,在一旁观看,父亲略显生疏的放油,下葱花,放入白菜翻炒,略软之后放入已经切好的饼丝,翻炒,加少量水,盐,酱油,最后在即将出锅的时候淋入一点醋,大功告成。那烩饼的味道如何,我现在已经淡忘了,但当时的那种新奇兴奋的感觉却一直留在了记忆里,和家人亲密相处,那种温馨幸福的感觉,让我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长大之后,也有心爱的人,有了孩子,也去过一些地方,若说是哪里的美食特别让人留恋,倒不如说对和那些人在一起吃饭开心确切些。车前子的这本味言道深得我心。

  车前子,原名顾盼,1963年生于苏州,现居北京。诗人、散文家、水墨工作者。新时期文学横跨三代诗歌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三原色》。二十一世纪文人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著名作家创作好吃》、《苏园六记》等有特点闲适文章,被誉为"当代丰子恺"。出版有诗集《纸梯》、《怀抱公鸡的素食者》(英文版),散文随笔集多种。

  车前子这本书中洋洋洒洒,谈笑自若的说着自己对美食的各种体会感悟,北京的豆汁、山西的高粱面鱼鱼,更多是故乡的吃食,当然对故乡的美食感情深厚些,什么慈姑和鸡头米、咸菜雪菜、青团子、烂糊面、绿杨馄饨啊,都是寻常人家常见的,在每个平常日子中都可以见到。美食不都是用来过日子的么。

  这本书整体轻松快意,好多东西我以前都不曾留意,你知道荠菜种子才是芥末的原料吗?你知道花生竟然是郑和带回来的吗?

  你知道“在北京,与鲨有关的,只有鲨尘暴和鲨眼。很遗憾,我们没有鲨鱼!”我一直认为的还不错松鼠鳜鱼竟然是很俗气的菜肴,“与乾隆皇帝诗书差不多。”以后还是要多读读诗经啊,熟读诗经三百篇,逃荒路上难饿死,也难病死。

  饮食,到最后饮的是一份心情,食的也是一份心情。天下珍馐和讨厌的人在一起食用也味同嚼蜡。美食不过是一种情怀,一时的心境。食物的味道可以淡忘,但那环境和情怀却已发清晰亲切。我们最终品的终究是心境。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三):饭桶眼中的吃货

  读《味言道》

  作者:苏术

  车前子是苏州人,但他并不喜欢苏州。不能说他不喜欢苏州,应该说他不喜欢今日的苏州。

  我印象里的苏州,有很多树,有山有水,构成的美丽园林。还有漂亮的苏州妹子,一口的吴侬细语,软的叫人心都化成水。

  这本书讲的是吃的。既然要写吃的,不得不说一下我这个人对于吃方面事儿。我记得有一回在沿海边的城市里吃蟹。我和一群本地朋友点了一大锅肉蟹煲,我啃着蟹脚,吃的津津有味。我前面一个朋友看了一眼我那吃相,说了一句:苏,你这吃相不是吃货而是饭桶啊。旁边几个人瞬间把眼神放在我身上,并且都大笑出来。

  gt;>>饭桶有一颗吃货的心

  瘦骨嶙峋。看见车前子照片的那一瞬间脑海里冒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词。你让我单单看他本人,我实在想不出他对吃这个事情是有研究的。看着实在是不像。

  细细读起这本书来,车前子对于吃这回事儿还真不含糊。他说:“吃一款美味,是一次修行,一年过去了。”要说小时候的味道,我还真是记不起来了。印象里只有奶奶烧的“烂咸菜顿豆腐”,一碗菜还没端上桌子,味道就已经飘散开来,一股子烂菜味,有点像臭豆腐,那味道足足可以飘十万八千里那么远。你别看它臭,味道却是十分美味。做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寻常腌菜(土名叫:九头芥)腌的比平常更久一些,再加上几块新鲜的豆腐,炖一炖,味道就出来了。

