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园无此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10篇

2018-05-01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10篇

  《故园无此声》是一本由蒋勋 / 阿盛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3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一):故园无声诱发的“怀旧病”

  80后,这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标签,那就是怀旧。80后老是被90后(现在可能要加上00后)嘲笑听着那么老旧的歌曲、玩着没有精美画面游戏、整天在论坛里回顾往事,而他们总是赶着潮流。后来还被媒体说“怀旧是一种病”,这是80后的通病。

  《故园无此声》一书精编了32篇绝美的散文,不凡一些蒋勋、朱天文、舒国治等华语文学大师。一直以来特别羡慕和向往这些文学大师,在我的记忆中可能早已模糊事情,但在大师们的笔下,却描绘的栩栩如生,可以瞬间把我拉回去,模糊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文学大师们笔下的旧物沉默无声,它们却能向自己存在记忆中的那个人叙述着自己的故事,能让人记起怀念的旧物,它俨然已经活了,不再是安静的沉默的,这是一种幸福的存在。故园无此事,却胜似有声。《故园无此声》诱发了我的“怀旧病”,我却称之为一种幸福的怀念。

  我是一名80后,有着严重的怀旧情结,我有时候会翻开以前小学时候的笔记,看着可能现在都已经看不太懂的公式和算术题,思绪却仿佛回到了课堂上,老师黑板奋笔疾书,我看着窗外大树上悬挂着的一个小钟铃,大概直径有三十几公分,铁锈斑斑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监视着这个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铃声深沉而悠远,隔着几里路都能听到,通过无节奏吟唱确定我们上下学。这一个钟铃仿佛就是我小学时光的一个标记,它就像一个导火索,点燃它,小学时光的种种都印象都会扑面而来。回不去的时光,只能用作留恋,有留恋的这种“怀旧病”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二):为什么我们如此耽于怀旧?

  为什么我们如此耽于怀旧?——读《故园无此声》

  文/凡悦颜

  “我总在返乡时,召唤老事物”,人的记忆总是如此奇妙,那些旧的人、旧的事,那些旧的景、旧的情,总会不经意间如泉涌、如瀑倾。

  《故园无此声》就是一本有关怀旧的书,带我们感受怀旧的温婉诱人。32篇故园旧梦,共鸣频发,总有一句能直达内心,荡起层层涟漪全书分“往事只能如烟”、“ 老的人 旧的事”、“ 总有一些事,让你领悟”和“记忆中的风景”四章进行,是斩获金鼎奖、梁实秋文学奖等众多奖项的华语大师们的散文集锦,比如美学大师蒋勋,台湾乡土散文的代表阿盛以及吴钧尧等。他们文章骈散结合语言优美凝练,意境旷远深邃,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遥远小时候,梦里的故乡,那里的情浓却不烈,心哀而不伤,宁谧安静的氛围让我们思考人性感悟人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将对母亲的依恋,对家庭的不舍以及对故乡浓烈思想描写恰到好处,在前两章,读者可以重温那种感动。《招魂戏》里“蓝天戏院收纳我的童年”、“验票人员居高临下,何尝不知小友们(蒙混进场)的手段,却在我们通过时选择眨眼”,记忆里的故乡,人们善良有爱,那时的我们总是禁不住许愿,期待有朝一日学好本领,去回报那些爱过自己的人们。随着翅膀渐硬,终于有足够力气飞离家乡,才发现自己没有想象坚强世事太多无奈工作时有不顺,儿时那伟大梦想总是可望不可及,然而每每“逃”回故乡,故乡仍会以最大的包容接纳我们,我们根在那里,汲取营养,抚平那颗受伤的心,使之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

  怀旧让人心安,怀旧也让人成长。第三章主要围绕旧事经历,总会带来感悟展开。《盘子总是会破的》一文中,作者记述了那段贫困的生活,本以为邻家姐姐打破了盘子会被骂,却因听到“盘子总是会破的”意外不已。邻家妈妈的一句无心之语,却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贫穷日子里走出的孩子太怕犯错,因为缺少丰富物质条件机会,害怕不能从头再来,所以做事容易畏首畏尾。其实很多时候,生活里都是充满遗憾和不完美的,“破坏完整,却增添了故事”,如果能将对这件旧事的领悟运用到生命中,那便是对世事的宽容了。

  怀旧给我们力量,对旧的人、旧的物、旧的景有情,能让我们内心丰盈流动,处事豁达从容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三):抹不去的记忆

  身处繁华都市,听着喧嚣声音,看着来往的车流,看着天上的繁星,不禁悲上心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心绪无外安放。我知道在我心灵的一处角落,藏着我的故乡,我的童年,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那些以往的点滴,始终抹不去的记忆,埋藏在心底。以为随着岁月流逝,它会越来越淡,没有想到它却如酒一般,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醇厚,越来越馥郁。

