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2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精选10篇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是一本由[法] 雅克·塔蒂 / Tardi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一):战败之后,继续作战

  首先要说,这本16开的漫画图册在表现形式上有非常值得一提技巧作者主角儿子,他对老兵父亲战争经历了解,是在父子对话中得到的,而在开始画这些故事之后,他将童年自己画进了父亲所经历的事件当中,于是故事在父与子的相伴对话中进行下去,画面上的士兵不再是孤身作战,而读者的我们则在一幅画面中同时接收到了多个时空信息

  实在了不起手法

  勒内·塔蒂在战争中履行了他的职责,然而在法军糟糕指挥系统下,他能做的却如此有限,“搜索并攻击敌人。”他能得到的就只有这一句话,却再没有任何后续命令和补给——在法国的土地上,法军的坦克却得不到补给!

  然而他依然坚持作战,没有指挥、没有信息、没有补给、没有空中支援,他和机械师一起开着一辆坦克在战场上搜索敌人,他击毁了一辆德军战车,击退了另外一辆,但当他坦克的油料耗尽,他就只能把坦克开进树林,尽可能破坏掉,以免落入敌军手中。

  勒内的儿子在画面中注视着勒内的孤独作战,而画面外注视这一切的我,却知道另一边的德国人在如何行动——当法军的军官远远躲在后方,根本找不到士兵的时候,当法军的坦克在漫长的战线上四下分散的时候,德军那些未来将会扬名战争史的名将们,却亲自开着坦克和自己的整个装甲师以集群状态在向法国心脏地带凶猛突击,在马奇诺防线附近坚持作战的勒内他们将会被切断后方,被包围,因为得不到补给而被迫投降。我只是不知道勒内将如何结束他的战争。

  然而勒内没有结束他的战争。

  勒内幸运地找到了第二辆被遗弃的法国坦克,几乎还是全新的,弹药也满满的,他继续着自己的作战——扫射部队、伏击卡车和大炮等一切他们能找到的并且在攻击范围内的东西,还碾碎了德军的一个反坦克炮小分队和他们的炮。

  直到他一头撞进德国人的大部队当中,他开始向德国人猛烈开炮,像疯子一样机关枪扫射,机械师则将油门踩到底,让发动机全速运行,然后发动机熄火了,勒内打光了弹药,德国人从四面八方匍匐着围上来,将他们从熄火的坦克里拖了出去。

  他成为了战俘。

  但他还是没有结束自己的战争。尽管现在他和战俘营里的战友们,只能通过在点名时给德国人添乱,在财务室里通过会计账目增加德国人的开支,从档案室里偷走犹太战俘的资料(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灭绝营的事情,但出于谨慎,还是这么做了),组建秘密收音机微不足道方法,来与德国人继续作战——而德国人对这些微小抵抗的惩罚却是极其沉重的——在物理意义上,让你背着两包砖头,在枪托橡胶棍的殴打之下做各种运动——有些人因为这种惩戒而死去——要知道这些战俘从来吃不饱。还有许多人死于伤寒。

  他还花了很长的时间策划越狱,然而他的越狱搭档却被德国人因为一点儿小事开枪射杀。

  这本画册在1945年的时间点结束了,而勒内的战争却仍然没有结束。

  没有多少人记得和关心这些战俘,也不太可能有人称他为英雄,但我知道,这是一位战士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二):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我眼里,“后浪”似乎只做两种图书:一种是电影类,一种是欧洲漫画类。好在,这两者都深得我心。尤其后者,这种有别于传统日漫、美漫的欧洲漫画,以人文色彩浓郁的叙事方式,和令人赏心悦目画风,成为漫画书当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其中,雅克塔蒂(Jacques Tardi)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欧洲漫画大师。这位与著名电影导演Jacques Tati有着相同中文翻译的法国人,因为同样做过电影编剧,甚至一度让我产生了混淆。他的经典漫画作品《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也曾被吕克贝松搬上荧屏。