  西晋有个文学家叫张翰,他曾经因为舍弃不下家乡的“菰菜 ( 茭白 ) 、莼羹、鲈鱼”说了一句:“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竟辞官回家。我虽然没有这位前辈如此勇气,却也有怀念家乡味道的心。

  gt;>>美食上的旅行

  车前子说:“吃也是一种旅行”。于是,我看见了苏州的“白菜烂糊肉丝”;还有车前子口中堪称苏州第一的“鸡头米” ;姑祖母烧的“雪菜烧豆腐”;“薄荷年糕”,“福橘”,“风扇冷面”,“袜底酥”,“橘红糕”,“蟹壳黄”,“粽子糖”,“糯米藕”,“豌豆黄”,“馄饨侯”,“奶饽饽”,“富贵衣,叫花鸡”,“鲽鱼头”,“松鼠鳜鱼”,“石榴虾”,“炸金砖”,“云想衣裳”等等。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临死前对儿子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核桃味(也有说火腿味)”。车前子知道了,竟真拿花生与五香豆同嚼。咀嚼完还是花生与五香豆的味道。便写说:“夫花生与五香豆同食可也,若为火腿味必不可也,何也?物各其性,何泯其本心!”后又遇一烧饭和尚,和尚说,给他一斤麻油,他能把菠菜炒出火腿味。车前子问他,你一个出家人能知道火腿什么味?和尚说,他听人说的。

  车前子虽仿金圣叹同嚼花生与五香豆,却知其没有火腿味,堪堪说了一句:物各其性,何泯其本心。吃东西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吃的时候讲究心境。你不开心,吃什么都嚼如蜡。金圣叹死前入狱,吃什么也当最后一餐了,能吃出火腿味,也符合他当时心境。车前子后仿金圣叹,只是想试试是不是真的能尝出传说中的那个味,可想而知结果不尽如意也不出意料。

  莱科·巴尔曾说:“烘烤食物的时候,要按照指示来做;烹饪的时候,只需凭自己的口感喜好来做就行。”虽说我不会做食物(厨房小白),但是在吃方面,我想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能符合自己口味即可。好吃不好吃,因人而易。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四):接了地气儿的文字,才最是下酒的好菜

  文人墨客,离老百姓都远。一则,文人思绪万千百姓日子乱麻;再一则,文人行云流水,百姓柴米油盐;若再多一则,文人吃啥喝啥都附庸风雅,百姓多喝大碴子粥吃面就大蒜西里呼噜图个饱腹舒坦

  所以,文人文事,阳春白雪乡里乡亲下里巴人。之间隔着多少高铁距离,无需丈量,文人懒得接地气儿,乡亲懒得去翻墙。所以,也怪不得乡里乡亲的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书;文人世界,也越来越多看不懂,隔空瘙痒。

  小时候在老家上过2年小学放学回家,乡下村头,叔叔婶婶爷爷伯伯大树下晒着暖阳,眯着眼睛搔着后背,拉着家常,看到蹦跳的我,叽叽嘎嘎地喊,读书娃下学啦?今儿都读了啥?教书先生又考了啥没用的吗?

  读书无用。尤其在吃上。

  不识字的奶奶能做一手好面,奠定了我此生是个面食控;隔壁院子的王婶儿卤得一手好猪蹄,香馋一村庄;北村口老倔头耀大爷就总是弯着个腰背着个粪筐,晚巴晌时,蒸的黄米面馍难得分一个到我就被哄抢;二大伯的脱骨肉细碎着拌了细细的葱丝,摆了一盘子上桌,哈喇子就一直流淌。

  这些人这些饭食都与文人无关,他们大字不识几个,道理不用箩筐装,也没有五湖四海游走的比较,只是来这一世,在这一村庄,做好了一道菜,烧好了一个汤,米面吃食给家人,天就不会塌下。

  只是,他们作古了,他们就走了,遗留下的味道,暖过的胃,就道出沧桑

  却也还是有意外。文人车前子写了一摞书,说前世今生的吃、喝、玩、乐,书名分别是《味言道》、《茶墨相》、懒糊窗》和《苏州慢》,这书名透着文人相,讲究分寸、对仗,更显得求韵味,玲珑剔透,回转流长。这书名一定先吸引文人们的喜悦,把吃喝玩乐弄得雅致出世,正是文人的标榜,可跟乡里乡亲们不知隔了几道高铁,这距离也不知有没有人丈量。

  却,也不能单看这书名。意外,在阅读这些文字产生,有个感觉在先,这套书的书名该再斟酌斟酌,一应书名,掩了书中的玄机,文人文事,这一回真接了地气儿,书中的话,拿来说给村子里的村姑听,会顶着个地嘎嘎笑,点着头,这老哥是真会吃的,真会讲的。