  我思乡心切,还有诸多的人比我更迫切,如果你看了《故园无此声》里面的文章,你就会体会那些人的思念与记忆。这本由阿盛主编,汇集了郑丽卿、朱天文、叶国居、舒国治等三十多位作家撰写的三十多篇有关故乡的散文集。在漫长人生中,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太多抹不去的记忆,他们用文字把那种思乡的情记录下来。那些旧人、旧物、旧事不断地在脑海里浮现着、翻滚着。有时思念就像决堤的海,一触就破,流淌得越来越远,没有停的气息。那些儿时的记忆,那些以往的过去,都将成为烙印深刻在心底。

  细读郑丽卿的《采槟榔》,立马哼起了那首朗朗上口简洁明快人、风靡上海的周旋主打名曲《采槟榔》,后来被多人翻唱,曾成为邓丽君的经典歌曲。一想到槟榔树我就感觉有一股浪漫风情席卷而来,纵然我离盐埔很远,但是有着浪漫情怀的看到细腻的文字,脑海总会不经意地想象着那美丽的画面。看到一家老小围座在一起前剪着槟榔,闲话家常,这是何等的悠闲场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晚上点着煤油灯,一家人围座在一起拨着玉米,东家长西家短的,充满着欢声笑语。现在生活好了,却再也感受不到以前那种乡里乡邻的亲情了,远嫁他乡,也很难和父母在一起唠嗑了。我习惯性地用我的思维考虑父母的事,认为他们一年到头种地,辛苦劳累还不如歇歇,或者到城市里面来和我享受天伦之乐,殊不知他们的真正所需是什么。正如郑丽卿所写,我的父母和那些农家父母一样,都是勤劳的人,他们在劳动收获中得到生之喜悦,因为习惯,因为尊严颜面,他们关心的不是田地不能任其抛弃,总是要种点什么才能安心。这种纯碎的美好在他们身上彰显得特别明显。我也希望何时我回家乡,依然能和他们一起拨玉米,聊家常。

  看到龚万辉的《小镇星光》,每年回家我会忍不住在熟悉街道旁边搜索着以前的照相馆,那时的无限崇拜和羡慕,竟然已经被新科技所代替。坐在床边,不时地翻看以前的那些照片,往日回忆翩翩,二十多年同学身影看起来青涩,却仿佛发生在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背史地生……沉封的记忆一下子突然清晰起来,那些陈年往事突然涌上心头,多年以前的老同学,你们还好吗?

  篇篇思乡的情怀也激起我的思乡心绪,在这宁静的夜晚,小时候的那一幕幕的记忆,以为已经忘记,那只是自己欺骗自己。我是个念家念情念旧的人,虽然回不去过去,但是我相信就如《故园无此声》,以前的一情一景,一念一想,该记得的我会记得,该忘却的我会忘却。不管好的坏的,那些发生过的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抹不去的记忆那就让它存在脑海,存在心底。此时,我想家了,我想念家乡的父母,想念家乡的小路,想念家乡的一切,你们都还好吗?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四):怀念乡音味道

  读《故园无此声》

  作者:苏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故园意为故乡,故乡的人,故乡的物,故乡的风景,故乡的味道。每一个都牵动着我这个身处在他乡的异客。

  读着这本都是大师级的散文,不由得想起王维那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我也很想问一问寒梅着花未?可惜抬头望去,满目的路人,没有故人从故乡来,也不知故乡事。

  本书每一个人都说了对于故乡的记忆。里面有记忆里的人,记忆里的物,记忆里的风景,记忆里的味道。每一个能勾起你记忆的东西,每一个能牵动你心弦的东西都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简单的候车室,简单的月台。”

  每次出行都喜欢拍一张车票样子,发发朋友圈说说今天我又去了哪里。然后看着朋友羡慕嫉妒恨的样子,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每一张车票背后隐藏着的心酸离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之一。他的《送别》每读一次就心疼一次。整首词读起来,带着三分寂寥七分离愁还有一点哀伤

  离别的人终究要踏上未知旅程,不管来路,不问归途。但是我们始终相信短暂的离别,只为日后更好的相聚

  “年年,父亲在看见槟榔吐出鲜嫩的花穗时,会停步抬头欣赏吗?”