  这次塔蒂给我们带来了一部二战题材优秀作品:《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

  塔蒂是法国人,而这部作品中的男主角勒内,正是他的父亲,一名法军装甲兵中士。晚年的时候,勒内把自己从参军到二战爆发到被俘的经历,全部写在了记事本中,这成为塔蒂在创作这部回忆录的灵感来源。而他也别出心裁的在以勒内视角人生“倒带”重来的那一刻,让年幼的自己也“跃然纸上”。用一种虚拟的父子对话口吻,来叙述这场惊心动魄世界大战,以及战俘营背后那些恐怖又令人不堪回首的经历。

  这实在是一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叙事手法。而捧着漫画的读者们,仿佛也在不知不觉中化身为年幼的作者,跟随他父亲的命运一起颠沛流离着。父子之间的对白则是全书中的一大亮点:一些有趣亦或滑稽不堪的问题,借由儿子的嘴巴脱口而出,受教育的却是我们这群同样没有经历过任何残酷战争洗礼的菜鸟们。

  全书在回忆的浪潮之中,以线性方式铺展开来。前1/3部分着重描述了“战争”的经历。在大多数影视、文学类作品中,以二战法军为视角的作品并不多见。难得有一部2006年的战争片佳作《光荣岁月》,却尴尬的是以阿尔及利亚籍“法军”为主线的电影。片中那些阿尔及利亚士兵,也无刻无刻不忘揶揄一把那些被希特勒打得如丧家之犬般的“白人士兵”。在这本《战俘营回忆录》漫画中,塔蒂也引用了父亲大量犀利刻薄语句,来吐槽“天下第一的法军”种种。

  从雷诺FT-17轻坦克的学习驾驶开始,到最后在哈奇开斯H39战车上与德国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装甲兵勒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法国人也并非全然是一群彻头彻尾的“战五渣”。这位中士拒绝称自己的“座驾”为坦克,而是一直坚持冠以“战车”的称谓,法国人的格调从未因为战争的残酷便予以丢失。直到被俘后被丢入波美拉尼亚的IIB战俘营,他仍然嘲笑着那群没事就去“双叟咖啡馆”里泡妞的士兵,以及对勃鲁盖尔的名作欣赏有加。

  这种“格调”的更深层次,是一种法国人与生俱来的“自尊心”。而俘虏他们的那群德国人,同样是一个自尊心爆棚的民族。从普法战争的法军大溃败,到一战凡尔登的绞肉机,直至凡尔赛和约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之殇”,转变为德国人在二战中的疯狂复仇……两个自尊心强大国家,有时就像小孩子为一块糖果打架那样不可理喻。在IIB战俘营中,这种“暗战”仍在不可遏制的继续,德国人用胶棒和枪托维持“秩序”,法国人用傲慢消极不断“抗争”。而事实上,枪托只能赋予一个法国人肉体上的伤痛,可真正让勒内这样“自尊心”受到羞辱的,却是当着一群别国战俘的面,向冉冉升起的法兰西三色旗(当时已属与纳粹合作的维希政府)致敬,或者在收割土豆时被一群斗志昂扬的德国人超过……

  全书用了大量篇幅细腻的描绘了战俘营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琐事,有痛苦绝望也有些许搞笑和一点点希望的存在。既然是战俘营,这其中那些暗无天日罪恶亦是无法遁去。勒内的好基友夏多奈,在一次例行的查房中,被一名德国哨兵无情地射杀,而这名士兵却逃脱了军事法庭的制裁。至于被罚“滚线球”(一种让战俘不断起身、倒地、匍匐前行的体罚,一般长达数小时),则对于战俘们来说也是司空见惯。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战俘们也明白德国人时日无多,此时他们一方面更加斗志昂扬,一方面所遭受的“关照”却更是变本加厉。另外作者也承认,与德国人眼中的“列等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南斯拉夫人相比,法军战俘的待遇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而收音机,永远是战俘们坚强不屈,追寻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大岛渚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中,在巴达维亚的那座战俘营里,一名英军士兵便因窝藏收音机而被日本人处死。而在IIB强大的“黑市”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这群聪明的战俘搞不定的。有了收音机,法国人可以在BBC的广播时刻了解到战争进程,再也不用被纳粹那套“战无不胜”的谎言洗脑。BBC新闻也成为全书中一个个起过度的时间线索:美国参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华沙起义等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都被这群战俘“一切尽在掌握”。