  看了《味言道》想着胃炎到,要这么任性地吃,胃炎就到啦。呵呵。却还是让我有些泪涟涟。

  若是车前子先生认识我的不识字的奶奶、隔壁院子的王婶儿、做黄馍的耀大爷、脱骨肉能手二大伯,那他们的手艺,是不是就也留下来,至少可以留在味言道的文字里陪着我地老天荒

  第一次,觉得文人的字,接了地气儿,这么有用。让我想起了儿时放学那个情景,更想起那些逝去的老人们,曾经给我带来的舌尖记忆,乡村念想

  想必,车前子先生在吃上并不把自己归类为文人,所以他写到痛快处说,吃是给自己的,点菜要特别认真,字是写给别人看的,文章究竟是谁看呢,谁也不知道,所以认真不过点菜。

  这本《味言道》中,比比皆是这种对待吃食的认真和对待文字的随意,有点儿喝了二两小烧或者半斤酸红杨梅酒后的爷们状态嬉笑怒骂地,信手拈来,合胃口的,夸赞不吝美词、艳词;不合胃口的,点了名地寒颤还不够,阴损几句奉上,竟然也看着痛快。

  说起河北赵州的雪花梨,竟然说是如同守了寡的小媳妇去上坟,越穿白,越妖艳,读到这里那一阵子的寒意,还真是雪花四溢呢。

  说起蒸双臭的腌苋菜梗,如望春风的闺中少妇,丰腴滋润,这是什么滋味

  说起紫甘蓝,颜色沉闷压抑,仔细看了去,却又像新近守寡的贵妇人,不失庄重,这让我以后如何对待爱吃的紫甘蓝?

  说起吃油汆臭豆腐干,连吃了五块,一抹油嘴,觉得他自己是那条街上的巴尔扎克,这情形,道尽了他口嚼豆腐干的神机妙算,万千文思的巴尔扎克,此时也不若那蘸了鲜红辣酱的臭味重重之中的醒悟。

  说起鱼丸蘸虾油,竟然像白白净净的小美女淹进酱缸,责人手段毒辣,嗔言之间,口腹蜜剑一般,我看得阿弥陀佛。

  人间冷暖全在饭桌上。声色犬马一应在吃食里。

  真心想建议车前子先生,此书不如就叫《说白了》或者《好吃》(好读四声),书中有这两个章节,更是直白些,也容易引了乡里乡亲的选了此书,做一人吃食喝酒时的佐料,说不定,拍案叫绝的事,二大爷也能在读一段之后发生,接了地气儿的文字,才最是下酒的好菜。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五):油腔滑调的饮食文章——读《味言道》

  文人多吃货,极端的例子如金圣叹,死到临头还在传授“花生与豆腐干同吃有火腿味”的秘诀。诗人、散文家车前子也是吃货,来到北京更是和吃界名流、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厮混一起,到处吃馆子。写饮食文章也算文人的雅癖。不过像吴承恩写《西游记》,每逢唐僧师徒吃大餐,他就像岳云鹏“报菜名”,把些面筋、木耳之类的罗列一通,显得索然无味。相比之下,还是曹雪芹写茄鲞那一段更高一筹。写饮食文章的高手,在后来者中,要数上周作人和汪曾祺。车前子赓续了前辈文人的雅癖,在其散文集《味言道》里,铺排了近乎一个席面的吃食,读起来相当开胃。

  周作人、汪曾祺的饮食文章都忆及故乡与童年的饮食,车前子也未能免俗。虽然他说“一个热爱食物的人,是没有家乡,也没有童年的。”事实上,从江南移居北京,且已是中年的车前子,依然无法摆脱家乡与童年的饮食记忆。所以在北国的雪地里看到几根绿苗,就想起故乡的慈姑。就像几千年前,他的苏州同乡张翰,在秋风里起了“鲈脍莼羹”之思。车前子虽已老大不小,牙齿也不好,却还惦记着童年吃过的饴糖和橘红糕。时间好像能将美味提纯,舌尖似乎也有记忆。但车前子对故乡及童年美食的忆念,又不单在舌尖上,还有那种心境。在《菜饭和炒饭》一篇中,车前子感慨那时虽然清贫,却把生活过得像生活,即使做一顿简单的烧菜饭,也那样认真而不浮躁。而如今呢?车前子不禁一通数落:因为制造商偷工减料、急功近利和乱使添加剂,蜜饯的品位越来越庸俗;难以见到精益求精的酒家,只见过一天比一天粗制滥造的馆子;还有用药水让蟹毛变得金黄的大闸蟹……吃的安全无从保证,吃的心境可想而知。所以他的怀旧有点忆甜思苦的意思,是对彼时淡定从容心境的重新体味。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那么也可以说“回忆过去的饮食,无异于又吃一次。”