  出门口,父亲就一副担惊受怕的样子。怕我被骗,怕我没钱,怕我吃不饱饭。每天一个电话只为了知道我累不累。有一次我手机没电了,父亲打电话给我手机关机。后来和我一起吃饭的堂姐接到电话说是我爸打来的。那一刻我才想起来,父亲该有多担心。他在电话里说,母亲骂了他一顿,说父亲不该让我出门。打完电话,我没有问父亲用什么方式找到堂姐电话的。因为我知道其中那些不为人道的东西叫亲情。

  父亲一辈子都想着回老家,养上几十只鸭子,做个赶鸭子的养殖户。他说他还想养牛蛙,养乌龟。种上几亩水果桃子、梨、柿子还要在门前种几棵桂花树。一定要种八月桂,等到八月桂花特别香。自给自足的生活,悠闲自在

  我从小听到大父亲对于退休后养老的计划。我期待着有一天回到家乡,闻着桂花香,咬一口水渍渍的梨子,看父亲在忙碌的喂着鸭子。

  “一身浸在汗水中,听着直白话语,熟悉的乡音,说着本乡生活的点点滴滴人情世故圆满的、不堪的、颓败的、庸常的,无非是日常琐碎事务,家庭的兴旺或没落的事例,让我有真正回到家乡的感觉。”

  注:文章中引号内容出自本书。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五):心系故园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永正图书的这本书名就是取自这个词。

  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品的《故园无此声》是由诸多大师的文章合集而成的关于故园的记忆。故园,就是指故乡。若说什么文章最美,那么最美不过散文,若说什么情感最美,那么最美不过真情流露。

  本书选取华语文学顶级大师们的作品,包括蒋勋,舒国治,朱天文等,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蒋勋,也有新生代的人物,他们的年龄横跨近半个世纪,然他们的作品,却都有着一个共性,那么就是所有的文章自然真切简朴清爽情思深苦,简洁又富有回味。

  诸位作者的文章,都是精中之作,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故乡,那条熟悉的街道,左右的邻居,熟悉的乡音,随着那一篇篇的文章,不仅让人体会到散文的优美,也让人感到他们对曾经过往的思念,曾经的生活感受,或惊或叹,或感或悟。

  如果从华语文学这个词来看,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作者大多是台湾文学界的翘楚。而同样,这里收录的文章也都曾获得过大奖的文章,包括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梁秋实文学奖,中山文艺奖等。每一章文章的最后,附有作者的简介,以及文章出处

  故乡,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那里未曾变化样子。梦里百转千回,依旧是最爱的地方。曾经承载着成长的欢声与笑语,曾经见证一点一滴,最终化做纸上的铅字,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这些文章都让我们回想起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儿时,自己的曾经。熟悉到那么熟悉,感叹着时光的不留人。

  自古文人墨客,就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怀,记录下来,无论是,故园东望路漫漫。还是,低头思故乡,或是,秋日望乡心。无一不表达着,他们对故乡的想念,久久的思念。

  离开故乡,是为了更好的求学,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未来,而生养我们的故乡,把能奉献给我们的,都给予了我们,无私地,默默地支撑着我们,不求回报。承然离故乡万里,改变了样子,改变了声音,也改变不了我们的内心,祖籍永远记载着我们的故乡。纵然身在千里之处,心却系在故园。

  非常精美的一本书,封面很淡雅,小树,小路,小屋,蓝天,白云,映照出曾经的那个景色,或是你,或是我,曾经的故乡。道不完的过往,说不完的故乡。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六):故园共此声

  文/ 海蓝蒲雨

  一根心弦拨动,轻轻弹,悠扬的乐曲不绝于耳;一篇散文辉映,慢慢读,心底的记忆悠悠闪现。记忆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在触碰的时候就会从脑袋的各个角落里面涌动出来,汇成无数个小片段、小画面,将心弦拉动得激荡起来。

  童年的电影院、简陋的照相馆、古老的卡带、咔哒咔哒的收音机、“涂鸦”的毕业纪念册……这些藏在大师们脑袋中的久远记忆,与我们的心灵碰撞,共奏一曲故园共此声的曲儿。虽然我们相隔了一道浅浅的海湾,但是阻隔不断我们之间浓烈流动的相通之情。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感情与感情的碰撞,文字与人之间的火花,是相似或者类似的经历触动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倒带了过往时光,将旧时的自己和现在的我们交辉。

  或许老了,或许是怀旧了,或许感怀了,或许触动了,他们的故事里隐隐绰绰藏着我们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影子。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看到了曾经逝去的亲人,带着一股执着劲儿,不曾承认的衰老和疾病,故作坚强希望带给亲人勇气。看着看着,突然笑了,弥漫不开的学业压力,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有着相同悸动的心里轨迹。仅仅隔着一个海湾,但割不断流动的血脉,似乎还能够听得见跳动的脉搏。