  枪炮从来不会让一个自尊心强大的民族卑躬屈膝,仇恨也是。在本书结尾,那个下着鹅毛大雪寒夜中,在波美拉尼亚被关了1680天的勒内,此时却充满了对全世界愤怒,他恨法国,甚至有杀人的欲望。这让人想起了1940年5月22日那天,勒内和机械师所在的哈奇开斯H39坦克,正行驶在桑布尔河和瓦兹河之间的一条运河边。

  他们突然发现低矮的沟渠中有动静。于是顾不得多想,开足马力……那是德军一座小型的37毫米反坦克炮阵地,履带下全是德国人的鲜血,而身后已是烂泥一般的血肉模糊……

  战争是荒谬的。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勒内无法释怀的,那既不是波美拉尼亚的枪托和滚线球,也不是法兰西陆军如秋风落叶一般的大溃败,而是自己亲手碾死了几名德军士兵。这也是他,在临死前反复呢喃、无法忘却的一种恐惧。我们别无他法,只愿这种恐惧,永远不会再降临到热爱和平人类头上。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三):叙述苦难的方式

  今年看了两本关于集中营的书,一本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的自传小说《这是不是个人》(人民文学,2016年4月),一本就是法国漫画家雅克•塔蒂的对话体漫画《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北京联合•后浪,2016年7月)。

  对比而言,莱维的小说取材自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在生活细节心理变化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等方面,有一种可怕真实;但也由于作者和苦难的距离太近、所遭受的伤害太大,因而在对整个事件的描绘过程中,或者太过聚焦于苦难本身而弱化了造成苦难的整个外部环境,或者由于叙述者本人尚处在伦理困境中,所以对很多问题无法直面也无法言说(这些问题莱维在自己的文章中都已提出)。总之,这是一部容易让人产生共情的回忆录,但难免由于缺乏整体性而让读者感到些许遗憾

  所幸,塔蒂的漫画似乎恰好弥补了这种遗憾。同样作为一种回忆录,由于经过了父亲对儿子的讲述这一过程,当事人的伤痛和苦难的宣泄得到了合理控制取而代之的是对导致这一灾难政治军事种族心理等方面因素冷静分析。而且,对话体漫画这一独特的叙事方式,构成了一种既亲切安全的距离,更何况图像造成的视觉冲击,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一定比文字震撼好多倍。

  还是从文本来说吧。这本书有两篇序言,第一篇是作者塔蒂的妻子多米妮克所写,开篇第一句“你的父亲勒内”容易让人迷惑,其实就是指作者的父亲,整本漫画的第一主人公;塔蒂在漫画中则化身为一个小男孩,不断地代替读者向父亲丢出问题。第二篇序言是塔蒂自述本书的创作由来,也就是父亲勒内用铅笔画、记事本留下这份回忆录的过程。我想所有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段话:

  “在去世前的几小时里,他从昏迷中醒来,说了最后几句话……他艰难地从发射弹膛中取出一枚不知什么炮弹,换上另一枚炮弹。他在最后时刻摧毁了德军的炮……也就是说,他仍在、一直在自己的小战车中,旁边是他那不爱说话的机械师。……也就是说,在临死之前,他一直徘徊在桑布尔河和瓦兹河之间那条可怕的运河岸边。”

  这段句话的旁边,散落着勒内在战俘营的照片身份牌,老勒内的草稿,儿子根据草稿画的漫画,以及一张年轻人的照片——那是22岁的勒内,一身军装,英姿飒爽,尚不知道他即将到来的苦难。突然一声惊恐稚嫩的“pere(爸爸)!”震撼耳膜,然后画面一转,暴雨打在空无一人的战俘营里,雨水洗刷着铁丝网和木栅栏,一盏再也不会亮起的吊灯在杆子上吱嘎摇晃。