  《故乡的野菜》算是周作人饮食文章中的名篇。车前子觉得这个题目好,拿来也做了一篇。比较而言,周作人的文章冲淡中有涩味,而车前子的文章油滑不失分寸。油滑而不失分寸可以概括我读整部集子的感觉。车前子的思路是油滑的,追逐跳跃,活泛的“内心运动”像是在思想的跑马场上玩漂移,行文时经常“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比如在《饸饹》一篇中,从吃饸饹扯到鸿门宴,从鸿门宴扯到生猪腿……只是离不开吃。车前子为了把握那种转瞬即逝的味觉体验,多方譬喻,广泛联想,在《豆汁及其他》中他从酸枣汤想到炒红果,他说:“炒红果可以说是酸枣汤的表姐”。他用以在纸上重构这种味觉体验的文字,有很多如此有趣的妙语,这些句子像他的思路一样油滑。在《饭局》的开篇,他说:“饭局,听上去像行政机关。它的局长,理所当然是饭桶莫属了。”真是饭局未开,即已喷饭!像周作人一样,车前子也喜欢引经据典,但他据的典还有《现代汉语词典》,这不像那种掉书袋的正典,倒像是抖了个包袱。读车前子的饮食文章,不但开胃,而且解颐。

  车前子文字的油滑也体现在语言风格的口语化,这种口语化的表述亲切自然,不矫情也不滥俗,往往与书面语混用,像周作人的文章有时文白夹杂,别有韵味。书面语的运用是对口语化的调剂,也使他油滑的语言不至于过分嬉笑玩世,流为游戏之作,这也是油滑中分寸感的体现。而且这种油滑的阅读快感,回味起来也未必不显得“艰涩”。在读到“炒红果可以说是酸枣汤的表姐”时,你可能会一笑,但并不一定是会心的一笑。车前子通过这句妙喻要传达的味觉体验,还是需要用心拆解方能莫逆于心。这种油滑中的“艰涩”,也是分寸感的体现。像是看过一出喜剧,在轻松笑过之后还能玩味出一点深沉。

  前人文章,多有嬉笑玩世的游戏笔墨,民国学者刘师培视为“轻滑之作”, 认为这些文章虽然有才气但不值得推崇。“庸流所奉为才子派者,实不足为楷式也。”车前子是文章中的才子派,但比才子派的味道要好一些。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读后感(六):百鬼夜谈品书1——《味言道》

  百鬼夜谈品书1——《味言道》

  溪涧明月,槐树下,找几个老友聚聚,一壶菊花茶,几粒红枣足矣。

  车前子的书,我第一次读,《味言道》是讲美食的,内容我很喜欢,通过美食品味人生的大道理,语言呢,读起来文绉绉的,文风清秀淡雅,那语气,好像十年前的我,当时心高,恨不得出口成章,字字皆禅。

  如今的我,混迹在人群中,没了理想,只愿图个清闲,睡个懒觉。我的几个朋友,和我是同类人,对功名没有半点追求,因为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了。人间的美食,对我们来说,走南闯北,尝过大半,纵然再美之食,也绝不生留恋。可对世间的学问,尤其是古怪之事,甚是喜欢。

  午夜仲夏,一时起兴,我们几个老友索性谈起了美食,确切的说,是阴间的美食。一个老友是安徽的,家在萧县,隐去姓名,且叫他S,S说他小时候曾偷吃过鬼宴。

  萧县是陈、吴大泽乡起义的地方,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尤其是他们县的凤山,可以说死人扎堆,半夜遇到几个孤坟野鬼倒也不算稀奇。