  城市每天都在日新月异,故乡在一步步隐藏在昨日的记忆里。我也曾问过为何故乡要改变,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冰冷刺骨。灰扑扑的理发店再也没有年轻人的脸孔,只有不愿意离开的老旧主顾,在夕阳的辉映下保留心中的美好。遍地开花的高价发廊里虚假年轻的笑容多了起来,却再也感受不到邻里乡亲的温柔问候。抽屉里的卡带藏在最角落里,只有偶尔想起的时候摆弄起来,收音机里播放着耳熟能详异常熟悉的歌曲,嘴巴不由自主跟着合唱起来,却不知道下一次的合唱是在未来什么时候。早已遗忘的毕业纪念册从箱子里掉了出来,翻开来谁谁谁写得发大财,谁谁谁写得找到如意郎君,谁谁谁的笔迹却没有落在册子上,寡淡的记忆零零落落又支离破碎。

  前几年曾去寻找过遗留的故乡痕迹,古旧的小巷早已消散了原先喧嚣的人群,年轻人早已长大离去,剩下守旧的老人孤守着残破的旧居。屋子前呼来喝去的大声乡邻声渐渐衰弱,剩下枯槁的残魂躲在昏暗的大门口,耷拉着脑袋躺在藤椅上,渐渐虚无的躯体承受不住沉重的灵魂而昏昏欲睡,旁边的老狗守着一片残阳。即使这样,场景在城市里渐渐消失,残断的砖头被长长的钢铁般的推土机摧毁着,将地面上过去的过往抹得干干净净。

  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仿佛是一阵无声的呜咽,也是无法抑制的饥渴。饥渴的欲望在体内升腾,如喷薄的火焰,可惜看不到天空的颜色。

  未来的孩子们不会亲眼看得见曾经的故乡,是憾事,也是幸事。一片轰鸣声,所有的过往碎成残垣断壁,心碎的声音不必沾染清澈的眼睛。目光停留在故乡的灰白黑上,只存在博物馆里,在老照片里,也在书籍里。书籍犹如引子,将故乡里残存的记忆勾勒出来,像是一声声无声的呼唤,呼唤我用笔将那些沉默的无声的渐渐消失的影像落为文字,记录下来。某一天,闯入共鸣同一心弦的孩子时,再共谱一曲故园共此声吧!

  《故园无此声》读后感(七):想回到从前

  《故园无此声》是一部集汇性散文集,集结了原刊载于《联合报》、《中华时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等多家台湾报纸的上的散文。

  这些散文的作者有既有从事工程行业的业余作家,也不乏蒋勋、朱天文、舒国治这样的文学大师。

  本书取名为“故园无此声”,应该是取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从书名中不难看出本书的主题,就是—忆。全书分为四个篇章,“往事只能如烟”、“老的人 旧的事”、“总有一些事,让你领悟”、“记忆中的风景”。

  “往事只能如烟”说的是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过往,那夜的夜行军和招魂戏,难忘的剪槟榔经验,那次全家人一起去星光照相馆拍全家福,以及儿时反复擦写的空白录音带。这些往事如烟亦如雾,总是在生活的每一个不经意处如灵光乍现般浮起。无论是那些早已忘却的,还是剩下一缕残念的,在那一刻都异常真实,如同卸下一颗卸下防备的心。然而无论激起怎样的风浪,那颗石子在荡开一圈圈涟漪后,不得不沉入池底,消弭无踪。

  这大概就是往事只能如烟吧,毕竟回不到的是过去,到不了的是远方。因此,追忆家乡的风景或故地重游就成了罩住往事的网。

  家乡某栋高楼原来曾是怎样的一排小窝棚,道路两旁的是法国梧桐还是杨树,那飘飞的柳絮吹到脸上惹得自己厌烦不已,还有原来那座矗立远方的山。相比于生活中的曾经让你感悟的一些事,或难以释怀的经历,这些景色带给了作者最直观的感受和最淳朴的爱。

  除了缥缈的往事和记忆中的风景,还有一种旧的事让你心心念念,它不仅承载着家乡的记忆,山与水的柔情,还寄托着对家的思念和感怀——这就独特标签就是味道。

  书中一文提及了一项食物,榨菜肉丝面。它当年在台湾可是说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小吃。无论是街边的摊档还是自家的厨房,都有着它的身影。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台湾人走进面馆第一个想到的多会是牛肉面,而榨菜肉丝面几乎要在台湾濒临灭绝。

  也许这个现状只是某几代人才会感伤,伴随自己成长的那只碗里,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这是时代的必然么,也许吧。但当年那一根根脆爽的榨菜和鲜嫩的肉丝,早以揉进了每一个细胞中,成为了身体的记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