  故事的开始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四):走出战争,拥抱和平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特意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以此纪念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的确,要说什么时期是近代最为惨烈的,非第二次世界大战莫属,所涉国家之多,作战面积之广,造成影响深远,简直空前绝后。尤其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更是臭名昭著,最为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而在众多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中,法国的处境显得颇为可笑。1940年6月法国战败,德法两国签署《德法停战协定》,其中规定:所有法国军队都要解除武装,向德国投降,并关进战俘营,直到战争结束,实现以德国为主导的和平,德法签署和约为止。当时的法国高层毫无远见,满心认为德国几周内就能征服英国,彻底结束二战,进而签署和约,释放战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德国并未取得二战胜利,故德法和约一直没有签署,这直接导致160万法国军队在德国战俘营关押了5年。

  正是基于这一压抑的史实,法国著名漫画家、插画家、电影编剧和小说家雅克·塔蒂,根据父亲和岳父被俘的亲身经历,动员全家人(妻子为书作序,儿子搜集资料,女儿负责上色)创作了“战俘营回忆录”系列,这本《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是第一部。故事以法国军人勒内(作者父亲)为视角展开,“我”(作者)则默默进入父亲的回忆里充当旁观者,跟随父亲再次经历可怕的战争。通过作者的生动刻画,真实再现了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并从侧面反映出纳粹令人发指的残酷行径,以及战俘营里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法军失败的缘由,当时的法军号称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拥有的一切都优于他国,根本不将区区德国放在眼里,却在短短时间内遭受惨败,法军上下根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可追根溯源,法军的战略战术始终停留在一战,各种武器装备相当落后,缺乏现代化作战的基本理念,并过于相信那条一无是处的马其诺防线。如此种种,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读后感(五):四年的等待

  提起二战,不禁让人想起战争的残酷,犹太人的屠杀,战俘的艰苦。《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用黑白色调的漫画向世人传达着战争中战俘营的悲惨生活。

  作者雅克·塔蒂,法国著名漫画家、插图家,曾多次得获漫画类大奖,代表作《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本书属于漫画类,主要记录着二战期间战俘的生活。作者成为一名旁观的隐形者跟随父亲走进了战争,随后又进入了监狱,在四年黑暗的监狱中,亲眼目睹了战俘不当人的对待,能活下来的军人也无法忘记这段伤痛。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参加二战战役,因为各种原因战争失败被德国所抓,成为战俘;二是回忆在波美拉尼IIB战争囚犯集中营的点点滴滴。从写作风格上,人物形象具体,亲人离别、战斗、尸体遍地等悲惨场面一一被实在地刻画出来,再配上文字,让人了解地更加清晰。全文采用黑白色,正与战争的残酷氛围相呼应,文中父亲与“儿子”的相互问答也是一大亮点,通过他们的对话,诉说着父亲内心的痛苦,不想战争,可是无奈,而孩子的怀疑、询问,又把推进着战争的进程、结果。

  勒内和让家族的两辈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25年不足以至于幸存者的伤痛,抹不去千万人丧生的悲剧。主人公勒内不得不参加二战,他向儿子表达着内心的厌烦,但是他依然成为一名军人,与德国军抗争。在战争的初期,德国军队不可战争,书中叙述了法国与德国军队的区别。“齐格菲防线”,德国全天不断强化,速度越来越快;而法军的“马其诺防线”却拖沓落后。只是短短的两句话,配上仅有的坦克、沉又慢的火车,让人不禁明白法国为何失败,人心的散漫,对战争的忽视,以及战争设备的老化,结局早已暗示。战败的勒内成为所有战俘中的一员,面临他的是比战争更黑暗的监狱生活。

  波美拉尼战俘营,饥饿成为主题。每天都要点名,每天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且营内臭气熏天,连厕所也在同一地方。这样的形式让我联想到了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对待美国的战俘,很相同。战胜者不把战俘当人看,营内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甚至站着睡觉,饥饿困扰着他们,疾病每天都在发生,可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的生活惨不忍睹,饥饿难耐的状况也使他们没有反抗能力,只能乖乖地等待。活下来的人们是幸运的,但是他们也留下了一辈子抹不去的伤痕。勒内的经历是千万战俘的缩影,为我们展示着战争的残暴。

  《战俘营回忆录1680天》用漫画的方式还原了战俘生活的真相,因为是漫画,非常易懂,小孩和大人可以同看。也许这正是作者的目的所在,通过一幅幅画,让更多的人了解二战,了解战争的残酷,提醒人与人的公平对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