  说,遇到鬼不用怕,鬼不吃人,确切的说,鬼吃的是魂。鬼与魂,不是很好解释,打个比方,就如同人与肉的关系。

  后来阅读佛经,发现里记也载过,关于饮食,鬼是闻一闻就吃饱了,神佛是想一想就吃饱了,而人呢,跟畜生之类的低等生物一样,要吃一吃,才会饱。

  拿一个红枣举例,很多人说供养给寺庙的水果,比如这颗红枣,放在佛像下,几个时辰后,好像吃起就来不那么甜了,由此断定,香气是被佛菩萨吃了,于是供奉者认为,他功德圆满了。

  可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水果,实际上是被寄生在庙堂里的鬼吃了,因为佛是不吃饭的,更不会靠摄取生物的魂为食。佛境是大虚空慈悲同体光明,这说来话长,暂且打住。

  又说,他六十多年前,他11岁,给地富人家放牛,不但吃不上半顿饱饭还经常挨骂。一日夜晚,他躺在村头破庙后小睡乘凉,睡梦中,隐约听到了两个鬼交谈,大意是说这两个鬼搜集了一坛吃的东西,没吃完,于是他们合计就先藏在破庙里的大尊罗汉身后。

  不久后两个鬼就走了,S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他们是鬼,以为是村里偷鸡摸狗的小混混。第二天,天刚亮,S果然就在大尊罗汉身后找到了那个坛子。只有巴掌大小的小酒坛,S饿极了,那个年代没几个人吃的上饱饭,S没多想,打开坛盖,也没看里面是什么东西,举起坛子,就往嘴里倒。

  感觉那里面的东西是一股极凉之气,一下子就钻进了肚子里,整个人都冻僵了似的。说也奇怪,S不饿了,饱极了,打了一个饱嗝,好像百种香气从体内散发出来,从没有过的舒服。

  两天后,S又在破庙后听到了这两个鬼的对话。S才知道,他那晚所吃的是,正是这两个鬼采集的东西,是山野中千百朵野花的花魄。这两个鬼知道他们的东西被吃了好像也一点都在意,他们又在坛子里存了别的东西,牛魂魄。

  说他当晚兴奋极了,天一亮,他就跑到罗汉后,果然找到了那个坛子。S打开盖,一饮而尽。牛魂入口即化,虽是无味无形,却要比牛肉汤鲜美一万倍,S后来说,他一辈子都没尝过这样的味道,无法形容,真是好吃的可以让人痛哭。

  继续讲,吃了牛魂后,自己三天都没吃东西,浑身都是劲,可他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因为富农家的牛莫名其妙的死了两头,S当然知道,绝对是那两个鬼做的手脚,失去魂魄的牛肯定是活不久的。

  被雇主骂的惨,一气之下,再次来到破庙,这次来得早,他怕两个鬼发现自己,索性藏在残壁下的一个小石洞里,并在上面盖上了一层瓦砾。

  果然,夜里两个鬼又来了,他们窃语:那小孩果然上钩了,他吃了我们阴间之物,这几天阴气会极重,今晚必定会再来,到时候我们趁他睡熟,就去动手摄他的魂吧,好久没吃鲜人了。

  听到这段对话,吓得要死,想跑可手脚却一动不能动,接着就晕睡过去了。

  早晨S醒了,出了一身热汗,他感觉自己的魂儿好像还在,也没缺胳膊少腿,他去庙里翻那个坛子,却再也找不见了。

  回忆到此结束,S说,他当时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竟没有死。

  听罢,我不禁插话道:可能是这两个鬼仍有些善念,没有加害于你吧。不过,我也听说,人肉的味道并不好吃,因为人魂魄中的思绪极乱,杂念纷飞,味道远远不如相对单纯的动物,如,猪、牛和羊。所以,除了复仇或冤家债主,极少有鬼主动吃人的。不过,俗话说,阴谋鬼计,总藏于在美色背后,到是不假。

  端了茶,品一口,说,那味道我现在还记得,留恋极了,这辈子倒也值了,只不过后来我才发现,这两个鬼的确夺去了我的一样东西,算是对我贪心和偷窃行为的一种惩罚。

  又喝了一口茶,说:实不相瞒,从那以后,我吃任何东西都是没味道的。只有偶尔喝几口烮酒,才能唤醒半点残存的味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